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事黃門侍郎,四人。與侍中俱掌門下眾事。

公車令,一人。掌受章奏。秦有公車司馬令,屬衛尉,漢因之,掌宮南闕門。凡吏民上章,四方貢獻,及徵詣公車者,皆掌之。晉江左以來,直云公車令。

太醫令,一人。丞一人。周官為醫師,秦為太醫令,至二漢屬少府。

太官令,一人。丞一人。周官為膳夫,秦為太官令,至漢屬少府。

驊騮廄丞,一人。漢西京為龍馬長,漢東京為未央廄令,魏為驊騮令。自公車令至此,隸侍中。

散騎常侍,四人。掌侍左右。秦置散騎,又置中常侍散騎,並乘輿車後。中常侍得入禁中。皆無員,並為加官。漢東京初省散騎,而中常侍因用宦者。魏文帝黃初初,置散騎,合於中常侍,謂之散騎常侍,始以孟達補之。久次者為祭酒散騎常侍,秩比二千石。

通直散騎常侍,四人。魏末散騎常侍又有在員外者,晉武帝使二人與散騎常侍通直,故謂之通直散騎常侍。晉江左置五人。

員外散騎常侍,魏末置,無員。

散騎侍郎,四人。魏初與散騎常侍同置。魏、晉散騎常侍、侍郎,與侍中、黃門侍郎共平尚書奏事,江左乃罷。

通直散騎侍郎,四人。初晉武帝置員外散騎侍郎四人,元帝使二人與散騎侍郎通直,故謂之通直散騎侍郎,後增為四人。

員外散騎侍郎,晉武帝置,無員。

給事中,無員。漢西京置。掌顧問應對,位次中常侍。漢東京省,魏世復置。

奉朝請,無員,亦不為官。漢東京罷省三公、外戚、宗室、諸侯,多奉朝請。奉朝請者,奉朝會請召而已。晉武帝亦以宗室外戚為奉車、駙馬、騎都尉,而奉朝請焉。元帝為晉王,以參軍為奉車都尉,掾、屬為駙馬都尉,行參軍、舍人為騎都尉,皆奉朝請。後省奉車、騎都尉,唯留駙馬都尉、奉朝請。永初已來,以奉朝請選雜,其尚主者唯拜駙馬都尉。三都尉並漢武帝置。孝建初,奉朝請省。駙馬都尉、三都尉秩比二千石。

中書令,一人。中書監,一人。

祕書監,一人。祕書丞,一人。祕書郎,四人。漢桓帝延熹二年,置祕書監。皇甫規與張奐書云「從兄祕書它何動靜」是也。應劭漢官曰:「祕書監一人,六百石。」後省。魏武帝為魏王,置祕書令、祕書丞。祕書典尚書奏事。文帝黃初初,置中書令,典尚書奏事,而祕書改令為監。後欲以何楨為祕書丞,而祕書先自有丞,乃以楨為祕書右丞。

領軍將軍,一人。掌內軍。漢有南北軍,衛京師。武帝置中壘校尉,掌北軍營。光武省中壘校尉,置北軍中候,監五校營。魏武為丞相,相府自置領軍,非漢官也。文帝即魏王位,魏始置領軍,主五校、中壘、武衛三營。晉武帝初省,使中軍將軍羊祜統二衛前後左右驍騎七軍營兵,即領軍之任也。祜遷罷,復置北軍中候。北軍中候置丞一人。懷帝永嘉中,改曰中領軍。元帝永昌元年,復改曰北軍中候。尋復為領軍。成帝世,復以為中候,而陶回居之。尋復為領軍。領軍今猶有南軍都督。

護軍將軍,一人。掌外軍。秦時護軍都尉,漢因之。陳平為護軍中尉,盡護諸將。然則復以都尉為中尉矣。武帝元狩四年,以護軍都尉屬大司馬,于時復為都尉矣。漢書李廣傳,廣為驍騎將軍,屬護軍將軍。蓋護軍護諸將軍。哀帝元壽元年,更名護軍都尉曰司寇。平帝元始元年,更名護軍都尉。東京省,班固為大將軍中護軍,隸將軍莫府,非漢朝列職。魏武為相,以韓浩為護軍,史奐為領軍,非漢官也。建安十二年,改護軍為中護軍,領軍為中領軍,置長史、司馬。魏初因置護軍,主武官選,隸領軍,晉世則不隸也。晉元帝永昌元年,省護軍并領軍。明帝太寧二年,復置。魏、晉江右領、護各領營兵;江左以來,領軍不復別置營,

