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福源 鄭鼎 李進 石抹按只 謁只里 鄭溫
洪福源,其先中國人,唐遣才子八人往教高麗,洪其一也。子孫世貴於三韓,名所居曰唐城。父大宣,以都領鎮麟州,福源為神騎都領,因家焉。歲丙子,金源、契丹九萬餘眾竄入高麗。丁丑九月,奪江東城池據之。戊寅冬十二月,太祖命哈赤吉、扎剌將兵追討,大宣迎降,與哈赤吉等共擊之,降其元帥趙(忠)〔冲〕。
辛卯秋九月,太宗命將撒里答討之,福源率先附州縣之民,與撒禮塔併力攻未附者,又與阿兒禿等進至王京。高麗王㬚乃遣其弟懷安公請降,
癸巳冬十月,高麗悉眾來攻西京,屠其民,劫大宣以東。福源遂盡以所招集北界之眾來歸,處於遼陽、瀋陽之間,帝嘉其忠。甲午夏五月,特賜金符,為管領歸附高麗軍民長官,仍令招討本國未附人民。又降旨諭高麗之民,有執王㬚及元搆難之人來朝者,與洪福源同於東京居之,優加恩禮擢用,若大兵既加,拒者死,降者生,其降民令福源統之。
乙未,帝命唐古拔都兒與福源進討,攻拔龍崗、咸從二縣,鳳、海、洞三州山城及慈州,又拔金山、歸、信、昌、朔州。
戊午,福源遣其子茶丘從扎剌台軍,會高麗族子王綧入質,陰欲併統本國歸順人民,譖福源于帝,遂見殺,年五十三。後贈嘉議大夫、瀋陽侯,諡忠憲。子七人,俊奇、君祥最知名。
俊奇小字茶丘,福源第二子也。幼從軍,以驍勇受知,世祖嘗以小字呼之。中統二年秋,茶丘雪父寃,世祖憫之,詔諭之曰:「汝父方加寵用,誤絓刑章,故於已廢之中,庸沛維新之澤。可就帶元降虎符,襲父職,管領歸附高麗軍民總管。」
至元六年,高麗權臣林衍叛。冬十一月,詔以其軍三千從國王頭輦哥討平之,遷江華島所有臣民,復歸王京。十二月,帝命茶丘率兵往鳳州等處,立屯田總管府。八年二月,入朝,賜鈔百緡。林衍餘黨裴仲孫等,立高麗王禃親屬承化侯為王,引三別抄軍據珍島以叛。五月,茶丘奉旨,偕經略使欣都進兵討之,破其軍,殺承化侯,其黨金通精率餘眾走躭羅。帝遣侍衛親軍千戶王岑,與茶丘議征取之策,茶丘表陳:「通精之黨,多在王京,可使招之,招而不從,擊之未晚。」從之。俄奉旨往羅州道監造戰船,且招降躭羅,茶丘得通精之姪金永等七人,俾招之,通精不從,留金永,餘盡殺之。十年,詔茶丘與欣都率兵渡海,擊破躭羅,獲通精,殺之,悉免其脅從者,高麗始平。
十一年,又命監造戰船,經營日本國事。三月,授昭勇大將軍、安撫使,高麗軍民總管如故。己卯,命茶丘提點高麗農事。八月,授東征右副都元帥,與都元帥忽敦等領舟師二萬,渡海征日本,拔對馬、一岐、宜蠻等島。十四年正月,授鎮國上將軍、東征都元帥,鎮高麗。二月,率蒙古、高麗、女直、漢軍,從丞相伯顏北征叛臣只魯瓦歹等。四月,至脫剌河,猝與賊遇,茶丘突陣無前,伯顏以其勇聞,賜白金五十兩、金鞍勒、弓矢。
