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岫,字懋宾,是济阳考城人。他爷爷范宣,是晋朝的征士。他爸爸范羲,是宋朝兖州的别驾。范岫从小就没了父亲,但他特别孝顺母亲,名声很好。他和吴兴的沈约,都受到蔡兴宗的赏识。
泰始年间,范岫开始做官,担任奉朝请。蔡兴宗当上安西将军后,就把他带在身边做主簿。后来范岫升迁了好几次,先后担任临海县令、长城县令、骠骑参军、尚书删定郎、护军司马,最后做到齐司徒竟陵王子良的记室参军。他又升迁为太子家令。文惠太子在东宫的时候,沈约他们这些有文才的人都受到重用,范岫也在其中。虽然范岫的文采比不上沈约,但是他的名声和行为都很受当时的人们敬重,他知识渊博,尤其精通魏晋以来各种吉凶的历史故事。沈约经常说:“范公的见识广博,就连胡广也比不上啊!”南乡的范云也对人说:“诸位在朝廷上的一举一动,应该去问问范长头(指范岫)。”这是因为范岫对前朝旧事非常了解。最后,范岫升迁为国子博士。
永明年间,魏国使臣来了,皇上就下令精挑细选朝中擅长辞令辩论的官员,到边境迎接使臣。 于是,他被任命为淮阴长史,负责迎接魏国使臣。 回来后,升迁为尚书左丞,但他母亲去世了,他就辞官守孝。 不久后,他又被起用,代理尚书左丞的职务。
后来,他又被外放,先后担任宁朔将军、南蛮长史、南义阳太守,还没来得及上任,就升迁为右军谘议参军,南义阳太守的职位依然保留着。 接着,他又被任命为抚军司马。 之后,他又外放到建威将军、安成内史的职位上。 然后回到朝廷,担任给事黄门侍郎,之后又升迁为御史中丞,同时兼任前军将军、南兖州和北兖州的大中正。 永元年间快结束的时候,他又被外放为辅国将军、冠军晋安王长史,同时负责南徐州的政务。 义师平定京邑后,皇上特批任命他为尚书吏部郎,参与大规模的官员选拔。 梁台建成后,他被任命为度支尚书。
天监五年,他升迁为散骑常侍、光禄大夫,侍奉皇太子,负责皇太子的出行安全。 六年,又兼任太子左卫率。 七年,调任通直散骑常侍、右卫将军,大中正的职位依然保留。 那一年他请求退休,皇上没批准。 八年,他被外放到晋陵当太守,官秩是中二千石。 九年,回到朝廷担任祠部尚书,同时兼任右骁骑将军,同年又升迁为金紫光禄大夫,并增加二十名亲信侍卫。 十三年,他在任上去世,享年七十五岁。 朝廷赐予他五万钱和一百匹布作为丧葬费用。
他身高七尺八寸,为人恭敬谨慎,言行举止都非常有礼貌。 自从父母去世后,他就一直吃素菜,穿布衣,直到去世。 他担任的每一个官职,都以清廉著称。 他在长城县当县令的时候,有一只梓木做的箱子,几十年过去了,即使后来他官位升迁了,也一直没换。 在晋陵当太守的时候,只做了一支牙管笔,还觉得有点浪费。 他写的文集、《礼论》、《杂仪》、《字训》等著作流传于世。 他有两个儿子,一个叫褒,一个叫伟。
傅昭,字茂远,是西北灵州人,是晋朝司隶校尉咸的七世孙。他爷爷叫傅和之,爸爸叫傅淡,傅淡精通《三礼》,在宋朝很有名气。他爸爸曾经在宋朝的竟陵王刘诞手下做事,后来刘诞造反,他爸爸因此被杀害。傅昭六岁就成了孤儿,但他悲伤的样子就像个大人一样,家里人都很惊讶。
