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摩诃,字元胤,是兰陵人。他爷爷萧靓是梁朝的右将军,他爸爸萧谅是梁朝始兴郡的丞。萧摩诃跟着他爸爸到始兴郡,才几岁的时候他爸爸就去世了。他姑父蔡路养当时在南康,就把萧摩诃收养了。萧摩诃长大后,为人果断,很有胆量和力气。
侯景造反的时候,高祖(指梁武帝)去救援京城,萧摩诃的养父蔡路养起兵抵抗高祖。当时萧摩诃才十三岁,就一个人骑马冲出去打仗,军队里没人能挡得住他。蔡路养战败后,萧摩诃投奔了侯安都。侯安都对他非常好,从此萧摩诃就一直跟着侯安都征战。
后来任约和徐嗣徽带齐国的军队来侵略,高祖派侯安都去钟山龙尾和北郊坛抵抗齐军。侯安都对萧摩诃说:“你骁勇善战的名声我早就听说了,但千闻不如一见啊!”萧摩诃回答说:“今天就让您见识见识吧!”战斗开始了,侯安都从马上摔下来被敌人包围了,萧摩诃一个人骑着马大声喊叫,径直冲进齐军的队伍,齐军被打得溃不成军,稍微松懈了一下,侯安都这才得以脱险。
天嘉年间初期,萧摩诃被任命为本县县令,因为他平定了留异和欧阳纥的叛乱,后来又升官,一直做到巴山太守。
公元573年,咱们军队北上打仗,摩诃跟着吴明彻将军渡过长江,去攻打秦郡。那时候北齐派了大将尉破胡带着十万大军来救,他们的先锋部队号称“苍头”、“犀角”、“大力”,个个身高八尺,力气大得没话说,战斗力超强。 还有西域来的胡人,箭法特别准,百发百中,咱们军队都很怕他们。
快要打仗了,吴明彻对摩诃说:“要是你干掉了这个胡人将领,敌军士气就垮了,你就能像关羽、张飞一样有名,直接砍掉敌军大将颜良那样的角色!” 摩诃说:“您告诉我他长什么样,我一定把他拿下!”吴明彻就叫来一个认识那个胡人将领的降兵,说那个胡人穿红衣服,用桦树皮做的弓,弓的两端是骨头做的弓弭。吴明彻派人去打探,确认那个胡人将领在敌军阵前,就亲自倒酒给摩诃喝。摩诃喝完酒,就策马冲进齐军阵营。那个胡人将领挺身而出,站在阵前十多步远的地方,弓都还没拉开,摩诃就远远地把铣鋧扔过去,正中他的额头,他当场就倒下了。
齐军“大力”部队的十多个人冲出来要报仇,摩诃又把他们都砍了,齐军这才溃败逃跑。因为这次战功,摩诃被授予明毅将军、员外散骑常侍的官职,封廉平县伯,食邑五百户。没多久就升了爵位做了侯,又升任太仆卿,其他官职不变。
公元575年,摩诃又跟着吴明彻去围攻宿预,打败了齐将王康德,因为战功被任命为晋熙太守。公元577年,吴明彻带兵打到吕梁,和齐军展开大战,摩诃带着七个骑兵冲锋陷阵,抢下了齐军的大旗,齐军彻底溃败。因为这次战功,摩诃被授予持节、武毅将军、谯州刺史的官职。
周武帝灭了齐国以后,派他的将军宇文忻带兵去争夺吕梁,两军在龙晦交战。当时宇文忻手下有几千精锐骑兵。摩诃只带着十二个骑兵深入周军阵营,四处冲杀,杀敌无数。