十七年,授龍虎衞上將軍、征東行省右丞。十八年,與右丞欣都將舟師四萬,由高麗金州合浦以進,時右丞范文虎等將兵十萬,由慶元、定海等處渡海,期至日本一岐、平戶等島合兵登岸,兵未交,秋八月,風壞舟而還。十九年十月,命茶丘於平灤黑堝兒監造戰船七百艘,以圖後舉。二十一年十一月,復授征東行省右丞。二十三年,命往江浙等處遣漢人復業。
二十四年,乃顏叛,車駕親征,賜以翎根甲、寶刀,命率高麗、女直、漢軍扈從。猝遇乃顏騎兵萬餘,時茶丘兵不滿三千,眾有懼色,茶丘夜令軍中,多裂裳帛為旗幟,斷馬尾為旄,掩暎林木,張設疑兵,乃顏兵大驚,以為官兵大至,遂降。帝聞之,厚加旌賞,凱還,授遼陽等處行尚書省右丞。二十七年,以疾辭。
叛王哈丹等竄入高麗,侵撓其國西京,距遼陽二千里皆騷動,中書省特起茶丘鎮遼左,帝遣闍里台孛羅兒賜以金字圓符,命茶丘以便宜行事。二十八年,以疾卒,年四十八。子四人,長曰萬。
君祥小字雙叔,福源第五子也。年十四,隨兄茶丘見世祖于上京,帝悅,命劉秉忠相之,秉忠曰:「是兒目視不凡,後必以功名顯,但當致力于學耳。」令選師儒誨之。至元三年,籍高麗民三百人為兵,令君祥統之。從禿花禿烈、伯顏等軍,築萬壽山,復從開通州運河。帝親諭之曰:「爾守志忠勤,朕所知也。」帝嘗坐便殿,閱江南、海東輿地圖,欲召知者詢其險易,左丞相伯顏、樞密副使合達以君祥應旨,奏對詳明,帝悅,酌以巨觥。顧謂伯顏曰:「是兒,遠大器也。」
六年,林衍叛,從頭輦哥征之。八年,戍河南。九年,掠淮西,破其大凹城。十年,從元帥孛魯罕襲淮東之〔射〕陽湖,
十一年,入朝。帝命伯顏伐宋,朝議以宋之兵力多聚兩淮,聞我欲渡江,彼必移師拒守,遂命右衞指揮使禿滿歹,率輕銳二萬攻淮安,以牽制之,君祥以蒙古漢軍都鎮撫從行。後伯顏既渡江,帝命禿滿歹還軍蕭縣。時君祥奉使伯顏軍中,宋黃州制置使陳奕降,其子知漣水軍,伯顏遣三十騎往招之,因令君祥入奏,帝曰:「卿可急還,陳知府降,即偕來也。」及與俱入朝,宴勞甚厚。從元帥孛魯罕攻清河,拔之。海州安撫丁順約降,孛魯罕令君祥以聞,時伯顏方朝上京,見君祥,甚喜,遂從南伐。
伯顏克淮安,至揚州,分兵攻淮西。宋制置夏貴遣牛都統以書抵伯顏曰:「諺云:殺人一萬,自損三千。願勿廢國力,攻奪邊城,若行在歸附,邊城焉往。」伯顏遣君祥以牛都統入見,留三日,還軍中。仍傳旨諭伯顏曰:「事難遙度,宜臨機審圖之。」伯顏師次鎮江,諜報有宋洪都統者,為都督府將,伯顏謂君祥曰:「汝同姓,可往招致也。」洪都統即欣然來見,君祥因厚遇之。師進,次臨平山,距臨安五十里,洪都統來報曰:「宋丞相陳宜中、殿帥張世傑皆已逃去,惟三宮未行,宜早定計,以活生民。」伯顏遂令洪都統護宋三宮,令君祥隨之。宋降,陞武略將軍、中衞親軍千戶。十五年,命簽江南民兵。還,陞明威將軍、中衞親軍副都指揮使。十七年,進昭勇大將軍。十九年,授樞密院判官。二十三年,轉昭武大將軍、同僉樞密院事。
