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僧明,字弘照,是江苏扬州人。他身材矮小,但是胆量和气魄都超过常人,又勇猛有力,擅长骑马射箭。梁朝大同年间,卢安兴担任广州南江督护,杜僧明和他哥哥杜天合,还有周文育一起被卢安兴推荐,请求跟着他一起去广州。他们多次征讨当地土著,立下不少功劳,还曾协助新州防御。杜天合也很有才能,也参加过多次征战。后来卢安兴死了,杜僧明又跟着卢安兴的儿子卢子雄做事。

等到交州土豪李贲造反,赶走了刺史萧谘,萧谘逃到广州,朝廷就派卢子雄和高州刺史孙冏去讨伐李贲。当时春天草才长出来,瘴气也开始蔓延,卢子雄请求等到秋天再去讨伐,但是广州刺史萧暎不同意,萧谘也催促他们赶紧出发,卢子雄等人没办法,只好出发了。到了合浦,部队里死了将近七成的人,士兵们都害怕劳累,纷纷逃散,根本管不住,卢子雄只好带着剩下的士兵退兵回广州。萧谘就向朝廷告发卢子雄和孙冏与叛军勾结,故意拖延不进军,梁武帝下令在广州处死卢子雄父子。

卢子雄的儿子卢子略和卢子烈都是豪杰,他们的家人都在南江。杜天合就和大家商量说:“卢家几代人都对我们很好,现在卢子雄父子被冤枉而死,我们却不能为他报仇,这可不是大丈夫所为!我弟弟杜僧明可是万人敌,如果我们包围州城,号召百姓,谁敢不服从?城破之后,我们杀了萧暎和萧谘祭奠卢家父子,然后等朝廷使者来了,就束手就擒,去廷尉受审,这样死了也比活着强!就算失败了,也没什么遗憾!”大家都很激动地说:“我们都愿意这样做,就听您的吩咐!”于是杜天合就和周文育等人率领大家结盟,拥立卢子雄的儿子卢子略为首领,攻打广州刺史萧暎。卢子略驻扎在城南,杜天合驻扎在城北,杜僧明和周文育分别占据东西两侧,官吏百姓都响应他们,一天之内,聚集的兵力就达到了几万人。梁武帝当时正在高要,听说这件事后,就率领军队来讨伐,大败叛军,杀了杜天合,活捉了杜僧明和周文育等人,梁武帝后来把他们都释放了,还任命杜僧明为主帅。

话说当年高祖打交趾和讨伐元景仲的时候,僧明和周文育都立了大功。后来侯景造反,他们俩都跟着高祖去救援京城。高祖在始兴打败兰裕,僧明冲在最前面,活捉了兰裕并将其斩首。 还有一次,他和蔡路养在南野打仗,僧明的马受了伤,高祖赶紧跑去救他,还把自己的马给了僧明。僧明骑上高祖的马,带着几十个人又冲了上去,敌人溃不成军,高祖乘胜追击,大败蔡路养。

高州刺史李迁仕占据大皋,又进逼灨石,想逼迫高祖就范。高祖就派周文育当先锋,和僧明一起把李迁仕打跑了。李迁仕和宁都人刘孝尚合兵一处,想偷袭南康,高祖又让僧明和文育等人去抵挡他们。双方僵持不下,打了上百天,最后终于活捉了李迁仕,送到了高祖军中。高祖拿下南康后,留下僧明驻守西昌,负责安成、庐陵两郡的军事。 皇帝元帝下诏,授予僧明假节、清野将军、新州刺史的官职,封他为临江县子,食邑三百户。

侯景派于庆等人来骚扰南江,高祖驻扎在豫章,任命僧明为先锋,他所到之处,战无不胜。高祖上表推荐僧明当长史,继续跟着他东征。军队到达蔡洲,僧明率领部下烧毁了敌人的水门大船。侯景平定后,因为战功,僧明被任命为员外散骑常侍、明威将军、南兖州刺史,晋升为侯爵,食邑增加到五百户,还兼任晋陵太守。承圣二年,他跟随高祖北上围攻广陵,官职又升为使持节,迁任通直散骑常侍、平北将军,其他官职不变。后来荆州失守,高祖派僧明率领吴明彻等人跟随侯瑱去西边救援,结果在江州病死了,享年四十六岁。死后被追赠散骑常侍,谥号为“威”。 后来世祖皇帝即位后,又追赠他开府仪同三司。天嘉二年,僧明被配享高祖庙庭。他的儿子僧晋继承了他的爵位。