后来周军派大将军王轨来增援,在吕梁下游布下长长的包围圈,切断了齐军的后路。摩诃对明彻说:“听说王轨刚开始封锁下游,两头正在修筑城墙,现在还没建好,您要是派兵去攻击他们,他们肯定不敢抵抗。水路还没完全断绝,敌军气势并不强硬,如果他们城墙建好了,咱们可就都成了俘虏了!”明彻捋着胡子,豪迈地说:“冲锋陷阵是将军的事;运筹帷幄,是我的事!”摩诃一听,脸色变了,退了下去。
十天之内,周军的援兵越来越多,摩诃又去请求明彻说:“现在想打仗也打不成,进退两难,如果我们偷偷地突围,也不算丢脸。我希望您率领步兵,慢慢地走,我带领几千铁骑兵,在前面开路断后,一定能保证您安全到达京城。”明彻说:“你的这个计策,确实不错。但是我受命全权指挥这次战役,没能取得胜利,现在被围困在这里,实在羞愧难当。再说步兵这么多,我作为总指挥,必须在后面督促,大家一起走。你的骑兵应该走在前面,不能耽误时间。”于是摩诃就率领骑兵部队夜间出发了。
之前,周军已经完成了包围圈,还在要道上埋伏了多层兵力。摩诃挑选了八十名精锐骑兵,带头冲锋,后面的骑兵紧随其后,到天亮的时候就到达了淮南。高宗皇帝下诏召他回朝,授予他右卫将军的职位。十一年后,周军攻打寿阳,摩诃和樊毅等率领军队前去救援,但没有取得战果,就回来了。
话说十四年,高宗驾崩了。 始兴王叔陵这小子,竟然在皇宫里直接动手砍了皇帝,虽然没砍死,但也伤得不轻。叔陵吓得赶紧逃到了东府城。当时大家心里都慌慌的,愣是没人敢出来抓这个叛贼。东宫的舍人司马申眼疾手快,赶紧跑去告诉皇帝,又飞快地把摩诃叫来。摩诃一进宫门就接到皇帝的命令,立刻带着几百骑兵和步兵,先跑到东府城西门去埋伏。
叔陵这会儿慌得一批,从城南门溜了。摩诃带兵追上去,把叔陵给杀了。因为立了大功,摩诃被封为散骑常侍、车骑大将军,还被封为绥建郡公,食邑三千户。叔陵以前搜刮来的金银财宝堆积如山,皇帝一股脑儿都赏给了摩诃。没多久,摩诃又升官了,当上了侍中、骠骑大将军,还加了个左光禄大夫的头衔。以前只有三公才能在黄阁听事上装鸱尾(一种装饰),皇帝破例让摩诃也享受这个待遇,还允许他在黄阁门前骑马出入,听事和寝堂都装上了鸱尾。更厉害的是,皇帝还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太子,让摩诃当了皇太子岳父。
话说隋朝大将贺若弼看上了长江以南的土地,想打过来。当时陈朝皇帝陈叔宝任命摩诃罗沙负责防守,给了他南徐州刺史的官职,其他人职位不变。祯明三年正月初一,陈叔宝把摩诃罗沙召回京城。贺若弼趁机渡过长江,袭击京口(今江苏镇江)。摩诃罗沙请求出兵反击,陈叔宝没同意。
后来贺若弼的军队逼近钟山(今南京紫金山),摩诃罗沙又建议说:“贺若弼深入敌境,后方支援还没到,而且他们的营垒还没修好,士兵人心惶惶,咱们现在出兵偷袭,肯定能打赢!” 陈叔宝还是没答应。等隋军兵临城下,眼看着就要开战了,陈叔宝才对摩诃罗沙说:“你得为朕决一死战啊!” 摩诃罗沙说:“打仗嘛,从来都是为了国家,也为了自己,今天这场仗,我还得为我的家人考虑啊!”
