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四
雲南諸路行中書省,為路三十七、府二,屬府三,屬州五十四,屬縣四十七。其餘甸寨軍民等府不在此數。
雲南諸路道肅政廉訪司。
中慶路,唐姚州。閤羅鳳叛,取姚州,其子鳳伽異增築城曰柘東,六世孫券豐祐改曰善闡,歷五代迄宋,羈縻而已。元世祖征大理,凡收府八,善闡其一也,郡四,部三十有七。其地東至普安路之橫山,西至緬地之江頭城,凡三千九百里而遠;南至臨安路之鹿滄江,北至羅羅斯之大渡河,凡四千里而近。憲宗五年,立萬戶府十有九,分善闡為萬戶府四。至元七年,改為路。十三年,立雲南行中書省,初置郡縣,遂改善闡為中慶路。領司一、縣三、州四。州領八縣。
威楚開南等路,為雜蠻耕牧之地,夷名俄碌,歷代無郡邑,後爨酋威楚築城俄碌睒居之。唐時蒙舍詔閤羅鳳合六詔為一,侵俄碌,取和子城,今鎮南州是也。後閤羅鳳叛,於本境立郡縣,諸爨盡附。蒙氏立二都督、六節度,銀生節度即今路也。及段氏興,銀生隸姚州,又名當筋驗。
武定路軍民府,唐隸姚州,在滇北,昔獹鹿等蠻居之。至段氏使烏蠻阿𠠝治納洟胒共龍城於共甸,又築城名曰易龍,其裔孫法瓦浸盛,以其遠祖羅婺為部名。元憲宗四年內附。七年,立為萬戶,隸威楚。至元八年,併仁德、于矢入本部為北路。十一年,割出二部,改本路為武定。領州二。州領四縣。
鶴慶路軍民府,府治在麗江路東南,大理路東北,夷名其地曰鶴川、樣共。昔隸越析詔,漢、唐未建城邑。開元末,閤羅鳳合六詔為一,稱南詔,徙治羊苴〔咩〕城,
雲遠路軍民總管府,元貞二年置。
徹里軍民總管府,大德中置。
廣南西路宣撫司。
麗江路軍民宣撫司,路因江為名,謂金沙江出沙金,故云。源出吐蕃界。今麗江即古麗水,兩漢至隋、唐皆為越嶲郡西徼地,昔麼蠻、些蠻居之,遂為越析詔。二部皆烏蠻種,居鐵橋。貞元中,其地歸南詔。元憲宗三年,征大理,從金沙濟江,麼、些負固不服。四年春,平之,立茶罕章管民官。至元八年,立宣慰司。十三年,改為麗江路,立軍民總管府。二十二年,府罷,於通安、巨津之間立宣撫司。領府一、州七。州領一縣。
東川路,至元二十八年立。
茫部路軍民總管府。
孟傑路。
普安路,治在盤町山陽,巴盤江東。古夜郎地。秦為黔中地,兩漢隸牂柯郡,蜀隸興古郡,隋立牂州。唐置西平州,後改興古郡為盤州。蒙氏叛唐,其地為南詔東鄙,東爨烏蠻七部落居之。其後爨酋阿宋逐諸蠻據其地,號于失部,世為酋長。元憲宗七年,其酋內附,命為于失萬戶。至元十三年,改普安路總管府。明年,更立招討司。十六年,改為宣撫司。二十二年,罷司為路。
曲靖等路宣慰司軍民萬戶府,
澂江路,治在滇池東南。唐屬牂州,隸黔州都督府。開元中,降為羈縻州。今夷中名其地曰羅伽甸。初,麼、些蠻居之,後為僰蠻所奪。南詔蒙氏為河陽郡,至段氏,麼、些蠻之裔復居此甸,號羅伽部。元憲宗四年內附,六年以羅伽部為萬戶。至元三年,改萬戶為中路。十六年,升為澂江路。領縣三、州二。州領三縣。
普定路,本普里部,歸附後改普定府。大德七年,改為路。
仁德府,昔僰、剌蠻居之,無郡縣。其部曰仲扎溢源,後烏蠻之裔新丁奪而有之。至四世孫,因其祖名新丁,以為部號,語訛為仁地。憲宗五年內附。明年,立本部為仁地萬戶。至元初復叛,四年降之,仍為萬戶。十三年,改萬戶為仁德府。領縣二:
