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这开头就来了个大场面!《易经》上说“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孔子也说“焕乎其有文章”啊!从楚汉时代开始,好多文人墨客就层出不穷了,洛阳、江南一带,文风特别盛行。大家都想跟老天爷比肩,名垂青史,厉害点的就参与国家大事,辅佐皇帝治理天下,差一点的,也能写出文辞清正,表达真情实感的文章。说白了,研究经史礼乐,总结人情世故,贯通古今,评论是非功过,这才是文人最高追求啊!

咱们皇帝陛下,后主啊,特别喜欢文人雅士,还特别重视文学创作,所以一大堆人才都聚拢过来了。大臣们上奏章,献诗赋,他都亲自过目,要是写的特别好,那可是要重赏的,直接升官!所以,那些读书人个个都努力学习,想出人头地呢!当然,那些有名有地位的大文豪,还得看他们实际的功劳来评判。现在呢,我把杜之伟他们这些既有才华又有功绩的人,都记录在这篇文章里。

杜之伟,字子大,是浙江杭州人。他家世代都是读书人,尤其擅长《三礼》。他爸爸杜规,在梁朝做过奉朝请,跟光禄大夫江革、都官尚书孔休源关系都很好。

这孩子沈之伟从小就聪明过人,很有才华。七岁的时候,就开始学习《尚书》,后来又学习了《诗经》和《礼记》,对这些经典著作都略知一二。十五岁的时候,他已经把各种文史书籍和仪礼典故都看遍了,当时的人都说他少年得志,真是厉害。 徐勉,就是当时的仆射,曾经看过他的文章,非常欣赏他的文笔,觉得他很有力量。

中大通元年,梁武帝去同泰寺舍身供养佛祖,下令让徐勉制定相关的仪式程序。徐勉说宫廷里以前没有这个先例,于是就请沈之伟来帮忙起草。就这样,沈之伟被提升为东宫学士,和刘陟等学士一起校对和编写群书,还负责给这些书拟定题目。其中《富教》和《政道》这两篇文章,序言都是沈之伟写的。后来,湘阴侯萧昂当了江州刺史,就让沈之伟当他的记室。萧昂去世后,庐陵王接替了他的位置,还亲自写信邀请沈之伟继续担任记室,但是沈之伟坚决拒绝了,只送了萧昂的灵柩回京。之后,他又侍奉临城公读书。没多久,他又被任命为扬州议曹从事、南康嗣王墨曹参军,还兼任太学博士。

大同七年,梁皇太子在国学举行释奠仪式,当时乐府里没有孔子和颜回的登歌词,尚书参议就让沈之伟来创作。伶人学会了这首歌词,之后就成了仪式上的固定节目。 接着,他又被提升为安前邵陵王田曹参军,后来又转任刑狱参军。沈之伟虽然官职很低,但是因为他知识渊博,才华出众,名气很大。吏部尚书张缵很了解他,认为他将来一定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侯景造反的时候,颜之伟四处逃窜,躲到山里去了。后来高祖当了丞相,早就听说过他的名声,就把他召来,让他当记室参军。 后来又升迁为中书侍郎,兼任大著作。高祖登基后,又任命他为鸿胪卿,其他的官职都保留着。

颜之伟就上书请求辞去大著作的职务,说:“我从绍泰元年开始担任中书侍郎,负责掌管国史,到现在已经四年了。我本来就出身卑微,蒙受您的恩宠和赏识,我希望能报答您的恩情,不敢轻易放弃官职。可是现在是新朝建立,需要像轩辕、昊天那样治理国家,记录言行和事件,不能轻易更换人选,而负责修撰国史的人才,更应该选择最优秀的人。御史中丞沈炯、尚书左丞徐陵、以前梁朝兼任大著作的虞荔、以前梁朝黄门侍郎孔奂,他们有的文笔清丽流畅,有的知识渊博,熟悉古代典籍,担任修史的重任,他们都是人才,我实在不应该在这个时候改变朝廷的安排,再次阻碍贤才的晋升之路。尧舜时代都推让贤能,虽然我们做不到那样,但我还是想陈述我的想法,希望能得到您的体谅。”皇上特别恩准,但没同意他的请求。没多久,他又被调任大匠卿,后来又升迁为太中大夫,仍然负责撰写梁史。永定三年去世,享年五十二岁。高祖非常惋惜他,下诏追赠他通直散骑常侍的官职,赏赐钱五万,布五十匹,以及一口棺材,并下令在规定的日期为他举行哀悼仪式。

颜之伟写文章,不追求华丽浮夸,而是风格温雅,内容丰富充实。他写的文章很多都遗失了,现在还保存的有十七卷。

颜晃,字元明,是琅琊临沂人。从小父母双亡,生活贫困,但他好学,文采很好。他刚做官的时候,被任命为梁朝邵陵王府的兼记室参军。当时东宫学士庾信曾经到王府办事,邵陵王让颜晃接待他。庾信觉得颜晃年纪太小,就轻蔑地说:“这个王府里兼任记室参军的官员有多少人啊?”颜晃回答说:“应该比宫里的学士少吧。”当时的人都认为他回答得很好。