陈叔宝拿出了很多金银财宝赏赐军队,命令中领军鲁广达率军驻扎在白土岗,位于所有军队最南边;镇东大将军任忠的军队次之;护军将军樊毅和都官尚书孔范的军队又次之;摩诃罗沙的军队在最北边。各支军队南北绵延二十里,首尾相隔,互相之间都不知道对方的情况。贺若弼一开始以为陈军没准备好作战,就带着轻骑兵上山观察地形。结果一看,陈军竟然摆开了这么大阵势,赶紧下马列阵。
鲁广达带头冲锋,隋军多次后退,但很快又反扑过来,还分兵向北攻击其他陈军将领。孔范出战,交战后就溃逃了,其他将领也各自溃散,还没正式交战,骑兵就先逃跑了,根本拉不住。摩诃罗沙根本使不上劲,最后被隋军俘虏了。
京城沦陷后,贺若弼把陈叔宝关在了德教殿,派兵看守。摩诃罗沙请求见贺若弼,说:“我现在是俘虏了,性命随时不保,只想最后见见旧主,死也瞑目了。”贺若弼很同情他,就答应了。摩诃罗沙进去见了陈叔宝,伏地痛哭,还从旧厨房里取来食物给陈叔宝吃,告别后出来,守卫的士兵都对他肃然起敬,不敢直视。
那一年,摩诃罗沙投降了隋朝,被授予开府仪同三司的官职。后来他跟随汉王杨谅去并州,和杨谅一起造反,最后被杀,享年七十三岁。
摩诃这个人啊,平时话不多,看着就像个老成持重的长者,可是一到打仗,那气势就完全不一样了,勇猛无敌,冲锋陷阵,谁也挡不住他。他不到二十岁的时候,就跟着侯景在京口,特别喜欢打猎,几乎每天都出去玩。后来侯景东征西讨,打胜仗,攻城略地,摩诃的功劳可大了。
子世廉,从小就聪明伶俐,又勇敢,完全继承了他父亲的优点。他特别孝顺,他父亲摩诃死后,守孝期满后,他还一直非常想念父亲。他父亲生前的朋友说起他父亲的事,世廉一听就悲痛得不行,哭得稀里哗啦的,旁听的人都跟着伤感。他一辈子都不碰刀和斧头,当时的人都觉得他特别好。
摩诃手下有个骑士叫陈智深,武力超群,因为平定叔陵的功劳,当上了巴陵内史。摩诃被杀后,他的妻儿已经被抄家了,是陈智深把摩诃的尸体收殓起来,亲自料理后事,路人都被感动了,大家都夸他讲义气。
颍川人陈禹,也跟着摩诃一起征战,他聪明又很有见识,读过很多书,懂天文地理,也懂兵法,还会写文章,骑射技术也很好,最后做到王府谘议这个位置。
任忠,字奉诚,小名叫蛮奴,是汝阴人。他小时候很穷,乡里人都看不起他。长大后,他变得特别聪明,足智多谋,力气也大,尤其擅长骑射,当地年轻人很多都跟着他。梁朝鄱阳王萧范当合州刺史的时候,听说他的名声,就把他招到身边做事。侯景造反的时候,任忠带着乡里几百人,跟着晋熙太守梅伯龙去寿春打侯景的手下王贵显,每次战斗都能打退敌人。后来当地土匪胡通带人到处抢劫,萧范就派任忠和主帅梅思立一起平定了叛乱。他还跟着萧范的儿子去京城救援,结果京城失守了,就转到晋熙驻守。侯景平定后,任忠被封为荡寇将军。
王琳在萧县驻扎军队,任命忠为巴陵太守。后来王琳战败回朝,忠被提升为明毅将军、安湘太守,继续跟着侯瑱去讨伐巴陵和湘州。之后他又升了好几个官,当上了豫宁太守、衡阳内史。华皎造反的时候,忠参与了他们的计划。华皎被平定后,高宗皇帝因为忠事先秘密向朝廷告密了,所以没追究他的责任。
太建年间刚开始的时候,他跟着章昭达去广州讨伐欧阳纥,因为立功被授予直阁将军的职位。后来又升迁为武毅将军、庐陵内史,任期满了之后,回朝担任右军将军。
