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瞻,字思范,老家是琅琊临沂,是宋朝太保王弘的孙子。他爷爷王柳是光禄大夫、东亭侯;他爸爸王猷是廷尉卿。王瞻小时候,有一次跟着老师学习,正好有乐队从门口经过,其他同学都跑出去看热闹了,就他一个人纹丝不动,继续看书学习,跟之前一样认真。他叔父,也就是尚书仆射王僧达听说后很惊讶,就对王瞻的父亲说:“咱们王家要继续兴旺发达,希望就寄托在这个孩子身上了!”王瞻十二岁的时候,父亲去世了,他守孝期间非常孝顺,名声很好。守孝期满后,他继承了东亭侯的爵位。

王瞻小时候比较轻浮,喜欢玩乐,让街坊邻居很头疼。不过长大后,他改掉了以前的毛病,变得很有士大夫的风范,广泛阅读书籍,尤其擅长下棋和射箭。他先是被任命为著作佐郎,然后一步步升迁,当上了太子舍人、太尉主簿、太子洗马。没多久,他又被外派到鄱阳当内史,任期满了之后,被任命为太子中舍人。后来又担任齐南海王的幕僚,接着又调到司徒竟陵王的幕僚,这位王爷对他非常尊重。南海王当了护军将军,王瞻就做了他的长史。之后他又被任命为徐州别驾从事史,后来又升迁为骠骑将军王晏的长史。王晏被杀后,他又被外放担任晋陵太守。王瞻在晋陵做官很清廉,结果他自己和家人经常吃不饱穿不暖。当时大司马王敬则起兵造反,路过晋陵,很多晋陵百姓都投靠了他。王敬则兵败后,朝廷派兵来讨伐余党,王瞻上奏朝廷说:“老百姓容易被煽动,没必要都治罪。”皇帝同意了他的建议,因此保全了上万人的性命。后来,他被朝廷征召,担任给事黄门侍郎、抚军建安王长史、御史中丞。

话说高祖建立了霸府,就让王瞻当上了大司马相国谘议参军,还兼管着录事。后来梁台建成,他又当上了侍中,接着升迁为左民尚书,没多久又调任吏部尚书。王瞻为人直率坦荡,在吏部当官的时候,选拔人才都按照自己的想法来。他挺喜欢喝酒,有时候一喝就是一整天,但精神却越来越好,公务一点也没耽误。高祖皇帝经常说王瞻有三项绝技:射箭、下棋、喝酒。后来又给他加封左军将军,但他因为生病没去上任,继续当他的侍中,还兼任骁骑将军,结果还没来得及上任就去世了,那年他才四十九岁。死后被追封为康侯。他的儿子王长玄,当过著作佐郎,可惜英年早逝。

王瞻的仕途发展可谓顺风顺水,从参军到尚书,一路高升。他为人正直,选人用人方面很有自己的主见,这在当时应该也是很受器重的。 虽然嗜酒如命,但工作效率却丝毫不受影响,这大概就是传说中的“酒壮英雄胆”吧。高祖皇帝还专门夸他“有三术”,可见其在射箭、下棋和喝酒方面都有着非凡的造诣。可惜天妒英才,壮年就去世了,令人惋惜。 他儿子王长玄也做了官,但同样命途多舛,早早离开了人世。 这真是让人感慨万千啊!

王志,字次道,老家是山东临沂。他爷爷王昙首,是宋朝的左光禄大夫、豫宁文侯;他爸爸王僧虔,是齐朝的司空、简穆公,祖上都是赫赫有名的大人物。王志九岁的时候,他亲妈去世了,他悲痛欲绝,瘦得不成样子,连亲戚都觉得他太可怜了。到了弱冠之年(二十岁),他娶了孝武帝的女儿安固公主,当上了驸马都尉和秘书郎。后来官越做越大,当上了太尉行参军、太子舍人、武陵王文学。

后来,褚渊当了司徒,就把他招到身边当主簿。褚渊跟王志他爸王僧虔说:“朝廷对你们家的恩宠,本来就非常特殊,你们家要想光宗耀祖,就应该让有才能的子弟好好做事。”王志后来又升官了,当了镇北竟陵王功曹史、安陆南郡二王友。之后进朝当了中书侍郎。没多久,他又被调到宣城当内史,他为人清廉正直,又很有人情味儿。宣城有个张倪和吴庆因为田地的事儿打了好几年官司,都没结果。王志到任后,当地老百姓就互相说:“王府君(对王志的尊称)是个好官,我们这儿才会有这种纠纷呢!”张倪和吴庆一听,赶紧去向王志认错,那块田地也就成了公家的了。

之后,王志被朝廷召回,当了黄门侍郎,然后又升任吏部侍郎。后来他又被外放,当了宁朔将军、东阳太守。东阳监狱关着十几个重刑犯,到了冬至那天,王志把他们都放回家过年了,约定好了过完节再回来。只有一个犯人没按时回来,监狱的官员就来报告王志。王志说:“这是我当太守的事儿,你们不用担心。”第二天,那个犯人果然自己来监狱报到,说是因为媳妇怀孕了,没办法按时回来。老百姓对王志更加敬佩了。王志在东阳当了三年太守,齐永明二年,他被朝廷召回当侍中,还没来得及上任,就被提升为吏部尚书,他在吏部做事,以公平公正著称。

