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元饶,是湖北江陵人。从小就爱学习,而且特别孝顺,名声很好。他在梁朝当官,一开始是江陵的主簿,后来升迁到征南府当行参军,又调到外兵参军。等到司徒王僧辩刚开始组建幕府的时候,元饶和沛国人刘师知一起担任主簿。高祖皇帝登基后,任命他当晋陵县令。之后进京担任尚书功论郎。出使齐国回来后,当上了廷尉正。接着升迁为太仆卿,同时兼任本县的大中正和中书通事舍人。没多久又升任廷尉卿,加封通直散骑常侍,还兼任尚书左丞。那时候高宗皇帝刚登基,国家大事很多,所有事情,不管大小,都得问他,朝中上下都觉得他工作很称职。

司马申,字子真,河内温县人也。少有志节,好读书,尤精《春秋》。仕梁时,为秘书郎。陈霸先起兵,申从之,累迁至太子詹事。陈文帝即位,以申为太子少傅。后为侍中、吏部尚书。及高祖受禅,以申为秘书监。迁礼部尚书,进位开府仪同三司。寻为太子少师,兼吏部尚书。卒于官。

司马申,字子真,是河南温县人。从小就有志气和节操,喜欢读书,尤其精通《春秋》。在梁朝当官的时候,是秘书郎。陈霸先起兵的时候,司马申跟着他,一路升迁,做到太子詹事。陈文帝即位后,任命司马申为太子少傅。后来又担任侍中和吏部尚书。高祖皇帝登基后,司马申被任命为秘书监。之后升迁为礼部尚书,被封为开府仪同三司。不久又担任太子少师,同时兼任吏部尚书。最后是在任上去世的。

毛喜,字士荣,吴兴人也。少有器局,好学能文。仕梁时,为秘书郎。陈霸先起兵,喜从之,累迁至太子舍人。陈宣帝即位,以为侍中、吏部尚书。及高祖受禅,除秘书监。迁礼部尚书,进位开府仪同三司。寻转太子少师。卒于官。

毛喜,字士荣,是湖州人。年轻时就有很好的风度和才能,喜欢学习,又能写文章。在梁朝当官的时候,是秘书郎。陈霸先起兵的时候,毛喜也跟着他,一路升迁,做到太子舍人。陈宣帝即位后,任命他为侍中和吏部尚书。高祖皇帝登基后,任命他为秘书监。之后升迁为礼部尚书,被封为开府仪同三司。不久又升任太子少师。最后也是在任上去世的。

蔡徵,字道明,吴兴人也。少有才名,好学能文。仕陈时,累迁至太子舍人。及高祖受禅,除秘书丞。迁太子洗马,仍为秘书丞。后为著作郎,转太子率更令。

蔡徵,字道明,也是湖州人。年轻时就有才名,喜欢学习,又能写文章。在陈朝当官的时候,一路升迁,做到太子舍人。高祖皇帝登基后,被任命为秘书丞。之后升迁为太子洗马,同时还担任秘书丞。后来又担任著作郎,最后升任太子率更令。

元饶当上了御史中丞,负责掌管五礼事务。那时候,合州刺史陈褵是个贪官污吏,劣迹斑斑,他派人到江边强行收取鱼,又在六个郡县强征米粮,老百姓苦不堪言。

元饶就弹劾陈褵说:“我听说,设立官职是为了治理百姓疾苦,根本在于清正廉洁;打开帘幕体察民情,本在于仁慈宽厚。如果官员贪污成性,无休止地征收赋税,虽然天网恢恢,疏而不漏,最终也逃脱不了惩罚。我仔细查阅了案卷,钟陵县开国侯、合州刺史陈褵,凭借着皇帝的宠幸,被提拔重用,爵位是恩赐来的,官职也是私下授予的,他既没有功劳也没有德行,却尸位素餐,享受荣华富贵。谯郡和肥地的百姓,长期受苦,如今皇恩浩荡,收复了这些地方,百姓都仰慕圣上的仁德。新收复的土地,更需要宽厚仁慈的治理,派你去做地方长官,责任重大啊!皇上特意恩赐你,召见你到宣室殿,亲自教诲你,对你寄予厚望。虽然你本来就没有廉洁的操守,但皇上对你谆谆教诲,你应该以此为戒,努力为官。然而,你却擅自征收赋税,贪得无厌,强征米粮,辜负了王沉赈灾的善举,无限度地征收鱼,与羊续悬挂枯鱼的故事形成鲜明对比。依法严惩你,才能彰显朝廷的法律威严。我们参议后认为,应该按照圣旨,免去陈褵的官职,并依法禁止他日后参加科举考试,降职为本来的官阶。” 皇上批准了他的奏章。