周文育,字景德,是江苏宜兴阳羡人。他小时候家里很穷,是个孤儿,本来住在安徽寿县,姓项,叫猛奴。十一岁的时候,就能在水里连续游几里路,跳高能跳五六尺,跟小伙伴们一起玩,没人比得上他。宜兴人周荟是寿昌浦口(今安徽寿县)的戍主,看见他很惊奇,就把他叫过去说话。周文育说:“我妈年纪大了,家里穷,哥哥姐姐都长大了,被赋税压得喘不过气来。”周荟很同情他,就跟着周文育回家,向他母亲请求收养周文育做自己的儿子,他母亲就同意了。等到周荟的任期满了,就带着周文育回到京城,去拜见太子詹事周舍,请他给周文育取个名字。周舍就给他取名叫周文育,字景德。然后让自己的侄子弘让教他读书写字和算账。弘让擅长隶书,还把蔡邕的《劝学》和一些古诗送给周文育,但是周文育根本不看,他对弘让说:“谁要学那些玩意儿,想发财就得多练练骑马打仗!”弘让被他这股劲儿给震住了,就开始教他骑马射箭,周文育特别高兴。

司州刺史陈庆之跟周荟是同一个郡的人,关系很好,就推荐周荟当先锋军主将。陈庆之派周荟带五百人去新蔡悬瓠(今河南汝南),去安抚白水蛮。结果白水蛮想抓住周荟送去北魏,事情败露了,周荟和周文育一起抵抗。当时敌人很多,一天打了数十次仗,周文育冲锋陷阵,英勇无比。战斗中周荟战死了,周文育冲进敌阵把周荟的尸体抢了回来,敌人都不敢靠近。到晚上,双方才各自撤兵。周文育身上中了九处伤,伤好后,他请求回乡安葬周荟。陈庆之很佩服他的忠义,给了他很多财物送他回去。安葬完后,碰上卢安兴做了南江督护,邀请周文育一起做事。多次征讨俚獠(古代南方少数民族),屡立战功,被任命为南海县令。卢安兴死后,周文育和杜僧明一起攻打广州,被高祖(指梁武帝萧衍)打败了,高祖后来赦免了他,这件事记载在杜僧明的传记里。

监州王劢把文育提拔成重要官员,给了他很多责任。王劢要调走了,文育想跟着他一起离开。到了大庾岭,他们去算命,算命先生说:“你往北走,顶多当个县令,往南走,就能当公侯。”文育说:“够花销就行,谁稀罕当公侯啊!”算命先生又说:“你一会儿就能意外得到两千两银子,不信咱们就拿这个做个验证。” 当天晚上,他们住旅店,有个商人找文育赌博,文育赢了两千两银子。

第二天早上,文育跟王劢告别,王劢问他怎么回事,文育就把这事儿说了,王劢这才放他走了。高祖在高要听说文育回来了,特别高兴,派人迎接他,重重赏赐他,还分给他一部分军队。

高祖讨伐侯景的时候,文育和杜僧明在前线打仗,攻克克兰裕,支援欧阳頠,都立了大功。高祖在南野打败了蔡路养,文育被蔡路养围困,四面八方都是敌人,箭矢像雨点一样落下来,他的马都死了,文育一边右手拼死搏斗,一边左手解开马鞍,冲出了包围圈。他和杜僧明等人汇合,一起继续进攻,最终大败了敌人。高祖就上表推荐文育当府司马。

李迁仕占据大皋,派他的将领杜平虏去灨石鱼梁修建城池,高祖命令文育去攻打他。杜平虏丢下城池逃跑了,文育占领了这座城。李迁仕听说杜平虏战败,把老弱病残留在老巢大皋,挑选精兵强将亲自带兵来攻打文育,来势汹汹,士兵们都很害怕。文育和他们作战,李迁仕稍微后退了一些,双方僵持不下,这时高祖派杜僧明来增援,又打败了李迁仕的水军,李迁仕的军队溃败,不敢再过大皋,直接逃到新淦去了。梁元帝封文育为假节、雄信将军、义州刺史。

李迁仕又和刘孝尚一起想抵抗义军,高祖派文育和侯安都、杜僧明、徐度、杜棱一起在白口修筑城池抵抗他们。文育多次出战,最终活捉了李迁仕。

高祖从南康出发,派文育带五千兵马,开辟江路。侯景的将领王伯丑占据豫章,文育击败了他,占领了豫章城。因为他之前的战功,被任命为游骑将军、员外散骑常侍,封东迁县侯,食邑五百户。

