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哲,字颖豫,是陈郡阳夏人。他爷爷谢朏做过梁朝的司徒,他爸爸谢譓做过梁朝的右光禄大夫。谢哲长得好看,举止优雅,性格又洒脱,很受士大夫的敬重。他一开始在梁朝做秘书郎,后来一步步升迁,做到广陵太守。侯景叛乱的时候,因为母亲年纪大了,谢哲就带着母亲住在广陵。高祖(杨坚)从京口渡江,去会见郭元建,谢哲就投靠了他,高祖对他非常器重。高祖当了南徐州刺史后,提拔谢哲当长史。荆州失守后,高祖派谢哲去晋安王那儿递奏章,劝他登基。敬帝(杨广)继位后,任命谢哲为给事黄门侍郎,兼任步兵校尉。后来宇文化及篡位,任命谢哲为通直散骑常侍,在东宫侍奉太子。敬帝即位后,谢哲升迁,兼任侍中。高祖受命后,谢哲又升任都官尚书、豫州大中正、吏部尚书。后来他又出任明威将军、晋陵太守,之后又回到朝廷担任中书令。世祖(杨广)继位后,谢哲做了太子詹事。之后他又出任明威将军、衡阳内史,官职是中二千石。后来又升任长沙太守,将军,官阶不变。之后又回到朝廷,担任散骑常侍、中书令。废帝(杨侗)即位后,谢哲还是原来的官职,又加任前将军。高宗(李渊)当了录尚书后,任命谢哲为侍中、仁威将军、司徒左长史。可惜还没来得及上任,光大元年他就去世了,享年五十九岁。死后被追赠为侍中、中书监,谥号康子。
谢哲这个人啊,长得帅,气质又好,性格还特别洒脱,所以当时很多有身份的人都挺喜欢他的。他一开始在梁朝做个小官,后来慢慢升官,做到广陵太守。碰上侯景造反那阵子,他因为母亲年纪大了,就带着母亲留在广陵。后来杨坚从京口过江,谢哲就投靠了他,杨坚对他特别看重。杨坚当了南徐州刺史后,就提拔谢哲当他的长史。后来荆州丢了,杨坚又派谢哲去劝晋安王当皇帝。敬帝继位后,谢哲又升官了,做了好几个官。后来宇文化及造反,又给他安排了个官职。敬帝重新当皇帝后,谢哲继续升官。杨坚称帝后,谢哲更是官越做越大,在朝廷里担任要职。后来他又被外放,做了地方官,之后又回到朝廷。杨广当皇帝后,谢哲也一直在他手下做事。后来杨广的儿子当皇帝,谢哲还做了更大的官,可惜还没来得及上任,就去世了,享年五十九岁,死后还被追封了不少官职。
萧乾,字思惕,是兰陵人。他爷爷萧嶷,是南齐的丞相,豫章文献王;他爸爸萧范,是梁朝的秘书监。萧乾为人端庄稳重,性格平和简朴,擅长隶书,书法继承了他叔父和父亲的风格。他九岁的时候就被招募到国子监学习《周易》,当时梁朝司空袁昂担任国子监祭酒,非常器重他。十五岁,萧乾考中了明经。他先被任命为东中郎湘东王的法曹参军,后来升迁为太子舍人。建安侯萧正立出镇南豫州时,萧乾又担任他的录事参军。他一路升迁,最后做到中军宣城王的中录事谘议参军。侯景之乱平定后,高祖萧衍镇守南徐州,任命萧乾为贞威将军、司空从事中郎。之后,他又升任中书侍郎、太子家令。
永定元年,萧乾被任命为给事黄门侍郎。当时,熊昙朗在豫章,周迪在临川,留异在东阳,陈宝应在建州和晋州,这些人互相勾结,闽中的豪强地主们纷纷筑垒自保,高祖对此非常头疼。于是,高祖派萧乾前去劝说他们归顺朝廷,并观察当地的实际情况。临行前,高祖对萧乾说:“建州和晋州依山傍险,喜欢作奸犯科,现在天下刚刚安定,不宜轻易用兵。想当年陆贾南征,赵佗归顺;随何出使,黥布归降,这些往事历历在目,令人难忘。何况你文武兼备,才华超过古代贤人,应该努力建功立业,不必再劳师动众了。”萧乾到达之后,向那些地方势力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劝说他们归顺朝廷。各地的渠帅都率领部众打开城门,表示愿意归顺。同年,萧乾被任命为贞威将军、建安太守。
