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訖時間 起真宗大中祥符三年七月盡是年十二月

帝  號 宋真宗

年  號 大中祥符三年(庚戌,1010)

秋七月戊寅朔,玉清昭應宮紫微殿上梁,車駕往觀焉。

鄜延路鈐轄張崇貴言,蕃落居民以秋成獲田,遣兵戍境上。上曰:「此蓋慮德明反覆耳。」辛巳,遣使撫諭緣邊守將,仍訪崇貴防遏之策。使回,言德明境內歉旱,嘗為回鶻所侵,德明率所部將劫回鶻種落,故遣人守境土也。

詔三司市木以茶酬直者,自今悉給緡錢。

戊子,尚書左丞、參知政事馮拯以疾賜告,表求罷任,優詔不許。拯再上表,亦不許。遣中使促其入,複賜手札諭旨。又命宰相王旦就第敦勸,拯乃起視事。

己丑,三司假內藏庫絹二萬匹,從之。

癸巳,知益州任中正言羈縻霸州刺史董忠義卒,子當繼襲,緣尚幼,族人請以忠義從弟延昊領州事。上曰:「夷落中父亡子繼,朝廷舊制也,蓋絕其僥幸,使知有定分。今易此制,必貽後患。」乃立其子,許以近親左右之。

乙未,鄜延路都鈐轄李繼昌等言:「准詔,減駐泊兵九指揮。臣等慮邊防失備,望且仍舊。」上曰:「趙德明方礏朝化,必無事端,致生侵軼。邊臣殊不以飛挽勞民為意,可即依前詔。」

丙申,戶部尚書溫仲舒卒,贈右僕射。己亥,以尚書右丞、兼秘書監向敏中為工部尚書、資政殿大學士。上曰:「溫仲舒若在,當並命矣。」嘆惜久之,因錄二子為校書郎。歸葬日,令緣路巡檢兵護送。

置龍圖閣學士,以直學士杜鎬為之,待制陳彭年為直學士

詔:「南宮、北宅大將軍已下,各赴書院講讀經史。諸子十歲已上,並須入學,每日授經書,至午後乃罷。仍委侍教教授,伴讀官誘勸,無令廢惰。」

辛丑,文武官、將校、耆艾、道釋三萬餘人詣闕,請祀汾陰后土,不允。

表既三上。八月丁未朔,詔以來年春有事於汾陰。先是,上命陳彭年等討尋歷代修廢后土故事,出示宰相曰:「前史謂郊天而不祀地,失對偶之義。朕既升中太山,脽上之祭,要不可闕,而河中父老亦再有斯請。然封禪甫畢,遽行此禮,得不以地遠勞費耶?」咸曰:「陛下為民祈福,不憚櫛沐,聖心始定,固已達於神明矣。」上曰:「但冀民獲豐稔,於朕固無所憚也。」

封長樂郡主女趙氏為成紀縣君。趙氏,普之孫,燕國長公主之外孫。有司言國朝以來,郡主女未有封爵之制,特命之。

左龍武大將軍、韶州防禦使、分司西京韓崇訓卒。

戊申,以知樞密院事陳堯叟為祀汾陰經度制置使,翰林學士李宗諤副之。堯叟權判河中府,宗諤權同知府事。樞密直學士戚綸、昭宣使劉承圭計度轉運事。綸尋出知杭州,以龍圖閣待制王曙代之。客省使曹利用、西京左藏庫使張景宗、供備庫使藍繼宗修行宮、道路。

