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君理,字仲伦,是吴兴人。他爷爷沈僧畟,做过梁朝的左民尚书。他爸爸沈巡,跟高祖关系特别好,梁朝太清年间当过东阳太守。侯景之乱平定后,元帝把他叫去当少府卿。荆州失守后,萧詧又任命他为金紫光禄大夫。

沈君理长得帅气,知识渊博,见识广,很有判断力。他一开始在湘东王手下当法曹参军。高祖镇守南徐州的时候,他爸爸沈巡派他从东阳去拜见高祖,高祖很欣赏他,就让他娶了会稽长公主,然后又让他到自己府里当西曹掾,之后慢慢升迁,当上了中卫豫章王从事中郎,接着又加封明威将军,兼任尚书吏部侍郎。后来又升任给事黄门侍郎,兼管吴郡。高祖当皇帝后,封他为驸马都尉,永安亭侯。之后又派他去当吴郡太守。那时候战乱还没结束,老百姓生活很苦,朝廷急需物资,都靠着东边地区供应。沈君理招募士兵,修整武器装备,老百姓都很拥护他,大家都觉得他治理地方有方。

皇帝世祖继位后,召他进京当侍中,然后又升任左民尚书,还没正式上任,就被任命为明威将军、丹阳尹。天嘉三年,他又被任命为左民尚书,兼任步兵校尉,不久又改任前军将军。天嘉四年,侯安都调去镇守江州,他就以本官的身份兼管南徐州。天嘉六年,他又被派去当仁威将军、东阳太守。天康元年,他父亲去世,他辞官回家守孝。沈君理自己请求去荆州迎接父亲的灵柩,朝廷觉得他位高权重,不方便出境,就派他哥哥沈君严去了。等他哥哥回来,准备下葬的时候,朝廷追赠他父亲为侍中、领军将军,谥号敬子。那一年,朝廷又起用沈君理为信威将军、左卫将军。后来又任命他为持节、都督东衡、衡二州诸军事、仁威将军、东衡州刺史,兼任始兴内史。之后又任命他为明威将军、中书令。前后三次朝廷为他父亲的事情免去他的丧服,让他可以继续为官,但他都拒绝了。

公元太建元年,他(指君理)服丧期满后,被任命为太子詹事,负责处理东宫事务,后来又升迁为吏部尚书。第二年,高宗皇帝把他的女儿立为皇太子妃,还赐给他望蔡县侯的爵位,食邑五百户。四年后,他又加封侍中。五年,升任尚书右仆射,继续兼任吏部尚书,侍中的职位也保留着。那一年他生病了,皇帝亲自乘坐御驾前去探望。九月,他去世了,享年四十九岁。朝廷下诏追赠他侍中、太子少傅的官职,丧葬所需的一切费用都由朝廷承担。之后又追赠他翊左将军、开府仪同三司的官职,侍中的职位仍然保留。死后谥号为贞宪。他的儿子遵俭早逝,于是由弟弟君高的儿子遵礼承袭爵位。

君理的第五个叔叔,名叫君迈,为人正直,办事能力强。他在梁朝做官,担任尚书金部郎。永定年间,他多次升迁,最终做到中书侍郎。天嘉年间,他历任太仆、廷尉,后来外放为镇东始兴王的长史、会稽郡丞,并代理东扬州刺史的职务。光大元年,他被任命为尚书吏部郎。太建元年,升任通直散骑常侍,侍奉在东宫。第二年去世,享年五十二岁,朝廷追赠他散骑常侍的官职。

君理的第六个弟弟,名叫君高,字季高,年轻时就名声在外,为人刚正不阿,很有治理才能。因为他家是皇室的外戚,所以很早就担任了显赫的官职,先后担任太子舍人、洗马、中舍人、高宗司空府从事中郎、廷尉卿。太建元年,东部边境发生大水灾,百姓饥寒交迫,于是朝廷任命君高为贞威将军、吴县令。不久后,他又升任太子中庶子、尚书吏部郎、卫尉卿。后来他又外放为宣远将军、平南长沙王的长史、南海太守,并代理广州刺史的职务。因为他的女儿被选为王妃,他坚决推辞,没有前往,又回到朝廷担任卫尉卿。八年后,朝廷下诏授予他持节、都督广等十八州诸军事、宁远将军、平越中郎将、广州刺史的职务。岭南地区俚族和獠族经常互相攻伐,而君高擅长文治,不擅长武事,但他以诚心去安抚他们,最终得到了百姓的爱戴。十年后,他在任上去世,享年四十七岁。朝廷追赠他散骑常侍的官职,谥号为祁子。

王玚,字子玙,是司空王冲之的第十二个儿子。他性格沉稳,很有风度,举止优雅从容。梁朝大同年间,他先被任命为秘书郎,后来升迁为太子洗马。元帝临朝称制后,召他担任中书侍郎,在宫中直殿省值班,还负责管理相府的文书档案。之后,他又出任东宫内史,后来又升迁为太子中庶子。他母亲去世后,他回到丹阳老家守孝。江陵城破后,梁敬帝临朝称制,任命他为仁威将军、尚书吏部郎中。贞阳侯篡位,立敬帝为太子,任命王玚为散骑常侍,侍奉太子。不久,他又升任太子长史兼侍中。

