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朱家一共十个儿子。皇后张氏生了沙宣武王朱懿、永阳昭王朱敷、后来当皇帝的老朱(高祖)、衡阳宣王朱畅。李太妃生了桂阳简王朱融。朱懿和朱融,在齐永元年间被齐东昏侯给害死了;朱敷和朱畅,在建武年间去世了;老朱当皇帝后,追封他们为郡王。陈太妃生了临川靖惠王朱宏和南平元襄王朱伟。吴太妃生了安成康王朱秀和始兴忠武王朱憺。费太妃生了鄱阳忠烈王朱恢。

说起来,这个临川靖惠王朱宏,字宣达,是老朱的第六个儿子。长得可高了,足足八尺,长得又帅,眉毛胡子都好看,整个人看着就挺有气度。齐永明十年的时候,他在庐陵王手下当了个小官,叫卫军庐陵王法曹行参军,后来又升了官,当了太子舍人。那时候他哥哥长沙王朱懿在梁州镇守,被魏军围住了,第二年,朝廷派了朱宏带一千精兵去救援,结果还没到,魏军就撤兵了。之后朱宏又升了官,当了骠骑晋安王的主簿,没多久又当了北中郎桂阳王的功曹史。他哥哥衡阳王朱畅,口碑特别好,萧遥光那家伙还特别尊敬他。后来萧遥光造反,逼着朱畅去东府,朱畅害怕出事,就先跑回朝廷了。老朱在雍州的时候,一直担心他弟弟们出事,就对南平王朱伟说:“我六弟朱宏办事靠谱,肯定先回朝廷。”结果消息一来,还真跟老朱猜的一样。

老朱起兵之后,朱宏在新林迎接他,被封为辅国将军。建康城收复后,朱宏又升了官,当了西中郎将、中护军,还管着石头城的军事。天监元年,被封为临川郡王,食邑二千户。没多久,又当上了使持节、散骑常侍、都督扬州、南徐州诸军事、后将军、扬州刺史,还配了一支仪仗队。三年后,又加封侍中,官职升为中军将军。

话说,四年的时候,高祖皇帝下令北伐,任命萧宏为都督,统领南北兖州、北州、徐州、青州、冀州、豫州、司州、霍州八州的军队,去讨伐北方敌人。萧宏是皇帝的亲弟弟,他手下的兵强马壮,装备精良,那阵势,北方人都说几百年没见过这么厉害的军队了!军队到了洛口,萧宏的前锋部队就攻克了梁城,还斩杀了魏国的将领晁清。可惜,因为征战时间太长了,皇帝下令班师回朝。

六年夏天,萧宏升迁为骠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还继续担任侍中。同年,他又升任司徒,兼领太子太傅。八年夏天,他又被任命为使持节、都督扬州、南徐州军事、司空、扬州刺史,侍中职位照旧。可没想到,同年冬天,因为一些公务上的事情,他被降职为骠骑大将军,开府同三司的待遇不变,侍中职位也照旧。还没来得及上任呢,他又被任命为使持节、都督扬州、徐州军事、扬州刺史,侍中和将军的职位都还是原来的。到了十二年,他又升任司空,使持节、侍中、都督、刺史、将军的职位都保持不变。

十五年春天,萧宏的生母陈太妃生病了,萧宏和他的弟弟南平王萧伟一起侍奉母亲,衣不解带地照顾她。每当宫里来人询问病情,萧宏总是哭着禀报。等太妃去世后,萧宏五天滴水未进,高祖皇帝多次前来看望并安慰他。萧宏从小就孝顺懂事,齐朝末年天下大乱的时候,他为了躲避战乱而隐居,和母亲分居两地,却经常派人去探望母亲,嘘寒问暖。有人劝他说:“逃难要秘密行事,不宜频繁往来。”萧宏含着眼泪回答说:“怎么能没有我呢?这件事我一刻都不能耽搁!”后来,他被任命为中书监,骠骑大将军、使持节、都督的职位也照旧,但他坚决推辞,皇帝也不准。

十七年夏天,因为一些公务上的事情,萧宏被降职为侍中、中军将军,代理司徒。同年冬天,他又升任侍中、中书监、司徒。到了普通元年,他又被任命为使持节、都督扬州、南徐州军事、太尉、扬州刺史,侍中职位照旧。普通二年,他负责改建南郊和北郊的祭祀场所,同时兼任起部尚书,不过这件事最后没办成。

七月份,临川王宏因为生病上表请求解除扬州刺史的职务,皇上批准了,其他官职不变。四月份,他去世了,享年五十四岁。从他生病到去世,皇帝七次派人去探望。

等到下葬的时候,皇帝下诏说:“侍中、太尉临川王宏,器宇轩昂,气度恢宏,胸襟开阔。他从小就品行端正,为人正直;等到他参与政务,更是功绩累累。从皇朝建立开始,他就一直是朕的亲信,长期主管京畿地区,历任要职,在朝堂上论政,大家都对他没有异议。朕和他情同手足,既是君臣又是家人,正指望他继续辅佐我,成为国家的表率。可是天不假年,他竟然英年早逝,朕悲痛欲绝,内心震动不已。应该给他增加隆重的礼仪,以表彰他的功勋。特赠予他侍中、大将军、扬州牧、假黄钺的称号,王爵不变。同时赐给他羽葆鼓吹一部,增加仪仗人员到六十人。赐给他精美的陪葬品,用衮服殓葬。谥号为靖惠。”宏性格宽厚仁慈,他在扬州做了二十多年刺史,从没用官府的权力去压迫郡县,当时的人都称赞他是一位长者。