羅羅蒙慶等處宣慰司都元帥府。
建昌路,本古越嶲地,唐初設中都〔督〕府,治越嶲。
德昌路軍民府,漢邛都縣地,唐沒於南詔。路在建昌西南,所居蠻號屈部。元至元九年內附。十二年,立定昌路,以本部為昌州。二十三年,罷定昌路,併入德昌路,治本州葛魯城。領州四。
會川路,路在建昌南。唐移邛都於此。其地當征蠻之要衝,諸酋聽會之所,故名。天寶末,沒於南詔,立會川都督府,又號清寧郡。至段氏仍為會川府。元至元九年內附,十四年立會川路,治武安州。領州五。
柏興府,昔摩沙夷所居。漢為定(笮)〔莋〕縣,
臨安廣西元江等處宣慰司兼管軍萬戶府。
臨安路,唐隸牂州,天寶末沒於南詔。蒙氏立都督府二,其一曰通海郡,段氏改為秀山郡,阿僰部蠻居之。元憲宗六年內附,以本部為萬戶。至元八年改為南路,十三年又改為臨安路。領縣二、千戶一、州三。州領二縣。
廣西路,東爨烏蠻彌鹿等部所居。唐為羈縻州,隸黔州都督府。後師宗、彌勒二部浸盛,蒙氏、段氏莫能制。元憲宗七年,二部內附,隸落蒙萬戶。至元十二年,籍二部為軍,立廣西路。十八年,復為民。領州二。
元江路,古西南夷地。今元江在梁州之西南,又當在黑水之西南也。阿僰諸部蠻自昔據之。憲宗四年內附,七年復叛,率諸部築城以拒命。至元十三年,遙立元江府以羈縻之。二十五年,命雲南王討平之,割羅槃、馬籠、步日、思麼、羅丑、羅陀、步騰、步竭、台威、台陽、設栖、你陀十二部於威遠,立元江路。
大理金齒等處宣慰司都元帥府。
大理路軍民總管府,本漢楪榆縣地。唐於昆明之梇棟(州)〔川〕置姚州都督府,領司一、縣一、府二、州五。府領一縣,州領二縣。
蒙憐路軍民府。
蒙萊路軍民府。
金齒等處宣撫司。其地在大理西南,蘭滄江界其東,與緬地接其西。土蠻凡八種:曰金齒,曰白夷,曰僰,曰峨昌,曰驃,曰繲,曰渠羅,曰比蘇。按唐史,茫施蠻本關南種,
柔遠路,在大理之西,永昌之南。其地曰潞江,曰普坪瞼,曰申瞼僰寨,曰烏摩坪。僰蠻即通典所謂黑爨也。中統初,僰酋阿八思入朝。至元十三年,與茫施、鎮康、鎮西、平緬、麓川俱立為路,隸宣撫司。
茫施路,在柔遠路之南,瀘江之西。其地曰怒謀,曰大枯睒,曰小枯睒。即唐史所謂茫施蠻也。中統初內附。至元十三年,立為路,隸宣撫司。
鎮康路,在柔遠路之南,蘭江之西。其地曰石睒,亦黑僰所居。中統初內附。至元十三年,立為路,隸宣撫司。
鎮西路,在柔遠路正西,東隔麓川。其地曰于賴睒,曰渠瀾睒,
平緬路,北近柔遠路。其地曰驃睒,曰羅必四庄,曰小沙摩弄,曰驃睒頭,白夷居之。中統初內附,至元十三年立為路,隸宣撫司。
麓川路,在茫施路東。
南睒,在鎮西路西北。其地有阿賽睒、午真睒,白夷、峨昌所居。元初內附,至元十五年隸宣撫司。
烏撒烏蒙宣慰司,在本部巴的甸。烏撒者蠻名也。其部在中慶東北七百五十里,舊名巴凡兀姑,今曰巴的甸,自昔烏雜蠻居之。今所轄部六,曰烏撒部、阿頭部、易溪部、易娘部、烏蒙部、閟畔部。其東西又有芒布、阿晟二部。後烏蠻之裔折怒始強大,盡得其地,因取遠祖烏撒為部名。憲宗征大理,累招不降。至元十年始附。十三年,立烏撒路。十五年,為軍民總管府。二十一年,改軍民宣撫司。二十四年,升烏撒烏(蠻)〔蒙〕宣慰司。
