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舉四

凡隨朝職官: 至元六年格,一考陞一等,兩考通陞二等止。六部侍郎正四品,依舊例通理八十月,陞〔正〕三品。

凡官員考數: 省部定擬:從九品擬歷三任,陞從八。正九品歷兩任,陞從八。

凡取會行止: 中統三年,詔置簿立式,取會各官姓名、籍貫、年甲、入仕次第。至元十九年,諸職官解由到省部,考其功過,以憑黜陟。大德元年,外任官解由到吏部,止於刑部照過,將各人所歷,立行止簿,就檢照定擬。

凡職官迴降: 至元十九年,定江淮官已受宣敕,資品相應,例陞二等遷去。江淮官員依舊於江淮任用。其已考滿者,並免回降。

凡吏屬年勞差等: 至元六年,吏部呈:「省部譯史、通事,舊以一百二十月出職,今案牘繁冗,合以九十月為滿。」 十九年,部擬:「行省通事、譯史、令史、宣使或經例革替罷,所歷月日不等,如元經省掾發去,不及一考者,擬令貼補;及一考之上者,比臺院令史出身例定奪。自行踏逐者,降一等敍,不及一考者,發還本省區用。宣慰司人吏,經省院發,不及一考者,擬貼補;及一考之上者,比部令史出身降一等定奪。自行踏逐者,又降一等;不及一考者,別無定奪。」 二十年,省擬:「雲南行省極邊重地令譯史人等,六十月考滿。甘肅行省令譯史人等,六十五月考滿,本土人員,依舊例用。」 二十五年,省准:「緬中行省令史,依雲南行省一體出身。」 大德元年,省臣奏:「以省、臺、院諸衙門令譯史、通事、知印、宣使等,舊以九十月為滿,陞遷太驟,今以一百二十月為滿,於應得職事內陞用。又寫聖旨、掌奏事選法、應辦刑名文字必闍赤等,以八月折十月,今後毋令折算。」 四年,制以諸衙門令譯史、宣使人等一百二十月為滿。部議:「遠方令譯史人等,甘肅、福建、四川於此發去,九十月為滿。兩廣、海北海南道於此發去,八十月滿。雲南省八十月滿。土人一百二十月滿。」都省議:「俱以九十月為考滿,土人依例一百二十月為滿。」 至大元年,部議:「和林行省即係遠方,其人吏比四川、甘肅行省九十月出職。」 二年,詔:「中外吏員人等,依世祖定制,以九十月滿,參詳,歷一百二十月已受除者,依大德十一年內制,外任減一資。所有詔書已後在選未曾除受,并見告滿之人,歷一百二十月者,合同四考理算,外任一資不須再減。」省擬:「以九十月為滿,餘有月日,後任理算。應滿而不離役者,雖有役過月日,不准。」 三年,省准:「河西廉訪司書吏人等月日。」部議:「合准舊例,雲南六十月,河西、四川六十五月,土人九十月為滿。」 皇慶二年,部議:「凡內外諸司吏員,舊以九十月為滿,大德元年改一百二十月為滿,至大二年復舊制。一紀之間,受除者眾。其元除有以三十月為一考者,亦有四十月為一考者,以所除不等,往往援例陳訴,有礙選法。擬合依已降詔條為格,係大德元年三月七日以後入役,至未復舊制之前,已除未除俱以四十月為一考,通理一百二十月為滿,減資陞轉。其未滿受除者,一體理考定擬,餘二十六月已上,准陞一等,十五月之上,減外任一資,十五月之下,後任理算。改格之後應滿而不離役者,役過月日,別無定奪。」

凡吏員考滿授從六品: 至元九年,省准:「省令史出身,中統四年已前,六品陞遷,已後七品除授,至元之後,事繁責重,宜依准中統四年已前考滿一體注授。」 三十一年,省議:「三師僚屬,蒙古必闍赤、掾史、宣使等,依都省設置,若不由臺院轉補者,降等敍。」 元貞元年,省議:「監修國史僚屬,依三師所設,非臺院轉補者,降等敍。」 大德五年,部呈考滿省掾各各資品。省議:「今後院臺并行省令史選充省掾者,雖理考滿,須歷三十月方許出職,仍分省發、自行踏逐者,各部令史毋得直理省掾月日。」

