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颖,字方秀,是吴兴人,祖上世代居住在吴兴,后来因为土地被没收而沦为平民。他长得高大英俊,性格宽厚仁慈。梁朝的时候,他做到武陵国侍郎,还担任过东宫的侍卫。后来被派到番禺,负责讨伐当地的土匪,还担任了广州西江的督护。高祖(指陈霸先)在广州的时候,胡颖主动和他结交,因为他们俩是同乡,高祖对他非常器重。南征交趾的时候,胡颖也跟着一起去,其他将领都听他的指挥。平定李贲的叛乱后,高祖回师,胡颖留守西江,很多出兵作战的事务都由他负责。

侯景之乱的时候,高祖攻克了元景仲,又渡过山岭去救援台州,平定了蔡路养和李迁仕的叛乱,胡颖在这期间都立下了不少功劳。后来他先后担任了平固县令和遂兴县令。高祖大军驻扎在西昌的时候,任命胡颖为巴丘县令,让他驻守大皋,负责督促粮草运输。到了豫章之后,又让他担任豫章郡太守。高祖和王僧辩在白茅湾会师,一起讨伐侯景,胡颖被任命为留守府事的官员。

梁承圣初年,元帝授予胡颖假节、铁骑将军、罗州刺史的职位,封他为汉阳县侯,食邑五百户。没多久,他又被任命为豫章内史,跟随高祖镇守京口。齐军派郭元建出关进攻,都督侯瑱率军抵抗。高祖挑选了府内三千名精兵强将给胡颖,让他跟随侯瑱一起作战,在东关大败齐军。三年后,高祖围攻广陵,齐将东方光在宿预请求投降,胡颖被任命为五原太守,跟随杜僧明前去支援东方光,但没能成功,只好退兵,后来被任命为曲阿县令。不久后,他担任了马军将领,跟随高祖袭击王僧辩。之后又跟随周文育到吴兴讨伐杜龛。绍泰元年,被任命为假节、都督南豫州诸军事、轻车将军、南豫州刺史。太平元年,被任命为持节、散骑常侍、仁威将军,不久又兼任丹阳尹。

高祖皇帝登基后,他被任命为左卫将军,其他的官职都和以前一样。永定三年,他跟着侯安都将军一起征讨王琳,在宫亭打败了贼帅常众爱等人。 世祖皇帝继位后,他被任命为侍中、都督吴州诸军事、宣惠将军、吴州刺史。但他没去上任,不久就被调任为义兴太守,将军的职位依旧保留。天嘉元年,他又被任命为散骑常侍、吴兴太守。 同年六月去世,享年五十四岁。 朝廷追赠他侍中、中护军,谥号为“壮”。两年后,他的画像被供奉在高祖庙里。他的六个儿子继承了他的爵位。

他弟弟徐铄也跟着他一起当兵。哥哥去世后,徐铄接管了他的军队。他先后担任东海郡守、豫章郡守,后来升迁为员外散骑常侍。 他还跟随章昭达平定欧阳纥的叛乱,担任广州东江督护。 之后又参加了北伐战争,被任命为雄信将军、历阳太守。太建六年去世,朝廷追赠他桂州刺史的官职。

徐度,字孝节,是安陆人,世代居住在京城。他年轻的时候就很有个性,不拘泥于小节。长大后,长得高大英俊,喜欢喝酒和赌博,经常让仆人去买酒买肉。梁朝的时候,他跟着始兴内史萧介在郡里做事,率领士兵征讨山里的盗匪,因为骁勇善战而闻名。高祖征讨交趾的时候,用很高的礼节邀请他,徐度就归顺了高祖。

侯景叛乱的时候,高祖平定广州,击败蔡路养和李迁仕,徐度的很多计策都起了很大的作用。他统领军队,每次作战都立下战功。 高祖攻克白茅湾后,梁元帝封他为宁朔将军、合州刺史。侯景叛乱平定后,朝廷追录他之前的战功,升他为通直散骑常侍,封他为广德县侯,食邑五百户。后来他又升迁为散骑常侍。高祖镇守朱方时,他被任命为信武将军、兰陵太守。高祖派衡阳献王去荆州,徐度率领部队跟随前往。江陵城破后,他偷偷地从陆路返回。高祖平定王僧辩的叛乱时,他和侯安都一起统领水军。绍泰元年,高祖东征杜龛,护送敬帝到京口,任命徐度负责宿卫,并让他负责留守府中事务。

