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到仲举,字德言,是彭城武原人。他爷爷到坦,做过齐朝的中书侍郎;他爸爸到洽,做过梁朝的侍中。仲举没什么特别的才艺,但是为人正直得很。他一开始当著作佐郎,后来又当了太子舍人、王府主簿。之后被外派去当长城县令,政绩以清廉公正著称。
话说梁元帝萧绎年轻时还在乡下,曾经去拜访过仲举。那天阴雨连绵,仲举独自一人坐在书房里,突然听到城外有箫鼓声,没多久梁元帝就来了。仲举觉得很奇怪,心里就对梁元帝特别敬重。还有一次,梁元帝喝酒喝到很晚,就在仲举的帐篷里过夜。半夜里,帐篷里突然出现五彩缤纷的神光,梁元帝因此对仲举更加恭敬。后来侯景造反,仲举一直跟着梁元帝。侯景平乱后,梁元帝当了吴兴郡守,就让仲举当郡丞,和颍川的庾持一起做梁元帝的宾客。梁元帝当了宣毅将军,又任命仲举当长史,不久又兼任山阴县令。梁元帝继位后,任命仲举为侍中,参与选官事务。天嘉元年,仲举担任都官尚书,被封为宝安县侯,食邑五百户。三年后,他又担任都官尚书。同年,升任尚书右仆射、丹阳尹,仍然兼管之前的职务。不久后,他又改封为建昌县侯。
仲举这个人没什么学问,也不懂朝中那些条条框框,他负责的选拔任用官员的事,全都是听袁枢的。他性格比较孤僻,不怎么参与朝政,跟朝中大臣也没什么来往,就喜欢攒钱喝酒。六年后,他卸任丹阳尹。
那时候,梁元帝多年卧病在床,不怎么处理政务,朝中大小事情都交给仲举来决定。天康元年,仲举升任侍中、尚书仆射,仍然兼管之前的职务。梁元帝病得很重,仲举一直在身边侍奉照顾。梁元帝去世后,高宗萧方智奉遗诏当了尚书令,辅佐朝政。仲举和左丞王暹、中书舍人刘师知、殷不佞等人,因为在朝中很有威望,就让殷不佞伪造圣旨,把高宗送回东宫。事情败露后,刘师知被关进大牢赐死,王暹、殷不佞也被治罪。而仲举被封为贞毅将军、金紫光禄大夫。
一开始,仲举(郁宝)娶了文帝的妹妹信义长公主,官做到中书侍郎,后来外放当了宣城太守。皇上还给他配了人马。那年又升迁为南康内史,但因为国丧,他没上任。仲举被罢官后就呆在家里,他和郁宝都挺不安分的。
那时候韩子高在京城,手下人马很多,郁宝经常坐小车,还打扮成女人,偷偷摸摸地跟韩子高密谋。韩子高手下的军官把这事儿报告上去了,皇上就把韩子高、仲举和郁宝都抓起来,交给廷尉审理。
皇上下了道圣旨,说:“仲举这小子,能力不行,却占着高位,在朝廷任职期间,享受着荣华富贵,他老子参与朝政,他儿子掌控着大州郡,和皇室关系密切,势力又和皇亲国戚相当。但他却骄横跋扈,欺压百官,在事情刚开始的时候,就擅自干预朝政,排挤皇亲国戚,欺侮朝廷大臣。韩子高本来是个小人物,从低微的职位一步步爬上来,进入禁卫军,皇上还很信任他,没想到他像毒蜂一样,竟然敢反咬一口。仲举和韩子高狼狈为奸,暗中策划阴谋,密谋不轨。安成王是我的叔叔,关系非常亲近,他奉命辅佐我,我年幼无知,全靠他保护。国家安危,责任在辅臣,伊尹、周公那样的大臣,大家都敬重,朝廷的旧臣也都忠心耿耿。他们却聚集暴徒,想袭击皇宫,占据东城,逼近皇宫,想拥立仲举掌握政权,欺凌司徒,目的是想独揽大权,暗中拉帮结派,危及社稷。幸好祖宗保佑,他们的阴谋败露了。
