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弘正,字思行,是汝南安城人,是晋朝光禄大夫周顗的九世孙。他爷爷周颙,做过齐朝的中书侍郎,还管着著作。他爸爸周宝始,做过梁朝的司徒祭酒。周弘正从小就没了爹妈,他和弟弟周弘让、周弘直一起,都被伯父也就是侍中护军给养大了。他十岁的时候,就已经通晓了《老子》和《周易》,伯父经常和他讨论这些,每次都觉得很惊讶,说:“看你神情这么聪明,反应这么快,将来肯定能成名,比我还厉害!”河东裴子野非常欣赏他,想把女儿嫁给他。十五岁的时候,周弘正被招募进国子监当学生,还在国子监讲授《周易》,很多学生都跟着他学习。他是在春季入学的,秋季就参加考试了,考试的主管因为觉得他学习时间太短,就没让他通过。但是博士到洽却说:“周郎年纪不到二十,就能自己讲授经典,虽然是学生,但实际上已经可以当老师了,不用再考试了。” 就这样,他直接被任命为梁朝太学的博士。后来晋安王当了丹阳尹,就把他招来当主簿。之后他又被外派到邺城当县令,他母亲去世后,他就辞官回家守孝了。守孝期满后,他又先后担任了曲阿县令、安吉县令。普通年间,朝廷新设立了司文义郎的官职,负责寿光省的事务,周弘正被任命为司义侍郎。
中大通三年,梁昭明太子去世了,他的儿子华容公没能继承太子之位,于是晋安王被立为太子。周弘正上了一份奏章,里面写道:
窃闻撝谦之象,起于羲、轩爻画,揖让之源,生于尧、舜禅受,其来尚矣,可得而详焉。夫以庙堂、汾水,殊途而同归,稷、契、巢、许,异名而一贯,出者称为元首,处者谓之外臣,莫不内外相资,表里成治,斯盖万代同规,百王不易者也。暨于三王之世,浸以陵夷,各亲其亲,各子其子。乃至七国争雄,刘项竞逐,皇汉扇其俗,有晋扬其波,谦让之道废,多历年所矣。夫文质递变,浇淳相革,还朴反古,今也其时。
哎,大王您啊,天生就是当皇帝的料!聪明睿智,武功盖世,文武双全,天下人都归心于您。皇上都发话了,圣旨都下了,正式立您为储君,您可是国家的根本啊!夏启、周诵、汉储君、魏公子这些历史上的储君,跟您比起来,差远了!
我希望您能像古代那些仁义之君一样,效仿子臧那样高尚的品德,拒绝荣华富贵,把王位看得跟破鞋似的,抛弃掉!这样才能改变现在这种互相争斗的坏风气,让吴国重新兴盛起来!古时候有这样的人,现在听到这样的话,能做到这些的,除了您还能有谁呢?要是您能做到这些,让无为而治的理想在久远的过去之后再次兴起,让王道的精神代代相传,那该多好啊!真是太棒了!太棒了!
我呢,就是一个乡下读书人,学识浅薄,愧不敢当。我家祖上世代居住在汝州、颍州,都是忠义之士。我祖先曾经在曹魏做官,敢于直言进谏,忠贞不屈,高风亮节,在朝廷上敢于直言不讳,即使盛世伟业将要断绝,但是这种正直敢言的风气却一直没有断绝。所以,我斗胆把我的想法告诉您,哪怕我的话很愚蠢。就算我的话像草芥一样微不足道,也希望您能听一听。即使因此而被杀头,被扔进沸腾的锅里,或者被扔到悬崖峭壁上,我也心甘情愿,死也瞑目!
