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子野,字几原,是山西闻喜人,是晋朝太子左率康的八世孙。他有个哥哥叫裴黎,两个弟弟叫裴楷和裴绰,兄弟几个都很有名,所以人们称他们为“四裴”。他曾祖父是宋朝的太中大夫裴松之;祖父是南中郎外兵参军的裴骃;父亲是通直散骑常侍裴昭明。裴子野从小就父母双亡,是祖母把他拉扯大的。九岁那年祖母去世,他哭得死去活来,特别伤心,家里人都觉得他太感人了。他从小就爱学习,也很擅长写文章。
一开始,他当了齐武陵王国的左常侍,后来又做了右军江夏王参军,但因为父亲去世,他就辞官回家守孝了。他守孝非常认真,每次去墓地祭拜,哭得那叫一个伤心,连墓地周围的草都枯萎了,还总有一只小白兔在他旁边温顺地待着。天监年间,尚书仆射范云很欣赏他的品行,想推荐他做官,结果范云去世了,这事儿就没办成。当时乐安人任昉特别有名,很多后辈都特别仰慕他,去他家拜访的人,任昉都会帮忙引荐。裴子野和任昉是远房亲戚,但他却从不去拜访任昉,任昉为此还挺生气。
过了很久,裴子野被任命为右军安成王参军,不久又升迁为兼任廷尉正。那时候,三个官署一起处理监狱的文书,裴子野有时候不在,他的同事就擅自署了他的名字。结果上报的文件有不合规的地方,裴子野因此被免职。有人劝他去跟那些官员解释一下,这样就不会有麻烦了。裴子野笑着说:“虽然我做不到像柳下惠那样宽厚仁慈,但绝对不会因为打官司来求得别人的认可。” 从那以后,他被免职很久,却始终没有怨恨。
话说两年前,吴平侯萧景当上南兖州刺史,把我(指裴子野)招到冠军府当录事参军,后来因为调动工作,我就离开了冠军府。当时中书舍人范缜和他儿子都没啥名气,听说我的为人后,非常欣赏我。后来我升迁为国子博士,范缜就上表给我推荐,说:“陛下啊,我发现冠军府以前有个录事参军,叫河东裴子野,今年四十岁,字几原。他从小就品德高尚,长大后更是具备了国家栋梁的风范。他守丧期间,非常孝顺,吃穿都很简朴,甚至到了快要饿死的地步,除了必要的哀悼,连蔬菜和水都不怎么吃。虽然他一直处于低微的职位,名声也不大,但他为人正直,从不贪图名利,所以很多有识之士都称赞他,乡里邻居也都对他敬佩不已。而且他家世代学习儒家经典和史书,对经史子集非常熟悉,精通各种文艺。他还写了二十卷的《宋略》,完整地记述了宋朝的历史,叙事详实,论述精当,非常值得一看。他的文章也写得很好,可以作为典范流传后世。如果让他到国子监任职,一定能更好地培养后辈人才,这样就能找到像夔一样有才能的人,也能避免出现像‘三豕渡河’那样的错误。陛下您是圣明的君主,朝廷人才济济,官员们个个都像有虞氏的后代一样贤能,比姬氏的子孙还要优秀。只要有一点点的优点就应该被重视,无论职位高低,只要是人才就应该被重用。我观察历代帝王,都推崇贤才,爱惜人才,但像陛下您这样重视人才的,我还是第一次见到。我斗胆冒昧地向陛下推荐裴子野,请求陛下把这个国子博士的职位给我,转授给裴子野。这样一来,贤者才能得到重用,庸才也能各安其位,相信大家都会赞同我的意见。我和裴子野虽然不认识,但通过乡里打听,他确实是一位难得的人才,我冒昧地向陛下推荐他,还请陛下恩准我的请求,原谅我的冒失之言。”
但是,朝廷官员认为我的资历不够,没有批准这个请求。后来,我被任命为尚书比部郎,兼任仁威记室参军。之后,我又被外放到诸暨县当县令。我在诸暨县当县令期间,从不用鞭刑和杖责来惩罚百姓,即使百姓之间发生纠纷,我也会用道理来劝解他们,百姓们都很满意,整个县城都很太平,没有一起诉讼案件。
一开始啊,子野的曾祖父松之,在宋元嘉年间接到命令,要继续修撰何承天写的《宋史》,结果没完成就去世了。子野一直想完成他祖先没完成的事业。到了齐永明年间快要结束的时候,沈约写的《宋书》已经出版了,子野又重新删改编写,做成了二十卷的《宋略》。他写的内容和评论都挺好的,沈约看了之后感叹说:“我比不上他啊!”兰陵的萧琛、北地的傅昭、汝南的周舍都非常欣赏他。