以前的上虞令陆昉等人已经把这件事报告上来了,还有证据。他们计划在今月七日发动叛乱。领军将军明彻,左卫将军、卫尉卿宝安以及其他官员也都知道了这件事。他们的阴谋诡计,朝野皆知,他们背叛道德,令人震惊。现在罪犯已经被抓获,可以交给廷尉审理,依法处置了。罪责只在仲举父子和韩子高三人,其他人都不追究。”
最后,仲举和郁宝在狱中被处死,那年仲举五十一岁。郁宝的子女因为是皇帝的外甥而免于死罪。
韩子高,是浙江绍兴人。他家境本来很穷。侯景之乱的时候,他在建康(南京)避难。侯景之乱平定后,文帝(陈文帝)去吴兴当刺史,那时候韩子高十六岁,还是个扎着总角的小伙子,长得特别漂亮,像个女人似的。他跟着军队,想回老家。文帝看见了他,就问他:“愿意为我做事吗?”韩子高答应了。韩子高原来的名字叫蛮子,文帝给他改了名字。他为人很恭敬谨慎,很勤快地服侍文帝,总是拿着佩刀,递酒菜。文帝脾气急,韩子高总是能很快明白他的意思。
韩子高长大后,慢慢学会了骑马射箭,而且很有胆量和决断力,希望能当将军。平定杜龛的叛乱后,文帝就给他配了士兵。文帝非常宠爱他,从不让他离开身边。文帝曾经梦见自己骑马爬山,路很险峻,快要掉下去,是韩子高扶着他才上去的。
有一次,文帝去讨伐张彪,沈泰等人先投降了,文帝占领了州城,周文育驻守在北城外的香岩寺。张彪从剡县趁夜偷袭州城,文帝从北门出去,当时天黑又紧急,士兵们乱成一团,周文育也不知道文帝在哪里,只有韩子高在文帝身边。文帝就派韩子高从乱军中去见周文育,在黑暗中秘密地传达命令和商议对策,又去安抚军队。文帝把散乱的士兵稍微集合了一下,韩子高就引导他们进入周文育的营地,一起设置营寨。第二天,和张彪交战,张彪的将领申缙又投降了,张彪逃到松山,浙东地区就平定了。文帝就把很多士兵分给了韩子高,韩子高也待人慷慨,礼贤下士,所以很多人归顺他。
文帝当上皇帝后,任命他做了右军将军。天嘉元年,封他为文招县子,食邑三百户。后来王琳打到栅口,子高就在卫戍的台子里守卫。王琳平叛后,子高统领的兵力越来越多,很多将士都归附他,子高尽力为他们争取升迁,文帝都一一任命。
第二年,他升迁为员外散骑常侍、壮武将军、成州刺史。征讨留异的时候,他和侯安都驻扎在桃支岭的山脚下。当时子高手下的兵强马壮,他单独率领一支军队,一个人骑马冲进敌阵,伤了留异的左肩膀,还打掉了他半边发髻。留异平叛后,子高被授予假节、贞毅将军、东阳太守的官职。
五年后,章昭达等人从临川征讨晋安,子高从安泉岭赶到建安会合,他的军队在诸将中兵力最为雄厚。晋安平定后,因为战功,他升迁为通直散骑常侍,爵位晋升为伯,食邑增加到一共四百户。第六年,他被征召为右卫将军,来到京城后,镇守在领军府。文帝身体不好,他就留在宫中侍奉,照顾文帝的饮食起居。
文帝驾崩,废帝继位,子高被任命为散骑常侍,右卫将军的职位不变,驻地改到了新安寺。高宗当政后,子高掌握的兵权太大了,他自己心里也觉得不太安全,所以经常去拜访朝中大臣,还请求外放去衡州、广州等地做地方官。
光大元年八月,前任上虞县令陆昉和子高的部下告发他谋反。高宗当时正在尚书省,召集文武百官商议立太子,子高也参与其中。那天一大早他进宫,结果就被抓了,押送到廷尉府。当天晚上,他和到仲举一起被赐死,享年三十岁。他的父亲延庆以及兄弟子侄都被赦免。因为子高的缘故,他父亲延庆官至给事中、山阴令。
