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忌,字无畏,是山西闻喜人。他爷爷裴髦,是梁朝的中散大夫。他爸爸裴之平,是个很有才能、很有想法的人,被朝廷召来当文德主帅。梁武帝普通年间,梁朝大军北伐,裴之平跟着都督夏侯亶一起攻克了涡阳和潼关,因为立功被封为费县侯。后来衡州老百姓聚众造反,朝廷就派裴之平当假节、超武将军,让他统领衡州五个郡的军队去平叛。裴之平一到,就把叛乱平定了,梁武帝对他非常赏识。到了梁元帝承圣年间,裴之平官职一步步升迁,做到散骑常侍、右卫将军、晋陵太守。梁武帝的儿子萧绎当皇帝(梁世祖)后,又任命他为光禄大夫、慈训宫卫尉,但他都没接受,而是自己修建山池,种上花草树木,住在那儿,好像打算在那里度过余生一样。天康元年,裴之平去世了,朝廷追赠他仁威将军、光禄大夫的称号,谥号为僖子。

裴忌从小就聪明伶俐,很有见识,还读了不少史书,当时的人都夸他。他刚做官的时候,是梁朝豫章王手下的法曹参军。侯景之乱的时候,裴忌招募了一批精兵强将,跟着梁武帝的儿子萧衍(高祖)一起平叛,因为屡立战功被封为宁远将军。后来高祖要消灭王僧辩,王僧辩的弟弟王僧智又带兵占据了吴郡(今苏州),高祖就派黄他带兵去攻打。王僧智在西昌门迎战,黄他和王僧智僵持不下,打不下来。高祖对裴忌说:“江南三吴地区,自古以来就是富饶的地方,即使经过战乱,也还很富庶,现在贼寇聚集在那里,天下人心惶惶,只有你能平定它,你得好好想想办法。”裴忌于是挑选了精兵强将,轻装简行,抄近路快速前进,从钱塘直接奔向吴郡,晚上就到了城下,擂鼓呐喊,猛攻城池。王僧智以为大军到了,就乘小船逃到了杜龛那里,裴忌顺利占领了吴郡。高祖很高兴,上表任命他为吴郡太守。

老高祖登基的时候,他被任命为左卫将军,那是相当厉害的职位。到了天嘉年间,他又被派去南方当南康内史,管着一方百姓。那时候,义安太守张绍宾造反了,皇帝很重视,就派他当持节都督,领兵去平叛,这仗打得漂亮,很快就平定了叛乱。回来后,他就升官了,当上了散骑常侍和司徒左长史,官位蹭蹭往上涨。过了五年,他又升任云麾将军、卫尉卿,还被封为东兴县侯,食邑六百户,妥妥的贵族了。

后来,华皎带兵造反,皇帝高宗那时候让他辅佐朝廷,处理政务,并且全权指挥军队去讨伐华皎,还让他负责整个京城的防卫工作。等华皎被平定后,高宗皇帝登基,在太建元年,他又被任命为东阳太守,还把爵位升了,改封为乐安县侯,食邑增加到一千户,这待遇真是越来越好了。过了四年,他回到京城,担任了太府卿。又过了一年,又升任都官尚书,官越做越大。

吴明彻带兵北伐,皇帝下令让他监军,协助吴明彻。淮南平定后,他被授予军师将军、豫州刺史的职位,因为他善于安抚百姓,深受百姓爱戴。后来,他又被任命为使持节、都督谯州诸军事、谯州刺史。还没来得及上任,吴明彻又奉命去攻打彭城和汴州,皇帝又让他当都督,和吴明彻一起出兵,互相配合。可惜的是,吕梁之战失败了,军队被周朝俘虏了,周朝还给他了个上开府的官职。最后,在隋朝开皇十四年,他在长安去世,享年七十三岁。