侯景造反那阵子,颜晃逃到荆州去了。承圣年间,他被任命为中书侍郎。当时杜龛当吴兴太守,特别喜欢那些武力值爆棚的家伙,手下都是些轻狂的年轻人,元帝很担心,就让颜晃负责给他写写信,处理处理公文。 还特意给杜龛下命令说:“你年纪还轻,学习的时间还多着呢,颜晃是很有学问的人,让他帮你,以后办事儿,一定要多听听他的意见。”后来杜龛被杀了,颜晃投奔了梁武帝萧衍的儿子萧绎(世祖),萧绎很器重他,让他负责文书工作,对他特别好。后来颜晃升迁为宣毅府中录事,还兼任记室参军。

永定二年,高祖(萧绎)去大庄严寺,那天晚上下甘露了,颜晃写了一篇《甘露颂》,文章写得特别好,高祖非常欣赏。天嘉年间,颜晃升迁为员外散骑常侍,还兼任中书舍人,负责起草诏书。三年后,颜晃去世了,享年五十三岁。朝廷追赠他司农卿的官职,谥号贞子,还赐给他墓地。颜晃家里没什么背景,亲戚朋友也没什么厉害的,但他凭借自己的努力,获得了世人的认可。他起草奏章和诏书,下笔就能成文,条理清晰,文风也很雅致。他留下了一部二十卷的文集。

江德藻,字德藻,是济阳考城人。他爷爷江柔之,在齐朝做过尚书仓部郎中;他爸爸江革,在梁朝做过度支尚书、光禄大夫。江德藻从小好学,擅长写文章,长得也好看,身高七尺四寸。他非常孝顺,对父母非常恭敬。他和兄弟们虽然分家了,但兄弟情谊非常好。他一开始在梁朝做南中郎将武陵王手下的参军。大司马南平王萧伟听说他很有才华,就把他招来当东阁祭酒。后来又升迁为安西湘东王府外兵参军,接着又当了尚书比部郎,因为父亲去世而离职。守孝期满后,他的容貌憔悴不堪,就像还在守孝一样。朝廷任命他为安西武陵王记室,但他没接受。过了一段时间,朝廷又任命他为庐陵王记室参军。后来又当了廷尉正,不久后被外放为南兖州治中。高祖萧绎当了司空、征北将军后,把他招到幕府当谘议。后来又升迁为中书侍郎,再升迁为云麾临海王长史。陈朝建立后,他被任命为尚书吏部侍郎。

高祖皇帝禅位后,他被任命为秘书监,还兼任尚书左丞。没多久,又在这个官职的基础上加任中书舍人。天嘉四年,他又兼任散骑常侍,跟中书郎刘师知一起出使齐国,写了一本叫《北征道理记》的三卷本。回来之后,他被任命为太子中庶子,同时还领着步兵校尉的职务。过了一段时间,升迁为御史中丞,后来因为公务上的事情被免职了。很快,他又被任命为振远将军、通直散骑常侍。他自己请求去当县令,于是被任命为新喻县令。他在新喻当官,施政以恩惠为先,取得了一些不同寻常的政绩。六年后,他在任上去世,享年五十七岁。世祖皇帝非常惋惜他的去世,下诏追赠他散骑常侍的官职。他留下的文章共十五卷。

他的儿子椿,也擅长写文章,做过太子庶子、尚书左丞。

庾持,字允德,是河南鄢陵人。他爷爷庾佩玉,做过宋朝长沙太守;他爸爸庾沙弥,做过梁朝长城县令。庾持从小就没了父亲,但他特别孝顺,守孝期间比规定的时间还长。他特别爱学习,尤其擅长书法和文书写作,因为才华出众而名声在外。

一开始,他当上了梁朝南平王国的左常侍、轻车河东王府的行参军,还兼任尚书郎,没多久就转正了。后来外放担任安吉县令,之后又升迁为镇东邵陵王府的限外记室,还兼任建康县令。天监年间刚开始的时候,梁武帝和庾持就认识了,等到梁武帝当上吴兴太守,就让庾持当郡丞,还让他负责掌管文书,从那时起,庾持就一直得到梁武帝的重用。梁武帝攻克张彪,镇守会稽郡后,又派庾持去监察临海郡。结果因为贪污腐化,弄丢了民心,被山贼给绑架了,关了十个月。后来梁武帝派刘澄去平叛,庾持才被救出来。

高祖萧衍篡位称帝后,任命庾持为安东临川王府的谘议参军。天嘉年间刚开始的时候,庾持升迁为尚书左丞。因为参与平定长城之乱有功,被封为崇德县子,食邑三百户。奇怪的是,他被封赏的那天,居然还让官吏当做客人,收受他们的礼物。梁武帝为此大发雷霆,把他免职了。后来他又被任命为宣惠始兴王府的谘议参军。之后又当上了临安县令,结果因为杖毙了县民而被免去爵位。后来又升迁为给事黄门侍郎。之后又担任棱威将军、盐官县令。光大元年,他升任秘书监,负责掌管国史。他还做过少府卿,兼领羽林监。后来又升迁为太中大夫,兼领步兵校尉。太建元年,庾持去世,享年六十二岁。朝廷下诏追赠他为光禄大夫。

庾持很擅长书法,每次写文章,都喜欢用一些奇奇怪怪的字,文人雅士也因此取笑他。他留下了一部十卷的文集。

许亨,字亨道,是高阳新城人,是晋朝名士陶渊明的六世孙。他曾祖父许珪,做过给事中,还被委任为桂阳太守,为人高洁,住在永兴县的究山,也就是陶渊明隐居的地方。他祖父许勇慧,做过齐朝太子的家令、冗从仆射。他父亲许懋,做过梁朝始平、天门两郡的太守,太子中庶子、散骑常侍,以学问闻名,还著有《毛诗风雅比兴义类》十五卷和《述行记》四卷。许亨从小就继承了家里的学业,为人孤傲正直,品行高洁。他博览群书,对前代的历史典故非常了解,很多名人都很欣赏他,尤其受到南阳刘之遴的器重,两人经常互相引荐。