我说的这些直言进谏,都是这个意思。
好家伙,这位弘正先生官升到国子博士了!那时候,他在城西建了个士林馆,专门在那儿讲课,听课的人那叫一个多,朝里朝外的都有。
然后呢,弘正先生给梁武帝写了五十个关于《周易》的疑问,还专门请皇帝讲解《乾》、《坤》、《系辞》这两篇。他这么说的:“我听说啊,《易经》里说要立象以尽意,系辞以尽言,这样才能了解圣人的心意,大概能看到一点圣人的想法。要是不能深刻理解,穷尽变化,参透神妙,怎么可能通晓圣人的志向,完成圣人的事业,探究深奥的道理,达到远大的目标呢?孔子把它比作桎梏,把韦编都磨断了;轩辕黄帝听懂了之后,却把珍贵的玄珠遗失在了赤水河边。陛下您每天要处理那么多事情,哪有时间去想这些啊,您只要静下心来思考一下《易经》的根本道理,就能自然而然地明白其中的奥妙,您的圣明智慧根本藏不住,您的神明智慧也无法被掩盖。至于说《六经》里包含的卦爻,以及《系辞》里深奥的文辞,那些有名的儒生们讨论了多少年,那些博学的学者们也研究了多少年,都没能完全理解,更别说窥探到它的全貌了。您亲自讲解《易经》的道理,把最细微之处都解释得清清楚楚,就像把冰块放在温暖的谷地里融化一样。我承蒙您的恩泽,负责传授这些知识,学生们也很多,总算能传承下去。但是,《乾》、《坤》这两卦的深层含义还没完全解释清楚,《系辞》的妙处也没完全阐释明白,所以很多人还是有很多疑问。我资质愚钝,能力有限,所以我和我的学生,清河张讥等三百一十二人,对《乾》、《坤》、《系辞》、《象》、《爻》这些内容还不太明白,恳请您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给我们讲解一下,让我们好好学习,将来也能把这些知识传给后人。我真是太幸运了,能在这个盛世学习,一辈子都在学习,都忘了自己要老了。虽然我知道您很忙,但我还是冒昧地请求您,就像把冰块放在山谷里一样,我的请求不知道该怎么表达了。”
皇上就回他了:“《易经》的卦象象征着很多事情,文章又高深;《系辞》的解释,道理又深奥。从古代的鲁国孔子断韦编研究《易经》,到西伯侯姬昌忧虑天下而作《易经》,这已经过去很久了,换了七个圣人了。从商朝的瞿,到子庸,一代代地传承,但书简都磨损了,时间太久远了。田巴在菑川有名,梁丘据在琅琊有名,代郡的范先生,山阳的王氏,他们都像珍藏着荆山之宝一样,各自阐述着《易经》的妙处,说法各有不同,理解也各有侧重。现在很多学者对《易经》都有疑问,我已经分别解答过了。我知道你和张讥等三百一十二人需要解释《乾》、《坤》、《文言》和《系辞》,等我有空的时候,我们一起讨论讨论吧。”
请提供需要翻译的内容。我没有看到你需要我翻译的内容。请您提供文本,我会尽力将其翻译成现代汉语口语,并按照您的要求分段。
周弘正这个人,精通天文地理,很擅长预测吉凶。大同年间快要结束的时候,他曾经对弟弟周弘让说:“国家要倒霉了,几年内肯定会有战争爆发,到时候我们兄弟俩都不知道该往哪儿逃。” 后来梁武帝竟然接纳了侯景,周弘正就对周弘让说:“这下子乱局要开始了!”
京城沦陷后,周弘正担任了衡阳内史。当时元帝在江陵,就给他写信说:“刚刚收到京城来的消息,知道贤兄平安无事,真是太好了!可是京城里那些达官贵人,没有一个不投降侯景的,王克已经做了侯景的家臣,陆缅也当了叛军的士兵,只有周生(指周弘正)你啊,始终坚定不移,令人敬佩!说到西边的军队(指元帝的军队),我心里总是很着急,眼泪都快流下来了,一直盼望着你能够回来,就像盼望丰收的季节一样。现在朝中忠臣,就像松柏一样,你就是最后剩下的那一个了!”