临川王宏有七个儿子:正仁、正义、正德、正则、正立、正表、正信。长子正仁,担任吴兴太守,很有治理才能。天监十年,他去世了,谥号为哀世子。他没有儿子,高祖皇帝下诏让罗平侯正立继承世子之位,这是按照宏的遗愿来的。宏去世后,正立上表请求让他的弟弟正义继承爵位,高祖皇帝很高兴地同意了,并将正立改封为建安侯,食邑一千户。正立死后,他的儿子贲继承了爵位。正义之前被封为平乐侯,正德被封为西丰侯,正则被封为乐山侯,正立被封为罗平侯,正表被封为山阴侯,正信被封为武化侯,正德另有传记。

安成康王,名叫秀,字彦达,是太祖皇帝的第七个儿子。他十二岁的时候,亲生母亲吴太妃去世了。秀的弟弟始兴王憺当时才九岁,兄弟俩都以孝顺出名,守孝期间,好几天都不吃不喝。太祖皇帝亲自拿着粥喂他们。皇帝很同情这两个年纪轻轻就没了母亲的孩子,就让陈氏和她的两个儿子一起照顾他们。陈氏自己也没有孩子,为人很有母性,把两个孩子当成亲生儿子一样对待。秀长大后,长得仪表堂堂,性格沉稳,即使是身边的近侍,他如果不穿戴整齐,也不会见。因此,他的亲戚朋友和家人都很尊敬他。

齐朝时期,秀二十岁左右的时候做了著作佐郎,后来升迁为后军法曹行参军,再后来又当了太子舍人。永元年间,长沙宣武王懿平定了崔慧景的叛乱,被任命为尚书令,地位显赫;他的弟弟衡阳王畅担任卫尉,掌管仪仗队。当时的皇帝东昏侯沉迷享乐,日夜游玩,出入没有节制。很多人劝说懿王趁皇帝外出的时候,关闭城门,起兵废掉他,但是懿王没有答应。皇帝身边的人既嫉妒懿王功劳太大,又担心他废立皇帝,就不断地挑拨离间懿王,懿王也因此感到危险,从此诸王都开始有所戒备。等到事情真的发生的时候,临川王宏以下的兄弟侄子们都各自逃命去了。他们逃跑的时候,都在京城内,很少有人发现,只有桂阳王融受到了牵连。

高祖起兵打到新林的时候,萧秀和其他的王侯一起主动请缨上战场,高祖就封他做了辅国将军。那时候,高祖的弟弟,晋熙王萧宝嵩担任冠军将军兼南徐州刺史,驻守在京口,他的长史范岫代行州里的政务,派人来投降高祖,并且请求高祖派兵支援。于是,高祖就让萧秀担任冠军长史兼南东海太守,也驻守京口。建康城被攻下后,萧秀又升任使持节、都督南徐、兖二州诸军事、南徐州刺史,辅国将军的职位依旧保留。

天监元年,萧秀被晋升为征虏将军,封为安成郡王,食邑二千户。京口自从崔慧景造反后,接连遭受战乱,百姓流离失所,萧秀积极招抚安置百姓,施行了很多惠民政策,深受百姓爱戴。正赶上那年闹饥荒,萧秀还拿出自己的私财接济百姓,救活了不少人。第二年,萧秀继续担任征虏将军,同时负责石头戍的军事事务,还加封了散骑常侍的职位。第三年,他又升为右将军。第五年,更进一步,担任了领军将军和中书令,还配属了一支仪仗队。

六年的时候,他被任命为使持节、都督江州诸军事、平南将军、江州刺史。准备出发时,主管后勤的人想找坚固的船只当做祭祀用的船只。 秀说:“我怎么会吝啬钱财而不爱惜人才呢?”于是他下令,用结实的船只供给幕僚们使用,用普通的船只装载祭祀用品。结果中途遇到风暴,祭祀用的船只就坏了。

到了江州上任后,他听说前任刺史征召了陶渊明的曾孙做里正。秀感叹道:“陶渊明的德行,怎么能局限于他那一代人呢!”当天就把他征召到西曹任职。当时是盛夏,江水暴涨,渡口桥梁都被冲断了,外务部门请求按照惯例租用渡船,并收取费用。秀下令说:“做刺史的没有做好事,导致水灾成灾,还能从中牟利吗?!免费提供船只就行了!”