华皎,是江苏武进暨阳人,他家祖祖辈辈都是小官吏。梁朝的时候,他当上了尚书比部令史。后来侯景造反,华皎跟着侯景手下的王伟干活。高祖南下的时候,文帝被侯景抓了起来,华皎对文帝特别好。侯景的事情平定后,文帝当了吴兴太守,就让华皎当都录事,军队的粮草物资,很多都交给他管。华皎聪明能干,工作认真负责。等文帝平定了杜龛的叛乱后,还给他配了人马和武器装备,他还是当都录事。他对下属很公平,也很会安抚他们。当时战乱刚结束,老百姓都饿肚子,华皎就脱下衣服分给百姓,分粮食的时候也保证人人有份,公平公正。因此,他慢慢地升迁,当上了暨阳县令和山阴县令。
文帝当皇帝后,提拔华皎当了开远将军、左军将军。天嘉元年,封他为怀仁县伯,食邑四百户。王琳带兵南下,华皎跟着侯瑱抵抗。王琳战败后,华皎被任命镇守湓城,管理江州事务。当时南方很多州郡的官吏都是当地有权势的人,根本不听朝廷的命令,文帝就让华皎用法律来约束他们。王琳兵败后,很多士兵都投奔了华皎。三年后,华皎被任命为假节、通直散骑常侍、仁武将军、新州刺史,兼管江州事务。不久,他又被任命为督寻阳、太原、高唐、南北新蔡五郡军事,兼任寻阳太守,假节、将军、州刺史、兼管江州事务的职位不变。
周迪想造反,派他侄子在船上埋伏兵士,假装是商人,想在湓城袭击华皎。还没动手,事情就被发现了,华皎派人反击,把他们的船和武器都缴获了。那一年,华皎跟着都督吴明彻去征讨周迪,周迪被平定后,华皎因为立功被授予散骑常侍、平南将军、临川太守的职位,还被晋升为侯爵,食邑增加到五百户。还没来得及上任,就被召回朝廷,又授予他使持节、都督湘、巴等四州军事、湘州刺史的职位,散骑常侍、将军的职位不变。
皎一开始只是个小官,但是他特别会做生意,赚了不少钱。湖南四川那地方特产多,他赚的钱都上交给朝廷。粮食、竹子、木材,他负责运输的数量特别大;就连油、蜜、果脯、蔬菜这些东西,他都包办了。他还带兵打仗,从山里弄来了好多铜鼓和俘虏,都送到了京城。废帝当上皇帝后,就给他升官,封他做安南将军,又改封他为重安县侯,给他封了一千五百户的食邑。文帝见湘州盛产杉木,就让他造船,造了金翅舰之类的二百多艘大船,还有各种水上作战的装备,想用这些船进入汉水和三峡。
韩子高被杀后,皎心里慌慌的,就开始偷偷地准备武器,招兵买马,还给手下的官员们送了很多礼物拉拢人心。高宗皇帝多次命令皎送来金翅舰等战船,但他一直拖着没送。光大元年,皎偷偷地写信给皇帝,请求去广州,想看看局势再说。高宗皇帝假装答应了,但圣旨还没下达呢。皎也派人去偷偷勾结周朝的军队,还投靠了萧岿,他的军队越来越壮大了。朝廷就派吴明彻去当湘州刺史,实际上是想用少量兵力偷袭他。当时怕皎先动手,就先派吴明彻带三万人,坐着金翅舰直奔郢州;又派抚军大将军淳于量带五万人,乘着大船随后跟上;还派假节、冠武将军杨文通从安成走陆路,经茶陵去;又派巴山太守黄法慧从宜阳走陆路,经澧陵去;前后夹击,打他个措手不及。同时还让江州刺史章昭达、郢州刺史程灵洗等人一起商量作战计划,讨伐皎。
当时,萧岿派水军去支援萧皎。周武帝又派他弟弟卫国公宇文直率领军队驻扎在鲁山,又派柱国长胡公拓跋定率领三万兵马攻打包围郢州。萧岿任命萧皎为司空,同时任命巴州刺史戴僧朔、衡阳内史任蛮奴、巴陵内史潘智虔、岳阳太守章昭裕、桂阳太守曹宣、湘东太守钱明都听从萧皎的指挥。此外,长沙太守曹庆等人本来就在萧皎手下,现在也继续为他效力。
