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世祖有九个儿子,宋高宗有二十九个儿子,宋后主有十一个儿子。
宋世祖一共生了十三个儿子:沈皇后生了废帝和始兴王赵伯茂;严淑媛生了鄱阳王赵伯山和晋安王赵伯恭;潘容华生了新安王赵伯固;刘昭华生了衡阳王赵伯信;王充华生了庐陵王赵伯仁;张修容生了江夏王赵伯义;韩修华生了武陵王赵伯礼;江贵妃生了永阳王赵伯智;孔贵妃生了桂阳王赵伯谋。其中,新安王赵伯固因为犯了谋反的大罪,另有记载。还有两个儿子早夭,书中没有记载他们的名字。
始兴王伯茂,字郁之,是世祖皇帝的第二个儿子。
一开始,他爷爷,也就是高祖皇帝的哥哥,始兴昭烈王萧道谈,在梁朝当官,职位是东宫直阁将军。后来侯景造反,他带着两千名弩兵去救援建康城,结果在城里被流矢射死了。太平二年,朝廷追封他为侍中、使持节、都督南兖州诸军事、南兖州刺史,封长城县公,谥号昭烈。高祖皇帝登基后,又追封他为骠骑大将军、太傅、扬州牧,改封始兴郡王,食邑两千户。他生了世祖皇帝和高宗皇帝。
高宗皇帝在梁朝承圣年间的时候,被迁到关中地区,一直到高祖皇帝登基。高祖皇帝就让高宗皇帝继承始兴王的爵位,用来祭祀昭烈王。
永定三年六月,高祖皇帝驾崩了,同一个月,世祖皇帝继承了皇位。那时候高宗皇帝还在周朝没回来,世祖皇帝觉得宗族祭祀的事情没人管了,就在当年十月发布诏书说:“最近国家刚刚建立,封赏宗室亲戚,我亲临各地视察,特别重视发展大国基业。我的弟弟顼继承了家里的祭祀,虽然已经建立了封地,但是祭祀祖先却没有人主持。更糟糕的是,家里接连遭遇不幸,灾难接踵而至,继承人又远在关外,车子还没回来。我这个能力有限的人,却承担了这么重要的责任,只能按照祖宗的规矩办事,心里充满了悲伤。现在我继承了皇位,宗庙祭祀的事情没人负责了,始兴国的宗庙祭祀没有主人,想到这些,我心里非常悲伤。所以,我把嗣王萧顼改封为安成王,封我的第二个儿子伯茂为始兴王,让他负责祭祀昭烈王。同时,天下所有以父亲身份为后代上报官爵的人,都升一级。希望以此表达我对先人的孝心,并且永远保住江山社稷。”
按照以前的规矩,那些没被加封军事称号的诸王,是没有配备幕僚的。这时候,尚书台的八位大臣上奏说:“皇上啊,增加尊贵的称号,装饰华丽的车马服饰,是为了彰显王子的德行,影响百姓的期望。咱们二皇子伯茂刚被封为始兴王,他天生尊贵,聪明颖慧,简直是玉树临风,兰质蕙心,名声越来越好,德行如同平原上的大河一样广阔,声望超过了衮衣上的图案。皇上您对他的爱戴,圣明深厚,他继承了皇室宗脉,做了藩王,虽然已经接受了祭祀土地的神位,但是还没有军事称号,这怎么能体现皇上的睿智,光耀皇室呢?我们商量后认为,应该给他加封宁远将军的称号,并给他配备幕僚。”皇上说:“准奏!” 随后,伯茂被任命为使持节、都督南琅邪彭城二郡诸军事、彭城太守。天嘉二年,他又被晋升为宣惠将军、扬州刺史。
伯茂这个人天资聪颖,好学上进,为人谦虚,对下属也很尊重,再加上他是太子的弟弟,世祖皇帝对他非常宠爱。那会儿,征北军的一些士兵在丹徒偷盗了晋朝郗昙的墓穴,意外地得到了晋朝右将军王羲之的书法作品以及其他名人的遗迹。事情败露后,这些书画都被没收,送进了皇家的档案馆。世祖皇帝知道伯茂爱好古物,就赏赐给他很多。因此,伯茂的草书和隶书都写得非常出色,很接近王羲之的风格。三年后,伯茂又升任镇东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东扬州刺史。
废帝当上皇帝,那时候褚伯茂在京城。刘师知他们假传圣旨把高宗给弄出来了,伯茂劝高宗成功了。刘师知他们被杀后,高宗担心伯茂在朝中煽风点火,光大元年,就提升他当了中卫将军,让他住进宫里,专门陪着废帝玩。当时全国老百姓都盼着高宗回来当皇帝,伯茂心里特别不平衡,整天唉声叹气的,还经常说些难听的话。高宗觉得他没啥本事,也就没太在意。
后来建安人蒋裕和韩子高等人密谋造反,伯茂也暗中参与了。光大二年十一月,皇太后下令废黜废帝,让他当临海王。当天又下了一道命令,原文是:“伯茂轻薄,从小就那样,辜负了严格的教育,越来越凶狠狡猾。他总是觉得自己比弟弟强,应该掌握国家权力,年纪轻轻就狂妄自大,想方设法搞破坏,在宫里煽动是非,结交一些粗鲁危险的人,还妄想进入朝廷要职,让新皇帝失去正道,导致朝政混乱。这些罪行,他都是主谋。应该把他交给司法机关处置,严惩这个恶人。念及他是皇室宗亲,朕心里还是很难过,就特别降他为温麻侯,并且要严加管束,让他搬到别处去住。没想到会这样,朕真是越想越伤心。”
