太宗明皇帝諱彧,字休炳,小字榮期,文帝第十一子也。元嘉十六年十月戊寅生。二十五年,封淮陽王,食邑二千戶。二十九年,改封湘東王。元凶弒立,以為驍騎將軍,加給事中。世祖踐阼,為祕書監,遷冠軍將軍、南蘭陵下邳二郡太守,領石頭戍事。孝建元年,徙為南彭城、東海二郡太守,將軍如故,鎮京口。其年,徵為中護軍。二年,遷侍中,領游擊將軍。三年,徙衞尉,侍中如故。又為左衞將軍,衞尉如故。大明元年,轉中護軍,衞尉如故。三年,為都官尚書,領游擊將軍,衞尉如故。七年,遷領軍將軍。八年,出為使持節、都督徐兗二州豫州之梁郡諸軍事、鎮北將軍、徐州刺史,給鼓吹一部。其年,徵為侍中、護軍將軍。未拜,復為領軍將軍,侍中如故。
永光元年,又出為使持節、散騎常侍、都督南豫豫司江四州揚州之宣城諸軍事、衞將軍、南豫州刺史,鎮姑孰。又徙為都督雍梁南北秦四州郢州之竟陵諸軍事、寧蠻校尉、雍州刺史,持節、常侍、將軍如故。未拜,復本位。尋以本號開府儀同三司。
廢帝景和末,上入朝,被留停都。廢帝誅害宰輔,殺戮大臣,恒慮有圖之者,疑畏諸父,並拘之殿內,遇上無禮,事在文諸王傳。遂收上付廷尉,一宿被原。將加禍害者,前後非一。既而害上意定,明旦便應就禍。上先已與腹心阮佃夫、李道兒等密共合謀。于時廢帝左右常慮禍及,人人有異志。唯有直閤將軍宗越、譚金、童太一等數人為其腹心,並虓虎有幹力,在殿省久,眾並畏服之,故莫敢動。是夕,越等並外宿。佃夫、道兒因結壽寂之等殞廢帝於後堂。十一月二十九日夜也。
事定,上未知所為。建安王休仁便稱臣奉引升西堂,登御坐,召見諸大臣。于時事起倉卒,上失履,跣至西堂,猶著烏帽。坐定,休仁呼主衣以白帽代之,令備羽儀。雖未即位,凡眾事悉稱令書施行。己未,司徒揚州刺史豫章王子尚、山陰公主並賜死。宗越、譚金、童太一謀反伏誅。
十二月庚申朔,令書以司空東海王褘為中書監、太尉,鎮軍將軍、江州刺史晉安王子勛進號車騎將軍、開府儀同三司。癸亥,以新除驃騎大將軍建安王休仁為司徒、尚書令、揚州刺史,鎮軍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山陽王休祐進號驃騎大將軍、荊州刺史。崇憲衞尉桂陽王休範為鎮北將軍、南徐州刺史。乙丑,改封安陸王子綏為江夏王。
泰始元年冬十二月丙寅,上即皇帝位。詔曰:
己巳,以安西將軍、南豫州刺史劉遵考為特進、右光祿大夫,輔國將軍、歷陽南譙二郡太守建平王景素為南豫州刺史。庚午,以荊州刺史臨海王子頊為鎮軍將軍,南徐州刺史永嘉王子仁為中軍將軍,