十一岁的时候,他跟着外祖父在朱雀航卖历书。后来,他给雍州刺史袁顗当客人,袁顗曾经去傅昭家拜访,傅昭当时正在读书,一点也不慌张,神情自若。袁顗感叹道:“这孩子神情非凡,将来一定能成大器!”司徒建安王休仁听说后也很高兴,想把傅昭招到自己身边,但是傅昭因为宋家出了很多事,就没去。
有人向廷尉虞愿推荐了傅昭,虞愿就派车去接他。当时虞愿的族人虞通也在场,还有很多当时的名流。虞通还送给他一首诗:“英妙擅山东,才子倾洛阳。清尘谁能嗣,及尔遘遗芳。”太原王延秀也向丹阳尹袁粲推荐了傅昭,袁粲非常器重他,让他当郡主簿,还让自己的孩子们跟着傅昭学习。
后来明帝死了,袁粲要写哀悼文章,就请傅昭来帮忙修改润色。每次经过傅昭家门,袁粲都会感叹:“经过他家门,安静得像没人一样,掀开他的帘子,人才在里面,这不是名贤是什么!”不久,傅昭就当上了总明学士、奉朝请。齐永明年间,他步步高升,先后担任员外郎、司徒竟陵王子良的参军、尚书仪曹郎。
一开始,御史中丞刘休向武帝推荐了这位叫昭的人。永明初年,昭被任命为南郡王的侍读。南郡王后来继承了皇位,当时朝中大臣都争着巴结皇上,想得到权势和宠信,只有昭和他南阳的朋友宗夬,保持本分,洁身自好,不参与那些争斗,最终也没受到牵连。明帝登基后,提拔昭做了中书通事舍人。一般担任这个职位的,都权倾朝野,但昭却清廉谨慎,从不干预朝政。他穿的衣服很普通,生活也很简朴。他经常在简陋的板床上点着蜡烛看书。明帝听说后,赏赐给他漆制的烛台等物,还下令说:“你很有古人的风范,所以赏赐你古人用的东西。”后来,昭又升迁了好几个官职,做过车骑临海王记室参军、长水校尉、太子家令、骠骑晋安王谘议参军。接着又升任尚书左丞、本州大中正。
高祖皇帝本来就了解昭的能力,建康城平定后,就把他提拔为骠骑录事参军。梁台建成后,昭又升任给事黄门侍郎,领著作郎。没多久,又兼任御史中丞,黄门、著作、中正的官职都照旧保留着。天监三年,他又兼任五兵尚书,参与选事;天监四年,正式担任五兵尚书。天监六年,调任左民尚书,还没来得及上任,就被外派担任建威将军、平南安成王长史、寻阳太守。天监七年,回朝担任振远将军、中权长史。天监八年,升任通直散骑常侍,领步兵校尉,同时还继续担任本州大中正。天监十年,再次担任左民尚书。
天监十一年,他又被外放到安成郡担任信武将军、安成内史。安成郡自宋朝以来,一直战乱不断,郡里的官署都破破烂烂的。昭到任后,郡里的人晚上做梦,梦见了很多穿着盔甲的士兵,还有人说“应该躲避好人”,士兵们都吓得四处逃散。做梦的人惊醒后,突然刮起了暴风雨,转眼间就下起了大雨,好几间房子都被刮倒了,正好是梦里那些士兵践踏的地方。从那以后,郡里的官署就太平了,大家都认为这是因为昭为人正直的缘故。郡里的溪流里没有鱼,夏天有人进贡鱼给昭,昭既不接受,也不想直接拒绝,就放在了门口。
话说十二年前,他当上了秘书监,还兼任了后军将军。十四年后,升迁为太常卿。十七年的时候,他又外放担任智武将军、临海太守。临海有个蜜岩,以前那些太守都把它据为己有,自己独享好处。但他却效仿周文王开辟的囿田,让老百姓一起享用,以此来教化百姓,所以他下令不准封锁蜜岩。 县令经常送来栗子,还偷偷在栗子底下放些绢布,他笑着就还回去了。