凡吏員考滿授正七品: 至元九年,部擬:「院、臺、大司農司令史出身,三考正七品。一考之上,驗月日定奪。一考之下,二十月以上為從八品;十五月以上正九品;十五月以下,十月之上為從九品,添一資,歷十月以下為巡檢。」 十一年,部議:「扎魯火赤令史、譯史考滿,合依樞密院、御史臺令史、譯史出身,三考出為正七品,自用者降一等,有闕於部令史內選取。」 十四年,部擬:「前諸站統領使司令史,同部令史出身,今既改通政院從二品,通事、譯史、令史人等,宜同臺、院人吏一體出身。」 十五年,翰林國史院言:「本院令史係省准人員,其出身與御史臺一體,遇闕省掾時,亦合勾補。准吏部牒,本院令史以九十月考滿,同部令史出身,本院與御史臺皆隨朝二品,令史亦合與臺令史一體出身,有闕於部令史內選用。」 十九年,部擬:「泉府司隨朝從二品,令史、譯史人等,由省部發者,考滿依通政院例定奪,自行用者降一等。」 二十年,定擬安西王王相府首領官令史,與臺、院吏屬一體遷轉。 二十二年,部擬:「宣徽院陞為二品,與臺、院品秩相同,令史出身合依正七品遷除貢補,省、院有闕,於部令史內選取。」 總制院與御史臺俱為正二品,部擬:「令譯史考滿,亦合一體出身。」 二十三年,省准:「詹事院掾史,若六部選充者,考滿出為正七品,自用者降等。」 二十四年,集賢院言:「本院與翰林國史院品級相同。」省議:「令史考滿,一體定奪。」 二十五年,省議:「上都留守司兼本路總管府令史出身,三考正八品,其自部令史內選取者,同宣徽院、太醫院令史一體出身。上都留守司陞為正二品,見設令史,自行踏逐者,考滿不為例,從七品內選用;部令史內選取,考滿宣徽院、大司農司令史一體出身。」部議:「都護府人吏依通政院令譯史人等出身,由省部發者,考滿出為正七品,自用者降一等。」 二十六年,省准:「都功德使司隨朝二品,令譯史人等,比臺、院人吏一體陞轉。」 二十九年,部呈:「大司徒令史,若各部選發者,三考出為正(九)〔七〕,

凡吏員考滿授從七品: 至元六年,省擬:「部令史、譯史、通事人等,中統四年正月以前收補者,擬九十月為滿,注從七品,回降正八一任,還入從七。以後充者,亦擬九十月為滿,正八品,仍免回降。」 九年,吏、禮部擬:「凡部令史(二)〔三〕考,注從七品。