吴兴太守武陵王伯礼和豫章内史南康嗣王方泰,都骄横跋扈,元饶也查实并弹劾了他们,结果都被罢免了官职。

元饶这个人啊,为人公正,特别擅长执法,而且对各种典故都非常熟悉,治理地方也很有一套。要是哪个官员犯法了,或者政令对老百姓不利,或者在教化方面做得不够好,他都会及时纠正,做了很多有益的事情。后来他升迁为贞威将军、南康内史,还拿出自己三千多斛的俸禄来帮助老百姓交税,还经常去看望老年人,救济穷困的人,老百姓都非常感激他。因为政绩突出,他被召回朝廷,被加封为散骑常侍,还担任荆州、雍州、湘州、巴州、武州五个州的大中正。没多久,他又在原职的基础上兼任尚书左丞,后来又当上了御史中丞。他先后担任过左民尚书、右卫将军、领前将军,最后做到吏部尚书。太建十三年去世,享年六十四岁。朝廷追赠他侍中、金紫光禄大夫的官职,并负责了他的丧事。

司马申,字季和,是河内温县人。他爷爷司马慧远是梁朝的都水使者,他父亲司马玄通是梁朝的尚书左民郎。司马申从小就很有风度,十四岁就会下棋了,有一次跟着他父亲去拜访吏部尚书到溉,当时梁州刺史阴子春和领军朱异也在那里。阴子春早就认识司马申了,就在席间叫他过来对弈,司马申每一步棋都妙不可言,朱异看了都觉得很惊奇,于是就邀请司马申一起游玩。后来梁朝的邵陵王担任丹阳尹的时候,就让司马申当他的主簿。碰上太清之乱的时候,他的父母都去世了,所以他就发誓要吃素食度过一生。

梁元帝执政后,起用司马申为开远将军,后来又升迁为镇西外兵记室参军。侯景攻打郢州的时候,司马申跟着都督王僧辩驻守巴陵,他每次提出的计策都能被采纳执行。王僧辩感叹道:“这小子适合冲锋陷阵,可能不是他的强项,要是让他负责安抚百姓守卫城池,一定会有非凡的功绩。”在王僧辩讨伐陆纳的时候,司马申也在军中,当时敌军突然杀到,大家都溃败了,司马申却挺身而出保护王僧辩,用盾牌挡在他前面,正好碰上裴之横的援军赶到,敌军才撤退。王僧辩看着司马申笑着说:“仁者必有勇,这话果然没错!”后来司马申被任命为散骑侍郎。绍泰初年,又升迁为仪同侯安都从事中郎。

高祖皇帝即位后,他被任命为安东临川王的谘议参军。天嘉三年,升迁为征北谘议参军,同时兼任廷尉监。五年后,又升任镇东谘议参军,兼任起部郎。后来外放担任戎昭将军、江乘县令,政绩显著,深受好评。之后回到朝廷,担任尚书金部郎,后来又升迁为左民郎,因为公务上的过失被免职。

太建初年,他又被起用为贞威将军、征南鄱阳王谘议参军。九年后,他被任命为秣陵县令,在任期间以清廉能干而闻名,甚至还有白雀在县衙筑巢的奇事。任期结束后不久,他被召入东宫担任宾客,不久又兼任东宫通事舍人。之后升迁为员外散骑常侍,同时仍然担任舍人。

等到叔陵谋反失败后,他占据东府,立即派人去召右卫将军萧摩诃率兵前来支援,迅速追斩了叛军,然后进城收缴了叛军的府库。皇帝对此非常嘉奖。因为这次立功,他被任命为太子左卫率,被封为文招县伯,食邑四百户,同时兼任中书通事舍人。不久又升迁为右卫将军,并加授通直散骑常侍的职位。后来因为生病回到家中,又加授散骑常侍,右卫将军和舍人的职位都保留着。