普通二年,他回到朝廷,担任通直散骑常侍、光禄大夫,还兼任本州的大中正,不久又担任了秘书监。五年后,又升迁为散骑常侍、金紫光禄大夫,大中正的职位依旧不变。他做官的地方,一向以清静为政,从不讲究严肃。在朝廷上,从不求人,不养私人门客,也不搞权钱交易。整天在家读书,以整理文书为乐,即使年老也不衰退。他学识渊博,通晓古今,尤其擅长人物评鉴,从魏晋以来那些达官贵人的劣迹,以及他们与宫廷内外的勾结,他都能一一评述,没有遗漏。他的为人非常谨慎。有一次,他的儿媳妇送来家里的牛肉给他吃,他叫来儿子说:“吃了就犯法,报告又不合适,还是把它埋了吧!”他为人处世,即使在暗室里也毫不懈怠,都是这样做的。京城里的后辈们都尊崇他的学问,敬重他的品德,人人自认为不如他。大通二年九月,他去世了,享年七十五岁。朝廷赐予他三万钱的丧葬费,五十匹布,当天就举行了哀悼仪式,并追谥他为“贞子”。他的长子谞,是尚书郎,临安令;次子叫肱。
他的弟弟映字徽远,三岁就成了孤儿。兄弟俩感情深厚,为人正直,从不违背礼法。当初他哥哥担任临海太守时,陆倕为他饯行,宾主都很高兴,一直玩到天黑还没回去。弟弟映考虑到哥哥年纪大了,不能整夜纵情欢乐,就主动去迎接他们,一起乘车回家。兄弟俩都已两鬓斑白,当时的人们都很赞赏他们兄弟情深。等哥哥去世后,弟弟像对待父亲一样料理后事,即使年过七十,哀伤过度,即使服丧期已过,每每谈起哥哥,都忍不住悲痛欲绝。
话说这个人啊,叫沈映,特别有文采,但从不以此为傲,不爱显摆。年轻的时候,他和刘绘、萧琛关系特别好,刘绘后来当上了南康太守,沈映当时是府丞,很多文书教令都是沈映起草的。大名鼎鼎的褚彦回听说后,对他非常欣赏,还把他拉进自己的朋友圈,跟褚彦回的儿子褚子贲他们一起玩。沈映还没到二十岁,褚彦回就想让他做官,但沈映说自己还没正式入仕呢,坚决推辞,非得等正式入仕后才考虑做官。
永元元年,他参与了镇守江夏王的军事行动,后来被外派到武康当县令。后来高祖军队到达建康,吴兴太守袁昂觉得自己家世忠贞,一直坚守节操,就跑去问沈映:“你觉得现在这局势咋样?”沈映回答说:“元嘉年间后期,天下刚开辟不久,所以太尉以死明志,司徒承担着重大的责任,理应不苟且偷生,所以不顾危险,为了名节而牺牲。现在皇上昏庸残暴,亲近小人,滥杀忠良,君子之道都消失了,外敌入侵不断,皇上却毫无悔改之意。现在荆州、雍州联合起兵,占据上游,背叛昏君,投向明主,大势所趋,必定成功。百姓渴望太平,这是天意民心啊,明智的人都知道该怎么做,忠孝之道就在眼前。希望太守您能好好考虑,别以后后悔莫及啊!” 结果,沈映因为这件事被免职了。天监初年,他又当上了征虏鄱阳王参军、建安王中权录事参军、领军长史、乌程令等等。他挣的俸禄,都给了他哥哥。后来他还当过临川王录事参军、南台治书、安成王录事、太子翊军校尉,一路升迁,最后做到中散大夫、光禄卿、太中大夫。大同五年,沈映去世了,享年八十三岁,留下一个儿子叫沈弘。
再说说萧琛,字彦瑜,是兰陵人。他爷爷萧僧珍是宋朝的廷尉卿,他爸爸萧惠训是太中大夫。萧琛小时候,他伯父萧惠开拍着他的背说:“你将来一定会兴旺我们萧家!”