当时宫外六门附近有个小院子,是给诸王结婚用的,叫婚第,最后就让伯茂搬到那里去住。结果在路上遇到强盗,死在车里了,那年他才十八岁。
鄱阳王伯山,字静之,是世祖皇帝的第三个儿子。他长得高大威猛,举止优雅从容,喜怒不形于色,世祖皇帝非常器重他。
一开始,高祖皇帝时期,天下刚刚安定,诸位王爷受封的仪式和规格很多都不完善。等到伯山要受封的时候,世祖皇帝想隆重地举行仪式。天嘉元年七月丙辰这天,尚书八座上奏说:“我们听说,只有血脉相承才能兴旺发达,周朝的基业就是靠这个发扬光大的;基础打得牢固,汉朝的江山才能长久。所以才能顺应天时,规范诸王,巩固皇室根基,延续皇统。第三皇子伯山,从小就展现出聪慧的品德,年纪轻轻就表现出不凡的气质,光辉照耀皇宫内廷,但他至今还没受封,这怎么能巩固宗室的秩序,建立藩王的威望呢?我们商议之后,认为应该封他为鄱阳郡王。”皇帝下诏说:“准奏!”于是派散骑常侍、度支尚书萧睿持节,兼任太宰,到太庙去祭告;又派五兵尚书王质持节,兼任太宰,到太社去祭告。
同年十月,皇帝在宫殿上亲自册封他,说:“哎呀!建立藩屏,辅佐王室,这都是遵循先例,必须这么做的。你从小就品德高尚,天生孝顺,美德遍及亲族,大家都称赞你,现在让你建立大邦,这完全符合伦理秩序,所以朕特地遵从民意,赐予你王爵。去吧!你要努力建立功业,永远保卫国家社稷,这难道不值得谨慎吗!”册封仪式结束后,皇帝下令王公大臣以下都到王府去赴宴。还授予伯山东中郎将、吴郡太守的官职。六年后,他又被任命为缘江都督、平北将军、南徐州刺史。天康元年,他的爵位又升为镇北将军。
皇帝高宗当政的时候,不想让鄱阳王萧伯山待在边疆,所以光大元年,把他调到京城,任命他为镇东将军、东扬州刺史。到了太建元年,他又被提升为中卫将军、中领军。六年后,再次升迁,担任征北将军、南徐州刺史。没过多久,又当上了征南将军、江州刺史。到了十一年,调回京城担任护军将军,还加封了开府仪同三司的官职,并且配给他仪仗队和乐队。后来皇帝驾崩,新皇帝继位后,又把萧伯山的官职提升为中权大将军。至德四年,他又被派到地方任职,担任持节、都督东扬、丰二州诸军事、东扬州刺史,同时还加封侍中,其他的官职待遇不变。祯明元年,萧伯山的母亲去世,他因此辞官回家守孝。
第二年,他重新被任命为镇卫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还配给他十个持剑的侍卫。三年正月,萧伯山去世,享年四十岁。萧伯山为人宽厚仁慈,仪表堂堂,而且在诸位王爷中年纪最大,新皇帝对他非常敬重,每逢朝廷举行重大仪式,比如婚礼、宴会之类的,总是让萧伯山主持。他母亲去世的时候,萧伯山守孝期间表现得非常孝顺,感动了很多人。有一次,皇帝去吏部尚书蔡徵家里做客,顺便去吊唁萧伯山,结果萧伯山哭得死去活来,痛不欲生。皇帝因此再次任命他为镇卫将军,并且当着所有大臣的面说:“鄱阳王真是至情至性,令人感动!他又是在诸位王爷中年纪最大的,豫章王已经兼任司空了,也应该把他提升为太尉。” 还没来得及下诏书,萧伯山就去世了。紧接着陈朝灭亡,所以也就没有追赠谥号了。
陈朝的长子陈君范,在太建年间被封为鄱阳国世子,后来又升任贞威将军、晋陵太守。还没来得及继承爵位,隋军就打过来了。当时在京城里的陈朝宗室王侯有一百多人,陈后主害怕他们造反,就把他们都召集到宫里,让他们在朝堂上驻扎,还让豫章王陈叔英统领他们,暗地里却防备着他们。等到陈朝军队战败,大家纷纷投降,陈君范就跟着陈后主一起进了长安。到了长安后,隋文帝把他们安置在陇右和河西等州,每人都分给了田地住宅。
早先,陈君范和尚书仆射江总关系很好,这时候江总写了一首五言诗送给陈君范,表达了异地分别的伤感之情,诗句非常凄婉动人,当时文人都争相传诵。大业二年,隋炀帝把陈后主的第六个女儿陈女婤立为贵人,非常宠爱她,于是把陈朝的子弟都召回京城,根据他们的才能安排官职,所以陈朝的子弟都做了地方官,遍布天下。那一年,陈君范做了温县令。
