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众,字仲师,是浙江湖州武康人。他爷爷沈约,是梁朝的特进(高级官职);他爸爸沈旋,是梁朝的给事黄门侍郎(高级官职)。沈众从小就爱学习,写文章也挺有水平。他一开始在梁朝当镇卫南平王的法曹参军和太子舍人。那时候,梁武帝写了一首《千字诗》,沈众还给它做了注解呢!有一次,他和陈郡的谢景一起被召进文德殿,梁武帝让他当场写一篇《竹赋》。沈众写完后念给皇帝听,皇帝非常欣赏,还亲自写信夸他:“你的文章文采飞扬,真是没给你祖上丢脸!” 后来,萧大心当了郢州刺史,就把他招过去当限内记室参军。没多久,他又升迁到镇南湘东王记室参军,之后又当了太子中舍人,还兼任散骑常侍。他还出使过魏国,回来后又升任骠骑庐陵王谘议参军,舍人这个职位也保留着。

侯景造反的时候,沈众上书梁武帝,说他家世代为梁朝效力,他的部曲都在吴兴,请求回乡招募兵马讨伐侯景。梁武帝同意了。侯景围攻台城的时候,沈众带着他的家族和义军五千多人进京勤王,驻扎在小航,在贼军的东府对面列阵,军容十分整齐,侯景都很忌惮他。梁武帝在城里遥授他为太子右卫率。京城失守后,沈众投降了侯景。侯景平定叛乱后,西进荆州,梁元帝任命他为太子中庶子、本州大中正。不久又升任司徒左长史。江陵城破后,他被西魏俘虏,后来逃了回来。梁敬帝下诏任命他为御史中丞。绍泰元年,他被任命为侍中,后来又升任左民尚书。陈高祖陈霸先称帝后,沈众被任命为中书令,大中正的职位也保留着。高祖知道沈众在老家很有名,对他非常敬重,赏赐也很多,比当时其他人都优厚。

大家都觉得他太小气了,家里产业巨多,钱财数都数不清,却一点都不舍得分给别人。他自己生活也特别简朴,上朝的时候,衣服经常破破烂烂的,鞋子也常常自己提着。永定二年,他升任尚书,负责修建太极殿。他总是穿着粗布袍子,穿着芒鞋,用麻绳当腰带,还自己带着干鱼蔬菜和饭菜吃,朝中大臣都笑话他。大家本来就觉得他这个人脾气急躁,这下更是火冒三丈,开始到处攻击大臣,诋毁朝廷。高祖皇帝大怒,但因为这个人平时名声还不错,不忍心公开处死他,后来趁他休假回武康的时候,在吴地赐死了他,那年他五十六岁。

袁泌,字文洋,是左光禄大夫袁敬的弟弟。他为人清正廉洁,办事能力强,身材高大,为人正直,品行端正。一开始当员外散骑侍郎,后来在几个王府里当过官。

侯景造反的时候,袁泌想当将军。当时他哥哥袁君正担任吴郡太守,梁简文帝任命袁泌为东宫领直,让他去吴地招募士兵。侯景围攻台城时,袁泌率领自己的人马去救援。京城失守后,他们退守东阳,侯景派兵追击,袁泌就从会稽东岭绕过湓城,投奔了鄱阳嗣王萧范。萧范死了以后,袁泌就投降了侯景。

侯景平定之后,王僧辩推荐袁泌担任富春太守,兼任丹阳尹。贞阳侯篡位,任命袁泌为侍中,派他出使齐国。高祖皇帝登基后,王琳占据长江上游,袁泌就从齐国跟着梁永嘉王萧庄投奔王琳。萧庄篡位后,任命袁泌为侍中、丞相长史。天嘉二年,袁泌和王琳辅佐萧庄到达栅口,王琳战败,大家都逃散了,只有袁泌独自一人乘着小船把萧庄送到北方,把萧庄托付给御史中丞刘仲威,让他们一起投奔齐国,然后才辞别回来,到朝廷请罪。文帝非常赞赏他的行为。