凡吏員考滿授正八品: 至元十一年,省議:「祕書監從三品,令史擬九十月出為正八品,自用者降一等,有闕諸衙門考滿典吏內補填。」 省議:「太常寺正三品,令史以九十月出為從八品,有闕於應補監令史內取用。」 省議:「少府監正四品,准軍器監令史出身,是省部發去者,三考於正八品任用,自行踏逐人員,考滿降一等。」 省議:「尚牧監正四品,省部發去令史,擬九十月出為正八品,自用者降一等,有闕於諸衙門典吏內選補。」 部擬:「河南等路宣慰司係外任從二品,與隨朝各部正三品衙門相同,准令史以九十月同部令史遷轉。開元等路宣撫司外任正三品,令譯史比前例降一等,九十月於正八品內遷轉。」 十四年,部擬:「樞密院斷事官令史,擬以九十月出為從八品,有闕於諸衙門考滿典吏內補用。」 十六年,部擬:「樞密院斷事官今改從三品,所設人吏,若係上司發去人員,歷九十月,比省斷事官令史降等於正八品內遷除,自用者降一等,遇闕於相應人內發遣。」 二十一年,部擬:「廣西、海北海南道宣慰司令史、譯史、奏差人等,與嶺南廣西道等處按察司書吏人等一體,二十月理算一考,擬六十月同考滿。」 省准:「廣東宣慰司其地倚山瀕海,極邊煙瘴,令史議合優陞,依泉州行省令譯史等,以二十月理算一考。」 二十二年,省准:「詹事院府正、家令二司,給侍宮闈,正班三品,令史即非各司自用人員,俸秩與六部同,若遇院掾史有闕,於兩司令史內選補,擬定資品出身,依樞密院所轄各衞令史出身,考滿出為正八品。 尚醞監令史,與六部令史同議,諸監令史考滿,正八品內遷用,及非省部發去者例降一等,尚醞監令史亦合一體。」 二十三年,省准:「太常寺令史,歷九十月,正八品內任用,有闕於呈准籍記人內選取。 雲南省羅羅斯宣慰司兼管軍萬戶府首領官、令史人等,依雲南行省令史例,六十月考滿,首領官受敕,例以三十月為一考。 武備寺正三品,令譯史等出身,擬先司農寺令譯史人等,依各監例,考滿出為正八品,武備寺令史亦合依例遷敍。 尚舍監令史,擬同諸寺監令史,考滿授正八品,自行用者降一等,尚舍監亦如之。 陝西四川行省順元等路軍民宣慰司,依雲南令譯史人等,六十月為滿遷轉。」 二十四年,部擬:「太史院、武備寺、光祿寺等令史,九十月正八品內遷用,自用者降一等。 太醫院係宣徽院所轄,令史人等,若係省部發去,考滿同諸監令史,擬正八品,自用者降等任用。」 二十六年,省准:「給事中兼修起居注人吏,依諸寺監令史出身例,考滿一體定奪。 侍儀司令史,依給事中兼起居注人吏遷轉。」 二十七年,省准:「延慶司令史,九十月,依已准家令、府正兩司例,由省部發者出為正八品,自用者降等敍。」 二十八年,省准:「太僕寺擬比尚乘等寺令史,以九十月出為正八品,自用者降一等。 拱衞直都指揮使司與武備寺同品,令史考滿,出為從八品,自用者降一等遷用。 蒙古等衞令史,即係在先考滿令史,合於正八品內遷敍,各衞令史有闕,由省部籍記選發者,考滿出為正八品。樞密院所轄都元帥府、萬戶府各衞弍屯田等司官吏,俱從本院定奪、遷調,見役令史,自用者考滿,合從本院定奪。 宣政院斷事官令史,與樞密院及蒙古必闍赤,由翰林院發者,以九十月為從七品,通事、令史以九十月為正八品,奏差以九十月為正九品,典吏九十月轉本府奏差,自用者降等。」 二十九年,部擬:「左右兩江宣慰司都元帥府令譯史人等,依雲南、兩廣、福建人吏,六十月為滿。兩廣敍用譯史,除從七品,非翰林院選發,別無定奪。令史省發,考滿正八品,奏差省發,考滿正九品,自用者降等敍。 儀鳳司令史,比同侍儀司令史,考滿為正八品,自用者降一等。 哈迷為頭只哈赤八剌哈孫達魯花赤令史,吏部議,與阿速拔都兒達魯花赤必闍赤考滿正八品任用,雖必闍赤、令史月俸不同,各官隨朝近侍一體,比依例出身相應。」 