陈朝的晋安王陈伯恭,字肃之,是陈武帝陈霸先的第六个儿子。天嘉六年,被立为晋安王。后来又担任平东将军、吴郡太守,并配备了僚属。当时陈伯恭十多岁,就已经很关心政事了,把官署治理得井井有条。太建元年,他入朝担任安前将军、中护军,之后升任中领军,又升任中卫将军、扬州刺史,因为公事被免职。四年后,他又被任命为安左将军,后来又升任镇右将军、特进,并配有侍从人员。六年,出任安南将军、南豫州刺史。九年,入朝担任安前将军、祠部尚书。十一年,晋升为军师将军、尚书右仆射。十二年,升任尚书仆射。十三年,升任左仆射。十四年,出任安南将军、湘州刺史,还没来得及上任。至德元年,他担任侍中、中卫将军、光禄大夫,因为母亲去世而离职守孝。祯明元年,他又被任命为中卫将军、右光禄大夫,僚属和侍从人员都和以前一样。三年后入关。隋朝大业初年,他担任成州刺史、太常卿。
衡阳王伯信,字孚之,是皇帝的第七个儿子。天嘉元年,衡阳献王昌从周朝回来,在路上死了,同年皇帝就立伯信为衡阳王,让他负责祭祀献王。没多久,他又被任命为宣惠将军、丹阳尹,还配了助手和文书。太建四年,他当上了中护军。六年,升任宣毅将军、扬州刺史。接着又加封侍中、散骑常侍。十一年,官职再次提升,成了镇前将军、太子詹事,其他的官职都和以前一样。祯明元年,他又被外放到镇南将军、西衡州刺史的职位上。三年,隋军渡过长江,他和临汝侯方庆一起被东衡州刺史王勇害死了,具体情况可以看方庆的传记。
庐陵王伯仁,字寿之,是皇帝的第八个儿子。天嘉六年,被封为庐陵王。太建初年,被任命为轻车将军,并配有助手和文书。七年,升迁为冠军将军、中领军。接着又升任平北将军、南徐州刺史。十二年,又升为翊左将军、中领军。祯明元年,加封侍中、国子祭酒,还兼任太子中庶子。三年,他进入关中,死在了长安。他的长子番,之前被封为湘滨侯,隋朝大业年间,当上了资阳令。
江夏王伯义,字坚之,是皇帝的第九个儿子。天嘉六年,被封为江夏王。太建初年,被任命为宣惠将军、东扬州刺史,并配有助手和文书。随后升任宣毅将军,还被授予持节、散骑常侍、都督合州、霍州军事、合州刺史等职务。十四年,被召回朝廷,担任侍中、忠武将军、金紫光禄大夫。祯明三年,他进入关中,被迁到瓜州,在前往瓜州的路上死了。他的长子元基,之前被封为湘潭侯,隋朝大业年间,当上了谷熟县令。
武陵王伯礼,是世宗皇帝的第十个儿子,字用之。天嘉六年,被封为武陵王。太建初年,他担任云旗将军、持节、都督吴兴诸军事、吴兴太守。他在吴兴当官的时候,可真是作威作福,胡作非为,强迫老百姓给他干活,抢夺他们的钱财,积攒了大量的财富,老百姓都受不了他。太建九年,有人向朝廷告发了他。皇帝说:“这小子还年轻,不懂得怎么治理地方,都是因为他手下的官员没好好辅佐他造成的。这次就只是降了他的官职,要是以后还犯错,就依法处置,那些没及时举报的官员也要一起受罚!”
太建十一年春天,朝廷召他回京,结果伯礼磨磨蹭蹭就是不走。到了十月,散骑常侍、御史中丞徐君敷上奏说:“我听说,车马不能耽误行程,这是君王的命令,也是臣子的准则。日夜勤勉,这是臣子应尽的本分。现在,云旗将军、持节、都督吴兴诸军事、吴兴太守武陵王伯礼,虽然早年展现出英才,也曾受过朝廷重用,但他却违背了圣上的期望,办事拖拉,迟迟不回京。这既有损于他的名声,也违背了臣子的本分。我们认为应该免去他的职务,让他回府邸。特此奏请圣上批准。”皇帝下诏说:“准奏!” 祯明三年,伯礼入关,隋朝大业年间,他当上了散骑侍郎、临洮太守。
永阳王伯智,是世宗皇帝的第十二个儿子,字策之。他从小就为人厚道,很有领导才能,而且博览群书,知识渊博。太建年间,被封为永阳王。后来担任侍中,被加封为明威将军,并配备了僚属。之后又升任散骑常侍,多次升迁,最后当上了尚书左仆射。后来他又被外派,担任使持节、都督东扬、丰二州诸军事、平东将军,兼任会稽内史。至德二年,他回朝担任侍中、翊左将军,并被加封为特进。祯明三年,他入关。隋朝大业年间,他担任岐州司马,后来又升任国子司业。
桂阳王伯谋,字深之,是世祖的第十三個兒子。在太建年间,被立为桂阳王。七年的时候,他被任命为明威将军,还配属了佐史。不久后,他又升任信威将军、丹阳尹。十年,官至侍中。之后外放,担任持节、都督吴兴诸军事、东中郎将、吴兴太守。十一年,又加封散骑常侍。到了至德元年,他去世了。