后来萧宝卷(东昏侯)被杀,按照惯例,王志应该被加封为右军将军,并被封为临汝侯,但他坚决推辞不受,改领右卫将军。义军攻城的时候,城里的人杀了萧宝卷,很多官员都签字把萧宝卷的头送给了义军。王志听说后叹了口气说:“『冠虽弊,可加足乎?』”然后他摘下院子里的树叶,揉搓成一团,假装生病,没签字。萧衍(高祖)看到奏章上没有王志的签字,心里很高兴,也没说什么。萧衍建立梁朝后,任命王志为右军将军、骠骑大将军长史。梁朝建国后,王志又升任散骑常侍、中书令。

公元502年,我被任命为前军将军。同年,又升迁为冠军将军、丹阳尹。我做官清廉公正,杜绝繁琐苛刻的政务。当时京城有个寡妇,没有儿子,婆婆去世了,她借钱操办丧事,葬礼结束后却无力偿还债务。我非常同情她的孝心,就用自己的俸禄帮她还清了债务。那年闹饥荒,我每天早上在郡衙门口煮粥施舍给百姓,老百姓感激涕零,赞不绝口。三年后,我升任散骑常侍、中书令,兼任游击将军。 我对于中书令这个职位,以及后来担任京兆尹,都觉得很满足了。常常对我的子侄们说:“谢庄在宋孝武帝时期,官位做到中书令就止步了,我自己又怎么能超过他呢?” 因此,我后来就多以生病为由,减少应酬,简化与宾客的往来。之后又升迁为前将军、太常卿。

六年后,我被外放为云麾将军、安西始兴王长史、南郡太守。第二年,又升迁为军师将军、平西鄱阳郡王长史、江夏太守,官职等级也提升了两千石。九年后,我再次升任散骑常侍、金紫光禄大夫。十二年后,我去世了,享年五十四岁。

我擅长草书和隶书,当时人们都认为我的书法是典范。齐国的游击将军徐希秀也号称书法精湛,却经常称赞我说:“他是书圣啊!”我家世世代代居住在建康城禁中里马蕃巷,从我父亲僧虔开始,家风就非常宽厚仁慈,我更是为人忠厚老实。我担任的各个官职,从不因为过错而弹劾别人。曾经有门客偷了我家的车卖掉,我知道了却没追究,还是像以前一样待他。来我家做客的人,我都只说他们的优点,掩盖他们的缺点。我的兄弟、子侄们都为人诚实谦逊,当时人们都称赞马蕃巷的我们一家为长者。普通四年,我重新下葬,高祖皇帝还厚赐了丧葬费用。死后追谥为“安”。我有五个儿子,分别是缉、休、諲、操、素,他们都很有名气。

王峻,字茂远,老家是山东临沂的。他曾祖父王敬弘,在宋朝时期可是个有名的人物,官做到左光禄大夫、开府仪同三司那么高。他祖父王瓒之,也当过金紫光禄大夫。他爸爸王秀之,做过吴兴太守。王峻从小就长得帅气,举止优雅。一开始当了个著作佐郎,但他没去上任,后来一步步升迁,当过中军庐陵王法曹行参军、太子舍人、邵陵王文学、太傅主簿。他上司,齐国的竟陵王子良特别赏识他。后来他升任司徒主簿,因为父亲去世,他就辞官回家守孝了。守孝期满后,他又被任命为太子洗马、建安王友。之后外放,当上了宁远将军、桂阳内史。碰上义军起事的时候,上游的很多郡县都人心惶惶,乱成一团,可王峻却关起门来静坐,整个桂阳郡都安安静静的,老百姓都非常感激他。

天监年间初期,他回到朝廷,被任命为中书侍郎。皇帝高祖非常欣赏他的风度气质,和陈郡谢览一样受到重用和提拔。没多久,他又调到吏部工作,但是他觉得这个官职不太适合自己,于是又调到征虏安成王长史,后来又当了太子中庶子、游击将军。之后外放担任宣城太守,他治理地方非常清明温和,百姓都安居乐业。他在宣城做了三年太守,然后被召回朝廷,授任侍中,之后又升迁为度支尚书。他还兼任起部尚书,负责监修太极殿。事情结束后,他又外放,担任征远将军、平西长史、南郡太守。接着又升任智武将军、镇西长史、蜀郡太守。后来回到朝廷,担任左民尚书,兼领步兵校尉。最后升任吏部尚书,他在吏部选官任职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名声很好。

王峻为人性格温和儒雅,没有争强好胜的心思。他曾经和谢览约定,官做到侍中就够了,不再追求更高的官位。谢览后来从吏部尚书外放去做吴兴郡太守,他为人正直,不畏强权,这也是因为他看淡功名利禄的缘故。王峻当上侍中之后,虽然没有辞官,但也过得很淡泊,不追求名利。过了很久,他因为生病上表请求辞官,被朝廷授予金紫光禄大夫的称号,但他还没来得及上任就去世了。普通二年,他去世了,享年五十六岁,谥号为惠子。

谢子琮这小子,玩心重得很。他可是个国子生,娶了始兴王的女婿繁昌县主。可这县主不太聪明,被同学们笑话,最后两人就离婚了。谢子琮跟始兴王解释说:“这事儿是上面定的,我其实很不愿意这样。”谢子琮又说:“我太祖是谢仁祖的外孙,也不需要靠您的女儿来抬高门第。”