河北轉運使右諫議大夫李士衡、鹽鐵副使戶部郎中林特提舉京西陝西轉運司事。士衡又獻錢帛三十萬以佐用度,詔褒之。

己酉,發陝西、河東兵五千人赴汾陰給役。置急龏遞鋪,出廄馬增驛傳。遞鋪卒增置八千四百五十人。

庚戌,命翰林學士晁迥楊億、龍圖閣學士杜鎬、直學士陳彭年、知制誥王曾與太常禮院詳定祀汾陰儀注。

御史中丞、兼工部侍郎王嗣宗罷為耀州觀察使、知永興軍府、兼兵馬部署。上將西幸,以京兆重地,思得大臣才兼文武者鎮之,因謂宰相曰:「嗣宗嘗自言知武事,可授廉車

詔汾陰路禁弋獵,不得侵占民田,如東封之制。

辛亥,給升州公用錢歲千貫。舊制五百貫,時張詠知州,故優之。

江南旱,詔轉運、提點刑獄官疏理所部系囚。

壬子,遣內侍鄭志誠、江德明分往升、洪、潤州撫問軍民,犒設將校、耆老及祀境內山川,以久不雨,屢有火災故也。

甲寅,詔近臣觀書龍圖閣。上閱元和國計簿,三司使丁謂進曰:「唐朝江、淮歲運米四十萬至長安,今乃五百餘萬,府庫充牣,倉庫盈衍。」上曰:「民俗康阜,誠賴天地宗廟降祥,而國儲有備,亦自計臣宣力也。」謂再拜謝。又觀國初已來所獲瑞物於崇和殿,史官晁迥、楊億曰:「此皆聖朝受命之符,不可不載於史冊。望內降名件付修國史院。」上許之。遂宴於崇政殿,上作詩,從臣皆賦。

鎮戎軍請於軍東北十五里築寧遠堡,以弓箭手守捉,從之。

丁巳,詔寶鼎縣不得笞棰人,有罪並送府驅遣

渭州吐蕃部署綽克宗來貢馬。綽克宗自言本屬西涼府,及為李繼遷所破,遂徙居康古。初以馬二百餘入貢,至天都山與萬子太保相值,劫而奪之,但餘三十匹。又言德明境內荒歉,其鄰近族帳爭博糶糧斛,作癔樓,糾集兵馬,期取甘州,及與吐蕃相殺雲。

戊午,徙鎮定路鈐轄曹瑋於涇原路,代楊懷忠。時趙德明率所部出大里河築柵,蒼耳、平興、永平界蕃部相劫殺,故令瑋制御之。

庚申,解州言池鹽不種自生,其味特嘉,取其精明尤異者上進。詔遣使祭池廟。

辛酉,給鄆州牧馬草地還民,以東封路所從出,優之也。

癸亥,鄜延都鈐轄張崇貴言:「得趙德明書,稱遣牙校貢馬,兼言延州熟戶明愛侵其所統綏州。臣疑其有詐,遂遣戍兵小校防守境上。德明果以三千兵來寇,兵未至,又遣所部貿易於邊郡。及兵至,臣所遣戍兵出其不意逆擊之,德明尋遁去。自德明納□,累省屯軍,今請複益之,以備防遏。」遂詔鄜延、環慶、涇原路各增兵馬。既而德明上表自訴明愛侵界事,詔答之。

甲子,令河中京兆府、陝同華州今年秋稅納外見欠,並權倚閣之。

淮南飢。詔罷諸州和糴,減直糴廩米及賑貸貧民,所在系囚遞減一等,盜穀食者量行論決。

賜大理評事蘇耆進士及第。耆,易簡子,宰相王旦女貋也。耆先舉進士,及唱第,格在諸科,知樞密院陳堯叟為上具言之,上顧問旦,旦卻立不對。耆曰:「願且修學。」既出,堯叟謂旦曰:「公一言則耆及第矣。」旦笑曰:「上親臨軒試天下士,示至公也。旦為宰相,自薦親屬於冕旒之前,士子盈庭,得無失體!」堯叟愧謝之,曰:「乃知宰相真自有體。」至是,耆獻所為文,召試學士院,而有是命。

旦長女貋殿中丞韓億,後亦嘗獻所為文,上亟欲召試,旦力辭之。億例當守遠郡,上特召見

乙丑,遣入內都知秦翰齎詔汾陰勞賜陳堯叟等,遂往西面經度邊事。仍諭鄜延、環慶、涇原路部署得翰移文即發兵應之。尋以翰為河西兵馬鈐轄。及翰至,蕃落安堵如故,兵不複出,翰即還行在。

