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一
自封建變為郡縣,有天下者,漢、隋、唐、宋為盛,然幅員之廣,咸不逮元。漢梗於北狄,隋不能服東夷,唐患在西戎,宋患常在西北。若元,則起朔漠,併西域,平西夏,滅女真,臣高麗,定南詔,遂下江南,而天下為一。故其地北踰陰山,西極流沙,東盡遼左,南越海表。蓋漢東西九千三百二里,南北一萬三千三百六十八里,唐東西九千五百一十一里,南北一萬六千九百一十八里,元東南所至不下漢、唐,而西北則過之,有難以里數限者矣。
初,太宗六年甲午,滅金,得中原州郡。七年乙未,下詔籍民,自燕京、順天等三十六路,戶八十七萬三千七百八十一,口四百七十五萬四千九百七十五。憲宗二年壬子,又籍之,增戶二十餘萬。世祖至元七年,又籍之,又增三十餘萬。十三年,平宋,全有版圖。二十七年,又籍之,得戶一千一百八十四萬八百有奇。於是南北之戶總書于策者,一千三百一十九萬六千二百有六,口五千八百八十三萬四千七百一十有一,而山澤溪洞之民不與焉。立中書省一,行中書省十有一:曰嶺北,曰遼陽,曰河南,曰陝西,曰四川,曰甘肅,曰雲南,曰江浙,曰江西,曰湖廣,曰征東,分鎮藩服,路一百八十五,府三十三,州三百五十九,軍四,安撫司十五,縣一千一百二十七。文宗至順元年,戶部錢糧戶數一千三百四十萬六百九十九,視前又增二十萬有奇,漢、唐極盛之際,有不及焉。蓋嶺北、遼陽與甘肅、四川、雲南、湖廣之邊,唐所謂羈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賦役之,比於內地;而高麗守東藩,執臣禮惟謹,亦古所未見。地大民眾,後世狃於治安,而不知詰戎兵、慎封守,積習委靡,一旦有變,而天下遂至於不可為。嗚呼!盛極而衰,固其理也。
唐以前以郡領縣而已,元則有路、府、州、縣四等。大率以路領州、領縣,而腹裏或有以路領府、府領州、州領縣者,其府與州又有不隸路而直隸省者,具載于篇;而其沿革則泝唐而止焉。作地理志。
中書省統山東西、河北之地,謂之腹裏,為路二十九,州八,屬府三,屬州九十一,屬縣三百四十六。
大都路,唐幽州范陽郡。遼改燕京。金遷都,為大興府。元太祖十年,克燕,初為燕京路,總管大興府。太宗七年,置版籍。世祖至元元年,中書省臣言:「開平府闕庭所在,加號上都,燕京分立省部,亦乞正名。」遂改中都,其大興府仍舊。四年,始於中都之東北置今城而遷都焉。九年,改大都。十九年,置留守司。二十一年,置大都路總管府。戶一十四萬七千五百九十,口四十萬一千三百五十。領院二、縣六、州十。州領十六縣。
上都路,唐為奚、契丹地。金平契丹,置(恒)〔桓〕州。
憲宗五年,命世祖居其地,為巨鎮。明年,世祖命劉秉忠相宅於桓州東、灤水北之龍岡。中統元年,為開平府。五年,以闕庭所在,加號上都,歲一幸焉。至元二年,置留守司。五年,升上都路總管府。十八年,升上都留守司,兼行本路總管府事。戶四萬一千六十二,口一十一萬八千一百九十一。領院一、縣一、府一、州四。州領三縣。府領三縣、二州,州領六縣。
興和路,唐屬新州。金置柔遠鎮,後升為縣,又升撫州,屬西京。元中統三年,以郡為內輔,升隆興路總管府,建行宮。
永平路,唐平州。遼為盧龍軍。金為興平軍。元太祖十年,改興平府。中統元年,升平灤路,置總管府,設錄事司。大德四年,以水患改永平路。
德寧路,領縣一:德寧。
淨州路,領縣一:天山。
泰寧路,領縣一:泰寧。
集寧路,領縣一:集寧。
應昌路,領縣一:應昌。
全寧路,領縣一:全寧。
寧昌路,領縣一:寧昌。
砂井總管府,領縣一:砂井。
保定路,本清苑縣,唐隸鄚州。宋升保州。金改順天軍。元太宗十(一)〔三〕年,升順天路,
遂州,唐為遂城縣,屬易州。宋改廣信軍。金廢為遂城縣,隸保州。元至元二年,省入安肅州為鎮,後復置州而縣廢,隸保定。
