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孔子说过:“圣人的德行,还有什么能超过孝顺呢!”孝顺是所有好品德的根本,是人伦关系中最重要的。每个人天生就该有孝心,不然哪来的性情? 从尽心尽力地侍奉父母,到送终尽哀,甚至哭泣三年,绝食七天,都能体现出对父母的思念和感激之情,这在历史上都有记载。只是陈朝和梁朝的时候,社会动荡,风气败坏,很多事情都没留下记录,现在我们只能根据现有的资料来整理一下。
殷不害,字长卿,是陈郡长平人。他爷爷殷任,在齐豫章王手下当参军;他爸爸殷高明,是梁朝尚书中兵郎。殷不害从小就特别孝顺,父亲去世后,他守孝的礼节甚至超过了常规要求,所以很早就出了名。他家境贫寒,生活很清苦,还有五个弟弟,个个年纪都很小。殷不害既要照顾年迈的母亲,又要抚养弟弟们,非常辛苦,但他什么都认真去做,当时很多士大夫都称赞他品行高尚。
十七岁的时候,他到梁朝廷尉府当平事官。殷不害很擅长处理政务,又兼具儒家学问,如果发现法律条文有不合理的地方,他就上书提出来,很多建议都被采纳了。大同五年,他升迁为镇西府记室参军,不久又兼任东宫通事舍人。当时朝廷很多政务都交给太子处理,殷不害和舍人庾肩吾轮流值班处理奏章。梁武帝曾经对庾肩吾说:“你擅长的是文学,处理政务不是你的强项,为什么不叫殷不害来呢?”可见梁武帝对他多么器重。简文帝也因为殷不害孝顺母亲,还赏赐他母亲蔡氏锦裙、襦衣、毡席和被褥,各种东西都准备齐全了。七年后,殷不害升任东宫步兵校尉。太清年间,他又升迁为平北府谘议参军,舍人职务依旧保留。
侯景造反那阵子,不害跟着简文帝进了台城。后来台城被攻破了,简文帝在中书省,侯景穿着盔甲带着兵闯进宫里来见皇上,顺便还来拜访了一下简文帝。侯景的兵,都是羌族和胡人混血,在宫里横冲直撞,非常没礼貌,宫里的侍卫都吓得四处躲藏,只有不害和中庶子徐摛站在简文帝身边纹丝不动。
后来简文帝被侯景软禁了,派人请不害过去一起住,侯景也同意了,不害就更认真地伺候皇上。有一天晚上,简文帝做梦梦到自己吞了一块土,心里很不舒服,就告诉了不害。不害说:“以前晋文公流亡在外的时候,有个乡下人送给他一块土,后来他最终还是回到了晋国当了国君,陛下您这个梦,是不是也预示着会有这样的转机呢?”简文帝说:“如果上天真的有旨意,希望你的话不会错。”
梁元帝继位后,提拔不害当了中书郎,还兼任廷尉卿,后来不害带着家人往西边逃难去了。江陵城破的时候,不害先是在另一个地方督战,结果错过了跟母亲汇合。当时天气特别冷,冰雪交加,冻死的老弱病残堆满了沟渠。不害在路上哭着找母亲,到处寻找,没有一个地方没去过,看到沟渠或水中有人,就跳下去,把人扶起来查看,全身都冻湿了,也不喝水,一直哭个不停,这样找了七天才找到母亲的尸体。不害抱着母亲的尸体哭,每次哭出声来就几乎要断气,路过的人都忍不住流泪。他在江陵暂时安葬了母亲,然后和王裒、庾信一起去了长安,从此以后就吃素菜穿粗布衣服,瘦得皮包骨头,看见他的人都觉得很悲哀。
太建七年,他从周朝回到梁朝,那年被任命为司农卿,不久又升迁为光禄大夫。八年,又加封明威将军、晋陵太守。他在晋陵当太守的时候生病了,朝廷下诏让他回朝养病。后主即位后,又提升他为给事中。当初不害回梁朝的时候,他的大儿子僧首被周朝扣留在了关中。祯明三年,京城沦陷,僧首来接他,不害在路上病死了,享年八十五岁。