王僧辩讨伐侯景的时候,周弘正和周弘让主动出来迎接军队。王僧辩非常高兴,立刻向元帝禀报。元帝亲自给周弘正写信说:“这帮乱臣贼子造反,时间久了,朝中忠义之士死的死,散的散,认识的人几乎都看不到了。就连韩非那么聪明,都逃不过秦国的牢狱之灾;刘歆那么有学问,最后还是死在了新朝的乱世里。我一直和你音信不通,心里非常着急啊!我本来想跑到山东去找司马相如,跑到关西去找扬雄,现在终于收到你的消息了,真是太高兴了!等了这么久,终于收到你的来信,心里真是无比欣慰。” 元帝还派使者去迎接周弘正,并对朝臣们说:“晋朝灭吴的时候,高兴地得到了陆机和陆云兄弟俩,现在我们打败了侯景,也得到了周弘正和周弘让兄弟俩,古今一时,真是可以相提并论啊!” 周弘正到达后,元帝对他礼遇有加,比其他朝臣都好得多。 他被任命为黄门侍郎,在中书省直接侍奉皇帝。没多久,他又升迁为左民尚书,接着又加封散骑常侍。
元帝曾经写过《金楼子》一书,里面写道:“我对僧人最敬重的是招提琰法师,对隐士最敬重的是华阳陶贞白,对士大夫最敬重的是汝南周弘正,他们讲的道理,清澈而深邃,无穷无尽,都是一时之名士啊!” 侯景之乱平定后,王僧辩上交了收缴的图书档案,元帝下令让周弘正负责校对。
当时朝廷要迁都,那些在荆州有家的官员们,都强烈反对搬家,不想迁都。只有弘正和仆射王裒去劝说元帝说:“那些有点见识的读书人,都知道历代帝王的都城位置从来就没固定过,根本不用担心迁都这事儿。但是老百姓不一样,如果他们没亲眼看到皇帝的车驾进入建邺,他们就会觉得这只是个诸侯国的王爷,还没称帝呢。所以,我们应该顺应百姓的意愿,满足全国人民的期望。”当时荆州和陕西的人都在说王弘正和周文育都是东边人,他们想回东边,这主意恐怕不靠谱。弘正直接反驳他们说:“你们说我们东边人建议回东边是馊主意,那你们这些西边人想回西边,难道就是好主意了吗?”元帝听了哈哈大笑,最终决定不迁都了。
后来江陵城破了,弘正从包围圈里逃了出来,回到了京城。敬帝任命他担任大司马王僧辩的长史,负责扬州的事务。太平元年,他被授予侍中,兼任国子祭酒,后来又升迁为太常卿、都官尚书。高祖篡位后,任命他为太子詹事。天嘉元年,他再次升任侍中、国子祭酒,前往长安迎接高宗。三年后,他从周朝回来,被朝廷授予金紫光禄大夫的官职,并赐予金章紫绶,兼任慈训太仆。废帝继位后,他担任都官尚书,负责掌管朝廷的五礼事务。同时,他还被任命为太傅长史,并被授予明威将军的称号。高宗即位后,他升任特进,再次兼任国子祭酒和豫州大中正,并加授扶职。太建五年,他被任命为尚书右仆射,国子祭酒、大中正的职务依旧保留。不久,他又被命令到东宫去给太子讲授《论语》和《孝经》。太子因为弘正位高望重,是朝廷的老臣,所以对弘正非常尊敬,虚心向他请教,师生之礼,毕恭毕敬。
弘正啊,特别擅长玄学,又精通佛经,就连那些有名望的大和尚,都经常向他请教,解决疑惑。他当官六年后去世了,享年七十九岁。皇帝下诏说:“追念先人的功德,表彰他的品德,这是我们一直以来的规矩。故尚书右仆射、领国子祭酒、豫州大中正弘正,学识渊博深厚,才艺全面精通,文采斐然,是国家的栋梁之才,人民的楷模,他的德行照耀着学校,他的声望崇高,令人敬仰,如今突然去世,朕心里非常悲痛。特追赠他侍中、中书监的职位,丧葬所需费用,朕会额外给予资助。” 皇帝还亲自去哭祭了他。 追谥为简子。他写的《周易讲疏》十六卷,《论语疏》十一卷,《庄子疏》八卷,《老子疏》五卷,《孝经疏》两卷,《集》二十卷,都流传于世。他儿子坟,官做到吏部郎。
弘正有两个弟弟:弘让和弘直。弘让为人简朴,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天嘉年间,他还是个平民百姓的时候,就被任命为太常卿、光禄大夫,还被赐予金章紫绶。