天嘉二年,留异叛乱,陈宝应带兵支援留异,又给周迪提供兵粮,攻打临川,进而逼近建安。萧乾独自一人前往临川,身边没有军队,无力防守,只好放弃建安郡躲避陈宝应。当时闽中的地方官吏都被陈宝应胁迫,接受他的任命,只有萧乾没有屈服,搬到郊外居住,与世隔绝。陈宝应被平定后,萧乾前往拜见都督章昭达,章昭达上表朝廷汇报此事。世祖萧纲非常赞赏萧乾,破格提拔他为五兵尚书。光大元年,萧乾去世,谥号为静子。
谢嘏,字含茂,是陈郡阳夏人。他爷爷是齐朝的金紫光禄大夫。他爸爸是梁朝的中卫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谢嘏长得风度翩翩,很擅长写文章。他一开始在梁朝做秘书郎,后来升迁为太子中庶子,负责管理东宫的文书档案,之后又外放担任建安太守。
侯景叛乱的时候,谢嘏跑到广州投奔萧勃。承圣年间,元帝召他回朝做五兵尚书,但他以路途遥远为由推辞了,于是改授他智武将军的职位。萧勃任命他为镇南长史、南海太守。萧勃失败后,谢嘏回到临川,被周迪扣留了一段时间。过了一阵子,他又翻山越岭跑到晋安投奔陈宝应。陈霸先前后多次召见他,但谢嘏一直被战乱困扰,无法脱身。等陈宝应平定叛乱后,谢嘏才进京朝见皇帝。结果御史中丞江德藻弹劾了他,但陈霸先没有追究他的责任,反而任命他为给事黄门侍郎。没多久,他又升迁为侍中。天康元年,因为公事被免职,不久后又恢复了原来的官职。光大元年,他被任命为信威将军、中卫始兴王长史。后来又升任中书令、豫州大中正、都官尚书,兼领羽林监,大中正的职位依旧保留。太建元年,谢嘏去世,追赠侍中、中书令,谥号为光子。他留下的文集在世间流传。他有两个儿子,叫谢俨和谢伷。
谢俨官至散骑常侍、侍中、御史中丞、太常卿,后来外放监察东扬州。祯明二年,他在会稽去世,追赠中护军。
张种,字士苗,是吴郡人。他爷爷是宋朝的司空右长史、广州刺史。他爸爸是梁朝的太子中庶子、临海太守。张种从小就性格安静,为人正直,不随便结交朋友,也不逢迎拍马,当时的人们就说:“宋朝有敷、演,梁朝有卷、充,清高淡泊、专心学问的人,张种就是这种风格。”他曾在梁朝的王府担任法曹,后来升迁为外兵参军,因为父亲去世而离职。守孝期满后,他担任中军宣城王府的主簿。那时张种四十多岁了,家里很穷,他请求担任始丰县令,后来被任命为中卫西昌侯府的西曹掾。当时武陵王担任益州刺史,重新选拔府僚,想让张种担任征西东曹掾,但张种以母亲年老为由推辞,还上表陈述请求,这件事被有关部门上报,结果他被罢免了官职。
侯景造反的时候,种公带着他母亲一路往东逃难,好长时间才回到家乡。没多久,他母亲去世了,种公那时候五十岁,因为过度悲伤,身体消瘦得不成样子。再加上当时正闹饥荒,他都没能及时给他母亲办丧事。虽然服丧期已经过了,但他吃住起居,还是跟守丧一样。等到侯景被平定后,司徒王僧辩上奏朝廷,把种公的情况详细地汇报给了皇帝。皇帝于是任命种公为贞威将军、治中从事史,并且拨款为他母亲办了妥当的丧事。葬礼结束后,种公才算恢复了正常生活。王僧辩还考虑到种公年纪大了,又没有子嗣,就赐给他一个妾侍,还给了他一些生活用品。
