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二

遼陽等處行中書省,為路七、府一,屬州十二,屬縣十。徒存其名而無城邑者,不在此數。

遼陽路,唐以前為高句驪及渤海大氏所有。梁貞明中,阿保機以遼陽故城為東平郡。後唐升為南京。石晉改為東京。金置遼陽府,領遼陽、鶴野二縣;後復改為東京,宜(風)〔豐〕、澄、復、蓋、瀋、貴德州、廣寧府、來遠軍並屬焉。領縣一、州二。

廣寧府路,金為廣寧府。元封孛魯古歹為廣寧王,舊立廣寧行帥府事;後以地遠,遷治臨潢,立總管府。至元六年,以戶口單寡,降為東京路總管府屬郡。十五年,復分為路,行總管府事。領縣二:

山北遼東道肅政廉訪司。

大寧路,本奚部,唐初其地屬營州,貞觀中奚酋可度內附,乃置饒樂郡。遼為中京大定府。金因之。元初為北京路總管府,領興中府及義、瑞、興、高、錦、利、惠、川、建、和十州。中統三年,割興州及松山縣屬上都路。至元五年,併和州入利州為永和鄉。七年,興中府降為州,仍隸北京,改北京為大寧。二十五年,改為武平路,後復為大寧。戶四萬六千六,口四十四萬八千一百九十三。領司一、縣七、州九。

東寧路,本高句驪平壤城,亦曰長安城。漢滅朝鮮,置樂浪、玄菟郡,此樂浪地也。晉義熙後,其王高璉始居平瓖城。唐征高麗,拔平壤,其國東徙,在鴨綠水之東南千餘里,非平壤之舊。至王建,以平壤為西京。元至元六年,李延齡、崔坦、玄元烈等以府州縣鎮六十城來歸。八年,改西京為東寧府。十三年,升東寧路總管府,設錄事司,割靜州、義州、麟州、威遠鎮隸婆娑府。本路領司一,餘城堙廢,不設司存,今姑存舊名。

瀋陽路,本挹婁故地,渤海大氏建定理府,都督瀋、定二州,此為瀋州地。契丹為興遼軍,金為昭德軍,

開元路,古肅慎之地,隋、唐曰黑水靺鞨。唐初,渠長阿固郎始來朝,後乃臣服,以其地為燕州,置黑水府。其後渤海盛,靺鞨皆役屬之。又其後渤海浸弱,為契丹所攻,黑水復擅其地,東瀕海,南界高麗,西北與契丹接壤,即金鼻祖之部落也。初號女真,後避遼興宗諱,改曰女直。太祖烏古打既滅遼,即上京設都,海陵遷都於燕,改為會寧府。金末,其將蒲鮮萬奴據遼東。元初癸巳歲,出師伐之,生禽萬奴,師至開元、恤品,東土悉平。開元之名,始見於此。乙未歲,立開元、南京二萬戶府,治黃龍府。至元四年,更遼東路總管府。二十三年,改為開元路,領咸平府,後割咸平為散府,俱隸遼東道宣慰司。

咸平府,古朝鮮地,箕子所封,漢屬樂浪郡,後高麗侵有其地。唐滅高麗,置安東都護以統之,繼為渤海大氏所據。遼平渤海,以其地多險隘,建城以居流民,號咸州安東軍,領縣曰咸平。金升咸平府,領平郭、安東、新興、慶雲、清安、歸仁六縣,兵亂皆廢。元初因之,隸開元路,後復割出,隸遼東宣慰司。

合蘭府水達達等路,土地曠闊,人民散居。元初設軍民萬戶府五,撫鎮北邊。一曰桃溫,距上都四千里。一曰胡里改,距上都四千二百里、大都三千八百里。一曰斡朵憐。一曰脫斡憐。一曰孛苦江。各有司存,分領混同江南北之地。其居民皆水達達、女直之人,各仍舊俗,無市井城郭,逐水草為居,以射獵為業。故設官牧民,隨俗而治,有合蘭府水達達等路,以相統攝焉。

