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三
陝西諸道行御史臺。
陝西等處行中書省,為路四、府五、州二十七,屬州十二,屬縣八十八。
奉元路,唐初為雍州,後改關內道,領司一、縣十一、州五。州領十五縣。
延安路,唐初為延州,又改延安郡,又為延州。宋為延安府。金為鄜延路。元改延安路。戶六千五百三十九,口九萬四千六百四十一。領縣八、州三。州領八縣。
興元路,唐為梁州,又改漢中郡,又為興元府。宋仍舊名。元立興元路總管府,久之,以鳳、金、洋三州隸焉。宋時領南鄭、西縣、褒城、廉水、城固五縣,後廢廉水入南鄭。元初割出西縣屬沔州,以洋州西鄉縣來屬。戶二千一百四十九,口一萬九千三百七十八。領縣四、州三。
陝西漢中道肅政廉訪司。
鳳翔府,唐為扶風郡,又為鳳翔府,號西京。宋、金因其名。元初割平涼府、秦、隴、德順、西寧、鎮(寧)〔原〕州隸鞏昌路,領縣五:
邠州,唐豳州,以字類幽,改為邠。宋、金以來皆因之。領縣二:
涇州,唐改安定郡,後仍為涇州。宋改彰化軍。舊領保定、長武、靈臺、良原四縣。金改保定縣為涇(州)〔川〕。
開成州,唐原州。宋為鎮戎軍。金升鎮戎州。元初仍為原州。至元十年,皇子安西王分治秦、蜀,遂立開成府,仍視上都,號為上路。至治三年,降為州。領縣一、州一。
莊浪州。
鞏昌等處總帥府。
鞏昌府,唐初置渭州,後曰隴西郡,尋陷入吐蕃。宋復得其地,置鞏州。金為鞏昌府。元初改鞏昌路便宜都總帥府,統鞏昌、平凉、臨洮、慶陽、隆慶五府及秦、隴、會、環、金、德順、徽、金洋、安西、河、洮、岷、利、巴、沔、龍、大安、褒、涇、邠、寧、定西、鎮原、階、成、西和、蘭二十七州,又於成州行金洋州事。至元五年,割安西州屬脫思麻路總管府。六年,以河州屬吐蕃宣慰司都元帥府。七年,併洮州入安西州。八年,割岷州屬脫思麻路。十三年,立鞏昌路總管府。十四年,復行便宜都總帥府事,其年割隆慶府,利、巴、大安、褒、沔、龍等州隸廣元路。二十一年,又以涇、邠二州隸陝西漢中道宣慰司,而帥府所統者,鞏昌、平凉、臨洮、慶陽,府凡四;秦、隴、寧、定西、鎮原、階、成、西和、蘭、會、環、金、德順、徽、金洋,州凡十有五。戶四萬五千一百三十五,口三十六萬九千二百七十二。領司一、縣五。
平凉府,唐為馬監,隸原州。宋為涇原路,升平凉軍。金立平凉府。元初併潘原縣入平凉,化平入華亭,隸鞏昌帥府。領縣三:
臨洮府,唐臨洮軍。宋為鎮洮軍,又為熙州。金為臨洮府。元至元十三年,復以渭源堡升為縣。領縣二:
慶陽府,唐慶州。宋環慶路,改慶陽軍,又升府。金為慶(源)〔原〕路。
秦州,唐初為秦州。宋為天水郡。金為秦州。舊領六縣。元至元七年,併雞川、隴城入秦安,治坊入清水。領縣三:
隴州,唐改汧陽郡,復為隴州。宋、金置防禦使。舊領四縣。元至元七年,省吳山、隴安入 源。十三年,罷防禦使為散郡。領縣二:
寧州,唐初改北地郡為寧州。宋、金因之。元至元七年,併襄樂、安定、定平入州。領縣一:
定西州,本唐渭州西市,五代淪于先零。宋置定西城。金改定西縣,復升為州,仍置安西縣,倚郭,通西二寨,並置縣來屬。
