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官七
行中書省,凡十〔一〕,
河南江北等處行中書省。至元五年,罷隨路奧魯官,詔參政阿里僉行省事,于河南等路立省。二十八年,以河南、江北係要衝之地,又新入版圖,宜於汴梁立省以控治之,遂署其地,統有河南十二路、七府。
江浙等處行中書省。至元十三年,初置江淮行省,治揚州。二十一年,以地理民事非便,遷于杭州。二十二年,割江北諸郡隸河南,改曰江浙行省,統有三十路、一府。
江西等處行中書省,至元十四年置。十五年,併入福建行省。十七年,仍置省于龍興府,而福建自為行省,治泉州。二十二年,以福建行省併入江西。二十三年,又以福建省併入江浙。本省統有十八路。
湖廣等處行中書省。至元十一年,右丞相伯顏伐宋,行中書省事于襄陽,尋以別將分省鄂州,為荊湖等路行中書省。十三年,取潭州即署省治之。十八年,復徙置鄂州,統有三十路、三府。
陝西等處行中書省。中統元年,以商挺領秦蜀五路四川行省事。三年,改立陝西四川行中書省,治京兆。至元三年,移治利州。十七年,復還京兆。十八年,分省四川,尋改立四川宣慰司。二十一年,仍合為陝西四川行省。二十三年,四川立行樞密院。
四川等處行中書省。國初,其地總于陝西。至元十八年,以陝西行中書分省四川。二十三年,始置四川行省,署成都,統有九路、五府。
遼陽等處行中書省,至元二十四年置,治遼陽路,統有七路、一府。
甘肅等處行中書省。中統二年,立行省于中興。〔至元〕十年,罷之。
嶺北等處行中書省。國初,太祖定都于哈剌和林河之西,因名其城曰和林,立元昌路。中統元年,世祖遷都中興,始置宣慰司都元帥府。大德十一年,改立和林等處行中書省,右丞相、左丞相各一員。至大四年,省右丞相。皇慶元年,改嶺北等處行中書省,設官如上,治和寧路,統有北邊等處。
雲南等處行中書省,即古南詔之地。初,世祖征取以為郡縣,嘗封建宗王鎮撫其軍民。至元十一年,始置行省,治中慶路,統有三十七路、五府。
征東等處行中書省。至元二十年,以征日本國,命高麗王置省,典軍興之務,師還而罷。大德三年,復立行省,以中國之法治之。既而王言其非便,詔罷行省,從其國俗。至治元年復置,以高麗王兼領丞相,得自奏選屬官,治瀋陽,統有二府、一司、五道。
各省屬官:
宣慰司,掌軍民之務,分道以總郡縣,行省有政令則布于下,郡縣有請則為達于省。有邊陲軍旅之事,則兼都元帥府,其次則止為元帥府。其在遠服,又有招討、安撫、宣撫等使,品秩員數,各有差等。
宣慰使司,秩從二品。每司宣慰使三員,從二品;同知一員,從三品;副使一員,正四品;經歷一員,從六品;都事一員,從七品;照磨兼架閣管勾一員,正九品。凡六道:
宣慰使司都元帥府,秩從二品。使三員,同知二員,副使二員,經歷二員,知事二員,照磨兼架閣管勾一員。
宣慰使兼管軍萬戶府,每府宣慰使三員,同知、副使各一員,經歷一員,都事二員,照磨兼管勾一員。
都元帥府,都元帥二員,副元帥二員,
元帥府,秩正三品。達魯花赤一員,元帥一員,經歷、知事各一員。
宣撫司,秩正三品。每司達魯花赤一員,宣撫一員,同知、副使各二員,僉事一員,計議、經歷、知事各一員,提控案牘架閣一員。損益不同者,各附見于後。
