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官三
大宗正府,秩從一品。國初未有官制,首置斷事官,曰札魯忽赤,會決庶務。凡諸王駙馬投下蒙古、色目人等,應犯一切公事,及漢人姦盜詐偽、蠱毒厭魅、誘掠逃驅、輕重罪囚,及邊遠出征官吏、每歲從駕分司上都存留住冬諸事,悉掌之。至元二年,置十員。三年,置八員。九年,降從一品銀印,止理蒙古公事。以諸王為府長,餘悉御位下及諸王之有國封者。又有怯薛人員,奉旨署事,別無頒受宣命。十四年,置十四員。十五年,置十三員。二十一年,置二十一員。二十二年,增至三十四員。二十八年,增至四十六員。大德四年,省五員。十一年,四十一員。皇慶元年,省二員,以漢人刑名歸刑部。泰定元年,復命兼理,置札魯忽赤四十二員,令史改為掾史。致和元年,以上都、大都所屬蒙古人并怯薛軍站色目與漢人相犯者,歸宗正府處斷,其餘路府州縣漢人、蒙古、色目詞訟,悉歸有司刑部掌管。正官札魯忽赤四十二員,從一品;郎中二員,從五品;員外郎二員,從六品;都事二員,從七品;承發架閣庫管勾一員,從八品;掾史十人,蒙古必闍赤十三人,通事、知印各三人,宣使十人,蒙古書寫一人,典吏三人,庫子一人,醫人一人,司獄二員。
大司農司,秩正二品。凡農桑、水利、學校、饑荒之事,悉掌之。至元七年始立,置官五員。十四年罷,以按察司兼領勸農事。十八年,改立農政院,置官六員。二十年,又改立務農司,秩從三品,置達魯花赤一員、務農使一員、同知二員。是年,又改司農寺,達魯花赤一員,司農卿二員,司丞一員。二十三年,仍為大司農司,秩仍正二品。大德元年,增領大司農事一員。皇慶二年,陞從一品,增大司農一員。定置大司農四員,從一品;大司農卿二員,正二品;少卿二員,從二品;大司農丞二員,從三品;經歷一員,從五品;都事二員,從七品;架閣庫管勾一員,照磨一員,並正八品;掾史十二人,蒙古必闍赤二人,回回掾史一人,知印二人,通事一人,宣使八人,典吏五人。
翰林兼國史院,秩正二品。中統初,以王鶚為翰林學士〔承旨〕,至元元年始置,秩正三品。六年,置承旨三員、學士二員、侍讀學士二員、侍講學士二員、直學士二員。八年,陞從二品。十四年,增承旨一員。十六年,增侍讀學士一員。十七年,增承旨二員。二十年,省併集賢院為翰林國史集賢院。二十一年,增學士二員。二十二年,復分立集賢院。二十三年,增侍講學士一員。二十六年,置官吏五員,掌管教習亦思替非文字。二十七年,增承旨一員。大德九年,陞正二品,改典簿為司直,置都事一員。至大元年,置承旨九員。皇慶元年,陞從一品,改司直為經歷。延祐元年,別置回回國子監學,以掌亦思替非官屬歸之。五年,置承旨八員。後定置承旨六員,從一品;學士二員,正二品;侍讀學士二員,從二品;侍講學士二員,從二品;直學士二員,從三品。屬官:待制五員,正五品;修撰三員,從六品;應奉翰林文字五員,從七品;編修官十員,正八品;檢閱四員,正八品;典籍二員,正八品;經歷一員,從五品;都事一員,從七品;掾史四人,譯史、通事、知印各二人,蒙古書寫五人,書寫十人,接手書寫十人,典吏三人,典書二人。
蒙古翰林院,秩從二品。掌譯寫一切文字,及頒降璽書,並用蒙古新字,仍各以其國字副之。至元八年,始立新字學士於國史院。十二年,別立翰林院,置承旨一員、直學士一員、待制二員、修撰一員、應奉四員、寫聖旨必闍赤十有一人、令史一人、知印一人。十八年,增承旨一員、學士三員,省漢兒令史,置蒙古必闍赤四人。二十九年,增承旨一員、侍讀學士一員、知印一人。三十年,增管勾一員。大德五年,陞正二品。九年,置司直一員、都事一員。皇慶元年,改陞從一品,設官二十有八,吏屬二十有四。延祐二年,改司直為經歷。後定置承旨七員、學士二員、侍讀學士二員、侍講學士二員、直學士二員、待制四員、修撰二員、應奉五員、經歷一員、都事一員,品秩並同翰林國史院。承發架閣庫管勾一員,正九品;必闍赤一十四人,掾史三人,通事一人,譯史一人,知印二人,書寫一人,典吏三人。