我叫季卿,排行老幺。年轻的时候就立志要做好人,父亲去世后,我以孝行闻名。我爱好读书,尤其擅长处理政务。在梁朝做官,一开始是尚书中兵郎,表现得很出色。梁元帝授权任命我为戎昭将军、武陵王谘议参军。承圣年间,我升迁为武康令。当时正值战乱和饥荒,百姓流离失所,我四处巡视安抚,招集流民,背着东西来投奔我的有上千人。后来江陵城失守,母亲又去世了,道路被阻断,我很久都无法回去奔丧,整整四年,我昼夜哭泣,吃住起居都按照丧葬礼仪进行。
高祖皇帝登基后,我被任命为戎昭将军,又调任娄令。直到这时,我的第四个哥哥才从江陵把母亲的灵柩迎回来安葬。而我守孝的规矩,就像刚听到噩耗时一样,又过了三年。我亲自搬运泥土,亲手栽种松柏,每逢节日祭祀,都要三天不吃东西。
世祖皇帝即位后,任命我为尚书左民郎,我没接受。后来我做了始兴王谘议参军,兼任尚书右丞,又升迁为东宫通事舍人。世祖皇帝去世后,废帝继位,高宗皇帝担任太傅,辅佐朝政,深受朝野期待。我一直以名节自重,又受命于东宫,于是就和仆射到仲举、中书舍人刘师知、尚书右丞王暹等人一起,密谋矫诏让高宗皇帝出宫。其他人犹豫不决,不敢先动手,我便立刻跑到相府,当面宣读诏书,命令相王回府。事情败露后,到仲举等人全部被杀,高宗皇帝很器重我,特赦了我,只免去了我的官职。
高宗皇帝即位后,任命我为军师始兴王谘议参军,加封招远将军。不久又任命我为大匠卿,还没上任,就加封员外散骑常侍,又兼任尚书右丞。很快又升迁为通直散骑常侍,右丞的职位依旧保留。太建五年,我去世了,享年五十六岁。朝廷下诏追赠我为秘书监。
我的第三个哥哥不疑,第四个哥哥不占,第五个哥哥不齐,都早早去世了。我是最小的一个,我一直很孝顺我的第二位嫂子张氏,我所得的俸禄,从不拿回家中私用。我的长子梵童,官至尚书金部郎。
谢贞,字元正,是陈郡阳夏人,是晋朝太傅谢安的九世孙。他爷爷谢绥做过梁朝的著作佐郎和太子舍人;他爸爸谢蔺做过正员外郎,还兼任散骑常侍。谢贞从小就聪明伶俐,心地善良。他奶奶阮氏经常头晕目眩,每次犯病都要一两天吃不下东西。谢贞七岁的时候,奶奶不吃东西,谢贞也跟着不吃,这种情况经常发生,亲戚们都很惊讶。他妈妈王氏教他读《论语》和《孝经》,读完就能背诵下来。八岁的时候,他还写了一首五言诗《春日闲居》,他舅舅尚书王筠觉得这诗写得很有才气,就跟亲戚们说:“这孩子将来一定能成大器,你看‘风定花犹落’这句,简直是追随谢惠连的脚步啊!”从此,很多名人都认识了他。十三岁的时候,他已经大致了解了《五经》的大意,尤其擅长《左传》,并且擅长草书、隶书和篆书。十四岁的时候,父亲去世了,他悲痛欲绝,几次昏厥过去又醒过来。他父亲谢蔺本来就因为母亲阮氏去世而忧伤过度,不吃不喝,哭着流血而死。家里人和宾客都担心谢贞也会这样,于是他的叔父谢洽和堂兄谢暠一起去了华严寺,请长爪禅师给谢贞讲经说法,还劝他说:“你孝顺父母,现在又没有兄弟姐妹,一定要好好照顾自己,要是你因为悲伤而垮了,谁来照顾你母亲呢?”从那以后,谢贞才慢慢开始吃点稀饭粥。
泰清之乱的时候,谢贞的亲戚都四散逃亡了,他在江陵被困住了,他堂兄谢暠逃到了番禺,谢贞的母亲则在宣明寺出家为尼。等到高祖皇帝登基后,谢暠回到了家乡,侍奉谢贞的母亲将近二十年。太建五年,谢贞回到朝廷,被任命为智武府外兵参军事。不久后,他又升迁为尚书驾部郎中,接着又升为侍郎。后来,始兴王萧叔陵担任扬州刺史,他请祠部侍郎阮卓做他的记室,又聘请谢贞做主簿,谢贞没办法,只好去了。不久后,他又升迁为府录事参军,兼任丹阳丞。谢贞看出萧叔陵有反叛之心,于是他和阮卓都故意疏远萧叔陵,每次萧叔陵宴请游玩,谢贞都以生病为由推辞,从不参加,萧叔陵很欣赏他的为人,并没有怪罪他。后来高宗皇帝去世,萧叔陵造反,府里的官员大多都被牵连逮捕,只有谢贞和阮卓幸免于难。