高祖的军队到了白茅湾,命令文育和杜僧明担任先锋部队,平定了南陵、鹊头等城池。到了姑熟,跟景将侯子鉴打了一仗,打败了他。景平年间,文育被授予通直散骑常侍的职位,改封为南移县侯,食邑一千户,还被任命为信义太守。后来他又升迁,先后担任了南丹阳、兰陵、晋陵太守,以及智武将军、散骑常侍等职务。

高祖诛杀了王僧辩后,命令文育率领军队支援世祖在吴兴,一起围攻杜龛,最终攻克了。之后,文育又渡江袭击了会稽太守张彪,夺取了他的郡城。后来世祖被张彪袭击,当时文育驻扎在城北的香岩寺,世祖晚上赶过去找他,两人一起设置了防御工事。没过多久,张彪又来进攻,文育拼尽全力死战,张彪没能攻破,最终被文育打败。

高祖听说侯瑱占据了江州,就命令文育去讨伐他,还任命文育为都督南豫州诸军事、武威将军、南豫州刺史,率兵袭击湓城。还没攻下来,徐嗣徽就率领齐国的军队渡江占据了芜湖,朝廷下诏命令文育回京。徐嗣徽等人把战船排列在青墩,一直延伸到七矶,企图切断文育的归路。傍晚的时候,文育突然擂鼓呐喊发起进攻,徐嗣徽等人措手不及。第二天早上,文育反过来攻打徐嗣徽,徐嗣徽的骁将鲍砰只率领少量战船殿后,文育乘着一艘单舴艋船与他作战,他跳上鲍砰的船,砍死了鲍砰,还拖着他的船回到了自己的队伍。敌军大惊失色,只好把船留在芜湖,从丹阳步行撤退。这时高祖正在白城抵挡徐嗣徽,正好和文育会合。眼看就要开战了,突然刮起了大风,高祖说:“兵法讲究不逆风作战。”文育说:“情况紧急,必须马上决战,还管什么古法!”说着,他拔出战矛,翻身上马,冲锋陷阵,全军都跟着他冲了上去,风也随之改变了方向,杀伤了敌军数百人。徐嗣徽等人转移营地到莫府山,文育也移兵驻扎在对面。文育屡次作战,战功卓著,被加封为平西将军,晋爵为寿昌县公,还被赐予鼓吹一部。

广州刺史萧勃造反,带兵越过山岭。朝廷就派文育率领军队去讨伐他。这时候,新吴洞主余孝顷也跟着萧勃一起反了,他派他弟弟余孝劢守着郡城,自己跑到豫章,占据了石头城。萧勃呢,派他儿子萧孜带兵去和余孝顷汇合,又派别的将领欧阳騑在苦竹滩驻扎军队,傅泰守着墌口城,来阻挡官军的进攻。

官军船只少,而余孝顷手里却有三百艘小船和一百多艘大船在上牢。文育就派军主焦僧度和羊柬偷偷摸摸地去袭击他们,把这些船都抢过来了,还顺便在豫章建了个营寨。这时候官兵的粮食吃光了,大家都想撤退,但文育不同意。他就派人偷偷给周迪送了封信,跟周迪称兄道弟,还跟他说明利害关系。周迪收到信后特别高兴,答应给他送粮食和军饷。

于是文育把老弱妇孺都安排上旧船,顺着水流往下游走,还把在豫章建的营寨给烧了,装作要撤退的样子。余孝顷看到这个情况,高兴坏了,一点防备都没有。文育就抄近路,连夜赶到了芊韶。芊韶的上游是欧阳頠和萧勃,下游是傅泰和余孝顷,文育就占据了中间地带,修建城池犒劳士兵,反贼们都被吓坏了。欧阳頠只好退到泥溪,修城自保。文育就派严威将军周铁武和长史陆山才去袭击欧阳頠,把他给抓住了。

然后文育摆开阵势,跟欧阳頠一起坐船喝酒,还顺便去傅泰的城下转了一圈,接着就攻打傅泰,把傅泰也给拿下了。萧勃在南康听到这个消息,手下的人都吓坏了,谁也撑不住了。他的将领谭世远想杀了萧勃投降,结果被别人害死了。世远的军主夏侯明彻拿着萧勃的头来投降。萧孜和余孝顷还据守着石头城,高祖就派侯安都去帮助文育攻打他们,萧孜向文育投降了,余孝顷逃回了新吴。广州平定了,文育就回到豫章驻扎。因为立了功,他被封为镇南将军、开府仪同三司、都督江广衡交等州诸军事、江州刺史。