他的儿子丰嗣,在大业年间,当过番禾县令。
高宗有42个儿子:柳皇后生了后主,彭贵人生了始兴王叔陵,曹淑华生了豫章王叔英,何淑仪生了长沙王叔坚和宜都王叔明,魏昭容生了建安王叔卿,钱贵妃生了河东王叔献,刘昭仪生了新蔡王叔齐,袁昭容生了晋熙王叔文、义阳王叔达、新会王叔坦,王姬生了淮南王叔彪和巴山王叔雄,吴姬生了始兴王叔重,徐姬生了寻阳王叔俨,淳于姬生了岳阳王叔慎,王修华生了武昌王叔虞,韦修容生了湘东王叔平,施姬生了临贺王叔敖和沅陵王叔兴,曾姬生了阳山王叔宣,杨姬生了西阳王叔穆,申婕妤生了南安王叔俭、南郡王叔澄、岳山王叔韶、太原王叔匡,袁姬生了新兴王叔纯,吴姬生了巴东王叔谟,刘姬生了临江王叔显,秦姬生了新宁王叔隆和新昌王叔荣。 还有他的八个儿子:叔叡、叔忠、叔弘、叔毅、叔训、叔武、叔处、叔封,都没来得及封王。 始兴王叔陵犯了谋反的大罪,他的事迹另有记载。还有三个儿子早夭,书里没记载他们的名字。
豫章王叔英,字子烈,是高宗皇帝的第三个儿子。他从小就为人宽厚仁慈,待人友善。天嘉元年,被封为建安侯。到了太建元年,又被封为豫章王,同时担任宣惠将军、都督东扬州诸军事以及东扬州刺史。五年后,官职升迁为平北将军、南豫州刺史。十一年的时候,他又升任镇前将军、江州刺史。后来,皇帝即位,叔英的官职再次提升,被封为征南将军,接着又加封开府仪同三司、中卫大将军,其他的官职都保持不变。四年后,又升任骠骑大将军。到了祯明元年,朝廷还给他配备了一支鼓吹乐队和十个持剑的侍卫。同年,他被调任司空。三年后,隋军渡过长江,叔英负责石头城的军事防务。不久后,他又被调回朝廷驻扎。等到朝廷军队战败后,他向隋将韩擒虎投降了。同年,他进入关中。隋朝大业年间,他被任命为涪陵太守。
他长子弘,在至德元年被拜为豫章国世子。
长沙王叔坚,字子成,是高宗皇帝的第四个儿子。他母亲原本是吴地酒家的一个婢女,高宗年轻的时候,曾经去她家喝酒,两人因此有了关系。高宗当上皇帝后,就把她召进宫里,封为淑仪。叔坚从小就聪明伶俐,但却凶狠残暴,嗜酒如命,特别喜欢算命、占卜、巫蛊之术,还喜欢冶炼黄金、雕琢玉器,并且对这些技艺都研究得很精通。天嘉年间,他被封为丰城侯。太建元年,被立为长沙王,同时担任东中郎将、吴郡太守。四年后,升任宣毅将军、江州刺史,并设置了佐史。七年后,又升任云麾将军、郢州刺史,但还没来得及上任,就被调任为平越中郎将、广州刺史。不久后,他又被任命为平北将军、合州刺史。八年后,再次被任命为平西将军、郢州刺史。十一年后,他回到朝廷,担任翊左将军、丹阳尹。
一开始,叔坚和始兴王叔陵都招揽了一大批门客,互相争权夺势,关系非常紧张。每次上朝,排场很大,他们俩谁也不肯让谁走在前面,非要分道而行,结果左右两边的人经常为了争道打起来,甚至还打死过人。后来高宗皇帝病重了,叔坚和叔陵都陪在后主身边侍疾。叔陵心里早就起了谋反的念头,他偷偷地吩咐管药的官员说:“这切药的刀太钝了,快去磨磨。”
高宗皇帝驾崩后,情况非常紧急,叔陵又让手下从外面取剑来。手下人一时没反应过来,就拿了朝服上佩带的那把木剑给他。叔陵一看,勃然大怒。叔坚当时就在旁边,听到动静,觉得情况不对劲,就暗中观察叔陵的举动。第二天,举行小殓仪式的时候,叔陵偷偷地把磨好的药刀藏在袖子里,冲上前去砍向后主,砍中了后主的脖子,后主当时就昏倒在地。皇太后和后主的乳母乐安君吴氏拼命保护后主,才免于一死。叔坚立刻从后面抓住叔陵,夺下他的刀,想杀了他,还问后主:“杀了他,行不行?”后主当时昏迷不醒,没法回答。叔陵本来就力气很大,过了一会儿,竟然挣脱了束缚,逃到云龙门,进了东府城,命令手下把青溪桥的路堵住,还把东城监狱里的囚犯都放出来当兵。他又派人去新林,召集他的军队,自己也披上铠甲,戴着白布帽子,登上城西门,招募百姓参军。
那时候,大部分军队都在江边防守,宫里空虚得很。叔坚就向太后禀报,请求太后下令让太子舍人司马申,以后主的命令,去召萧摩诃来平叛。当天就抓住了叔陵的将领戴温、谭骐驎等人,押到宫里,在尚书省的阁楼下斩首示众,然后把他们的头颅送到东城去示威。叔陵慌乱得不知所措,干脆把他的妻妾都杀光了,带着几百个手下逃往新林。萧摩诃追上去,在丹阳郡把叔陵斩杀了,其余的叛乱分子也都抓住了。那一年,叔坚因为平叛有功,被封为骠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扬州刺史。不久又升任司空,将军、刺史的官职都保留着。
