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世谱,字兴宗,是湖北巴东鱼复人。他们家世代居住在荆州,家里当过主帅,经常带兵打仗,对付蛮族和蜒族。到了徐世谱这一代,更是特别勇敢,力气很大,还擅长水战。梁元帝当荆州刺史的时候,徐世谱就带兵协助他处理当地事务了。
侯景造反的时候,徐世谱参加了平叛的战争,一路升官,最后当上了员外散骑常侍。后来他带水军,跟着司徒陆法和一起打侯景,在赤亭湖和侯景的军队交战。当时侯景的军队非常强大,徐世谱就另外制造了楼船、拍舰、火舫、水车来增强军队的实力。快要打仗的时候,他又亲自乘坐大船冲在最前面,结果大败侯景的军队,活捉了侯景的将领任约,侯景只好逃跑。之后,他又跟着王僧辩攻打郢州,徐世谱再次乘坐大船来到敌人的粮仓门口,敌将宋子仙一看形势不对,就投降了。因为立下大功,徐世谱被任命为使持节、信武将军、信州刺史,被封为鱼复县侯,食邑五百户。
他还跟着王僧辩继续东征,一直冲在军队最前面。他又在湖熟打败了侯景的将领侯子鉴。侯景平定之后,因为功劳,徐世谱被任命为通直散骑常侍、衡州刺史,兼任河东太守,食邑增加到一千户。
西魏军队来攻打荆州的时候,徐世谱镇守马头岸,占据了龙洲,梁元帝任命他为侍中、使持节、都督江南诸军事、镇南将军、护军将军,还给他配备了一支仪仗队。江陵城失守后,徐世谱就跑到侯瑱那里去了。绍泰元年,朝廷征召他担任侍中、左卫将军。高祖要抵抗王琳的时候,所有关于水战的装备,都交给徐世谱负责。徐世谱这个人很聪明,而且很了解以前的作战方法,他制造的武器装备,都会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改进,他的想法非常巧妙,别人想不出来。
永定二年,他升任护军将军。世祖继位后,又给他加官进爵,升任安右将军。天嘉元年,他的食邑又增加了五百户。第二年,他又出任使持节、散骑常侍、都督宣城郡诸军事、安西将军、宣城太守,官职是中二千石。后来他又回到朝廷,担任安前将军、右光禄大夫。不久,因为生病导致失明,就辞官不上了朝。天嘉四年去世,享年五十五岁。朝廷赠予他原来的官职,谥号为桓侯。
我弟弟世休,跟着世谱一起从梁朝出征,也立了不少战功。最后做到员外散骑常侍、安远将军,封枳县侯,食邑八百户。光大二年,他跟着都督淳于量去征讨华皎。去世后,追赠通直散骑常侍,谥号“壮”。
鲁悉达,字志通,是扶风郿县人。他爷爷斐,做过齐朝的通直散骑常侍、安远将军、衡州刺史,封阳塘侯。他爸爸益之,做过梁朝的云麾将军、新蔡郡太守和义阳郡太守。悉达从小就以孝顺出名,一开始在梁朝南平嗣王手下当个中兵参军。侯景叛乱的时候,悉达联合乡里父老,保卫新蔡,努力耕种,储备粮食。当时战乱导致饥荒,京都和上游地区饿死的人占了八九成,活下来的人,都带着老人孩子逃难回家。悉达把粮食分给大家,救活了很多人,还在新蔡设立营地安置他们。他还招募了晋熙等五个郡的人马,控制了这些地方。并且让他弟弟广达带兵跟着王僧辩去讨伐侯景。侯景平乱后,梁元帝任命他为持节、仁威将军、散骑常侍、北江州刺史。
敬帝登基后,王琳占据长江上游,留异、余孝顷、周迪等人各地起兵,悉达安抚五个郡,深得民心,士兵们都很愿意为他效力。王琳任命悉达为镇北将军,高祖也派赵知礼任命他为征西将军、江州刺史,双方都派人送来了鼓乐和乐舞女,悉达两边都推辞了,迟迟没有接受任命。高祖派安西将军沈泰率领军队偷袭王琳,但没成功。齐国派行台慕容绍宗率领三万大军来攻打郁口等地的城镇,兵力非常强大,悉达跟他们打了一仗,打败了齐军,慕容绍宗差点丢了性命。