王暕,字思晦,是琅邪临沂人。他爹王俭,是齐朝的太尉,南昌文宪公。王暕小时候就长得特别精神,很有大人的样子。那时候他爹当宰相,家里宾客满门,大家一看到王暕就互相说:“哎呀,文宪公的才华和名望,后继有人了啊!”王暕二十岁不到,就被选上娶了淮南长公主,当了驸马都尉,还被任命为员外散骑侍郎,但他没去上任,后来改任晋安王文学,又升迁为庐陵王友、秘书丞。

后来明帝下诏要寻找人才,始安王遥光就推荐了王暕和东海王僧孺,他在奏章里写道:“臣听说,寻找贤才虽然暂时辛苦,但能长久安逸,就像疏通土壤,引导河水一样。陛下您圣明,就像日月的光芒,符玺的信誉,如同白驹在空谷中奔跑,振鹭在庭院中起舞;但臣仍然担心那些隐藏起来的贤才,如同深藏不露的宝物,被埋没在民间。所以,不能只从一个地方寻找,要广泛地搜罗人才。现在朝中需要各种人才,臣位高权重,责任重大,我希望能做到名副其实,杜绝侥幸之举。即使是显赫的门第,也应该以清谈来衡量;而那些英俊的下属,也不应该只看外表和地位。臣私下认为,秘书丞琅邪王暕,今年二十一岁,七代显赫,是海内最杰出的人才,他神清气爽,品德高尚,温文尔雅。他谈吐不凡,精通儒学,所以受到前辈的赞赏,也领导着后辈。他生活简朴,家里只有朝廷赐的书;他的辞赋清新脱俗,文章高深莫测;他虽然远离尘世,却与道家思想相通。他潜心修养,不追求功名;在朝廷上,万人敬仰。他岂止是荀令君那样的人物,更是李公那样不朽的贤才啊!他是朝廷的珍宝,是国家的栋梁之才。” 于是,王暕被任命为骠骑从事中郎。

高祖建立霸府的时候,他就被招募进去当了户曹属,后来升迁为司徒左长史。天监元年,他被任命为太子中庶子,兼任骁骑将军,进入朝廷担任侍中。之后又外放到地方担任宁朔将军、中军长史。再次回到朝廷担任侍中,兼任射声校尉,然后升迁为五兵尚书,加授给事中,之后又外放担任晋陵太守。朝廷把他征召回来担任吏部尚书,不久又兼任国子祭酒。他从小就有名气,很早就得到了很好的评价。当他担任选曹尚书的时候,工作认真负责,处理事情井井有条;但是因为他出身高贵显赫,和普通老百姓接触不多,所以不太关注寒门士子,很多人觉得他刻薄寡恩。后来他升迁为尚书右仆射,不久又加授侍中。再次升迁为尚书左仆射,因为母亲去世而辞官。之后复出担任云麾将军、吴郡太守。后来又回到朝廷担任侍中、尚书左仆射,兼任国子祭酒。普通四年冬天,他突然暴病去世,享年四十七岁。朝廷下诏追赠他侍中、中书令、中军将军的官职,赐予东园秘器一套,朝服一套,衣服一件,钱十万,布百匹。谥号为靖。他有四个儿子,训、承、稚、訏,都非常显赫。

他儿子训,字怀范,从小就聪明机灵,很有见识。征士何胤见到他都觉得很惊奇。他十三岁的时候,父亲去世,他悲痛过度,家人几乎认不出他来了。十六岁的时候,被召见在文德殿,回答问题非常流畅清晰。皇帝看着他很久,然后对朱异说:“这真是将门之后啊!”他被补任为国子生,考试射策获得高分,被任命为秘书郎,后来升迁为太子舍人、秘书丞。又转任宣城王文学、友、太子中庶子,负责掌管记录。不久升迁为侍中,刚拜见皇帝,高祖皇帝就随意地问何敬容:“褚彦回多少岁当的宰相?”何敬容回答说:“不到三十岁。”皇上说:“现在的王训,不比褚彦回差。”

王训容貌俊美,举止优雅,文章写得很好,是后辈的领袖人物。在东宫受到皇帝特别的恩宠。后来因为生病,在任上去世,享年二十六岁。朝廷追赠他原来的官职,谥号为温子。

王泰,字仲通,是他哥哥王慈的儿子。他哥王慈,在齐朝的时候做过侍中和吴郡太守,名气比王泰还大呢。王泰从小就聪明伶俐,几岁的时候,他奶奶把孙子侄子们都叫来,在床上撒了一堆枣栗子,孩子们都抢着捡,就王泰一个人没动。奶奶问他为啥不捡,他说:“我不捡,肯定会有赏赐的。” 他奶奶和亲戚们都觉得这孩子不一般。

长大后,王泰为人温和儒雅,别人根本看不出来他高兴还是生气。他一开始被任命为著作郎,但他没去上任,后来改任秘书郎,之后又升迁了好几个官职,前将军、法曹行参军、司徒东阁祭酒、车骑主簿,一路升迁。

高祖建立霸府的时候,让王泰当了骠骑功曹史。天监元年,王泰升任秘书丞。齐朝永元年间,皇宫失火,火势蔓延到秘书省,好多书籍都烧毁了,乱成一团。王泰作为秘书丞,上书请求整理和抄写这些书籍,高祖皇帝同意了。没多久,他又升任中书侍郎。后来被外派到南徐州当别驾从事史,工作能力很强,很有口碑。 之后他又被召回朝廷,担任中书侍郎,并被授权处理吏部郎的政务。

