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阳献王昌,字敬业,是高祖的第六个儿子。梁朝太清年间快结束的时候,高祖南下征讨李贲,就让昌和宣后跟着沈恪一起回吴兴。等高祖东边去讨伐侯景的时候,昌和宣后、世祖都被侯景抓了起来。侯景被平定后,昌被封为长城国世子,吴兴太守,那时候他才十六岁。
昌长得特别帅,气质也很出众,性格又聪明又伶俐,对政事也很精通。高祖派陈郡人谢哲、济阳人蔡景历来辅佐昌治理吴兴郡,还派吴郡人杜之伟教昌读书。昌读书过目不忘,对书里的道理理解得特别透彻,分析问题也头头是道。后来他和高宗一起去了荆州,梁元帝任命他为员外散骑常侍。荆州城破了,他又和高宗一起搬到了关中地区。西魏因为高祖的关系,对他们俩非常客气。
高祖当皇帝后,多次派使者去西魏请高宗和昌回来,周朝答应了,但一直没放他们回来。等到高祖去世了,才把他们放回来。那时候王琳在长江中下游作乱,昌还没能回来,就住在安陆。王琳被平定后,天嘉元年二月,昌从安陆出发,经过鲁山渡过长江。这时巴陵王萧沇和其他的官员一起上表说:
△衡阳献王昌 南康愍王昙朗 子方泰 方庆
我听说啊,宗子是国家的支柱,周朝的兴盛就是个好例子,分封诸侯,巩固边防,汉朝也这么干过,所以才能世世代代延续下去,这都仰仗着邢国和卫国这些诸侯国。靠着黄河和长江流域的强大,才能稳固王朝统治。
陛下您英明神武,圣德昭著,您的道行高深莫测,德行与天地造化相比肩。当初王朝刚刚建立,局势还很艰难,您辅佐皇帝,匡扶正义,威震四方,内部稳定,所以才能再次恢复大禹治世时的盛况,庇护百姓。可是后来圣上驾崩,军队远征在外,皇位继承人与朝廷隔绝,继承大统的人选没有着落,皇室宗庙面临危险,国家政权岌岌可危。
后来,皇位继承人回京,大臣们商议决定,继承皇位,光宗耀祖,国运昌隆,百姓拥护,皇陵也得以安宁,国家逐渐恢复元气,这都是今天的好兆头,天意民心,昭然若揭。王琳叛乱,罪行累累,多年来一直逍遥法外,现在又勾结蛮夷,趁机作乱,战船旗帜遍布江河,军队横行霸道,百姓疲惫不堪,国库空虚,全国上下人心惶惶,边境防线也岌岌可危。
您日夜操劳,亲理朝政,颁布法令,叛军溃不成军,自己也土崩瓦解,您平定了全国各地,扫清了障碍,您的雄伟蓝图得以实现,仁义之声传遍四方,您的德化恩泽普施天下,百姓纷纷响应,您的功绩胜过大禹,您的道行超过尧帝,这不仅使国家安定,更是百姓的福祉啊!
第六个皇子昌,年纪轻轻就被派到边疆去当人质了,签了字,落到了敌人的手里,被隔在关隘之外,想回来根本不可能。皇上您对儿子的爱很深,一直想让着他,可是,您也要考虑到国家大事啊! 这大公无私,公平公正才是最重要的,怎么能因为个人的感情,而忘记国家的大计呢? 咱们得按照祖宗的规矩办事,效仿古代那些贤明的君主,比如周朝的姬姓诸侯,还有汉朝的那些亲戚。湘州地势险要,位置重要,关系到国家的防御,不是亲信不能担任,所以应该让昌去那里,并且隆重地举行仪式。我们大家商量了一下,决定任命昌为使持节、散骑常侍、都督湘州诸军事、骠骑将军、湘州牧,封他为衡阳郡王,食邑五千户,再给他配上三辆带帷幕的车,一支仪仗队,还有二十个佩剑的侍卫。 这道圣旨可以执行了。
皇上说:“可以”。 三月份,他到了湘州的地界,皇上还派人一路迎接他。 结果这孩子啊,在过江的时候,船坏了,掉进水里淹死了。