高祖萧梁入主建康后,任命他为司徒左长史。永定元年,他升任五兵尚书。世祖萧昭业继位后,授予他散骑常侍的官职,同时兼任太子庶子,侍奉太子。后来,他又升任左骁骑将军,并兼任太子中庶子,散骑常侍、侍中的职位依旧保留。王玚担任侍中六年,他父亲王冲之曾为他请求辞去中庶子的职务,世祖萧昭业却对王冲之说:“我之所以长期让王玚在宫中侍奉太子,正是希望太子能受到他一些好的影响。”废帝萧昭文继位后,王玚继续担任侍中,兼任左骁骑将军。光大元年,因父亲去世,他辞去官职。

高宗萧赜即位后,太建元年,他又被任命为侍中,兼任左骁骑将军。后来升任度支尚书,兼领羽林监。之后,他又被任命为信威将军、云麾始兴王长史,负责州府事务。还没等他上任,就被提升为中书令,不久又加散骑常侍的称号,并被任命为吏部尚书,散骑常侍的职位依旧保留。王玚为人宽厚温和,担任选官的职务时,总是力求清静廉洁,认真谨慎地处理文书,从不徇私舞弊。不久,他又被任命为尚书右仆射,还没来得及上任,就又加授侍中,随后又升任左仆射,参与掌管选官事务,侍中职位依旧保留。王玚兄弟三十多人,家庭和睦,每年节庆都会互相馈赠礼物,周济亲戚,他非常关心和教导弟弟们,弟弟们也都遵循他的教诲。太建八年,王玚去世,享年五十四岁。朝廷追赠他侍中、特进、护军将军的官职,并按照他的官职规格办理丧事。谥号为“光子”。

我十三叔瑜,字子珪,也是个有名的人物,长得又漂亮仪表堂堂,年轻时就当上了高官,三十岁就做到侍中了。永定元年,他出使齐国,带着陈郡人袁宪当副使。结果因为王琳的事,他们俩都被齐国给抓起来关起来了。齐文宣帝每次出行,都带着死囚跟着,齐国人都叫他们“供御囚”,皇帝一不高兴,就随便抓一个来杀了泄愤。我叔和袁宪好几次都差点儿没命了,还好齐国仆射杨遵彦觉得他们冤枉,一直暗中保护他们。天嘉二年,他们终于回朝了,皇上又让他当回侍中,没多久他就去世了,那年他才四十岁。朝廷追赠他原来的官职,谥号贞子。

陆缮,字士繻,是吴郡吴县人。他爷爷陆惠晓,做过齐国的太常卿;他爸爸陆任,做过梁国的御史中丞。陆缮从小就有志气,为人正直,名声很好。他一开始在梁朝宣惠武陵王手下当法曹参军。承圣年间,他被任命为中书侍郎,负责管理东宫的文书档案。江陵城破后,他乔装打扮偷偷跑回了京城。绍泰元年,他被任命为司徒右长史兼御史中丞,但他因为父亲去世的原因,坚决推辞,没接受这个职位。高祖皇帝后来又让他当司徒司马,然后又升迁为给事黄门侍郎、领步兵校尉、通直散骑常侍,还兼任侍中。永定元年,他又升任侍中。当时有个叫留异的叛乱分子占据了东阳,新安人向文政也跟留异勾结,占据了新安郡。朝廷就派陆缮去当贞威将军、新安太守平叛。

世祖皇帝继位后,召他回朝当太子中庶子,还让他继续领步兵校尉,负责管理东宫的文书档案。陆缮长得仪容俊美,举止优雅得体,世祖皇帝就让太子和其他皇子都向他学习,就连走路的姿势,都要模仿陆缮的规矩。后来他又被任命为尚书吏部郎中,步兵校尉的职位照旧,继续侍奉东宫。陈宝应平乱之后,他又被外放,做了贞毅将军、建安太守。任期满了以后,他又被任命为散骑常侍、御史中丞,但他还是因为父亲去世的原因推辞,皇上不准,就给他换了个好一点的官署让他住。

一开始,他被任命为度支尚书、侍中、太子詹事,负责东宫的事务,还兼任扬州大中正。后来太子开始亲理政事,他就卸任了东宫事务的负责人,被加封为散骑常侍,之后又改任侍中。接着他升任尚书右仆射,没多久又升任左仆射,参与选官事务,同时还保留侍中的职位。后来他又担任尚书仆射,兼任前将军。再次被任命为左仆射,兼任扬州大中正,皇上还特别下令让他和徐陵等七个人一起参与讨论国家大事。他六十三岁那年去世了。死后被追赠为侍中、特进、金紫光禄大夫,谥号为安子。太子为了纪念他为东宫效力,特地赐予他祖先的祭奠仪式。

他儿子叫缮辩惠,年纪很小的时候,皇上就召见他进宫,这孩子说话做事都像他父亲一样稳重得体。皇上非常高兴,就亲自给他取名辩惠,字敬仁。

他哥哥的儿子叫见贤,也是个品貌端正、很有才学的人。高宗当扬州牧的时候,就让他担任治中从事史,非常器重他。后来他历任给事黄门侍郎、长沙王和鄱阳王的长史,还兼任寻阳太守,最后做到少府卿。他在太建十年去世,享年五十岁。死后被追赠为廷尉卿,谥号为平子。

史官评论说:他们父子三人,衣冠整齐,品德高尚,在朝堂上都有着杰出的贡献,这是因为他们为人正直,处事谨慎。经书上说“容貌举止令人敬佩”,《诗经》里也说“他们的仪容举止没有一点差错”,这三个人,都具备了这些美好的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