许亨最初在梁朝安东王手下做行参军,同时兼任太学博士,后来又调任平西府记室参军。太清年间,他担任征西中记室,兼任太常丞。侯景之乱爆发后,他逃难到郢州。这时,梁朝邵陵王从东面来到郢州,聘请他做谘议参军。后来,王僧辩攻打郢州,听说过许亨的名声,就把他召来做仪同从事中郎。之后,许亨升迁为太尉从事中郎,和吴兴人沈炯一起负责掌管文书,府里的政务都交由他们处理。晋安王执政后,任命许亨为给事黄门侍郎,许亨上书辞官,王僧辩回信说:“我收到你的辞官信了,朝廷任命你做官,本来是件好事。你品德高尚,学识渊博,学有所成再做官,自然能步步高升。何况你已经很久被困在这里了,应该好好休息一下,辅助朝廷,这是朝廷对你的期望。我很高兴你能够到新的地方工作,不必再受委屈,但是你却像凤凰栖息在荆棘丛中一样,这让我感到惋惜。虽然给事黄门侍郎的职位清显,但你的职位是凭才能提升的,你也不必觉得有什么愧疚。再说,你正值壮年,应该大展宏图,还没有到疲惫不堪的时候,也不必有深夜赶路的感慨,你反复写信辞官,让我很伤感。古人思念朋友,千里迢迢也要赶来相见,真诚的心意,又怎么会被城门阻挡呢?你如此看重我,我深感荣幸。”

汉高祖登基后,封他做中散大夫,主管羽林军的监察工作。后来又升职为太中大夫,负责掌管大著作,还负责梁朝历史的编纂工作。话说当年,僧辩被杀的时候,有关部门把僧辩和他儿子僧頠的尸体,一起埋在方山的一个坑里,当时谁都不敢吭声。这位先生呢,因为跟僧辩是旧同事,就上书请求为他们重新安葬。于是,他和以前的朋友徐陵、张种、孔奂等人,一起拿出家里的钱,把七具尸体都重新安葬了。

光大年间,高宗当上皇帝的辅政大臣,因为这位先生为人正直,很有古人的风范,高宗非常敬重他,一直把他当老师一样看待。后来,仲举想把高宗赶下台,毛喜看穿了他的诡计,高宗就问这位先生怎么办,先生劝他别听仲举的。高宗当上皇帝后,就封他做卫尉卿。他在太建二年去世,享年五十四岁。他早年写过《齐书》以及相关的志,一共五十卷,后来因为战乱丢失了。之后他又写了《梁史》,一共五十八卷。此外,他还写了梁朝太清年间以后的文集,一共六卷。

他儿子叫善心,很早就成名了,官做到尚书度支侍郎。

再说褚玠,字温理,是河南阳翟人。他曾祖父褚炫,在宋朝升明年间,和谢朏、江斅、刘俣一起侍奉皇帝,被称为“四友”,官做到侍中、吏部尚书,死后谥号贞子。他祖父褚沄是梁朝的御史中丞。他父亲褚蒙是太子舍人。褚玠九岁就成了孤儿,由他的叔父骠骑从事中郎收养长大。他从小就有好名声,很多名士都称赞他的才华和器量。长大后,他仪表堂堂,口才极好,学识渊博,能写文章,文章内容充实,不追求华丽浮夸的风格。他一开始在王府做法曹,然后一步步升迁到外兵记室。天嘉年间,他还兼任通直散骑常侍,出使齐国,回来后做了桂阳王的老师。后来又升任太子庶子、中书侍郎。

话说唐高宗时期,山阴县的坏人特别多,那些当官的个个都贪污受贿,最后都被免职了。高宗皇帝为此很头疼,就问中书舍人蔡景历:“山阴是个人口众多的大县,长期没有好官治理,你身为文官,想想看有没有合适的人选?”

蔡景历推荐说:“褚玠这个人清廉俭朴,能力也强,不知道能不能胜任?”高宗一听,高兴地说:“太好了!你的想法和朕不谋而合!”于是就任命褚玠为戎昭将军、山阴县令。山阴县里,张次的、王休达这些富户,跟那些坏官勾结在一起,偷税漏税,藏匿财产,手段非常厉害。褚玠上任后,立刻把张次的等人抓起来,写了详细的报告呈交给朝廷。高宗皇帝还亲自写信慰问鼓励他,并且派人协助褚玠搜查那些富户的财产,结果查出来八百多户人家偷税漏税!