王琳想打下来,但悉达控制着长江中游,王琳怕他成为自己的麻烦,就多次派人去拉拢他,但悉达始终没答应。王琳没办法打下来,就和齐国联合,内外夹击,齐国还派了清河王高岳去帮忙。他们僵持了一年多,后来王琳手下的将领梅天养等人害怕受处罚,就偷偷把齐军放进了城。悉达带着几千人马,渡过长江,投奔了高祖皇帝。
高祖皇帝见到他,非常高兴,说:“你怎么来这么晚啊!”悉达回答说:“我在上游镇守,希望能成为国家的屏障,陛下您给我官职,恩情已经很深了,沈泰攻击我,威势也很厉害,但我之所以投奔陛下,是因为陛下您豁达大度,和汉高祖一样啊!”高祖皇帝感叹道:“你说的很对!”于是任命他为平南将军、散骑常侍、北江州刺史,封彭泽县侯。后来世祖皇帝即位,又提升他为安左将军。
悉达虽然性格豪爽,仗义疏财,但他并没有因为富贵而骄傲自满,他还特别喜欢诗词歌赋,经常招揽有才华的人,和他们一起聚会赏玩。后来他又升迁为安南将军、吴州刺史。他母亲去世的时候,他悲伤过度,身体也因此垮了,最终去世,享年三十八岁。死后被追赠为安左将军、江州刺史,谥号孝侯,他的儿子王览继承了他的爵位。他的弟弟王广达,还有另外的传记记载。
周敷,字仲远,是临川人。他家在当地是豪门大族。周敷长得身材矮小,好像衣服都撑不起来,但他胆量很大,能力很强,比同龄人优秀得多。他性格豪爽,仗义疏财,爱结交朋友,那些有志气的年轻人,都愿意跟着他。
侯景造反那阵儿,老家有个叫周续的,拉起队伍说是要打贼。梁朝的内史、始兴王萧毅把郡里让给了周续。周续手底下有些人想抢萧毅的东西,萧敷挺身而出保护萧毅,亲自带着人护送他到豫章。那时候,观宁侯萧永、长乐侯萧基、丰城侯萧泰这几个王爷都在躲难,听说萧敷讲义气,都跑来投奔他。萧敷可怜他们,很尊重他们,好好照顾他们,还送他们往西边走。结果没多久,周续手下的将领们为了争权夺利又反了,杀了周续投降了周迪。
周迪本来没啥背景,怕手下人不服他,就靠着萧敷家的名声,拼命巴结他。萧敷自己也没啥实力,对周迪特别恭敬,周迪就特别信任他,萧敷手底下也渐渐有了兵马。周迪占了临川的工塘,萧敷就镇守着临川老郡。侯景被平定了以后,梁元帝封萧敷为使持节、通直散骑常侍、信武将军、宁州刺史,还封他为西丰县侯,食邑一千户。
高祖皇帝登基后,王琳占据了长江上游,余孝顷和王琳的手下李孝钦等人一起围攻周迪。萧敷带兵去帮周迪。周迪抓住了余孝顷他们,萧敷立了大功。后来熊昙朗杀了周文育,占据了豫章,带着上万兵马去打萧敷,直接打到城下。萧敷跟他打了一仗,大获全胜,追了五十多里,熊昙朗只身逃跑了,萧敷收缴了他的全部军械。熊昙朗逃到巴山郡,又拉起了一伙人,萧敷就和周迪、黄法抃一起围攻熊昙朗,把他给杀了。王琳被平定后,萧敷被任命为散骑常侍、平西将军、豫章太守。
那时候南边江州的土豪们都依仗自己的地盘,私自任命官吏,根本不听朝廷的命令,朝廷也没空去收拾他们,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只有萧敷一个人主动进京朝见皇帝。天嘉二年,他进京朝见皇帝,被提升为安西将军,朝廷还给他配备了一套鼓吹乐队和一支女子乐队,让他回豫章继续镇守。
周迪这个人啊,本来地位低微,却一下子飞黄腾达,爬到了很高的位置。周迪心里很不服气,就举兵造反了,还派他弟弟方兴带兵去袭击敷。敷跟方兴打了一仗,把方兴打得大败。接着,敷又跟着都督吴明彻一起攻打周迪,把周迪也打败了,还抓住了周迪的弟弟方兴和其他一些头目。朝廷就封敷为安西将军、临川太守,其他人官职不变。没多久,朝廷又提升敷为使持节、都督南豫、北江二州诸军事、镇南将军、南豫州刺史,还增加了五百户的食邑,常侍、鼓吹这些待遇也都保留着。