至德四年,他去世了。皇帝非常悲痛,下诏说:“遵循祭祀先人的礼仪,追思先人的功德,按照旧例为他举行葬礼,追封谥号。故散骑常侍、右卫将军、文招县开国伯申,忠诚正直,品德高尚,能够在繁琐的事务中保持简朴,并且能够舍身报国。朕对他委以重任,寄予厚望,正指望他能为国家做出贡献,没想到他却突然去世,朕心中悲痛万分。特追赠他侍中、护军将军的职位,晋爵为侯,增加食邑为五百户,谥号为‘忠’。赐给他朝服一套,衣物一件,择日举哀,丧葬所需的一切费用,都由国家承担。”皇帝亲自为他撰写了墓志铭,文中充满了悲痛之情。墓志铭的最后写道:“唉!上天不佑善良,夺去了我这位忠良的臣子!”可见皇帝对他的器重。

他侍奉过三位皇帝,掌管机密事务,在紧急关头,处理军国大事,都能迅速果断地做出决断,从不拖延。他的儿子申琇继承了他的事业,官至太子舍人。

毛喜,字伯武,是河南荥阳阳武人。他爷爷是梁朝的散骑侍郎。他爸爸是梁朝的尚书比部侍郎兼中权司马。毛喜从小就爱学习,擅长草书和隶书。他一开始在梁朝担任中卫西昌侯的行参军,不久就升迁为记室参军。高祖皇帝早就听说过毛喜,等到他镇守京口的时候,就命令毛喜和高宗一起前往江陵,还特意嘱咐高宗说:“你到了西朝,可以向毛喜请教。”毛喜和高宗一起拜见了梁元帝,梁元帝随即任命高宗为领直,毛喜为尚书功论侍郎。江陵城破后,毛喜和高宗一起迁往关中地区。

后来,世祖皇帝即位,毛喜从周朝回来,献上了和好两国的策略,朝廷就派周弘正等人去周朝进行外交联络。高宗皇帝回国后,毛喜在郢州迎接他。之后,又派毛喜入关,请求周朝归还他的家人。周朝的冢宰宇文护握着毛喜的手说:“能够促成两国友好关系的人,就是你啊!”然后,宇文护就送柳皇后和后主回国了。天嘉三年,他们到达京城,高宗当时是骠骑将军,毛喜又被任命为高宗的府谘议参军,兼领中记室。府里和朝廷的文书,都是毛喜起草的。

世祖皇帝曾经对高宗皇帝说:“我的几个儿子都用‘伯’字辈的名字,你的儿子们就应该用‘叔’字辈的名字。”高宗皇帝就去问毛喜,毛喜就列举了自古以来名贤杜叔英、虞叔卿等二十多个人,以此向世祖皇帝禀报,世祖皇帝很满意。世祖皇帝去世后,废帝年幼无知,高宗被任命为尚书,辅佐朝政。仆射到仲举等人认为朝中大臣都希望高宗掌权,于是伪造皇太后的命令,让高宗回到东宫。当时大家都感到疑惑和害怕,没人敢说话。毛喜立刻飞奔进去,对高宗说:“陈朝建立时间不久,天下尚未安定,又面临着国难,全国上下都忧心忡忡。皇太后深思熟虑,为了国家的长远计策,才让您回宫,共同治理国家,效法伊尹和周公。今天那些话,一定不是皇太后的本意。社稷的安危,希望您能仔细考虑。以我的愚见,应该再次上奏,不要让奸贼得逞。”结果正如毛喜所料。

右卫将军韩子高跟陈叔宝密谋反叛的事还没败露,陈叔宝的宠臣沈法兴就高兴地跟陈叔宝说:“应该挑选精兵强将,配备给韩子高,再赏赐他铁料和煤炭,让他打造兵器盔甲。” 陈叔宝很惊讶,说:“韩子高这是要造反啊,正应该把他抓起来,你为什么还要这样?” 沈法兴回答说:“山陵祭祀刚结束,边境敌人还很多,韩子高又承蒙前朝的重用,表面上是忠于朝廷,实际上却很轻率冲动,我怕他哪天脑袋一热就造反,到时追究起来,可能违背了您的圣意。应该真诚地安抚他,让他不怀疑,利用他这员猛将的力量。” 陈叔宝觉得很有道理,最后还是照着沈法兴的计策做了。