王琳占据了长江上游,朝廷命令侯安都担任西路都督,文育担任南路都督,两人一起前往武昌。他们在沌口和王琳交战,文育被王琳俘虏了,后来逃了回来,这事儿《侯安都传》里记载着呢。没多久,文育就被授予使持节、散骑常侍、镇南将军、开府仪同三司的官职,还被封为寿昌县公,配给了一支仪仗队。

后来周迪打败了余孝顷,余孝顷的儿子公飏和弟弟孝劢还占据着原来的营寨,在南方煽动叛乱。高祖皇帝又派文育、周迪、黄法抃等人去讨伐他们。豫章内史熊昙朗也率领军队前来支援,总兵力大概有一万人。文育让吴明彻率领水军,配合周迪运送粮草,自己率领大军进入象牙江,在金口筑城。公飏带着五百人假装投降,想抓住文育,结果事情败露了,文育把公飏抓起来,送到了京城,他的部下也被分编到其他军队里。然后文育放弃水军改成步兵,进驻三陂。王琳派将领曹庆率领两千人来救援孝劢,曹庆把一部分兵力交给常众爱去对抗文育,自己率领剩下的兵力直接攻击周迪和吴明彻的军队。周迪他们战败了,文育退回金口。熊昙朗因为周迪战败,就想着要害死文育,好去投靠常众爱。文育的监军孙白象察觉到了这件事,劝文育先下手为强。文育说:“不行啊,我的老部队人少,外来的军队人多,如果我杀了昙朗,大家都会害怕,军队立刻就会溃散,还不如坦诚相待,安抚他们。”

一开始周迪战败后,丢下船跑了,没人知道他去哪儿了。后来收到了周迪的信,文育很高兴,把信拿给熊昙朗看,结果熊昙朗当着文育的面把他杀了,那年文育五十一岁。高祖皇帝听说后,当天就举行了哀悼仪式,追赠文育侍中、司空官职,谥号为忠愍。

当初文育驻扎在三陂的时候,有一颗流星坠落到地上,声音像雷一样响,地面塌陷了一丈见方,里面有几斗碎炭。还有一次,军营的市场上突然听到婴儿的哭声,整个市场的人都吓了一跳,声音好像是从地下传来的。士兵们挖地一看,发现了一口三尺长的棺材,文育觉得很不吉利。没多久周迪就战败了,文育也被杀了。天嘉二年,朝廷下诏令,让文育在高祖庙里享受祭祀。他的儿子宝安继承了他的爵位。文育的族兄景曜,因为文育当官的关系,也当上了新安太守。

宝安,字安民,十几岁的时候就练起了骑射,仗着自己是富家子弟,就整天骄横跋扈,游手好闲,喜欢养狗遛马,四处驰骋,穿得花里胡哨,还偷偷摸摸地吃喝。当时文育担任晋陵太守,因为要征讨一些不太平的郡县,就让宝安负责监管郡里的事务。宝安还招揽了一帮不良少年,高祖皇帝为此很头疼。后来文育西征打败仗被王琳俘虏了,宝安这才改过自新,认真读书,和士大夫们交往,还安抚管理着文育的军队,做得很好,很有威信。于是被任命为员外散骑侍郎。文育回来后,宝安又升任贞威将军、吴兴太守。后来文育被熊昙朗害死了,朝廷就召宝安回朝。他被任命为猛烈将军,统领文育的旧部,继续南下征讨。

世祖皇帝即位后,非常器重他,把他当成心腹,给他配备精兵强将。平定王琳叛乱时,宝安立下了不少功劳。周迪打败熊昙朗后,宝安南下追击,彻底消灭了残余势力。天嘉二年,他又被任命为雄信将军、吴兴太守,并被封为寿昌县公。三年后,征讨留异时,他担任侯安都的前锋。留异被平定后,他被任命为给事黄门侍郎、卫尉卿。四年后,授予他持节、都督南徐州诸军事、贞毅将军、南徐州刺史的职务。后来又征召他为左卫将军,并加封信武将军。不久后,他兼任卫尉卿,又晋升为仁威将军。天康元年去世,享年二十九岁,追赠侍中、左卫将军,谥号为成。

他的儿子继承了他的爵位。宝安死后,他的儿子也当上了偏将。征讨欧阳纥,平定淮南,也立下了功劳,被封为江安县伯,食邑四百户。后来又担任晋陵、定远两郡太守。太建九年去世,年仅二十四岁,追赠电威将军。