首先,他被任命为宁远始兴王府的法曹参军,后来升任谘议参军,之后又当上了通直散骑常侍,同时兼任侍中,并主管豫州的大中正。他被派去周朝当使者,回来后,被任命为散骑常侍、御史中丞,官职和以前一样。高宗当政后,让他担任云旗将军、司徒左长史。光大元年去世,享年五十八岁。临终前,他告诫儿子蔓华说:“我在朝廷上没什么功劳,死后就简单地埋葬,不要接受任何追赠谥号。”他儿子遵从父亲的遗愿上表请求,但朝廷没有同意,追赠他金紫光禄大夫的官职,并谥号为“质”。

刘仲威是南阳涅阳人。他爷爷刘虬,齐朝时被征召为国子博士,但他没去。他父亲刘之迟,是荆州治中从事史。刘仲威年轻时就有志气,对文史颇有涉猎。梁朝承圣年间,他当上了中书侍郎。萧庄伪造他的御史中丞官职,跟着萧庄去了齐国,最后死在邺城。

刘仲威的弟弟刘广德,也很喜欢学习,很有才能,也很有傲气。他父亲刘之亨,是梁朝安西湘东王的长史、南郡太守。刘广德在承圣年间凭借军功,官至给事黄门侍郎、湘东太守。荆州失守后,他投靠了王琳。王琳被平定后,文帝任命他为宁远始兴王府的限外记室参军,还让他继续统领原来的军队。后来又担任太尉侯瑱的湘州府司马,历任乐山、豫章二郡太守,以及新安内史。光大年间,他被授予假节、员外散骑常侍、云旗将军、河东太守的职务。太建元年,他在任上去世,时年四十三岁,朝廷追赠他左卫将军的官职。

陆山才,字孔章,是吴郡吴县人。他祖父陆宝,是梁朝尚书水部郎。他父亲陆汎,是散骑常侍。陆山才年轻时就很有风度,喜欢文史,范阳的张缵和张绾兄弟都很敬重他。他最初在王国担任常侍,后来升任外兵参军。不久因为父亲生病,他就回家侍奉父亲。承圣元年,王僧辩任命他为仪同府西曹掾。高祖诛杀王僧辩后,陆山才逃到会稽投奔张彪。张彪战败后,他就投降了高祖。

话说在绍泰年间,都督周文育被派去镇守南豫州。这周文育啊,不识几个字,所以就让山才当他的长史,帮他处理政务。所有的事儿,基本上都由山才一手操办。后来文育南下讨伐萧勃,抓住了欧阳頠,这些计策,大多都是山才出的主意。等文育西征王琳的时候,就留山才在江州看着,还让他镇守豫章。结果呢,文育和侯安都在沌口打败仗了,余孝顷又从新林杀过来攻打豫章,山才赶紧把剩下的兵集合起来,投奔周迪去了。 最后,山才还把余孝顷、李孝钦这些人给抓住了,然后亲自护送他们从都阳走乐安岭东道,送到京城。朝廷一看,立马就封他做中书侍郎。之后他又从乐安岭出发,安抚南川一带的郡县。

周文育再次镇守豫章金口,山才又升官了,当上了贞威将军、镇南长史、豫章太守。可惜啊,周文育后来被熊昙朗害死了,昙朗还把山才他们抓起来,想送去给王琳。还没送过去呢,侯安都就在宫亭湖打败了王琳的将领常众爱,山才因此就反过来了,朝廷又任命他为贞威将军、新安太守。因为王琳还没平定,所以山才就留在富阳,守卫东边。后来,他进京做了员外散骑常侍,又升迁为宣惠始兴王长史,负责东扬州的事务。

侯安都去讨伐留异,山才就带着王府的兵跟着去了。留异平定后,山才被封为明威将军、东阳太守。之后,他又被任命为镇东始兴王长史,兼任会稽郡丞,继续负责东扬州的事务。还没来得及上任呢,就改任散骑常侍,兼任度支尚书,干满一年后正式上任。

