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冲,字长深,是琅邪临沂人。他爷爷王僧衍,是齐朝的侍中;他爸爸王茂璋,是梁朝的给事黄门侍郎。他妈妈是梁武帝的妹妹新安穆公主,在齐朝的时候就去世了。因为王冲从小父母双亡,梁武帝对他特别疼爱。
十八岁的时候,王冲开始在梁朝当秘书郎。没多久就升任永嘉太守。后来进朝当了太子舍人,因为父亲去世而离职守孝。守孝期满后,他被任命为太尉临川王府外兵参军、东宫领直。之后一路升迁,当上了太子洗马、中舍人。 然后他又外放,做了招远将军、衡阳内史。接着又升任武威将军、安成嗣王长史、长沙内史,将军的职位依然保留着。 王(安成嗣王)死后,王冲代理湘州州务。之后回朝当了太子庶子,又升任给事黄门侍郎。
大同三年,因为是皇帝的外甥,他被封为安东亭侯,食邑一百五十户。 此后,他历任明威将军、南郡太守、太子中庶子、侍中。 后来外放去吴郡做监察官,一年后正式上任。 朝廷又把他召回,任命他为通直散骑常侍,兼任左民尚书。 之后他又外放,做了明威将军、轻车当阳公府长史、江夏太守,并代理郢州州务。 然后升任平西邵陵王长史。 接着又调任骠骑庐陵王长史、南郡太守。 庐陵王去世后,他又代理州府事务。 梁元帝镇守荆州时,王冲担任镇西长史,将军和太守的职位都保留着。
王冲为人性格温和顺畅,对上司恭敬谨慎,熟悉法令条文,处理政务公平公正。他在地方任职,很少犯错。虽然没有特别显赫的功劳,但时间久了,大家都对他很看重,所以他官职一直升迁,多次担任二千石的高官。 他还懂音乐,会歌舞,善于与人交往,在达官贵人的圈子里,名声很好。
侯景造反那会儿,梁元帝在荆州当家做主,想把南郡让给王僧辩,还送了十个女乐过去,算是给军队加餐犒赏士兵。后来元帝又给这位官员升官,让他当了好多官,具体是:督管衡州、桂州、成州、合州军事的云麾将军兼衡州刺史。元帝的第四个儿子元良当了湘州刺史,而这位官员依旧负责湘州的政务,还兼任长沙内史。侯景被平定后,他又被封为翊左将军、丹阳尹。
武陵王带兵打到峡口,王琳的手下陆纳等人响应,占据了湘州,结果这位官员被陆纳给抓了起来。陆纳投降后,这位官员又官复原职,还被任命为侍中、中权将军,配给了一套班子,丹阳尹的职位也保留着。江陵城破后,敬帝当了太宰,又任命他为左长史。绍泰年间,他一路升迁,做到左光禄大夫、尚书右仆射。后来又升任左仆射、开府仪同三司,侍中、将军的职位也都保留着。没多久,他又兼任丹阳尹、南徐州大中正,还配了随从。
高祖皇帝登基后,免去了他的丹阳尹的职务,让他继续担任原来的左光禄大夫。还没来得及上任,就被改任为太子少傅。文帝即位后,他又卸任少傅,加封特进,继续担任左光禄大夫。不久后,他又兼任丹阳尹,参与编撰律法。废帝当政的时候,还给他配了十个贴身侍卫。
一开始,高祖皇帝就因为他是老臣,特别尊重他,很重视长幼尊卑的礼节。文帝即位后,更是对他尊敬有加,有一次文帝去司空徐度家做客,宴席上,文帝还赏赐给他一张矮几。可见他当时多么受重视啊!光大元年,他去世了,享年七十六岁。死后被追封为侍中、司空,谥号元简。
他生了三十个儿子,个个都当了官。他第十二个儿子玚,还有单独的传记。
王通,字公达,是琅琊临沂人。他爷爷王份,是梁朝的左光禄大夫;他父亲王琳,是司徒左长史。他父亲王琳在齐朝的时候娶了梁武帝的妹妹义兴长公主,生了九个儿子,个个都很有名。
通啊,梁朝的时候,一开始是国子监的学生,考中了明经科,后来当上了秘书郎、太子舍人。因为是皇帝的外甥,被封为武阳亭侯。之后一路升迁,当过王府主簿、限外记室参军、司徒主簿、太子中庶子、骠骑庐陵王府给事中郎、中权何敬容府长史、给事黄门侍郎,后来因为犯了事儿被免职了。侯景之乱的时候,他逃到了江陵,元帝任命他为散骑常侍,后来又升任太常卿。侯景之乱后,宫里好多建筑都被烧毁了,他就兼任了起部尚书,回到京城,专门负责修缮宫殿。