二十四年,乃顏叛,從世祖親征。每駐蹕,君祥輒以兵車外環為營衞,布置嚴密,帝嘉之。凱還,加輔國上將軍。類次車駕起居,為東征錄。二十八年,授遼陽行省右丞,用樞密院留,復居舊職。俄加集賢大學士,依舊同僉樞密院事。議者欲自東南海口辛橋開河合灤河,運糧至上都,奉旨與中書右丞阿里相其利害,還,極言不便,罷之。復奉使高麗,還,改僉書樞密院事。
成宗即位,詔裁減久任官,知樞密院暗伯等奏:「君祥在樞密十六年,最為久者。」帝曰:「君祥始終一心,可勿遷也。」大德二年,詔使高麗,臺臣劾君祥以他事,中道追回,已而事罷。三年,奉使江浙,問民間疾苦。使還,退居昌平之皇華山,絕口不論時事者五年。
大德九年,擢司農,俄拜中書右丞。十年春,改江浙行省右丞。秋,改遼陽右丞,請於朝:宜新省治,增巡兵,設儒學提舉官、都鎮撫等員,以興文化,修武備。事未成,會武宗即位,徵為同知樞密院事,進榮祿大夫、平章政事,商議遼陽等處行中書省事,改遼陽行省平章政事,俄改商議行省事。至大二年卒。子邁,奉訓大夫、同知開元總管府事。
萬小字重喜。至元十三年,入宿衞。十八年,襲職,為懷遠大將軍、安撫使、高麗軍民總管,仍佩父茶丘所佩虎符。
二十四年,乃顏叛,率兵征之。六月,至撒里禿魯之地,同都萬戶闍里鐵木兒,與乃顏將黃海戰,大敗之。又從世祖與塔不台戰,又敗之。是月,至乃顏之地,奉旨留蒙古、女直、漢軍鎮哈剌河。復選精騎扈駕,至失剌斡耳朵,從御史大夫玉速帖木兒討乃顏。七月,至扎剌麻禿,與金家奴戰,敗之,追至蒙可山、那兀江等處,遂平金家奴、塔不台等。九月,師還。
哈丹、八剌哈赤再叛,十月,重喜從諸王愛牙哈赤、平章塔出、都萬戶闍里鐵木兒征之。十二月,次木骨不剌。時諸王脫歡、監司脫台以兵四千餘人與其黨戰,稍却,重喜率騎兵援之,冒鋒陷陣,大破其眾。又從諸王乃蠻〔帶〕、
二十九年,仍佩元降虎符,總管高麗、女直、漢軍萬戶,兼安撫使、高麗軍民總管。六月,改資德大夫、遼陽等處行中書省右丞。大德十年,以其叔父君祥代之。十一年,武宗即位,重喜朝于上都。七月,復授遼陽行省右丞。至大二年,謫漳州,行至杭,遇赦而止。明年卒。子滋,襲爵。
鄭鼎,澤州陽城人。幼孤,能自立,讀書曉大義,不妄言笑。既長,勇力過人,尤善騎射。初為澤、潞、遼、沁千戶。歲甲午,從塔海紺不征蜀,攻二里散關,屢立戰功,還屯秦中。未幾,宋將余侍郎燒絕棧道,以兵圍興元,鼎率眾修復之,破宋兵,解興元之圍。乙巳,遷陽城縣軍民長官。
庚戌,從憲宗征大理國,自六盤山經臨洮,下西蕃諸城,抵雪山,山徑盤屈,舍騎徒步,嘗背負憲宗以行。
己未,賜白金千兩。從世祖南伐,攻大勝關,破之。繼破臺山寨,禽其守者胡知縣。乘勝獨進,前陷泥淖,遇伏兵突出葭葦間,鼎奮擊,連殺三人,餘眾遁去。帝急召鼎還,使者以聞,帝曰:「為將當慎重,不可恃勇輕進。」遂分畀衞士三百人,以備不虞,且戒之曰:「自今非奉朕命,毋得輕與敵接。」秋九月,帝駐蹕江滸,命諸將南渡,先達彼岸者,舉烽火為應,鼎首奪南岸,眾軍畢渡。進圍鄂州,戰益力。別攻興國軍,遇宋兵五千,力戰破之,擒其將桑太尉,責以懦怯,不忠所事,斬之。