这时候,吏部尚书徐勉把子野的情况告诉了皇帝高祖,于是子野被任命为著作郎,负责掌管国史和起居注。没过多久,他又兼任了中书通事舍人,接着又升任通直正员郎,著作郎和舍人的职位都还保留着。皇帝还下令让他负责起草中书的诏令和诰令。那时候,西北边境以外有白题国和滑国这两个国家派使者从岷山这条路来进贡。这两个国家历朝历代都没来朝贡过,谁也不知道它们是从哪儿来的。子野说:“汉朝的颍阴侯曾经斩杀过胡人的白题将军,服虔在《注》里说:‘白题是胡人的名字。’还有汉朝的定远侯打败过敌人,八个滑国都跟着他投降了,这两个国家是不是就是那时候的那些国家的后代呢?”当时的人都佩服他的学识渊博。皇帝又下令让他编写《方国使图》,详细地记载了当时朝贡盛况,从重要的国家到海外的国家,一共写了二十个国家。
话说这位子野先生,跟沛国的刘显、南阳的刘之遴、陈郡的殷芸、陈留的阮孝绪、吴郡的顾协、京兆的韦棱这些人都特别博学,彼此欣赏,关系很好,刘显更是特别推崇子野。当时吴平侯萧劢和范阳的张缵,每次讨论经典书籍,都会听从子野的意见。
普通七年,朝廷北伐,皇上让子野起草给魏文帝的诏书。子野接到命令后立刻就写好了。皇上觉得这事儿很重要,就召集了尚书仆射徐勉、太子詹事周舍、鸿胪卿刘之遴、中书侍郎朱异,在寿光殿一起看子野写的诏书。当时大家都非常佩服。皇上看着子野说:“他虽然身体瘦弱,但文章却很有气势啊!” 接着又让子野起草给魏相元叉的诏书。当天晚上接到命令,子野觉得可以等到第二天早上再写,还没动笔呢。结果五更天的时候,皇上催着要,赶紧让他写完交上来。子野这才慢慢起身,拿起笔写,天刚蒙蒙亮就写好了。皇上看了之后非常高兴。从那以后,所有的诏书之类的文件都让子野起草。
子野写文章既准确又快,他不追求华丽辞藻,他的作品多模仿古文风格,跟当时的流行文风不一样,所以当时有些人批评他。但到最后,大家都对他刮目相看。有人问他为什么写文章这么快,子野回答说:“别人都是用手写文章,我却用心写文章,虽然写法不同,但修改润色都是一样的。”
后来他升任中书侍郎,其他职务不变。大通元年,又升任鸿胪卿,接着又担任步兵校尉。子野在朝廷工作十几年,为人低调,从不求人,他家里亲戚都很穷,他挣的俸禄都分给他们。他自己没有房子,就借了官府的地,盖了几间茅草屋住着。他和妻子经常挨饿受冻,但他始终把教育子女放在第一位,他的子侄们都很敬畏他,就像对待严厉的父亲一样。晚年,他笃信佛教,遵守佛教戒律,终身吃素。大通二年,子野去世,享年六十二岁。
裴子野自己算准了死期,就在庚戌年。那一年,他感觉身体越来越差,跟同事刘之亨说:“我快要死了。”他留下遗嘱,要求丧事从简,一切都要节俭。高祖皇帝非常悲伤,为他流泪。皇帝下诏说:“鸿胪卿、领步兵校尉、知著作郎、兼中书通事舍人裴子野,他的文史才能非常出色,为人清廉正直,勤勤恳恳地工作多年。如今突然去世,朕心中无比悲痛。追赠他散骑常侍的官职,赏赐钱五万,布五十匹,立即举行哀悼仪式。谥号为‘贞’。”
裴子野年轻的时候,就写了《集注丧服》《续裴氏家传》各两卷,还抄录整理了后汉史事四十多卷,此外还奉命撰写了《众僧传》二十卷,《百官九品》两卷,《附益谥法》一卷,《方国使图》一卷,以及文集二十卷,这些作品都流传于世。他还想写一本《齐梁春秋》,刚开始动笔,还没完成就去世了。他的儿子子謇,官做到通直郎。
顾协,字正礼,是吴郡吴县人。是晋朝司空顾和的七世孙。顾协从小就成了孤儿,跟着母亲在外家长大。他的外曾祖父,宋朝右光禄大夫张永,曾经带着外孙和侄子们去虎丘山游玩,当时顾协才几岁,张永抚摸着他说:“孩子,你想玩什么?”顾协回答说:“我想枕着石头,漱口喝山泉水。”张永感叹道:“顾家的兴旺,就靠这个孩子了!”顾协长大后,热爱学习,以精力充沛而闻名。他的外家张氏家族有很多贤达之人,都很有见识,尤其他的舅舅们都很器重他。
话说这位仁兄,一开始在扬州当个小官,叫议曹从事史,还兼着太学博士。后来参加考试,考了个秀才。当时的大佬,尚书令沈约,看了他的考卷,啧啧称奇,说:“从江左以来,还没见过这么好的文章呢!” 厉害吧!