高宗南征周迪,让山才担任军司。周迪平定后,山才恢复了原来的官职。后来,余孝顷又从海路袭击晋安,山才就凭借他在会稽的经验,制定了作战策略。回朝后,因为在一次宫廷宴会上,跟蔡景历说话有点过分,被官府弹劾,丢了官。没多久,他又被任命为散骑常侍,后来又升迁为云旗将军、西阳武昌二郡太守。天康元年,山才去世,享年五十八岁。朝廷追赠他右卫将军的官职,谥号为简子。

王质,字子贞,是右光禄大夫王通的弟弟。他年轻的时候就很有志气,而且博览群书。梁武帝时期,因为他和武帝的外甥是亲戚,被封为甲口亭侯,后来又当上了国子监学习《周易》的学生,考试成绩名列前茅。 他从秘书郎做起,后来当了太子舍人、尚书殿中郎。他母亲去世的时候,他守孝非常尽心,大家都夸他孝顺。守孝期满后,他被任命为太子洗马、东宫领直。之后又升迁为中舍人、庶子。

太清元年,他被任命为假节、宁远将军,统领东宫的军队,跟随贞阳侯一起北伐。结果贞阳侯战败了,王质好不容易才逃了回来。后来侯景在寿阳造反,王质又带兵去抵抗。侯景的军队渡过长江,王质就撤退了,然后在宣阳门外驻扎军队。侯景的军队攻到京城的时候,王质没怎么打就溃败了,他干脆剃了头发装成和尚,偷偷藏了起来。等柳仲礼他们带兵来救援京城,军队驻扎在南岸的时候,王质又重新聚集起一些人马加入他们。京城沦陷后,他西逃到荆州,元帝下诏任命他为右长史,兼任河东太守。没多久又升迁为侍中。之后他又被外派,担任持节、都督吴州诸军事、宁远将军、吴州刺史,兼任鄱阳内史。荆州失守后,侯瑱驻守在湓城,他和王质关系不好,就派偏将羊亮代替王质,还派兵威胁他。王质于是率领自己的部队翻越信安岭,投奔留异。梁文帝驻守在会稽,派兵支援王质,让他镇守信安县。

永定二年,高祖命令王质率领部队翻越山岭,从豫章出发,跟随都督周文育讨伐王琳。王质和王琳以前关系很好,有人在军中诬告说他暗中和王琳勾结,高祖命令周文育杀了他。周文育上书请求为他求情,这才保住了他的性命。后来他又被任命为散骑常侍、晋陵太守。

文帝当上皇帝后,就召他当了负责军事的五兵尚书。高宗当了扬州刺史,提拔他当仁威将军、骠骑府长史。天嘉二年,又让他当了晋安太守。高宗开始辅政后,又让他当司徒左长史,将军的职位不变。后来因为公事被免职了。没多久又让他当了通直散骑常侍,后来又升迁为太府卿、都官尚书。太建二年去世,享年六十岁。朝廷追赠他原来的官职,谥号为安子。

韦载,字德基,是京兆杜陵人。他爷爷韦叡,是梁朝的开府仪同三司,也就是永昌严公。他爸爸韦政,是梁朝的黄门侍郎。韦载从小聪明,而且特别爱学习。十二岁的时候,跟着叔叔韦棱去拜见沛国刘显,刘显问了他十个关于《汉书》的问题,韦载都能对答如流,一点儿也不含糊。长大后,他学识渊博,通晓文史,为人沉稳,很有才能。他一开始在梁朝邵陵王手下当法曹参军,后来升迁为太子舍人、尚书三公郎。

侯景造反的时候,元帝下令让他当了中书侍郎。没多久又让他当了建威将军、寻阳太守,跟着都督王僧辩去讨伐侯景。当时王僧辩的军队在湓城,而鲁悉达、樊俊等人各自率兵占据地盘,观望战局发展。元帝就让韦载当假节、都督太原、高唐、新蔡三郡诸军事、高唐太守,还让他去劝说鲁悉达等人一起出兵讨伐侯景。等大军南下的时候,韦载率领三郡的兵马从焦湖出发,经过栅口,和王僧辩在梁山会合。侯景平定后,他被任命为冠军将军、琅邪太守。后来奉命出使东阳、晋安,去招抚留异、陈宝应等人。接着又授予他信武将军、义兴太守的职位。