七年,他的母亲陈太妃去世,朝廷下诏让他回家奔丧料理后事。 不久后,他又被提升为都督荆、湘、雍、益、宁、南、北梁、南、北秦州九州诸军事、平西将军、荆州刺史。同年,官职又升为安西将军。他设立学校,招揽隐逸之士。他下令说:“那些像鹑火一样的鸟儿,不会躲藏在丹山;那些像昭华一样的宝物,会闪耀光芒在蓝田。所以江汉才有《濯缨》的歌声,空谷才有《来思》的吟咏,弘扬教化,传播道义,都是由此而来。河东的韩怀明、南平的韩望、南郡的庾承先、河东的郭麻,这些隐士都摆脱了尘世的喧嚣,过着高洁的生活。两韩孝友纯厚,庾、郭两人形销骨立,有的吃橡子饭、喝菁菜汤,觉得时间不够用;有的住在芦苇墙、艾草席的屋子里,却乐在其中。从前伯武贞坚,到河内做官,史书上说他孤高寡合,屈志于陈留。这难道是因为他像田里的庄稼一样平凡?其实他是像攻玉一样在磨砺自己。可以下令征召他们,并派人去表达我的意思。既然和魏侯一样诚恳地邀请他们,希望他们不会再有拒绝的顾虑了。”

这一年,魏国的悬瓠城老百姓造反了,杀了豫州刺史司马悦,然后又拉来了司州刺史马仙琕。马仙琕跑去荆州求救兵。大家都觉得应该等朝廷的命令下来再行动,但刘秀却说:“人家指望咱们去救援,救援就得赶紧,等命令虽然是老规矩,但在紧急情况下就不适用了。”于是,他立刻派兵前去支援。之前,巴陵马营的蛮族经常沿江流窜作恶,后军司马高江产带兵从郢州去讨伐他们,结果没打赢,还战死了,蛮族因此更加嚣张。刘秀就派防阁文炽率领军队去征讨,烧毁了他们的树林,切断了他们的道路,蛮族失去了藏身之处,一年后,江边的道路就安全了,各州的盗贼也都被平定了。后来,沮水发大水,冲坏了许多老百姓的田地,刘秀就拿出两万斛粮食救济他们。他还让长史萧琛挑选府里和州里贫穷的老人、孤身一人的人和官吏,一天就安排了五百多人,老百姓们都很高兴。

过了几年,公元11年,刘秀被朝廷征召为侍中、中卫将军,兼任宗正卿和石头戍的军务。公元13年,他又被派出去担任使持节、散骑常侍、都督郢、司、霍三州军事、安西将军、郢州刺史。郢州的当涂地区是个很重要的战略要地,但是老百姓很穷,甚至连女人都要服劳役,情况非常糟糕。刘秀到任后,一心想着安定民心。有些官员想召集一些吏员,刘秀说:“我不知道怎么解决这些问题,这个州现在很衰败,不能再添乱了。”于是他勤俭节约,减少不必要的开支,老百姓安居乐业,境内一片太平。之前,夏口经常发生战争,黄鹤楼下堆满了尸骨,刘秀祭奠了他们,并将遗骸掩埋。那天晚上,他梦见几百个人来向他谢恩然后离开了。每年冬天,他还经常做棉衣棉裤分给挨冻的人。当时,司州的叛乱蛮族田鲁生,还有他的弟弟鲁贤、超秀,带着部众来投降。高祖刘秀任命鲁生为北司州刺史,鲁贤为北豫州刺史,超秀为定州刺史,用来抵御北方的敌人。但是鲁生和超秀互相倾轧,都有离去的想法,刘秀安抚他们,让他们各尽其才,当时就靠他们来镇守边疆了。

十六年,他被任命为使持节、都督雍、梁、南、北秦四州郢州之竟陵司州之随郡诸军事、镇北将军、宁蛮校尉、雍州刺史,然后前往镇守。十七年春天,走到竟陵的石梵,就去世了,那年四十四岁。高祖皇帝听说后,非常悲痛惋惜。还派皇子南康王绩沿路迎接他的灵柩。

他当初往西的时候,郢州的老百姓都送他出境,听说他生病了,百姓和商人都纷纷为他求情。他去世后,四州的百姓都撕下衣服做成白帽子,哭着迎接和送别他。雍州的蛮族迎接过他,听说他去世了,就祭奠哭泣后离开了。灵柩到达京城后,高祖皇帝派人追赠他侍中、司空两个官职,谥号为康。

他仪表堂堂,每次上朝,百官都注视着他。为人仁慈宽厚,喜怒都不形于色。他手下的人曾经用石头打死了他养的鹅,斋帅请求处罚他们。他说:“我怎么会因为鸟伤人而处罚他们呢?”在京城的时候,每天早上处理公务,厨子给他送饭,不小心打翻了,他起身坐上车子,整个上午都没吃饭,也没有责备厨子。他精通术数和学问,收集整理经史典籍,还邀请了学者平原刘孝标,让他撰写《类苑》,书还没写完,就已经流传于世了。

他跟高祖皇帝年轻时是兄弟般的关系,后来成为君臣,他小心谨慎,恭敬畏惧,比对普通百姓还要恭敬,高祖皇帝因此更加看重他。他从小父母双亡,和始兴王憺的关系特别好。梁朝兴盛后,憺长期担任荆州刺史,从天监初年开始,总是把自己的俸禄分一部分给秀,秀欣然接受,也不推辞。兄弟俩的和睦,当时的人们都称赞他们。所以,他的属官夏侯禀等人上表请求为他立墓碑,皇帝也批准了。当时很多有才华的人都来给他写墓志铭,比如东海王僧孺、吴郡陆倕、彭城刘孝绰、河东裴子野,他们都各自写了一篇,这在历史上可是前所未有的事啊!他的儿子世子机继承了他的爵位。