然后他就升官了,当上了安成王国的左常侍,还兼着廷尉正。 这还没完,太尉临川王听说他的大名,把他叫过去当书记,还让他跟着西丰侯正德学习。 这西丰侯正德当时管着巴西和梓潼两郡,还顺便把安都县令的职位给安排上了。 结果呢,还没等他上任,就赶上他母亲去世了,得回家守孝。
守孝期满后,他又被派去西阳郡当了个丞。 之后又调到北中郎将那里当参军,还继续兼着廷尉正。 时间长了,他又被任命为庐陵郡丞,不过还没来得及上任呢。 这时候,西丰侯正德被调到吴郡去了,他就跟着去了,当了个中军参军,还管着郡里的五官事务。 后来又升官,当了轻车湘东王参军事,还兼着记室。
到了普通六年,西丰侯正德奉命北上征讨,又把他带上了,让他当府录事参军,负责掌管书记。 一路升迁,看来这位仁兄确实有两把刷子!
军队打仗回来后,朝廷要选拔人才了。湘东王就上书推荐顾协,说:“我听说,上好的玉石,是从润泽的山上找到的;珍贵的珍珠,是从干涸的河岸上寻到的。所以,即使是平民百姓的意见,也有可能被朝廷采纳。我府里有个兼任记室参军的吴郡人顾协,为人品行在乡里都受到称赞,文武兼备,为人正直,胸怀宽广,志向高远,安贫乐道,奉公守法,正直敢言,不追求名利,今年六十岁了,家里连妻子儿女都没有。我想向朝廷推荐他,为他申诉一下他的才能,可是顾协这个人很固执,坚持辞官,很难改变他的想法,他真是东南地区难得的人才啊!陛下您正急需人才,就像渴求衣服一样,恳请您下诏书,让大家举荐自己知道的人才。我虽然没有许由、郭解那样识人的本事,但如果我什么都不说,就怕会因此埋没人才,犯下错误。过去孔愉推荐过韩绩,庾亮推荐过翟汤,我虽然比不上他们,但顾协确实不比他们差。”
于是,朝廷就召见顾协,任命他为通直散骑侍郎,兼中书通事舍人。后来,顾协又多次升迁,做到步兵校尉,守鸿胪卿,员外散骑常侍,之前的卿、舍人职位都保留着。大同八年,顾协去世,享年七十三岁。高祖皇帝非常惋惜他,亲笔写诏书说:“员外散骑常侍、鸿胪卿、兼中书通事舍人顾协,为人清廉,一直到老都没有改变,长期在朝廷任职,内外都称赞他。他突然去世,朕心里非常悲痛,无法抑制。他身边没有亲人,更令人惋惜。等他下葬后,就把他送回老家,并为他修建坟墓和棺椁,所有费用都由朝廷承担,务必办妥。追赠他散骑常侍的职位,并为他举行哀悼仪式。谥号为‘温’。”
顾协这个人啊,年轻的时候就清廉正直,很有志气。一开始当廷尉正,冬天穿的衣服都单薄得很。有个寺卿叫蔡法度,跟别人说:“我想把身上这件内衣脱下来给顾郎,怕他生活艰难啊。”但最后还是没敢送。后来当了舍人,同事们都把房子装修得富丽堂皇,顾协在省里待了十六年,穿衣吃饭,一点都没变。有个学生刚开始跟着顾协,知道他清廉,不敢送重礼,只送了两千钱,顾协就生气了,打了学生二十杖,从此以后没人再敢送礼给他了。他父亲去世后,就一直穿着布衣,吃素菜。年轻的时候,打算娶他舅舅的女儿,还没结婚他母亲就去世了,守孝之后就没再娶妻。到六十多岁的时候,那个姑娘还没嫁人,顾协就很有义气地把她娶了。虽然晚年有了妻子,但最终还是没有孩子。
顾协博览群书,对文字、动植物尤其精通。他写了《异姓苑》五卷和《琐语》十卷,这两本书都流传于世。