贞阳侯篡位后,任命种公为廷尉卿、太子中庶子。敬帝登基后,种公被任命为散骑常侍,后来又升迁为御史中丞,兼任前军将军。高祖皇帝登基后,种公担任太府卿。天嘉元年,他被任命为左民尚书。第二年,他被委派临时负责吴郡事务,不久后又回到原来的职位。后来他升任侍中,兼任步兵校尉,因为公务过失被免职,之后又担任太常卿,没多久就正式上任了。废帝即位后,种公被加封为右军将军,还没来得及上任,就被改任为弘善宫卫尉,又兼任扬州、东扬州两州的大中正。高宗皇帝即位后,种公再次担任都官尚书,兼任左骁骑将军,后来升任中书令,骁骑将军、大中正的职位都保留着。后来因为生病,他被授予金紫光禄大夫的荣誉称号。
种公为人沉稳内敛,见识广博,当时的人都认为他是宰相的料。仆射徐陵曾经上表推荐种公,主动把自己的位置让给他,说:“臣种公为人沉稳,学识渊博,是东南地区难得的人才,朝廷也重视贤才,应该让他充分发挥才能,担任辅佐皇帝的重要职位。”可见,种公当时在朝中多么受人推崇。太建五年,种公去世,享年七十岁,朝廷追赠他特进的称号,谥号为元子。
种公为人仁慈宽厚,生活简朴,虽然官居高位,但家境常常很清贫,但他始终保持着乐观的心态,从不为此烦恼。太建年间初期,他的女儿成为始兴王妃,因为住处简陋,朝廷特地赐给他一处宅院,后来又多次赐给他无锡、嘉兴县侯的爵位。有一次,他在无锡看到监狱里关押着重犯,天寒地冻的,他就把犯人叫出来晒太阳,结果犯人趁机逃跑了。皇帝世祖听说后哈哈大笑,并没有严厉责备他。种公著有文集十四卷。
种公的弟弟种棱,也为人清静有见识,官至司徒左长史,太建十一年去世,享年七十岁,朝廷追赠他光禄大夫的称号。
种族子稚才,是齐护军冲的孙子。他从小就孤傲独立,后来当上了尚书金部郎中。之后升迁为右丞,还做过建康令、太府卿、扬州别驾从事史,以及散骑常侍。他曾经出使周朝,回来后又担任司农卿和廷尉卿。他做官的各个时期,都以清廉著称。
简单来说,种族子稚才这个人啊,家世显赫,从小就很有个性,不走寻常路。他一路升官,当过好多官,而且各个岗位上都干得很干净,口碑特别好。
王固,字子坚,是左光禄大夫王通的弟弟。他年轻时就为人清正,还读了不少书,因为是梁武帝的外甥,被封为莫口亭侯。后来参加考试,考中了秀才。一开始在梁朝做秘书郎,后来升迁为太子洗马,负责管理东宫的文书档案,但他母亲去世后就离职守孝了。守孝期满后,他被任命为丹阳尹丞。侯景之乱爆发时,他逃到了荆州。梁元帝给他授予相国户曹属的官职,依然负责管理文书档案。没多久,西魏就把他请了过去,因为他是梁朝皇室的外戚,西魏对他非常优待。承圣元年,他升迁为太子中庶子,之后又担任贞威将军、安南长史、寻阳太守。荆州失守后,王固去了鄱阳,跟着他哥哥王质翻越东岭,定居在信安县。绍泰元年,朝廷征召他为侍中,但他没接受。永定年间,他又搬到了吴郡。陈世祖觉得王固为人清廉,而且想把女儿嫁给他。天嘉二年,王固来到建康,被任命为国子祭酒。三年后,升迁为中书令。四年后,他又担任散骑常侍和国子祭酒。同年,他的女儿被立为皇太子妃,他受到了很高的礼遇。
王固这个人啊,也是个有故事的人。他家世好,有文化,为人正直。虽然经历了战乱,但他始终保持着清廉的作风,最后还得到了皇帝的赏识,女儿还成了太子妃,这人生简直开了挂!
