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訖時間 起真宗大中祥符五年十月盡是年十二月
帝 號 宋真宗
年 號 大中祥符五年(壬子,1012)
冬十月乙未朔,詔樞密使帶檢校官、平章事,不告引,止於本廳贊喝。時王欽若、陳堯叟上言請定常制。先是,魏仁浦以宰相兼樞密使,告引,曹彬以樞密使兼相,不告引,故止用彬例。
陝西轉運使薛顏言:「諸州司理參軍,朝廷謂其刑獄重難,與免選限,或任非其人,多致枉濫。請自今誤入徒以上罪,令書歷守選,冀有所懲沮,自求平允。」詔三次誤失者如所請。
戊戌,詔銟知渭州曹瑋,以修東關城壕畢也。
宜州言南丹州莫淮辿聚集諸蠻,阻富仁監道路。詔轉運使樂黃目乘傳往視,以理和斷。黃目言知宜州信遂不諳溪峒事,即命供奉官、閤門祗候曹永吉馳驛代之。既而黃目又言:「宜州駐泊監押、侍禁侯箉擅領兵入南丹州界白抗卓寨,取淮辿伏罪狀以還,進退容易,恐生邊隙。」箉亦訴轉運司隱其績狀,不盡條奏。上廉知南丹州本非侵擾,第因接境逃民剽掠客旅,遂亡命山谷,蠻夷自相寇盜。即詔內殿崇班閤門祗候郭盛、內供奉官江德明,馳往犒設峒溪首領,與黃目同撫勞之。且戒箉,自今戎事,皆稟所部。
庚子,遣使馳驛分詣廣南、荊湖、福建、江南、京西諸路,與轉運提點刑獄司、知州、通判、鈐轄、都監,簡選雜犯配軍人,徙隸近地本城。老病不堪醫治者,放從便。少壯者,部送赴闕,當置上軍;如不願量移赴闕,亦聽。
鄜延部署曹利用等言保安軍蕃部請築子城,望諭首領,俾竣農隙,從之。
同修玉清昭應宮使李宗諤,以丁謂參知政事,請差降等威。辛丑,改命宗諤為修宮副使。
甲辰,詔:「如聞建安軍等處,自秋霖雨,頗妨農事,宜委轉運、發運使,體量賑恤。」
乙巳,夔州路轉運使言:「溪峒蠻人結集為亂,塤發兵討捕,則歸先所掠漢口,及五十人者
丁未,上以宗室所進和幸諸王宮賜宴詩示輔臣,因曰:「宗親好學,大是美事。苟述作不已,自得指趣。得指趣,即忘倦矣。然當戒於好奇而尚浮靡,好奇則失實,尚浮靡則少理也。」
淮南比歲薄稔,上憂之,賑恤無所不至,而言事者以為流亡無算;及丁謂使建安軍,因令校其實數。戊申,謂言轉運司具析大中祥符三年四月十五州軍逃民,數多者及百戶,餘止三十戶,繼有複業者。時起居舍人王隨為轉運使,戒所部出庫錢貸民市糧種,歲終,約輸絹以償,故流亡者多複業雲。
並、代州承受公事李宗政
曾使還,言:
是歲契丹改統和三十一年為開泰元年,以幽州為析津府。國主弟隆裕卒;隆裕初封吳王,後封楚國王。
初,奉使者止達幽州,後至中京,又至上京,或西涼澱、北安州、炭山、長泊。自雄州白溝驛度河,四十里至新城縣,古督亢亭之地。又七十里至涿州
出北門,過古長城、延芳澱,四十里至孫侯館
自此入山,詰曲登陟,無複里堠,但以馬行記日景而約其里數。過朝鯉河,亦名七度河,九十里至古北口。兩旁峻崖,中有路,僅容車軌;口北有鋪,彀弓連繩,本範陽防厄奚、契丹之所,最為隘束。然幽州東趨營、平州,路甚平坦,自頃犯邊,多由斯出。又度德勝嶺,盤道數層,俗名思鄉嶺,八十里至新館。過雕窠嶺
過石子嶺,自此漸出山
自過古北口,即蕃境。居人草菴板屋,亦務耕種,但無桑柘;所種皆從□上,蓋虞吹沙所壅。山中長松鬱然。深谷中多燒炭為業,時見畜牧牛馬橐喰,尤多青羊黃豕。亦有挈車帳,逐水草射獵。食止麋粥、屨糒。
辛亥,上作為政歌賜輔臣。