当时,有个叫曹义达的舍人很受高宗皇帝的宠信。山阴县有个叫陈信的人家财万贯,就巴结曹义达。陈信他爹陈显文仗着女儿的关系,更是嚣张跋扈,无法无天。褚玠二话不说,派人把陈显文抓起来,狠狠地打了100鞭子!这下,山阴县的官吏百姓都吓得不敢再犯法了。后来,陈信就利用曹义达诬陷褚玠,结果褚玠被罢免了官职。

褚玠在山阴县当了一年多县令,只拿自己的俸禄生活,一分钱也没贪。离任那天,他连回家的路费都没有,只能留在山阴县,种菜自给自足。有人嘲笑他不是治理大县的料,褚玠却说:“我的赋税征收成绩名列前茅,没有落后于其他州县;我铲除了奸邪,打击了恶霸;那些贪官污吏都被我吓破了胆。如果说我不能让自己过上富裕的生活,那也是上天的安排。但要说我不懂为官之道,我可不服气!”当时的人都觉得褚玠说得很有道理。

后来,太子听说褚玠连回京的路费都没有,就亲自写信送给他200斛米粮,这才让他回到了京城。太子很欣赏褚玠的文采,让他到殿省值班。过了十年,褚玠被任命为电威将军、仁威淮南王长史,不久又担任东宫管记。十二年后,他升任御史中丞,最后在任上去世,享年五十二岁。

王玠这个人啊,特别勇敢果断,骑射技术也一流。有一次,他和司空侯安都一起去徐州打猎,碰上了猛兽,王玠二话不说,拉弓就射,两箭都正中兽的嘴巴和肚子,那猛兽没一会儿就死了。后来他当了御史中丞,大家都觉得他为人正直,刚正不阿。从梁朝末年开始,天下大乱,朝廷的规章制度都废弛了,负责监察的官员们也都是得过且过,该改的也不改。王玠就想改革一下,制定了一套新的条例,大纲都列出来了,但还没来得及整理好,所以就没留下。他死后,太子亲自为他写了墓志铭,以示纪念。至德二年,追赠他为秘书监。他生前写过二百多篇奏章和杂文,篇篇都切中要害,所以当时很受重视。

他儿子王亮,也很有才华,做到尚书殿中侍郎的高位。

岑之敬,字思礼,是南阳棘阳人。他父亲岑善纡,在梁朝时期因为精通经学而闻名,官至吴宁令、司义郎。岑之敬五岁的时候就开始读《孝经》,每次烧香都端正地坐着,亲戚朋友都对他赞叹不已。十六岁的时候,他考了《春秋左氏传》和《孝经》义,成绩特别好,考中了高第。御史就上奏说:“现在朝廷里人才很多,一般只录取明经科的,像颜回、闵损那样的人才,才应该考中高第。”梁武帝看了他的考卷后说:“怎么,难道朕又有了颜回、闵损吗?”于是就召见了他,让岑之敬上讲台讲课,还让中书舍人朱异拿着《孝经》,念诵《士孝章》,梁武帝亲自和他辩论。岑之敬讲解得头头是道,回答问题也很快,在场的人都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梁武帝当场就让他做了童子奉车郎,还赏赐了很多东西。十八岁的时候,他参加了重云殿的法会,当时梁武帝亲自去上香,仔细打量着岑之敬,说了一句:“未几见兮,突而弁兮!”当天就让他做了太学博士。后来又当了寿光学士、司义郎,还做了武陵王安西府刑狱参军事。太清元年,他上表请求参加吏部考试,被任命为南沙县令。

侯景造反那阵儿,(之敬)带着自己手下的兵马去救援京城。结果到了地方,听说台城都失守了,就和大家告别,回家乡去了。承圣二年,他被任命为晋安王宣惠府的中记室参军。那时候萧勃占据着岭南地区,朝廷就派(之敬)去宣旨安抚他,正赶上江陵城丢了,(之敬)就留在广州了。到了太建年间,他才回朝,被任命为东宫义省的学士,太子早就听说过他的名声,对他特别赏识,还特意接见他。后来又升了好几级,当上了鄱阳王中卫府的记室、镇北府的中录事参军、南台的治书侍御史、征南府的谘议参军。

(之敬)一开始是因为学问好被提拔的,但他知识面广,文史兼通,文笔也很好,可不是那种死读书的书呆子。他为人谦虚谨慎,从来不用自己的才学去摆架子,对待晚辈总是很和蔼可亲。每逢祭祀的日子,他都要亲自打扫祭祀场所,哭哭啼啼一整天,士大夫们都称赞他品德高尚。他六十一岁那年去世了,太子非常惋惜,赏赐了很多东西给他做丧葬费用。他留下十卷集子传世。

他儿子叫德润,继承了他父亲的优秀品质,官做到中军吴兴王记室。

陆琰,字温玉,是吏部尚书琼的堂弟。他父亲是梁中军宣城王记室参军,叫陆令公。陆琰从小就没了爹妈,但他特别好学,很有志气。后来考中了秀才。 先是在宣惠始兴王手下当参军,然后一路升迁,做到嘉德殿学士。皇帝世祖平时没事儿的时候,挺喜欢看史书的,觉得陆琰学问广博,背书又厉害,就把他留在身边。有一次,皇帝要他写个《刀铭》,陆琰提笔就写,一气呵成,不用改一个字,皇帝高兴坏了,赏了他一件衣服。没多久,他又兼任了通直散骑常侍,还跟着琅邪王去齐国,结果琅邪王在邺城病死了,陆琰就自己把事情办完了。那时候他才二十多岁,长得又帅,谈吐又机敏,齐国的大臣们都很喜欢他。 回来后,他在云麾新安王手下当主簿,后来又升了安成王长史,宁远府记室参军。太建年间,他当了武陵王明威府功曹史,还兼着东宫管记。他母亲去世后,他就辞官回家守孝了。五年后,陆琰去世了,那年他才三十四岁。太子非常伤心,亲自下令为他举行哀悼仪式,还加赠了赏赐,并且亲自为他写了墓志铭。至德二年,追赠他为司农卿。