左衛將軍,一人。右衛將軍,一人。二衛將軍掌宿衛營兵。二漢、魏不置。晉文帝為相國,相國府置中衛將軍。武帝初,分中衛置左右衛將軍,以羊琇為左衛,趙序為右衛。二衛江右有長史、司馬、功曹、主簿,江左無長史。

驍騎將軍,漢武帝元光六年,李廣為驍騎將軍。魏世置為內軍,有營兵,高功者主之。先有司馬、功曹、主簿,後省。

游擊將軍,漢武時,韓說為游擊。是為六軍。

左軍將軍。右軍將軍。前軍將軍。後軍將軍。魏明帝時,有左軍將軍,然則左軍魏官也。晉武帝初,置前軍、右軍,泰始八年,又置後軍。是為四軍。

左中郎將。右中郎將。秦官,漢因之。與五官中郎將領三署郎,魏無三署郎,猶置其職。晉武帝省。宋世祖大明中又置。

屯騎校尉。步兵校尉。越騎校尉。長水校尉。射聲校尉。五校並漢武帝置。屯騎、步兵掌上林苑門屯兵;越騎掌越人來降,因以為騎也;一說取其材力超越也。長水掌長水宣曲胡騎。長水,胡部落名也。胡騎屯宣曲觀下。韋曜曰:「長水校尉,典胡騎,廄近長水,故以為名。長水,蓋關中小水名也。」射聲掌射聲士,聞聲則射之,故以為名。漢光武初改屯騎為驍騎,越騎為青巾。建武十五年,復舊。漢東京五校,典宿衛士。自游撀至五校,魏、晉逮于江左,初猶領營兵,並置司馬、功曹、主簿,後省。二中郎將本不領營也。五營校尉,秩二千石。

虎賁中郎將,周官有虎賁氏。漢武帝建元三年,始微行出遊,選材力之士執兵從送,期之諸門,故名期門。無員,多至千人。平帝元始元年,更名曰虎賁郎,置中郎將領之。虎賁舊作虎奔,言如虎之奔走也。王莽輔政,以古有勇士孟賁,故以奔為賁。比二千石。

宂從僕射,漢東京有中黃門宂從僕射,非其職也。魏世因其名而置宂從僕射。

羽林監,漢武帝太初元年,初置建章營騎,亦掌從送次期門,後更名羽林騎,置令、丞。宣帝令中郎將騎都尉監羽林,謂之羽林中郎將。漢東京又置羽林左監、羽林右監,至魏世不改。晉罷羽林中郎將,又省一監,置一監而已。自虎賁至羽林,是為三將。哀帝省。宋高祖永初初,復置。江右領營兵,江左無復營兵。羽林監六百石。

積射將軍。強弩將軍。漢武帝以路博德為強弩校尉,李沮為強弩將軍。宣帝以許延壽為強弩將軍。強弩將軍至東漢為雜號。前漢至魏無積射。晉太康十年,立射營、弩營,置積射、強弩將軍主之。自驍騎至強弩將軍,先並各置一人;宋太宗泰始以來,多以軍功得此官,今並無復員。

殿中將軍。殿中司馬督。晉武帝時,殿內宿衛,號曰三部司馬,置此二官,分隸左右二衛,江右初,員十人。朝會宴饗,則將軍戎服,直侍左右,夜開城諸門,則執白虎幡監之。晉孝武太元中,改選,以門閥居之。宋高祖永初初,增為二十人。其後過員者,謂之殿中員外將軍、員外司馬督。其後並無復員。

武衛將軍,無員。初魏王始置武衛中郎將,文帝踐阼,改為衛將軍,主禁旅,如今二衛,非其任也。晉氏不常置。宋世祖大明中,復置,代殿中將軍之任,比員外散騎侍郎。

武騎常侍,無員。漢西京官。車駕游獵,常從射猛獸。後漢、魏、晉不置。宋世祖大明中,復置。比奉朝請。

御史中丞,一人。

治書侍御史,掌舉劾官品第六已上。漢宣帝齋居決事,令御史二人治書,因謂之治書御史。漢東京使明法律者為之,天下讞疑事,則以法律當其是非。魏、晉以來,則分掌侍御史所掌諸曹,若尚書二丞也。