安撫司,秩正三品。每司達魯花赤一員,安撫使一員,同知、副使、僉事各一員,經歷、知事各一員。損益不同者,各附見于後。
招討司,秩正三品。達魯花赤一員,招討使一員,經歷一員。
諸路萬戶府:
儒學提舉司,秩從五品。各處行省所署之地,皆置一司,統諸路、府、州、縣學校祭祀教養錢糧之事,及考校呈進著述文字。每司提舉一員,從五品;副提舉一員,從七品;吏目一人,司吏二人。
蒙古提舉學校官,秩從五品。提舉一員,從五品;同提舉一員,從七品。至元十八年置。惟江浙、湖廣、江西三省有之,餘省不置。
官醫提舉司,秩從六品。提舉一員,同提舉一員,副提舉一員。掌醫戶差役詞訟。至元二十五年置。河南、江浙、江西、湖廣、陝西五省各立一司,餘省並無。
兩淮都轉運鹽使司,秩正三品。國初,兩淮內附,以提舉馬里范章專掌鹽課之事。至元十四年,始置司于揚州。使二員,正三品;同知二員,正四品;副使一員,正五品;運判二員,正六品;經歷一員,從七品;知事一員,從八品;照磨一員,從九品。三十年,悉罷所轄鹽司,以其屬置場官。大德四年,復置批驗所于真州、采石等處。
兩浙都轉運鹽使司,秩正三品。使二員,同知二員,運判二員,經歷、知事各一員,照磨一員。至元十四年,置司杭州。大德三年,定其產鹽之地,立場有差,仍於杭州、嘉興、紹興、溫、台等處,設檢校四所,專驗鹽袋,毋過常度。
福建等處都轉運鹽使司,秩正三品。使二員,同知二員,運判二員,經歷、知事各一員,照磨一員。至元十四年,始置巿舶司,領煎鹽徵課之事。二十四年,改立鹽運司。二十九年罷,立提舉司。大德四年,復為運司。九年復罷,併入元帥府兼掌之。十年,復立都提舉司。至大四年,復陞運司,徑隸行省。凡置鹽場七所:
廣東鹽課提舉司。至元十三年,始從廣州煎辦鹽課。十六年,隸江西鹽鐵茶都轉運司。二十二年,併入宣慰司。二十三年,置巿舶提舉司。大德四年,改廣東鹽課提舉司。提舉一員,從五品;同提舉一員,從六品;副提舉一員,從七品。其屬附見:
四川茶鹽轉運司。成都鹽井九十五處,散在諸郡山中。至元二年,置興元四川轉運司,專掌煎熬辦課之事。八年罷之。十六年,復立轉運司。十八年,併入四道宣慰司。十九年,復立陝西四川轉運司,通轄諸課程事。二十二年,置四川茶鹽運司,秩從三品。使一員,同知、副使、運判各一員,經歷、知事、照磨各一員。
廣海鹽課提舉司,至元三十一年置。專職鹽課。秩正四品。都提舉二員,從四品;同提舉二員,從五品;副提舉二員,從六品;知事一員,提控案牘一員。
巿舶提舉司。至元二十三年,立鹽課巿舶提舉司,隸廣東宣慰司。三十年,立海南博易提舉司。至大四年罷之,禁下番船隻。延祐元年,弛其禁,改立泉州、廣東、慶元三巿舶提舉司。每司提舉二員,從五品;同提舉二員,從六品;副提舉二員,從七品;知事一員。
海道運糧萬戶府,至元二十年置。秩正三品。掌每歲海道運糧供給大都。達魯花赤一員,萬戶一員,並正三品;副萬戶四員,從三品;經歷一員,從七品;知事一員,從八品;照磨一員,從九品;鎮撫二員,正五品。其屬附見:
諸路總管府,至元初置。二十年,定十萬戶之上者為上路,十萬戶之下者為下路。當衝要者,雖不及十萬戶亦為上路。上路秩正三品。達魯花赤一員,總管一員,並正三品,兼管勸農事,江北則兼諸軍奧魯。同知、治中、判官各一員。下路秩從三品,不置治中員,而同知如治中之秩,餘悉同上。至元二十三年,置推官二員,專治刑獄,下路一員。經歷一員,知事一員或二員,照磨兼承發架閣一員,司吏無定制,隨事繁簡以為多寡之額;譯史、通事各一人。其屬附見:
散府,秩正四品。達魯花赤一員,知府或府尹一員。領勸農奧魯與路同。同知一員,判官一員,推官一員,知事一員,提控案牘一員。所在有隸諸路及宣慰司 行省者,有直隸省部者,有統州縣者,有不統縣者,其制各有差等。
諸州。中統五年,併立州縣,未有等差。至元三年,定一萬五千戶之上者為上州,六千戶之上者為中州,六千戶之下者為下州。江南既平,二十年,又定其地五萬戶之上者為上州,三萬戶之上者為中州,不及三萬戶者為下州。於是陞縣為州者四十有四。縣戶雖多,附路府者不改。上州:達魯花赤、州尹秩從四品,同知秩正六品,判官秩正七品。中州:達魯花赤、知州並正五品,同知從六品,判官從七品。下州:達魯花赤、知州並從五品,同知正七品,判官正八品,兼捕盜之事。參佐官:上州,知事、提控案牘各一員;中州,吏目、提控案牘各一員;下州,吏目一員或二員。
諸縣。至元三年,合併江北州縣。六千戶之上者為上縣,二千戶之上者為中縣,不及二千戶者為下縣。二十年,又定江淮以南,三萬戶之上者為上縣,一萬戶之上者為中縣,一萬戶之下者為下縣。上縣,秩從六品。達魯花赤一員,尹一員,丞一員,簿一員,尉一員,典史二員。中縣,秩正七品。不置丞,餘悉如上縣之制。下縣,秩從七品。置官如中縣,民少事簡之地,則以簿兼尉。後又別置尉,尉主捕盜之事,別有印。典史一員。巡檢司,秩九品。巡檢一員。
諸軍,唯邊遠之地有之,各統屬縣,其秩如下州,其設官置吏亦如之。
諸蠻夷長官司。西南夷諸溪洞各置長官司,秩如下州。達魯花赤、長官、副長官,參用其土人為之。
各處脫脫禾孫,掌辨使臣奸偽。正一員,從五品;副一員,正七品。
上柱國,
柱國,
上護軍,
護軍,
上輕車都尉,
輕車都尉,
上騎都尉,
騎都尉,
驍騎尉,
飛騎尉。
王,
郡王,
國公,
郡公,
郡侯,
郡侯,
郡伯,
郡伯,
縣子,
縣男。
開府儀同三司,
儀同三司,
特進,
崇進,
金紫光祿大夫,
銀青榮祿大夫,
光祿大夫,
榮祿大夫,
資德大夫,
資政大夫,
資善大夫,
正奉大夫,
通奉大夫,
中奉大夫,
正議大夫,
通議大夫,
嘉議大夫,
太中大夫,
中大夫,
亞中大夫,
中議大夫,
中憲大夫,
中順大夫,
朝請大夫,
朝散大夫,
朝列大夫,
奉政大夫,
奉議大夫,
奉直大夫,
奉訓大夫,
承德郎,
承直郎,
儒林郎,
承務郎,
文林郎,
承事郎,
徵事郎,
從事郎,
登仕郎,
將仕郎,
登仕佐郎,
將仕佐郎。
龍虎衞上將軍,
金吾衞上將軍,
驃騎衞上將軍,
奉國上將軍,
輔國上將軍,
鎮國上將軍,
昭武大將軍,
昭勇大將軍,
昭毅大將軍,
安遠大將軍,
定遠大將軍,
懷遠大將軍,
廣威將軍,
宣威將軍,
明威將軍,
信武將軍,
顯武將軍,
宣武將軍,
武節將軍,
武德將軍,
武義將軍,
武略將軍,
承信校尉,
昭信校尉,
忠武校尉,
忠顯校尉,
忠勇校尉,
忠翊校尉,
修武校尉,
敦武校尉,
保義校尉,
進義校尉,
保義副尉,
進義副尉。
中散大夫,
中引大夫,
中御大夫,
侍中大夫,
中衞大夫,
中涓大夫,
通侍郎,
通御郎,
侍直郎,
內直郎,