陆琰这个人啊,欲望很少,也不爱跟人争强好胜,整天就喜欢看书,特别悠闲自在。他写的文章大多都没留下底稿,后来皇帝要找他的遗作,才好不容易凑齐了两卷。他有个弟弟叫陆瑜。

陆瑜,字干玉。从小就爱学习,文采很好。他也是考中了秀才。先在骠骑安成王手下当参军,后来又当了军师晋安王外兵参军、东宫学士。他哥哥陆琰当时在东宫当管记,兄弟俩都凭借才学在皇帝身边侍奉,当时的人都把他们比作历史上有名的“二应”(此处指历史上两位才华横溢的兄弟)。太建二年,太子在太学举行祭祀典礼,宫里的大臣们都作诗,太子让陆瑜写序,他的文章写得非常华丽精美。后来他升任尚书祠部郎中,母亲去世后,他也辞官回家守孝了。守孝期满后,他在桂阳王明威将军府当功曹史,还兼着东宫管记。后来又升任永阳王文学、太子洗马、中舍人。

陆瑜从小就爱读书,白天黑夜都不停歇,聪明又记性好,看过一遍就再也不会忘记。他曾经向汝南的周弘正学习《庄子》和《老子》,向僧滔法师学习《成实论》,并且都理解了其中的精髓。

那时候太子也特别爱学习,想广泛阅读各种书籍,但是因为书籍太多,就让陆瑜负责抄写整理,结果陆瑜还没完成工作就去世了,那年他才四十四岁。太子为此伤心落泪,亲自下令举哀,并且拨款操办丧事,还亲自写祭文,派使者去吊唁。

太子还给詹事江总写信说:“管记陆瑜,突然去世了,我悲伤惋惜,心里难受极了。我平生爱好读书,你们都知道,虽然自己也学习儒家经典,但比不上古人,我一直敬仰贤才,对陆瑜更是特别敬重。梁朝动乱,天下大乱,书籍史料残缺不全,礼乐制度也崩溃了,后辈学子很少有像他这样优秀的人才。我虽然见识有限,从没请教过别人,但对于陆瑜的一点一滴的才能,我都特别欣赏。更何况他还是个博学多才的人,这更是让我说不尽的惋惜。

论起他博览子史,精通儒家和墨家学说,经书读了就记住了,一眼扫过就能背诵出来,他评论人物,阐述道理,分析文章,摘录语句,没有听过的人都会佩服,听过的人都会开心,大家都能心领神会,我觉得他真是个了不起的人。我闲暇的时候,常常和他谈笑风生,一起饮酒作乐,吟诗作赋,互相切磋。每当遇到好天气,好风景的时候,我们一起欣赏山川的景色,观看波涛汹涌的大海,或者赏花,观落叶,听鸟叫,听雁鸣,一起喝酒聊天,互相交流诗词歌赋,有时还会互相开玩笑,真是其乐融融。我总觉得人生百年转瞬即逝,如同朝露一样容易消逝,没想到他这么年轻就去世了,真是令人悲伤惋惜,我该说什么好呢?

他留下的文章和著作,每当我看到,就忍不住流泪,现在他去世了,我再也听不到他朗诵文章的声音了,心里充满了悲伤。因为你和他是同道中人,所以把我的心情告诉你,我悲伤得无法言语,也无法表达我的思念之情。”太子对陆瑜如此看重。至德二年,追赠陆瑜为光禄卿。陆瑜有文集十卷。陆瑜还有个堂兄陆玠,堂弟陆琛。

玠,字润玉,是梁朝大匠卿晏子的儿子。他为人风雅,很有见识和修养,爱好学习,还能写文章。考中了秀才,策论考试也得了高分。吏部尚书袁枢向世祖皇帝推荐了他,于是他被破格提升为衡阳王文学,还担任了天保殿学士。太建年间初年,他又升迁为长沙王友,兼任记室。后来太子(后来的皇帝)在东宫的时候,就听说过他的名声,把他招来担任管记。同时还被任命为中舍人,管记的职务仍然保留,皇帝对他非常亲近器重。后来他因为生病而失明,打算回乡,太子还脱下衣服送给他,并且为他流泪。八年后,玠去世了,享年三十七岁。朝廷下令为他举哀,并追加赠予官职。至德二年,追赠他为少府卿。他留下遗著十卷。

琛,字洁玉,是宣毅临川王长史丘公的儿子。他从小就聪明过人,侍奉后母非常孝顺,名声很好。世祖皇帝在做会稽太守的时候,琛十八岁,就上了一篇《善政颂》,文章非常出色,因此出了名,并考中了秀才。他最初的官职是衡阳王主簿,兼任东宫管记。后来历任豫章王文学、记室、司徒主簿、宣明殿学士。接着又升迁为尚书三公侍郎,兼任通直散骑常侍,还出使齐国,回来后担任司徒左西掾。他又再次担任东宫管记,太子很欣赏他的才华和口才,对他非常尊重。后主皇帝即位后,他被提升为给事黄门侍郎、中书舍人,参与处理机密事务。琛的性格比较直率,因为泄露了宫中的秘密,被皇帝下令处死,当时他四十二岁。