二年春正月己丑朔,以軍事不朝會。庚寅,以金紫光祿大夫王僧朗為左光祿大夫、開府儀同三司。壬辰,驃騎大將軍、江州刺史山陽王休祐改為南豫州刺史,鎮歷陽。鎮軍將軍、領軍將軍王玄謨為車騎將軍、江州刺史,平北將軍、徐州刺史薛安都進號安北將軍。安都亦不受命。癸巳,以左衞將軍巴陵王休若為鎮東將軍,新除安東將軍尋陽王子房為撫軍將軍,司徒左長史袁愍孫為領軍將軍。甲午,中外戒嚴。司徒建安王休仁都督征討諸軍事,統眾軍南討。以青州刺史劉祗為南兗州刺史。丙申,以征虜司馬申令孫為徐州刺史,義陽內史龐孟虯為司州刺史。令孫、孟虯及豫州刺史殷琰、青州刺史沈文秀、冀州刺史崔道固、湘州行事何慧文、廣州刺史袁曇遠、益州刺史蕭惠開、梁州刺史柳元怙並同叛逆。兗州刺史殷孝祖入衞京都,仍遣孝祖前鋒南伐。甲辰,加孝祖撫軍將軍。丙午,車駕親御六師,出頓中興堂。辛亥,驃騎大將軍、南豫州刺史山陽王休祐改為豫州刺史,統眾軍西討。吳郡太守顧琛、吳興太守王曇生、義興太守劉延熙、晉陵太守袁摽、山陽太守程天祚並舉兵反。鎮東將軍巴陵王休若統眾軍東討。壬子,崇憲皇太后崩。是日,軍主任農夫、劉懷珍平定義興。永世縣民史逸宗據縣為逆,殿中將軍陸攸之討平之。丙辰,以新除左光祿大夫、開府儀同三司王僧朗為特進,左光祿大夫如故。
二月乙丑,僧朗卒。尚書僕射王景文父憂去職。曲赦吳、吳興、義興、晉陵四郡。吏部尚書蔡興宗為尚書左僕射,吳興太守張永、右軍將軍齊王東討,平晉陵。癸未,曲赦浙江東五郡。丁亥,鎮東將軍巴陵王休若進號衞將軍。建武將軍吳喜公率諸軍破賊於吳、吳興、會稽,平定三郡,同逆皆伏誅。輔國將軍齊王前鋒北討,輔國將軍劉勔前鋒西討。
三月庚寅,撫軍將軍殷孝祖攻赭圻,死之。以輔國將軍沈攸之代為南討前鋒。
夏四月壬午,以散騎侍郎明僧暠為青州刺史。
五月壬辰,以輔國將軍沈攸之為雍州刺史。丁酉,曲赦豫州。丁未,新除尚書僕射王景文為中軍將軍,以青、冀二州刺史張永為鎮軍將軍。庚戌,以寧朔將軍劉乘民為冀州刺史。甲寅,葬崇憲皇太后於修寧陵。
六月辛酉,鎮軍將軍張永領徐州刺史。京師雨水,丁卯,遣殿中將軍檢行賜卹。以左軍將軍垣恭祖為梁、南秦二州刺史。
秋七月己丑,鎮北將軍、南徐兗二州刺史桂陽王休範進號征北大將軍。辛卯,鎮軍將軍、徐州刺史張永改為南兗州刺史。丁酉,以仇池太守楊僧嗣為北秦州刺史、武都王。壬寅,以男子時朗之為北豫州刺史。乙巳,龍驤將軍劉道符平山陽。辛亥,又以義軍主鄭叔舉為北豫州刺史,鎮軍將軍、南兗州刺史張永復領徐州刺史。甲寅,復以冀州刺史崔道固為徐州刺史。
八月己卯,司徒建安王休仁率眾軍大破賊,斬偽尚書僕射袁顗,進討江、郢、荊、雍、湘五州,平定之。晉安王子勛、安陸王子綏、臨海王子頊、邵陵王子元並賜死,同黨皆伏誅。諸將軍帥封賞各有差。甲申,以護軍將軍、永嘉王子仁為平南將軍、湘州刺史。
九月乙酉,曲赦江、郢、荊、雍、湘五州;守宰不得離職。壬辰,驃騎大將軍、豫州刺史山陽王休祐改為荊州刺史。分豫州立南豫州。癸巳,六軍解嚴。大赦天下,賜民爵一級。甲午,以中軍將軍王景文為安南將軍、江州刺史。戊戌,以車騎將軍、江州刺史王玄謨為左光祿大夫、開府儀同三司、護軍將軍。庚子,以建安王休仁世子伯融為豫州刺史。