侯安都,字成师,是始兴曲江人。他们家在当地是名门望族。他父亲文捍,年轻时在州郡做官,以忠厚谨慎著称。侯安都发达后,他父亲官至光禄大夫、始兴内史,俸禄很高。

安都这哥们儿,字写得一手好隶书,还会弹琴,各种书都读过一些,还能写五言诗,诗写得挺不错的,而且骑马射箭样样精通,在当地那可是响当当的人物。后来梁朝始兴内史萧子范把他请去当主簿。

侯景造反的时候,安都招兵买马,手下竟然聚集了三千人!高祖去救援京城,安都带着他的兵跟着高祖一起,打败了蔡路养,又打败了李迁仕,最后一起平定了侯景的叛乱,立下了不少战功。元帝封他为猛烈将军、通直散骑常侍,还给了他富川县三百户的食邑。

之后,安都跟着高祖驻守京口,后来又当上了兰陵太守。高祖计划偷袭王僧辩,这事儿除了安都,其他将领谁都不知道。高祖跟安都商量好了计策,让安都率领水军从京口出发,直奔石头城,而高祖自己则率领步兵和骑兵从江乘出发,在罗落汇合。安都到了石头城北,直接弃船登岸,王僧辩根本没察觉。石头城北边挨着山坡,城墙也不算特别高,安都穿着盔甲,腰里别着长刀,士兵们把他抬起来扔进城墙豁口,大家跟着一起冲了进去,直逼王僧辩的卧室。

高祖的大军也赶到了,跟王僧辩在听事厅前打了起来,安都从内阁杀出来,里应外合,前后夹击,最后把王僧辩给抓住了。

公元555年,因为立功,他被任命为使持节、散骑常侍、都督南徐州诸军事、仁威将军、南徐州刺史,官职那是相当的高。 皇上东边去讨伐杜龛的时候,安都留守京城。结果,徐嗣徽、任约这帮人竟然勾结齐国的敌人,攻占了石头城,敌人的骑兵甚至都打到皇宫门口了!

安都这哥们儿,临危不乱,他下令紧闭城门,把旗帜都收起来,故意示弱,装出一副很害怕的样子。他还命令城里的人说:“谁敢爬上城墙看敌人,就杀头!” 到了晚上,敌人见没什么动静,就收兵回石头城去了。安都趁着夜色,悄悄地让士兵们准备防御武器。

第二天一大早,敌人的骑兵又杀回来了。安都不慌不忙,带着三百精兵,打开东西两边的城门,主动出击,跟敌人打了一仗,把他们打得落花流水,敌人灰溜溜地逃回了石头城,再也不敢靠近皇宫了。皇上回来后,任命安都负责水军,在长江中间截断敌人的粮草运输。 他还带兵袭击了秦郡,攻破了徐嗣徽的营寨,缴获了他们的家眷、马匹、驴子以及各种辎重。

更绝的是,安都还缴获了徐嗣徽的琵琶和他的猎鹰,还特意派人送回去,捎话给他:“昨天到您府上拜访,找到了这些东西,现在给您送回来。” 徐嗣徽他们一看,吓得不轻,赶紧求和。皇上就同意让他们回齐国去了。 可是,等徐嗣徽他们渡过长江后,齐国的残余部队还在采石矶据守,防御非常严密。皇上又派安都去攻打,结果俘获了不少敌人。

明年春天,皇上命令安都率领军队去梁山驻扎,以防备齐国。徐嗣徽他们又打进了丹阳,到了湖熟,高祖就叫安都回来,率领骑兵和步兵,在高桥跟齐军对峙。接着又在耕坛南边打了一仗,安都只带着十二个骑兵,冲进了敌阵,打败了他们,活捉了齐国的仪同乞伏无劳。他还刺伤了齐将东方老,结果东方老从马上掉了下来,正巧齐军的骑兵赶到,救了东方老,让他逃脱了。齐军往北渡过蒋山,安都又跟齐将王敬宝在龙尾打了一仗,他让自己的弟弟安晓和军主张纂先冲进敌阵。结果安晓被枪击中落马,张纂也战死了。安都赶紧去救安晓,杀了敌人的十一个骑兵,然后把张纂的尸体带了回来,齐军不敢再逼近了。