话说当时皇上身体不好,看不见东西,什么事都交给叔坚处理,朝政大权都落在他手里了。叔坚因此变得骄横跋扈,干了不少坏事,皇上开始疏远他,甚至有点忌惮他了。孔范、管斌、施文庆这些人,都是以前太子身边的旧臣,他们天天在皇上耳边说叔坚的坏话。
到了至德元年,皇上就下令让叔坚按三司使的规格,外放去当江州刺史。还没等他出发,皇上又下令让他当骠骑将军,再升任司空,其实就是想夺了他的权力。叔坚心里很不踏实,开始怨天尤人,还搞起了左道旁门,想求神保佑自己。他刻了个木头人,穿着道士的衣服,还装上机关,能拜能跪,每天晚上都在日月之下祭拜它,祈祷上天保佑自己。
那年冬天,有人告发了他的这些事,调查后发现都是真的。皇上把叔坚抓起来关在西省,准备杀了他。当天晚上,皇上派近侍宣读圣旨,数落他的罪行。叔坚说:“我本来没啥坏心思,只想讨好皇上而已。我犯了天条,罪该万死,我死后一定要去见叔陵(叔坚的弟弟),请您在圣旨里说明,让我在九泉之下也能得到责罚。”皇上念在他以前立下的功劳,就赦免了他,免去他所有的官职,让他回家养老。过了一段时间,他又被任命为侍中、镇左将军。第二年,皇上又给他配了仪仗队和豪华马车。第三年,他被任命为征西将军、荆州刺史。第四年,又升为中军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到了祯明二年,他任期满了,回到京城。
过了三年,他入关,搬到了瓜州,改名叫叔贤。叔贤以前过惯了富贵日子,不知道柴米油盐贵,到了瓜州,他和妻子沈氏一起卖酒,靠帮人做事为生。隋朝大业年间,他当上了遂宁郡太守。
建安王叔卿,字子弼,是高宗的第五个儿子。他为人正直,很有才能,长得也高大威猛。太建四年,被封为建安王,任命为东中郎将、东扬州刺史。七年,升为云麾将军、郢州刺史,还配了僚属。九年,又升为平南将军、湘州刺史。皇上即位后,他被封为安南将军。后来又担任侍中、镇右将军、中书令,之后又升任中书监。祯明三年入关,隋朝大业年间,他当上了都官郎、上党郡太守。
宜都王叔明,字子昭,是高宗的第六个儿子。他长得特别漂亮,举止温柔,看起来像个女人似的。太建五年,他被封为宜都王,接着被任命为宣惠将军,还配了助手和文书人员。七年的时候,他又升任东中郎将、东扬州刺史,没多久又当上了轻车将军、卫尉卿。十三年,他又被派去当使持节、云麾将军、南徐州刺史。后来还当过侍中、翊右将军。到了至德四年,官职又升为安右将军。祯明三年,他入关,隋朝大业年间当上了鸿胪少卿。
河东王叔献,字子恭,是高宗的第九个儿子。他为人恭敬谨慎,聪明好学。太建五年,被封为河东王。七年,被任命为宣毅将军,也配了助手和文书人员。接着又当了散骑常侍、军师将军、都督南徐州诸军事、南徐州刺史。可惜的是,他在十二年就去世了,才十三岁。死后被追赠为侍中、中抚将军、司空,谥号为康简。他的儿子孝宽继承了他的爵位。孝宽在至德元年继承了河东王的爵位。祯明三年入关,隋朝大业年间当上了汶城令。
新蔡王叔齐,字子肃,是高宗的第十一个儿子。他风度翩翩,学识渊博,精通经史,擅长写作。太建七年,被封为新蔡王,接着被任命为智武将军,也配了助手和文书人员。后来被外派担任东中郎将、东扬州刺史。至德二年,回到朝廷担任侍中,将军和佐史的职位都保留着。祯明元年,被任命为国子祭酒,侍中、将军、佐史的职位也都保留着。三年的时候入关。隋朝大业年间当上了尚书主客郎。
晋熙王叔文,字子才,是高宗的第十二个儿子。他性格轻率冒险,喜欢虚名,但多少也读过一些书。太建七年,被封为晋熙王。没多久就升任侍中、散骑常侍、宣惠将军,还配了属官。后来又升为轻车将军、扬州刺史。至德元年,被任命为持节、都督江州诸军事、江州刺史。两年后,又升为信威将军,都督湘、衡、武、桂四州诸军事、湘州刺史。祯明二年,任期满了,被召回朝廷,担任侍中、宣毅将军,属官还是原来的那些。还没回京,隋军就渡过长江,攻破了台城,隋朝汉东道行军元帅秦王已经到了汉口。这时候叔文正从湘州回朝,到了巴州,就率领巴州刺史毕宝等人投降了隋军,还给秦王写了一封信,信里说:“我认为天底下不能有两个太阳,阴晴交替是有规律的;同样,一个国家里也不能有两个君主,君臣的地位是有区别的。现在天下已经统一,文化也融合了,我斗胆献上投降书,表示臣服。”