令西京葺後唐莊宗廟。

丙寅,詔陳堯叟祭西海。又遣中使於三亭渡等處祭河

丁卯,髃臣詣閤,奉表加上尊號曰崇文廣武儀天尊道寶應章感欽明上聖至德仁孝,不允。五表,卒不允。

戊辰,以江、淮不稔,命升、揚、廬州長吏

陳堯叟言:「昨將至陝州,傳言稍旱,苗稼甚薄。及入境,親見實不至此,但人慮有差役,以此為言耳。已各面諭及移牒轉運司勿得擅有差役,民間聞此,皆望闕歡呼,至有感泣者。」

己巳,詔自京至應天府、曹濟單蔡許汝潁陳澶濮淄青州、廣濟軍並增巡檢兵、捕賊使臣及令寄班忠佐提領之。

庚午,詔:「如聞汾陰路勾當官除州縣供頓外,別取索准備物

有司定封玉冊、玉匱制度:「廟廷擇地為堋,中置石匱,匱方五尺,厚二尺,中容玉匱,刻金繩道三,闊一寸,深五分,系繩處刻深四寸,方三寸五分,容『天下同文』寶。俟祀畢,太尉奉玉匱置其中。將作監領徒舉石蓋

滑州言大河順道北流,詔遣官致祭。

壬申,廢儀州大泉嶺寨,以乏水也。

癸酉,陳堯叟言河中府管內秋苗茂盛,穀價至賤,芻一圍四錢,仍擷禾菽以獻。

乙亥,河中府父老千七百人詣闕迎駕,上勞問之,賜以緡錢帛。舊制,假日閤門無辭見之例,上以其觽遠來,特引對遣還。

自京師往河中府有二路,一由陝州浮梁歷白徑嶺,一由三亭渡渡河。司天保章正賈周,言二路岩險湍迅,不若出潼關,過渭、洛二水趨蒲津,地頗平坦,雖興工,不過數十里。事下陳堯叟等,請如周所議。而渭水當同州新市鎮,多灘磧,自此稍南而西,紆行十數里,狹處可連舟為橋。又洛河上亦為浮梁直抵河中。複以稠桑舊路,緣崖西南有峭壁,或霖潦多摧圮,乃徙路自靈寶縣南入虢州路,至函谷關,與漢武廟前舊路相合。

九月丙子朔,上幸左承天祥符門觀上梁,賜從官襲衣、金帶,役夫緡錢有差。

改含芳園為聖瑞園。

戊寅,詔西路行宮,宜令儀鸞司止用油幕為屋,以備宿衛,不須覆以蘆竹。

己卯,罷江南和糴。

庚辰,知揚州許逖請令兩浙路權罷和雇船,所冀行商得載糧斛以濟活旱民,從之。逖,歙縣人也。

解池鹽自生凡數十里,陳堯叟等所獻凡四千七百斤

河東轉運使、兵部郎中陳若拙請以所部緡帛芻粟十萬轉輸河中,以助經費,許之。

癸未,詔襄州賜盧多遜子察錢三十萬,令葬其父母。

陳堯叟言築壇於脽上,如方丘之制。廟北古雙□旁起堆阜,即就用其地焉。

丙戌,契丹主遣臨海節度使蕭曷領、給事中室程奉其母遺物來上。又遣左威衛上將軍蕭善寧、左領衛大將軍張崇濟獻御衣、文犀帶、名馬、弧矢等謝賻禮。

對宰相於龍圖閣,觀奉迎天書圖。

詔督諸州捕賊,其希恩故犯者,雖遇赦系獄奏裁。

有司請祭前七日遣官祀河中府境內伏羲、神農、黃帝、禹、湯、文王、武王、漢文帝、周公廟及於脽下祭漢、唐六帝,從之。

丁亥,上作宗室座右銘□注,賜寧王元偓而下,從判宗正寺趙湘請也。

己丑,知華州崔端言父老二千四百餘人欲詣闕請幸西嶽

庚寅,詔自京至雄州諸縣鎮令佐、使臣

壬辰,詔應水陸路運祀汾陰物軍士並賜緡錢。

癸巳,杖殺入內高品江守恩。時守恩部軍士挽載石車駐鄭州祖村寨,因違制市青苗,私役軍士六百人,取民田麥穗,及不奉詔擅董丁夫,非理笞捶亡逸者二百人,令役夫蔡文義市驢不獲