孙玚,字德琏,是江苏苏州人。他爷爷孙文惠,做过齐国的越骑校尉和清远太守。他爸爸孙循道,是梁朝的中散大夫,因为为人正直清廉而有名气。孙玚从小就性格洒脱,喜欢出谋划策,博览经史,尤其擅长写文章。他一开始在梁朝担任轻车将军,在临川嗣王手下做参军,后来一步步升迁,做到安西邵陵王水曹中兵参军事。邵陵王到郢州镇守,孙玚带着全家老小跟着去了,深受王赏识。

后来发生“太清之乱”,孙玚被授予假节、宣猛将军、军主的官职。王僧辩讨伐侯景的时候,王琳担任先锋军,王琳和孙玚是同门,就推荐孙玚担任戎昭将军、宜都太守,跟着王僧辩去武昌救徐文盛。郢州失守后,孙玚留下来镇守巴陵,加紧战备。没过多久,侯景的军队就到了,日夜猛攻巴陵城,孙玚指挥手下士兵拼死抵抗,把敌人打退了。

孙玚跟着大军顺江而下,攻克姑熟后,因为战功卓著,被任命为员外散骑常侍,封富阳县侯,食邑一千户。接着,他又被授予假节、雄信将军、衡阳内史的官职,还没来得及上任,就又升迁为衡州平南府司马。他平定了黄洞蛮贼的叛乱,立下大功,被任命为东莞太守,代理广州刺史。不久,他又被任命为智武将军,负责监察湘州事务。敬帝即位后,孙玚被授予持节、仁威将军、巴州刺史的官职。

高祖皇帝登基后,王琳把梁朝的永嘉王萧庄立为皇帝,在郢州(今湖北武汉)称帝。这时候,朝廷任命了玚(音diǎn)当太府卿,还加了个通直散骑常侍的官职,听着挺厉害的。后来王琳带兵打过来了,朝廷就让玚当了使持节、散骑常侍、都督郢、荆、巴、武、湘五州诸军事、安西将军、郢州刺史,总管郢州的军事和行政。这可是个要职啊!

那时候,西魏派大将史宁带着四万大军,趁着郢州防守空虚,突然杀到。玚和张世贵一起抵抗,结果还是丢了三千多老百姓。西魏军还堆土山、架云梯,日夜猛攻,还放火烧了南城墙五十多座楼。当时玚手底下兵才不到一千人,就守在城墙上抵抗。玚亲自巡视,还给大家伙儿喝酒吃饭,鼓舞士气,士兵们都拼死战斗。西魏军猛攻了好久都没能攻下来,于是就假装给玚升官,封他为柱国、郢州刺史,还封他为万户郡公,想骗他投降。玚表面上答应了,暗地里却加紧修缮城防,准备战斗。西魏军一看这架势,心里也犯嘀咕。后来听说朝廷大军打败了王琳,西魏军就撤兵了。玚就这样守住了江汉地区,他把将士们召集起来说:“我和朝廷同心同德,为梁朝卖力,也够辛苦的了。现在情况就是这样,难道还能违抗天意吗?”然后派人上表朝廷,表示效忠。

天嘉元年,朝廷任命玚为使持节、散骑常侍、安南将军、湘州刺史,封他为定襄县侯,食邑一千户。玚心里不太踏实,就请求回朝,朝廷就让他当了散骑常侍、中领军。还没等他上任,皇帝世祖就和他闲聊,说:“当年朱买臣只想做本郡的官,你难道也有这种想法吗?”然后又改任命他为使持节、安东将军、吴郡太守,还给他配了一支仪仗队。玚去吴郡上任的时候,皇帝还亲自到近郊为他送行,乡里人都很敬重他。任期满了,朝廷又召他回朝,让他当散骑常侍、中护军,仪仗队还是有的。后来,留异在东阳造反,朝廷就让玚带兵去讨伐。平定叛乱后,玚升任镇右将军,散骑常侍和仪仗队都保留着。过了一段时间,他又被外派,做了使持节、安东将军、建安太守。光大年间,因为公事被免职,后来又重新被任命为通直散骑常侍。