江陵城破后,敬帝临危受命,任命他为吏部尚书。绍泰元年,又加封侍中,尚书的职位不变。没多久,又升任尚书右仆射,吏部尚书的职位照旧。高祖皇帝登基后,他被提升为左仆射,侍中的职位不变。文帝继位后,让他兼任太子少傅。天康元年,他被任命为翊右将军、右光禄大夫,还配备了相应的佐史。废帝即位后,他的官职改称安右将军,又兼任南徐州大中正。太建元年,他升任左光禄大夫。六年后,又加封特进,侍中、将军、光禄大夫、佐史等职位都保持不变。他还没来得及上任就去世了,享年七十二岁。朝廷下诏追赠他原来的官职,谥号为“成”,下葬那天还派了一支鼓吹乐队为他送行。他的弟弟质和固,都有各自的传记。
通的弟弟叫劢,字公济。他长得仪表堂堂,博览群书,为人清闲淡泊,从不为名利所动。梁朝时,他也是国子监的学生,学习的是《周易》,参加考试时成绩优异,被录取。之后,他先后担任了秘书郎、太子舍人、宣惠武陵王主簿、轻车河东王功曹史。河东王要去京口镇守,劢本来也要跟着去藩地,当时范阳的张缵负责选拔官员,劢去拜访张缵辞行,张缵很欣赏他的才华,说:“像您这样有才华的人,怎么能去外地小官府呢?”于是奏请朝廷,让他担任太子洗马。后来,他又升任中舍人、司徒左西属,之后外放担任南徐州别驾从事史。
话说梁武帝时期快结束的时候,他去祭拜陵墓,路过朱方(地名)。当地官员劢(音同“绰”)按照规矩去迎接皇上。皇上命令劢跟在御辇旁边,一路上经过的山山水水,皇上都问劢,劢都能对答如流,而且说得头头是道,很有历史根据。 后来皇上还带着劢登上北顾楼,劢还当场作诗一首,诗词典雅,皇上非常欣赏。
那时候,河东王是广州刺史,就提拔劢当了冠军河东王的长史,兼任南海太守。 这河东王到了岭南后,可是没少搜刮民脂民膏,后来害怕罪责,就装病,把州里的事交给劢,自己回朝去了。 劢就代理广州府的事务。 广州地处富庶之地,之前的官员都贪得无厌,唯独劢清正廉洁,名声很好。 后来,劢被调回朝廷,当了给事黄门侍郎。
侯景叛乱的时候,劢西逃到江陵,元帝下令任命他为太子中庶子,负责管理相府的文书档案。 之后,他又被外派担任宁远将军、晋陵太守。 那会儿正值战乱之后,老百姓生活很苦,地方上破败不堪,劢治理地方政务非常简明,老百姓都过上了安稳日子。 后来,劢被朝廷召回,当了侍中,之后又升迁为五兵尚书。
西魏打过来了,攻下了江陵。皇上(元帝)赶紧派湘州刺史、宜丰侯萧循去帮忙,还让他兼任湘州军事长官。江陵城丢了,敬帝临时代理政事,任命他为中书令。绍泰元年,又升他当了侍中。高祖当上司空后,又让他兼任司空长史。高祖后来当了丞相,他又兼任丞相长史,侍中、中书令的职位都还继续保留着。
那时候吴地乱成一锅粥,老百姓都吃不上饭,所以皇上派他去吴兴郡当长官,负责赈灾。萧勃那边的乱子平息后,皇上觉得他以前在岭南地区工作过,政绩不错,就派他当使持节、都督广州等二十州诸军事、平南将军、平越中郎将、广州刺史。 还没等他出发,任命又改了,改成了衡州刺史,不过使持节、都督这些职务还是照旧。 可惜啊,王琳占据了长江上游,衡州和广州那边的官员也不听话,他去不了任上,就一直滞留在江西大庾岭。
天嘉元年,皇上召他回朝,当侍中、都官尚书,结果还没来得及上任,又改任中书令了。 后来又升任太子詹事,负责东宫的事务,侍中这个职位还是继续保留。 接着又加封金紫光禄大夫,让他兼任度支尚书,管钱粮的。 废帝登基后,又给他加了个散骑常侍的头衔。太建元年,他升任尚书右仆射。 那段时间东边发了大水,百姓都饿肚子,皇上又派他去当仁武将军、晋陵太守,负责救灾。他在晋陵当官,做得特别好,老百姓都感激他,还立碑歌颂他的政绩,皇上也批准了。后来他又被召回朝廷,当了中书监,又重新任命他为尚书右仆射,还让他兼任右军将军。 他在四年五月去世了,享年六十七岁。死后追赠侍中、中书监,谥号“温”。
袁敬,字子恭,是陈郡阳夏人。他爷爷袁顗,曾做过宋朝的侍中、吏部尚书和雍州刺史;他爸爸袁昂,是梁朝的侍中、司空,死后被追封为穆公。袁敬从小就孝顺,很有风骨,而且从小就认真学习,老了也没放下。他一开始当秘书郎,后来一步步升迁,当上了太子舍人、洗马、中舍人。后来江陵城破了,他就流落到岭南一带。高祖皇帝登基后,袁敬在广州,跟着欧阳頠。欧阳頠死后,他的儿子欧阳纥占据了广州,想造反。袁敬多次劝谏欧阳纥,给他讲道理,说明造反的危害,说得非常恳切,但欧阳纥就是不听。高宗皇帝即位后,派章昭达带兵讨伐欧阳纥。欧阳纥快要失败的时候,才后悔没听袁敬的劝告。朝廷很认可袁敬的做法,那年就把他召回朝廷,任命他为太子中庶子、通直散骑常侍。没多久又升任司徒左长史,接着又升任左民尚书,然后是都官尚书,还兼任豫州大中正。后来又升迁为太常卿、散骑常侍、金紫光禄大夫,还加了特进的官衔。他在至德三年去世,享年七十九岁,死后被追赠为左光禄大夫,谥号靖德。他的儿子袁元友继承了他的爵位。他的弟弟袁泌也有传记记载,他的侄子袁枢也是个了不起的人物。