他一步步升迁,做了给事黄门侍郎、员外散骑常侍,仍然负责吏部的事务,不久后正式担任吏部郎。自从南朝朝廷渡江以来,吏部郎就不再负责大规模的官员选拔了,那些低级官员的职位,很多人都争着抢着要,之前很少有人能胜任。王泰当了吏部郎后,杜绝了走后门、托关系的行为,谁先来就先安排,不看身份地位,也不受贿赂,天下人都称赞他公平公正。后来他又升任廷尉、司徒左长史。之后外放担任明威将军、新安太守,他在任上处理政务很得民心。

接着他又被征召回朝,担任宁远将军、安右长史,不久后升任侍中。然后又担任太子庶子、领步兵校尉,再次担任侍中。之后又升任仁威长史、南兰陵太守,负责南康王府、南康州、南康国的政务。调任后,他又担任北中郎长史,负责豫章王府、豫章州、豫章国的政务,太守的职位依旧保留。最后回到朝廷担任都官尚书。王泰很会和人相处,很多士人都很敬佩他,都希望他能负责选拔官员。不久后,他被任命为吏部尚书,大家都对他寄予厚望,可惜还没来得及进行官员选拔,他就生病了,改任散骑常侍、左骁骑将军,还没来得及上任就去世了,享年四十五岁,谥号为夷子。

王泰开始没有儿子,收养了哥哥的儿子王祁,晚年才有了自己的儿子王廓。

王份,字季文,是琅琊人。他爷爷王僧朗,是宋朝的开府仪同三司、元公,官职很高;他爸爸王粹,是黄门侍郎。王份十四岁就成了孤儿,后来做了车骑主簿,算是正式踏入仕途。之后外放,当上了宁远将军、始安内史。

后来袁粲被杀,王份的朋友们都吓得不敢去看他,只有王份一个人去为他痛哭,因此名声大噪。之后,他升迁为太子中舍人,又做过太尉属官。后来又被外放到晋安做内史,一路升迁,当上了中书侍郎,后来又做了大司农,官越做越大。

他哥哥王奂在雍州被杀,王奂的儿子王肃逃到了魏国。王份主动把自己关起来,请求朝廷责罚自己,以示对朝廷的忠诚。齐世祖皇帝知道他是真心悔过,就原谅了他,放他出来了。但后来王肃多次勾结魏国人入侵边境,齐世祖皇帝有一次在宫里闲聊的时候,问王份:“最近有没有魏国来的消息?”王份严肃地回答说:“王肃都快要忘记祖坟在哪里了,又怎么会记得还有我这个臣子呢?”皇帝听了这话,对他更加信任了。不久,王份被任命为宁朔将军、零陵内史。后来朝廷征召他做黄门侍郎,但他因为父亲也是在这个职位上去世的,就坚决推辞了,最后改任秘书监。

天监年间初期,他被任命为散骑常侍、领步兵校尉,还兼任起部尚书。高祖皇帝曾经在一次宴会上问大臣们:“我做皇帝,是有作为还是没有作为呢?”王份回答说:“陛下顺应万物发展是有为,遵循天道至理是无为。”高祖皇帝很欣赏他的回答。之后,他又外放,先后担任宣城太守、吴郡太守,后来又升任宁朔将军、北中郎豫章王长史、兰陵太守,还代理南徐州州府事务。之后,他又升任太常卿、太子右率、散骑常侍,在东宫侍奉太子,还被授予金紫光禄大夫的荣誉称号。后来他又担任智武将军、南康王长史,官秩是中二千石。之后他又回到朝廷,担任散骑常侍、金紫光禄大夫、南徐州大中正,朝廷还给他配备了二十个亲信侍卫。后来他又升任尚书左仆射,不久又加封侍中。

当时朝廷要修建郊庙,王份以本官的身份兼任大匠卿,后来又升任散骑常侍、右光禄大夫,他的亲信侍卫也增加到了四十人。之后,他又升任侍中、特进、左光禄大夫,还兼任丹阳尹。普通五年三月,王份去世,享年七十九岁。朝廷下诏赠予他原来的官职,并且赐予他四十万钱、四百匹布、四百斤蜡烛,以及东园秘器一套、朝服一套和常服一件。谥号为“胡子”。

老大叫王琳,字孝璋,考中了南徐州的秀才,后来当了征虏建安王的法曹、司徒东阁祭酒和南平王文学。他娶了义兴公主,当上了驸马都尉。之后一路升迁,做到中书侍郎、卫军谢朏的长史、员外散骑常侍。后来又外放,当了明威将军、东阳太守,之后又被召回朝廷,做了司徒左长史。

老二叫王锡,字公嘏。他从小就聪明伶俐,跟哥哥一起学习,别人都休息了,他还独自在那里学习。七八岁的时候,还跟着公主进宫,高祖皇帝很欣赏他的聪明,经常在朝臣面前夸他。他学习特别刻苦,甚至累坏了右眼。公主经常给他减少学习负担,还给他装饰住处。虽然年纪小,但他一点也不贪玩。十二岁的时候,他成了国子生。十四岁的时候,考中了清茂,当上了秘书郎,跟范阳的张伯绪齐名,两个人都做了太子舍人。他父亲去世后,他守丧非常尽心尽力。守丧期满后,他被任命为太子洗马。当时昭明太子年纪还小,还没开始跟大臣们接触。高祖皇帝下令说:“太子洗马王锡和秘书郎张缵,都是年轻有为的俊才,可以让他们做太子的老师和朋友。”因为是皇亲国戚,他被封为永安侯,又任命他为晋安王友,但他称病不去,皇帝准许他接受诏令后暂停赴任。到了王冠日,他就由府里的官员代他处理政务。