何之元,是庐江灊县人。他的祖父僧达,是齐朝南台治书侍御史;父亲法胜,因为品行高尚而闻名。何之元从小就爱好学习,很有才华,他在守丧期间,表现得比礼仪要求的还要严格,因此受到梁朝司空袁昂的赏识。天监年间末期,袁昂向朝廷推荐了他,于是他被召见。他初入仕途时担任梁朝太尉临川王属下的扬州议曹从事史,不久就升迁为主簿。后来袁昂担任丹阳尹,就把他招来担任丹阳五官掾,负责管理户曹事务。接着又升任信义令。何之元有个宗族长辈叫敬容,权势很大,经常去看望他,但何之元始终不去拜访。有人问他原因,他说:“从前楚国有人在观起受宠,结果所有养马的人都死了。一个人德行不足而职位很高,一定很快就会失败,我担心得不到好处反而招来祸患。”识时务的人因此称赞他。

话说啊,萧会安跟着西武陵王萧纪去益州当刺史,他自己呢,被任命为安西刑狱参军,一个小官儿。后来侯景造反了,西武陵王当了太尉,还被授予南梁州刺史、北巴西太守这些官职,官儿越做越大。

西武陵王从成都带兵东下,萧会安就跟蜀地的老百姓一起上书劝他别去,结果西武陵王觉得他这是打击士气,把他关在船里。西武陵王兵败后,萧会安就跑到邵陵太守刘恭那儿去了。没过多久,江陵城破了,刘恭也死了,王琳把他召过去当记室参军。梁敬帝封王琳为司空,萧会安就升了司空府谘议参军,还兼着记室。

王琳拥立萧庄为帝,就提拔萧会安做了中书侍郎。这会儿齐文宣帝死了,王琳派萧会安去吊唁。萧会安从齐国回来,到了寿春,王琳就败了。齐王就让他当扬州别驾,管辖的地方就在寿春。后来齐军北伐,占领了淮南地区,湘州刺史始兴王萧叔陵派功曹史柳咸给他送来一封信,请他过去帮忙。

萧会安跟朝廷本来就有点矛盾,这信一到,他可吓坏了。他读到信里“孔璋无罪,左车见用”这句话,仰天长叹一声说:“这意思这么明显,还能骗我吗?”于是就跟着柳咸去了湘州。太建八年,他被任命为中卫府功曹参军事,没多久又升了谘议参军。

萧叔陵被杀后,萧会安就远离官场,专心致志地写书。他觉得梁朝从武帝开始,到敬帝结束,这兴衰成败的历史,足够给后人做个警戒,也方便评判功过是非。他把从齐永元元年到王琳被抓的七十五年历史,写成了三十卷,取名为《梁典》。书的序言是这样写的:

写历史的办法有很多种,像编年体史书,最好的就是《春秋》。不过,《春秋》毕竟是鲁国的史书,不是皇帝的官方记录。

咱们想想看,传说中的三皇的记录叫《三坟》,五帝的记录叫《五典》,这就是史书典籍的来源。到了《尚书》,里面记载尧帝的叫《尧典》,舜帝的叫《舜典》,这些都是有据可查的。所以说,用“典”来命名史书,由来已久了。像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都是按照皇帝的年号来记事的,后来的史书都沿袭了这个做法。陈寿写的《三国志》,把三国历史分门别类地写成“志”,算是开辟了一条新路。只有法盛写的《晋书》,把“帝纪”改成了“帝典”,说是效法古人,其实也挺合理的。所以,我写的这本书,就叫《梁典》。

梁朝的天下,从中大同以前,国家都很太平,到了太清以后,就经常有盗贼作乱,所以前面一部分写得不够完美,因此我写了这本书,分成六个部分。高祖起兵,是从齐朝末年开始的,我从永元年间开始追溯他的经历,写成若干卷,叫做《追述》。高祖出身平民,从小就了解社会风气的好坏,知道百姓的真情实感。他当了皇帝以后,推行好的政策,在位几十年,国家确实很繁荣昌盛。这部分写成若干卷,叫做《太平》。这世上哪有永远太平的道理?国家不可能一直安定,在我梁朝之后,又经历了一段动荡时期,这部分写成若干卷,叫做《叙乱》。高祖去世后,太宗在位时也经历了艰难困苦的岁月,当时很多人告状,都跑到西边的陕西,不去东边的都城;一些不服从朝廷的人和一些有才能的人,都归顺了世祖,而不是太宗。世祖拨乱反正,平定了天下,他的功劳很大。这部分写成若干卷,叫做《世祖》。后来天下又经历了动荡,朝代更替,敬帝继位,又禅让给了陈朝,这部分写成若干卷,叫做《敬帝》。骠骑大将军王琳拥立了梁朝的后代,虽然没有成功,但他的忠诚值得称赞,这部分写成若干卷,叫做《后嗣主》。至于太宗,虽然给他上了好听的谥号,但“大宝”的称号,后世没有人沿用,大概是因为受了贼景的影响吧。从承圣年间开始记述历史,一直到太清年间,那些神笔诏书,不应该随意更改,具体的理由,我会在后面详细解释。

话说这写东西啊,总得有个开头和结尾,人做事也一样,得有个主次轻重,这本末之间的事儿,得好好捋捋。你看啊,臧荣绪说史书没个定论,就跟起居注似的,所以这史书啊,得细细考究。

为啥要按年份写呢?这样清楚明白,也好找啊!像那猃狁入侵中原,从一个皇帝打到两个皇帝,这事儿牵扯多,写起来就乱糟糟的。所以,我干脆把没分家之前叫北魏,分家后高欢辅佐的叫东魏,宇文泰控制的叫西魏,这样就分清楚了。再说,为了更清楚,我还改改字句,增删一些内容,这都有章法的。