燕南河北道肅政廉訪司。
真定路,
順德路,唐邢州。宋為信德府。金改邢州。元初置元帥府,後改安撫司。憲宗分洺水民戶之半於武道鎮,置司總管。五年,以武道鎮置廣宗縣,併以來屬。中統三年,升順德府。至元元年,以洺州、磁州來屬。二年,洺、磁自為一路,以順德為順德路總管府。戶三萬五百一,口一十二萬四千四百六十五。領司一、縣九。
廣平路,唐洺州,又為廣平郡。元太宗八年,置邢洺路總管府,以邢、磁、威隸之。憲宗二年,為洺磁路,止領磁、威二州。至元十五年,升廣平路總管府。戶四萬一千四百四十六,口六萬九千八十二。領司一、縣五、州二。州領六縣。
彰德路,唐相州,又改鄴郡。石晉升彰德軍。金升彰德府。元太宗四年,立彰德總帥府,領衞、輝二州。憲宗二年,割出衞、輝,以彰德為散府,屬真定路。至元二年,復立彰德總管府,領懷、孟、衞、輝四州,及本府安陽、臨漳、湯陰、輔岩、林慮五縣。四年,又割出懷、孟、衞、輝,仍立總管,以林慮升為林州,復立輔岩縣隸之。六年,併輔岩入安陽。戶三萬五千二百四十六,口八萬八千二百六。領司一、縣三、州一。
大名路,
懷慶路,唐懷州,復改河內郡,又仍為懷州。宋升為防禦。金改南懷州,又改沁南軍。元初復為懷州。太宗四年,行懷孟州事。憲宗六年,世祖在潛邸,以懷孟二州為湯沐邑。
衞輝路,唐義州,又為衞州,又為汲郡。金改河平軍。元中統元年,升衞輝路總管府,設錄事司。戶二萬二千一百一十九,口一十二萬七千二百四十七。領司一、縣四、州二。
河間路,唐瀛州。宋河間府。元至元二年,置河間路總管府。戶七萬九千二百六十六,口一十六萬八千五百三十六。領司一、縣六、州六。州領十七縣。
東平路,唐鄆州,又改東平郡,又號天平軍。宋改東平府,隸河南道。
東昌路,唐博州。宋隸河北東路。金隸大名府。元初隸東平路。至元四年,析為博州路總管府。十三年,改東昌路,仍置總管府。戶三萬三千一百二,口一十二萬五千四百六。領司一、縣六。
濟寧路,唐麟州。周於此置濟州。元太宗七年,割屬東平府。至元六年,以濟州還治鉅野,仍析鄆城之四鄉來屬。八年,升濟寧府,治任城,尋還治鉅野。十二年,復立濟州,治任城,屬濟寧府。十五年,遷府於濟州,却以鉅野行濟州事。其年又以府治歸鉅野,而濟州仍治任城,但為散州。十六年,濟寧升為路,置總管府。戶一萬五百四十五,口五萬九千八百一十八。領司一、縣七、州三。州領九縣。
曹州,唐初為曹州,後改濟陰郡,又仍為曹州。宋改興仁府。金復為曹州。元初隸東平路總管府。至元二年,直隸省部。戶三萬七千一百五十三,口一十九萬五千三百三十五。領縣五:
濮州,唐初為濮州,後改濮陽郡,又仍為濮州。宋升防禦郡。金為刺史州。元初隸東平路,後割大名之舘陶、朝城,恩州之臨清,開州之觀城來屬。至元五年,析隸省部。戶一萬七千三百一十六,口六萬四千二百九十三。領縣六:
高唐州,唐為縣,屬博州。宋、金因之。元初隸東平,至元七年升州。戶一萬九千一百四,口二萬三千一百二十一。領縣三:
泰安州,本博城縣,唐初於縣置東泰州,後廢州,改為乾封縣,屬兖州。宋改奉符縣。金置泰安州。元初屬東平路。至元二年,省新泰縣入萊蕪縣。五年,析隸省部。三十一年,復立新泰縣。戶九千五百四十,口一萬七百九十五。領縣四:
德州,唐初為德州,後改平原郡,又仍為德州。金屬山東西路。元初隸東平路總管府,割大名之清平、濟南之齊河縣來屬。戶二萬四千四百二十四,口一十五萬六千九百五十二。領縣五:
恩州,唐貝州,又為清河郡。宋改恩州。金隸大名府路。元初割清河縣隸大名府,以武城隸高唐,惟存歷亭一縣及司候司。至元二年,縣及司俱省入州。七年,自東平析隸省部。戶一萬五百四十五,口三萬七千四百七十九。
冠州,
山東東西道宣慰司。
益都路,唐青州,又升盧龍軍。
山東東西道肅政廉訪司。
濟南路,唐(濟)〔齊〕州,又改臨淄郡,又改濟南郡,又為(青)〔齊〕州。