废帝即位后,王固被任命为侍中、金紫光禄大夫。当时高宗辅政,王固因为是废帝的外戚,他的奶妈经常出入宫中,暗中传递密旨。这件事后来泄露了,王固差点被杀头,但高宗考虑到王固没有兵权,而且为人清廉,最终只是免去了他的官职,并将他软禁起来。
这剧情反转得也太快了吧!好不容易飞黄腾达,结果因为奶妈的事儿差点丢了性命,真是祸从天降啊!
太建二年,王固按照惯例被任命为招远将军、宣惠豫章王谘议参军。后来又升迁为太中大夫、太常卿、南徐州大中正。七年后,他在任上去世,享年六十三岁。朝廷追赠他金紫光禄大夫的官衔,并为他办理丧事所需的一切费用。至德二年,他的墓地被迁葬,谥号为恭子。
最终,他还是得到了应有的尊重和荣誉,也算善终了。
这个人啊,生活简朴,没什么欲望,而且特别孝顺,出了名的。他还特别信佛,他母亲去世后,就一辈子吃素,晚上打坐念经,白天诵经,还学习《成实论》的义理,不过玄学方面,他就不太擅长了。有一次西魏请他去做客,席间他请求别杀羊,那羊居然在他面前跪下了!还有一次在昆明池宴会,魏国人觉得南方人爱吃鱼,就弄了好多渔网,结果他念了佛经,竟然一条鱼都没捞着。
他儿子叫子宽,官做到司徒左长史、侍中这么高的职位。
孔奂,字休文,是会稽山阴人。他曾祖父是齐国的左民尚书、吴兴太守琇之;祖父是太子舍人、尚书三公郎臶;他父亲是梁朝宁远枝江公主的簿、无锡县令稚孙。孔奂从小就没了父亲,是被叔叔虔孙养大的。他特别好学,文采也很好,经史子集,各种各样的书他都读过。沛国的刘显当时特别有名,号称是学问的府库,每次跟孔奂讨论问题,都特别佩服他,拉着他的手说:“以前蔡邕的著作都给了曹植,我打算像蔡邕那样,把我的书都给你,你完全可以和王氏家族的人相媲美啊!”然后就把自己珍藏的书都给了他。
他乡试考中了秀才,策论考试也考得很高。后来朝廷任命他做扬州主簿、宣惠湘东王行参军,但他都没去上任。之后又任命他做镇西湘东王外兵参军,后来进朝做尚书仓部郎中,又升迁为仪曹侍郎。当时左民郎沈炯因为飞书事件被诬陷,差点被判重罪,这事还牵连到朝廷,大家都人心惶惶,孔奂在朝堂上据理力争,最终把事情弄清楚了。丹阳尹何敬容觉得孔奂为人刚正,就推荐他做功曹史。后来他又被外派做南昌侯的相,正赶上侯景叛乱,他就没去上任了。
京城丢了,朝廷官员都被抓了起来,有人向贼帅侯景推荐了孔奂。侯景下令给他松绑,对他很好,让他当书记。那时候景军的士兵都肆无忌惮地逞凶,侯景把孔奂当心腹,很信任他,委以重任。其他官员见了侯景,都吓得低眉顺眼,唯独孔奂态度傲然,一点也不卑躬屈膝。有人劝他说:“现在天下大乱,大家都想保住性命,那些蛮夷不懂道理,你干嘛要跟他们讲义气?”孔奂说:“我虽然想活命,但也不能为了活命去讨好那些凶恶丑陋的人!”当时贼兵到处抢掠妇女儿童,逼迫百姓,孔奂总是想方设法保护他们,因此保全了许多人的性命。
不久,孔奂的母亲去世了,他悲伤过度,守孝的礼节都超过了常规。当时天下大乱,大家都不能守孝三年,只有孔奂和吴国的张种,在战乱中坚持遵守法度,都以孝行闻名。