中統元年,以功遷平陽、太原兩路萬戶。阿藍答兒、渾都海之亂,鼎分率本道兵討之。二年,詔鼎統征西等軍,戍雁門關隘。遷河東南、北兩路宣撫使。三年,改授平陽太原宣慰使。至元三年,遷平陽路總管。是歲大旱,鼎下車而雨。平陽地狹人眾,常乏食,鼎乃導汾水,溉民田千餘頃,開潞河鵬黃嶺道,以來(天)〔上〕黨之粟。
七年,改僉書西蜀四川行尚書省事,將兵巡東川。過嘉定,遇蜀兵,與戰江中,擒其將李越,悉獲戰船。八年五月,改軍前行尚書省事。十一年,從伐宋。十二年,鎮黃州。夏四月,改授淮西宣慰使。十三年,加昭毅大將軍,賜白金五百兩。
十四年,改湖北道宣慰使,移鎮鄂州。夏五月,蘄、黃二州叛,鼎將兵討之,戰于樊口,舟覆溺死,年六十有三。十七年,董文忠等奏:「鄭也可拔都遇害,其叛人家屬物產,宜悉與其子納懷。」帝從之。贈中書右丞,諡忠毅。後加贈宣忠保節功臣、平章政事、柱國,追封潞國公,諡忠肅。子制宜。
制宜小字納懷,性聰敏,莊重有器局,通習國語。至元十四年,襲父職太原、平陽萬戶,仍戍鄂州。時鄂闕守,俾攝府事。十九年,朝廷將征日本,造樓船何家洲。洲地狹,眾欲徙旁居民,制宜不從,改授寬地,居民德之。城中屢災,或言于制宜曰:「恐姦人乘間為變,宜捕其疑似者,痛治之。」制宜曰:「吾但嚴守備而已,奈何濫及無辜!」不笞一人,災亦遂息。有盜伏近郊,晨暮剽劫,流言將入城。俄有數男子自城外至,顧盻異常,制宜命吏縛入獄,問之無驗,行省疑其非,將釋之,不從。明日,再出城東,遇一人,乘白馬,貌服殊異,制宜叱下,訊之,乃與前數男子同為盜者,遂正其罪,一郡帖然。
二十四年,扈駕東征乃顏,請赴敵自效。帝顧左右曰:「而父歿王事,惟有一子,毋使在行陣。」制宜請愈力,乃命從月兒呂那顏別為一軍,以戰功授懷遠大將軍、樞密院判官。明年,車駕幸上都。舊制:樞府官從行,歲留一員司本院事,漢人不得與。至是,以屬制宜。制宜遜辭,帝曰:「汝豈漢人比耶!」竟留之。二十八年,遷湖廣行省參知政事,陛辭,帝曰:「汝父死王事,賞未汝及。近者,要束木伏誅,已籍沒其財產人畜,汝可擇其佳者取之。」制宜對曰:「彼以贓敗,臣復取之,寧無污乎!」帝賢其所守,賜白金五千兩。未幾,徵拜內臺侍御史。安西舊有牧地,圉人恃勢,冒奪民田十萬餘頃,訟于有司,積年不能理。制宜奉詔而往,按圖籍以正之,訟由是息。
三十年,除湖廣行樞密副使。湖南地闊遠,羣寇依險出沒,昭、賀二州及廬陵境,民常被害。制宜率偏師徇二州,道經廬陵永新,獲首賊及其黨,皆殺之。茶鄉譚計龍者,聚惡少年,匿兵器為姦,既捕獲,其家納賂以緩獄事,制宜悉以勞軍,斬計龍于市,自是湖以南無復盜賊。元貞元年,有制:行樞密院添置副使一員,與制宜連署。制宜以員非常設,先任者當罷。俄入朝,特授大都留守,領少府監,兼武衞親軍都指揮使,知屯田事。
大德八年,
李進,保定曲陽人。幼隸軍籍,初從萬戶張柔屯杞之三叉口,時荊山之西九十里曰龍岡者,宋境也。歲庚戌春,張柔引兵築堡岡上。會淮水汎漲,宋以舟師卒至,主帥察罕率軍逆戰,進以兵十五人載一舟,轉鬭十餘里,奪一巨艦,遂以功陞百戶。