弘直,字思方,从小就聪明过人。他刚开始当官是梁国的太学博士,后来慢慢升迁,做到西中郎湘东王外兵记室参军,跟东海的鲍泉、南阳的宗懔、平原的刘缓、沛郡的刘瑴一起担任书记。之后进入朝廷,做了尚书仪曹郎。湘东王到江州、荆州镇守,弘直也跟着升官,做到录事咨议参军,还兼任柴桑、当阳两县的县令。梁元帝掌权后,授予弘直假节、英果将军、世子长史的职位。不久又升任智武将军、衡阳内史。后来又升迁为贞毅将军、平南长史、长沙内史,代理湘州州府事务,被封为湘滨县侯,食邑六百户。他还历任邵陵、零陵太守、云麾将军、昌州刺史。王琳起兵造反的时候,弘直在湘州,王琳兵败后,弘直才回朝。天嘉年间,他先后担任国子博士、庐陵王长史、尚书左丞、领羽林监、中散大夫、秘书监,掌管国史。后来又升任太常卿、光禄大夫,并被赐予金章紫绶。
太建七年,我生病了,快要死了,就留下一份遗嘱给家人说:“我今年以来,身体越来越不行了,可以说是衰老了,但是对生命的留恋,自己也没察觉到,只想尽情享受生活,不知道衰老正在逼近。现在寿命的期限到了,就要像朝露一样消逝了,活了七十多年,也够本了,该交代的都交代了,没有什么遗憾了。死后,你们去市场上买口小棺材,一定要小的,好搬动。穿平时常穿的衣服下葬,按照古人的规矩来,去见祖先的时候,必须穿戴整齐,可以穿单衣、裙衫和旧鞋子。要尽到孝道,准备好孝服,如果遇到好朋友来送行,也要准备香烛,棺材里只放白布手巾和粗糙的香炉就行了,其他什么都不要放。”我死在家中,享年七十六岁,留下二十卷集子。我的儿子叫确。
我儿子确,字士潜,长得好看,为人宽厚,行为端正,博览经史,特别喜欢玄学,我父亲弘正对他特别疼爱。他做过梁朝太学博士、司徒祭酒、晋安王主簿。高祖皇帝即位后,他被任命为尚书殿中郎,后来升迁为安成王限内记室。高宗皇帝即位后,他被任命为东宫通事舍人,母亲去世后,他辞官回家守孝。欧阳纥平定叛乱后,他又被任命为中书舍人,被派往广州慰问将士,守孝期满后,担任太常卿。后来又历任太子中庶子、尚书左丞、太子家令,因为父亲去世,他又辞官回家守孝。不久后,他又被任命为贞威将军、吴县令,但他坚决推辞,没有赴任。至德元年,他被任命为太子左卫率、中书舍人,升迁为散骑常侍,加封贞威将军,担任信州南平王府长史,代理扬州州务,他为政清廉公正,被誉为好官。后来升迁为都官尚书。祯明初年,他生病了,死在任上,享年五十九岁。朝廷下诏追赠他散骑常侍、太常卿的官职,并负责他的丧葬事宜。
袁宪,字德章,是尚书左仆射袁枢的弟弟。他从小聪明好学,胸怀宽广,很有气度。梁武帝修建学校,另开设了五个馆舍,其中一个馆舍就在袁宪家西边,袁宪经常邀请学生们来家里,和他们一起讨论问题,每次都有新的见解,让人意想不到,同辈的人都对他非常佩服。
公元488年,武帝写了《孔子正言章句》这本书,然后下令在国子学里宣讲这本书的意义。当时宪才十四岁,就被召进国子学学习《正言》,去拜见祭酒到溉。到溉一眼就看中了宪,很喜欢他那种灵气十足的样子。
在国子学学习了一年后,国子博士周弘正问宪的父亲君正:“您觉得您儿子现在可以参加考试了吗?”君正说:“他的经义理解还比较浅,不敢让他去考试。”过了几天,君正派家里的客人岑文豪陪着宪去见周弘正。正赶上周弘正要上讲台讲课,学生们都到齐了,周弘正就把宪叫进屋里,给了他一根麈尾(拂尘),让他来阐述义理。当时谢岐和何妥也在屋里,周弘正对他们说:“两位贤才虽然精通经义的奥妙,但会不会觉得为难这个后生晚辈呢?”于是何妥和谢岐轮流提出义理上的问题,深入探讨,宪和他们来来回回辩论好几轮,应对轻松敏捷。周弘正对何妥说:“你尽管问,别因为他是孩子就对他手下留情。”当时学堂里挤满了学生,围观的人很多,而宪却神色自若,从容应对,辩论能力绰绰有余。周弘正故意提出好几个难题,最终都没能难倒宪,于是对岑文豪说:“你回去告诉袁吴郡(宪的父亲),这个孩子已经可以接替博士的职位了!”