侍御史,於周為柱下史。周官有御史,掌治令,亦其任也。秦置侍御史,漢因之。二漢員並十五人。掌察舉非法,受公卿奏事,有違失者舉劾之。凡有五曹,一曰令曹,掌律令;二曰印曹,掌刻印;三曰供曹,掌齋祠;四曰尉馬曹,掌官廄馬;五曰乘曹,掌護駕。魏置御史八人,有治書曹,掌度支運,課第曹,掌考課,不知其餘曹也。晉西朝凡有吏曹、課第曹、直事曹、印曹、中都督曹、外都督曹、媒曹、符節曹、水曹、中壘曹、營軍曹、算曹、法曹,凡十三曹,

謁者僕射,一人。掌大拜授及百官班次。領謁者十人。謁者掌小拜授及報章。蓋秦官也。謁,請也。應氏漢官曰,堯以試舜,賓于四門,是其職也。秦世謁者七十人,漢因之。後漢百官志,謁者僕射掌奉引。和帝世,陳郡何熙為謁者僕射,

都水使者,一人。掌舟航及運部。秦、漢有都水長、丞,主陂池灌溉,保守河渠,屬太常。漢東京省都水,置河隄謁者,魏因之。漢世水衡都尉主上林苑,魏世主天下水軍舟船器械。晉武帝省水衡,置都水使者,而河隄為都水官屬。有參軍二人,謁者一人,令史減置無常員。晉西朝有參軍而無謁者,謁者則江左置也。懷帝永嘉六年,胡入洛陽,都水使者爰濬先出督運得免。然則武帝置職,便掌運矣。江左省河隄。

太子太傅,一人。丞一人。太子少傅,一人。丞一人。傅,古官也。文王世子曰:「凡三王教世子,太傅在前,少傅在後,並以輔導為職。」漢高帝九年,以叔孫通為太子太傅,位次太常。二漢並無丞。魏世無東宮,然則晉氏置丞也。晉武帝泰始五年,詔太子拜太傅、少傅,如弟子事師之禮;二傅不得上疏曲敬。二傅並有功曹、主簿、五官。太傅中二千石,少傅二千石。

太子詹事,一人。丞一人。職比臺尚書令、領軍將軍。詹,省也。漢西京則太子門大夫、庶子、洗馬、舍人屬二傅,率更令、家令、僕、衞率屬詹事。皆秦官也。後漢省詹事,太子官屬悉屬少傅,而太傅不復領官屬。晉初太子官屬通屬二傅。咸寧元年,復置詹事,二傅不復領官屬。詹事二千石。

家令,一人。丞一人。晉世置。漢世太子食湯沐邑十縣,家令主之。又主刑獄飲食,職比廷尉、司農、少府。漢東京主食官令。食官令,晉世自為官,不復屬家令。

率更令,一人。主宮殿門戶及賞罰事,職如光祿勳、衞尉。漢東京掌庶子、舍人,晉世則不也。自漢至晉,家令在率更下;宋則居上。

僕,一人。漢世太子五日一朝,非入朝日,遣僕及中允旦入請問起居,主車馬、親族,職如太僕、宗正。自家令至僕,為太子三卿。三卿秩千石。

門大夫,二人。漢東京置,職如中郎將,分掌遠近表牋。秩六百石。

中庶子,四人。職如侍中。漢東京員五人,晉減為四人。秩六百石。

中舍人,四人。漢東京太子官屬有中允之職,在中庶子下,洗馬上,疑若今中書舍人矣。中舍人,晉初置,職如黃門侍郎。

食官令,一人。職如太官令。漢東京官也。今屬中庶子。

庶子。四人,職比散騎常侍、中書監令。晉制也。漢西京員五人,漢東京無員,職如三署中郎。古者諸侯世〔祿,卿大夫之子即為副倅,謂之國子,天子諸侯〕子有庶子之官,〔以掌教之〕

舍人,十六人。職如散騎、中書侍郎。晉制也。二漢無員,掌宿衞如三署中郎。

洗馬,八人。職如謁者、祕書郎也。二漢員十六人。太子出,則當直者前驅導威儀。秩比六百石。

太子左衞率,七人。太子右衞率,二人。二率職如二衞。秦時直云衞率,漢因之,主門衞。晉初曰中衞率,泰始分為左右,各領一軍。惠帝時,愍懷太子在東宮,加置前後二率。成都王穎為太弟,又置中衞,是為五率。江左初,省前後二率。孝武太元中又置。皆有丞,晉初置。宋世止置左右二率。秩舊四百石。