高祖在莫府山跟齐军交战,命令安都率领一千多骑兵和步兵,从白下绕到齐军背后攻击,齐军大败。安都又率领部队追击到摄山,俘虏了无数的敌人。因为立了大功,安都升官加爵,被封为侯,增加了五百户的食邑,还配了一支仪仗队。后来他又被提升为平南将军,改封为西江县公。

之后,安都仍然担任都督水军,前往豫章,协助豫州刺史周文育讨伐萧勃。安都还没到,周文育就已经斩杀了萧勃,并且抓住了萧勃的将领欧阳頠、傅泰等人。只有萧孝顷和萧勃的儿子萧孜还占据着豫章的石头城,他们修建了两座城池,萧孝顷和萧孜各据一座,还准备了很多船舰,在水上摆开阵势。安都到了之后,就命令士兵们悄悄地夜里烧毁了他们的船舰。周文育率领水军,安都率领步骑,上岸列阵。萧孝顷很快切断了安都的后路,安都就命令士兵们砍伐大量的松木,竖起栅栏,逐步推进营地,多次战斗,屡屡获胜,最后萧孜投降了。萧孝顷逃回了新吴,请求用自己的儿子作为人质投降,安都答应了。军队凯旋,因为功劳,安都被提升为镇北将军,加封开府仪同三司。

话说安都带着大家伙儿在武昌集合,跟周文育一起往西边讨伐王琳。出发前,王公以下的官员在新林设宴饯行。结果安都骑马过桥的时候,人马一起掉水里了,后来又从船舱里掉进了橹井,当时大家都觉得这是不祥之兆。

到了武昌,王琳的手下樊猛弃城而逃了,周文育也从豫章赶来。当时两位将军一起行动,但谁也不服谁,手下人经常发生冲突,有点不愉快。军队到了郢州,王琳的手下潘纯在城里用弓箭射官军,安都气坏了,带兵围城,但没能攻下来。王琳到了弇口,安都这才放弃郢州,带着所有兵马去沌口阻击王琳,结果遇上大风,进不去。王琳占据东岸,官军占据西岸,双方僵持了好几天,最后开战,安都他们打败了,安都跟周文育、徐敬成都被王琳抓了。王琳用一根长长的锁链把他们三个锁在一起,放在船舱底下,让他的亲信王子晋看管。

王琳的船到了湓城白水浦,安都他们就用好话哄王子晋,还许诺给他很多好处。王子晋就假装用小船在船舱边钓鱼,趁夜把安都、周文育、徐敬成救上岸,带他们躲进深草丛里,然后步行走到官军那里。安都回京后主动承认错误,皇上就赦免了他,还恢复了他的官职爵位。

后来,他当了丹阳尹,又出任都督南豫州诸军事、镇西将军、南豫州刺史。奉命接替周文育去攻打余孝劢以及王琳的手下曹庆、常众爱等人。安都从宫亭湖出发,经过松门,悄悄地跟在常众爱后面。周文育被熊昙朗害死了,安都回去取了大船,正好碰上王琳的手下周炅、周协南下,安都跟他们打了一仗,打赢了,还活捉了周炅、周协。余孝劢的弟弟孝猷带着四千多户人家想投奔王琳,结果碰上周炅、周协战败的消息,就投降了安都。安都又进军禽奇洲,打败了曹庆、常众爱等人,烧了他们的船只。常众爱逃到庐山,被当地村民杀了,其余的人都投降了,事情就平息了。

军队回到南皖的时候,高祖皇帝驾崩了。安都跟着世祖皇帝回朝,和大臣们一起商议,拥立世祖皇帝。世祖皇帝谦让,不敢接受,太后又因为衡阳王的事,也不肯下令,大臣们都犹豫不决,拿不定主意。安都站出来说:“现在天下还没平定,哪有时间顾及那些远的事情啊!临川王对国家有功,必须拥立他!今天这事,谁敢反对就杀头!”说完,他就拔剑上殿,请求太后拿出传国玉玺,又亲手解开世祖皇帝的头发,把他推到丧位上。世祖皇帝就这样即位了。之后,安都升任司空,仍然担任都督南徐州诸军事、征北将军、南徐州刺史,还被赐予了丰厚的赏赐。

王琳的军队打到栅口,大军驻扎在芜湖。当时侯瑱是大都督,负责指挥和战略部署,很多事情都听从安都的建议。天嘉元年,安都的食邑增加了千户。等到王琳战败逃到北齐,安都率军攻打湓城,讨伐王琳的残余势力,所到之处,都取得了胜利。