皇帝担心上游的州郡长官都被萧皎煽动,就下诏说:“这个萧皎出身低微,却受到特别的提拔重用,让他担任边疆的州牧,本该好好报答朝廷的恩情,但他却背叛了朝廷的培养,图谋不轨,拥立萧氏,公开结盟,蓄谋下毒,企图危及社稷,煽动边境,逼迫百姓,在巴州、湘州聚集叛军,像野猪一样在鄢州、郢州横冲直撞,逆天反地,令人神共愤。征南将军、安南将军明彻、郢州刺史灵洗,奉命全力征讨,尽心竭力安抚将士,水陆大军齐头并进,将士们英勇奋战,凶恶的叛军溃不成军,捷报频传,叛乱的阴霾逐渐消散。朕念及他们悔过自新,特下诏赦免湘州、巴州:凡是被叛军胁迫参与叛乱的,一概不追究;对于叛军的首领和将领,也允许他们投降自首,朕将一概宽恕。”
皇上又派司空徐度和杨文通他们从安成出发,步行到湘东,去偷袭萧皎的后方。当时萧皎在巴州的白螺摆开阵势,战船和官军的船只对峙着,胜负还没分出来。 结果萧皎听说徐度正往湘州赶来,就率领军队从巴州、郢州出发,趁着顺风打过来。
淳于量、吴明彻他们从军队里征集一些小船,重赏金银,命令这些小船先冲上去撞击敌人的大船,让敌船先撞过来。敌人的船撞过来之后都撞坏了,然后官军的的大船再撞过去,敌人的船都撞碎了,沉到江里去了。敌人又用大船装满柴草,趁着风放火,结果风向一转,反而把他们自己烧着了,敌军大败。萧皎就和戴僧朔一起乘着小船逃跑了,经过巴陵,不敢上城,直接逃到江陵去了。拓跋定他们没船渡江,就步行跑到巴陵,结果巴陵城已经被官军占领了,只好往湘州跑。跑到水口,过不去江了,粮食也快吃完了,就向军队投降了。
俘虏了一万多人,马匹四千多匹,都送到了京城。萧皎的同伙曹庆、钱明、潘智虔、鲁闲、席慧略等等四十多人全部被处死了,只有任蛮奴、章昭裕、曹宣、刘广业几个人免于一死。
戴僧朔是吴郡钱塘人。他力气很大,勇敢,善于打仗,他的族兄右将军僧锡非常喜欢他。僧锡年纪大了,每次征讨都让戴僧朔带兵。平定王琳的叛乱后戴僧朔立了功,僧锡去世后,戴僧朔接替他做了南丹阳太守,驻守采石。 后来参加征讨留异、侯安都的战役,在山下作战时受了伤,戴僧朔拿着单刀步行去支援他。因为立功被任命为壮武将军、北江州刺史,兼任南陵太守。他又参加征讨周迪的战役,立了功,升迁为巴州刺史,假节、将军的职位不变。到后来,他跟萧皎一起造反,最后在江陵被处死了。
曹庆啊,本来是王琳手下的将领,后来萧庄伪造文书,让他当了左卫将军、吴州刺史,手下兵力仅次于潘纯陁。王琳战败后,文帝把他和华皎一起安排了官职,最后做到长沙太守。钱明,一开始是高祖皇帝手下的主帅,后来在湘州各个郡当过太守。潘智虔是潘纯陁的儿子,从小就有志气,二十岁就当上了巴陵内史。鲁闲是吴郡钱塘人;席慧略是安定人。鲁闲以前是张彪手下的主帅,席慧略是王琳手下的将领,他们都被文帝和华皎一起安排了官职,最后都做到郡守的位子。最后,这些人也都被处死了。
章昭裕是章昭达的弟弟;刘广业是刘广德的弟弟;曹宣是高祖皇帝的老臣;任蛮奴曾经秘密向朝廷告密;因为这些原因,他们都得到了赦免。
史书上说:韩子高、华皎虽然出身低微,职位不高,但文帝能够鉴往知来,选拔人才,解决当时的紧急问题,体现了他目光敏锐,善于安抚百姓,能够委以重任,不拘泥于出身背景。华皎很早就接近文帝,并且经历过很多艰难险阻,文帝了解他为人正直,所以对他十分信任,充分委以重任,这说明文帝识人很准,对华皎也绝对信任。华皎掌握着上游地区,对文帝忠心耿耿。韩子高、华皎也都对得起臣子的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