四月份庚寅日,我爹的灵柩运到了京城,皇上亲自出来哭丧。
皇上接着就下了一道圣旨,说:“表彰功劳、尊崇亲情,这是历代的惯例,也是前代帝王的规矩。新任使持节、散骑常侍、都督湘州诸军事、骠骑将军、湘州牧衡阳王昌,他聪明睿智,品德高尚,孝顺恭敬深入骨髓,聪明智慧显露在外。梁朝末年天下大乱,宗庙社稷都快要垮了,西京沦陷,他身陷关陇地区。等到大周王朝刚建立的时候,边疆少数民族又造反,使臣无法前往问候,音信也完全不通,只能眼睁睁看着他们像乌鸦和白色的野兔一样互相争斗。现在百官齐心协力,平定了许多艰难险阻,轻易地就收复了京城,连绕路都不需要了。周朝重视继续保持友好关系,他这才得以平安归来,我们今天早上才听到这个消息,心里总算安定下来了。报答恩情只是说说而已,我却没能好好辅佐他,人死了,一切就都完了,他突然去世,我更加悲痛。长江口送别的悲痛还历历在目,恒山上的思念也无法追回,静静地想着他,我的心就像被刀割一样难受。应该隆重地办理丧事,以表达我的哀思。 特此追赠他侍中、假黄钺、都督中外诸军事、太宰、扬州牧的官职。赏赐东园温明秘器,九旒銮辂,黄屋左纛,以及一百名武士护卫,辒辌车,前后还有羽葆鼓吹。葬礼的规格,就按照汉朝的东平宪王和齐朝的豫章文献王的标准来办。再派大司空持节迎接和护送灵柩,大鸿胪协助护卫,丧葬所需的一切,都由朝廷负责准备。” 最后,追谥他为“献王”。因为他没有儿子,太祖皇帝就让第七个儿子伯信过继给他当儿子。
南康愍王昙朗,是他高祖母的弟弟,也就是忠壮王休先的儿子。休先年轻的时候就很有气概,很有抱负。梁简文帝还在太子的时候,就非常赏识他。太清年间,梁武帝接受了侯景,又和北方的敌人作战,就派休先去招募兵士,招募了一千多人,任命他为文德主帅,不久就去世了。高祖(指陈霸先)建立天下后,常常夸赞休先说:“要是我这个弟弟还在,拿下黄河、洛阳还不是小菜一碟!”梁敬帝即位后,追封休先为侍中、使持节、骠骑将军、南徐州刺史,封武康县公,食邑一千户。高祖陈霸先篡位后,又追封他为侍中、车骑大将军、司徒,封南康郡王,食邑二千户,谥号为忠壮。
昙朗从小就没了父亲,高祖陈霸先特别疼爱他,比自己的儿子还要宠爱。昙朗胆识过人,很会安抚和驾驭人。侯景之乱平定后,昙朗从著作佐郎做起。高祖陈霸先北渡长江,围攻广陵,有个叫东方光的人在宿预地区起义,就派昙朗和杜僧明从淮河进入泗水去支援他。齐国的援军大举到来,昙朗和杜僧明就筑垒抵抗。后来奉命班师回朝,带着宿预义军三万户一起渡过长江。高祖陈霸先杀了王僧辩后,留下昙朗镇守京口,负责留守府里的政务。绍泰元年,昙朗被任命为中书侍郎,兼任南徐州刺史。
两年后,徐嗣徽和任约带着齐国的军队来攻打京城,没多久就请求议和,还要求高祖把自己的子侄当人质送过去。那时候,全国各地很多地方还没归顺朝廷,京城兵力空虚,粮食供应也跟不上,朝中的文武大臣都觉得应该跟齐国和亲,息事宁人。高祖觉得这事儿很难办,但他又不能违背大家的意思,于是就在朝堂上说:“我这个当皇帝的没本事,让蛮夷入侵中原,都没能打败他们,还有什么脸面见人?现在朝中各位大臣都想着赶紧结束战争,跟齐国友好相处,让边境安定下来。如果我违背大家的意见,大家一定会说我心疼自己的子侄。所以,我决定派昙朗去当人质。不过,齐国人向来不讲信用,他们肯定还会偷偷摸摸地搞小动作,觉得我们软弱可欺,一定会反悔。如果齐国军队真的打过来,诸位大臣一定要和我一起拼命抵抗!”