五年后,朝廷大军北伐,他带兵走西线,在岘山打败了齐国的历阳王高景安,一直追击到东关,还攻下了高景安的东、西二城。接着又攻克了蕲州和谯州,然后直接袭击合肥,攻入城郊,最后又攻下了霍州。因为这些战功,他被授予员外散骑常侍的职位,被封为安复县侯,食邑五百户。在吕梁战役中军队惨败,只有他率领全军安全撤回。很快朝廷就下令让他统领寿阳、新蔡、霍州以及淮河沿岸的军队,升任宁远将军、霍州刺史。后来又回朝担任左卫将军。
十一年后,他被加封为北讨前军事,升任平北将军,率领步兵和骑兵前往秦郡。十二年,他又升迁为使持节、散骑常侍、都督南豫州诸军事、平南将军、南豫州刺史,食邑增加到一千五百户。他仍然率领步兵和骑兵前往历阳。周朝派王延贵率领军队前来救援,被他大败,还活捉了王延贵。 后来皇帝继位,他又被升为镇南将军,配给了一支仪仗队。之后回朝担任领军将军,加封侍中,改封梁信郡公,食邑三千户。最后被外放到吴兴做内史,官职品级又提升了两千石。
隋朝军队渡过长江,陈叔宝(忠)从吴兴出发赶来,在朱雀门驻扎军队。 皇上把萧摩诃他们叫到内殿商量对策,陈叔宝说:“兵书上说,敌我双方形势不同,敌人要讲究速战速决,我们则要稳扎稳打。应该先增加兵力坚守宫城,同时派水军分别前往南豫州和京口,切断敌人的粮草运输。等到春天江水上涨,上游周罗珣等军队一定会顺流而下前来支援,这是个好办法啊!” 其他人意见不统一,结果就贸然出战了。
结果打败了,陈叔宝飞快地跑到宫里见皇上,汇报了战败的情况,并说:“陛下您只管准备船只,去上游迎接援军,我拼死保护您!” 皇上相信了他,命令陈叔宝去安排军队,陈叔宝推辞说:“我安排好之后,马上就来迎接您。” 皇上让宫女打扮好等着陈叔宝,可是等了很久都没见他来。隋将韩擒虎从新林进军,陈叔宝就带着几个人马到石子岗投降了,还带着韩擒虎的军队一起进了南掖门。 皇宫被攻破了,那一年他被带到了长安,隋朝封他为开府仪同三司。他死的时候七十七岁。他儿子陈幼武,官做到仪同三司。
当时有个叫沈客卿的,是吴兴武康人,为人奸诈狠毒,做中书舍人,总是搞一些歪门邪道,专门压榨百姓,以此往上爬。还有一个叫施文庆的,是吴兴乌程人,出身贫寒,后来得到重用,皇上提拔他做了主书,后来升为中书舍人,很快又升为湘州刺史。 还没来得及上任,就碰上隋军来攻打,各地的州郡都纷纷上报军情。施文庆和沈客卿都掌管着机密文件,外面来的奏章都要经过他们呈报。施文庆心里想着湘州是重要的战略要地,想尽快上任,于是就和沈客卿狼狈为奸,故意隐瞒军情,皇上对此一无所知,结果导致国家灭亡,这完全是他们两个人的罪过。隋军攻入后,把他们两个都杀了。
樊毅,字智烈,是南阳湖阳人。他家祖上可是厉害人物,爷爷樊方兴,曾做过梁朝的散骑常侍、仁威将军、司州刺史,还封了鱼复县侯。他爸爸樊文炽,也做过梁朝的散骑常侍、信武将军、益州刺史,封了新蔡县侯。所以说,樊毅从小就出生在武将世家,从小就练武,箭法特别好。
侯景造反的时候,樊毅带着自己的部下跟着叔叔樊文皎去救援台城。结果在青溪,叔叔樊文皎战死了,樊毅就带着家族里的子弟们跑到江陵去了,然后继续跟着王僧辩打仗,去讨伐河东王萧誉。因为立了功,他就升官了,当上了假节、威戎将军、右中郎将。后来,他还代替哥哥樊俊当了梁兴太守,还管辖着三州的游军,跟着宜丰侯萧循去讨伐在湘州的陆纳。
军队到了巴陵,营地还没扎好呢,陆纳就偷偷摸摸地带兵来了,突然袭击,在营地外面又喊又叫的,营里的人都吓坏了,乱成一锅粥。只有樊毅带着几十个手下,死守着营门,拼命抵抗,砍死了十多个敌人,一边擂鼓,一边下命令,这才稳定了军心。因为这次立功,他又升官了,当上了持节、通直散骑常侍、贞威将军,还被封为夷道县伯,食邑三百户。没多久,他又被任命为天门太守,官职又升了,封侯,食邑也增加了,加起来一共一千户。