司謁郎,
司閽郎,
司奉郎,
司引郎。
欽象大夫,
明時大夫,
頒朔大夫,
保章大夫,
司玄大夫,
授時郎,
靈臺郎,
候儀郎,
司正郎,
平秩郎,
正紀郎,
挈壺郎,
司曆郎,
司辰郎。
保宜大夫,
保康大夫,
保安大夫,
保和大夫,
保順大夫,
保冲大夫,
保全郎,
成安郎,
成和郎,
成全郎,
醫正郎,
醫效郎,
醫候郎,
醫痊郎,
醫愈郎。
雲韶大夫,
僊韶大夫,
長寧大夫,
德和大夫,
協律大夫,
嘉成大夫,
純和郎,
調音郎,
司樂郎,
協樂郎,
和樂郎,
司音郎,
司律郎,
和聲郎,
和節郎。
檢校所,檢校一員,從七品;書吏二人。
照磨所,照磨一員,正八品。
架閣庫,管勾一員,正八品。
理問所,理問二員,正四品;副理問二員,從五品;知事一員,提控案牘一員。
都鎮撫司,都鎮撫一員,副都鎮撫一員。
山東東西道,
廣東道,
廣西兩江道,
曲靖等路,羅羅斯,臨安廣西道元江等處。
北庭,
李店文州,帖城河里洋脫,朵甘思,(當)〔常〕陽,
廣南西道,
師壁洞,
土番,剌馬剛等處,天全,倴不思,沿邊溪洞,
上萬戶府,管軍七千之上。達魯花赤一員,萬戶一員,俱正三品,虎符;副萬戶一員,從三品,虎符。
中萬戶府,管軍五千之上。達魯花赤一員,萬戶一員,俱從三品,虎符;副萬戶一員,正四品,金牌。
下萬戶府,管軍三千之上。達魯花赤一員,萬戶一員,俱從三品,虎符;副萬戶一員,從四品,金牌。其官皆世襲,有功則陞之。每府設經歷一員,從七品;知事一員,從八品;提控案牘一員。
鹽場二十九所,每場司令一員,從七品;司丞一員,從八品;管勾一員,從九品。辦鹽各有差。
批驗所,每所提領一員,正七品;大使一員,正八品;副使一員,正九品。掌批驗鹽引。
鹽場三十四所,每所司令一員,從七品;司丞一員,從八品;管勾一員,從九品。
鹽場七所,每所司令一員,從七品;司丞一員,從八品;管勾一員,從九品。
鹽場十三所,每所司令一員,從七品;司丞一員,從八品;管勾一員,從九品。
鹽場一十二所,每所司令一員,從七品;司丞一員,從八品;管勾一員,從九品。
海運千戶所,秩正五品。達魯花赤一員,千戶二員,並正五品;副千戶三員,從五品。若溫台,若慶元紹興,若杭州嘉興,若崑山崇明、常熟江陰等處,凡五所,而平江又有海運香莎糯米千戶所。
儒學教授一員,秩九品。
蒙古教授一員,正九品。
醫學教授一員。
陰陽教授一員。
司獄司,司獄一員,丞一員。
平準行用庫,提領、大使、副使各一員。
織染局,局使一員,副使一員。
雜造局,大使一員,副使一員。
府倉,大使一員,副使一員。
惠民藥局,提領一員。
稅務,提領一員,大使、副使各一員。
錄事司,秩正八品。凡路府所治,置一司,以掌城中戶民之事。中統二年,詔驗民戶,定為員數。二千戶以上,設錄事、司候、判官各一員;二千戶以下,省判官不置。至元二十年,置達魯花赤一員,省司候,以判官兼捕盜之事,典史一員。若城巿民少,則不置司,歸之倚郭縣。在兩京,則為警巡院。獨杭州置四司,後省為左、右兩司。
勳一十階:
爵八等:
文散官四十二:
武散官三十四階:
內侍散官一十四:
司天散官一十四:
太醫散官一十五:
教坊司散官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