谢琛从小就聪明过人,口才极好,能说会道。他一开始在齐国的太学当博士。当时王俭权势很大,谢琛年纪轻轻,王俭还不认识他。谢琛很自信,觉得自己很有才华,想找个机会让王俭注意到自己。听说王俭在乐游苑设宴,谢琛就穿着虎皮靴,拄着桃木杖,直接走到王俭面前。王俭和他聊了几句,非常高兴。后来王俭当了丹阳尹,就聘请谢琛当主簿,又推荐他当南徐州秀才,之后一路升迁,最后做了司徒记室。
永明九年,北魏和南齐开始友好往来,谢琛两次奉命出使桑乾。回来后,他被任命为通直散骑侍郎。那时候,北魏派李道固来当使臣,齐武帝设宴款待他。谢琛在御宴上举杯敬酒给李道固,李道固不肯接受,说:“在朝廷上没有私人的礼节,我不能接受您的敬酒。”谢琛不慌不忙地回答说:“《诗经》里说‘雨我公田,遂及我私’。” 在场的人都觉得谢琛说得有理,李道固这才接受了谢琛的酒。之后,谢琛升迁为司徒右长史,又外放担任晋熙王长史、代理南徐州事务, 回来后又兼任少府卿、尚书左丞。
萧宝卷刚继位的时候,大家议论说没有庙见(祭祀祖庙)的先例,谢琛根据《周颂·烈文》《闵予》这两篇诗篇论证,认为古代帝王即位后都要祭祀祖庙,于是大家就采纳了他的意见。后来齐高祖定都建康,召谢琛为骠骑谘议,负责掌管文书事务,后来又升迁为给事黄门侍郎。梁台建成后,他被任命为御史中丞。天监元年,他升迁为庶子,之后外放担任宣城太守。后来被朝廷征召回京,担任卫尉卿,不久又升迁为员外散骑常侍。三年后,他被任命为太子中庶子、散骑常侍。九年后,他又外放担任宁远将军、平西长史、江夏太守。
谢琛在宣城的时候,有个北方和尚南下,只带了一个葫芦,里面装着《汉书》的序传。和尚说:“三辅地区的老人们相传,这是班固的真迹。”谢琛千方百计地求得这本《汉书》,书中的内容和现存的版本有很多不同之处,而且纸张和墨迹都很古老,字迹也像龙飞凤舞一样,既不像隶书也不像篆书,谢琛非常珍视它。后来谢琛外放的时候,把这本书送给了鄱阳王范缜,范缜又把它献给了东宫。
先说这个人叫沈琛,做过迁安西长史和南郡太守,后来母亲去世,他又遭遇了父亲去世的丧事,就辞官回家奔丧了。之后他又当上了信武将军、护军长史,没多久又升迁为贞毅将军、太尉长史。后来外放做信威将军、东阳太守,之后又升迁为吴兴太守。
吴兴郡有个项羽庙,当地老百姓管项羽叫“愤王”,说这个庙很灵验。所以郡里的官员,不管是朝廷派来的还是地方官员,都要去庙里拜祭,甚至在郡衙里也设了项羽的神位,请神上座,大家都在衙门里拜祭,然后自己躲到别的屋子里去。沈琛到任后,把项羽的神位搬回了庙里,一点都不忌讳。他还禁止杀牛祭祀,改用干肉代替。
沈琛多次担任大郡太守,但他从不经营产业,缺什么就拿什么,从不觉得有什么不好意思的。普通元年,朝廷征召他担任宗正卿,之后又升任左民尚书,兼任南徐州大中正和太子右卫率。后来他又调任度支尚书,兼任左骁骑将军、领军将军,之后又转任秘书监、后军将军,最后升任侍中。
高祖皇帝在做藩王的时候,就和沈琛很熟悉,每次上朝宴会,都把他当成老朋友看待,还叫他“宗老”。沈琛也总是提起以前和高祖的交情,说:“早年在中阳就认识,那时就一起共事,虽然我后来迷茫于朝局变化,但还是蒙受了您的恩泽。” 高祖皇帝回答说:“虽然我们早年就认识,但那时我们还不是志同道合的朋友;别提当初我起兵的事了,还是说说你这个‘狂奴’的奇异之处吧!”