初,有司議祠宇之旁難行覲禮,欲俟還至河中,朝會肆赦。於是陳堯叟等,言寶鼎行宮之前,可以設壇壝,如東封之制。詔如堯叟等奏。

甲午,詔修鳳翔府大白山、泗州龜山廟。

丁酉,詔諸州先禁箭幹,自今非連乾無節者不禁。

戊戌,開封府功曹參軍

己亥,江、淮發運使李溥言:「今春運米凡六百七十九萬石,諸路各留三年支用。江南留百七十萬石,外有上供五十萬石;淮南留三百三十萬石,外有上供五十七萬石,所留以備賑糶。兩浙有米百五十萬石,上供外,有九十一萬石備淮南賑糶。」

甲辰,內出手札示輔臣,令頒下江、淮南安撫使,諭以綏撫之道凡十二條。

冬十月丙午朔,陳堯叟奏河決白浮圖村,方修塞之,為南風所激,即歸故道。宰臣等奉表稱賀。

令中書日會於王旦廳,至辰時罷。

河中府民巨沼詣陳堯叟,言五世祖誠,在德宗時,夜夢人謂之曰:「中條山蒼陵谷有靈寶真文,以金札之,明當往取。塤天書赤篆出,可用參會。」如其言入穀三四里,夜睹黃光下有塊石,碎之,得黃金一斤卷帛書

庚戌,堯叟附中使趙敦信入獻。以沼為本府助教,賜衣服、銀帶、器帛。陳堯叟又言解州父老欲詣闕奉迎車駕,詔堯叟諭止之。

辛亥,雄州言契丹涿州移牒,言本國將征高麗,遣右監門衛將軍耶律寧奉書來告。上曰:「前遣孫奭告以東封,契丹館奭於境上,但有報書。今其使來,當遣使接伴,示以方守前約,如堅欲赴闕,亦從其請也。」及寧至涿州,李允則止之,寧言奉國命以機事馳報,不敢駐。允則即遣使臣伴送赴闕。

丁巳,髃臣詣閤門表賀得靈寶真文。

每歲誕聖節

庚申,丁謂等上大中祥符封禪記五十卷。上制序

丁卯,命右司諫、直史館李迪為契丹主生辰使,六宅使、合州團練使白守素副之。監察御史乞伏矩為正旦使,供奉官、閤門祗候翟繼思副之。守素居邊歲久,名聞敵中,頗畏伏之。上慮其不欲行,密遣內侍詢於守素,守素頓首感咽,乃以內園副使崔可道代之。

戊辰,命三司使丁謂赴汾陰路計度糧草。尋有詔:謂至陝西,薄稔處所輸稅,令州縣勿督以常限。

知雄州李允則言契丹由顯州東侵高麗,期以十二月還中京,蓋慮朝廷使至彼也。又上契丹兵數,且言:「凡調發,先下令使自辦兵器、駝馬、糧糗,故其鈔略所得,不補所失。又常索境內漢口有罪者配軍,曰驍武,人皆嗟怨,不為用。又給假令歸,頗擾鄉閭,恣求財賄,其人或是兩地供輸戶,已移文涿州止絕之。」

癸酉,徙濟州團練使、知濮州蔣信為滑州駐泊部署,信好利縱下,非牧民之才故也。

乙亥,禮儀使王欽若言:「准儀注,祀后土地祗,禮畢,太尉封玉冊於廟庭石匱,百官班於庭中。皇帝謁廟,禮畢,至石匱南,北向省視。翰林天文邢中和等請置於前殿西間近北壬地,或不欲神側興土,即改後殿壬地。竊詳儀注,本言封匱廟庭,蓋以密邇神明,昭明典禮。若或置之壬地,奉於別殿,縱於事為便,亦在禮非宜。且奠獻既周,仍服篤冕,篃歷廊廡