徐嗣徽和任约带兵来打仗,高祖和敬帝一起回到了都城。那时候敌人已经占领了石头城,城里的老百姓都在南边,离皇宫很远,担心敌人会乘机偷袭,所以派他带兵驻扎在冶城寺,修筑工事来阻挡敌人。敌人倾巢而出进攻,但没能攻破。高祖后来也去支援他,大败任约等人。第二年,徐嗣徽他们又带着齐国的军队渡过长江,他又率领军队在北郊坛打败了他们。因为立功,被任命为信威将军、郢州刺史,兼任吴兴太守。不久又升迁为镇右将军、领军将军、徐州沿江地区军事主官、镇北将军、南徐州刺史,还配给他一支仪仗队。

周文育、侯安都等人西征王琳,打了败仗,被王琳抓住了,于是任命他为前军都督,驻守南陵。世祖即位后,他被提升为侍中、中抚军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晋爵为公。还没来得及上任,就被派去担任使持节、散骑常侍、镇东将军、吴郡太守。天嘉元年,增加了封地一千户。因为平定王琳的功劳,被改封为湘东郡公,封地四千户。任期满了,担任侍中、中军将军。后来被派去担任使持节、都督会稽、东阳、临海、永嘉、新安、新宁、信安、晋安、建安九郡军事主官、镇东将军、会稽太守。还没出发,太尉侯瑱就在湘州去世了,于是他就代替侯瑱担任都督湘、沅、武、巴、郢、桂六州军事主官、镇南将军、湘州刺史。任期满了,担任侍中、中军大将军,仪仗队和乐队都和以前一样。

世祖驾崩,他参与了临终嘱咐,带着五十名士兵和武器进入宫殿侍奉。废帝即位后,他被提升为司空。华皎在湘州造反,带兵打到沌口,和朝廷军队对峙,于是朝廷任命他为使持节、车骑将军,统领步兵,从安成郡走山路到湘东,偷袭湘州,把华皎留下的军队、家属和人口全部俘虏回来。光大二年去世,享年六十岁。朝廷追赠他太尉的官职,配给他二十名持剑侍卫,谥号忠肃。太建四年,被配享高祖庙庭。他的儿子敬成继承了他的爵位。

敬成从小就聪明伶俐,特别喜欢读书,年纪轻轻就反应敏捷,擅长对答,还结交了很多有文化有学问的朋友,凭借着他的见识和判断力而闻名。后来他当上了著作郎,这是他仕途的开始。永定元年,他带领部队,跟随周文育、侯安都一起征讨王琳,结果在沌口战败,被王琳俘虏了。第二年,在周文育、侯安都的帮助下,他终于回到了朝廷,被任命为太子舍人,后来又升迁为洗马。

等到萧度担任吴郡太守的时候,敬成被任命为监郡。天嘉二年,他升迁为太子中舍人,并被封为湘东郡公世子。四年后,萧度从湘州回朝,军队精锐,敬成统领了萧度全部的军队。之后,他跟随章昭达征讨陈宝应,攻克晋安平,被授予贞威将军、豫章太守的官职。光大元年,华皎谋反,朝廷任命敬成为假节、都督巴州诸军事、云旗将军、巴州刺史。很快,朝廷又下令让他率领水军,跟随吴明彻征讨华皎,华皎平定后,敬成回到了巴州。第二年,因为父亲去世,他辞去了官职。

不久之后,他又被起用,担任持节、都督南豫州诸军事、壮武将军、南豫州刺史。四年后,他继承了父亲的爵位,成为湘东郡公,并被授予太子右卫率的职位。五年后,他被任命为贞威将军、吴兴太守。同年,他跟随都督吴明彻北上讨伐,到达秦郡后,吴明彻又另派敬成担任都督,乘坐金翅船从欧阳引埭溯江而上,到达广陵。齐国的军队都坚守城池,不敢出战。

敬成率军从繁梁湖进入淮河,包围了淮阴城,同时他还监领北兖州。淮河、泗水地区的义军纷纷响应,一两天内,军队就发展到几万人,于是攻克了淮阴、山阳、盐城三郡,以及连口、朐山两座戍堡。接着又进攻郁州,也将其攻克。因为这些战功,他被加封为通直散骑常侍、云旗将军,食邑增加五百户。之后又晋升为壮武将军,镇守朐山。但是,他在军中常常随意处罚士兵,并且诛杀新投降的人,因此被免官。