三十年,省准:「孛可孫係正三品,令譯史人等,比依各寺監令譯史出身相應。 都水監從三品,令譯史等寺監令史一體出身,考滿正八品敍,自用者降等。 只兒哈忽昔寶赤八剌哈孫達魯花赤本處隨朝正三品,與只哈赤八剌哈孫達魯花赤令史等即係一體,擬合依例,考滿出為正八品。」 元貞元年,省准:「闌遺監令譯史人等,省部發去者,考滿正八品內任用,自行踏逐者降等。 家令司、府正司改內宰、宮正,其人吏依元定為當。 拱衞直都指揮使司陞為正三品,其令譯史等俸,俱與光祿寺相同,擬係相應人內發補者考滿與正八品,奏差正九,自用者降等敍。」 大德三年,部擬:「鷹坊總管府人吏,依隨朝三品,考滿正八品內遷用。」 五年,部擬:「和林宣慰司都元帥府人吏,合與隨朝二品衙門一體,及量減月日。」部議:「各道宣慰司令史,一百二十月正八品敍,自用者降等遷用。其和林宣慰司無應取司屬,又係酷寒之地,人吏已蒙都省從優以九十月為滿,今擬考滿,不分自用,俱於正八品內遷用。」 八年,部言:「行都水監准設人吏,令史八人,奏差六人,壕寨一十人,通事、知印各一人,譯史一人,公使人二十人。都水監令譯史、通事、知印考滿,俱於正八品遷用,奏差考滿,正九品,自用者降等,壕寨出身并俸給同奏差。行都水監係江南創立衙門,令史比例,合於行省所轄常調提控案牘內選取,奏差、壕寨人等亦須選相應人,考滿比都水監人吏降等江南遷用,典吏公使人,從本監自用。」 九年,部言:「尚乘寺援武備寺、太府、章佩等監例,求陞加其人吏出身俸給。議得,各監人吏皆係奉旨陞加,尚乘寺人吏合依已擬。」 至大三年,部言:「和林係邊遠酷寒之地,兵馬司司吏歷一考餘,轉本路總管府司吏。補不盡者,六十月陞都目。總管府司吏,再歷一考,轉稱海宣慰司令史,考滿除正八品,不係本路司吏轉補者,降等敍,補不盡者,六十月,部劄提控案牘內任用,蒙古必闍赤比上例定奪。」 部議:「晉王位下斷事官正三品,除怯里馬赤、知印例從長官所保,蒙古必闍赤翰林院發,令史以內史府考滿典吏并籍記寺監令史發補,九十月除正八品,與職官相參用。奏差亦須選相應人,九十月依例遷用,自用者,考滿本衙門定奪。」 皇慶元年,部言:「衞率府勾當人員,令都省與常選出身。議得,令史係軍司勾當之人,未有轉受民職定奪,合自奏准日為格,係皇慶元年二月九日以前者,同典牧監一體遷敍,以後者若係籍記寺監令史,常選提控案牘補充,依上銓除,自用者不入常調。」 部議:「徽政院繕珍司見役令史,若係籍記寺監令史、常調提控案牘、院兩考之上典吏補充,內宰司令史例,考滿除正八,通事、譯史、知印亦依上遷敍,自用者降等。後有闕,須依例發補,違例補充,別無定奪。」 二年,部議:「徽政院延福司見役令史,若係籍記寺監令史、常調提控案牘、本院兩考之上典吏補充者,依內宰司令史例,考滿除正八品,通事、譯史、知印依上遷敍,自用者降等。後有闕,須依例發補,不許自用。」 延祐三年,省准:「徽政院所轄衞候司,奉旨陞正三品,與拱衞直都指揮使司同品,合設令譯史,考滿除正八,自用者降等。衞候司就用前衞候司人吏,擬自呈准月日理算,考滿同自用遷敍,後有闕,以相應人補,考滿依例敍。 徽政院掌飲司人吏,部議常選發補令譯史,考滿從八,奏差從九,自用者降等,後有闕須以相應人補,違例補充,考滿本衙門用。」 四年,省准:「屯儲總管萬戶府司吏譯史出身,至大三年尚書省劄,和林路司吏未定出身,和林係邊遠酷寒去處,兵馬司司吏如歷一考之上,轉補本路司吏并總管府司吏,再歷一考之上,轉補稱海宣慰司令史,考滿正八品遷除,補不盡人數,從優,擬六十月於部劄提控案牘內任用,蒙古必闍赤比依上例定奪。其沙州、瓜州立屯儲總管萬戶府衙門,即係邊遠酷寒地面,依和林路總管府司吏人員一體出身。」