后来西魏围攻江陵,樊毅带兵去救援,结果江陵城破了,他被岳阳王抓住了。过了很久,他才逃了回来。
高祖皇帝禅位之后,韩毅和他弟弟韩猛就起兵响应王琳。王琳战败逃到北齐去了。 太尉侯瑱派人来招降韩毅,韩毅就带着儿子和部下回朝了。
天嘉二年,韩毅被任命为通直散骑常侍,接着又跟着侯瑱去讨伐巴蜀和湘州。 后来一步步升迁,做到武州刺史。 太建初年,他又调任丰州刺史,被封为高昌县侯,食邑一千户。 之后回到朝廷,担任左卫将军。
五年的时候,朝廷大军北伐,韩毅率领部队攻打广陵的楚子城,攻克了这座城池,还在颍口打败了齐军。 齐军又从沧陵增援,也被韩毅打败了。 七年,他又接连攻克了潼州、下邳、高栅等六座城池。 后来在吕梁发生军事上的重大损失,朝廷就任命韩毅为大都督,升他的官职为平北将军,率领军队渡过淮河,在清口修筑城池,抵御周军。 结果下大雨,城墙被冲坏了,韩毅率领全军撤了出来。 没多久,他又升任中领军。
十一年,周朝将领梁士彦率兵包围了寿阳,朝廷任命韩毅为都督北讨前军事,率领水军进入焦湖。 后来又授予他镇西将军的官职,都督荆州、郢州、巴州、武州的水陆军事。 十二年,他又升任都督沔州、汉州军事,因为公事被免职。 十三年,朝廷征召他担任中护军,不久又升任护军将军、荆州刺史。
后主登基后,韩毅被提升为征西将军,改封逍遥郡公,食邑三千户,其他的官职待遇都和以前一样。 他回到朝廷,担任侍中、护军将军。 等到隋军渡过长江的时候,韩毅对仆射袁宪说:“京口和采石,都是非常重要的战略要地,每个地方都需要几千精兵,还有二百艘金翅船,都要部署到长江里,在上游和下游都要严加防范。 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大事就要糟糕了!” 其他的将领都赞同他的意见。 可是后来施文庆等人隐瞒了隋军的消息,韩毅的计策没能实施。 京城沦陷,韩毅按照规定入关,不久就去世了。
猛字智武,是毅的弟弟。从小就长得挺拔潇洒,很有谋略。长大后,他精通骑射,胆量和勇气都超过常人。在青溪之战中,猛从早打到晚,和敌人短兵相接,杀死了很多敌人。台城失守后,他跟着哥哥毅逃往京城,多次立功,被封为威戎将军。
梁朝的南安侯萧方矩担任湘州刺史,他把猛当作自己的司马。正好武陵王萧纪起兵,从汉江往下游进攻,方矩就派猛率领湘州和郢州的军队,跟着都督陆法和去抵抗萧纪。当时萧纪已经打下来了,他的楼船战舰占据着巴江,双方在峡口僵持不下,谁也奈何不了谁。陆法和估计萧纪的军队已经疲惫不堪,士气低落,于是就命令猛率领三千精兵,乘坐一百多艘轻便的小船,乘着水流直冲上去,打萧纪一个措手不及,一边呐喊一边冲锋陷阵。
萧纪的军队猝不及防,吓得惊慌失措,来不及列阵,都丢下船只上岸,跳水逃命的就有上千人。当时萧纪身边还有几百个心腹,猛带着三十多个士兵,用盾牌掩护,拿着长戈,直接登上萧纪的船,瞪大眼睛大声喊叫,萧纪的侍卫都吓得四处逃散,倒在地上不敢动弹。猛亲手抓住了萧纪父子三人,在船舱里把他们杀了,并且缴获了萧纪所有的船舰和武器装备。
因为这次战功,猛被授予游骑将军的职位,被封为安山县伯,食邑一千户。之后他又继续率军平定了梁州、益州,蜀地全部平定。凯旋回朝后,他被提升为持节、散骑常侍、轻车将军、司州刺史,爵位也升为侯,食邑增加到之前的两千户。