祯明三年,京城丢了,他就搬到常州晋陵县去了。隋开皇十三年,他在家里去世了。

徐伯阳,字隐忍,是东海人。他爷爷徐度之,是齐朝南徐州的议曹从事史。他爹徐僧权,是梁朝东宫的通事舍人,还管着秘书省,因为写字好而有名。伯阳从小聪明好学,为人稳重,进退有度。十五岁的时候,就因为文章写得好而出名了。他学习《春秋左氏传》,家里藏书很多,差不多有三千多卷。考试考了个高分,当上了梁朝河东王国的右常侍、东宫学士、临川嗣王府的墨曹参军。大同年间,他被外派当了候官县令,深受百姓爱戴。侯景叛乱的时候,伯阳乘船南下到了广州,投奔萧勃。萧勃平乱后回朝,伯阳也把家人接到吴郡去了。

天嘉二年,他被朝廷召去侍奉晋安王读书。后来又当了司空侯安都的府记室参军事,侯安都早就听说过他的名声,见到他后,还特意起身相迎。甘露降在乐游苑的时候,朝廷赏赐了侯安都,让伯阳写谢表,世祖皇帝看了之后很欣赏他。太建年间,他跟记室李爽、记室张正见、左民郎贺彻、学士阮卓、黄门郎萧诠、三公郎王由礼、处士马枢、记室祖孙登、比部贺循、长史刘删这些人一起搞了个文友会,后来蔡凝、刘助、陈暄、孔范也加入了。这些人都是当时有名的才子。他们一起游玩宴饮,作诗赋词,把作品编成卷轴,伯阳还给他们写了序,流传很广。

先说说新安王的事儿。他当上了南徐州刺史,然后又给新安王府安排了个记室参军,还兼任南徐州别驾,顺带了个东海郡丞的职务。 鄱阳王当上了江州刺史,伯阳曾经奉命去拜访他。鄱阳王就带着府里的官员和伯阳一起上匡岭喝酒,酒喝得高兴了,就提笔要大家赋诗,要写二十首押韵的诗。伯阳和祖孙俩一起上去就写出来了,鄱阳王还赏赐他们奴婢和一些东西呢。后来新安王回到京城,又当上了临海嗣王府的限外谘议参军。十一年春天,太子去太学,皇上就让新安王在辟雍殿讲解《论语》,还让伯阳写一篇《辟雍颂》,皇上对伯阳写的文章非常欣赏,后来又让他当了镇右新安王府的谘议参军事。到了十三年,伯阳听说姐姐去世了,伤心过度生病死了,那年他六十六岁。

再说说张正见。他字见赜,是清河东武城人。他爷爷张盖之,是魏国的散骑常侍,还做过勃海郡和长乐郡的太守。他爸爸张修礼,是魏国的散骑侍郎,后来归顺了梁朝,还继续当他的散骑侍郎,后来又升迁为怀方太守。张正见从小就爱学习,很有才华。梁简文帝还在东宫的时候,张正见才十三岁,就献上了一篇颂文,简文帝非常赞赏他。简文帝很喜欢学问,经常自己登高座讲经,张正见就经常参加他的讲座,回答他的问题,他说话温和有礼,进退得体,大家都看着他呢。太清年间,他参加考试,成绩很高,被任命为邵陵王国的左常侍。梁元帝登基后,他被任命为通直散骑侍郎,后来又升迁为彭泽令。后来梁朝末年天下大乱,他就躲到了匡俗山。当时有个焦僧度带着人自保,派人请张正见过去,张正见害怕,就婉拒了,但他一直坚持礼法,焦僧度也对他很敬畏。

高祖皇帝即位后,召张正见回都城,任命他为镇东鄱阳王府的墨曹行参军,还兼任衡阳王府的长史。后来又担任宜都王的限外记室、撰史著士,还兼任寻阳郡丞。他官职一步步升迁,最后当上了尚书度支郎、通直散骑侍郎,撰史著士的职务也一直保留着。在太建年间去世,那年四十九岁。他留下十四卷集子,其中五言诗尤其好,在当时很流行。

蔡凝,字子居,是济阳考城人。他爷爷蔡撙,是梁朝的吏部尚书、金紫光禄大夫;他爸爸蔡彦高,是梁朝的给事黄门侍郎。蔡凝从小就聪明伶俐,长得也好看。长大后,他博览群书,文采斐然,尤其擅长草书和隶书。天嘉四年,他刚入仕就当上了秘书郎,后来升迁为庐陵王文学。光大元年,他又升任太子洗马、司徒主簿。太建元年,他升迁为太子中舍人。因为名声好,被选为信义公主的驸马,官拜驸马都尉、中书侍郎,后来又升任晋陵太守。

快到晋陵上任的时候,他还特意让手下人修缮中书的办公场所,跟朋友们说:“这样以后来的人就不用再辛苦了,是不是很好啊?”没多久,他又被任命为宁远将军、尚书吏部侍郎。蔡凝年纪轻轻官位还不算高,但他的才华和地位却很受重视。他平时总是端坐在西斋里,如果不是地位显赫的名流,他很少跟人交往,很多人因此议论他。梁高宗曾经问蔡凝:“我想让义兴公主的丈夫钱肃当黄门郎,你怎么看?”蔡凝严肃地说:“皇帝的亲戚,圣旨恩赐,我没什么好说的。如果要按照常规程序讨论,黄门郎这个职位需要人品和才能兼备,还得陛下您来决定。”高宗听了之后就沉默了。钱肃听说后很不高兴,就让义兴公主在高宗面前不断地中伤蔡凝,没多久蔡凝就被免官,贬到交趾。过了一段时间,他又被召回了朝廷。