普通初年,魏国跟我们和好,派使者刘善明来访问,皇帝下令让中书舍人朱异接待他,参加宴会的都是些归化北方的汉人。刘善明很自负,酒喝多了,就对朱异说:“南方像你这样能言善辩的人,中书省里还有几个?”朱异回答说:“我之所以能接待宾客,是因为这是我的职责。两国交好,应该增进友谊;如果要比才辩高低,那我就不应该被派来当使者了。”刘善明说:“王锡和张缵,我北边听说过他们的名字,不知道能不能见见?”朱异就上奏了,皇帝下令在南苑设宴,只有王锡、张伯绪、朱异四个人参加。刘善明一落座,就开始跟他们讨论经史子集,还开玩笑,王锡和张伯绪对答如流,从容不迫,一点也不慌张,刘善明对他们赞叹不已。过了几天,刘善明对朱异说:“一天之内见到两位贤才,真是不虚此行,没有这些君子,国家怎么能兴盛呢!”

二十四周岁的时候,他当上了中书郎,后来又升迁为给事黄门侍郎、尚书吏部郎中。但他跟亲朋好友说:“我仗着皇亲国戚的关系,侥幸得到朝廷的赏识,官位升得太快,这根本不是我的志向啊!再加上我身体不好,这么多事务根本应付不来,怎么能放弃自己喜欢的事情,去做自己做不到的事情呢?”于是他就以生病为由推辞了官职。然后辞退了所有的下属,谢绝了所有的来访客人,关起门来认真思考,屋子里冷冷清清的。中大通六年正月,他去世了,享年三十六岁。朝廷追赠他侍中之职,并赐予东园秘器、朝服一套和衣服一件,谥号为贞子。他的儿子叫泛和湜。

他叫佥,是家里第五个儿子。八岁的时候父亲去世,他悲伤过度,哭得比礼制要求的还要厉害。守孝期满后,他被召补为国子生,祭酒袁昂称赞他通晓事理。考试成绩名列前茅,被任命为长史兼秘书郎中,后来又历任尚书殿中郎、太子中舍人,和吴郡的陆襄一起负责东宫的文书记录工作。之后外放担任建安太守。当时山里的土匪方善、谢稀聚集了一帮人,依山为险,经常骚扰百姓,佥暗中制定策略,带领大家平定了他们,朝廷下诏表彰了他的功劳,并将此事通报各州郡。他被任命为武威将军、始兴内史,但因为母亲去世,他坚决推辞没有就任。他又被任命为宁远将军、南康内史,正赶上卢循造反,他又被调任为安成内史,去镇压叛乱。之后他又被任命为黄门侍郎,不久又担任安西武陵王长史、蜀郡太守。但他觉得蜀郡太偏远了,就以生病为由坚决推辞,结果被免职了。过了很久,他又被任命为戎昭将军、尚书左丞,再次被任命为黄门侍郎,后来升迁为太子中庶子,掌管东宫的文书记录。太清二年十二月,他去世了,享年四十五岁。朝廷追赠他侍中之职,并赐予东园秘器、朝服一套和衣服一件。承圣三年,世祖皇帝追封他,说:“贤而不夸耀叫作恭,谥号为恭子。”

张充,字延符,是苏州人。他爸爸张绪,在齐朝当过特进、金紫光禄大夫,那是响当当的人物。张充小时候,不怎么守规矩,喜欢玩乐。

有一次,张绪告假回苏州老家,刚进西城门,就碰上张充出去打猎,左手拿着鹰,右手牵着狗,好不威风。看到爸爸的船来了,张充赶紧把鹰和狗的绳子解开,跑到水边给爸爸行礼。张绪说:“你一个人管着鹰又管着狗,是不是太累了?”张充跪着回答说:“我听说三十岁才能自立,我现在才二十九,请允许我到明年再好好改改。”张绪说:“错了能改,颜回就是这样啊。”

到了第二年,张充真的就改过自新了。没过多久,他就学问大增,博览群书,尤其精通《老子》和《易经》,还能侃侃而谈,他和他的叔父张稷都很有名声。

他先是在抚军行当参军,后来升迁为太子舍人、尚书殿中郎、武陵王的老师。那时候,尚书令王俭权倾朝野,武帝很多事情都听他的。武帝曾经想让张充的父亲张绪当尚书仆射,还去问王俭的意见。王俭回答说:“张绪年轻时名声很好,确实是个好选择;但是他儿子们大多不怎么行,我觉得这事儿还得再考虑考虑。”武帝一听,也就没再提了。

其实之前张充兄弟几个都挺轻狂的,张充小时候也不注意细节,所以王俭才那样说。张充听到这话心里很不爽,就给王俭写了一封信:

琅邪王君侯的侍者您好:这段时间路途遥远,又赶上阴雨连绵,天气变化无常,您想必一切安好吧?我呢,就利用闲暇时间钓鱼、割草,偶尔看看书,悠闲地翻阅史书。从古至今,人生的道路千差万别,兴衰荣辱,变化莫测。就像圆形和方形是不同的器物,金刚石和水是不同的属性一样。善于驾驭自己性情的人,不会违背自身的天性;善于使用器物的人,不会改变器物的用途。所以,有些人位高权重,如同北海挂着玉簪佩带;有些人身居显贵,如同河南接受皇帝的诏书。我一生没有什么机遇,不追求名利,三十六年来,勉强过着清贫淡泊的生活。我的志向坚定,如同霜崖般高耸;我的情怀坦荡,如同海岸般绵延。我曾经渴望在朝堂上建功立业,却最终未能实现;我曾经希望在朝廷上有所作为,却最终感到自己才华不足。所以,我隐居江边,在田野间放浪形骸,是因为我的性格孤傲,与世俗格格不入。我独特的抱负不被世人理解,我超凡脱俗的品格也常常被世人误解。所以,像君山那样直插云霄,最终被岁月磨平;像叔阳那样高洁,却湮没于历史的长河中。因此,我只能与鱼鸟为伍,在松林间度过余生。几亩薄田,足够交纳赋税;几间小屋,种着桑麻。我在田园间唱歌,在溪边品味生活,像个渔夫一样自由自在,过着简朴的生活。就这样,我还有什么遗憾呢?

再说说这山川景物吧,那些高耸入云的山峰,壮阔无垠的大海;陡峭的山崖,险峻的山谷。桂花、兰花芬芳艳丽,丛生于幽静的山谷;松树、柏树郁郁葱葱,环绕在山涧溪流旁。元卿、伯休两位贤士,也因此隐居山林,终老一生。有时我会去江边垂钓,在沙洲上洗脚;独自欣赏云霞,在风月中高卧。悠扬的琴声,醇香的美酒,却无人与我共享;精彩的文谈,也只能独自沉思。不知不觉间,千里之遥,江河阻隔。每当秋风瑟瑟,我怎能不思念故乡?借着这封信,我简单地表达一下我的心境;写下这些文字,冒昧地请您聆听。

老爷子年纪轻轻就学业有成,步入仕途,为百姓谋福祉,功绩显著,名扬四海。在朝堂上,他秉持着正直诚恳的态度,在外议事时,又展现出刚正不阿的品格。可以说是当时德高望重的贤者,像孤松般卓然独立。虽然我对他了解不多,但对他才华的敬仰之情却油然而生。那些有识之士都对他无比敬佩,仰慕他的才华;老百姓也对他充满敬意,期盼着他的到来。难道不应该珍惜这样的人才吗?如果他能得到重用,像鸿雁一样展翅高飞,像仙鹤一样驾驭祥云,那么他就能像河水滋润万物,泽被一方。珍禽异兽都会前来迎接他,轻烟薄雾也会环绕在他身边。东都的繁华,南山的秀丽,在他眼中都显得黯然失色。

老爷子您出身平凡,只是个普通的百姓,靠养蚕织布,耕田种地为生,无法侍奉王侯,结交知己,也没有机会施展抱负,只能在市井之间奔波,却也自得其乐。您早年就得到朝廷的赏识,后来又受到礼遇。皇上对您的器重,早已经显露无疑;乡里对您的赞誉,也早已传遍四方。然而世人都说您是个疯子,我又怎么能跟您细说呢?所以,我只能将自己所见所闻,坦诚地告诉您,讲述我的一生经历,以及我的所思所想,希望能够与您心灵相通,成为知己,而您,老爷子,就是我唯一能够推心置腹的人。

路途遥远,信写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遇到赶路的樵夫,请代为转交。

简言之,武帝免去了他的官职,让他赋闲在家很久。后来,他被任命为司徒谘议参军,与琅邪王思远、同郡陆慧晓等人,一同成为司徒竟陵王的宾客。之后进入朝廷担任中书侍郎,不久又升迁为给事黄门侍郎。明帝当政时,任命他为镇军长史。后来外放为义兴太守,他执政清廉,深受百姓和官员的爱戴。不久因母亲去世离职守孝,服丧期满后,被任命为太子中庶子,之后升迁为侍中。义师兵临城下,东昏皇帝召集百官入宫,朝臣们都担心会有祸事发生,纷纷外出饮酒作乐,只有他独自一人留在侍中省,没有出宫。城内发生政变,东昏皇帝被杀害后,百官聚集在西钟下,但却没有召见他。

高祖建立霸府的时候,萧充被任命为大司马谘议参军,后来又升迁为梁王国郎中令、祠部尚书、领屯骑校尉,之后又转任冠军将军、司徒左长史。天监初年,被任命为大常卿。没多久就升迁为吏部尚书,他做选官的工作,大家都觉得很公平公正。不久又担任散骑常侍、云骑将军。随后被任命为晋陵太守,这是个中二千石的官职。后来被征召回朝,担任散骑常侍、国子祭酒。萧充精通儒家义理,在讲堂上讲学,太子以下的皇室成员都来听课。当时很多王公贵族都在学习,他们拿着经书向他行礼,萧充穿着朝服站着,不敢接受他们的礼拜。后来他又升迁为左卫将军,仍然兼任国子祭酒。之后进入朝廷担任尚书仆射,过了一段时间,又任命为云麾将军、吴郡太守。他到吴郡上任后,非常关心贫苦百姓和老年人,以前的老朋友们都非常高兴。后来因为生病上书请求告退,被征召回朝担任散骑常侍、金紫光禄大夫,还没来得及回朝,在十三年的时候,他在吴郡去世,享年六十六岁。朝廷下诏追赠他侍中、护军将军的职位,谥号为穆子。他的儿子萧最继承了他的爵位。