河南江北等處行中書省,為路十二、府七、州一,屬州三十四,屬縣一百八十二。

河南江北道肅政廉訪司。

汴梁路,唐置汴州總管府。石晉為開封府。宋為東京,建都於此。金改南京,宣宗南遷,都焉。金亡,歸附。舊領歸德府,延、許、裕、唐、陳、亳、鄧、汝、潁、徐、邳、嵩、宿、申、鄭、鈞、睢、蔡、息、盧氏行襄樊二十州。至元八年,令歸德自為一府,割亳、徐、邳、宿四州隸之;升申州為南陽府,割裕、唐、汝、鄧、嵩、盧氏行襄樊隸之。九年,廢延州,以所領延津、陽武二縣屬南京路,統蔡、息、鄭、鈞、許、陳、睢、潁八州,開封、祥符倚郭,而屬邑十有五。舊有警巡院,十四年改錄事司。二十五年,改南京路為汴梁路。二十八年,以瀕河而南、大江以北,其地衝要,又新入版圖,置省南京以控治之。三十年,升蔡州為汝寧府,屬行省,割息、潁二州以隸焉。本路戶三萬一十八,口一十八萬四千三百六十七。領司一、縣十七、州五。州領二十一縣。

鈞州,唐、宋皆不置郡,偽齊置潁順軍。金改〔潁〕順州,

河南府路,唐初為洛州,後改河南府,又改東京。宋為西京。金為中京金昌府。元初為河南府,府治即周之王城。舊領洛陽、宜陽、永寧、登封、鞏、偃師、孟津、新安、澠池九縣,後割澠池隸陝州。戶九千五百二,口六萬五千七百五十一。領司一、縣八、州一。州領四縣。

南陽府,唐初為宛州,而縣名南陽,後州廢,以縣屬鄧州。歷五代至宋皆為縣。金升為申州。元至元八年,升為南陽府,以唐、鄧、裕、嵩、汝五州隸焉。二十五年,改屬汴梁路,後直隸行省。戶六百九十二,口四千八百九十三。領縣二、州五。州領十一縣。

汝寧府,唐蔡州。上蔡、西平、確山、遂平、平輿為屬邑。至元七年,省遂平、平輿入汝陽,隸汴梁路。三十年,河南江北行省平章伯顏言:「蔡州去汴梁地遠,凡事稽誤,宜升散府。」遂升汝寧府,直隸行省,以息、潁、信陽、光四州隸焉,復置遂平縣。領縣五、州四。州領十縣。

歸德府,唐宋州,又為睢陽郡。後唐為歸德軍。宋升南京。金為歸德府。金亡,宋復取之。舊領宋城、寧陵、下邑、虞城、穀熟、碭山六縣。元初與亳之酇縣同時歸附,置京東行省,未幾罷。歲壬子,又立司府州縣官,以綏定新居之民。中統二年,審民戶多寡,定官吏員數。至元二年,以虞城、碭山二縣在枯黃河北,割屬濟寧府,又併穀熟入睢陽,酇縣入永州,降永州為永城縣,與寧陵、下邑隸本府。八年,以宿、亳、徐、邳並隸焉。壤地平坦,數有河患。府為散郡,設知府、治中、府判各一員,直隸行省。領縣四、州四。州領八縣。

襄陽路,唐初為襄州,後改襄陽郡。宋為襄陽府。元至元十年,兵破樊城,襄陽守臣呂文煥降,罷宋京西安撫司,立河南等路行中書省,更襄陽府為散府,未幾罷省。十一年,改襄陽府為總管府,又立荊湖等路行樞密院。十二年,立荊湖行中書省,後復罷。本府領四縣、一司,十九年割均、房二州,光化、棗陽二縣來屬。領司一、縣六、州二。州領四縣。

蘄州路,唐初為蘄州,後改蘄春郡,又仍為蘄州。宋為防禦州。至元十二年,立淮西宣撫司。十四年,改總管府,設錄事司。戶三萬九千一百九十,口二十四萬九千三百二十一。領司一、縣五。

黃州路,唐初為黃州,後改齊安郡,又仍為黃州。宋為團練軍州。元至元十二年歸附。十四年,立總管府。十八年,又為黃蘄州宣慰司治所。二十三年,罷宣慰司,直隸行省。戶一萬四千八百七十八,口三萬六千八百七十九。領司一、縣三。

淮西江北道肅政廉訪司。

廬州路,唐改廬江郡,又仍為廬州。宋為淮〔南〕西路。

安豐路,唐初為壽州,後改壽春郡。宋為壽春府,又以安豐縣為安豐軍,繼遷安豐軍於壽春府。元至元十四年,改安豐路總管府。十五年,定為散府,領壽春、安豐、霍丘三縣。二十八年,復升為路,以臨濠府為濠州,與下蔡、蒙城俱來屬。戶一萬七千九百九十二,口九萬七千六百一十一。領司一、縣五、州一。州領三縣。