集賢院,秩從二品。掌提調學校、徵求隱逸、召集賢良,凡國子監、玄門道教、陰陽祭祀、占卜祭遁之事,悉隸焉。國初,集賢與翰林國史院同一官署。至元二十二年,分置兩院,置大學士三員、學士一員、直學士二員、典簿一員、吏屬七人。二十四年,增置學士一員、侍讀學士一員、待制一員。尋陞正二品,置院使一員,正二品;大學士二員,從二品;學士三員,從二品;
宣政院,秩從一品。掌釋教僧徒及吐蕃之境而隸治之。遇吐蕃有事,則為分院往鎮,亦別有印。如大征伐,則會樞府議。其用人則自為選。其為選則軍民通攝,僧俗並用。至元初,立總制院,而領以國師。二十五年,因唐制吐蕃來朝見於宣政殿之故,更名宣政院。置院使二員、同知二員、副使二員、參議二員、經歷二員、都事四員、管勾一員、照磨一員。二十六年,置斷事官四員。二十八年,增僉院、同僉各一員。元貞元年,增院判一員。大德四年,罷斷事官。至大初,省院使一員。至治三年,置院使六員。天曆二年,罷功德使司歸宣政,定置院使一十員,從一品;同知二員,正二品;副使二員,從二品;僉院二員,正三品;同僉三員,正四品;院判三員,正五品;參議二員,正五品;經歷二員,從五品;都事三員,從七品;照磨一員,管勾一員,並正八品;掾史十五人,蒙古必闍赤二人,回回掾史二人,怯里馬赤四人,知印二人,宣使十五人,典吏有差。
宣徽院,秩正三品。掌供玉食。凡稻粱牲牢酒醴蔬菓庶品之物,燕享宗戚賓客之事,及諸王宿衞、怯憐口糧食,蒙古萬戶、千戶合納差發,係官抽分,牧養孳畜,歲支芻草粟菽,羊馬價直,收受闌遺等事,與尚食、尚藥、尚醞三局,皆隸焉。所轄內外司屬,用人則自為選。至元十五年置院使一員,同知。同僉各二員,主事二員,照磨一員。二十年,陞從二品,增院使一員,置經歷二員、典簿三員。二十三年,陞正二品,置院判二品,省典簿,置都事三員。三十一年,院使四員。大德二年,增同知二員。三年,陞從一品。四年,置副使二員。皇慶元年,增院使三員,始定怯薛丹一萬人,本院掌其給授。後定置院使六員,從一品;同知二員,正二品;副使二員,從二品;僉院二員,正三品;同僉二員,正四品;院判二員,正五品;經歷二員,從五品;都事三員,從七品;照磨一員,承發架閣庫一員,並正八品;掾史二十人,蒙古必闍赤六人,回回掾史二人,怯里馬赤二人,知印二人,典吏六人,蒙古書寫二人。其屬附見:
太禧宗禋院,秩從一品。掌神御殿朔望歲時諱忌日辰禋享禮典。天曆元年,罷會福、殊祥二院,改置太禧院以總制之。初,院官秩正二品,陞從一品,置參議二員,改令史為掾史。二年,改太禧宗禋院,置院使六員,增副使二員,立諸總管府為之屬。凡錢糧之出納,營繕之作輟,悉統之。定置院使都典制神御殿事六員,同知兼佐儀神御殿事二員,副使兼奉贊神御殿事二員,僉院兼祗承神御殿事二員,同僉兼肅治神御殿事二員,院判供應神御殿事二員,參議二員,經歷二員,都事二員,管勾、照磨各一員,掾史二十人,譯史四人,知印二人,怯里馬赤二人,宣使一十五人,斷事官四員,客省使大使、副使各二員。
籍田署,秩從六品。掌耕種籍田,以奉宗廟祭祀。至元七年始立,隸大司農。十四年,罷司農,隸太常寺。二十三年,復立大司農司,仍隸焉。署令一員,從六品;署丞一員,從七品;司吏一人。
供膳司,秩從五品。掌供給應需,貨買百色生料,并桑哥籍入貲產。
永平屯田總管府,秩從三品。達魯花赤一員,總管一員,同知一員,知事一員,司吏四人。