秦王收到信后,就派行军吏部柳庄和元帅府的官员去巴州迎接叔文。叔文于是就和毕宝、荆州刺史陈纪以及文武官员一起去了汉口,秦王对他们非常优待,安排住在宾馆里。隋开皇九年三月,大军凯旋,文帝亲自到温汤犒劳他们,叔文和陈纪、周罗睺、荀法尚以及其他投降的人,都在路上见了文帝。过了几天,叔文跟随陈后主以及其他王侯将相,乘坐皇帝的车驾,穿着华丽的服饰,带着天文图籍等物品,依次排列,隋军还用铁骑包围着他们,跟随晋王、秦王等一起进京献俘,列队在太庙。第二天,隋文帝坐在广阳门观看,叔文又跟随陈后主到了朝堂南面。文帝让内史令李德林宣读旨意,责备陈后主和他的大臣们不能互相辅佐,导致了国家的灭亡。陈后主和他的大臣们都羞愧害怕地跪在地上,不敢抬头,只有叔文一个人脸上带着欣慰自得的神情。过了十六天,叔文上表说:“我以前在巴州就已经投降了,希望您能了解我的情况,对我另眼相看。”隋文帝虽然觉得他不忠诚,但是正想安抚江淮地区的人民,于是就授予他开府的职位,任命他为宜州刺史。
淮南王,他叫叔彪,字子华,是高宗皇帝的第十三子。从小就聪明伶俐,还很擅长写文章。太建八年的时候,被封为淮南王。没多久,又当上了侍中和仁威将军,还配了好多幕僚。祯明三年,他进京了,结果在长安就去世了。
始兴王叔重,字子厚,是高宗皇帝的第十四个儿子。他的性格比较老实木讷,没什么特别的才艺。高宗皇帝驾崩后,他的哥哥叔陵造反,被平定后处死了。这一年,叔重被立为始兴王,负责侍奉昭烈王太后。到了至德元年,他被任命为仁威将军、扬州刺史,也配了班子。第二年,官职又升了,成了使持节、都督江州诸军事、江州刺史,权力更大了。祯明三年,他也进京了。隋朝大业年间,他当上了太府少卿,后来去世了。
寻阳王叔俨,字子思,是高宗皇帝的第十五个儿子。他为人沉稳,举止端庄。后主皇帝登基后,封他为寻阳王。至德元年,他被任命为侍中和仁武将军,也配了幕僚。祯明三年,他也进京了,不久后就去世了。
岳阳王叔慎,字子敬,是高宗皇帝的第十六个儿子。他从小聪明伶俐,十岁就能写文章。十四岁那年,被封为岳阳王。后来又当上了侍中、智武将军、丹阳尹。那时候,后主特别喜欢文章,叔慎就经常和衡阳王伯信、新蔡王叔齐他们一起陪着后主,一整天都待在一起,每次皇上要他们写诗,都得到皇上的赞赏。
后来,他被任命为使持节、都督湘、衡、桂、武四州诸军事、智武将军、湘州刺史。三年后,隋军渡过长江,攻破了建康城,之前的湘州刺史晋熙王叔文逃到了巴州,还投降了隋军,巴州刺史毕宝、荆州刺史陈纪也跟着投降了。隋军元帅杨素率兵攻打荆门,又派将领庞晖带兵四处抢掠,一直打到了湘州。湘州城里的将士们都没了斗志,都想投降。
叔慎就摆酒宴请文武官员,酒喝到兴头上,叔慎感叹道:“君臣的大义,难道就到此为止了吗!”长史谢基一听,趴在地上哭了起来。湘州助防遂兴侯正理也在场,他站起来大声说道:“主辱臣死,各位难道都不是陈国的臣子吗?现在天下大乱,正是我们为国捐躯的时候!就算我们最终失败了,也要展现出我们臣子的气节,就算死在青门外,也在所不惜!现在这个关键时刻,不能犹豫,事后才响应的,就杀头!”大家听了都表示同意,然后就杀牲口盟誓。
接着,叔慎派人假装投降,送降书给庞晖,庞晖信以为真,约定时间进城。叔慎早就在城里埋伏好了兵马等他。庞晖带了几百人驻扎在城门口,自己只带了十几个亲兵进了官府。伏兵突然袭击,把庞晖绑了起来,并且抓住了所有他的手下,全部斩首。叔慎坐在射堂里,召集士兵,几天之内,就聚集了五千人马。衡阳太守樊通、武州刺史邬居业也请求来支援。
还没等他们赶到,隋朝又派薛胄来当湘州刺史,听说庞晖死了,就请求增兵。隋朝又派刘仁恩来增援。还没等刘仁恩赶到,薛胄的军队到了鹅羊山,叔慎派正理和樊通等人去抵抗,双方展开激战,从早上打到傍晚,隋军轮番进攻,但正理兵力不足,最终战败。薛胄乘胜攻入城内,活捉了叔慎。这时,邬居业率领军队从武州赶来支援,渡过横桥江,听说叔慎战败,就驻扎在新康口。隋军总管刘仁恩的军队也到了横桥,在江边扎营,双方对峙了好几天,然后又展开激战,邬居业也战败了。刘仁恩俘虏了叔慎、正理、居业以及他们的十几个同伙,秦王在汉口把他们全部斩杀了。叔慎当时只有十八岁。