太子屯騎校尉。太子步兵校尉。太子翊軍校尉。三校尉各七人,並宋初置。屯騎、步兵,因臺校尉;翊軍,晉武帝太康初置,始為臺校尉,而以唐彬居之,江左省。

太子宂從僕射,七人。宋初置。

太子旅賁中郎將,十人。職如虎賁中郎將。宋初置。周官有旅賁氏。漢制,天子有虎賁,王侯有旅賁。旅,眾也。

太子左積弩將軍,十人。太子右積弩將軍,二人。漢東京積弩將軍,雜號也,無左右之積弩。魏世至晉江左,左右積弩為臺職,領營兵。宋世度東宮,無復營矣。

殿中將軍,十人。殿中員外將軍,二十人。宋初置。

平越中郎將,晉武帝置,治廣州,主護南越。

南蠻校尉,晉武帝置,治襄陽。江左初省。尋又置,治江陵。宋世祖孝建中省。

西戎校尉,晉初置,治長安。安帝義熙中又置,治漢中。

寧蠻校尉,晉安帝置,

南夷校尉,晉武帝置,治寧州。江左改曰鎮蠻校尉。四夷中郎校尉,皆有長史、司馬、參軍。魏、晉有雜號護軍,如將軍,今猶有鎮蠻、安遠等護軍。鎮蠻以加廬江、晉熙、西陽太守。安遠以加武陵內史。

刺史,每州各一人。黃帝立四監以治萬國,唐、虞世十二牧,是其職也。周改曰典,秦曰監御史,而更遣丞相史分刺諸州,謂之刺史。刺之為言猶參覘也。寫書亦謂之刺。漢制不得刺尚書事是也。刺史班行六條詔書,其一條曰,強宗豪右,田宅踰制,以強陵弱,以眾暴寡;其二條曰,二千石不奉詔書,遵承典制,背公向私,旁詔守利,侵漁百姓,聚斂為姦;其三條曰,二千石不恤疑獄,風厲殺人,怒則加罰,喜則任賞,煩擾苛暴,剝戮黎元,為百姓所疾,山崩石裂,妖祥譌言;其四條曰,二千石選署不平,苟阿所愛,蔽賢寵頑;其五條曰,二千石子弟恃怙榮勢,請託所監;其六條曰,二千石違公下比,阿附豪強,通行貨賂,割損正令。歲終則乘傳詣京師奏事。成帝綏和元年,改為牧。哀帝建平二年,復為刺史。前漢世,刺史乘傳周行郡國,無適所治。後漢世,所治始有定處,止八月行部,不復奏事京師。晉江左猶行郡縣詔,

郡守,秦官。秦滅諸侯,隨以其地為郡,置守、丞、尉各一人。守治民,丞佐之。郡當邊戍者,丞為長史。晉江左皆謂之丞。尉典兵,備盜賊。漢景帝中二年,更名守曰太守,尉為都尉。光武省都尉,後又往往置東部、西部都尉。有蠻夷者,又有屬國都尉。漢末及三國,多以諸部都尉為郡。晉成帝咸康七年,又省諸郡丞。宋太祖元嘉四年,復置。郡官屬略如公府,無東西曹,有功曹史,主選舉,五官掾,主諸曹事,部縣有都郵、門亭長,又有主記史,催督期會,漢制也,今略如之。諸郡各有舊俗,諸曹名號,往往不同。漢武帝納董仲舒之言,元光元年,始令郡國舉孝廉,制郡口二十萬以上,歲察一人;四十萬以上,二人;六十萬,三人;八十萬,四人;百萬,五人;百二十萬,六人;不滿二十萬,二歲一人;不滿十萬,三歲一人。限以四科,一曰德行高妙,志節清白;二曰學通行修,經中博士;三曰明習法令,足以決疑,能案章覆問,文中御史;四曰剛毅多略,遭事不惑,明足決斷,材任三輔縣令。魏初,更制口十萬以上,歲一人,有秀異,不拘戶口。江左以丹陽、吳、會稽、吳興並大郡,歲各舉二人。漢制歲遣上計掾史各一人,條上郡內眾事,謂之階簿,至今行之。太守二千石,丞六百石。