蒙古國子監,秩從三品。至元十四年始立,置司業一員。二十九年,准漢人國學例,置祭酒、司業、監丞。延祐四年,陞正三品。七年,復降為從三品。後定置祭酒一員。從三品;司業二員,正五品;監丞一員,正六品;令史一人,必闍赤一人,知印一人。
蒙古國子學,秩正七品。博士二員,助教二員,教授二員,學正、學錄各二員。掌教習諸生。於隨朝百官、怯薛台、蒙古、漢兒官員家,選子弟俊秀者入學。至元八年,置官五員。後以每歲從駕上都,教習事繁,設官員少,增學正二員、學錄二員。三十一年,增助教一員、典給一人。後定置博士二員,正七品;助教二員,教授二員,並正八品;學正、學錄各二員,典書一人,典給一人。
內八府宰相,掌諸王朝覲儐介之事。遇有詔令,則與蒙古翰林院官同譯寫而潤色之。謂之宰相云者,其貴似侍中,其近似門下,故特寵之以是名。雖有是名,而無授受宣命,品秩則視二品焉。大德九年,以滅怯禿等八人為之。天曆元年,為內八府宰之職,故附見于此云。
國子監。至元初,以許衡為集賢舘大學士、國子祭酒,教國子與蒙古大姓四怯薛人員。選七品以上朝官子孫為國子生,隨朝三品以上官得舉凡民之俊秀者入學,為陪堂生伴讀。至元二十四年,始置監祭酒一員,從三品,司業二員,正五品,掌學之教令,皆德尊望重者為之。監丞一員,正六品,專領監務。典簿一員,令史二人,譯史、知印、典吏各一人。
國子學,秩正七品。置博士二員,掌教授生徒、考較儒人著述、教官所業文字。助教四員,分教各齋生員。大德八年,為分職上都,增置助教二員、學正二員、學錄二員,督習課業。典給一員,掌生員膳食。至元二十四年,定置生員額二百人、伴讀二十人。至大四年,生員三百人。延祐二年,增置生員一百人、伴讀二十人。
興文署,秩從六品。署令一員,以翰林修撰兼之。署丞一員,以翰林應奉兼之。至治二年罷,置典簿一員,從七品,掌提調諸生飲膳,與凡文牘簿書之事。仍置典吏一人。
斷事官四員,從三品。經歷、知事各一員,令史五人,知印、奏差、譯史、通事各一人。至元二十五年始置。
客省使,秩從五品。大使二員,副使一員。至元二十五年置。
大都規運提點所,秩正四品。達魯花赤一員,提點一員,大使一員,副使一員。至元二十八年置。
上都規運提點所,秩正四品。達魯花赤一員,提點一員,大使一員,副使一員,知事一員。至元二十八年置。
大都提舉資善庫,秩從五品。達魯花赤一員,提舉一員,同提舉一員,副提舉一員。掌錢帛之事。至元二十六年置。
上都利貞庫,秩從七品。提領一員,副使一員。掌飲膳好事金銀諸物。元貞元年置。
大濟倉,監支納一員,大使一員。
興教寺,管房提領一員。
吐蕃等處宣慰司都元帥府,秩從二品。宣慰使五員,經歷二員,都事二員,照磨一員,捕盜官二員,儒學教授一員,鎮撫二員。其屬二:
洮州元帥府,秩從三品。達魯花赤一員,元帥二員,知事一員。
十八族元帥府,秩從三品。達魯花赤一員,元帥一員,同知一員,知事一員。
積石州元帥府,達魯花赤一員,元帥一員,同知一員,知事一員,脫脫禾孫一員。
吐番等處招討使司,秩正三品。招討使二員,知事一員,鎮撫一員。其屬附:
松潘(客)〔宕〕疊威茂州等處軍民安撫使司,
土蕃等路宣慰使司都元帥府,宣慰使四員,同知二員,副使一員,經歷、都事各二員,捕盜官三員,鎮撫二員。
朵甘思田地裏管軍民都元帥府,都元帥一員,經歷一員,鎮撫一員。
剌馬兒剛等處招討使司,達魯花赤一員,招討使一員,經歷一員。
奔不田地裏招討使司,招討使一員,經歷一員,鎮撫一員。
奔不兒亦思剛百姓,達魯花赤二員。
碉門魚通黎雅長河西寧遠等處軍民安撫使司,秩正三品。達魯花赤一員,安撫使一員,同知一員,副使一員,僉事一員,經歷、知事、照磨各一員,鎮撫二員。
六番招討使司,達魯花赤一員,招討使一員,經歷一員,知事一員。雅州嚴道縣、名山縣隸之。