安慶路,唐初為東安州,又改舒州,又改同安郡,又復為舒州。宋為安慶府。元至元十三年,立安撫司。十四年,改安慶路總管府,屬蘄黃宣慰司。二十三年,罷宣慰司,直隸行省。戶三萬五千一百六,口二十一萬九千四百九十。領司一、縣六。

淮東道宣慰使司。

江北淮東道肅政廉訪司。

揚州路,唐初改南兗州,又改邗州,又改廣陵郡,又復為揚州。宋為淮〔南〕東路。

淮安路,唐楚州,又改臨淮郡,又仍為楚州。宋為淮安州。元至元十三年,行淮東安撫司。十四年,改立總管府,領山陽、鹽城、淮安、淮陰、新城、清河、桃園七縣,設錄事司。二十年,升為淮安府路,併淮安、新城、淮陰三縣入山陽,兼領臨淮府、海寧、泗、安東四郡,其盱眙、天長、臨淮、虹、五河、贛榆、朐山、沭陽各歸所隸。二十七年,革臨淮府,以盱眙、天長隸泗州。戶九萬一千二十二,口五十四萬七千三百七十七。領司一、縣四、州三。州領八縣。

高郵府,唐為縣。宋升為軍。元至元十四年,升為高郵路總管府,領錄事司及高郵、興化二縣。二十年,廢安宜府為寶應縣來屬,又併錄事司,改高郵路為府,屬揚州路。今隸宣慰司。領縣三:

荊湖北道宣慰司。

山南江北道肅政廉訪司。

中興路,唐荊州,復為江陵府。宋為荊南府。元至元十三年,改上路總管府,設錄事司。天曆二年,以文宗潛藩,改為中興路。戶一十七萬六百八十二,口五十九萬九千二百二十四。領司一、縣七。

峽州路,唐改夷陵郡,又為峽州。宋隸荊湖北路,後徙治江南。元至元十三年歸附,十七年升為峽州路。戶三萬七千二百九十一,口九萬三千九百四十七。領縣四:

安陸府,唐郢州,又改富水郡,又為郢州。宋隸京西〔南〕路。

沔陽府,唐復州,又改竟陵郡,又為復州。宋端平間,移州治于沔陽鎮。至元十二年歸附,改為復州路,十五年升為沔陽府。戶一萬七千七百六十六,口三萬九百五十五。領縣二:

荊門州,唐為縣。宋升為軍,端平間移治當陽縣。元至元十三年歸附,十四年升為府,十五年遷府治于古城,降為州。戶二萬九千四百七十一,口一十六萬五千四百三十五。領縣二:

德安府,唐安州,又改安陸郡,又仍為安州。宋為德安府,咸淳間徙治漢陽。元至元十三年還舊治,隸湖北道宣慰司。十八年罷宣慰司,直隸鄂州行省,為散府,後割以來屬。戶一萬九百二十三,口三萬六千二百一十八。領縣四、州一。州領二縣。

遼陽。

蓋州,

懿州,

閭陽,

肇州。

錄事司。

大定,

義州。

興中州,

瑞州。

高州。

錦州。

利州。

惠州。

川州。

建州。

錄事司。土山縣。中和縣。鐵化鎮。

都護府,自唐之季,地入高麗,置府州縣鎮六十餘城,此為都護府,雖仍唐舊名,而無都護府之實。至元六年,李延齡等以其地來歸,後城治廢毀,僅存其名,屬東寧路。

定遠府。郭州。撫州。黃州。

錄事司。

開封,

鄭州,

許州,

陳州,

睢州,

錄事司。

洛陽,宜陽,

陝州,

南陽,

鄧州,

唐州,

嵩州,

盧氏。

汝州,

裕州,

汝陽,

潁州,

息州,

光州,

信陽州,

睢陽,

徐州,

宿州,

邳州,

亳州,

錄事司。

襄陽,

均州,

房州,

錄事司

蘄春,

錄事司

黃岡,

錄事司。

合肥,

和州,

無為州,

六安州,

錄事司。

壽春,

濠州,

錄事司。

懷寧,

錄事司。

江都,

真州,

滁州,

泰州,

通州,

崇明州,

錄事司。

山陽,

海寧州,

泗州,

安東州。

高郵,

錄事司。

江陵,

夷陵,

長壽,

玉沙,

長林,

安陸,

隨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