话说这位叫萧机的人,聪明伶俐,天监二年的时候,被封为安成国世子。六年后,又升官了,当上了宁远将军、会稽太守,后来又当了给事中。到了普通元年,他继承爵位,成了安成郡王,同年还当了太子洗马,之后又升迁为中书侍郎。第二年,官至明威将军、丹阳尹;第三年,更是升任持节、督湘、衡、桂三州诸军事、宁远将军、湘州刺史,风光无限啊!可惜的是,大通二年,他在州里去世了,年仅三十岁。

萧机长得挺帅的,说话也一套一套的,家里藏书很多,他读书也厉害,过目不忘。但是,他有个毛病,就是喜欢玩乐,好勇斗狠,远离那些有才学的士人,却喜欢跟那些小人混在一起。当州刺史的时候,他一心只想搜刮民脂民膏,一点政绩也没有,还经常被查处。他死后,有关部门想给他上谥号,高祖皇帝下诏说:“这萧王啊,喜欢享受,不务正业,就谥号他为‘炀’吧!”他生前写过很多诗赋,有几千字呢,后来他孙子萧绎把这些诗赋收集起来,还写了序言。他的儿子萧操继承了他的爵位。

萧机的弟弟,叫萧推,字智进。这小子从小就聪明,喜欢写文章,深受太宗皇帝的赏识。普通六年,按照皇子的规格被封了爵位。后来,他当上了宁远将军、淮南太守,之后又升迁为轻车将军、晋陵太守,还做过给事中、太子洗马、秘书丞。后来外放,当上了戎昭将军、吴郡太守。 奇怪的是,他到哪儿,哪儿就大旱,吴地的人们都叫他“旱母”。

侯景叛乱的时候,他坚守东府城。叛军架起高高的攻城器械,倾尽全力进攻,萧推带领将士们顽强抵抗,多次击退了敌人的进攻。可是到了晚上,东北角的守城将领许郁华竟然打开了城门迎接叛军,城池失守了,萧推抱着节杖战死了。

南平元襄王,名叫萧伟,字文达,是宋太祖的第八个儿子。从小就聪明伶俐,特别爱学习。在齐朝的时候,他一开始在晋安镇北法曹行参军府做官,后来升迁为骠骑将军,又调任外兵。

等到他父亲宋高祖在雍州当政的时候,心里觉得天下快要乱了,就派人把萧伟和始兴王萧憺接到襄阳来。没多久就听说他们兄弟俩已经进入沔水流域了,宋高祖高兴地对身边的官员说:“这下我可没什么好担心的了!”

后来宋高祖起兵讨伐,南康王监国,任命萧伟为冠军将军,让他留在雍州开府办事。 义军出发后,雍州的储备物资和兵力都消耗殆尽了。魏兴太守裴师仁和齐兴太守颜僧都都占据着各自的郡县,不服从朝廷的命令,还准备举兵袭击雍州。萧伟和始兴王萧憺就派兵在始平郡埋伏,等裴师仁他们过来,结果大获全胜,把他们打得落花流水,雍州的局势这才稳定下来。

高祖打下郢都和鲁地后,又攻打寻阳,包围了建业。这时候,巴东太守萧慧训的儿子萧颖胄和巴西太守鲁休烈带兵来攻打荆州,在 上明屯兵,接连打败了荆州军队。镇军将军萧颖胄派刘孝庆等人去抵抗,结果反而被萧颖胄打败了,萧颖胄气得病死了,朝廷上下都很害怕。

夏侯详建议从雍州征兵,萧伟就挑选州府的将吏,和始兴王憺一起前往雍州。憺到了之后,萧颖胄他们都投降了。皇上就封萧伟为使持节、都督雍、梁、南、北秦四州郢州之竟陵司州之随郡诸军事、宁蛮校尉、雍州刺史,将军的职位不变。没多久,又升任侍中,还被加封为镇北将军。

天监元年,萧伟又加了散骑常侍的职位,升任督荆、宁二州,其他职位不变。被封为建安郡王,食邑二千户,配给了一套鼓吹乐队。四年后,调任都督南徐州诸军事、南徐州刺史,使持节、常侍、将军的职位不变。五年后,萧伟回到京城,改任抚军将军、丹阳尹,常侍的职位不变。

六年,萧伟升任使持节、都督扬、南徐二州诸军事、右军将军、扬州刺史。还没等上任,就又升任中权将军。七年,因为生病上表请求辞去州刺史的职位,改任侍中、中抚军,代理司徒的职务。九年,升任护军、石头戍军事,侍中、将军、鼓吹乐队等职位不变。同年,外放为使持节、散骑常侍、都督江州诸军事、镇南将军、江州刺史,鼓吹乐队等职位不变。