皇上还是让谢贞掌管宫中记录,后来又升他当南平王的朋友,还加封他为招远将军,让他负责掌管记室的事务。府里的长史汝南人周确,刚被任命为都官尚书,就请求谢贞帮他起草奏章。皇上看了之后觉得很出色。有一次在宴会上,皇上问周确:“这奏章是你自己写的吗?”周确回答说:“这是谢贞帮我写的。”皇上于是就命令舍人施文庆说:“谢贞在王爷那里做事,还没领到俸禄,给他赏赐一百石米吧!”至德三年,谢贞因为母亲去世而辞官。过了一段时间,皇上又下令让他回府任职,还依旧加封他为招远将军,负责掌管记室。谢贞多次上奏请求辞官,皇上回旨说:“朕已经了解你的心意了,虽然知道你悲伤过度,身体抱恙,但是官职需要有才能的人担任,礼制也有权宜变通的时候,你可以勉强带病回府上任。”谢贞因为悲伤过度,身体消瘦得不成样子,最终没能去官署上班。这时,尚书右丞徐祚和尚书左丞沈客卿都来探望谢贞,看到他骨瘦如柴的样子,徐祚他们都悲痛地叹息,徐祚劝慰他说:“你年纪也大了,礼制有常规,应该稍微顾惜一下自己的身体。”谢贞听了更加悲伤,一口气憋过去,昏迷了很久,徐祚和沈客卿都哭得泣不成声,无奈地离开了。徐祚对沈客卿说:“果然啊,孝顺人家就有孝顺的儿子。”沈客卿说:“谢家世代以孝闻名,哪个士大夫不敬佩他?我看他这次恐怕是起不来了,怎么办呢?”
吏部尚书吴兴人姚察和谢贞关系很好,谢贞病重的时候,姚察去探望他,问他身后的事情。谢贞说:“我孤苦无依,命途多舛,将要化为尘土。我的族子凯他们已经长大成人,我已经把事情托付给他们了,这些都不足挂齿。我现在呼吸困难,时间不多了,就此永别了。我年仅六岁的儿子,名叫靖,字依仁,我实在放心不下他,只能托付给你们了。”当天晚上谢贞就去世了,皇上赏赐给他一百斛米和三十匹布。皇上问姚察:“谢贞还有什么亲属?”姚察于是禀告说:“谢贞有一个六岁的儿子。”皇上马上就下令,长期供应他衣物和粮食。
一开始,贞这个人病得很重,临终前给族子凯留下一封遗嘱说:“我年轻时就遭受过残酷的惩罚,十四岁失去了外家的荫庇,十六岁又卷入了太清之乱,流离失所,远离故国,足足二十多年。我痛哭流涕,上天入地地呼喊,最终幸运地得以返回故土,侍奉父母,守护先人的坟墓,对于我来说,已经足够了。没想到朝廷竟然看重我微薄的才能,多次提拔我做官,让我走到今天这个地步,可是我却无法报答朝廷的恩情。如今我病入膏肓,生命即将走到尽头,我就要放下所有,回归尘土了,没有什么好挂念的了。死后,如果能直接把我埋在荒郊野外,按照僧人处理尸体的办法处理就好,这是我的愿望,只是怕这样做太另类了。可以用薄木板围住我的身体,用灵车运送,上面盖上芦苇席,找个山坡埋了就行。再说,我终身没有兄弟,也没有其他子孙,靖年纪还小,不懂人事,你只需要在他身边三个月,给他准备个小床,放些香料,尽尽兄弟情谊就可以了,其他的事情就不要做了,没用的。”
贞曾经在周朝侍奉赵王读书,这位赵王是周武帝的宠爱的弟弟,对贞非常礼遇。赵王曾经听说贞独自一人时总是昼夜哭泣,就私下派人去打听原因。得知贞的母亲年事已高,远在江南,于是对贞说:“如果我将来被封到外地做藩王,一定会让你回家奉养母亲。”几年后,赵王果然被封到外地,贞向他辞行,赵王亲自上奏朝廷说:“谢贞非常孝顺,而他母亲又年事已高,我希望能够让他回家。”皇帝很欣赏赵王的仁爱之心,就准了他的请求,让贞跟着聘请的使臣杜子晖回国。他以前写的文章,因为战乱,大部分都丢失了。
司马暠,字文升,是河内温县人。他的父亲司马柔是晋朝的侍中、光禄勋,是南顿王孙绍和齐文献王攸的后代。司马柔的儿子,也就是司马暠的父亲,曾经担任梁朝尚书水部侍郎、岳阳太守,是梁武帝的舅舅。