天全招討使司,達魯花赤一員,招討二員,經歷、知事各一員。
長河西裏管軍招討使司,招討使二員,經歷一員。
朵甘思招討使一員。
烏思藏納里速古魯孫等三路宣慰使司都元帥府,宣慰使五員,同知二員,副使一員,經歷一員,鎮撫一員,捕盜司官一員。其屬附見:
光祿寺,秩正三品。掌起運米麴諸事,領尚飲、尚醞局,沿路酒坊,各路布種事。至元十五年,罷都提點,置寺。設卿一員、少卿三員、主事一員、照磨一員、管勾一員。二十年,改尚醞監,正四品。二十三年,復為光祿寺,卿二員,少卿、丞各一員。二十四年,增少卿一員。二十五年,撥隸省部。三十一年,復隸宣徽。延祐七年,降從三品。後復正三品。定置卿四員,正三品;少卿二員,從四品;丞二員,從五品;主事二員,從七品;令史八人,譯史、知印各二人,通事一人,奏差二十四人,典吏三人,蒙古書寫一人。
大都尚飲局,秩從六品。中統四年始置。設大使、副使各一員,俱帶金符。掌醞造上用細酒。至元十二年,增副使二員。十五年,陞從五品,置提點一員。後定置提點一員,從五品;大使一員,正六品;副使二員,正七品。
上都尚飲局,秩正五品。
大都尚醞局,秩從六品。掌醞造諸王百官酒醴。中統四年,立御酒庫,設金符宣差。至元十一年,始設提點。十六年,改尚醞局,從五品。置提點一員,從五品;大使一員,正六品;副使二員,正七品;直長一員,正八品。
上都尚醞局,秩從五品。至元二十九年始置。設提點一員,大使一員,副使、直長各一員,品秩同上。
大都醴源倉,秩從六品。掌受香莎蘇門等酒材糯米,鄉貢麴藥,以供上醞及歲賜諸王百官者。至元二十五年始置。設提舉一員,從六品;大使一員,從七品;副使一員,正八品。
上都醴源倉,秩從九品。掌受大都轉輸米麴,并醞造車駕臨幸次舍供給之酒。至元二十五年始置。設大使一員,直長一員。
尚珍署,秩從五品。掌收濟寧等處田土子粒,以供酒材。至元十三年始立。十五年,罷入有司。二十三年復置。設達魯花赤一員,令一員,並從五品;丞一員,正七品;吏目一員。
安豐懷遠等處稻田提領所,秩從九品。掌稻田布種,歲收子粒,轉輸醴源倉。定置提領二員。
尚舍寺,秩正四品。掌行在帷幙帳房陳設之事,牧養駱駝,供進愛蘭乳酪。至元三十一年始置監。至大元年,改為寺,陞正三品。四年,仍為監,尋復為寺。延祐三年,復降為正四品。定置太監二員、少監二員、監丞二員、知事一員。
諸物庫,秩從七品。掌出納。大德四年置。設提領一員、大使一員、副使一員。
闌遺監,秩正四品。掌不闌奚人口、頭匹諸物。至元二十年,初立闌遺所,秩九品。二十五年,改為監,正四品。二十八年,陞正三品。至大四年,復正四品,尋復正三品。延祐七年,復為正四品。定置太監一員,正四品;少監二員,正五品;監丞二員,正六品;知事一員,從八品;提控案牘一員,從九品;令史五人,譯史一人,知印兼通事一人,奏差五人。
尚食局,秩從五品。掌供御膳,及出納油麵酥蜜諸物。至元二年置提點,領進納百色生料。二十年,省併尚藥局為尚食局,別置生料庫。本局定置提點一員,從五品;大使一員,正六品;副使二員,正七品;直長一員,正八品。
大都生料庫,秩從五品。至元十一年,置生料野物庫,隸尚食局。二十年,別置庫,擬內藏庫例,置提點二員,從五品;大使二員,正六品;副使三員,正七品。
上都生料庫,秩從五品。掌受弘州、大同虎賁、司農等歲辦油麵,大都起運諸物,供奉內府,放支宮人宦者飲膳。提點一員,大使一員,副使二員,品秩同上;直長一人,正八品。
大都太倉、上都太倉,秩正六品。掌內府支持米豆,及酒材米麴藥物。至元五年初立,設官三員,俱受制國用使司劄付。十二年,改立提舉太倉,設官三員,隸宣徽。二十五年,陞正六品。定置二倉各設提舉一員,正六品;大使一員,從六品;副使一員,從七品。