詔諸路自今除常例合調民夫外,如別有工役須至差撥者,並取實役名數,調訖具事以聞,違者案其罪。先是,提點開封府界段惟幾調中牟縣夫二百人修淳澤監倉,髃牧制置使以□卒代之
丁巳,以知制誥陳堯咨權同判吏部流內銓。舊制,選人皆用奏舉乃得京官,而士有孤寒不為人知者,堯咨特為陳其功狀而升擢之。
戊午,九天司命上卿保生天尊降於延恩殿。
先是八日,上夢景德中所睹神人傳玉皇之命云:「先令汝祖趙某授汝天書,將見汝,如唐朝恭奉玄元皇帝。」翌日夜,複夢神人傳天尊言:「吾坐西,當斜設六位。」即於延恩殿設道場。是日,五鼓一籌,先聞異香,少頃,黃光自東南至,掩蔽燈燭。俄見靈仙儀衛,所執器物皆有光明,天尊至,冠服如元始天尊。又六人皆秉圭四人仙衣,二人通天冠、絳紗袍。上再拜於階下。俄有黃霧起,須臾霧散,天尊與六人皆就坐,侍從在東階。上升西階,再拜。又欲拜六人,天尊令揖不拜。命設榻,召上坐,飲碧玉湯,甘白如乳。天尊曰:「吾人皇九人中一人也,是趙之始祖,再降,乃軒轅皇帝,凡世所知少典之子,非也。母感電夢天人,生於壽邱。後唐時,七月一日下降,總治下方,主趙氏之族,今已百年。皇帝善為撫育蒼生,無怠前志。」即離坐,乘雲而去。及曙,以語輔臣,即召至殿,歷觀臨降之所,又召修玉清昭應宮副使李宗諤、劉承圭,都監藍繼宗同觀。
己未,札示中外,大赦天下,常赦所不原者咸除之。兩京來年夏稅放十之二,諸路十之一。賜致仕官全俸一年,幕職、州縣官先經省者權增五百員,任滿即停。
命參知政事丁謂、翰林學士李宗諤、龍圖閣直學士陳彭年與太常禮院檢討官詳定崇奉天尊儀制以聞。
庚申,髃臣詣崇政殿稱賀,因賜酒五行而罷。宴宗室諸親於萬歲殿。
辛酉,上以崇儒術論、為君難為臣不易論示王旦等。先是,龍圖閣直學士陳彭年因奏對,上謂之曰:「儒術污隆,其應實大,國家崇替,何莫由斯。故秦衰則經籍道息,漢盛則學校興行。其後命歷迭改,而風教一揆。有唐文物最盛,朱梁而下,王風寖微。太祖、太宗丕變弊俗,崇尚斯文。朕獲紹先業,謹遵聖訓,禮樂交舉,儒術化成,實二後垂裕之所致也。為君之難,由乎聽受;臣之不易,在乎忠直。其或君以寬大接下,臣以誠明奉上,君臣之心,皆歸於正。直道而行,至公相遇,此天下之達理,先王之成憲,猶指諸掌,孰謂難哉?」彭年曰:「陛下聖言精詣,足使天下知訓,伏願躬演睿思,著之篇翰。」頃之,上出二論示彭年,彭年複請示輔臣,旦等因請付國子監刻石,從之。
詔以天尊降臨,分命輔臣告天地、宗廟、社稷。初,宰相請准例遣丞郎已下,上特命王旦等攝事,又遣官告諸陵、岳瀆、祠宇,上親封香付之。
壬戌,謁玉清昭應宮。時將祀神州地祇,在致齋內,上疑不當出,欲別擇日,恐緩。後乃詔禮官議之,且言:「焚香致謝,非游賞也,若不作樂,於禮無嫌。」遂從之。
詔廣州鈐轄兼提舉在城煙火盜賊事。
閏十月乙丑朔,詔京城盜賊當決杖配隸者,自今免其令觽,內情重者奏裁。
丁卯,命王旦為躬謝太廟大禮使,向敏中為禮儀使,王欽若為儀仗使,陳堯叟為鹵簿使,馬知節為橋道頓遞使。故事,每大禮,以宰相領大禮使,而禮儀等使皆署申狀。東封歲,上特命中書、樞密院領五使,汾陰亦如之。於是王旦言:「頃歲,臣叨備相位,欽若以下皆知樞密院,參知政事。今敏中、欽若、堯叟悉同平章事,詢於事體,頗似非宜。」上曰:「第依近制可也。」旦又曰:「東封、汾陰告廟日,皆奉天書,所以表奉符行事。今茲告廟,天書重於舉動,望不出內。」詔可。