等到侯景之乱平定后,司徒王僧辩首先给他写信,邀请他担任左西曹掾,又任命他为丹阳尹丞。梁元帝在荆州称帝后,召孔奂和沈炯一起到京城,王僧辩多次上表请求留下他们。元帝亲笔回信给王僧辩说:“孔奂和沈炯两位人才,现在先借给你用用吧。”可见朝廷对他多么重视!之后又任命他为太尉从事中郎。王僧辩当了扬州刺史,又任命孔奂为扬州治中从事史。当时侯景刚平乱,很多事情都是从头开始,以前的规章制度都没了,孔奂学识渊博,记忆力超强,对历史典故非常了解,问他什么他都知道,各种仪式、文书格式、奏章信函,都由他来处理。
高祖当了丞相后,任命孔奂为司徒右长史,后来又提升他为给事黄门侍郎。齐国派东方老、萧轨等人来攻打,军队打到了后湖,京城一片混乱,各地交通也都被阻断,粮草供应不上,三军所需物资,全靠京城供应。于是高祖任命孔奂为贞威将军、建康令。当时连年战争,百姓流离失所,强敌突然来犯,征集物资根本来不及,高祖决定第二天就决战,就命令孔奂赶紧准备大量的麦饭,用荷叶包起来。一夜之间,就准备了数万个荷叶包,士兵们吃完早饭后,把剩下的都扔了,然后就投入了战斗,结果大获全胜。
高祖皇帝让位后,他被任命为太子中庶子。永定二年,他又被任命为晋陵太守。晋陵郡自宋、齐以来就是个大郡,虽然经历过战乱,但依然富庶完整。之前的太守们大多贪赃枉法,而他却清廉自守,家里人也没沾过官府的光。他只带着简单的行李上任,所得俸禄都用来接济孤寡老人,郡里的人都非常高兴,称他为“神君”。曲阿县有个富人叫殷绮,见他生活简朴,就送给他一件衣服和一床毡子。他却说:“我身为太守,俸禄优厚,怎么会买不起这些东西呢?只是百姓还有很多生活困难,我不能独自享受温饱。”
初,世祖皇帝还在吴中时就听说过他的好名声,登基后便把他召来做了御史中丞,兼任扬州大中正。他为人刚正不阿,善于处理政务,经常弹劾贪官污吏,朝中都很敬畏他。他深谙治国之道,每次上奏的建议,皇帝都赞赏有加。百官积压的公务,也都交给他处理。后来,他又升迁为散骑常侍,兼任步兵校尉、中书舍人,负责起草诏书,还兼任扬州、东扬州大中正。天嘉四年,他又被任命为御史中丞,不久又升任五兵尚书,其他的官职都保留着。当时世祖皇帝身体不好,朝廷里的大事都交给仆射到仲举和他一起处理。
世祖皇帝病重的时候,他和高宗皇帝、到仲举,以及吏部尚书袁枢、中书舍人刘师知等人一起侍奉在皇帝身边。世祖皇帝曾对他们说:“现在天下三分,百姓生活不安定,国家大事很多,需要一位贤明的君主来治理。我想效法晋文公和殷周的典范,你们都要遵从我的意思。”他听了之后,不禁流泪哭泣,回答说:“陛下龙体欠安,很快就会痊愈的。太子正值壮年,德行日益高尚,安成王又是皇上的弟弟,足以担当辅佐之责,就像周朝的周公和召公一样。如果陛下有废立太子的想法,我们这些愚忠之臣,不敢听从您的旨意。”世祖皇帝说:“古代的正直之臣,如今又见到了你啊!”天康元年,他被任命为太子詹事,扬州、东扬州大中正的职务仍然保留。
皇帝世祖驾崩了,废帝继位,然后就把王奂给免职了,不再让他当散骑常侍和国子祭酒了。到了光大二年,他又被派出去当信武将军、南中郎康乐侯长史、寻阳太守,还兼管江州的事务。后来高宗皇帝登基了,王奂的官职又升了,被封为仁威将军、云麾始兴王长史,其他的官职都和以前一样。
王奂在任上生活简朴,清廉节俭,而且经常纠正各种不正之风。高宗皇帝很欣赏他,赏赐了他五百斛米,还多次下诏书,亲切地慰问他。太建三年,朝廷召他回京,担任度支尚书,还兼任右军将军。五年后,他又改任太子中庶子,和左仆射徐陵一起负责处理尚书省五条的政务。六年后,他又升迁为吏部尚书。七年后,又加封散骑常侍。八年后,更是加封侍中。