袁枢,字践言,是梁朝吴郡太守袁君正的儿子。他长得漂亮,性格沉稳,喜欢读书,手不释卷。他家世显赫,家产丰厚,但他自己却生活简朴,不与人交往,整天一个人静静地待在屋里,除非是公事,否则从不出门,对名利看得非常淡薄。他一开始在梁朝做秘书郎,后来当了太子舍人,轻车河东王的主簿,安前邵陵王、中军宣城王两府的功曹史。侯景叛乱的时候,袁枢回吴郡看望父亲,正好赶上父亲去世,他就守孝。当时天下大乱,大家都想保住性命,而袁枢却以孝闻名。王僧辩平定侯景叛乱后,镇守京城,很多达官贵人都去拜访他,但他却闭门不出,不求名利。绍泰元年,朝廷征召他为给事黄门侍郎,还没等他上任,就改任员外散骑常侍,兼任侍中。第二年,又兼任吏部尚书。那年他又外放,担任吴兴太守。永定二年,朝廷征召他为左民尚书,还没到任,就改任侍中,负责选拔官员。第三年,他升任都官尚书,仍然负责选拔官员。
枢密使,知识渊博,对旧例非常清楚。一开始,高祖的长女永世公主嫁给了陈留太守钱蒇,生了个儿子叫岊(yì)。公主和岊都在梁朝的时候去世了。高祖登基后,只追封了公主。现在要下葬了,尚书省的主客郎中请求详细商议,想给钱蒇追赠驸马都尉的称号,同时给岊也追赠官职。枢密使就说:“以前公主下嫁,一定要嫁给诸侯,同姓的才做公主,这在《公羊传》里就有记载;公主的仪仗车服等级没有明确规定,诗经里也有体现。汉朝刚建立的时候,列侯才娶公主,从那以后,公主就嫁给平民百姓了。驸马都尉这个官职是汉武帝设立的,有时给有功的臣子,有时给皇室的亲戚。所以魏国的曹植上表请求封为驸马、奉车都尉,这两个官职其实是一个意思。《齐职仪》里说,凡是娶公主的都要被封为驸马都尉,魏晋以来都是这么做的。这是因为公主身份尊贵,而平民百姓身份卑微,如果不提升男方的等级,怎么能配得上公主呢?所以设立驸马都尉的官职,是为了抬高公主的地位。现在公主早逝,夫妻关系已经断绝,本来就没有什么礼仪上的疑问,又何必追赠驸马呢?看看杜预,他娶的是晋宣帝的第二个女儿高陵宣公主,晋武帝即位后,公主已经去世了,泰始年间追封公主,但杜预并没有追赠驸马的称号。梁武帝的女儿新安穆公主也早逝,天监年间,王氏也没有追赠驸马。这两个例子,远近都有,足以说明问题。公主的儿子也没有成年,更不用追赠官职了,现在应该追赠他亭侯的爵位就好。”当时大家都认为枢密使的意见最合理。
公元554年,他担任吏部尚书的代理。三年后,正式上任。没多久,他又被任命为右军将军,同时兼任丹阳尹,吏部尚书的职位不变。公元557年,他父亲去世,他上表请求辞官回家奔丧。朝廷下诏赐给他五十匹绢、十万钱,让他料理完丧事后,暂且住在丹阳,继续处理郡里的事务。等守孝期满后,再回到原来的职位。那一年他的任期满了,辞去了丹阳尹的职务,被加封为散骑常侍,右军将军和吏部尚书的职位都保留着。
那时候,仆射到仲举虽然也参与选拔官员的事务,掌握着官员的升迁大权,但他推荐的人才,很多都符合皇帝的心意。到仲举为人谨慎细致,清廉自守,朝中文武官员,很少有人去巴结他。废帝即位后,王劢被提升为尚书左仆射。光大元年(公元567年)去世,享年五十一岁。朝廷追赠他侍中、左光禄大夫的官职,谥号为简懿。他留下十卷集,流传于世。他的弟弟王宪,另有传记记载。
史书上说:王冲、王通都出身名门望族,很早就步入仕途,并且都能严格遵守礼法,忠诚地侍奉朝廷,这都是他们的优点。王劢为人性格平和淡泊,袁枢为人端庄沉稳,虽然他们的处事风格有所不同,但他们高尚的气节却是一致的。古人所说的名士,大概就是指他们这样的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