鑾駕儀仗,舊止用二千人,有司請增為七千人,從之。
有司請太廟用饗禮,一獻,庭設宮架,殿上登歌,無二舞。上欲重其事,特用三獻,乃以相王元偓為亞獻,舒王元偁為終獻。
詔河北榷場所市食羊死於路者,無得抑市人鬻之。
詔:「訪聞邊臣每正旦五鼓即張燭慶賀,日聚宴樂,至有夜分而城不扃者。自今不得複然。」
己巳,上天尊號曰聖祖上靈高道九天司命保生天尊大帝。有司請以玉清昭應宮玉皇后殿為聖祖正殿,東位司命殿為治事之所。
令施州每月朔望給酒肴犒溪蠻。
庚午,上齋於長春殿,以朝元殿建道場,設更衣次,及奏中嚴外辦於文德殿。
辛未,躬謝太廟六室,又命大臣分告天地、社稷、後廟。
壬申,上謂宰相曰:「頃聞鄭國長公主肩輿出行,民有犯其前導者,即捕笞之。朕在東宮日,有犯者,第委之府縣,未嘗輒自棰掠也。宜令開封府,自今有此類未得決絲,具名以聞。仍嚴戒約諸宅勾當使臣。」
詔:「聖祖名,上曰玄、下曰朗,不得斥犯。以七月一日為先天節,十月二十四日為降聖節,並休假五日。兩京、諸州,前七日建道場設醮,假內禁屠、輟刑,聽士民宴樂,京城張燈一夕。」
改延恩殿為真游殿,重加修飾。
有司言:「道場及奏告
癸酉,詔天下州府軍監天慶觀並增置聖祖殿。
乙亥,詔上聖祖母懿號曰元天大聖後。初,宰臣以太祖諡號有與聖祖名同者
有司言聖祖母未有宮殿,望遣官於□州曲阜縣壽邱奏告,從之。
丙子,出玉宸殿新稻賜輔臣,上曰:「禁中植稻,暇日臨觀刈獲,見其勞力,愈知耕農之可念也。」
髃臣上尊號曰崇文廣武感天尊道應真佑德上聖欽明仁孝,不允。表三上,從之。詔俟尊冊聖祖畢,受冊。
丁丑,謁啟聖院太宗神御殿
五溪蠻向貴升等五百人及磨塀、洛浦蠻來貢方物。
戊寅,改□州曲阜縣為仙源縣。建景靈宮、太極觀於壽邱,以奉聖祖及聖祖母。遣內供奉官周懷政與本州長吏規度興作,俟宮觀成日,備禮奉冊,凡宮觀之制,皆南開三門,二重,東西兩廊,中建正殿,連接擁殿。又置道院、齋坊,其觀宇之數,差減於宮。
庚辰,王欽若言所居第在太廟之後、後廟之前,出入宴處,皆不遑寧,請易賜官第。詔可,尋於安定坊造第賜之。
辛巳,玉清昭應宮天書閣上梁,車駕往觀焉,宴賜如常例。
丁亥,詔聖祖、聖母徽號冊寶法物,並飾以金,尊號冊以金塗銀為飾。舊制,皇帝冊寶飾以金,宗廟飾以銀,及是,有司請聖祖冊寶如宗廟之制,上崇奉聖真,志存謙抑,故有是詔。
有司言唐太清宮樂章皆明皇所作,今崇奉玉皇、聖祖及祖宗配位樂章,請上自為之。戊子,內出樂章十六曲以示輔臣,文舞曰發祥流慶,武舞曰降真觀德。
庚寅,龍圖閣直學士陳彭年等上新定閤門儀制十卷、客省事例六卷、四方館儀一卷,詔銟之,仍第賜金帛。
詔太常寺選殿前司天武左右廂軍士,每廂七十五人,人為角手,教習以備警場。先是,每舉大禮,皆預以近京州軍召鳴鼓角者,貧民涉遠而至,頗成勞費。及是罷之,人以為便。
命莊宅副使王承佑、入內殿頭楊懷吉浚汴水。上謂:「汴河有灣曲,灘淺,沒溺甚多,蓋開浚之際,只依檢計到功料;檢計之際,又河水蓋覆,不見合施功處。自今須先塞上流,盡河槽內水
十一月丙申,上於朝元殿恭謝玉皇,奉天書行事。致齋三日,禁屠宰,備三獻,薦玉帛、□牲。配坐以聖祖,位在東,褥用黃,玉以四圭有邸,幣色蒼。太祖、太宗位在西,陳宮架。百官朝服,率如祀禮畢
庚子,上作聖祖降臨記宣示中外。
辛丑,詔葺南郊齋宮,遣軍士代鄉耆守護,常令完潔。