义阳王,名叫叔达,字子聪,是高宗的第十七个儿子。太建十四年,被封为义阳王,接着被任命为仁武将军,还配了助手和文书。祯明元年,当上了丹阳尹。三年后,他入关。隋朝大业年间,他做了内史,后来又到绛郡当太守。
巴山王叔雄,字子猛,是高宗的第十八个儿子。太建十四年,被封为巴山王。祯明三年入关,最后死在长安。
武昌王叔虞,字子安,是高宗的第十九个儿子。太建十四年,被封为武昌王,之后被任命为壮武将军,也配了助手和文书。祯明三年入关。隋朝大业年间,他当了高苑县令。
湘东王叔平,字子康,是高宗的第二十个儿子。至德元年,被封为湘东王。祯明三年入关。隋朝大业年间,他当了湖苏县令。
临贺王叔敖,字子仁,是高宗的第二十一个儿子。至德元年,被封为临贺王,接着被任命为仁武将军,还配了助手和文书。祯明三年入关。隋朝大业初期,他被任命为仪同三司。
阳山王叔宣,字子通,是高宗的第二十二个儿子。至德元年,被封为阳山王。祯明三年入关。隋朝大业年间,他当了泾城县令。
西阳王叔穆,字子和,是高宗的第二十三个儿子。至德元年,被封为西阳王。祯明三年入关,最后死在长安。
南安王叔俭,字子约,是高宗的第二十四个儿子。至德元年,被封为南安王。祯明三年入关,最后死在长安。
南郡王叔澄,字子泉,是高宗的第二十五个儿子。至德元年,被封为南郡王。祯明三年入关。隋朝大业年间,他当了灵武县令。
沅陵王叔兴,字子推,是高宗的第二十六个儿子。至德元年,被封为沅陵王。祯明三年入关。隋朝大业年间,他当了给事郎。
岳山王叔韶,字子钦,是高宗的第二十七个儿子。至德元年,被封为岳山王,接着被任命为智武将军,还配了助手和文书。四年后,他当上了丹阳尹。祯明三年入关,最后死在长安。
新兴王叔纯,字子共,是高宗的第二十八个儿子。至德元年,被封为新兴王。祯明三年入关。隋朝大业年间,他当了河北县令。
巴东王叔谟,字子轨,是高宗的第二十九个儿子。到至德四年的时候,被封为巴东王。祯明三年,他进了关中。隋朝大业年间,他当过岍阳县令。
临江王叔显,字子明,是高宗的第三十个儿子。至德四年,被封为临江王。祯明三年,他也进了关中。隋朝大业年间,他做过鹑觚县令。
新会王叔坦,字子开,是高宗的第三十一个儿子。至德四年,被封为新会王。祯明三年,他同样进了关中。隋朝大业年间,他当过涉县令。
新宁王叔隆,字子远,是高宗的第三十二个儿子。至德四年,被封为新宁王。祯明三年,他也进了关中。最后死在了长安。
新昌王叔荣,字子彻,是高宗的第三十三个儿子。祯明二年,被封为新昌王。三年后进了关中。隋朝大业年间,他做过内黄县令。
太原王叔匡,字子佐,是高宗的第三十四个儿子。祯明二年,被封为太原王。三年后进了关中。隋朝大业年间,他做过寿光县令。
后主一共有二十二个儿子:张贵妃生了皇太子深和会稽王庄;孙姬生了吴兴王胤;高昭仪生了南平王嶷;吕淑媛生了永嘉王彦和邵陵王兢;龚贵嫔生了南海王虔和钱塘王恬;张淑华生了信义王祗;徐淑仪生了东阳王恮;孔贵人生了吴郡王蕃。 还有总、观、明、纲、统、冲、洽、縚、绰、威、辩这十一个儿子,都没来得及被封王。
皇太子深,字承源,是后主第四个儿子。他从小聪明伶俐,很有志气,举止端庄稳重,就连身边伺候的人,也没见过他喜怒哀乐。因为母亲是张贵妃的缘故,他特别受后主的宠爱。至德元年,被封为始安王,食邑二千户。不久又担任军师将军、扬州刺史,还配备了佐史。祯明二年,皇太子胤被废黜,后主就立深为皇太子。三年,隋军渡过长江,我军大败,隋将韩擒虎从南掖门攻入,百官四处逃散。当时深才十多岁,却镇定自若地坐在屋里,舍人孔伯鱼侍奉在旁。隋军破门而入,深却下令慰劳他们说:“军队在外奔波,一定很辛苦吧?”隋军将士都很敬佩他。那一年,他随朝廷入关。隋朝大业年间,他担任枹罕太守。