安都还奉命迎接衡阳献王萧昌。当初,萧昌要进京的时候,给世祖皇帝写信,信中言语非常不逊,世祖皇帝很不高兴。于是,世祖皇帝召见安都,平静地说:“太子快到了,得另找个人来辅佐他,我年纪大了。”安都回答说:“自古以来,哪有被别人取代的天子?我愚钝,不敢遵从您的命令。”于是,他请求亲自去迎接萧昌。萧昌到达汉中后就去世了。因为这次立功,安都被晋封为清远郡公,食邑四千户。从此,他的威名非常响亮,朝中大臣无人能及。

安都的父亲文捍,曾经担任始兴内史,死在了任上。世祖皇帝召安都回京师,为他父亲发丧。不久,安都恢复了原来的官职,他的父亲被追赠为散骑常侍、金紫光禄大夫,他的母亲被封为清远国太夫人。朝廷还派人迎接安都的母亲回京,但安都的母亲坚决要求留在乡下,皇上就下诏书,把桂阳的汝城县改名为卢阳郡,又把衡州的始兴郡和安远郡合并,设立东衡州,让安都的弟弟安晓担任刺史。安都九岁的第三个儿子被皇上任命为始兴内史,并允许他在乡下侍奉母亲。这一年,安都又被改封为桂阳郡公。

王琳战败后,周朝的军队占领了巴蜀和湘地。安都奉命向西征讨。后来,留异占据了东阳,安都又奉命向东征讨。留异本来以为朝廷军队会从钱塘江往上游进发,没想到安都却带兵从会稽的诸暨出发,绕道永康。留异吓坏了,赶紧逃到桃枝岭,躲在山谷里,在岩口修筑栅栏抵挡官军。

安都采取连城合击的战术攻击留异,亲自冲锋陷阵,结果被流矢射中,血流到了脚踝。但安都依然稳坐车中指挥军队,神情丝毫未变。他利用山谷的地形,迅速修筑水坝。天嘉三年夏天,雨水很多,河水暴涨,安都率领船队驶入水坝,用楼船与留异的城池对峙,然后用撞击船只击毁了留异的城楼和雉堞。留异带着他的二儿子忠臣逃到了晋安,安都俘虏了他的妻子儿女,缴获了他的全部人马、盔甲和武器,然后凯旋而归。

因为这次战功,安都被加封为侍中、征北大将军,食邑增加到五千户,并且仍然留在原来的镇守之地。同年,当地官员和百姓一起上书朝廷,请求为安都建立碑刻,歌颂他的功绩,朝廷批准了他们的请求。

王琳去世后,安都的功劳越来越大,他自己也觉得立下了安邦定国的功勋,渐渐变得骄傲自负起来。他经常召集文武官员聚会,有时比试射箭骑马,有时让他们作诗赋文,然后根据好坏程度进行排名赏赐。文官有褚玠、马枢、阴铿、张正见、徐伯阳、刘删、祖孙登这些人;武将则有萧摩诃、裴子烈等等,都成了他的宾客,他府邸里的人多的时候甚至能达到上千人。

他的部下将领大多不遵守法纪,安都如果查问处罚他们,他们就逃回安都的府邸。皇帝世祖为人严厉精明,对安都的行为非常不满。安都却一点也不悔改,反而越来越骄横。每次写奏章,盖好印信后,如果还有事情没说完,他就自己打开印信再写,写道:“又启奏某事”。在宫廷宴会喝酒喝多了,他就叉开腿斜靠着。有一次在乐游原参加禊饮宴会,他对皇帝说:“这跟您当临川王的时候比,怎么样?”皇帝没理他。安都又说了好几次,皇帝才说:“虽然这是天命,但也确实是你的功劳啊。”宴会结束后,安都又请求借用宫里的帐篷、器皿和装饰品,想把妻妾带到宫殿里欢聚,世祖虽然答应了,心里却很不高兴。第二天,安都坐在皇帝的座位上,他的宾客却坐在大臣的座位上,还向他敬酒祝寿。

早先重云殿失火,安都率领士兵穿着盔甲冲进宫殿,皇帝非常讨厌这件事,从此暗中提防他。后来周迪造反,朝中大臣都认为应该派安都去讨伐,但皇帝却派了吴明彻去,还多次派御史调查安都的部下,查抄逃亡叛乱的人,安都心里越来越不安。三年冬天,安都派他的别驾周弘实去求见舍人蔡景历,并让他探听宫里的消息。蔡景历把周弘实的话记录下来奏报给皇帝,暗示安都图谋反叛。世祖担心安都无法控制,第二年春天,就把他贬为都督江吴二州诸军事、征南大将军、江州刺史。

