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书》一共三十六篇,六本纪,三十列传,是唐朝散骑常侍姚思廉写的。一开始啊,思廉他爹姚察,是梁朝和陈朝的史官,负责记录两朝的历史。他写到一半,陈朝就亡了。隋文帝很看重姚察,经常找他了解梁陈两朝的事儿,姚察就把他整理的史料一篇一篇地呈给皇帝。隋文帝还派虞世基去姚察那儿要书稿,结果姚察还没写完就去世了。姚察临终前,把这个任务交给了他儿子思廉。

唐朝建立后,武德五年,唐高祖觉得从魏朝以来,两百多年,朝代更迭频繁,历史记载很混乱,就下令要重新整理史书。思廉就接了这个差事,开始写《陈书》。可这活儿太大了,过了好久还没写完。到了贞观三年,唐太宗又下令让他在秘书省里专心写书。直到贞观十年正月壬子日,书才终于写完上交。

想想看啊,这《陈书》从姚察开始写,到思廉完成,前后经历了三代人,父子俩接力,花了十几年才完成,可见这工作有多难!可是这书写完之后,跟《宋书》、《魏书》、《梁书》、《齐书》这些书比起来,流传的版本很少,所以后世学者对陈朝的历史了解得也不多。而且因为流传少,皇宫里的藏本也经常出现缺漏错误。

直到嘉祐六年八月,朝廷才下令校对《陈书》,准备刻印发行。我们这些人就建议说:“梁书、陈书这些书本来就缺失严重,只有宫里藏着几本,恐怕不足以确定最终版本。最好能下令,让京城和各州县藏书的人家都把他们手里的书拿出来。”先帝就同意了我们的建议。到了嘉祐七年冬天,各地陆续送来了书,我们开始对照校对。到了嘉祐八年七月,《陈书》三十六篇终于校对完成,可以流传给后世学者了。那些有疑问的地方,我们也不敢随意改动,只是分别在篇末做了注释。原来的《陈书》没有目录,列传里人物的姓名也经常出错,所以我们又另外编了一份目录,方便大家查阅。

陈国啊,它之所以是陈国,说到底就是靠各种偷奸耍滑的计策起家的,根本没有先王那种治理国家的良策、礼义廉耻的风气和教化百姓的好方法可以作为榜样流传后世。但是,陈国最初之所以能够兴盛,是因为它善于用人,并且统治者能够权衡利弊,讲究策略,为人谦恭俭朴,爱护百姓。而它最终灭亡的原因,则是被奸臣迷惑,沉溺于宠妾美人的享乐,忘记了潜在的危险,放纵私欲。陈国的兴衰成败,根本原因都在于自己。至于陈国在制度方面,比如设立官职、州郡等等,虽然这些措施比较简单粗浅,但毕竟也施行过一段时间,都是后世学者应该认真研究考证的。

当时的陈国,那些争权夺利、欺骗耍诈、苟且偷安之辈,我们不得不把他们列举出来,作为后世的警戒。更别说在陈国灭亡的混乱时期,那些安贫乐道、坚守正义,不为祸乱、权势、利益所动的人,他们也并非绝迹。这些人啊,可以说是非常忠厚善良了。他们的精神品质,正是古人所向往却难以达到的境界,《风雨》这首诗就是为他们而作的,我们怎么能让他们的精神在天下销声匿迹呢?所以,陈国的历史,怎么能废弃呢?

这本书,写成本来就很难,写成之后又长期不为人知。直到宋朝建立一百多年后,各种古代典籍和史事才被广泛研究,这本书才得以在天下流行,成为学者们研读的对象。它流传如此艰难,难道不是因为它命中注定要在这个时候出现吗?

臣恂、臣穆、臣藻、臣觉、臣彦若、臣洙、臣巩谨叙目录昧死上 (臣恂、臣穆、臣藻、臣觉、臣彦若、臣洙、臣巩恭敬地呈上目录,冒死进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