凡吏員考滿授正九品: 至元二十年,省准:「宮籍監係隨朝從五品,令史擬九十月正九品,例革人員,驗月日定奪,自行踏逐,降一等。」 二十八年,省擬:「廉訪司所設人吏,擬選取書吏,止依按察司舊例,上名者依例貢部,下名轉補察院,貢補不盡人數,廉訪司月日為始理算,考滿者正九品敍,須令迴避本司分治及元籍路分。」 部議:「察院書吏出身,除見役人三十月,轉補不盡者,九十月出為從八品。察院書吏有闕,止於各道廉訪司書吏內選取,依上三十月轉部,九十月從八品。如非廉訪司書吏取充者,四十五月轉部,補不盡者,九十月考滿,降一等,出為正九品。」 三十年,省准:「行臺察院書吏歷一考之上者,轉江南宣慰司令史、并內臺察院書吏,於見役人內用之。若有用不盡人數,以九十月出為正九品。江南有闕,依內臺察院書吏,於各道廉訪司書吏內選取,依例轉補。」 大德四年,省擬:「各道廉訪司書吏,至元二十八年七月元定出身,上名貢部,下名轉補察院書吏。貢補不盡者,廉訪司為始理算月日,考滿正九品用。今議廉訪司先役書吏,歷九十月依已定出身,正九品注,任迴,添一資陞轉。大德元年三月七日已後充廉訪司人吏,九十月考滿,須歷提控案牘一任,於從九品內用。通事、譯史,比依上例。 察院書吏,至元二十八年十二月元定出身,於各道廉訪司書吏內選取,三十月轉部,九十月從八品內用。如非廉訪司書吏取充者,四十五月轉部。補用不盡者,九十月考滿,降一等,正九品用。今議先役書吏,九十月依已定出身遷用,任迴,添一資陞轉。大德元年三月七日為始創入役者,止依舊例轉部。 行臺察院書吏,至元三十年正月元定出身,於廉訪司書吏內選取,歷一考之上,轉補江南宣慰司令史、并內臺察院書吏,用不盡者,九十月正九品,江南用。省議先役書吏,歷俸九十月,依已定出身,任迴,添一資陞轉。大德元年三月七日為始創入者,止依舊例,轉補江南宣慰司令史,北人貢內臺察院。」