公元560年,周文育他们那伙人在沌口打仗输了,被王琳给抓了。王琳趁着这股劲儿,把南边好几个郡都给打下来了,然后派猛和李孝钦带兵去攻打豫章,逼着周迪,结果军队打败了,猛被周迪给抓了。没多久他又偷偷跑回王琳那边去了。后来王琳也败了,回朝了。
公元561年,他被任命为通直散骑常侍、永阳太守。后来又升迁到安成王府当司马。公元566年,他又当上了壮武将军、庐陵内史。太建年间刚开始的时候,他又升迁为武毅将军、始兴平南府长史,还兼任长沙内史。接着,他跟着章昭达去江陵打仗,偷偷带兵进入峡谷,烧掉了周军的船只,因为立了功,被封为富川县侯,食邑五百户。后来又当了散骑常侍,然后升迁为使持节、都督荆信二州诸军事、宣远将军、荆州刺史。最后又回到京城当了左卫将军。
陈后主当皇帝后,又给他加封,把食邑加到了一千户,其他的官职都和以前一样。到了公元570年,他又被任命为使持节、都督南豫州诸军事、忠武将军、南豫州刺史。隋将韩擒虎渡过长江的时候,猛在京城,他第六个儿子当时在州里代理州事,韩擒虎打过来把州城攻陷了,他儿子连同家人都被抓了。当时猛和左卫将军蒋元逊带着八十艘青龙战船,在白下游弋,准备抵挡隋军的六合兵,陈后主知道猛的妻儿都在隋军手里,担心他会有二心,想让任忠代替他,但又觉得这样会伤他的心,所以就作罢了。公元573年,他投降了隋朝。
鲁广达,字遍览,是吴州刺史鲁悉达的弟弟。他从小就很有志气,一心想建功立业,而且虚心待人,很受人欢迎,经常有远方的宾客来拜访他。当时长江以南的将领们,各自统领着几千人的部队,而鲁广达手下的兵力尤其多。他先是在梁朝邵陵王国担任右常侍,后来升迁为平南当阳公府的中兵参军。
侯景叛乱的时候,他和哥哥鲁悉达一起聚集兵力保卫新蔡。梁元帝授权任命他为假节、壮武将军、晋州刺史。王僧辩讨伐侯景时,鲁广达到边境迎接大军,并负责军队的后勤补给。王僧辩对沈炯说:“鲁晋州也是我们王师东进的主力保障啊!” 然后鲁广达就率领军队跟随王僧辩一起作战。侯景平定后,鲁广达被加封为员外散骑常侍,其他官职不变。
隋朝开国后,他被任命为征远将军、东海太守。不久又被调任桂阳太守,但他坚决推辞,最后回到了朝廷担任员外散骑常侍。后来他又被任命为假节、信武将军、北新蔡太守。跟随吴明彻讨伐周迪于临川,每次战斗都冲锋在前,战功显著。之后,他接替哥哥鲁悉达担任吴州刺史,被封为中宿县侯,食邑五百户。
光大元年,他被任命为通直散骑常侍、都督南豫州诸军事、南豫州刺史。华皎起兵造反,朝廷命令司空淳于量率领大军讨伐。军队到达夏口时,华皎的水军非常强大,没有人敢上前,鲁广达第一个率领精兵强将,直接冲向敌军。双方战舰交战,鲁广达怒吼着登上战舰的瞭望台,鼓励士卒奋勇杀敌。这时风急浪高,战舰摇晃,瞭望台也跟着剧烈摇动,鲁广达不慎跌落水中,沉入水中很久,后来才被救起。华皎平定后,他被授予持节、智武将军、都督巴州诸军事、巴州刺史的官职。
太建年间刚开始的时候,我跟仪同章昭达一起去了峡口,负责开拓定安、蜀地等州郡的防务。那时候周朝正打算进攻长江以南地区,他们在蜀地大量建造船舰,还往青泥运送粮食。我和钱道戢他们带兵突袭,一把火烧了他们的船舰和粮草。因为这次战功,我被加封,官位比之前提升了两千户,然后又回到原来的驻地。