吴兴王胤,字承业,是后主的长子。太建五年二月乙丑这天出生在东宫,他母亲孙姬难产而死,沈皇后悲痛地将他抚养长大,视如己出。当时后主年纪大了,还没儿子,高宗因此下诏命他为嫡孙,诏书上说:“皇孙刚刚降生,国运正兴盛,我想和众臣一起分享这份喜庆,内外文武官员都赏赐丝绸,为父皇者加官一级。”十年后,被封为永康公。后主即位后,立他为皇太子。胤天资聪颖,好学不倦,整天研读经典,博览群书,通晓大义,还擅长写作。至德二年,他亲自到太学讲授《孝经》,讲完后,又在先圣先师面前举行祭祀仪式。当天在太学举办盛大的宴会,王公大臣和太学生都参加了。当时张贵妃、孔贵嫔都受宠,沈皇后失宠,而东宫和后宫之间经常有人来往,太子也经常派人去后宫,后主怀疑太子心怀怨恨,非常厌恶他。张、孔二贵妃又日夜在后主面前搬弄是非,说太子和皇后的坏话,孔范之流也在外面散布谣言,结果祯明二年,太子被废为吴兴王,仍然保留侍中、中卫将军的官职。三年后,他随朝廷入关,最终死在了长安。
南平王萧嶷,字承岳,是陈后主的第二个儿子。他从小就长得端正,很有领导才能,年纪轻轻,举手投足之间就很有大人的样子。至德元年,被封为南平王。没多久,他又被任命为信武将军,兼任南琅邪郡和彭城郡太守,还配给他一些幕僚。后来升迁为扬州刺史,官职也升为镇南将军。之后又担任使持节、都督郢州、荆州、湘州三州军事,官拜征西将军,并担任郢州刺史。可惜还没等他上任,隋军就渡过长江了。到了祯明三年,他随陈后主一起进入长安。最终客死长安。
永嘉王萧彦,字承懿,是陈后主的第三个儿子。至德元年,被封为永嘉王。之后被任命为忠武将军、南徐州刺史,后来官职升为安南将军。之后又担任散骑常侍、使持节、都督江州、巴州、东衡州三州军事,官拜平南将军,并担任江州刺史。可惜还没等他上任,隋军就渡过长江了。祯明三年,他也随陈后主一起进入长安。隋朝大业年间,他当上了襄武县令。
南海王萧虔,字承恪,是陈后主的第五个儿子。至德元年,被封为南海王。之后被任命为武毅将军,配给他一些幕僚,后来官职升为军师将军。祯明二年,他被外派担任平北将军、南徐州刺史。祯明三年,他也随陈后主一起进入长安。隋朝大业年间,他当上了涿县县令。
信义王萧祗,字承敬,是陈后主的第六个儿子。至德元年,被封为信义王。之后被任命为壮武将军,配给他一些幕僚。后来又担任使持节、都督,官拜智武将军,兼任琅邪郡和彭城郡太守。祯明三年,他也随陈后主一起进入长安。隋朝大业年间,他当上了通议郎。
邵陵王萧兢,字承检,是陈后主的第七个儿子。祯明元年,被封为邵陵王,食邑一千户。之后被任命为仁武将军,配给他一些幕僚。祯明三年,他也随陈后主一起进入长安。隋朝大业年间,他当上了国子监丞。
会稽王萧庄,字承肃,是陈后主的第八个儿子。他长得不好看,性格又很暴躁,从小就动不动就用刀划伤或者烧烫身边伺候的人,只要有人不顺他的意。因为他母亲张贵妃很受宠,所以陈后主也很疼爱他。至德四年,被封为会稽王。之后被任命为翊前将军,配给他一些幕僚。后来又担任使持节、都督扬州军事,并担任扬州刺史。祯明三年,他也随陈后主一起进入长安。隋朝大业年间,他当上了昌隆县令。
东阳王,名叫王恮,字承厚,是陈后主的第九个儿子。祯明二年,他被封为东阳王,封地有一千户人家。还没来得及正式上任,三年后他就跟着朝廷一起入关了。到了隋朝大业年间,他当上了通议郎。
吴郡王,名叫王蕃,字承广,是陈后主的第十个儿子。祯明二年,他被封为吴郡王。三年后,他也入关了。隋朝大业年间,他当上了涪城令。
钱塘王,名叫王恬,字承惔,是陈后主的第十一个儿子。祯明二年,他被封为钱塘王,封地也有一千户人家。三年后入关,最后死在了长安。
以前江左地区,从西晋开始就一直有这种传统,诸王开国的时候,封地的户数多少决定了爵位的等级,分为上中下三品。大的封国设上中下三将军,还设一个司马;中等封国设中下二将军;小的封国只设一个将军。其他的官职也按照这个标准来设置。高祖起兵,从永定年间到祯明年间,只有衡阳王陈昌特别受宠,封地达到了五千户。其他大的封国最多也就两千户,小的就只有一千户。但是以前的史书残缺不全,很多封国的户数都查不到了,所以我就把这些零碎的记载放在一起了。
史官说:陈世祖、陈宣帝、陈后主都设立了很多藩王,以此来巩固皇权,这本来就是国家的根本,就像稳固的盘石一样重要。鄱阳王陈伯山有风采有才能,也是一代贤明的藩王啊!岳阳王陈叔慎在国家危难的时候,忧国忧民,尽心尽力地去抵抗敌人,一心为国,根本没想过自己的生死。唉!古时候那些忠贞烈士为国捐躯,说的就是像他们这样的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