不久后,他又被任命为持节、都督安、元、潼三州诸军事、安州刺史,将军的职位不变,镇守宿预。七年后,他去世了,享年三十六岁。朝廷赠予他散骑常侍的官职,谥号为“思”。他的儿子敞继承了他的爵位。

杜棱,字雄盛,是浙江杭州人,他家在当地是数一数二的大户人家。杜棱读过不少书,但年轻时比较落魄,没啥名气。后来他去了岭南,给梁朝广州刺史萧暎当差。萧暎死了以后,他就跟着高祖,一直负责文书工作。侯景叛乱的时候,高祖派杜棱带兵打仗,他先后平定了蔡路养和李迁仕的叛乱,立下了不少功劳。军队打到豫章的时候,梁元帝封他为仁威将军、石州刺史,还封他为上陌县侯,食邑八百户。

侯景叛乱平定后,高祖驻扎在朱方,杜棱负责监察义兴郡和琅邪郡。后来高祖要杀王僧辩,就和杜棱、侯安都等人商量,杜棱不同意。高祖怕杜棱把这事儿泄露出去,就用手巾勒晕了他,把他关到一个偏僻的房间里。等军队出发的时候,才把他叫上一起走。王僧辩被平定后,高祖去东边讨伐杜龛等人,就留下杜棱和侯安都镇守后方。结果徐嗣徽、任约带着齐国的军队渡过长江,攻打台城,侯安都和杜棱就带兵抵抗。杜棱日夜巡逻,安抚士兵,连腰带都没解过。叛乱平定后,因为他的功劳,被提升为通直散骑常侍、右卫将军、丹阳尹。永定元年,又加封侍中、忠武将军。没多久,他又升任中领军,还是侍中、将军。

永定三年,高祖死了,世祖在南皖。当时朝廷内部没有合适的继承人,外部还有强大的敌人,侯瑱、侯安都、徐度等大将都在军队里。朝廷里那些老将,只有杜棱在京城,独掌禁军。所以他和蔡景历等人一起秘密地不发丧,迎接世祖。这件事在蔡景历的传记里也有记载。世祖登基后,杜棱被提升为领军将军。天嘉元年,因为他在建立新朝时的功劳,被改封为永城县侯,食邑增加到一千三百户。后来他又被任命为云麾将军、晋陵太守,官阶也升高了。天嘉二年,他又被召回朝廷,担任侍中、领军将军。没多久,他又升任翊左将军、丹阳尹。废帝即位后,他又升任镇右将军、特进,还是侍中、丹阳尹。光大元年,他辞去了丹阳尹的职务,朝廷给他配了足够的幕僚和仆人,又重新任命他为领军将军。

公元550年,他被任命为散骑常侍、镇东将军、吴兴太守,官阶是中二千石。第二年,他又被征召回朝,担任侍中、镇右将军。没多久,又加封特进、护军将军。第三年,因为公务上的过失,被免去了侍中和护军将军的职务。第四年,他又重新被任命为侍中、右光禄大夫,还配给了一支鼓吹乐队,将军、佐史、卫队等也都和以前一样。

他一生侍奉过三位皇帝,都得到了他们的恩宠。晚年不用参加征战,悠闲地生活在京城,享受着优厚的赏赐。不久后,他在任上去世,享年七十岁。朝廷追赠他开府仪同三司的官职,丧葬所需的一切费用,朝廷都承担了,并赐谥号为“成”。同年,他还被配享在高祖的庙庭里。他的儿子安世继承了他的爵位。

沈恪,字子恭,是吴兴武康人。他为人深沉稳重,很有才能。梁朝新渝侯萧暎担任郡守时,把他召来做主簿。萧暎升迁到北徐州后,沈恪也跟着他去镇守。萧暎后来又调到广州,就让沈恪兼任府中兵参军,经常带兵去讨伐当地的土匪。卢子略叛乱的时候,沈恪顽强抵抗,立下了战功,被提升为中兵参军。高祖和沈恪是同乡,关系非常亲密,萧暎死后,高祖南下讨伐李贲,就把自己的妻子儿女托付给沈恪,让他护送回老家。不久,沈恪被任命为东宫直后,因为在岭南的功劳,被提升为员外散骑侍郎,还被委以招募宗族子弟的任务。