我做官一向雷厉风行,很信任下属,所以百姓和官员都很拥护我。到任期满了的时候,大家都上书请求朝廷让我继续留任,皇上就下令让我再干两年。五年后,大军北伐,收复了淮南地区以前丢掉的土地。我和齐国的军队在大岘相遇,大获全胜,杀了他们的敷城王张元范,俘虏了无数人。接着又攻克了北徐州,我被任命为北徐州军事都督、北徐州刺史。没多久又升任散骑常侍,调回京城做了右卫将军。
八年后,我又被外放到北兖州做刺史,后来又升迁到晋州做刺史。十年后,我被任命为使持节、合霍二州军事都督,官衔也升为仁威将军,并担任合州刺史。十一年的时候,周朝将领梁士彦带兵包围了寿春,朝廷命令中领军樊毅、左卫将军任忠等人分别前往阳平、秦郡增援,我率领军队进入淮河地区,从侧翼攻击周军。结果周军攻陷了豫州和霍州,南兖州、北兖州、晋州等地也相继失守,其他将领都没能立功,淮南地区全丢了,我因此被免职,只保留了侯爵的爵位,回到家里。
十二年,我和豫州刺史樊毅一起率领军队北上讨伐,攻克了郭默城。之后我被任命为使持节、平西将军、都督郢州以上十州诸军事,率领四万水军,驻扎在江夏。周朝安州总管元景带兵来江外骚扰,我派出一支偏师就把他们打跑了。
陈叔宝当皇帝后,陈宣帝的弟弟陈叔陵被封为安左将军。没多久,他又升任平南将军、南豫州刺史。至德二年,他又被任命为安南将军,被征召为侍中,之后又再次担任安左将军,改封绥越郡公,封地和以前一样。不久,他又担任中领军。
等到贺若弼率军进攻钟山的时候,陈叔陵率领军队在白土岗南列阵,和贺若弼的军队对峙。陈叔陵亲自披上盔甲,手持指挥用的鼓槌,激励敢死队,冲锋陷阵,隋军溃逃,陈叔陵追击到敌营,杀伤了很多敌人,这样反复了好几次。等到贺若弼击败了陈朝的其他将领,乘胜攻到皇宫,烧毁了北掖门,陈叔陵仍然率领剩下的士兵顽强抵抗,不停地战斗,斩杀俘虏了几百人。等到天黑了,他才脱下盔甲,在宫殿台阶下叩头痛哭,对大家说:“我自身无力拯救国家,罪孽深重啊!”士兵们都哭泣抽噎,于是陈叔陵就自首了。祯明三年,他按照规定被送入隋朝。
陈叔陵悲痛于陈朝的灭亡,得了重病,不久因为忧愤而死,那年他五十九岁。尚书令江总抚摸着他的棺材痛哭,然后提笔在棺材盖上写了一首诗:“黄泉虽抱恨,白日自流名。悲君感义死,不作负恩生。”江总还撰写了陈叔陵的墓志铭,大意是:“灾难蔓延淮海地区,险要之地失守,时局动荡,天下将亡。军队将领背叛,士兵毫无斗志,只有陈叔陵忠勇,指挥有方。他的忠诚像阳光一样明亮,他的气势像严霜一样凛冽,他怀念恩情,报答国家,做事从不忘记。”
一开始,隋将韩擒虎渡过长江的时候,陈叔陵的长子陈世真在新蔡,就和他的弟弟陈世雄以及部下投奔了韩擒虎。韩擒虎派使者送信招降陈叔陵。当时陈叔陵驻扎在京城,他就主动向廷尉自首请罪。陈后主对他说:“世真虽然投奔了隋朝,但你是国家的重臣,是我倚仗的人,怎么能因为他的缘故而怀疑你呢?”于是赏赐给他黄金,让他当天就回营。
陈叔陵有个队主叫杨孝辩,当时跟随陈叔陵在军中,英勇作战,冲锋陷阵。他的儿子也跟着杨孝辩,挥舞刀剑杀死了十多个隋军士兵,最后力竭而死,父子二人双双战死。
史书上这么说:萧摩诃,气势盖过全军将士,当时数一数二的猛将,虽然没啥计谋,但也算得上是一代顶天立地的英雄好汉了!不过他说话笨嘴拙舌,心里却很刚强,像不像李广那样的人啊!
任忠虽然勇敢果断,雷厉风行,但是心里反复无常,还欺骗皇帝,自己把自己坑了,真是太差劲了!
至于鲁广达,他忠于职守,坚持道义,为了正义可以牺牲自己,简直就是陈朝的好臣子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