高祖担心昙朗害怕,半路逃跑了,所以亲自带兵到京口去迎接他,把昙朗送回京城后,又把他送去齐国当人质。结果齐国果然背信弃义,又派萧轨等人跟着徐嗣徽渡江攻打南朝。高祖跟他们打了一仗,大获全胜,还俘虏了萧轨和东方老等人。齐国请求割地赔款,并且送来马牛来赎回俘虏,但高祖拒绝了。萧轨等人被处死了,齐国也在晋阳杀了昙朗,当时他才二十八岁。当时南朝和齐国已经断交了,所以也不知道这事儿。高祖登基后,仍然追封昙朗为南康郡王,让他享受忠壮王的祭祀待遇,规格和皇子一样。到了天嘉二年,齐国才派使者来和好,南朝这才知道昙朗被害的消息。
世祖皇帝下诏说:“追念先人,谨慎处理后事,这都是古训。南康王昙朗,聪明贤惠,孝顺父母,他去齐国当人质,是为了缓解当时的危局。国家刚刚兴盛,他还没能回来,我一直牵挂着他,日夜思念。齐国的使者刚到,噩耗就传来了,我悲痛欲绝,比一般的悲伤更加强烈。应该给他加封更高的爵位,以光宗耀祖。特追赠他侍中、安东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南徐州刺史的官职,谥号为愍王。”然后派兼任郎中令的江德藻和刘师知去迎接昙朗的灵柩,三年春天灵柩才运回都城。
一开始,昙朗还没到齐国做官呢,就生了两个儿子,叫方泰和方庆。后来要到齐国去了,带着两个妾一起走,在北方又生了两个儿子:方华和方旷,也一起带回去了。
方泰从小就比较粗犷,跟那些不务正业的坏小子们混在一起,整天游手好闲,没个正形。不过,因为他是南康王昙朗的儿子,皇帝就特别宽容他,没怎么处罚他。天嘉元年,皇帝下诏说:“南康王昙朗,跑到齐国去了,回来后心思难测,现在国庙正在修建,祭祀需要人主持,就让他的长子方泰当南康世子,继承南康王爵位吧。”后来听说昙朗死了,方泰就继承了南康嗣王的爵位。没多久,他又被任命为仁威将军、丹阳尹,还配了僚属。太建四年,他又升官了,被任命为使持节、都督广、衡、交、越、成、定、明、新、合、罗、德、宜、黄、利、安、建、石、崖十九州诸军事、平越中郎将、广州刺史,权力很大。
结果这小子当官后,特别残暴,搞得民怨沸腾,被人告到朝廷去了,于是被免了官。没过多久,他又被起用,当上了仁威将军,还配了僚属。六年后,又授予他持节、都督豫章郡诸军事、豫章内史的职位。他在豫章郡当官期间,一点也不关心百姓疾苦,任期快结束的时候,他竟然多次放纵部下抢劫百姓,还纵火烧毁民房,到处抢劫,逼迫富人交钱。等到该调任的时候,他还故意拖延,不肯回去。回到京城后,皇帝下令让他当宗正卿,将军、僚属的职位照旧保留。结果还没来得及上任,就被御史中丞宗元饶弹劾,再次被免官,只能带着王爵回府了。
话说十一年的时候,方泰先是被任命为宁远将军,直接在宫里当差。没多久又升了散骑常侍,还配了几个办事人员。那年八月,高宗皇帝去大壮观玩,顺便搞了个大阅兵,命令都督任忠带着十万步兵骑兵在玄武湖摆阵,都督陈景率领五百艘楼船在瓜步江上游弋。高宗皇帝站在玄武门上观看,还设宴款待群臣一起欣赏。看完阅兵后,皇帝又去了乐游苑,听听音乐,玩玩乐器。之后,皇帝又重回大壮观,检阅完军队才回宫。
这时候,方泰正要跟着皇帝去呢,突然说他母亲病了,不去行不行。结果,他带着亡命之徒杨钟期等二十个人,偷偷摸摸地跑到民间去,干起了强抢民女的事儿,被州府抓了个正着。更过分的是,他还带着人拿着武器反抗,还打伤了禁卫军的人,这事儿被上报给了皇帝。皇帝一听,大怒,把方泰关进了监狱。一开始,方泰只承认自己强抢民女,不承认打伤禁卫军的事儿。皇帝说:“你不承认,朕也能查出来!”方泰这才不得不承认。
这时,御史中丞徐君敷上奏说:“臣听说,君王的心,不应该放过任何一个犯错的人,国家治理的根本,是不应该因为同情而违反法律。南康王陈方泰虽然和皇室关系疏远,但毕竟沾亲带故,而且他也没什么功劳,也没什么政绩。皇上您已经宽宏大量地原谅了他之前的错误,让他重新被启用。可他身居要职,却做出这种事,这简直是太大了!在皇帝出行的时候,百官忙碌,军队列阵,他却做出这种事,这简直是莫大的罪过,应该严惩不贷,革职查办。我们商议之后,请求按照事实处理,免去方泰的官职,削去他的爵位和封地。”皇帝批准了奏章。没过多久,又恢复了他的官职和爵位。