五年后,周迪又拉起了一支队伍,回过头来攻打东兴。皇帝派都督章昭达去征讨周迪,敷又跟着出征。到了定川县,跟周迪面对面了。周迪骗敷说:“我以前和你同心同德,都是一家人,怎么会想着害你呢?我现在想投降回朝,想请你帮我向朝廷说明我的真心,咱们先一起发个誓,表示诚意。”敷信以为真,答应了。正要上祭坛发誓呢,就被周迪给杀了,当时他才35岁。朝廷下诏说:“使持节、散骑常侍、都督南豫州缘江诸军事、镇南将军、南豫州刺史西丰县开国侯敷,接受朝廷任命,远征在外,时间久了,违反了一些规定,为人过于轻信,被奸诈小人所害,最终丢了性命。但他以前一直勤勤恳恳,在战场上屡立战功,我们对此深感悲痛惋惜。可以保留他的田地租税,给予一定的抚恤,把他葬回京城。” 给他谥号为“脱”。他的儿子智安继承了他的爵位。
敷的哥哥叫彖,和敷一起占据着他们的家乡,也当上了临川太守。
荀朗,字深明,是河南许昌人。他爷爷荀延祖做过梁朝颍川太守,他爸爸荀伯道做过卫尉卿。荀朗年轻的时候就很有胆识,很有军事才能,一开始在梁朝庐陵王的军队里当参军。后来侯景叛乱,荀朗就招募兵马,占据巢湖一带,暂时没有归属哪个势力。建康城(台城)失守后,简文帝秘密下诏书,任命荀朗为云麾将军、豫州刺史,让他和其他的地方军队一起讨伐侯景。侯景派宋子仙、任约等人多次去攻打荀朗,但荀朗依山傍水,修筑营寨坚守,宋子仙没能攻下。
那时候京城闹饥荒,老百姓都跑到长江以南去讨生活,荀朗又招募了很多士兵,自己还把衣服脱下来分给士兵,把粮食分给他们吃,救济他们,手下士兵人数达到了几万人。侯景在巴陵战败后,荀朗从濡须口出兵截击侯景,打败了侯景的后军。后来王僧辩率军东征,荀朗还派他的将领范宝胜和弟弟荀晓率领两千兵马去支援。侯景平定后,荀朗又单独打败了齐朝将领郭元建,地点在踟蹰山。梁朝承圣二年,荀朗率领一万多户人家渡过长江,进入宣城郡境内驻扎。梁元帝任命荀朗为持节、通直散骑常侍、安南将军、都督南兖州诸军事、南兖州刺史。 还没等他上任,荆州就失守了。
陈朝建立后,齐朝派萧轨、东方老等人来进攻,占领了石头城。荀朗从宣城赶来支援,和侯安都等人一起大败齐军。永定元年,陈武帝赐荀朗兴宁县侯的爵位,食邑二千户,还把荀朗的哥哥荀昂封为左卫将军,弟弟荀晷封为太子右卫率。不久,陈武帝又派荀朗跟随陈武帝世祖去南皖抵抗王琳。
陈武帝去世后,宣太后和舍人蔡景历秘密不发丧,荀朗的弟弟荀晓在宫里略知一二,就打算率领家兵袭击皇宫。事情败露,蔡景历杀了荀晓,还把荀朗兄弟关了起来。陈文帝即位后,把他们都释放了。然后陈文帝对荀朗很好,让他和侯安都等人一起抵抗王琳。王琳平定后,荀朗被提升为使持节、安北将军、散骑常侍、都督霍州、晋州、合州三州诸军事、合州刺史。天嘉六年,荀朗去世,享年四十八岁。朝廷追赠他南豫州刺史的官职,谥号为“壮”。他的儿子荀法尚继承了他的爵位。
法尚这个人啊,从小就挺有气魄,文武双全,先是从江宁令做起,后来还继承了兴宁县侯的爵位。太建五年的时候,跟着吴明彻北上打仗去了。没多久就升官了,当上了通直散骑侍郎,然后又当了泾县令,之后还当过梁州太守和安城太守。到了祯明年间,官至都督郢州、巴州、武州三州军事,还当上了郢州刺史。后来隋军过了长江,法尚就投降了隋朝在汉东道的元帅秦王。到了隋朝后,他又先后担任了邵州、观州、绵州、丰州四州刺史,以及巴东郡太守和敦煌郡太守。