鎮原州,唐原州,又為平涼郡。宋、金因之。元改鎮原州,以鎮戎州之東山、三川二縣來屬。至元七年,例併州縣,遂以臨涇、彭陽及東山、三川四縣入本州。
西和州,唐岷州,又改和政郡,又仍為岷州。宋改曰西和。舊領縣三,大潭、祐川軍興久廢,惟有長道一縣,元至元七年,亦併入本州。
環州,唐改威州。宋復為環州,後與慶州定為環慶路。金隸慶陽府。元初為散郡。舊領通遠一縣,元至元七年併入本州。
金州,本蘭州龕谷寨,金升寨為縣,以龕谷為金州治所。元至元七年,併縣入州。
靜寧州,宋慶曆中,以渭州隴干城置德順軍,復置隴干縣。金升為州。元初併治平、(永)〔水〕洛入隴干,
蘭州,唐初置,後改金城郡,又仍為蘭州。宋、金因之。元初領阿干一縣及司候司,至元七年併司縣入本州。
會州,唐初改西會州,又為(栗)〔粟〕州,
徽州,元兵入蜀,鳳州二縣首降,以鳳州仍治梁泉,別置南鳳州治于河池。後又升永寧鄉為縣,與兩當同為屬邑。至元元年,改為徽州。七年,併河池、永寧二縣入州。領縣一:
階州,唐初置武州,又改武都郡,又更名階州。宋因之。今州治在柳樹城,距舊城東八十里。舊領福津、將利二縣,至元七年併入本州。
成州,唐初為成州,又改同谷郡,後仍為成州。宋因之。舊領同谷、栗亭二縣。元初歲壬寅,以田世顯挈成都府歸附,令遷於栗亭,行栗亭管民司事,不隸成州,割天水縣來屬。至元七年,併同谷、天水二縣入州。
金洋州,本隸興元路,戊戌歲,有雷、李二將挈民戶歸附,令遷至成州,自行金洋州事。
土蕃等處宣慰司都元帥府。領縣三:
雅州。領縣五:
黎州。領縣一:
洮州。領縣一:
貴德州。
茂州。領縣二:
脫思麻路。
岷州。
鐵州。
碉門魚通黎雅長河西寧〔遠〕等處宣撫司。
禮店文州蒙古漢兒軍民元帥府。
四川等處行中書省,為路九、府三,屬府二,屬州三十六,軍一,屬縣八十一。蠻夷種落,不在其數。
西蜀四川道〔肅政〕廉訪司。
成都路,唐改蜀郡為益州,又改成都府。宋為益州路,又為成都府路。元初撫定,立總管府,設錄事司。至元十三年,領成都、嘉定、崇慶三府,眉、卭、隆、黎、雅、威、茂、簡、漢、彭、綿十一州,後嘉定自為一路,以眉、雅、黎、卭隸之。二十年,又割黎、雅屬吐蕃招討司,降崇慶為州,隆州併入仁壽縣,隸本府。戶三萬二千九百一十二,口二十一萬五千八百八十八。領司一、縣九、州七。州領十一縣。
嘉定府路,唐初為嘉州,又改犍為郡,又仍為嘉州。宋升嘉定府。元至元十三年,立總管府。舊領龍游、夾江、峨眉、犍為、洪雅五縣。二十年,併洪雅入夾江。領司一、縣四、州二。州領三縣。
廣元路,唐初為利州,又改益昌郡,又復為利州。宋為利州路,端平後兵亂無寧歲,地荒民散者十有七年。元憲宗三年,立利州治,設都元帥府。至元十四年,罷帥府,改為廣元路。戶一萬六千四百四十二,口九萬六千四百六。領縣二、府一、州四。府領三縣,州領七縣。
順慶路,唐為南充郡,又改(梁)〔果〕州,領司一、縣二、府一、州二。府領二縣,州領五縣。
潼川府,唐梓州,又改梓潼郡,又為梓州。宋改靜戎軍,又改(安靜)〔靜安〕軍,
永寧路。領州一。
筠連州。領一縣:
四川南道宣慰司。