十月乙卯,永嘉王子仁、始安王子真、淮南王子孟、南平王子產、廬陵王子輿、松滋侯子房並賜死。丁卯,以郢州刺史沈攸之為中領軍,與張永俱北討。庚午,以吳郡太守顧覬之為湘州刺史。
十一月甲申,以安成太守劉襲為郢州刺史。壬辰,詔曰:「治崇簡易,化疾繁侈,遠關隆替,明著軌跡者也。朕拯斯墜運,屬此屯極,仍之以凋耗,因之以師旅,而識昧前王,務艱昔代。俾夫舊賦既繁,為費彌廣,鑒寐萬務,每思弘革。方欲緩繇優調,愛民為先,有司詳加寬惠,更立科品。其方物職貢,各順土宜,出獻納貢,
十二月己未,以尚書金部郎劉善明為冀州刺史。乙丑,詔曰:「近眾藩稱亂,多染釁科。或誠係本朝,事緣逼迫,混同證錮,良以悵然。夫天道尚仁,德刑並用,雷霆時至,雲雨必解。朕眷言靜念,思弘風澤,凡應禁削,皆從原蕩。其文武堪能,隨才銓用。」辛未,以新除廣州刺史劉勔為益州刺史,前巴西、梓潼二郡太守費混為廣州刺史。劉勔克壽陽,豫州平。辛巳,以輔國將軍劉靈遺為梁、南秦二州刺史。
三年春正月庚子,以農役將興,太官停宰牛。癸卯,曲赦豫、南豫二州。衞將軍巴陵王休若降號鎮西將軍。
閏月庚午,京師大雨雪,遣使巡行,賑賜各有差。戊寅,以游擊將軍垣閎為益州刺史。
二月甲申,以御史中丞羊希為廣州刺史。
三月丙子,以尚書左僕射蔡興宗為安西將軍、郢州刺史。戊寅,以冠軍將軍王玄載為徐州刺史,寧朔將軍崔平為兗州刺史。
夏四月癸巳,以前司州刺史鄭黑為司州刺史。乙未,冠軍將軍、北秦州刺史楊僧嗣進號征西將軍。庚子,立桂陽王休範第二子德嗣為廬陵王,立侍中劉韞第二子銑為南豐王。丙午,安西將軍蔡興宗降號平西將軍。
五月丙辰,宣太后崇寧陵禁內墳屋瘞遷徙者,給葬直,蠲復家丁。戊午,以車騎將軍、南豫州刺史王玄謨為左光祿大夫、開府儀同三司。辛酉,罷南豫州并豫州。壬戌,以太子詹事袁粲為尚書僕射。
六月乙酉,以侍中劉韞為湘州刺史。
秋七月壬子,以左光祿大夫、開府儀同三司王玄謨為特進、左光祿大夫、護軍將軍。薛安都子伯令略據雍州四郡,刺史巴陵王休若討斬之。
八月丁酉,詔曰:「古者衡虞置制,蝝蚳不收;川澤產育,登器進御。所以繁阜民財,養遂生德。頃商販逐末,競早爭新,折未實之菓,收豪家之利,籠非膳之翼,為戲童之資。豈所以還風尚本,捐華務實。宜修道布仁,以革斯蠹。自今鱗介羽毛,肴核眾品,非時月可採,器味所須,可一皆禁斷,嚴為科制。」壬寅,以中領軍沈攸之行南兗州刺史,率眾北討。癸卯,詔曰:「法網之用,期世而行,寬惠之道,因時而布。況朕尚德戡亂,依仁馭俗,宜每就弘簡,以隆至治。而頻罹兵革,繇賦未休,軍民巧偽,興事甚多,蹈刑入憲,諒非一科。至乃假名戎伍,竊爵私庭,因戰散亡,託懼逃役。且往諸淪逼,雖經累宥,逋竄之黨,猶為實繁。宵言永懷,良兼矜疚。思所以重播至澤,覃被區宇。可大赦天下。」加新除左光祿大夫王玄謨車騎將軍。丙午,遣吏部尚書褚淵慰勞緣淮將帥,隨宜量賜。戊申,以新除右衞將軍劉勔為豫州刺史。