縣令、長,秦官也。大者為令,小者為長,侯國為相。漢制,置丞一人,尉大縣二人,小縣一人。五家為伍,伍長主之;二五為什,什長主之;十什為里,里魁主之;十里為亭,亭長主之;十亭為鄉,鄉有鄉佐、三老、有秩、嗇夫、游徼各一人。鄉佐、有秩主賦稅,三老主教化,嗇夫主爭訟,游徼主姦非。其餘諸曹,略同郡職。以五官為廷掾,後則無復丞,唯建康有獄丞,其餘眾職,或此縣有而彼縣無,各有舊俗,無定制也。晉江右洛陽縣置六部都尉,餘大縣置二人,次縣、小縣各一人。宋太祖元嘉十五年,縣小者又省之。

諸官府至郡,各置五百者,舊說古君行師從,卿行旅從。旅,五百人也。今縣令以上,古之諸侯,故立四五百以象師從旅從,依古義也。韋曜曰,五百字本為伍伯。伍,當也。伯,道也。使之導引當道伯中以驅除也。周制五百為旅,帥皆大夫,不得卑之如此說也。又周禮秋官有條狼氏,掌執鞭以趨辟,王出入則八人夾道,公則六人,侯伯則四人,子男則二人,近之矣,名之異爾。又漢官中有伯使,主為諸官驅使辟路於道伯中,故言伯使,此其比也。縣令千石至六百石,長五百石。

漢初王國置太傅,掌輔導;內史主治民;丞相統眾官;中尉掌武職。分官置職,略同京師。至景帝懲七國之亂,更制諸王不得治國,漢為置吏,改丞相曰相,省御史大夫、廷尉、少府、宗正、博士官,其大夫、謁者、諸官長丞,皆損其員數。後改漢內史為京兆尹,中尉為執金吾,郎中令為光祿勳,而王國如故,又太僕為僕,司農為大農。成帝更令相治民如郡太守,省內史。其中尉如郡尉,太傅但曰傅。漢東京亦置傅一人,王師事之;相一人,主治民;中尉一人,主盜賊;郎中令一人,掌郎中宿衞;僕一人;治書一人,治書本曰尚書,後更名治書;中大夫,無員,掌奉使京師及諸國;謁者及禮樂、衞士、醫工、永巷、祀禮長各一人;

太傅。 太保。 太宰。

太尉。 司徒。 司空。

大司馬。 大將軍。

諸位從公。

特進。

驃騎,車騎,衞將軍。

諸大將軍。

諸持節都督。

侍中,散騎常侍。

尚書令,僕射,尚書。

中書監,令。 祕書監。

諸征、鎮至龍驤將軍。

光祿大夫。

諸卿,尹。

太子二傅。

大長秋。

太子詹事。

領、護軍。

縣侯。

二衞至五校尉。

寧朔至五威、五武將軍。

四中郎將。

刺史領兵者。

戎蠻校尉。

御史中丞。 都水使者。

鄉侯。

給事中。黃門、散騎、中書侍郎。

謁者僕射。

三將,積射、強弩將軍。

太子中庶子,庶子,三卿,率。

鷹揚至陵江將軍。

刺史不領兵者。

郡國太守,內史,相。

亭侯。

尚書丞,郎。

治書侍御史,侍御史。

三都尉。

博士。

撫軍以上及持節都督領護長史,司馬。

公府從事中郎將。

廷尉正,監,評。

祕書著作丞,郎。

王國公三卿,師,友,文學。

諸縣署令千石者。

太子門大夫。

殿中將軍,司馬督。

雜號護軍。

關內侯。

謁者。

殿中監。

諸卿尹丞。

太子傅詹事率丞。

諸軍長史、司馬六百石者。

諸府參軍。

戎蠻府長史,司馬。

公府掾,屬。

太子洗馬,舍人,食官令。

諸縣令六百石者。

內臺正令史。

郡丞。

諸縣署長。

雜號宣威將軍以下。

內臺書令史。

外臺正令史。

諸縣署丞,尉。

右第一品

右第二品

右第三品

右第四品

右第五品

右第六品

右第七品

右第八品

右第九品。凡新置不見此諸條者,隨秩位所視,蓋□□右所定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