侯景围困台城的时候,沈恪率领自己的人马进入台城,按照规定被加封为右军将军。叛军在城东西两侧筑起土山来攻城,城里也筑起土山来对抗,沈恪负责东面的土山防御,日夜奋战。因为他的功劳,被封为东兴县侯,食邑五百户。后来又升迁为员外散骑常侍。京城失守后,沈恪偷偷地回到了家乡。高祖讨伐侯景时,派人通知了沈恪,沈恪于是从东面起兵响应。叛乱平定后,沈恪去京口拜见高祖,高祖当天就任命他为都军副,不久又升任府司马。

高祖要打王僧辩,这位恪参与了策划。当时王僧辩的女婿杜龛在吴兴镇守,高祖就派世祖回长城,在那里设防以防杜龛,又派恪回武康,招兵买马。结果王僧辩被杀了,杜龛果然派副将杜泰带兵去长城偷袭世祖。这时恪已经带兵出城去剿灭杜龛的党羽了,高祖接着又派周文育去长城支援,周文育一到,杜泰就逃跑了。世祖和周文育继续出兵离开郡城,恪的军队也到了,就在郡城南边驻扎下来。杜龛平定后,世祖攻打东扬州刺史张彪,高祖任命恪为吴兴郡太守。太平元年,又升他为宣猛将军、交州刺史。同年又升任永嘉太守,但他没去上任,还是继续当吴兴郡太守。后来从吴兴回朝。

高祖称帝后,任命他为吴兴太守。永定二年,调他去监视会稽郡。这时余孝顷想响应王琳,带兵到临川攻打周迪,高祖就让恪当壮武将军,带兵翻山越岭去救周迪。余孝顷听说恪来了,就逃跑了。三年后,恪升任使持节、通直散骑常侍、智武将军、吴州刺史,并在前往鄱阳的路上。不久就接到诏令召他回来,继续管理会稽郡的事务。同年,他又被任命为散骑常侍、忠武将军、会稽太守。

皇上继位后,陈叔宝提升他管辖会稽、东阳、新安、临海、永嘉、建安、晋安、新宁、信安九个郡的军事,将军和太守的职位不变。天嘉元年,又增加了他五百户的封邑。两年后,他被征召为左卫将军。没多久,他又被派去担任都督郢州、武州、巴州、定州四州的军事,官职是军师将军兼郢州刺史。六年后,他被朝廷召回担任中护军,不久又升迁为护军将军。光大二年,他被任命为使持节、都督荆州、武州、祐州三州的军事,官职是平西将军兼荆州刺史。还没等他到任,就被改任为护军将军了。

高宗皇帝继位后,陈叔宝又给他加封散骑常侍的官职,并让他都督广、衡、东衡、交、越、成、定、新、合、罗、爱、德、宜、黄、利、安、石、双等十八州的军事,官职是镇南将军、平越中郎将兼广州刺史。可是还没到岭南,前任刺史欧阳纥就举兵反抗,陈叔宝进不去,朝廷就派司空章昭达率领军队去讨伐欧阳纥。欧阳纥被平定后,他才得以进入广州上任。广州当时正遭受战乱和饥荒,到处都是残垣断壁,陈叔宝努力安抚百姓,施以恩惠,岭南地区的人们都非常感激他。

太建四年,他被召回朝廷担任领军将军。回朝的路上,因为路途遥远,没能按时到达,被有关部门弹劾免职了。十一年后,他又被起用为散骑常侍、卫尉卿。同年,他被授予平北将军、假节的称号,负责监察南兖州。十二年,他又改任散骑常侍、翊右将军,负责监察南徐州。朝廷还派电威将军裴子烈率领五百匹战马支援他沿江防卫。第二年,他回到朝廷担任卫尉卿,散骑常侍和将军的职位不变。不久后,他又被加封侍中,然后升迁为护军将军。后主继位后,由于他生病了,就被改任为散骑常侍、特进、金紫光禄大夫。同年去世,享年七十四岁。朝廷追赠他翊左将军的官职,并赐予东园秘器,还派人去为他举哀,丧葬所需的一切费用都由朝廷承担,谥号为“元”。他的儿子陈法兴继承了他的爵位。

史官说啊,胡颖、徐度、杜棱、沈恪这几个人,就像跟着千里马一起飞奔,沐浴在日月的光辉之下,这才算真正见识到辅佐帝王的才能,才真正明白他们辅佐社稷的担当。活着的时候就享受着荣华富贵,死后还能享受祭祀的殊荣。真是太辉煌了!

这几个人的成就,就像千里马一样,飞速发展,他们的功劳如同日月一般闪耀,这才让人们明白他们有辅佐帝王的才能,有担当国家的责任。他们生前享受荣华富贵,死后还能被祭祀,真是太厉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