那段时间正好赶上朝廷北伐,收复了淮河、泗水流域,徐州、豫州的少数民族首领纷纷归降,朝廷要封赏这些人,各种奏章和文书堆积如山,王奂负责接待和处理这些事,每天访客络绎不绝,门庭若市。而且,他特别擅长识人,精通各种典籍,他所推荐的人才,个个都是衣冠楚楚的名流,大家都对他心服口服。
这人啊,特别耿直,从不拉关系走后门。就算位高权重,达官贵人巴结他,他也不为所动。当初,始兴王叔陵在湘州,一再暗示官员们,想让崔奂给他谋个好职位。崔奂说:“朝廷要员的职位,本来就应该靠德行才能得到,不一定非得是皇室宗亲。” 然后,他就直接跟高宗皇帝说了这事儿。高宗皇帝说:“始兴王那小子还指望你呢,再说,朕的儿子也要靠你了,这事儿得在鄱阳王之后再说。”崔奂说:“臣下的想法,跟圣上的旨意一样。”
后来,太子(也就是后来的高宗)想让江总当太子詹事,让管记陆瑜去跟崔奂说。崔奂对陆瑜说:“江总虽然文采斐然,就像潘岳、陆机一样,但实际能力却差远了,像园绮那样有真才实学的人才够格辅佐太子,我实在觉得不合适。”陆瑜把这话告诉了太子,太子心里很不爽,就亲自跟高宗皇帝说了。高宗皇帝本来想答应,崔奂又上奏说:“江总虽然文采好,但太子也不缺文采,干嘛非要江总?依我看,应该选个踏实稳重的人来辅佐太子。”皇帝问:“那你说谁合适?”崔奂说:“都官尚书王廓,他家世好,人也很聪明,可以胜任。”太子当时也在场,说:“王廓是王泰的儿子,不能让他当太子詹事。”崔奂又上奏说:“宋朝的范晔也是范泰的儿子,不也当过太子詹事吗?前朝都没觉得有什么问题。”太子坚持反对,皇帝最后还是让江总当了詹事,所以崔奂就因此得罪了太子。他就是这样正直的人。
一开始,太子想给自己的宠臣安排官职,想让崔奂帮忙,崔奂没答应。后来,右仆射陆缮调职了,高宗皇帝想用崔奂,诏书都拟好了,却被太子给拦下了,这事儿就没成。九年后,崔奂升任侍中、中书令,还兼领左骁骑将军、扬州、东扬州、丰州三州大中正。十一年后,又升任太常卿,侍中、大中正的职位都保留着。十四年,升任散骑常侍、金紫光禄大夫,兼领前军将军,还没来得及上任,就改任弘范宫卫尉。至德元年去世,享年七十岁。死后追赠散骑常侍,原来的官职不变。他留下文集十五卷,弹劾奏章四卷。
他的儿子叫崔绍薪、崔绍忠。崔绍忠,字孝扬,也很有才华,官至太子洗马、仪同鄱阳王东曹掾。
萧允,字叔佐,是兰陵人。他曾祖父萧思话,曾担任宋朝的征西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尚书右仆射,被封为阳穆公。他祖父萧惠蒨,做过散骑常侍、太府卿、左民尚书。他父亲萧介,当过梁朝的侍中、都官尚书。萧允从小就有名气,气质高雅,见识广博,举止优雅得体,一言一行都符合规矩。他最初担任邵陵王的法曹参军,后来调任湘东王的主簿,之后又升迁为太子洗马。