陈叔宝即位后,任命沈法兴为给事黄门侍郎,兼中书舍人,掌管军国机密。陈叔宝打算北伐,就命令沈法兴制定军事制度,一共十三条,下令颁布全国,具体内容就不多说了。不久,沈法兴升迁为太子右卫率、右卫将军。因为制定策略有功,被封为东昌县侯,食邑五百户。他还兼任江夏、武陵、桂阳三王府的国事。太建三年,沈法兴母亲去世,他辞官守孝,朝廷追赠沈法兴母亲庾氏为东昌国太夫人,赐予布五百匹,钱三十万,并负责他的丧葬事宜。还派员外散骑常侍杜缅为他母亲绘制墓田图,陈叔宝还亲自和杜缅一起研究墓地规划,可见他对沈法兴多么看重。守孝期满后,沈法兴被重新任命为明威将军,右卫将军、中书舍人职位不变。后来又改任宣远将军、义兴太守。不久,他又以原官职回到朝廷担任御史中丞。

守孝期满后,沈法兴升任散骑常侍、五兵尚书,参与选拔官员的事务。等到军队北伐,夺取了淮南地区,沈法兴就向陈叔宝陈述巩固边防的策略,陈叔宝采纳了他的意见,当天就执行了。陈叔宝又问沈法兴:“我想进兵彭城和汴州,你怎么看?” 沈法兴回答说:“我只不过是个平庸之辈,哪敢预测未来。我认为淮南刚刚平定,百姓还没安定下来,周朝刚刚吞并了齐国,实力很强,难以匹敌,怎么能用疲惫的军队深入敌境呢?况且放弃水路运输的便利,去走陆路,舍长取短,这不是吴国军队所擅长的。我认为不如先安抚百姓,保卫疆土,休养生息,然后再广泛招募优秀人才,等待时机行动,这才是长久之计。” 陈叔宝没有听从他的建议。后来吴国将领吴明彻在战场上被周军打败,陈叔宝对沈法兴说:“你当时说的那些话,现在都应验了。”

话说毛喜在皇帝身边当差,十二年后升了侍中。又过了一年,官职又升了,做了散骑常侍和丹阳尹。后来又升任吏部尚书,散骑常侍的职位还保留着。高宗皇帝驾崩后,有个叫叔陵的家伙造反,皇帝下令让陆琼去传达旨意,让南北各地的军队都听从喜的指挥。叛乱平定后,毛喜又升了侍中,还加封了九百户田地。到了至德元年,他又被任命为信威将军、永嘉内史,官阶也升了,相当于中二千石。

一开始,高宗皇帝把政事都交给毛喜处理,毛喜也很尽心尽力,提出了很多好的建议,还多次直言进谏,皇帝都采纳了他的意见。所以十多年里,江东地区都非常太平繁荣,可以说是全盛时期。只是高宗皇帝没有采纳毛喜关于淮北用兵的建议,结果吴明彻打了败仗,高宗皇帝为此非常后悔,对袁宪说:“我不听毛喜的计策,才导致这样的结果,这是我的错啊!” 毛喜跟皇帝的关系越来越亲近,说话也越来越直率,一点也不回避。可是太子喜欢喝酒,经常和一些人彻夜狂欢,毛喜就劝过太子,高宗皇帝也因此告诫了太子。太子心里很不高兴,所以后来就渐渐疏远了毛喜。

话说有一次,皇帝因为受了伤,伤好后很高兴,就在后宫摆酒设宴,请了江总等人,唱歌跳舞,作诗赋词,喝醉了酒后,还叫来了毛喜。当时皇帝刚刚下葬不久,还没过一年,毛喜看到这种情况心里很不舒服,想劝劝皇帝,可是皇帝已经喝醉了。毛喜走到台阶上,假装犯了心脏病,一头栽倒在地上,让人把他抬了出去。皇帝酒醒后,起了疑心,对江总说:“我后悔叫毛喜来了,我知道他根本没病,他只是想阻止我的宴会,这不是我想要看到的,他太奸诈了!” 于是皇帝跟司马申商量说:“这个人脾气太大了,我想把他贬到鄱阳,让他去报仇出气,怎么样?”司马申说:“那样的话,他就永远不能再为朝廷效力了,那就按照您的旨意办吧!” 傅縡却不同意,他说:“不行啊!要是让他去报仇,那岂不是不把先帝放在眼里?”皇帝说:“那就给他一个偏远的小郡做官,别让他再参与朝政就行了。” 最后,毛喜被任命为永嘉内史。