梁后主继位后,蔡凝被任命为晋安王谘议参军,后来升迁为给事黄门侍郎。有一次,后主设宴款待群臣,大家都玩得很开心,准备移宴到弘范宫,大家都跟着去了,只有蔡凝和袁宪没去。后主问:“你们俩怎么回事?”蔡凝回答说:“长乐宫尊贵无比,不是酒后可以随意经过的地方,我不敢奉您的命令。”其他人一听都吓坏了。后主说:“你醉了!”就让人把蔡凝带了出去。过了几天,后主对吏部尚书蔡徵说:“蔡凝恃才傲物,没什么用处。”于是蔡凝被调任信威晋熙王府长史,一直郁郁不得志,于是长叹一声说:“天道有兴衰,孔子说‘乐天知命’,这个道理大概就是这样吧。”于是他写了一篇《小室赋》来表达自己的心志,文章很有道理。陈朝灭亡后,他投奔隋朝,途中病死,享年四十七岁。他的儿子蔡君知,也小有名气。

阮卓是陈留尉氏人。他爷爷阮诠是梁朝的散骑侍郎,他爸爸阮问道是梁朝宁远岳阳王府的记室参军。阮卓从小聪明好学,特别喜欢读书,也很擅长跟人辩论,尤其擅长写五言诗。他特别孝顺,他爸爸跟着岳阳王去江州上任,结果生病去世了,当时阮卓才十五岁,他就从京城一路奔到江州,好几天都没吃东西喝水。

正赶上侯景之乱,路上到处都是障碍,非常危险,阮卓冒着风险,把父亲的灵柩运回了京城。路上还碰到了强盗,阮卓当时又累又饿,形容憔悴,就哭着向强盗说明情况,强盗看他可怜,没杀他,还护送他出了危险地带。到了彭蠡湖,半路突然刮起了大风,船差点沉了好几次,阮卓对着天哭喊,一会儿风就停了,大家都觉得这是他孝心感动了上天。

梁朝灭亡后,北周武帝即位,任命阮卓为轻车鄱阳王府外兵参军。天康元年,阮卓升任云麾新安王府记室参军,后来又调到翊右记室,还兼任撰写史书的官职。之后他又升任鄱阳王中卫府录事,再升任晋安王府记室,撰写史书的职务依旧保留。平定欧阳纥叛乱后,交趾地区的少数民族经常聚众抢劫,阮卓奉命去安抚他们。交趾地区与日南、象郡相通,盛产金银珠宝等珍奇宝物,以前的使者都把这些东西带回去了,只有阮卓两袖清风地回来,身上什么也没带,当时的人都佩服他的清廉。后来他又升任衡阳王府中录事参军,然后调到京城担任尚书祠部郎,之后又升任始兴王中卫府记室参军。

陈叔陵被杀的时候,后主对朝臣说:“阮卓一向与逆贼不同流合污,应该给他加官进爵以示表彰。”至德元年,阮卓被任命为德教殿学士。不久又兼任通直散骑常侍,奉命出使隋朝。隋文帝早就听说过阮卓的大名,就派河东人薛道衡、琅邪人颜之推等人与阮卓一起宴饮赋诗,还赏赐他很多礼物。阮卓回国后被任命为招远将军、南海王府谘议参军。后来因为眼睛有病,阮卓没有上任,就回到家乡,修建了亭台楼阁,种植花草树木,还经常邀请朋友来家里聚会,以诗酒自娱。祯明三年,阮卓前往隋朝,走到江州的时候,想起父亲去世的地方,触景生情,得了重病去世了,享年五十九岁。

话说有个叫阴铿的人,字子坚,是梁朝左卫将军阴子春的儿子。这孩子从小就聪明,五岁就能背诵诗赋,一天能背上千字,厉害吧!长大后,他博览群书,尤其擅长写五言诗,当时特别有名。后来,他当上了梁朝湘东王手下的法曹参军。

有一次冬天特别冷,阴铿跟朋友们一起喝酒,看到给他倒酒的人,就把自己烤热的酒杯和烤肉递给他。在场的人都笑了,阴铿说:“咱们整天喝酒,给咱们倒酒的人却尝不到酒的滋味,这也太不像话了!” 后来侯景造反,阴铿被贼人抓住了,幸好有人救了他。他问救他的人是谁,才知道原来就是以前给他倒酒的那个人。真是好人有好报啊!

天嘉年间,阴铿当上了始兴王府的中录事参军。有一次,梁武帝世祖宴请大臣们作诗,徐陵跟世祖提到了阴铿。世祖当天就召见阴铿参加宴会,让他当场赋诗一首,歌颂新修建的安乐宫。阴铿提笔就写,写得世祖非常赞赏。 后来,阴铿官职一路升迁,做到招远将军、晋陵太守、员外散骑常侍,可惜后来去世了。他留下来的诗集有三卷,流传于世。

史书上说:文学啊,那可是人伦道德的基础!所以君子跟普通人就是不一样。孔子讲的四科,从德行开始,最后到文学,可见圣人都很重视文学。像杜之伟他们这些人,赶上了太平盛世,都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杜之伟尤其出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