凡吏員考滿除錢穀官、案牘、都吏目: 至元十三年,吏、禮部言:「各路司吏四十五以下,以次轉補按察司書吏。補不盡者,歷九十月,於都目內任用;六十月以上,於吏目內任用。」 省議:「上都、大都路司吏,難同其餘路分出身,依按察司書吏遷用。」 十四年,省准:「覆實司司吏,俱授吏部劄付,如歷九十月,擬於中州都目內遷,若不滿考及六十月,於下州吏目內任用,有闕以相應人發充。」 二十一年,省准:「諸色人匠總管府與少府監不同,又其餘相體管匠衙門人吏,俱未定擬出身,量擬比外路總管府司吏,考滿於都目內任用。」 二十二年,省准:「大都等路都轉運使司令史,與河間等路都轉運鹽使司書吏出身同。外路總管府司吏三名,貢舉儒吏二名,貢不盡,年四十五之上,考滿都目內任用。」 二十三年,省准:「各路司吏、轉運司書吏,年四十五以上,歷俸六十月充吏目,九十月充都目,餘有役過月日不用。奏差宜從行省斟酌月日,量於錢穀官內就便銓用。」 省准:「覆實司係正五品,令史出身比交鈔提舉司司吏出身,九十月務使,六十月都監,六十月之下、四十五月之上都監添一界遷用,四十五月之下轉補運司令史。」 部擬:「京畿漕運司司吏轉補察院書吏,不盡,四十五以上,九十月依例於都目內任用。」 二十四年,部議:「各道巡行勸農官書吏,於各路總管府上名司吏內選取,考滿於提控案牘內任用,奏差從大司農司選委。」 省准:「諸司局人匠總管府令史,於都目內任用。」 二十五年,省准:「大護國仁王寺、昭應宮財用規運總管府令譯史人等,比大都路總管府正三品司吏,九十月提控案牘內任用。」 部議:「甘肅、寧夏等處巡行勸農司係邊陲遠地,人吏依甘肅行省并河西隴北道提刑按察司,以二十二月准一考,六十五月為滿。」 省准:「供膳司司吏,比覆實司司吏,九十月出身,於務使內任用。」 二十六年,省准:「巡行勸農司書吏,役過路司吏月日,三折二准算,通理九十月,於提控案牘內遷敍。 尚書省右司郎中、管領大都等路打捕民匠等戶總管令史,比依諸司局人匠總管府令史例,九十月,於都目內任用。」 省准:「諸路寶鈔都提舉司司吏,有闕於諸路轉運司、漕運司上名司吏內選取,三十月充吏目,四十五月之上、六十月之下都目,六十月已上轉提控案牘,充寺監令史者聽。諸路寶鈔提舉司同。」 奏准:「大都路都總管府添設司吏一十名,委差五名。司吏六十月,於提控案牘內任用,委差於近上錢穀官內委用,有闕以有根脚請俸人補充,不及考滿,不許無故替換。」 二十七年,省准:「京畿都漕運司令史,九十月充提控案牘,年四十五之上,比依都提舉萬億庫司吏,願充寺監令史者聽。」 二十九年,部擬:「大都路令史四十五以上,六十月提控案牘內任用,任迴減一資陞轉,四十五以下、六十月之上選舉貢部,每歲二名。奏差六十月,酌中錢穀官內任用。」 省准:「京畿都漕運司令史,比依諸路寶鈔提舉司司吏出身例,三十月吏目,四十五月之上、六十月之下都目,六十月之上提控案牘。」 三十年,省准:「提舉八作司係正六品,司吏四十五月之上吏目,六十月之上都目。」 元貞元年,省准:「大都等路都轉運司令史,九十月提控案牘。」 大德三年,省准:「諸路寶鈔提舉司、都提舉萬億四庫司吏,九十月提控案牘內任用,如六十月之上,自願告敍者,於都目內遷除,有闕於平準行用庫攢典內挨次轉補。」 省准:「寶鈔總庫司、提舉富寧庫司俱係從五品,其司吏九十月,都目內任用。如六十月之上,自願告敍,於吏目內遷除。有闕須於在京五品衙門及左右巡院、大興、宛平二縣,及諸州司吏并籍記各部典吏內選。」 省准:「提舉左右八作司吏,九十月都目內任用,六十月之上,自願告敍,於吏目內遷除,有闕於在都諸倉攢典內選補。 京畿都漕運使司令史,六十月之上,於提控案牘內用,遇闕於路府諸州并在京五品等衙門上名司吏內選。 大都路司吏改為令史,六十月之上,年及四十五以下,貢部不過二名,四十五以上,六十月提控案牘內遷用,任迴減資陞轉。大都路都總管府令史,依舊六十月,於提控案牘內遷敍,不須減資,有闕於府州兵馬司、左右巡院、大興、宛平二縣上名司吏內選補。」 大德五年,省准:「河東宣慰使司軍儲所司吏、譯史,九十月為滿,譯史由翰林院發補,司吏由州縣司吏取充,與各路總管府譯史、司吏一體陞轉,自用譯史,別無定奪,司吏除酌中錢穀官,委差近下錢穀官。」七年,部擬:「濟南、萊蕪等處鐵冶都提舉司及廣平、彰德等處鐵冶都提舉司秩四品,司吏九十月比散府上州例,陞吏目。蒙古必闍赤擬酌中錢穀官,奏差近下錢穀官,典吏三考,轉本司奏差。」 省准:「陝西省敍州等處諸部蠻夷宣撫司正三品,其令譯史考滿,比各路司吏人等一體遷用奏差,行省定奪。」 九年,宣慰司大同等處屯儲軍民總管萬戶府從三品,司吏、譯史、委差人等,九十月為滿,司吏除酌中錢穀官,委差近下錢穀官。 大德十年,省准:「諸路吏六十月,須歷五萬石之上倉官一界,陞吏目,一考陞都目,一考陞中州案牘或錢穀官,通理九十月入流。五萬石之下倉官一界,陞吏目,兩考都目,一考依上陞轉。補不盡路吏,九十月陞吏目,兩考陞都目,依上流轉,如非州縣司吏轉補者,役過月日,別無定奪。」