沈琛常说:“我年轻的时候有三个爱好:音乐、书法和喝酒。年纪大了以后,音乐和书法都荒废了,只有读书的爱好一直没变。”沈琛为人很洒脱,经常自己动手做饭,饭后总是要喝个痛快。
大通二年,他被封为金紫光禄大夫,加特进,还配给他三十个亲信。中大通元年,他被任命为云麾将军、晋陵太守,官秩是中二千石。后来因为生病请求辞职,改任侍中、特进、金紫光禄大夫。他去世的时候,五十二岁。他留下遗嘱,要和妻子合葬在一个坟墓里,但棺木要分开安放,祭祀只用蔬菜,葬礼上只允许停十辆车,一切从简。皇帝亲自前往哭祭,非常悲伤。朝廷追赠他原来的官职,并加封云麾将军,赐给他东园秘器一套,朝服一套,衣服一件,钱二十万,布一百匹。谥号为“平子”。
陆杲,字明霞,是吴郡吴县人。他爷爷陆徽,曾做到宋朝的辅国将军、益州刺史;他爸爸陆叡,当过扬州治中。陆杲从小就爱学习,擅长书法绘画,他舅舅张融很有名气,陆杲的风度举止,都挺像他舅舅的,当时人们都说:“天下无双,只有舅舅和外甥。”
他一开始在齐朝担任中军法曹行参军,后来又当了太子舍人、卫军王俭的主簿。之后升迁为尚书殿中曹郎,上任那天,八座丞郎都早早去上省行礼,可陆杲到得晚,没赶上规定的时间,结果被免了官。过了很久,他又被任命为司徒竟陵王的外兵参军,然后又升迁为征虏宜都王功曹史、骠骑晋安王谘议参军、司徒从事中郎。梁朝建立后,他被任命为骠骑记室参军,之后又升迁为相国西曹掾。天监元年,他被任命为抚军长史,但他母亲去世了,他就辞官回家守孝。守孝期满后,他被任命为建威将军、中军临川王谘议参军,不久又升迁为黄门侍郎、右军安成王长史。天监五年,他升迁为御史中丞。
陆杲为人正直耿介,从不看人脸色行事。山阴县令虞肩在任上贪污受贿,数额高达数百万,陆杲就上奏弹劾,要求查办他。中书舍人黄睦之因为虞肩的事托陆杲帮忙,但陆杲根本没理他。梁武帝听说后,就问陆杲:“这事儿是真的吗?”陆杲回答说:“是的。”梁武帝又问:“你认识黄睦之吗?”陆杲回答说:“我不认识这个人。”当时黄睦之就在皇帝身边,皇帝指着黄睦之对陆杲说:“就是这个人。”陆杲指着黄睦之说:“你个小人,怎么敢把罪犯托付给御史台?”黄睦之当场就脸红了。领军将军张稷是陆杲的舅舅,陆杲曾经因为公事弹劾过张稷,张稷后来在一次宫廷宴会上向梁武帝告状说:“陆杲是我的亲戚,但他弹劾我一点也不留情面,小事都斤斤计较。”梁武帝说:“陆杲是按照职务办事,你有什么好抱怨的!”陆杲在御史台工作期间,以不畏强权而闻名。
六年的时候,他升职了,当上了秘书监。在此之前,他还做过太子中庶子、光禄卿。八年的时候,他又外放当了义兴太守,在任上他为人宽厚仁慈,深受百姓爱戴。后来他又回到朝廷,担任司空临川王的长史,同时兼任扬州大中正。十四年,他升迁为通直散骑侍郎,不久又升为散骑常侍,大中正的职务依旧保留着。十五年,他升任司徒左长史。十六年,他回到朝廷担任左民尚书,之后又升迁为太常卿。普通二年,他外放担任仁威将军、临川内史。五年,他又回到朝廷,担任金紫光禄大夫,同时继续兼任扬州大中正。中大通元年,他又加官特进,大中正的职务依旧保留着。四年后,他去世了,享年七十四岁。死后被追谥为“质子”。
陆杲先生虔诚信奉佛法,持戒非常严格,还著有《沙门传》三十卷。
他的弟弟陆煦,学识渊博,思想深刻。天监年间初期,他历任中书侍郎、尚书左丞、太子家令等职,后来去世了。他曾经撰写《晋书》,但未能完成。他还著有《陆史》十五卷和《陆氏骊泉志》一卷,这两本书在当时广为流传。
陆杲的儿子陆罩,从小就勤奋好学,很有文才,后来官至太子中庶子、光禄卿。
史书上说:范岫和傅昭,都以品行端正、清廉谨慎著称,他们一生都做得很好,堪称是石建、石庆那样的人。萧琛和陆杲都以才学闻名。萧琛聪明颖悟,口才敏捷,而且精通朝中典章制度,高祖皇帝还在当农民的时候就和萧琛相识,等到高祖登基后,对萧琛的重用和赏识就更多了,真是令人羡慕啊!陆杲为人正直耿介,从不畏惧权贵,后来他在执法部门工作,纠正歪风邪气,毫不避讳权贵,这真是个刚正不阿的人啊!《诗经》里说:“他家的儿子,是国家的正直之臣。”陆杲正是这样的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