十一年,在原来的职位上加封开府仪同三司。同年,又因为生病请求辞官。十二年,被征召回朝任抚军将军,仪同三司、常侍的职位不变,但因为生病没有上任。十三年,改任左光禄大夫。朝廷还给他增加了四十个亲信,每年给他供应一万斛米,五千匹布绢,两百四十万钱的药材,每月二十万钱的伙食费,还有两卫两营的杂役二百人,比以前多了一倍。还给他配备了一百人的防阁白直左右职局。萧伟晚年病情越来越严重,再也没有出任外藩,所以朝廷不断地增加他的俸禄和待遇。

十五年前,我妈陈太妃生病了,我和临川王宏一起在床前照顾她,好几天都没脱衣服睡觉。太妃去世后,我悲痛过度,好几天不吃不喝,爷爷(高祖)还来看我,劝慰我。虽然我听从了爷爷的旨意,但还是瘦得不成样子,简直受不了这丧事带来的打击。

十七年的时候,爷爷觉得建安这地方太穷了,就把我的封地改成了南平郡,户口数量没变。然后又让我当了侍中、左光禄大夫、开府仪同三司。普通四年,我的封地又增加了千户。五年,我升职为镇卫大将军。中大通元年,我继续担任太子太傅。四年后,我升任中书令、大司马。五年后,我死了,那年我五十八岁。皇上(高祖)下令用衮冕给我殓葬,还给了我东园秘器。 皇上还下旨说:“表彰功德、记录功勋,这是历代帝王的惯例;谨慎地处理丧事、追思先人,这是历代相沿的规矩。故侍中、中书令、大司马南平王伟,器宇宏大,见识广博。自幼清正廉洁,辅佐开国,功劳堪比樊哙、彭越,经历了艰难困苦,尽心竭力地完成交付的任务。及至参与朝政,辅佐皇帝,尽职尽责。不幸英年早逝,朕为此悲痛万分。应该隆重地追封他,以彰显盛典。追赠侍中、太宰,王爵不变。赐予羽葆鼓吹一部,以及佩剑四十人。谥号为元襄。”

建安王萧伟,从小就爱学习,为人诚实厚道,宽容大度,而且特别尊重人才,总是觉得自己做得不够好。所以,全国各地有名的学者,没有一个不来拜访他的。齐朝的时候,青溪宫改名为芳林苑;天监初年,皇上赐给他府邸,他又进行扩建,种上了很多名贵的树木和果子,装修得非常豪华漂亮。他经常和宾客们在府里游玩,还让从事中郎萧子范写了一篇记述。梁朝时期那些达官贵人的府邸,也比不上他的气派。

萧伟为人非常仁慈,尤其同情穷苦的人。他经常派心腹下属挨家挨户地走访,如果发现有贫困或者遇到不幸的人家,就马上派人接济他们。太原王曼颖去世了,家里穷得连丧事都办不起,他的朋友江革去哭丧,曼颖的妻子儿女向江革哭诉。江革说:“建安王一定会知道的,他一定会帮忙料理的。”话还没说完,萧伟派来的人就到了,承担了曼颖的丧葬费用,解决了他们的燃眉之急。每当遇到寒冷下雪的时候,他就派人送柴米,挨家挨户地帮助那些缺吃少穿的人。晚年,他信奉佛教,尤其精通玄学,写了《二旨义》一书,另有新解。他还写了《性情》、《几神》等文章阐述他的观点,僧宠、周舍、殷钧、陆倕等名家都精通这些学说,却也不能完全理解。

萧伟有四个儿子:恪、恭、虔、祗。长子恪继承了他的爵位。

次子恭,字敬范。天监八年,被封为衡山县侯,因为在元襄之战中立功,食邑增加到一千户。当初,乐山侯萧正则犯了罪,皇上要责罚诸王,唯独对元襄说:“你的儿子不仅没有过错,而且很有义方。”

恭一开始担任给事中,后来升迁为太子洗马。之后外放,担任督齐安等十一郡事、宁远将军、西阳、武昌二郡太守。之后被征召回朝,担任秘书丞,又升迁为中书郎,监丹阳尹,代理徐州、南徐州事务,转任衡州刺史,因为母亲去世而离职。不久后,他又被起用,担任云麾将军、湘州刺史。

李恭这个人啊,特别擅长处理官府事务,走到哪儿都被人夸赞。但是呢,他性格又比较奢侈,盖房子建宅院,装修得富丽堂皇,跟皇宫似的。他还特别喜欢交朋友,经常跟朋友们大吃大喝,一喝就是一整天,宾客坐满了席位,聊个没完没了。

那时候,世祖还在藩地,比较注重名声,勤奋学习著述,很少喝酒。李恭就经常不慌不忙地跟别人说:“我观察世人啊,很多人都不懂得享受生活,整天躺在床上,盯着房梁写书,几千年后,谁还记得他们呢?费尽心思,结果名声也没留下,哪有像在清风明月下,或者登山涉水,痛痛快快唱歌来的痛快!”后来,雍州的蛮族和魏国的叛军勾结起来作乱,朝廷就派李恭去平叛,还给他升了官,封他为持节、仁威将军、宁蛮校尉、雍州刺史,让他直接去镇压叛乱。