重慶路,唐渝州。宋更名恭州,又升重慶府。元至元十六年,立重慶路總管府。二十一年,升為上路,割忠、涪二州為屬郡。二十二年,又割瀘、合來屬,省壁山入巴縣,廢南平軍入南川縣為屬邑,置錄事司。戶二萬二千三百九十五,口九萬三千五百三十五。領司一、縣三、州四。州領十縣。
紹慶府,唐黔州,又黔中郡。宋升為紹慶府。元至元二十年,仍置府。戶三千九百四十四,口一萬五千一百八十九。領縣二:
懷德府。領州四。
夔路,唐初為信州,又為夔州,又為雲安郡,又仍為夔州。宋升為帥府。元至元十五年,立夔州路總管府,以施、雲安、萬、大寧四州隸焉。二十二年,又以開、達、梁山三州來屬。戶二萬二十四,口九萬九千五百九十八。領司一、縣二、州七。州領五縣。
敍南等處蠻夷宣撫司。
敍州路,古僰國,唐戎州。貞觀初徙治僰道,在蜀江之西三江口。宋升為上州,屬東川路,後易名敍州,咸淳中城登高山為治所。元至元十二年,郭漢傑挈城歸附。十三年,立安撫司。未幾,毀山城,復徙治三江口,罷安撫司,立敍州。十八年,復升為路,隸諸部蠻夷宣撫司。領縣四、州二。
馬湖路,古牂柯屬地,漢、唐以下名馬湖部。宋時蠻主屯湖內。元至元十三年內附後,立總管府,遷於夷部溪口,瀕馬湖之南岸創府治。其民散居山箐,無縣邑鄉鎮。領軍一、州一。
上羅計長官司,領蠻地羅計、羅星,乃古夜郎境,為西南種族,前代置之化外。宋設長寧軍,十州族姓俱效順,各命之官。其後分姓他居,遂有上、下羅計之分,蓋亦如唐羈縻之,以為西蜀後戶屏蔽。元至元十三年,蠻夷部宣撫昝順引本部夷酋得賴阿當歸順。十五年,授得賴阿當千戶。十八年,黎州同知李奇以武略將軍來充羅星長官。二十二年,夷人叛,誘訹上羅星夷,行樞密院討平之。其民人散居村箐,無縣邑鄉鎮。
下羅計長官司,領蠻地。其境近烏蠻,與敍州、長寧軍相接,均為西南夷族,與上羅計同。至元十二年,長寧知軍率先內附。十三年,昝順引本部夷酋得顏箇詣行樞密院降,奏充下羅計蠻夷千戶。二十二年,諸蠻皆叛,惟本部無異志。
四十六囤蠻夷千戶所,領豕蛾夷地,在(夢)〔慶〕符向南抵定川,
秦加大散等洞。
斜崖冒朱等洞。
隴堤紂皮等洞。
石耶洞。
散毛洞。
彭家洞。
黑土石等處。
市備洞。
樂化兀都剌布白享羅等處。
洪望冊德等族。
大江九姓羅氏。
水西。
鹿朝。
阿永蠻部。
師壁洞安(宣)撫司。
永順等處軍民安撫司。
阿者洞。
謝甲洞。
上安下壩。
阿渠洞。
下役洞。
驢虗洞。
錢滿等處。
水洞下曲等寨。
必藏等處。
酌宜等處。
雍邦等寨。
崖筍等寨。
冒朱洞。
麻峽柘歌等寨。
新附嵬羅金井。
沙溪等處。
宙窄洞。
新容米洞。
甘肅等處行中書省,為路七、州二,屬州五。
河西隴北道肅政廉訪司。
甘州路,唐為甘州,又為張掖郡。宋初為西夏所據,改鎮夷郡,又立宣化府。元初仍稱甘州。至元元年,置甘肅路總管府。八年,改甘州路總管府。十八年,立行中書省,以控制河西諸郡。戶一千五百五十,口二萬三千九百八十七。
永昌路,唐凉州。宋初為西凉府,景德中陷入西夏。元初仍為西凉府。至元十五年,以永昌王宮殿所在,立永昌路,降西凉府為州隸焉。
肅州路,唐為肅州,又為酒泉郡。宋初為西夏所據。元太祖二十一年,西征,攻肅州下之。世祖至元七年,置肅州路總管府。戶一千二百六十二,口八千六百七十九。