戊午,憲宗西征,丞相史天澤時為河南經略大使,選諸道兵之驍勇者從,遂命進為總把。是年秋九月,道由陳倉入興元,度米倉關,其地荒塞不通,進伐木開道七百餘里。冬十一月,至定遠七十關,其關上下皆築連堡,宋以五百人守之,巴渠江水環堡東流。天澤命進往關下說降之,不從。進潛視間道,歸白天澤曰:「彼可取也。」是夜二鼓,天澤遣進率勇士七十人,掩其不備,攻之,脫門樞而入者二十人。守門者覺,拔刀拒之,進被傷,不以為病。懸門俄閉,諸軍不得入,進與二十人力戰,殺傷三十人。後兵走上堡,進乃毀懸門,納諸軍,追至上堡,殺傷益眾,宋兵不能敵,棄走。夜將旦,進遂得其堡,守之,關路始通,諸軍盡度。進以功受上賞。
己未春二月,天澤兵至行在所,圍合州釣魚山寨。夏五月,宋由嘉陵江以舟師來援,始大戰三槽山西。六月,戰山之東,有功。秋七月,宋兵戰艦三百餘泊黑石峽東,以輕舟五十為前鋒,北軍之船七十餘泊峽西,相距一里許。帝立馬東山,擁兵二萬,夾江而陣,天澤乃號令於眾曰:「聽吾鼓,視吾旗,無少怠也。」頃之,聞鼓聲,視其旗東指,諸軍遂鼓譟而入,兵一交,宋前鋒潰走,戰艦繼亂,順流縱擊,死者不可勝計。帝指顧謂諸將曰:「白旗下服紅半臂突而前者,誰也?」天澤以進對,賞錦衣、名馬。八月,又戰浮圖關,前後凡五戰,皆以功受上賞。
世祖即位,入為侍衞親軍。中統二年,宣授總把,賜銀符。三年,從征李璮有功。至元八年,領兵赴襄陽。十二年,從略地湖北、湖南。宋平,以兵馬使分兵屯鄂州。十三年,領軍二千,屯田河西中興府。十四年,加武略將軍,陞千戶。十五年,移屯六盤山,加武毅將軍,賜金符。十七年,陞明威將軍、管軍總管。十九年,賜虎符,復進懷遠大將軍,命屯田西域別石八里。
二十三年秋,海都及篤娃等領軍至洪水山,進與力戰,眾寡不敵,軍潰,進被擒。從至摻八里,遁還。至和州,收潰兵三百餘人,且戰且行,還至京師,賞金織紋衣二襲、鈔一千五百貫。二十五年,授蒙古侍衞親軍都指揮使司僉事。明年,改授左翼屯田萬戶。元貞元年春,卒。
子雯,襲授武德將軍、左翼屯田萬戶,佩虎符。皇慶二年,加宣武將軍。延祐六年,仁宗念其父進嘗北征被掠,特賜雯中統鈔五百錠以恤之。泰定元年春,以疾辭。子朵耳只襲。
石抹按只,契丹人,世居太原。父大家奴,率漢軍五百人歸太祖。歲戊午,按只代領其軍,從都元帥紐璘攻成都。時宋兵聚於(虛)〔靈〕泉,
己未,宋以巨艦載甲士數萬,屯清(河)〔江〕浮橋,
至元四年,從行省也速帶兒攻瀘州,按只以水軍與宋將陳都統、張總制戰于馬湖江,按只身被二創,戰愈力,敗之。六年正月,也速帶兒領兵趨瀘州,遣按只以舟運其器械、糧食,由水道進。宋兵復扼馬湖江,按只擊敗之,生獲四十人,奪其船五艘,復以水軍一千,運糧於眉、簡二州,軍中賴之。九年,從征建都蠻,歲餘不下,按只先登其城,力戰,遂降之。軍還,道病卒。行省承制以其子不老代領其軍。