侯景攻破了台城,朝中官员都四处逃散,只有萧允一个人整理好衣冠,坐在宫殿里,侯景的士兵对他敬而远之,不敢逼迫他。后来,他搬到京口居住。当时盗贼横行,百姓惊恐不安,达官贵人们都四处逃命,唯独萧允没有离开。有人问他为什么,萧允回答说:“人的生死,自有天命,怎么能逃就能免灾呢?那些在患难中丧生的,都是因为贪图利益,如果不去追求利益,祸患从哪里来呢?现在百姓都争着要立功受赏,一句话就能当上卿相,这些事和我一个读书人有什么关系呢?就像庄子说的‘畏影避迹’,我可不会那样做。”于是他闭门在家,每天只吃一顿饭,最终平安地度过了难关。
侯景之乱平定后,高祖皇帝在南徐州当老大,派人请萧允出来帮忙,但萧允推说自己生病了,没去。后来,永定年间,侯安都当上了南徐州刺史,亲自登门拜访萧允,表达晚辈对长辈的尊敬。天嘉三年,萧允被朝廷征召,当上了太子庶子。三年后,他又升任棱威将军、丹阳尹丞。五年后,又兼任侍中,还被派去周朝当外交使臣,回来后官拜中书侍郎、大匠卿。高宗皇帝即位后,萧允升任黄门侍郎。五年后,他又外放,当上了安前晋安王的长史。六年后,晋安王被封到南豫州,萧允又跟着他当长史。当时晋安王年纪还小,没法亲理政务,所以就把州里的事情都交给萧允来管。后来,萧允又回到朝廷,当了光禄卿。萧允为人正直厚道,从不为名利所动。
晋安王后来被派到湘州当刺史,又想带萧允一起去。萧允年轻时和蔡景历关系很好,蔡景历的儿子蔡徵听说萧允要离开,就赶紧去劝他:“您年纪大了,德高望重,是国家的元老,应该安享晚年,每天在朝廷里悠闲地处理公务,干嘛还要跑到外面去辛苦呢?”萧允回答说:“我已经答应了晋安王,怎么能食言呢?”可见他多么看淡名利地位。
至德三年,萧允被任命为中卫豫章王的长史,后来又升迁了好几个官职,官至通直散骑常侍、光胜将军、司徒左长史、安德宫少府。后来,镇卫鄱阳王被派到会稽当刺史,萧允又跟着他当长史,还兼任会稽郡丞。路过延陵季子庙时,萧允还祭拜了季子,把自己和季子看作是不同时代的朋友,还为此写了一首诗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诗词典雅,文理清晰。 后主皇帝曾经问蔡徵:“你家和萧允家世代相交,你觉得萧允这个人怎么样?”蔡徵说:“他为人清高淡泊,非常高深莫测,至于他的文章,那可是相当不错的。”然后,蔡徵就背诵了萧允的诗给后主听,后主听得赞叹不已。那一年,萧允被封为光禄大夫。
等到隋朝军队渡过长江,萧允被调到了关中地区。当时,朝廷官员到了长安,一般都会被授予官职,只有萧允和尚书仆射谢伷以年老体弱为由推辞了。隋文帝很欣赏他们的品格,还赏赐了他们大量的钱财。不久,萧允就因病去世了,享年八十四岁。他的弟弟萧引。
说的是叔父刘引的事儿。他为人方正,很有担当,一看就让人觉得稳重可靠,即使在紧急情况下,也能保持条理,做事有章法。他聪明好学,文采很好。一开始当了著作佐郎,后来升迁到西昌侯的仪同府做主簿。侯景造反的时候,梁元帝当了荆州刺史,很多朝臣都跑去投奔他。刘引说:“诸位王爷互相争斗,祸乱才刚刚开始,现在就逃难,可不是选择君主的好时机。我们家祖上两代都是始兴郡的人,一直受到百姓爱戴,不如往南方去,保全家族才是正道。”于是他就带着弟弟刘彤和一百多位宗亲往岭南逃难去了。当时始兴人欧阳頠是衡州刺史,刘引就投奔了他。后来欧阳頠升迁到广州,病死了,他的儿子欧阳纥接管了他的军队。刘引总觉得欧阳纥有点不对劲,就多次劝诫他,因此两人关系越来越疏远。欧阳纥后来果然起兵造反,当时京都的士大夫岑之敬、公孙挺等人全都吓得要死,只有刘引很平静,他对岑之敬他们说:“管幼安、袁曜卿不也安然无恙吗?君子应该端正自身,以彰显道义,正直做人,行侠仗义,又有什么好害怕的呢?”等到章昭达平定了番禺,刘引才回到北方。