柳恽,字文畅,是河东解县人。他从小就有志气和操行,喜欢学习,擅长写信。他和陈郡谢氏家族是邻居,关系非常好。早年,宋朝时期有嵇元荣、羊盖两个人,都擅长弹琴,据说继承了戴安道弹琴的技法,柳恽年轻的时候就跟着他们学习,琴艺达到了很高的境界。齐竟陵王听说后把他召来,任命他为法曹行参军,对他非常赏识和亲近。有一次,竟陵王在后花园设宴,旁边放着晋朝宰相谢安用过的琴,竟陵王就把琴给了柳恽,柳恽弹奏了一曲,琴声非常优雅。子良说:“你的琴艺超过了嵇元荣,精妙达到了羊盖的水平,你天资聪颖,技艺高超,真是当代少有啊!不仅能名扬当世,还能追溯古代名家的风范。”柳恽后来多次升迁,做到太子洗马,父亲去世后他辞官回家守孝。服丧期满后,他被任命为鄱阳太守,他善于管理属下,三年丧期都按礼制完成,他起草的教令,百姓都称赞他。之后他回到朝廷,担任骠骑从事中郎。

高祖到了京城,谢朓去拜见他,被任命为冠军将军、征东府司马。那时候战乱还没结束,大家还在拼命打仗,谢朓就上书给皇帝提出一些建议,请求等城池攻下后,首先要收集整理图籍,并且要按照汉高祖宽厚爱民的政策去做。高祖采纳了他的建议。碰巧萧颖胄在江陵去世了,皇帝就派谢朓去江陵迎接孝武帝回京,同时还任命他为给事黄门侍郎,兼领步兵校尉,后来又升迁为相国右司马。天监元年,他被任命为长史,同时兼任侍中,和仆射沈约等人一起制定新的律法。

谢朓为人正直清廉,因为是名门之后,很早就有了好名声,从小就擅长写诗。他最早写的诗是:“亭皋本叶下,陇首秋云飞。”琅邪王元长看到后非常赞赏,就把这诗刻在了书房的墙壁上。从那以后,每次宫里举行宴会,皇上都会下令让他作诗。有一次,他奉命和高祖皇帝的《登景阳楼》诗,其中一首写道:“太液沧波起,长杨高树秋。翠华承汉远,雕辇逐风游。”这首诗深受高祖皇帝的喜爱,当时大家都争相传诵。谢朓还擅长下棋,皇帝经常让他陪着自己下棋,还让他整理棋谱,评判棋局的优劣。天监二年,他被外派担任吴兴太守。六年后,被朝廷召回,担任散骑常侍,后来又升迁为左民尚书。天监八年,他被任命为持节、都督广、交、桂、越四州诸军事、仁武将军、平越中郎将、广州刺史。后来他又被召回朝廷担任秘书监,兼领左军将军。之后他又再次担任吴兴太守,一干就是六年,他为政清廉,百姓和官员都很爱戴他。他在任上生病了,就上书请求辞职,当地父老乡亲一千多人联名上表请求皇帝挽留他,但还没来得及处理,天监十六年,谢朓就去世了,享年五十三岁。死后被追赠为侍中、中护军。

谢朓也很擅长弹琴,他曾经尝试用当时流行的乐曲风格来演奏,放弃了传统的演奏方法,还写了一篇《清调论》,里面有很多具体的论述。他的小儿子谢偃,字彦游,十二岁的时候就被召见。皇帝问他读过什么书,他回答说读过《尚书》。皇帝又问:“里面有什么好的句子?”他回答说:“德惟善政,政在养民。”大家都觉得他很了不起。皇帝把长城公主嫁给他,封他为驸马都尉、都亭侯,还让他担任太子舍人、洗马、庐陵内史、鄱阳内史。大宝元年,谢偃去世了。

蔡撙,字景节,是济阳考城人。他爸爸蔡兴宗,曾是宋朝的左光禄大夫、开府仪同三司,那可是响当当的人物,在当时很有声望。蔡撙从小就为人方正,性格文雅,沉默寡言,他和哥哥蔡寅都很有名气。 他先被选拔为国子生,后来通过考试升官,当上了司徒法曹行参军。 齐朝的左卫将军王俭看中了他的才能,让他当自己的主簿。后来蔡撙一路升迁,当上了建安王文学、司徒主簿、左西属等等。

梁武帝当镇军将军的时候,把他招到身边当从事中郎,之后又升迁为中书侍郎、中军长史、给事黄门侍郎。他母亲去世后,他在墓地旁边守孝。齐朝末年天下大乱,守孝期满后,他依然住在母亲墓地附近。朝廷任命他为太子中庶子、太尉长史,但他都没接受。梁朝建立后,他被任命为侍中,后来又升迁为临海太守,因为公事处理失误被降职为太子中庶子。之后他又重新当上侍中,后来又做了吴兴太守。