到了祯明年间,方泰升任侍中,将军的职位依然保留。三年后,隋军渡过长江,方泰和忠武将军、南豫州刺史樊猛,左卫将军蒋元逊一起率领水军在白下(今南京)一带,来回巡逻,阻断隋军的江路。隋军派行军元帅、长史高颎率领船舰逆流而上,樊猛和蒋元逊都投降了,方泰手下的将士也溃散了,方泰只好弃船逃跑。等到台城失守,他和后主一起进了长安。隋朝大业年间,他当了个掖令。
方庆从小就聪明伶俐,广泛阅读各种书籍。长大后,很有才能和谋略。天嘉年间,被封为临汝县侯。不久后,他又担任了给事中、太子洗马,同时兼任宗正卿,并在宫中直殿省值班。太建九年,他外放担任轻车将军、假节、都督定州诸军事、定州刺史。任期满了之后,又担任散骑常侍,兼任宗正卿。至德二年,升任智武将军、武州刺史。
一开始,广州刺史马靖在岭南待了很久,深得民心,兵马也很强大,朝廷对他有所怀疑。因此,朝廷任命方庆为仁威将军、广州刺史,用兵力袭击马靖。马靖被诛杀后,方庆被升为宣毅将军。方庆为人清廉谨慎,深受百姓爱戴。四年后,他又被升为云麾将军。
祯明三年,隋朝军队渡过长江,衡州刺史王勇派高州刺史戴智烈率领五百骑兵来迎接方庆,想让他担任承制总督,统领征讨的军事行动。“承制总督”这几个字,我也不知道具体是什么意思,反正就是个很重要的职位。这时候,隋朝行军总管韦洸率领军队渡过山岭,宣读隋文帝的诏书说:“如果岭南平定,就让王勇和丰州刺史郑万顷继续担任原来的官职。”方庆听说后,担心王勇会把他出卖,所以没有听从,率领军队抵抗戴智烈。戴智烈与方庆交战,结果战败,方庆在广州被杀害,他的妻儿也被俘虏了。
王勇,在太建年间当上晋陵太守,工作能力很强,名声很好。后来马靖造反,朝廷任命王勇为超武将军、东衡州刺史,兼任始兴内史,以此来对抗马靖的声势。马靖被杀后,王勇因为立功被封为龙阳县子。等到隋军打到长江边上,朝廷又任命王勇为使持节、光胜将军,总督衡州、广州、交州、桂州、武州等二十四州的军事,并让他去增援。结果京城都沦陷了,王勇就给管辖区域内发文,征兵防守,还让他弟弟邓暠带五千兵马驻扎在山岭上。他又派人去迎接马靖,想借马靖的名义,自己掌握兵权。等马靖战败,王勇就俘虏了他的妻儿,没收了他的财产,分赏给将士们。他还命令手下将领王仲宣、曾孝武去迎接西衡州刺史衡阳王伯信,伯信害怕了,就逃到清远郡,结果被曾孝武追杀。这时候韦洸的军队已经攻上山岭了,丰州刺史郑万顷坚守州城,不肯听王勇的调遣,而高梁地区的女子洗氏举兵响应隋军,攻陷了附近的郡县,王勇没办法了,就带着他的军队投降了。走到荆州的时候,王勇病死了,隋朝追封他为大将军、宋州刺史,并赐封他为归仁县公。
郑万顷是荥阳人,是梁朝司州刺史绍叔的族子。他父亲旻,在梁朝灭亡后归顺了北魏。郑万顷很聪明能干,周武帝的时候当过司城大夫,后来外放担任温州刺史。到了隋朝开皇年间,他和司马消难一起投奔隋朝。不久被任命为散骑常侍、昭武将军、丰州刺史。他在丰州施行了很好的政令,当地官员和百姓请求为他立碑,朝廷也批准了。
一开始,郑万顷在周朝的时候,深受隋文帝的赏识,隋朝建立后,他一直想回到北方。等王勇杀了马靖后,郑万顷就率领州兵抵抗王勇,并派人通过秘密通道向隋军投降。他被封为上仪同,不久就死了。
史臣说:献王和愍王,他们的地位显赫,如同天上星辰,有的因为亲近的关系受到恩宠,有的因为是皇帝的养子而受宠信,但是因为种种阻碍,最终没能成就一番事业,英年早逝,令人惋惜! “献、愍二王,联华霄汉,或壤子之昵,或犹子之宠,而机桥为阻,骖驾无由,有隔于休辰,终之以早世。悲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