內侍楊懷恩妄言家婢興讒,父母意規異居。上曰:「中官皆養子
丙午,宰臣王旦加門下侍郎,向敏中中書侍郎,楚王元佐太師,相王元偓太傅,舒王元偁太保,榮王元儼檢校太尉,內外文武官並進階、勛、爵、邑有差。
詔定加文武官月俸有差。上承二聖恭儉,富有多積,承平既久,賦斂至薄,軍國用度之外,未嘗廣費自奉。且以庶官食貧勤事,非厚其廩稍,無以責廉隅。故因行慶,特議增給。
遣西京左藏庫使王應昌使夏州,以加恩官誥賜趙德明。又遣使至交州境上召李公蘊子弟,以官誥賜之。
禁夏州進奉使造軍器歸本道。
殿前、侍衛馬步軍司言:「三司准詔將新收配軍馬請受歷,並入勾當磨勘,動逾旬浹,事頗不便,望且仍舊。」詔許且用舊歷,來月改從新制。
丙午,宣政使、提點內藏庫劉承圭上內藏庫須知五卷,詔褒之。
丁未,詔自今聽商賈以糧斛從便貨鬻,官司勿禁。時京師穀貴,上以斂糴增價侵民,故有是詔。
上謂宰相曰:「汴水歲有流尸,至淮而止。然非理死者必有積惡,以罹斯苦。朕思以善緣濟之。」乃作發願文,遣工部郎中直集賢院李建中、內殿崇班張承素齎詣泗州,依道釋二教設齋醮宣讀,及祭溺者。仍照本州每歲擇日禁屠宰,就寺觀各建道場五晝夜,仍設祭。
宰相請以聖制刻石,就州建觀,乃得汴水東臨淮之地,命內侍趙履信、朱允中董役,總觽舍二百七十四區,賜名延昌。
戊申,詔:「如聞緣汴護堤河清卒賊害行客,取其資財,棄尸水中,頗難彰露。可明揭賞典,募人糾告。」
己酉,詔黃帝故事,自今凡降書詔,非聖母文字外不得引用。時學士院撰承天節教坊宴辭,中有「大電繞樞」之語,上命宰臣諭旨易之,因降是詔。
壬子,改朗州為鼎州,玄武門為拱辰門。
乙卯,詔商旅自京便錢至諸州者,所在即給付,無得稽滯。
知梓州崔端獻白雉一,上以地遠勞人,賜牙吏緡錢遣之。仍令諸州依前詔,勿以珍禽異獸為獻。
丙辰,內出太宗御集並法帖三百六十卷示輔臣。王旦曰:「以文章化人成俗,實自太宗始也。」上謂向敏中、丁謂曰:「太宗所用筆,卿等獨未見。」因各賜一雙。
戊午,契丹遣使昭德軍節度使耶律寧、副使大理少卿季道紀來賀承天節。
庚申,令河北緣邊官道左右及時植榆柳。
辛酉,西涼畼鐸督遣其子來貢。
是月,初置玉清昭應宮使,命宰臣王旦為之。詔赴上於本宮,百官班賀如儀,既而以使署未備,權罷班賀
詔車營、致遠務押綱殿侍,自今取累經差使無過犯之人。時上謂近臣曰:「車營務、致遠務,三司自來失於條制,損失增多,即於外郡配置授人
十二月甲子朔,以宣政使、應州觀察使劉承圭為景福殿使、新州觀察使,依前修玉清昭應宮副使。先是,承圭以疾屢表請致仕。修宮使丁謂言承圭方領宮職,藉其督轄,望無許所請,第優賜告。而承圭繼請不已,乃許減去繁務,特置此職以寵焉,班在客省使上。其五岳觀、內藏庫、皇城司,仍舊管勾,自餘悉代之。承圭又請納觀察使月俸,詔可。複定殿使俸如內客省使,而給實錢,親作歌賜之。
丙寅,賜諸班直、諸軍及剩員薪炭有差,軍士外戍家屬在營者半之。
詔諸司使副任緣邊部署、知州、鈐轄、巡檢等,入辭日,求補蔭子侄,遠近之際,恩典不均,宜令樞密院差定條例。
先是,詔丁謂等於京城擇地建宮,以奉聖祖。謂等奏:「司天少監王熙元言,按天文志,太微宮南有天廟星,乃帝王祖廟也,宜就大內之丙地。」乃得錫慶院吉地,即令謂等與內侍鄧守恩修建。戊辰,詔上新宮名曰景靈。