天监九年,宣城郡的官吏吴承伯,带着一群人打着邪教的旗号造反,攻打宣城,杀了太守朱僧勇。然后他们又一路烧杀抢掠,越过山岭打到了吴兴,沿途一片狼藉,他们有两万人马,气势汹汹地攻打郡城。东边的军队没怎么打过仗,百姓都吓得四处逃散,都劝蔡撙赶紧逃命。但是蔡撙坚决不肯离开,他招募勇敢的士兵,死守城池。吴承伯率领全部兵力进攻蔡撙,蔡撙命令士兵出城迎战,就在城门口打了起来,很快就把吴承伯的军队打得溃不成军,蔡撙还亲手斩杀了吴承伯,其余的叛军也都被平定了。 因为这次战功,蔡撙被加封为信武将军,后来又升任度支尚书,之后又当上了中书令。 他又当上了信武将军、晋陵太守。之后,他又被任命为通直散骑常侍、国子祭酒。后来又升任吏部尚书,他为人正直,办事公正,很有声望。他还做过侍中,领秘书监,又当上了中书令,还兼任侍中。普通二年,他被外放为宣毅将军、吴郡太守。四年,蔡撙去世,享年五十七岁。死后被追赠为侍中、金紫光禄大夫、宣惠将军,谥号为康子。

他的儿子蔡彦熙,官至中书郎、宣城内史。

江蒨,字彦标,也是济阳考城人。他的曾祖父江湛,是宋朝的左光禄大夫、仪同三司;他父亲江斅,是齐朝的太常卿;他们都在当时很有名气。

谢蒨从小就聪明伶俐,读书过目不忘,还能背诵出来。后来被选为国子生,精通《尚书》,考试成绩名列前茅。他先是被任命为秘书郎,之后一路升迁,做到司徒东阁祭酒和庐陵王主簿。他父亲去世后,他守孝很出名,在墓旁搭了简陋的房子守孝,孝明帝还特地派了二十个卫兵保护墓地。守孝期满后,他被任命为太子洗马,之后又升迁为司徒左南属、太子中舍人、秘书丞。后来他又被外派到建安做内史,才上任一个月,义军就打到了江州,朝廷派宁朔将军刘諓去镇守郡县,谢蒨就带领当地官员和百姓抵抗义军。建康城失守后,谢蒨因为这件事被罢官禁锢。没过多久就被赦免了,重新被任命为后军临川王外兵参军。之后他又升迁为临川王友、中书侍郎、太子家令、黄门侍郎,还兼任南兖州大中正。后来又升迁为太子中庶子,中正的职位依旧保留。之后又调任中权始兴王长史。之后他又外放担任伏波将军、晋安内史。他在任期间,政事清明简朴,注重宽厚仁慈,深受百姓爱戴。朝廷下诏召他回朝,任命他为宁朔将军、南康王长史,负责处理府、州、国的政务。不久后,他又升迁为太尉临川王长史,之后又转任尚书吏部郎,右将军。

谢蒨为人正直,很有自己的风格。当时仆射徐勉权势很大,自视甚高,朝中大臣和老资格的官员都很敬畏他,只有谢蒨和王规敢和他平等相处,丝毫不向他低头。徐勉想把自己的第七个儿子徐繇嫁给谢蒨的女儿,就托谢蒨的门客翟景去提亲,谢蒨没答应,翟景又去说了第二遍,谢蒨直接把他打了四十大板,从此和徐勉结下了梁子。后来谢蒨被任命为散骑常侍,但他没去上任。这时,徐勉又想把儿子徐葺和女儿嫁给谢蒨的弟弟谢葺和王泰,但谢蒨的弟弟和王泰都拒绝了。徐勉就借机把谢葺(吏部郎)因为杖责曹中干而免官,又让王泰以生病为由离开家,然后把王泰也任命为散骑常侍,这都是徐勉故意为之。早些时候,天监六年,朝廷下诏让侍中、常侍都侍奉在皇帝身边,把门下二局的人员调入集书省,官职品级和侍中相同,但这不是那些名门望族愿意干的差事,所以徐勉就借机打压王泰。谢蒨不久后升迁为司徒左长史。

一开始,王泰出宫做官了,高祖皇帝就劝勉说:“江蒨资历够老,应该让他去选部工作。” 勉就回话了:“江蒨眼睛有毛病,而且也不太熟悉那些官员的情况。” 高祖皇帝一听,也就没再坚持了。后来,王勉升迁为光禄大夫。大通元年,王勉去世了,享年五十三岁。朝廷下诏追赠他原来的官职,谥号为“肃子”。

江蒨这个人特别好学,尤其精通朝廷的礼仪和典故,他还写了一部《江左遗典》,一共三十卷,可惜没写完就去世了。他留下的文集有十五卷。他的儿子王紑和王经,都记载在《孝行传》里。

史官评论说:王氏家族,从姬姓之后,一直到秦汉时期,都人才辈出。到了东晋,王茂弘在江南地区辅佐朝廷,当时人们把他比作管仲呢! 之后王家代代有人做高官,荣华富贵,名列帝王家谱,福泽绵延子孙,真是一个兴盛的家族啊! 王瞻等人继承了这个优良的家风,地位显赫,子孙都有才干,值得称赞。张充年轻的时候不怎么注重操守,晚年才改过自新,他在选官部门工作,确实以廉洁公正著称。柳恽以多才多艺闻名,蔡撙以正直方正而有名,江蒨则以高雅的风格而显赫,他们都是梁朝的名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