木連路軍民府。
蒙光路軍民府。
木邦路軍民府。
孟定路軍民府。
謀粘路軍民府。
南甸軍民府。
六難路甸軍民府。
陋麻和管民官。
雲龍甸軍民府。
縹甸軍民府。
二十四寨達魯花赤。
孟隆路軍民府。
木朵路軍民總管府。
金齒孟定各甸軍民官。
孟愛等甸軍民府。
蒙兀路。
通西軍民總管府。
木來軍民府。
錄事司。
昆明,
嵩明州,
晉寧〔州〕,
昆陽州,
安寧州,
威楚,
鎮南州,
南安州,
開南州,
威遠州,
和曲州,
祿勸州,
劍川。
北勝府,在麗江之東。唐南詔時,鐵橋西北有施蠻者,貞元中為異牟尋所破,遷其種居之,號劍羌,名其地曰成偈睒,又改名善巨郡。蒙氏終,段氏時,高智昇使其孫高大惠鎮此郡。後隸大理。元憲宗三年,其酋高俊內附。至元十五年,立為施州。十七年,改為北勝州。二十年,升為府。
順州,在麗江之東,俗名牛睒。昔順蠻種居劍、(川共)〔共川〕。
蒗蕖州,治羅共睒,在麗江之東,北勝、永寧南北之間,羅落、麼、些三種蠻世居之。憲宗三年,征大理。至元九年內附。十六年,改羅共睒為蒗蕖州。
永寧州,昔名樓頭睒,接吐蕃東徼,地名答藍,麼、些蠻祖泥月烏逐出吐蕃,遂居此睒,世屬大理。憲宗三年,其三十一世孫和字內附。至元十六年,改為州。
通安州,治在麗江之東,雪山之下。昔名三睒。僕繲蠻所居,其後麼、些蠻葉古乍奪而有之,世隸大理。憲宗三年,其二十三世孫麥良內附。中統四年,以麥良為察罕章管民官。至元九年,其子麥兀襲父職。十四年,改三睒為通安州。
蘭州,在蘭滄水之東。漢永平中始通博南山道,渡蘭滄水,置博南縣。唐為盧鹿蠻部。至段氏時,置蘭溪郡,
寶山州,在雪山之東,麗江西來,環帶三面。昔麼、些蠻居之。其先自樓頭徙居此,二十餘世。世祖征大理,自卞頭濟江,由羅邦至羅寺,圍大匱等寨,其酋內附,名其寨曰察罕忽魯罕。至元十四年,以大匱七處立寶山縣,十六年升為州。
巨津州,昔名羅波九睒,北接三川、鐵橋,西鄰吐蕃。按唐書,南詔居鐵橋之南,西北與吐蕃接。今州境實大理西北陬要害地,麼、些大酋世居之。憲宗三年內附。至元十四年,於九睒立巨津州,蓋以鐵橋自昔為南詔、吐蕃交會之大津渡,故名。領一縣:
益良州。
強州。
南寧。
陸涼州,
越州,
羅雄州,
馬龍州,
霑益州,
河陽,
新興州,
路南州,
為美,
中縣。
建安州,
永寧州,
瀘州,
禮州,
里州,
闊州,
邛部州,
隆州,
姜州,
昌州,
德州,
威龍州,
普濟州,
武安州,
黎溪州,
永昌州,
會理州,
麻龍州,
閏鹽,
河西,
建水州,
石平州,
寧州,
師宗州,
彌勒州,
步日部。
馬籠部。
錄事司。
太和。
永昌府,唐時蒙氏據其地,歷段氏、高氏皆為永昌府。元憲宗七年,分永昌之永平立千戶。至元十一年,立永昌州。十五年升為府,隸大理路。領一縣:
騰衝府,在永昌之西,即越睒地。唐置羈縻郡。蒙氏九世孫異牟尋取越睒,逐諸蠻有其地,為軟化府。其後白蠻徙居之,改騰衝府。元憲宗三年,府酋高救內附。至元十一年,改藤越州,又立藤越縣。十四年,改騰衝府。二十五年,罷州縣,府如故。
鄧川州,
浪穹。
蒙化州,
趙州,
姚州,
雲南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