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书》一共五十六篇,分成了六本纪和五十列传。唐朝贞观三年,皇帝下令让右散骑常侍姚思廉来写这本书。这姚思廉啊,是梁朝史官姚察的儿子。他参考了他父亲留下的资料,又广泛收集了谢吴等儒生们记载的史料,才最终完成了这本书。我们这些臣子呢,不仅校对修改了书里的文字,还专门编了一篇目录,并且写了一篇序言来介绍它,序言是这样的:
……(此处应接续原文,但原文未提供续文,故此处留空)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佛教传入中国算是比较晚的了,对中国的影响很大,尤其是在梁朝时期尤为严重,所以不得不谈谈它。佛教徒认为自己获得的是内在的东西,而世人评论佛教往往是从外在的角度,所以佛教很难被驳倒。但是,他们哪里能看到圣人的内在呢?《尚书》说:“思虑周全就聪明睿智,聪明睿智就能成为圣人。” “思”就是用来达到智慧的途径。能够达到智慧的人,能够洞察天地万物运行的规律,明白世间万物的道理,无论大小精粗都能彻底了解。这叫做穷尽事理,是智慧的极致。智慧到了极致,就会觉得自身所拥有的足够珍贵,而外在的东西就不值得追求了,没有什么是不能明了的。拥有这种智慧的明悟却不能喜爱它,是不行的,所以要加上真诚的心去喜爱它;喜爱它却不能快乐地享受它,也是不行的,所以要加上至诚的意念去享受它。能够享受它就能安心了。这样一来,外在的一切事物还能困扰我吗?外物无法困扰,所以就能尽其天性了。能够尽其天性就是真诚了。真诚,就是成就,就是不迷惑。既已成就,就要充实它,使它更加伟大;既已伟大,就要推广它,使它能够转化万物;能够转化万物,那么有智慧的人民,优秀的事物,所有需要依靠我的人,没有一个不能通过它来完善自身的天性,达到应有的状态,而我的功用就能与天地并存了。道德修养达到这种极致,而外在的回应也从未与人不同,这就是我的道理成为天下大道的原因。所以,给予他们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的用品,并以此教导他们为人臣、为人子、为人兄、为人夫,没有一样不是出于人情;与他们同甘共苦,帮助他们预防忧患,没有一样不是出于人理。所以,我所处的地方,就是安宁和治理汇聚的地方,也是危险和混乱远离的地方。我所处的地方具备这些条件,我用来教化万物的道德修养如此高尚,难道不能说是圣人吗?既然是圣人,就没有什么需要思考的,最高的境界就是遵循道理;没有主动作为,行动只是对环境的回应而已。所以,我覆盖庇护着万物,鼓舞激励着大众,却没有人能够揣测我的想法,难道不能说是神吗?神,就是至妙至极且生生不息的,这就是圣人的内在。圣人,是道的极致,佛教的理论能取代它吗?想要取代它,本身就是它失败的原因。从内在获得的东西,没有不能外在实践的;如果不能外在实践,那就是没有从内在获得。 《易经》说:“智慧周遍于万物,道则济世安民,所以不会有偏差。” 这就是圣人能够两全其美的缘故。智慧足以了解片面,却不足以穷尽万事万物的道理;道足以治理一方,却不足以适应天下的需要,这就是诸子百家之所以两败俱伤的原因。佛教的失败难道不是因为这一点吗?那么,佛教徒自认为从内在获得的东西,也可以说是妄想了。
咱们学历史,是为了明白前朝兴衰成败的道理。所以我们根据梁朝的例子,写了这篇东西,来说明圣人成功的原因,以及佛教失败的原因,让大家明白,君子之所以反对佛教,并不是出于外在的因素,而是有内在深刻的原因,希望大家不要因此而轻率地放弃儒家而改信佛教。
我巩某等,恭敬地呈上目录,冒死进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