大都、上都柴炭局各一,至元十二年置,秩從六品。十六年,改提舉司,陞五品。大德八年,仍為局,降正七品。置達魯花赤各一員,正七品;大都大使一員,上都大使二員,各正七品;副使各二員,正八品;直長各一人,掌葦場;典吏各一人。
尚牧所,秩從五品。至大四年始置。設提舉二員,從五品;同提舉一員,從六品;副提舉一員,從七品;吏目一員。
沙糖局,秩從五品。掌沙糖、蜂蜜煎造,及方貢菓木。至元十三年始置,秩從六品。十七年,置提點一員。十九年,陞從五品,置達魯花赤一員,從五品;提點一員,從五品;大使一員,正六品;副使一員,正七品。
永備倉,秩從五品。至元十四年始置,給從九品印。掌受兩都倉庫起運省部計置油麵諸物,及雲需府所辦羊物,以備車駕行幸膳羞。二十四年,陞從五品,置提點一員,從五品;大使一員,正六品;副使(各)一員,
豐儲倉,秩從九品。大使一員。掌出納車駕行幸支持膳羞。
淮東淮西屯田打捕總管府,秩正三品。掌獻田歲入,以供內府,及湖泊山場漁獵,以供內膳。至元十四年,始立總管府,并管(連)〔漣〕海高郵湖泊提舉司、
龍慶栽種提舉司,秩從五品。管領縉山歲輸梁米,并易州、龍門、淨邊官園瓜菓桃梨等物,以奉上供。至元十七年,始置提舉司。延祐七年,縉山改為龍慶州,因以名之。定置達魯花赤一員,提舉一員,並從五品;同提舉一員,從六品;副提舉一員,從七品。
弘州種田提舉司,秩正六品。掌輸納麥麵之事,以供內府。定置達魯花赤一員,提舉一員,並正六品;同提舉一員,正七品;副提舉一員,正八品;直長一員。
豐(潤)〔閏〕署,
常湖等處茶園都提舉司,秩正四品。掌常、湖二路茶園戶二萬三千有奇,採摘茶芽,以貢內府。至元十三年置司,統提領所凡十有三處。十六年,陞都提舉司。又別置平江等處榷茶提舉司,掌歲貢御茶。二十四年,罷平江提舉司,併掌其職。定置達魯花赤一員,提舉一員,俱從五品;同提舉一員,從六品;副提舉一員,從七品;提控案牘一員,都目一員。
隆禧總管府,秩正三品。至大元年,建立南鎮國寺,初立規運提點所。二年,改為規運都總管府。三年,陞為隆禧院。天曆元年,罷會福、殊祥二院,以隆禧、殊祥併立殊祥總管府,尋又改為隆禧總管府。定置達魯花赤一員,總管一員,副達魯花赤一員,同知一員,治中一員,判官一員,經歷一員,知事、照磨各一員,令史六人,譯史、知印各一人,怯里馬赤一人,奏差四人。
會福總管府,秩正三品。至元十一年,建大護國仁王寺及昭應宮,始置財用規運所,秩正四品。十六年,改規運所為總管府。至大元年,改都總管府,從二品。尋陞會福院,置院使五員。延祐三年,陞正二品。天曆元年,改為會福總管府,正三品。定置達魯花赤一員,總管一員,同知一員,治中一員,府判一員,經歷、知事、提控案牘各一員,令史八人,譯史、通事、知印各一人,奏差四人。
崇祥總管府,秩正三品。至大元年,立大承華普慶寺都總管府。二年,改延禧監,尋改崇祥監。四年,陞為崇祥院,秩〔正〕二品。
隆祥使司,秩正三品。天曆二年,中宮建大承天護聖寺,立隆祥總管府,設官八員。至順二年,陞為隆祥使司,秩從二品。置官:司使四員,同知、副使、司丞各二員,經歷一員,都事二員,照磨兼架閣一員,令史十人,譯史、通事、知印各二人,宣使十人,典吏六人。
壽福總管府,掌祭供錢糧之事,秩正三品。至大四年,因建大聖壽萬安寺,置萬安規運提點所,秩正五品。延祐二年,陞都總管府,秩正三品。尋陞為壽福院,正二品。天曆元年,改立總管府,仍正三品。定置官:達魯花赤、總管、副達魯花赤、同知、治中、府判各一員,經歷、知事、案牘照磨各一員,令史六人,知印、通事、譯史各一人,奏差四人,典吏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