沙州路,唐為沙州,又為燉煌郡。宋仍為沙州,景祐初,西夏陷瓜、沙、肅三州,盡得河西故地。金因之。元太祖二十二年,破其城以隸八都大王。至元十四年,復立州。十七年,升為沙州路總管府,瓜州隸焉。
亦集乃路,在甘州北一千五百里,城東北有大澤,西北俱接沙磧,乃漢之西海郡居延故城,夏國嘗立威福軍。元太祖二十一年內附。至元二十三年,立總管府。
寧夏府路,唐屬靈州。宋初廢為鎮,領蕃部。自唐末有拓拔思恭者鎮夏州,世有銀、夏、綏、宥、靜五州之地。宋天禧間,傳至其孫德明,城懷遠鎮為興州以居,後升興慶府,又改中興府。元至元二十五年,置寧夏路總管府。 領州三。
山丹州,唐為刪丹縣,隸甘州。宋初為夏國所有,置甘肅軍。元初為阿只吉大王分地。至元六年,行山丹城事,刪訛為山。二十二年,升為州,隸甘肅行省。
西寧州,唐置鄯州,理湟水縣,上元間沒於土蕃,號青唐城。宋改為西寧州。元初為章吉駙馬分地。至元二十三年,立西寧州等處拘搉課程所。二十四年,封章吉為寧濮郡王,以鎮其地。
兀剌海路。
錄事司。
咸寧,
同州,
華州,
耀州,
乾州,
商州,
膚施,
鄜州,
綏德州,
葭州,
南鄭,
鳳州,
洋州,
金州,
鳳翔,
新平,
涇川,
開成。
廣安州。
錄事司。
隴西,
平凉,
狄道,
合水。
成紀,
源,
真寧。
隆德。
兩當。
定羌,
(石)〔名〕山,
漢源。
可當。
(文)〔汶〕山,
錄事司。
成都,
彭州,
漢州,
安州,
灌州,
崇慶州,
威州,
簡州,
錄事司。
龍游,
眉州,
彭山,
卭州,唐初置卭州,又改臨卭郡,又仍為卭州。元至元十四年,立安撫司,兼行州事。二十一年,併臨卭、依政、蒲江三縣入州。領一縣:
綿谷,
保寧府,
劍州,
龍州,
巴州,
沔州,
錄事司
南充,
廣安府,唐屬宕渠、巴西、洛陵三郡。宋置廣安軍,又改寧西軍。元至元十五年,廢寧西軍。二十年,升為廣安府。舊領渠江、岳池、和溪、新明四縣,後併和溪、新明入岳池。領二縣:
蓬州,
渠州,
郪縣,
遂寧州,
綿州,
騰川。
錄事司。
巴縣,
瀘州,
忠州,
合州,
涪州,
武龍。
彭水,
來寧州,
錄事司。
奉節,
施州,
達州,
梁山州,
萬州,
雲陽州,
大寧州,
開州,
宜賓,
富順州,
高州,
長寧軍,唐置長寧等羈縻十四州、五十六縣,并隸瀘州都督府。宋以長寧地當衝要,升為長寧軍,立安寧縣。元至元十二年,郡守黃立挈城效順。二十二年,設錄事司,後與安寧縣俱省入本軍。
戎州,
黃水口上下落骨,山落牟許滿吳,麼落財,麼落賢,騰息奴,屯莫面,落搔,麼落梅,麼得幸,上落松,麼得會,麼得惡,落魂,落昧下村,落島,麼得享,落燕,落得慮,麼得了,麼騰斛,許宿,麼九色,落搔屯右,麼得晏,落能,山落寡,水落寡,落得擂,麼得具,麼得淵,騰日彯,落昧上村,賴扇,許焰,騰郎,周頭,賣落炎,落女,愛答落,愛答速,麼得奸,阿郎頭,下得辛,上得辛,愛得婁,落鷗。
西凉州。
瓜州,
靈州,
鳴沙州,
應理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