安都从京口回到建康,他的军队进入石头城,世祖邀请安都到嘉德殿赴宴,又把安都的部下将领召集到尚书省的朝堂上,趁机逮捕了安都,把他囚禁在嘉德殿西省,也逮捕了他的将领们,没收了他们的马匹武器,然后释放了他们。然后,皇帝把舍人蔡景历的奏章拿出来给朝臣看。

诏书写道:“汉朝优待功臣,结果韩信、彭越造反;晋朝倚重边疆将领,结果杜预、王敦起兵。把权力交给庞萌,他就起了野心;把权力交给霍光、霍禹,他们就暗中策划阴谋。回顾以往朝代,叛逆都是一样的,自古以来,患难与共,却也容易同流合污。侯安都本来没什么远大的计划,也没有什么好品德,只是赶上了兴盛的时代,参与了国家的建设,从默默无闻到身居高位,我提拔他,委以重任。他位极人臣,权力很大,名声显赫,享受着极高的礼遇。但他却只顾自己骄傲自大,目中无人,招揽亡命之徒,行为轻浮狡诈,毫无廉耻,不敬畏朝廷。他专横跋扈,随意掠夺,在镇守的地方,贪得无厌。他镇守徐州、淮南,与齐国接壤,倒卖禁品,买卖百姓,随意杀戮埋尸,毒害水源土地,对死人都不尊重,根本不顾法律。朕因为他在创业之初立下了不少功劳,参与了宫殿的修建,制定过一些好的策略,所以一直包容他,对他多加照顾,阻止百官对他弹劾,希望他能改过自新。我对他坦诚相待,推心置腹,甚至在宫中设宴款待,戒备森严的羽林军也放松了警惕。我从来没有对他有过丝毫猜忌,甚至让他住在宫中。但他却不知悔改,越来越骄横跋扈,招揽文武官员,暗中图谋不轨。去年十二月十一日,我收到了中书舍人蔡景历的奏章,说侯安都上个月十日派别驾周弘实到蔡景历家中住宿,打听宫里的情况,详细地陈述了他的反叛计划,我仍然忍耐,待他如初。我把他从北方调到南方,让他在途中停留,但他却更加暴露了他的阴谋。现在他想利用他原来的驻地,准备做坏事。如果这事都能容忍,还有什么事情不能容忍呢?幸亏有上天的保佑,近侍忠诚可靠,他的阴谋败露,罪行昭彰。可以详细查阅以前的典籍,迅速执行法律,只追究他的同谋,其余的人不再追究。”第二天,在西省赐死了安都,时年四十四岁。随后下诏书,赦免了他的妻子儿女和家属,以士礼安葬,丧葬所需的一切费用,都由朝廷承担。

一开始,高祖皇帝在京城,曾经和众将领一起喝酒吃饭,杜僧明、周文育、侯安都都来祝寿,一个个都夸夸其谈自己的功劳。高祖皇帝说:“你们几位都是好将领,但都有缺点。杜公啊,你志向很大,但是见识短浅,对下属过于亲近,对上司又过于骄横,只顾炫耀自己的功劳,却看不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周侯你交朋友不加选择,而且过于信任别人,常常身处危险之中,却缺乏防范之心。侯郎你性情暴躁,没有耐心,轻浮放荡,做事肆无忌惮。这些都不是保全自身的好办法。”结果,后来这些将领的结局都跟高祖皇帝说的一样。

侯安都的大儿子侯敦,十二岁的时候就当上了员外散骑侍郎,天嘉二年,他因为从马上摔下来死了,死后追谥为桂阳国愍世子。到了太建三年,高宗皇帝追封侯安都为陈集县侯,食邑五百户,由他的儿子侯亶继承爵位。

侯安多的弟弟侯晓,多次跟随侯安都出征,立下了不少功劳,官职做到员外散骑常侍、明威将军、东衡州刺史,被封为怀化县侯,食邑五百户。天嘉三年去世,享年四十一岁。

史官评论说:杜僧明、周文育两人都建立了功业,他们的成功都得益于当时的盛世,跟颇、牧、韩、彭这些人可以相提并论。侯安都性格和当时的风气格格不入,权力又超过了以往,因此骄横跋扈,放纵不羁,如果说他不是造反作乱,那他又怎么会落得个灭亡的下场呢!想当初汉高祖杀了韩信,宋武帝杀了刘裕,都是有原因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