罗暠从小就聪明伶俐,心地善良。十二岁的时候,父亲去世,他悲痛欲绝,超过了正常的礼仪规范,好几天不吃不喝,几乎要虚脱了。每次哭喊的时候,都会昏厥过去,家里亲戚都担心他受不了丧父之痛。他的祖父和父亲不断地劝慰他,强迫他吃点稀饭,但他瘦得皮包骨头。守孝期满后,他的亲戚朋友去探望他。梁武帝见到罗暠消瘦的样子,叹息了很久,对他的祖父和父亲说:“我昨天看到罗儿(罗暠的小名)面容憔悴,让人非常同情,这真是不坠家风啊,真是个好儿子!” 他后来考取了太学博士,然后一步步升迁。
父亲去世后,他的悲痛更加深重,在墓旁搭了间小草屋守孝,一天只吃一升稀薄的麦粥。墓地在新林,那里山峦起伏,以前有很多猛兽出没,罗暠在那里住了好几年,豺狼却都不敢靠近。甚至还有两只斑鸠在他住的草屋里栖息,非常温顺亲近,新林至今还流传着这个故事。“承圣”年间,他被任命为太子庶子。江陵城破后,他按照规定入关,但梁朝皇室被屠杀,太子也被埋葬,地点不明。作为宫廷官员的罗暠,于是上表请求周朝允许他返回江陵重新安葬太子,他的辞表写得非常悲痛恳切。周朝皇帝下诏书答复说:“过去,主父被杀害,孔子的车子体现了长者的风范;彭越被杀害,栾布却得到了陪臣的礼遇。你身为太子庶子,虽然国都已变,仍然怀着送别故主的深情,这足以证明你的忠贞,也体现了臣子的道义。朕特此命令荆州,以礼仪安葬太子。”
太建八年,罗暠从周朝回到梁朝,高宗皇帝特别给予他优厚的待遇和赏赐。他被任命为宜都王谘议参军事,后来又升迁为安德宫长秋卿、通直散骑常侍、太中大夫、司州大中正,最终在任上去世。他留下遗著十卷。
他的儿子罗延义,字希忠,从小就沉静聪明,好学不倦。江陵城破时,他跟随父亲入关。母亲去世后,他服丧的程度也超过了礼仪规范。等罗暠回到都城后,罗延义亲自背着母亲的灵柩,白天躲藏,晚上赶路,冒着冰霜,手脚都冻裂了。到达都城后,因为受寒,得了中风,身体变得残疾,好几年才恢复。后来,他逐步升迁,担任了鄱阳王录事参军、沅陵王友、司徒从事中郎。
张昭,字德明,是吴郡吴县人。从小就特别孝顺,侍奉父母非常谨慎,礼仪方面从没有过失。他爸爸张熯,经常得消渴症,又特别喜欢吃鲜鱼,张昭就亲自下网捕鱼,来满足父亲每天的需要。他弟弟张乾,字玄明,聪明又博学,也是个非常孝顺的人。等父亲去世后,兄弟俩都不穿丝绸,不吃盐和醋,每天只吃一升麦麸粥。每次悲伤过度,都会吐血,邻居们听到他们的哭声,都会跟着流泪。父亲的丧期还没过完,母亲陆氏又去世了,兄弟俩就一直悲伤哀痛了六年,瘦得皮包骨头,亲戚朋友见了都不认识他们了。因为家里穷,没法给父母办盛大的葬礼,兄弟俩就穿着粗布衣服,吃着粗茶淡饭,十多年不出门,与世隔绝。当时衡阳王伯信到吴郡视察,想推荐张乾为孝廉,但他坚决推辞了。兄弟俩都因为过度悲伤而生病,张昭一只眼睛瞎了,张乾也得了严重的胃病,不到五十岁就去世了,也没有留下后代。
高宗时期,有个太原王知玄,住在会稽剡县,以孝顺闻名。他父亲去世后,悲伤过度而死,高宗皇帝很欣赏他,下令把知玄住的地方“清苦里”改名为“孝家里”。
史官说:人伦道德中,最重要的就是孝顺,所以要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尽心尽力地侍奉父母,做到极致,孝顺啊,只有孝顺,是必须要勉励的!所以《尚书》里说“塞乎天地”,多么伟大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