高宗皇帝召见刘引,询问岭南的情况,刘引把事情的来龙去脉都详细地说了,皇帝非常高兴,当天就封他为金部侍郎。刘引擅长写隶书,当时很有名气。高宗皇帝曾经批阅奏章,指着刘引署名的字说:“这字笔势飘逸,就像鸟儿要飞起来一样。”刘引谦虚地说:“这都是陛下您赋予我的才能啊!”高宗又问刘引:“我每次生气,只要看到你,气就消了,这是为什么呢?”刘引回答说:“这是因为陛下您不迁怒于人,这恩情与我何干呢?”太建七年,刘引被加封为戎昭将军。九年,他被任命为中卫始兴王咨议参军,同时兼任金部侍郎。
刘引为人正直,不巴结权贵,朝中大臣们都不敢向他求情办事。高宗皇帝多次想提拔他,总是被一些当权者给拦住了。等到吕梁战败,军需物资匮乏的时候,皇帝才任命刘引为库部侍郎,负责制造弓弩、箭矢等军械。刘引上任一年,就让军械充足起来。后来他又多次被提升为中书侍郎、贞威将军、黄门郎。十二年,吏部侍郎的职位空缺,主管部门多次推荐王宽、谢燮等人,皇帝都不用,最后才下诏任命刘引担任这个职位。
广州刺史马靖在岭南地区很有人望,军队也训练有素,每年都深入到少数民族聚居的山区作战,屡立战功。朝廷里对马靖的功劳和影响议论纷纷。皇帝高宗想了解岭南的情况,就派了谢引去观察马靖,暗中考察他的行为,并暗示他送儿子做人质。谢引奉命南下,表面上说是去收取贡品。到了番禺,马靖明白了皇帝的意思,就把儿子兄弟都送去京城做人质。谢引回程到灨水时,高宗皇帝驾崩了,新皇帝继位,提拔谢引做了中庶子,后来谢引因为生病辞官了。第二年,京城盗贼很多,他又被重新任命为贞威将军、建康令。
那时候,宫中侍卫队长吴琎,还有宦官李善度、蔡脱儿等人都经常向谢引求情办事,但谢引一概不答应。谢引的族子谢密当时是黄门郎,劝谢引说:“李善度和蔡脱儿势力很大,朝中官员都很怕他们,你应该为自己的前途考虑一下。”谢引说:“我做人做事,有自己的原则,怎么能为了李、蔡改变我的行为呢?就算他们不满意,顶多就是把我罢官而已。”吴琎最终写了匿名信诬告谢引,李善度和蔡脱儿也作证,谢引因此被免职,在家中去世,享年五十八岁。他的儿子谢德言,非常有名。
谢引的宗族子弟,很多都以品德高尚而闻名。他的弟弟谢彤,为人恬静好学,官至太子中庶子、南康王长史。谢密,字士机,从小聪明过人,博学多才,文笔很好。谢引的祖父谢琛,是梁朝的特进。他的父亲谢游,是少府卿。谢密在太建八年,兼任散骑常侍,被派去齐国担任使节。他历任黄门侍郎、太子中庶子、散骑常侍等职。
史书上说:谢、王、张、萧这些人,都以清廉正直为风范,文雅的名声流传很广,虽然经历了很多磨难,最终都取得了成功。谢引正直敢言,为官清正,影响社会风气,仔细考察他的事迹,真是古代难得的清官啊!即使像谢引这样清心寡欲、淡泊名利的人,尚且会被罢官免职,甚至有被倾覆的危险,更何况那些掌握大权的官员,像阎、邓、梁、窦那样位高权重的人,他们的权力和影响力,真是让人害怕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