那时候学生参加考试,很多人行贿送礼,岑文豪想送礼,君正说:“我怎么可能用钱给儿子买官呢?”国子学里的官员对此也很不满。等到宪考试的时候,考官们故意提出很多刁钻的问题,宪却能对答如流,条理清晰。到溉看着宪说:“袁君正果然有后继之人啊!”后来,君正要带宪去吴郡,到溉在征虏亭为他送行,对君正说:“前些日子考试的萧敏孙、徐孝克,虽然也懂经义,但论及对经义的理解和运用,跟您儿子比起来差远了。”不久,宪就高中了。因为是名门之后,他被选为驸马,娶了南沙公主,也就是梁简文帝的女儿。
公元536年,我当上了秘书郎。548年,升职做了太子舍人。后来侯景造反,我跑到吴郡避难,没多久又赶上父亲去世,我悲伤过度,都超过了礼仪规定的标准。皇帝下令,让我当了尚书殿中郎。高祖当了宰相后,我又被任命为司徒户曹。557年,我升任中书侍郎,还兼任散骑常侍。后来我和黄门侍郎王瑜出使齐国,一去好几年都没回来,直到天嘉年间(560年)才回朝。564年,我又被任命为中书侍郎,直接在侍中省办公。567年,我当上了给事黄门侍郎,还负责太常寺的事务。568年,我升任尚书吏部侍郎,接着又当了散骑常侍,在东宫服侍太子。569年,我升任御史中丞,还兼管羽林军。当时豫章王叔英不遵守法度,强抢民马,我根据事实弹劾了他,叔英因此被罢免。从此以后,朝野上下都对我非常敬畏。
我非常熟悉朝中的规章制度,尤其擅长审理案件。有时候,案件还没完全审理清楚,相关部门就已经按照法律程序结案了,我就利用空闲时间,向皇帝汇报情况,我上报的情况非常多。有一次,我陪皇帝在承香阁宴会,宾客散去后,高宗皇帝把我跟卫尉樊俊留下来,一起在山亭上聊天喝酒,一直到天黑。高宗看着我,对樊俊说:“袁家的人果然不同凡响啊!”可见皇帝对我的看重。
571年,我当上了侍中。572年,我被任命为吴郡太守,因为父亲去世不久,我推辞了这个职位,后来改任明威将军、南康内史。575年,我的任期满了,我被任命为散骑常侍,兼任吏部尚书,后来转正了。因为我长期担任显要的职位,多次上表请求辞职。高宗皇帝说:“朝中很多人在任上,都经常受到诽谤。你处理政务已经很多了,可以说是清正廉洁,我会另行考察任用别人,你暂时先别辞职。”579年,我升任右仆射,参与选官。之前我的哥哥袁简懿子担任左仆射,到这时候我担任右仆射,朝中都称我哥哥为大仆射,我为小仆射,朝廷对此非常荣耀。
高宗皇帝身体不好,我(袁宪)和吏部尚书毛喜一起被皇帝委以重任。当时,始兴王叔陵造反,我指挥调度军队,出了不少力。后来皇帝病得很重,拉着我的手说:“我儿子还小,以后的事情就交给你了。”我回答说:“大家都在盼着圣上早日康复,现在谈以后的事,我不敢接受您的旨意。”因为立功,我被封为建安县伯,食邑四百户,担任太子中庶子,其他官职不变。不久,我又升任侍中、信威将军、太子詹事。
到了至德元年,太子举行加冠礼,第二年,又举行释奠大礼,我上表请求辞官,皇帝没同意,还给我配了两个侍从,升我的官职为云麾将军,并给我配备了佐史。太子不太遵守规矩,不好好学习,我一共十次上表劝谏他,都引用了古今的例子,言语恳切而直率。太子表面上装作接受了,心里根本没悔改。后来,皇帝想立宠姬张贵妃的儿子始安王为太子,曾经试探性地跟我说过这事儿。吏部尚书蔡徵顺着皇帝的意思夸赞,我却严厉地反驳他说:“皇太子是国家的继承人,关系到千千万万百姓的福祉,你是什么人,敢随便谈论废立太子这种事!”最终,皇帝在夏天废黜了太子,让他做了吴兴王。皇帝知道我曾经劝谏过他,感叹道:“袁德章真是个刚正不阿的忠臣啊!”当天就下诏让我担任尚书仆射。
祯明三年,隋军来攻打我们,隋将贺若弼带兵烧了宫城的北掖门,宫里的卫兵都逃跑了,朝臣们也都各自逃命去了,只有我还在皇帝身边保护他。皇帝对我说:“我一直待你不薄,今天看到你,才知道‘岁寒知松柏,后凋’这句话的真正含义啊!”皇帝慌慌张张地要逃跑,我严肃地说:“北方的军队进城,肯定不会乱来,现在是大事,陛下您别慌。我希望陛下您整理好衣冠,到前殿去,就像梁武帝当年面对侯景那样。”皇帝没听我的,直接下榻逃跑去了。我从后堂景阳殿进去,看到皇帝跳井自杀了,我跪在地上哭着出来了。
北京城破了,然后就归顺了隋朝。隋朝皇帝任命他为使持节、昌州诸军事、开府仪同三司、昌州刺史,官职还挺高的。开皇十四年,他又被任命为晋王府长史。十八年的时候去世了,享年七十岁。死后被追赠为大将军、安城郡公,谥号为“简”。他最大的儿子承家,在隋朝也当了官,做到秘书丞、国子司业。
史书上评价说:“梁元帝说士大夫们都很看重汝南人周弘正,这话说得真对啊!”你看他气度不凡,特别擅长玄学,简直就是一代国师级别的人物。袁宪为人正直严谨,为人处世光明磊落,坚持自己的道义。韩愈说,做臣子就应该像他这样,忠心耿耿,毫无二心。袁宪一辈子都坚持自己的原则,这实在值得我们学习和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