己巳,令三司出炭四十萬,減市直之半以濟貧民。時連日大雪苦寒,京城鬻炭者每秤錢二百,故有是命。仍遣使臣十六人分置場,以內供奉二人提總之。自是小民奔湊,至有踐死者,乃命都巡檢張旻遣軍校領徒巡護,賜死者家緡錢,無族者官為埋瘞。仍令三司常貯炭五七十萬,如常平倉,遇價貴則賤鬻之
辛未,詔:「文武髃臣趨朝立班及崇政殿引對官員、使臣,自今有怠惰不如儀者,閤門、御史台劾奏之。失不劾奏,並案其罪。」上封者言近年朝儀頗不端肅,有司顧望,莫肯舉職故也。
有司言:「按周禮,孟冬祀司民。唐避文皇諱,改為司人。今請改玄武、玄冥、玄弋、玄枵並為『真』字,遣官就南郊設昊天及四位告之。」詔可。
壬申,改諡玄聖文宣王為至聖文宣王。
甲戌,詔:「前詔開封府毀撤京城民舍之侵街者,方屬嚴冬,宜俟春月。」
管勾麟府路軍馬事韓守英言豐州防禦使王承美卒,其子文玉權勾當蕃漢事
承美初被疾,遣中使挾太醫視之,令日候其起居,附驛言狀。及卒,贈恩州觀察使。錄其子文寶為三班奉職,孫德鈞為借職
乙亥,遣常參官於麟、府置場,和市軍糧。時河東豐稔,米斛百錢,或人以茶一斤易粟一囊
丙子,詔劾管勾國信內臣閻承翰、張繼能等,坐契丹使在驛輒歸,第供億有闕。案奏特原其罪,自餘第懲絲之。
戊寅,溪峒蠻張文喬等八百人來朝。
己卯,增冀州公用錢歲五十萬,以其當北路衝要也。
知天雄軍寇准言獄空,詔銟之。
庚辰,知處州張若穀言:「黃帝任六相而天下治。伏睹詔示聖祖臨降,有斜設六位之文,以臣參詳,必當時六相也。按唐天寶敕,三皇、五帝,各有配享,黃帝惟以後土配。望於殿內塑六相像,並加諡號。」有司言:「神靈之事不可備知,所云六相恐難執據。其六位仙官,望令編修道藏所增入醮位,及於聖祖殿設像。」從之。
辛巳,諡笹眉山僧茂貞曰明果。上語輔臣曰:「茂貞修行精至,每見王公戚屬,皆隨其性勸導之,多云為善於身,盡忠於君,則可以保延福壽,長守富貴。且預知將亡,趺坐而化,此亦可嘉也。」
乙酉,令泗州出官米十萬石以賑飢民,又增兵備盜。
給蔡州公用錢,歲二十萬。
丙戌,詔:「天慶、天貺、先天、降聖、承天節,權止行刑。如聞所在噃系頗觽,自今笞杖,情輕者釋之;情重及須証佐者,責保於外。」
丁亥,立德妃劉氏為皇后。後性警悟,曉書史,聞朝廷事,能記本末。帝每巡幸,必以從。衣不纖靡,與諸宮人無少異。莊穆既崩,中宮虛位,上即欲立之,後固辭。良久,將降詔,而宰相王旦忽以病在告,後疑旦有他議,複固辭。於是中書門下請早正母儀,後卒得立。凡處置宮闈事,多引援故實,無不適當者。帝朝退,閱天下封奏,多至中夜,後皆預聞之。周謹恭密,益為帝所倚信焉。
編聯祥瑞所上祀汾陰后土壇、朝覲壇、親奠西嶽廟三圖及祥瑞圖百四十八,置龍圖閣下,召宗室、輔臣、兩制、尚書丞郎、兩省給諫、三司副使、刺史已上觀之。王旦常言於上曰:「臣頃為大禮使,有奏祥瑞,臣非親見也,據司天監邢中和狀耳。願令史官並書其實。」
戊子,契丹遣使廣德軍節度使蕭篤、副使左衛大將軍齊泰來賀明年正旦。
庚寅,詔諸路大闢罪,或有情款疑互,承前皆俟旬終報轉運、提點刑獄司,以致審察淹緩。自今即日報之,從河東路提點刑獄張懷寶之請也。
詔自今諸州土貢物至京,令戶部牒合屬庫、務,先次受納,來人遣回,候正旦朝賀排仗,別差人齎擎陳列。
詔知延州李及兼管界緣邊都巡檢使
是歲,詔三院御史,除差出外任及在京涖它局外,定以六員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