是月,皇城司奏,察訪御龍直班院副指揮使呂遇日暮醉歸

十一月丙子朔,命東西京留守司,河陽天雄、澶徐等州長吏提舉鄰近諸州巡檢捉賊事,諸路部署及河北、河東、河西等處知州亦如之,以大禮有期故也。

庚辰,徙司天台韓顯符所造銅渾儀於龍圖閣,召輔臣同觀,因詔顯符擇監官或子孫可教者授其法。

庚寅,召宰相至龍圖閣謁宣祖、太祖聖容,遣內臣奉安於安陵、永昌陵下宮。

壬辰,召資政殿大學士向敏中、龍圖閣學士杜鎬、直學士陳彭年、待制張知白孫奭查道洎編修君臣事跡官監察御史陳從易、大理寺丞秘閣校理劉筠對於崇政殿,命坐,上顧敏中等曰:「從易等屢進文字,皆有可觀。」因命筆硯,令即席賦瑞雪歌、祀汾陰詩。上命題,彭年筆授。既進,上覽之,曰:「筠辭採頗贍。」並賜緋魚。又謂敏中曰:「今學者易得書籍。」敏中曰:「國初惟張昭家有三史。太祖克定四方,太宗崇尚儒學,繼以陛下稽古好文,今三史、三國志、晉書皆鏤板,士大夫不勞力而家有舊典,此實千齡之盛也。」

詔將來出西京,經麗景、金耀平頭門,改乘小輦,其金玉輅大輦並由城外。初,有司言至京西具鑾駕儀仗,皇帝乘大輦,而城門卑庳不能容,望高廣之。上慮勞人,故有是詔。

李允則言:「頃年契丹加兵女真。女真觽才萬人,所居有灰城,以水沃之,凝為堅冰,不可上,距城三百里,焚其積聚,設伏於山林間以待之。契丹既不能攻城,野無所取,遂引騎去,大為山林之兵掩襲殺戮。今契丹趨遼陽伐高麗,且涉女真之境,女真雖小,契丹必不能勝也。」仍畫圖以獻,又言:「契丹以西樓為上京,遼陽為東京,在中京正東稍南。其習俗既葬畢守墳,或云國主欲守其母墳,聲言伐高麗駐遼陽城也。」上謂王旦等曰:「契丹伐高麗,萬一高麗窮蹙,或歸於我,或來乞師,何以處之?」旦曰:「當顧其大者。契丹方固盟好,高麗貢奉累數歲不一至。」上曰:「然。可諭登州侍其旭,如高麗有使來乞師,即語以累年貢奉不入,不敢以達於朝廷;如有歸投者,第存撫之,不須以聞。」