喜到了郡里,没接受俸禄,治理政务清廉公正,老百姓和官吏都很拥护他。碰上丰州刺史章大宝起兵造反,他所在的郡和丰州挨着,而且平时根本没做好防备,喜就赶紧修缮城墙和护城河,整顿武器装备。他还派手下松阳县令周磻带一千兵去支援建安。叛乱平息后,他被任命为南安内史。祯明元年,朝廷征召他担任光禄大夫,兼领左骁骑将军。喜在郡里做了很多好事,所以朝廷把他召回京城,路上送他的人绵延数百里。那一年,他在路上病死了,享年七十二岁。他留下遗著十卷。他的儿子处冲继承了他的爵位,官至仪同从事中郎、中书侍郎。

蔡徵,字希祥,是侍中、中抚军将军蔡景历的儿子。他从小聪明伶俐,记忆力超群。六岁的时候,他去拜访梁朝吏部尚书河南人褚翔(褚翔字仲举),褚翔很惊叹他的聪明才智。七岁的时候,他母亲去世,他守丧就像成年人一样认真。他的继母刘氏性情强悍,嫉妒心强,对他不公平,但是蔡徵侍奉继母更加谨慎,一点怨言也没有。蔡徵原名叫蔡览,蔡景历觉得他有王祥那样孝顺的品性,就给他改名为徵,字希祥。

梁朝承圣年间初期,高祖当南徐州刺史的时候,召他来担任迎主簿。不久,他又被任命为太学博士。天嘉年间初期,他升迁为始兴王府法曹行参军,后来又历任外兵参军事、尚书主客郎,他做官的地方都以办事干练而闻名。太建年间初期,他升迁为太子少傅丞、新安王主簿、通直散骑侍郎、晋安王功曹史、太子中舍人,还兼任东宫领直,中舍人职位照旧。他父亲去世后,他辞去官职守丧,守丧期满后,他继承了新丰县侯的爵位,被授予戎昭将军、镇右新安王谘议参军的官职。

公元618年,蔡徵升任廷尉卿,没多久又当上了吏部郎。后来又升任太子中庶子、中书舍人,负责起草诏书和诰令。不久被任命为左民尚书,和仆射江总一起负责修订五礼。之后又加封宁远将军。后主很器重他的才能和办事能力,给他越来越重要的任务。他升任吏部尚书、安右将军,每十天就要去东宫一次,在太子面前讲解历史上的兴衰成败和当时的政务。后主还下令,廷尉寺里的大小案件,都要征求他的意见才能决定。

很快,后主又下令让他负责招募士兵,自己组建军队。蔡徵善于安抚士兵,了解民情,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招募了将近一万人。蔡徵的官位和声望越来越高,势力也越来越大,很多人对他忌惮不已。后来,他又被调任中书令,将军的职位依旧保留。中书令这个职位清闲得很,没什么事可做。有人说蔡徵有怨言,这事传到了后主耳朵里,后主大怒,收了他的兵马,要杀了他。有人极力劝谏,他才免于一死。

公元619年,隋军渡过长江,后主因为蔡徵有才能,让他暂时担任中领军。蔡徵日夜操劳,尽心尽力,后主很欣赏他,说:“这事我一定好好报答你。”等到在钟山南岗决战的时候,后主命令蔡徵守卫宫城西北大营,后来又让他督促各路军队作战。城池失守后,蔡徵按照规定进了关。

蔡徵长得好看,能说会道,知识渊博。从士大夫、官宦到皇室宗亲,以及当时的制度、典章制度、户籍风俗、山川地理,问他什么他都能答上来。但是他的性格比较趋炎附势,好高骛远,不能踏踏实实地做事。刚开始当吏部尚书的时候,他就向后主请求借用鼓吹乐队,后主对主管官员说:“鼓吹乐队是立了功才赏赐的,蔡徵不自量力,违反了朝廷的制度。但是他父亲蔡景历确实立过功,就先按照他的请求办吧,拜官之后立刻收回。”蔡徵不修廉洁,都是这种作风。

隋文帝听说他聪明能干,召见他询问政事,他回答的问题总是切中要害。但他多年没有升迁,后来才被任命为太常丞。他历任尚书民部仪曹郎、给事郎,最终去世,享年六十七岁。他的儿子蔡翼,精通《尚书》,官至司徒属、德教学士。后来投奔隋朝,做了东宫学士。

史书上记载说:柳宗元啊,他日夜勤勉,从不懈怠,为国家做了很多有益的事情。

司马申清,他在朝廷上清正廉洁,勤勤恳恳,而且忠心耿耿,真是好啊!

毛喜,他深通治国之道,很好地辅佐了当时的皇帝。

蔡徵,他聪明能干,才华横溢,可惜啊,他专权跋扈,最终自食其果,真是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