太宗皇帝年轻的时候就和李恭交好,对他特别赏识,这次更是亲自下令说:“那些读书人啊,一个个迂腐不堪,还留着关中旧官僚的那些臭毛病,老百姓也顽固不化,就知道拼命,不知道变通。那些降服的胡人,贪得无厌,边疆的蛮族,不懂得尊重礼让,他们的心思难以捉摸,法律根本管不住他们。我希望你能加强边防,多迁移一些人口,加强谍报,多储备粮草,用强大的力量去控制那些弱小的势力,用平静来制止动乱。我一直都很器重你,所以把我的想法都告诉你。”

李恭到了雍州以后,治理地方确实很有成效,百姓们还上书请求在城南立碑歌颂他的功德,朝廷也批准了。

他爷爷李高祖的时候,把雍州当做边境重镇,从好几个州运粮草来储备。李恭后来却经常把官府的粮食拿回家自己用,被荆州刺史庐陵王告发,因此被免官降爵,好几年都没再被重用。后来侯景造反,李恭死在了城里,那年五十二岁。朝廷特地恢复了他的爵位,世祖皇帝追赠他侍中、左卫将军的职位,谥号为“僖”。

世子静,字安仁,名声很好,被认为是宗室里年轻有为的后起之秀。他很有文采,而且特别爱学习,家里条件也不错,收藏了很多经史子集,书堆满了桌子,他还亲手校对。何敬容想把女儿嫁给他,但世子静觉得何敬容势力太大,就拒绝了,当时的人都觉得他做得对。他后来当了太子舍人、东宫领直,又升迁为丹阳尹丞、给事黄门侍郎,深受太宗皇帝的喜爱。太清三年,世子静去世了,死后被追赠为侍中。

鄱阳忠烈王恢,字弘达,是太祖皇帝的第九个儿子。他从小就聪明,七岁的时候就能理解《孝经》和《论语》的意思,理解得非常透彻。长大后,他长得也很英俊,还广泛阅读史书。齐隆昌年间,明帝当了宰相,朝中内外危机四伏,明帝就向长沙宣武王懿打听,看看他弟弟里有没有值得信任的人,宣武王推荐了恢。明帝就让恢当了宁远将军,给他配了百名士兵保护东宫,还让他担任骠骑法曹行参军。明帝登基后,东宫建立,恢就当了太子舍人,后来又升迁为北中郎外兵参军、前军主簿。宣武王叛乱的时候,他在京城躲过了这场灾难。

起义军打到的时候,萧恢在新林迎接高祖,被封为辅国将军。那时候江南一带乱糟糟的,高祖派他去破岗平乱。建康城平定后,他又升任冠军将军、右卫将军。天监元年,他当上了侍中、前将军,还负责石头城的军事,被封为鄱阳郡王,食邑两千户。第二年,他又出任使持节、都督南徐州诸军事、征虏将军、南徐州刺史。四年后,调任都督郢州、司州诸军事、后将军、郢州刺史,使持节的职务不变。

义军刚到的时候,郢州城里瘟疫流行,死的人特别多,来不及埋葬。萧恢一到任,马上就下令掩埋尸体。他还派了四个使者巡视州里,州内很快治理得井井有条。七年,他升任云麾将军,调任都督霍州。八年,又升任平西将军。十年,被召回朝廷,担任侍中、护军将军,继续负责石头城的军事,还兼任宗正卿。十一年,他又出任使持节、都督荆、湘、雍、益、宁、南、北梁、南、北秦九州诸军事、平西将军、荆州刺史,还配了一支仪仗队。

十三年,他升任散骑常侍、都督益、宁、南、北秦、沙七州诸军事、镇西将军、益州刺史,使持节的职务不变,直接前往益州上任。成都到新城五百里,陆路来往,当地人全都强迫百姓提供马匹,百姓苦不堪言,之前的官员都没能解决这个问题。萧恢就买了一千匹马,分给那些强征马匹的人家,让他们骑乘,需要用马的时候再按顺序调拨,百姓们都非常感激他。十七年,他被召回朝廷,担任侍中、安前将军、领军将军。十八年,他又出任使持节、散骑常侍、都督荆、湘、雍、梁、益、宁、南、北秦八州诸军事、征西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荆州刺史。普通五年,他升任骠骑大将军。

普通七年九月,他在任上去世,享年五十一岁。朝廷下诏说:“故使持节、散骑常侍、都督荆、湘、雍、梁、益、宁、南、北秦八州诸军事、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荆州刺史鄱阳王恢,为人风度开朗,性格沉稳。自幼就名声很好,做官后政绩显著。正要施展抱负,建功立业,却突然去世,朕非常悲痛。应该隆重地追封他,以示朝廷的典范。追赠侍中、司徒,王爵不变,并赐予班剑二十人。谥号为忠烈。” 然后派中书舍人刘显负责他的丧事。

老郭啊,他特别孝顺。刚开始镇守蜀地的时候,他母亲费太妃还住在京城。后来,他母亲在京城病了,老郭当时还不知道。有一天晚上,他突然梦见自己回到京城侍奉母亲的病榻。醒来后,他特别着急,吃不下睡不着。没过多久,京城就来信了,说他母亲病好了。后来,老郭自己眼睛也病了,很久都看不清东西。有个叫慧龙的和尚,从北方来,据说会治眼病,老郭就把他请来了。慧龙给他治病的时候,天上突然出现了一个圣僧,慧龙扎针之后,老郭的眼睛立刻就好了。大家都说这是老郭的孝心感动了上天。