初,高麗王誦卒,其弟詢權領國事,嘗築六城於境上,曰興州

乙未,甘州回鶻可汗夜落紇遣左溫宰相、何居錄越樞密使、翟符守榮來貢。

戊戌,上作詩,賜京西轉運副使王隨父母。隨因對,自陳父年八十餘,母年七十餘,居河南,今在巡內。上嘉其耆耋善訓,故旌美焉。又賜粟帛羊酒,令隨過家為壽。時人榮之。

庚子,陝州言寶鼎縣黃河清,遣官致祭,髃臣稱賀。

壬寅,契丹遣使左武衛上將軍耶律登政、副使秘書少監馬翼來賀承天節。

十二月乙巳朔,陳堯叟自汾陰來朝,宴於長春殿。故事,內殿曲宴,三司使不預,時丁謂計度糧草還,特召預焉。

雄州言契丹敗耱之狀,上曰:「戰,危事,蓋不得已,非可好也。」

丙午,寶鼎縣黃河再清,經度制置副使李宗諤以聞。上作詩,近臣畢賀。

庚戌,召輔臣於長春殿觀新制天書行殿供物。

壬子,大宴含光殿。軍校營在新城外者,並令終宴。至夕,遣內侍持鑰往諸門,塤盡出,闔扉入鑰,遂為定制。

癸丑,詔天下貧民及漁採者過津渡勿算。

舊制,皇帝謁廟,入自正門,至庭,百官皆回班東向。上以為方尊事祖宗,當自貶屈。甲寅,詔自今謁廟由東偏門入,至庭,不得令百官回班。

乙卯,告太廟。奉天書,如東封之制。

丙辰,以資政殿大學士向敏中權東京留守;三司使丁謂為行在三司使

辛酉,謁玉清昭應宮。

先是,有使至自沙門島,言流人多殍死,請量給口糧。馬知節曰:「流人無廩食之理。」丙寅,詔特給焉。

知秦州李浚,言黑谷頗有閒田,今召得寨戶三百餘戶,戶三丁,計九百餘人,駐小洛門諸寨防邊。

初,胡旦編兩漢事為春秋,言於太宗,願給借館吏繕寫,太宗語侍臣曰:「呂不韋春秋,皆門下名賢所作,尚懸千金咸陽市,曰:『有能增損一字者與之。』如聞旦所撰,止用其家書,褒貶出於胸臆,豈得容易流傳耶?塤其功畢,且令史館參校以聞。」旦懼,遂止。於是,旦通判襄州,書成,凡百卷。知州謝泌又為言,乃詔官給筆札,錄本進,天聖二年始上之。

丁卯,簽署樞密院事馬知節為行宮都部署,昭宣使、長州防禦使劉承圭管勾皇城大內公事。

上以汾陰展禮有期,詔太官進蔬食。宰相、百官三上表請御常膳,上曰:「太祖、太宗,每奉郊禋,皆屏葷茹。朕三祀圜丘,並遵行之,顧外庭不知耳,東封亦自戒途蔬食,無勞固請也。」己巳,作奉天庇民述以諭王旦等,旦以髃情懇愨,許至西京始卻肉味。

禁扈從諸色人燔爇道路草木。

詔天書儀衛副使王欽若趙安仁、扶侍使丁謂、龍圖閣直學士陳彭年與太常禮院詳定奉事天書儀制以聞。既而欽若等著為五卷上之。

庚午,契丹遣使保安節度使耶律德壽、副使崇祿少卿呂德懋來賀明年正旦。

辛未,以太宗御書百軸賜交州李公蘊,從其請也。

癸酉,命向敏中為權修玉清昭應宮使。

河東緣邊安撫司

知雜御史趙湘請依周禮置土訓、誦訓,纂錄所經山川古跡風俗,以資宸覽。詔直集賢院錢易、直史館陳越、秘閣校理劉筠、集賢校理宋綬掌其事,每頓進一卷。

龍圖閣待制孫奭,由經術進,守道自處,即有所言,未嘗阿附取悅。上嘗問以天書,奭對曰:「臣愚所聞,『天何言哉』,豈有書也!」上知奭樸忠,每優容之。是歲,特命向敏中諭奭,令陳朝廷得失。奭上納諫、恕直、輕徭、薄斂四事,頗施用其言。

及將有汾陰之役,會歲旱,京師近郡穀價翔貴,奭遂奏疏曰:「先王卜征五年,歲習其祥,祥習則行,不習則增修德而改卜。陛下才畢東封,更議西幸,則非先王卜征五年重謹之意,其不可一也。夫汾陰后土,事不經見。昔漢武帝將行封禪大禮,欲優游其事,故先封中嶽,祀汾陰,始巡幸郡縣,寖尋於泰山矣。今陛下既已登封

上遣內侍皇甫繼明諭以若複有陳,其具條上之。於是,奭又上疏曰:「陛下將幸汾陰,而京師民心弗寧,江、淮之觽,困於調發,理須鎮安而矜存之。且土木之功未息而奪攘之盜必行,北虜治兵,不遠邊境,雖馳單使,寧保其心!昔黃巢出自凶飢,陳勝起於徭戍。隋煬帝緣勤遠略,唐高祖由是開基;晉少主智昧邊防,耶律德光因之謀夏。今陛下俯從奸佞,遠棄京師,罔念民疲,不虞邊患,涉仍歲薦飢之地,修違經久廢之祠,又安知飢民之中無黃巢之劇賊乎

時髃臣數奏祥瑞,奭又上疏言:「五載巡狩,虞書常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