话说,高祖干掉了王僧辩之后,就派周文育带少量兵马去袭击载(音同“载”,指陈霸先的部将陈宣载)。结果载早有准备,赶紧闭城死守。周文育攻城很猛,陈宣载手下的县兵和高祖以前的旧部,个个都是弩箭高手。陈宣载挑出几十个神射手,用长长的锁链把他们锁起来,派自己最信任的人看守着,命令他们射杀周文育的军队,规定十箭射不中两箭就杀头。没想到,这些家伙箭箭都射中了敌人,而且个个都是致命伤!周文育的军队有点扛不住了,只好在城外靠着河水扎起营寨,双方僵持了几个月。

高祖听说周文育打仗不利,亲自带兵去攻打,很快就攻破了他们的水寨。之后,高祖又派陈宣载的族弟陈翙(音同“追”)给他送去书信,解释为什么要杀王僧辩,还带着梁敬帝的诏书,命令陈宣载放下武器。陈宣载收到信后,就带着他的军队投降了高祖。高祖对陈宣载非常优待,马上任命他的族弟陈翙为义兴郡太守,其他将领也都根据他们的才能安排了合适的职位。高祖还经常把陈宣载留在身边,和他一起商量军国大事。

后来,徐嗣徽、任约等人率领齐军渡过长江,占据了石头城。高祖向陈宣载请教对策,陈宣载说:“如果齐军分兵,先占领三吴地区,然后攻打东部边境,那咱们就危险了。现在应该赶紧在淮南,也就是侯景以前的老营盘那里修筑城池,打通东边的道路方便运输物资,再派轻兵去切断他们的粮道,让他们进退两难,这样的话,齐军的首领不出十天就能拿下!”高祖采纳了他的建议。

永定元年,陈宣载被任命为和戎将军、通直散骑常侍;永定二年,升为轻车将军;不久又加封散骑常侍、太子右卫率,将军的职位不变。天嘉元年,他因为生病辞去了官职。陈宣载在江乘县白山有十多顷田地,辞官后就在那里盖了房子住下,从此与世隔绝,几十年里,不管喜丧嫁娶,他都不出门,连家门都不出。太建年间,他在家中去世,享年五十八岁。

我来说说我族弟翙的故事吧。他字子羽,从小就有远大的志向和操守。他爷爷是梁朝的辅国将军,他爸爸乾向是汝阴太守。翙年纪轻轻就丧父了,悲伤到了极点,但他依然尽心尽力地侍奉母亲,抚养弟弟和侄子,以孝行闻名。后来高祖当上南徐州刺史,就把他招来当征北参军,没多久又让他去监察义兴郡。永定元年,他被授予贞毅将军、步兵校尉的官职。之后又升迁为骁骑将军,掌管朱衣直阁。骁骑将军这个职位,以前是负责统领营兵的,还兼管着皇帝的宿卫。从梁朝以来,这个职位的责任越来越重,出巡时要负责仪仗开道,进宫时要与羽林卫、金吾卫直接沟通,皇帝上朝时还要在殿前侍奉。翙本来就名声很好,每逢大事皇帝总是让他在身边侍奉,当时的人都非常敬重他,称他为“侠御将军”。后来他又被外放到宣城当太守。天嘉二年,他参与平定了王琳的叛乱,被封为清源县侯,食邑二百户。他在太建年间去世,死后被追赠为明州、霍州、罗州三州刺史。他的儿子宏,字德礼,很有文化,官至永嘉王府谘议参军。陈朝灭亡后,他归顺了隋朝。

史书上评论说:以前邓禹凭借文学才能,杜预凭借儒雅之风,最终都取得了军事功勋,名垂青史。晋朝时天下大乱,很多人迁徙到江南,像顾荣、郗鉴,还有温峤、谢玄这些人,都是出身寒微的读书人,凭借着高尚的品德和名望,抵抗敌人保卫国家,建立功勋,最终位居高位。从那时起,这样的人才代代都有。但是梁朝时期天下动荡,即使是懦弱的人也能立下大志,只要能抓住机会,得到皇帝的重用,那真是太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