老郭为人宽厚,又乐于助人,花钱大手大脚。他当官的地方,一共有四个州,赚到的俸禄都散给百姓了。在荆州的时候,他经常很轻松地问手下官员:“中山王喜欢喝酒,赵王喜欢用好官,这两种爱好,哪个更好呢?”大家一时都答不上来。老郭就看着长史萧琛说:“汉朝的诸侯,只不过是国家的屏障而已,处理政务,爱护百姓,那是他们应该做的。中山王听音乐,那是他自己的爱好;彭祖替皇帝管理事务,就有点越权了。现在诸侯们,不守本分,应该辅佐天子治理百姓,清廉才是最好的!”在座的官员,都心服口服。老郭的儿子叫范嗣。

老郭的儿子范嗣,字世仪,为人温和,很有见识。他一开始当太子洗马、秘书郎,后来做了黄门郎,最后升任卫尉卿。每天晚上,他都亲自巡逻,检查治安,他父亲高祖皇帝很欣赏他的勤劳。后来,他被派去益州当刺史,修通了剑阁的道路,收复了华阳,朝廷还奖励了他一千户人家,并增加了仪仗乐队。最后,他又被朝廷召回,做了领军将军和侍中。

范缜虽然没什么学术成就,但他自认为擅长军事谋略。他爱好收藏奇玩古董,又喜欢招揽文人墨客,兴之所至就题诗作赋,偶尔也能写出一些很惊艳的作品。后来他又被任命为使持节、都督雍、梁、东益、南、北秦五州诸军事、镇北将军、雍州刺史。范缜当地方官,治理地方做得非常好,深受百姓爱戴;他善待将士,也赢得了军队的拥戴。

太清元年,朝廷大规模北伐,任命范缜为使持节、征北大将军、总督汉北征讨诸军事,率军进攻穰城。没多久,他又升迁为安北将军、南豫州刺史。侯景在涡阳战败,退守寿阳,范缜于是被调任为合州刺史,镇守合肥。当时侯景已经暗中图谋不轨,其反叛之心已经快要暴露了,范缜多次上书朝廷提醒,但是朱异总是压着不上报。等到侯景包围建康城的时候,范缜派儿子范嗣和裴之高等人前去救援,他自己则被升迁为开府仪同三司,并被授予征北将军的称号。建康城失守后,范缜放弃合肥,从东门出城,向北魏求援,并派了两个儿子去当人质。可是北魏占据了合肥,却始终不肯出兵帮助范缜,范缜进退两难,只好沿河西上,驻扎在枞阳,并派人给寻阳王送信求援。寻阳王想回九江,打算和范缜一起集结兵力西进,范缜收到信后非常高兴,于是率军来到湓城,把晋熙郡改名为晋州,并任命儿子范嗣为刺史。

江州的郡县,范缜不断地改来改去,而寻阳王发布的政令,只在一个郡县内有效,当时的人们都觉得他这点作为太少了。因为商旅不通,信使也断了联系,范缜的几万大军,都吃不上饭了,很多人饿死了。范缜气愤之下,得了背疽病去世了,享年五十二岁。

他的儿子范嗣,字长胤,长得高大威猛,腰围十围。为人骁勇果敢,有胆有识,性格豪爽,不拘小节,但他能放下身段善待士卒,所以大家都为他赴汤蹈火。范缜死后,范嗣仍然坚守晋熙,城里的粮食吃光了,士兵也疲惫不堪,侯景派任约来攻打,范嗣亲自披挂上阵,出城迎敌。当时敌军势力正盛,大家都劝他退兵。范嗣拔出剑指着他们怒斥道:“今天的战斗,哪里有退路?这是我萧嗣效忠朝廷,为国捐躯的时候!” 最终他身中流矢,战死沙场。

始兴忠武王,名叫萧憺,字僧达,是宋太祖的第十一子。他小时候,亲生母亲吴太妃去世了,小萧憺悲伤得让人看了都心疼。

等到齐高帝在位的时候,萧憺年纪轻轻,刚成年就当上了西中郎将的法曹行参军,后来又升迁为外兵参军。义师起兵的时候,南康王监国,任命萧憺为冠军将军、西中郎谘议参军,之后又升迁为相国从事中郎,和南平王萧伟一起留守后方。

宋和帝即位后,萧憺被任命为给事黄门侍郎。当时巴东太守萧慧训的儿子萧璝,还有巴西太守鲁休烈,他们举兵逼近荆州,在 上明驻扎军队。镇军将军萧颖胄突然暴病去世,西朝朝廷非常害怕,尚书仆射夏侯祥建议从雍州征兵。南平王萧伟就派萧憺前去处理这件事。萧憺写信劝说萧璝等人,没过十几天,他们就都请求投降了。那年冬天,高祖平定了建业。第二年春天,和帝准备从江陵出发,下诏书任命萧憺为使持节、都督荆、湘、益、宁、南、北秦六州诸军事、平西将军、荆州刺史,不过还没来得及正式上任。