般陽府路,唐淄州,宋屬河南道。
寧海州,偽齊劉豫以登州之文登、牟平二縣立寧海軍。金升寧海州。元初隸益都路。寧海州,偽齊劉豫以登州之文登、牟平二縣立寧海軍。金升寧海州。元初隸益都路。至元九年,直隸省部。戶五千七百一十三,口一萬五千七百四十三。領縣二:
河東山西道宣慰使司。
大同路,唐為北恒州,又為雲州,又改雲中郡。遼為西京大同府。金改總管府。元初置警巡院。至元二十五年,改西京為大同路。戶四萬五千九百四十五,口一十二萬八千四百九十六。領司一、縣五、州八。州領四縣。
河東山西道肅政廉訪司。
冀寧路,唐并州,又為太原府。宋、金因之。元太祖十(一)〔三〕年,立太原路總管府。
晉寧路,唐晉州。金為平陽府。元初為平陽路,大德九年,以地震改晉寧路。戶一十二萬六百三十,口二十七萬一百二十一。領司一、縣六、府一、州九。府領六縣,州領四十縣。
嶺北等處行中書省統和寧路總管府。
和寧路,始名和林,以西有哈剌和林河,因以名城。太祖十五年,定河北諸郡,建都於此。初立元昌路,後改轉運和林使司,前後五朝都焉。世祖中統元年,遷都大興,和林置宣慰司都元帥府。後分都元帥府於金山之南,和林止設宣慰司。至元二十六年,諸王叛兵侵軼和林,宣慰使怯伯等乘隙叛去。二十七年,立和林等處都元帥府。大德十一年,立和林等處行中書省,以淇陽王月赤察兒為右丞相,太傅答剌罕為左丞相,罷和林宣慰司都元帥府,置和林總管府。至大二年,改行中書省為行尚書省。四年,罷尚書省,復為行中書省。皇慶元年,改嶺北等處行中書省,改和林路總管府為和寧路總管府。
右警巡院。
左警巡院。
大興,
涿州,
覇州,
通州,
薊州,
漷州,
順州,
檀州,
東安州,
固安州,
龍慶州,唐為媯川縣。金為縉山縣。元至元三年,省入懷來縣,五年復置,本屬上都路宣德府奉聖州。二十二年,仁宗生於此。延祐三年,割縉山、懷來來隸大都,升縉山為龍慶州。領一縣:
警巡院。
開平。
順寧府,唐為武州。遼為德州。
保安州,
蔚州,
興州,
松州,
桓州,
雲州,
高原,
寶昌州,
錄事司。
盧龍,
灤州,
以上七路、一府、八縣皆闕。
錄事司。
清苑,
易州,
祁州,
雄州,
安州,
安肅州,
完州,
錄事司。
真定,
中山府,唐定州。宋為中山郡。金為中山府。元初因之。舊領祁、完二州。太宗十一年,割二州隸順天府,後為散府,隸真定。領三縣:
趙州,
冀州,
深州,
晉州,
蠡州,
錄事司。
邢臺,
錄事司。
永年,
磁州,
威州,
錄事司。
安陽,
林州,
錄事司。
元城,
開州,
滑州,
濬州,
錄事司。
河內,
孟州,
錄事司。
汲縣,
輝州,
淇州,
錄事司。
河間,
滄州,
景州,
清州,
獻州,
莫州,
陵州,
錄事司。
須城,
錄事司。
聊城,
錄事司。
鉅野,
鄆城,
肥城,
金鄉,
碭山,
虞城,
豐縣。
濟州,
兖州,
單州,
濟陰,
鄄城,
高唐,
奉符,
安德,
錄事司。
益都,
濰州,
膠州,
密州,
莒州,
沂州,
滕州,
嶧州,
博興州,
錄事司。
歷城,
棣州,
濱州,
錄事司。
淄川,
萊州,
登州,
牟平,
錄事司。
大同,
弘州,
渾源州,
應州,
朔州,
武州,
豐州,
東勝州,
雲內州,
錄事司。
陽曲,
汾州,
石州,
忻州,
平定州,
臨州,
保德州,
崞州,
管州,
代州,
臺州,
興州,
堅州,
嵐州,
盂州,
錄事司
臨汾,
河中府,唐蒲州,又改河中府,又改河東郡,又仍為河中府。宋為護國軍。金復為河中府。元憲宗在潛,置河解萬戶府,領河、解二州。河中府領錄事司及河東、臨晉、虞鄉、猗氏、萬泉、河津、(滎)〔榮〕河七縣。
絳州,
潞州,
澤州,
解州,
霍州,
隰州,
沁州,
遼州,
吉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