九月癸丑,鎮西將軍、雍州刺史巴陵王休若進號衞將軍,平西將軍、郢州刺史蔡興宗進號安西將軍。乙卯,以越騎校尉周寧民為兗州刺史。戊午,以皇后六宮以下雜衣千領,金釵千枚,班賜北征將士。庚申,前將軍兼冀州刺史崔道固進號平北將軍。甲子,曲赦徐、兗、青、冀四州。
冬十月壬午,改封新安王延年為始平王。戊子,芮芮國遣使獻方物。辛丑,復郡縣公田。鎮西大將軍、西秦河二州刺史吐谷渾拾寅進號征西大將軍。
十一月,立建安王休仁第二子伯猷為江夏王,改封義陽王昶為晉熙王。乙卯,分徐州置東徐州,以輔國將軍張讜為刺史。高麗國、百濟國遣使獻方物。
十二月庚辰,以寧朔將軍劉休賓為兗州刺史。
四年春正月己未,車駕親祠南郊,大赦天下。庚午,衞將軍巴陵王休若降號左將軍。乙亥,零陵王司馬勗薨。
二月辛丑,以前龍驤將軍常珍奇為平北將軍、司州刺史,珍奇子超越為北冀州刺史。
三月己未,
夏四月己卯,復減郡縣田祿之半。
五月乙巳,
秋七月乙巳朔,以吳郡太守王琨為中領軍。丙辰,始平王延年薨。己未,以侍中劉襲為中護軍。庚申,以驍騎將軍齊王為南兗州刺史。
八月戊子,以南康相劉勃為交州刺史。
九月丙辰,以驃騎長史張悅為雍州刺史。戊辰,詔曰:「夫愆有小大,憲隨寬猛,故五刑殊用,三典異施。而降辟次網,便暨鉗撻,求之法科,差品滋遠。朕務存欽卹,每有矜貸。尋劫制科罪,
冬十月癸酉朔,日有蝕之。發諸州兵北討。南康、建安、安成、宣城四郡,昔不同南逆,並不在徵發之例。甲戌,割揚州之義興郡屬南徐州。
五年春正月癸亥,車駕躬耕藉田。大赦天下,賜力田爵一級。
二月丙申,分豫州、揚州立南豫州,以太尉廬江王褘為車騎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南豫州刺史。
三月乙卯,於南豫州立南義陽郡。丙寅,車駕幸中堂聽訟。己巳,河南王遣使獻方物。
夏四月辛未,割雍州隨郡屬郢州。乙酉,割豫州義陽郡屬郢州,郢州西陽郡屬豫州。戊子,以寧朔將軍崔公烈為兗州刺史。戊戌,新除給事黃門侍郎杜幼文為梁、南秦二州刺史。
六月辛未,立晉平王休祐子宣曜為南平王。
秋七月己酉,以輔國將軍王亮為徐州刺史,東莞太守陳伯紹為交州刺史。甲寅,以山陽太守李靈謙為兗州刺史。壬戌,改輔國將軍為輔師將軍。
八月己丑,以右將軍行豫州刺史劉勔為平西將軍、豫州刺史。壬辰,以海陵太守劉崇智為冀州刺史。
九月甲寅,立長沙王纂子延之為始平王。戊午,中領軍王琨遷職。己未,詔曰:「夫箕、潁之操,振古所貴,沖素之風,哲王攸重。朕屬橫流之會,接難晦之辰,龕暴剪亂,日不暇給。今雖關、隴猶靄,區縣澄氛,偃武修文,於是乎在。思崇廉耻,用靜馳薄,固已物色載懷,寢興竚歎。其有貞栖隱約,息事衡樊,