天监元年,萧憺又加封为安西将军,都督、刺史的职务不变。他还被封为始兴郡王,食邑二千户。当时正值战争之后,国家和百姓都非常贫困,萧憺认真努力地治理地方,大力发展屯田,减少劳役,还慰问那些阵亡将士的家属,接济他们的生活困难,百姓们都非常安居乐业。萧憺觉得自己年纪轻轻就担任这么重要的职位,想着要引导好民风民情。他就对自己的属下官员说:“政治要是搞不好,是读书人应该共同重视的事情。好的建议,能用的就用;要是不能用,对我来说又有什么损失呢?我敞开胸怀了,你们也别藏着掖着啊!” 这样一来,小人们都感激他的恩德,而正直的人也都尽心尽力地做事。百姓如果有纠纷,都老老实实地站在前面等待指示,萧憺能很快地解决问题。官府里没有积压的案件,监狱里也没有滞留的犯人,百姓们更加拥戴他了。三年后,朝廷又赏赐给他一支鼓吹乐队。

六年的时候,州里发了大水,江水漫过了堤坝,憺(dàn)亲自带着府里的官员和士兵,冒着大雨,赶紧丈量尺寸加固堤坝。雨下得很大,水势也很猛,大家都害怕了,有人建议憺避避险。憺说:“皇上都想要亲自堵塞河堤,我哪能为了躲避危险而独善其身呢?”于是他就杀了白马祭祀江神。没过多久,水就退了,堤坝也修好了。邴(bǐng)州在南岸,好几百户人家看到水涨得这么高,都吓得逃跑了,爬上屋顶,爬到树上。憺就招募人去救他们,救一个人赏一万钱,好几十个商人响应号召去救人,邴州的百姓这才得救。他还派人到各郡去,给遇难的百姓发放棺材和木板,给失去田地的百姓发放粮食和种子。那一年,州里还长出了嘉禾,百姓都把功劳归于他,但他谦虚地推辞了。

七年,他慈爱的母亲陈太妃去世了,他六天没吃没喝,守丧的礼节比规定的还要隆重。高祖皇帝特别下诏安慰鼓励他,让他继续代理州里的职务。那年冬天,皇上又下诏让他以原来的官职回朝。百姓们都为他唱歌说:“始兴王,我们的爹。赴汤蹈火,救人急。啥时候再回来,哺育我们?”八年,他被任命为平北将军、护军将军,兼领石头戍守事宜。不久又升迁为中军将军、中书令,接着又担任卫尉卿。憺为人勤劳谦逊,平易近人,经常和宾客们席地而坐,当时的人们都称赞他。那年秋天,他又被任命为使持节、散骑常侍、都督南、北兖、徐、青、冀五州诸军事、镇北将军、南兖州刺史。

公元九年春天,他被任命为益州、宁州、南梁州、南州、北秦州、沙州六州的军事都督,镇西将军,益州刺史。上任后,他立即着手兴办学校,鼓励农业生产,还让自己的儿子亲自去学校学习,因此当时有很多人都向他学习。那段时间,魏国军队袭击巴南,并包围了南安,南安太守垣季珪坚守不出,他派兵前去救援,魏军最终撤退,留下了大量的武器装备。

公元十四年,他又升迁为荆州、湘州、雍州、宁州、南梁州、南州、北秦州七州的军事都督,镇右将军,荆州刺史。他的同母兄长安成王萧秀被任命为雍州刺史,结果在前往雍州的途中去世了。听到这个噩耗后,他悲痛欲绝,扑倒在地,席地而坐,哭得死去活来,好几天不吃不喝,还倾尽家产为哥哥办理丧事,让所有部下都得到了妥善的安置。天下人都称赞他的孝悌。

公元十八年,他被朝廷征召为侍中、中抚将军、开府仪同三司、领军将军。普通三年十一月,他去世了,享年四十五岁。朝廷追赠他侍中、司徒、骠骑将军的官职,赐予他三十名持剑侍卫,以及一套完整的羽葆鼓吹乐队。诏书上写道:“咨故侍中、司徒、骠骑将军始兴王:夫忠为令德,武谓止戈,于以用之,载在前志。王有佐命之元勋,利民之厚德,契阔二纪,始终不渝,是用方轨往贤,稽择故训,鸿名美义,允臻其极。今遣兼大鸿胪程爽,谥曰忠武。魂而有灵,歆兹显号。呜呼哀哉!”

在他去世之前,曾经梦见自己被改封为中山王,梦境中的册封仪式就跟现实中一样,但他心里却很不舒服,没过多久就去世了。他的儿子萧亮继承了他的爵位。

史官评论说:从古至今,帝王创业,都重视巩固亲族势力,分封土地,建立诸侯国。所以,鲁国、卫国的国力强盛,梁国、楚国的基础稳固,这都是因为他们有强大的宗族力量做支撑。高祖皇帝也效仿前朝的做法,巩固皇室亲族的势力。安成王、南平王、鄱阳王、始兴王,他们的功绩都载入史册,这在汉朝时期也是非常罕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