高宗皇帝登基后,因为萧玚功劳显著,很信任他,委以重任。太建四年,萧玚被任命为都督荆州、信州两州军事、安西将军、荆州刺史,到公安镇守。

萧玚在公安大修城池,安抚边远地区,深得民心,让周边地区都很忌惮他。他在这个职位上干了六年,因为一些事情被免职,改任通直散骑常侍。后来,吴明彻军队在吕梁战败,萧玚被任命为使持节、督缘江水陆诸军事、镇西将军,还配了一支鼓吹乐队。没多久,他又被任命为散骑常侍、都督荆州、郢州、巴州、武州、湘州五州军事、郢州刺史,使持节、将军、鼓吹乐队都跟以前一样。十二年的时候,因为边境地区的事情,触犯了法律,受到了处罚。

后主继位后,萧玚再次被任命为通直散骑常侍,同时兼任起部尚书。接着又升任中护军,恢复了爵位和食邑,入朝担任度支尚书,兼领步兵校尉。不久后又加封散骑常侍,升迁为侍中、祠部尚书。后主经常去萧玚家里做客,萧玚还写诗赋来歌颂后主的功德,表达君臣之间的和谐关系。后来,他又担任五兵尚书,兼领右军将军,侍中职位依旧保留。因为年纪大了,萧玚多次请求退休,但皇帝优诏不准。祯明元年,萧玚去世,享年七十二岁。后主亲自为他哭丧,非常悲伤,追赠他护军将军,侍中职位依旧保留,还配给了一支鼓吹乐队,一套朝服,一件衣服,丧葬规格也增加了许多资助,谥号为“桓子”。

孙玚这个人啊,孝顺父母出了名,跟兄弟们关系也特别好。性格很开朗,有钱就分给亲戚朋友。他自己住的地方,就有点奢侈了,院子修得特别漂亮,像个园林似的,唱歌跳舞的,那阵仗,很少有人能比得上。宾客络绎不绝,车马喧嚣不断。他后来当了郢州刺史,居然把十多条船连起来做成一个大船,船上建亭子,挖池塘,种上荷花,每逢好天气,就请朋友同事一起,在长江上喝酒赏景,那真是风流快活啊!他还经常在山上的小屋里办讲座,请来很多有名的儒学家,冬天夏天都供养他们,所以很受学子们的敬佩。但他为人处世很随和,一点也不因为官职高就摆架子。当时兴皇寺有个朗法师,对佛经非常精通,孙玚每次去听他讲经,都会和他辩论,那些僧侣们都很佩服他。而且孙玚很有创造力,当了起部尚书后,军队的武器装备,很多都是他设计的。他很有眼光,儿女的婚事,都选择门当户对的。

他死后,尚书令江总为他写了墓志铭,后主又加了四十个字,还派左民尚书蔡徵宣读圣旨,把这些刻在墓碑上。碑文是这么写的:“秋风动竹,烟水惊波。几人樵径,何处山阿?今时日月,宿昔绮罗。天长路远,地久云多。功臣未勒,此意如何。”当时的人都觉得这是很高的荣誉。孙玚有二十一个儿子,都继承了他父亲的优点。他的长子孙让,很早就去世了。二儿子孙训,也很有名,做过临湘县令、直阁将军、高唐太守。陈朝灭亡后,他就投奔了隋朝。

史书上说:陈朝末年,到处都是盗贼,高祖起兵反陈,准备平定天下,裴忌很早就投靠了他,经常跟着他打仗,冲锋陷阵,立下不少战功。孙玚文武双全,深受皇帝赏识,带兵打仗,非常擅长运用军事策略,屡次打胜仗,立下赫赫战功,而且他为人慷慨,所以士兵都很敬佩他。但是他性格不太稳定,经常因为犯错被免职,大概就像陈汤那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