冬十月丁卯朔,日有蝕之。
十一月丁未,索虜遣使獻方物。
閏月戊子,驃騎大將軍、荊州刺史晉平王休祐以本號為南徐州刺史,征南將軍、湘州刺史巴陵王休若為征西將軍、荊州刺史,輔師將軍孟次陽為兗州刺史,
十二月戊戌,司徒建安王休仁解揚州刺史。己未,以征北大將軍、南徐州刺史桂陽王休範為中書監、中軍將軍、揚州刺史,
六年春正月乙亥,初制間二年一祭南郊,間一年一祭明堂。
二月壬寅,司徒建安王休仁為太尉,領司徒。癸丑,皇太子納妃。甲寅,大赦天下。巧注從軍,不在赦例。班賜各有差。
三月乙亥,中護軍劉襲卒。丁丑,以太子詹事張永為護軍將軍。
夏四月癸亥,立第六皇子燮為晉熙王。
五月丁丑,以前軍將軍陳胤宗為徐州刺史。丁亥,以冠軍將軍吐谷渾拾虔為平西將軍。戊子,奉朝請孔玉為寧州刺史。
六月己亥,以第五皇子智井繼東平沖王休倩。庚子,以侍中劉韞為撫軍將軍、雍州刺史,前將軍、郢州刺史沈攸之進號鎮軍將軍,揚州刺史桂陽王休範為征南大將軍、江州刺史。癸卯,以鎮南將軍、江州刺史王景文為尚書左僕射、揚州刺史,尚書僕射袁粲為尚書右僕射。己未,改臨賀郡為臨慶郡,追改東平王休倩為臨慶沖王。
七月丙戌,第五皇子智井薨。
九月乙丑,中領軍劉勔加平北將軍。戊寅,立總明觀,徵學士以充之。置東觀祭酒。癸未,以第八皇子智渙繼臨慶沖王休倩。
冬十月辛卯,立第九皇子贊為武陵王。乙巳,以前右軍馬詵為北雍州刺史。己酉,車駕幸東堂聽訟。
十一月己巳,高麗國遣使獻方物。
十二月癸巳,以邊難未息,制父母陷異域,悉使婚宦。戊戌,以始興郡為宋安郡。丙辰,護軍將軍張永遷職。
七年春正月甲戌,置散騎奏舉郎。
二月癸巳,征西將軍、荊州刺史巴陵王休若進號征西大將軍,
三月辛酉,索虜遣使獻方物。壬戌,芮芮國遣使奉獻。
夏四月辛丑,減天下死罪一等,凡敕繫悉遣之。甲辰,於南兗州置新平郡。癸丑,金紫光祿大夫張永領護軍。
五月戊午,司徒建安王休仁有罪,自殺。辛酉,以寧朔長史孫超之為廣州刺史,尚書左僕射、揚州刺史王景文以刺史領中書監。庚午,以尚書右僕射袁粲為尚書令,新除吏部尚書褚淵為尚書右僕射。
六月丁酉,以征南大將軍、江州刺史桂陽王休範為驃騎大將軍、南徐州刺史,征北大將軍巴陵王休若為車騎大將軍、江州刺史。甲辰,芮芮國遣使獻方物。
秋七月丁巳,罷散騎奏舉郎。乙丑,新除車騎大將軍、江州刺史巴陵王休若薨,桂陽王休範以新除驃騎大將軍,還為江州。庚午,以第三皇子準為撫軍將軍。辛未,以太子詹事劉秉為南徐州刺史。戊寅,以寧朔將軍沈懷明為南兗州刺史。乙酉,於冀州置西海郡。
八月戊子,第八皇子躋繼江夏文獻王義恭。庚寅,以疾愈大赦天下。冀州刺史劉崇智加青州刺史。戊戌,立第三皇子準為安成王。