周炅,字文昭,是汝南安成人。他爷爷周强,曾做过齐国的太子舍人和梁州刺史;他爸爸周灵起,做过梁朝的通直散骑常侍以及庐州、桂州刺史,还封了保城县侯。周炅从小就豪爽仗义,很有将帅之风。梁朝大同年间,他当上了通直散骑侍郎和朱衣直阁。太清元年,外放做了弋阳太守。后来侯景造反,元帝下令让他改任西阳太守,还封他为西陵县伯。侯景派他侄子思穆去守齐安,周炅带兵突袭,打败了思穆,把他给抓了杀了。因为立了功,他被任命为持节、高州刺史。那时候周炅控制着武昌郡和西阳郡,招兵买马,兵力很强。侯景的将领任约来攻打樊山,周炅和宁州长史徐文盛一起打败了任约,杀了他的部将叱罗子通、赵迦娄等人。然后乘胜追击,连连获胜,把任约的军队几乎全歼了。承圣元年,周炅升任使持节、都督江州、定州军事、戎昭将军、江州刺史,还被晋爵为侯,食邑五百户。
高祖皇帝登基后,王琳占据长江上游地区,周炅率领州兵投靠了他。后来王琳派曹庆等人去攻打周迪,又让周炅带兵从侧翼进攻,结果被侯安都打败了,周炅被俘虏送到了京城。隋文帝放了他,让他当了戎威将军、定州刺史,还兼任西阳郡太守和武昌郡太守。
公元560年,有个叫留异的家伙在东阳造反,皇上把吴明彻叫回京城,想让他去平叛。结果呢,还没等吴明彻到,留异就被平定了,吴明彻就回原先的岗位了。公元561年,吴明彻参与平定华皎的叛乱,立了功,被授予员外散骑常侍的官职。公元563年,他升迁为持节、龙骧将军、通直散骑常侍。五年后,他又升官了,当上了使持节、西道都督,管着安州、蕲州、江州、衡州、司州、定州这六州的军事,还兼任安州刺史,被封为龙源县侯,食邑增加到一千户。
同年,吴明彻跟着都督吴明彻北上讨伐敌人,一路打胜仗,一个月内就拿下十二座城池!这时,齐国派了尚书左丞陆骞率领两万大军从巴州、蕲州出发,跟吴明彻碰上了。吴明彻很聪明,他留下一些老弱病残和辎重,摆出疑兵迷惑敌人,自己则率领精锐部队抄小路袭击齐军后方,结果大获全胜,缴获的武器装备、马匹驴子多得数不清。接着,他攻打巴州,也拿下了。这下子,长江以北的很多城池和谷阳的百姓都纷纷投降,那些起义的领头都被杀了。吴明彻因此被加封为和戎将军、散骑常侍,食邑又增加了五百户,皇上还下令召他回朝。
一开始,萧詧手下定州刺史田龙升投降了,皇上封他为振远将军、定州刺史,还封他为赤亭王。可是,吴明彻回朝后,田龙升竟然带着江北六州七镇叛变了,投靠了齐国。齐国派了历阳王高景安带兵支援田龙升。于是,皇上任命吴明彻为江北道大都督,统领所有军队,去讨伐田龙升。田龙升让弋阳太守田龙琰率领两万大军在亭川布阵,高景安则在水陵、阴山给他声援,田龙升自己则率军驻扎在山谷里。吴明彻就分兵对付他们的军队,他自己则率领精锐部队先攻击田龙升,结果田龙升大败,田龙琰见势不妙就逃跑了,吴明彻追上去把田龙琰杀了,高景安也逃跑了。这样,江北地区就全部收复了。因为这次大胜,吴明彻的食邑又增加了二千户,还被加封为平北将军、定州刺史,原来的都督职位不变,皇上还赏赐给他一批女乐。公元570年,吴明彻去世,享年六十四岁。死后,他被追赠为司州刺史,封为武昌郡公,谥号为“壮”。他的儿子吴法僧继承了他的爵位,后来官至宣城太守。
史官说啊,这几个人,有的在以前就混得风生水起,有的就霸占着老家,他们都挺有眼力见的,抓住机会往上爬,最后都当上了地方官,甚至封侯拜相,真是风光无限啊!
想想看啊,张耳和陈余,关系好得跟亲兄弟似的;周敷和周迪,也发誓要像亲兄弟一样好。结果呢?他们为了争权夺利,最后反目成仇,互相残杀,这简直比胡人和越人之间的仇恨还厉害! 这都是因为权力和利益的争斗引起的,真是太让人瞧不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