不老從攻嘉定,以巨艦七十艘載勇士數千人,據其上流,於府江紅崖灘造浮橋以渡。十二年,嘉定降,宋將鮮于都統率眾遁,不老追至大佛灘,盡斃之。行院汪田哥攻取紫雲、瀘、敍等城,
十六年,命襲父職,為懷遠大將軍、船橋軍馬總管,更賜金虎符,兼夔路(守鎮)〔鎮守〕副萬戶。
謁只里,女直人也。大父昔寶味也不干,登金進士第,金亡,歸太宗。謁只里幼穎悟,能記誦,及長,以孝友聞。事世祖潛邸,得備宿衞。中統初,命參議陝西行樞密院事,以商挺佐之。比行,入奏曰:「關陝要地,軍務非輕,阿脫仰剌國之元臣,陛下方委任之,伏慮臨時議論不協,必誤大計,儻有異同,臣請得以上聞。」帝可其奏,賜宴而遣之。未幾,改行省斷事官,復入宿衞。李璮平,朝議選宿衞之士監漢軍,謁只里佩虎符,監軍於毗陽。
至元七年,命為監戰,以所領諸軍圍襄陽,築一字堡以張軍勢,一時名將唆都、劉國傑、李庭等皆隸麾下。攻樊城,率其軍先登,破之,所受賞賜,悉分將士。十一年,從丞相伯顏次郢州,將數騎而出,與宋兵遇,有部卒墮馬,為其所得,謁只里單騎橫戈,直入其軍,取之以還,因殺獲四人。時糧儲不繼,諸將以為憂,謁只里乃西攻江陵龍灣堡,取其粟萬石,眾賴以濟。元兵東下,宋將夏貴迎戰於陽邏洑,伯顏未至,眾欲少俟之,謁只里曰:「兵貴神速,機不可失,宜及其未定而擊之。」遂直前衝貴軍,獲戰船百餘,貴敗走。伯顏上其功,加定遠大將軍。
十二年,攻常州,謁只里造雲梯繩橋以登,遂克之。奉省檄徇安吉諸州,皆下。十三年,宋降,伯顏命謁只里監守其宮,號令嚴肅,秋毫無犯。入朝,錄功,遷昭勇大將軍。未幾,拜鎮國上將軍、浙東宣慰使,鎮守紹興。十九年卒,年四十二。
子亦老溫,襲為萬戶,累遷江東廉訪使;脫脫,淮東宣慰使。
鄭溫,真定靈壽人。初從中書粘合南合南征,有功,為合必赤千戶。從丞相史天澤,為新軍萬戶鎮撫。憲宗征西川,溫四月不解甲,天澤以溫見,具言其功,帝曰:「朕所親見也。」賜名也可拔都,賞以鞍勒。還至閬州,奉旨分軍守邏青居、釣魚等山,天澤命溫統四千人,警邏釣魚山。
中統元年,佩金虎符,為總管。三年,李璮叛,詔溫以軍還討。至濟南,大軍圍其城,賊將楊拔都等乘夜斫營,溫力戰至黎明,賊退,諸王哈必赤、丞相史天澤厚賞之。七月,城破,命溫率兵三千,往定益都。以功復受上賞,命為侍衞親軍總管。
至元六年,進懷遠大將軍、右衞副都指揮使。九年,詔溫統蒙古、漢人、女真、高麗諸部軍萬人,渡海征躭羅,平之。十二年,陞右衞親軍都指揮使,率三衞軍萬人,從攻岳州、江(州)〔陵〕、
十八年,改輔國上將軍、江淮行省參知政事。杭民饑,出米二十萬石糶之。俄賜以常州官田三十頃。二十二年,召還。二十三年,陞江浙左丞,命以新附漢軍萬五千,於淮安雲山(泉)〔白水〕塘立屯田。
子欽,利用監丞;釭,榷茶都運使;銓,右衞親軍千戶;鏞,袁州路判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