九月辛未,以越騎校尉周寧民為徐州刺史。
冬十一月戊午,
十二月丁酉,分豫州、南兗州立南豫州,以歷陽太守王玄載為南豫州刺史。
泰豫元年春正月甲寅朔,上有疾不朝會。以疾患未痊,故改元。賜孤老貧疾粟帛各有差。戊午,皇太子會萬國於東宮,并受貢計。
二月辛丑,以給事黃門侍郎王瞻為司州刺史。
三月癸丑朔,林邑國遣使獻方物。己未,中書監、揚州刺史王景文卒。
夏四月辛卯,以撫軍司馬蔡那為益州刺史。癸巳,以右衞將軍張興世為雍州刺史。
帝少而和令,風姿端雅。早失所生,養於太后宮內。大明世,諸弟多被猜忌,唯上見親,常侍路太后醫藥。好讀書,愛文義,在藩時,撰江左以來文章志,又續衞瓘所注論語二卷,行於世。及即大位,四方反叛,以寬仁待物,諸軍帥有父兄子弟同逆者,並授以禁兵,委任不易,故眾為之用,莫不盡力。平定天下,逆黨多被全,其有才能者,並見授用,有如舊臣。才學之士,多蒙引進,參侍文籍,應對左右。於華林園含芳堂講周易,
史臣曰:聖人立法垂制,所以必稱先王,蓋由遺訓餘風,足以貽之來世也。太祖負扆南面,實有君人之懿焉,經國之義雖弘,而隆家之道不足。彭城王照不窺古,本無卓爾之資,
高祖武皇帝德洞四瀛,化綿九服。太祖文皇帝以大明定基;世祖孝武皇帝以下武寧亂。日月所照,梯山航海;風雨所均,削衽襲帶。所以業固盛漢,聲溢隆周。子業凶嚚自天,忍悖成性,人面獸心,見於齠日,反道敗德,著自比年。其狎侮五常,怠棄三正,矯誣上天,毒流下國,實開闢所未有,書契所未聞。再罹遏密,而無一日之哀;齊斬在躬,方深北里之樂。虎兕難匣,憑河必彰,遂誅滅上宰,窮釁逆之酷,虐害國輔,究孥戮之刑。子鸞同生,以昔憾殄殪。敬猷兄弟,以睚眦殲夷。徵逼義陽,將加屠膾。陵辱戚藩,檟楚妃主。奪立左右,竊子置儲,肆酗于朝,宣淫于國。事穢東陵,行汙飛走。積釁罔極,日月滋深。比遂圖犯玄宮,志窺題湊,將肆梟、鏡之禍,騁商、頓之心。又欲鴆毒崇憲,虐加諸父,事均宮閫,聲遍國都。鴟梟小豎,莫不寵暱,朝廷忠誠,必也戮挫。收掩之旨,虓虎結轍;掠奪之使,白刃相望。百僚危氣,首領無有全地;萬姓崩心,妻子不復相保。所以鬼哭山鳴,星鉤血降,神器殆於馭索,景祚危於綴旒。
朕假寐凝憂,泣血待旦,慮大宋之基,於焉而泯,武、文之業,將墜于淵。賴七廟之靈,藉八百之慶,巨猾斯殄,鴻沴時褰。皇綱絕而復紐,天緯缺而更張。猥以寡薄,屬承乾統,上緝三光之重,俯顧庶民之艱。業業矜矜,若履冰谷,思與億兆,同此維新。可大赦天下,改景和元年為泰始元年。賜民爵二級。鰥寡孤獨不能自存者,人穀五斛。逋租宿債勿復收。犯鄉論清議,贓汙淫盜,並悉洗除。長徒之身,特賜原遣。亡官失爵,禁錮舊勞,一依舊典。其昏制謬封,並皆刊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