凡通事、譯史考滿遷敍: 至元二年,部擬:「雲南行省極邊重地,令譯史等人員,擬二十月為一考,歷六十月,准考滿敍用。」 九年,省准:「省部臺院所設知印人等,所請俸給,元擬出身,俱在勾當官之上,既將勾當官陞作從八品,其各部知印考滿,亦合陞正八品,據例減知印除有前資人員,驗前資定奪,無前資者,各驗實歷月日,定擬遷敍。」 二十年,各道按察司奏差、通事、譯史、奏差已有定例,通事九十月考滿,擬同譯史一體遷敍。 部議:「行省、行臺、行院五品以下官員并首領官,亦合比依臺院例,一考陞一等任用。據行省人吏比同臺院人吏出身,已有定例,行院、行臺令史、譯史、通事、宣使人等,九十月滿考,元係都省臺院發及應補者,擬降臺院一等定奪。」 部擬:「甘肅行省令譯史、通事、宣使人等,量擬以六十五月遷敍,若係都省發去人員,如部議,自用者仍舊例。」 二十一年,部擬:「四川行省人吏,比甘肅行省所歷月日,一體遷除。」 二十三年,部擬:「福建、兩廣行省令譯史、通事、宣使人等,擬歷六十月同考滿,止於江南遷用,若行省咨保福建、兩廣必用人員,於資品上陞一等。」 二十四年,部議:「行省、行臺、行院令史,九十月考滿,若係都省臺院發去腹裏相應人員,行省令史同臺院令史出身,行臺、行院降臺院一等,俱於腹裏遷用,自用者遞降一等,止於江南任用。」 二十七年,省議:「中書省蒙古必闍赤俱係正從五品遷除,今蒙古字教授擬比儒學教授例高一等,其必闍赤擬高省掾一等,內外諸衙門蒙古譯史,一體陞等遷敍。」 二十八年,部擬:「諸路寶鈔都提舉司蒙古必闍赤,三十月吏目,四十五月都目,六十月提控案牘,役過月日,擬於巡檢內敍用。奏差九十月,近上錢穀官,六十月,酌中錢穀官內任用。 翰林院寫聖旨必闍赤,比依都省蒙古必闍赤內管宣敕者,八月算十月遷轉正六品。」部議:「寫聖旨必闍赤比依管宣敕蒙古必闍赤一體,亦合八折十准算月日外據出身已有定例。 崇福司令譯史、知印,省部發補者,考滿出為正七品,自用者降一等。宣使省部發去者,考滿出為正八品,自用者降一等。 各道廉訪司通事、譯史出身,比依書吏擬合一體考滿正九。奏差考滿,依通事、譯史降二等量擬,於省劄錢穀官并巡檢內任用。」 三十年,省准:「將作院令譯史人等,由省部選發者,考滿正七品遷敍,自用者止從本衙門定奪。 大都路蒙古必闍赤若係例後入役人員,擬六十月於巡檢內遷用,任回減一資陞轉。」 大德三年,省議:「各路譯史如係翰林院選發人員,九十月考滿。除蒙古人依准所擬外,其餘色目、漢人先歷務使一界,陞提控一界,於巡檢內遷用。」 省議:「大都運司通事比依本司令史,滿考者於巡檢內任用。」 四年,省准:「雲南諸路廉訪司寸白通事、譯史出身,比依書吏出身,九十月為滿,歷巡檢一任,轉陞從九品,雲南地面遷用。」 七年,宣慰司奏差,除應例補者,一百二十月考滿,依例自行保舉者降等,任回,添資定奪任用。 廉訪司通事、譯史,大德元年三月七日已後創入補者,九十月歷巡檢一任,轉從九,如書吏役九十月,充巡檢者聽,如違不准。 各路譯史,如係各道提舉學校官選發腹裏各路譯史,九十月考滿,先歷務使一界陞提領,再歷一界充巡檢,三考從九,違者雖歷月日,不准。 會同館蒙古必闍赤,九十月務提領內遷用。 十年,省准:「中政院寫懿旨必闍赤,依寫聖旨必闍赤一體出身。 八番順元、海北海南宣慰司都元帥府極邊重地令譯史人等,考滿依兩廣、福建例,於江南遷用。」

凡官員致仕: 至元二十八年,省議:「諸職官年及七十,精力衰耗,例應致仕。今到選官員,多有年已七十或七十之上者,合令依例致仕。」 大德七年,省臣言:「內外官員年至七十者,三品以下,於應授品級,加散官一等,令致仕。」 十年,省臣言:「官員年老不堪仕宦者,於應得資品,加散官、遙授職事,令致仕。」 皇慶二年,省臣言:「蒙古、色目官員所授散官,卑於職事,擬三品以下官員,職事、散官俱陞一等,令致仕。」

凡封贈之制: 至元初,唯一二勳舊之家以特恩見褒,雖略有成法,未悉行之。至元二十年,制:「考課雖以五事責辦管民官,為無激勸之方,徒示虛文,竟無實效。自今每歲終考課,管民官五事備具,內外諸司官職任內各有成效者,為中考。第一考,對官品加妻封號。第二考,令子弟承廕敍仕。第三考,封贈祖父母、父母。品格不及封贈者,量遷官品,其有政績殊異者,不(須)〔次〕陞擢,或兩子當封者,從一高。文武不同者,從所請。婦人因其〔夫〕、子封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