徐摛,字士秀,是东海郯县人。他祖父徐凭道,做过宋朝的海陵太守;他父亲徐超之,天监年间做官做到员外散骑常侍。徐摛从小就喜欢学习,长大后,遍读经史子集。他写文章喜欢创新,不拘泥于旧体。一开始在太学当博士,后来升迁为左卫司马。当时晋安王萧纲被派去石头城戍守,高祖皇帝对周舍说:“帮我找个文武双全的人,想让他陪着晋安王。”周舍说:“我外甥徐摛,长得又矮又瘦,衣服都穿不太合身,但他能胜任这个差事。”高祖皇帝说:“只要他有曹植那样的才华,容貌就不重要了。”于是让徐摛当了侍读。后来晋安王被派到江州镇守,徐摛又当了云麾府记室参军,后来又转任平西府中室。晋安王调到京口镇守,徐摛也跟着转任安北中录事参军,还兼任郯县县令,因为母亲去世而离职。晋安王当了丹阳尹,又让徐摛当了秣陵县令。普通四年,晋安王被派去襄阳镇守,徐摛坚决要求跟着一起去,被提升为晋安王谘议参军。大通年间,晋安王统兵北伐,让徐摛兼任宁蛮府长史,参与军政,起草军令,很多军令都是徐摛拟写的。晋安王后来当了太子,徐摛被提升为家令,兼管记录,不久又兼任带领直。
徐摛写文章的风格独树一帜,宫里的人都争相学习,所以他的文章风格被称为“宫体”。高祖皇帝听说后很生气,把徐摛叫来训斥。结果徐摛应对机敏,言辞恳切,高祖皇帝也就消气了。 高祖皇帝接着考问他《五经》的要义,又问他历代史事和诸子百家的杂说,最后还问及佛教义理。徐摛侃侃而谈,对答如流,高祖皇帝非常赞赏,对他更加亲近,宠信日隆。
领军将军朱异心里很不舒服,跟自己亲近的人说:“徐摛出入皇宫,越来越得宠,快要超过我了,我得赶紧想办法。”于是,朱异就趁机向高祖皇帝进言:“徐摛年纪大了,又喜欢山水,估计是想找个地方做太守,安享晚年。”高祖皇帝觉得徐摛可能真有这个想法,就召见徐摛说:“新安的山水风景秀丽,任昉他们都曾经在那里做官,你去新安做太守吧,好好休养生息。”中大通三年,徐摛就出任新安太守。到了新安之后,他治理地方清廉公正,教化百姓礼仪道德,鼓励发展农业和桑蚕业,不到一个月,当地风俗就有了很大的改变。任期满了之后,他回到朝廷,担任中庶子,还被加封为戎昭将军。
那时候,临城公要娶王氏为妻,这位王氏是皇太子的妃子的侄女。从晋朝宋朝以来,新婚夫妇成亲三天后,新娘要拜见公婆,宾客都要列席观看,这依据的是《春秋》里记载的“丁丑,夫人姜氏至。戊寅,公使大夫宗妇觌用币”的典故。因为“戊寅”是“丁丑”的第二天,所以礼官们都认为应该沿袭旧例。太子问徐摛的意见,徐摛说:“《仪礼》上说‘质明赞见妇于舅姑’;《杂记》上又说‘妇见舅姑,兄弟姊妹皆立于堂下’。这都是说新娘是外姓人,还没了解她的品德,所以要让她在家待三天,观察她的七德。公婆要邀请外宾,婆婆要带领内宾,堂下要摆好仪仗,以示隆重。但近来,新娘和公婆之间本来就有亲戚关系,不需要这么隆重的见面仪式。这位王夫人是太子妃的侄女,情况和一般的婚姻不同,见面仪式可以简化。”太子采纳了他的意见。之后,徐摛被任命为太子左卫率。
公元548年,侯景攻破了台城,当时太子杨坚住在永福省。叛军蜂拥而入,冲进宫殿,侍卫们都逃散了,一个都没留下。只有一个人,叫摛,却依然稳稳地站在那里一动不动,然后慢悠悠地对侯景说:“侯将军应该按照规矩来见太子,怎么能这样呢?”侯景的凶狠气势一下子就弱了下来,乖乖地向摛行礼。从此以后,侯景一直都很忌惮摛。后来杨坚当了皇帝,提拔摛当左卫将军,摛坚决推辞没接受。之后杨坚被囚禁,摛没能去朝见他,心里着急,得了气病去世了,享年七十八岁。他的大儿子陵,最有名气。
鲍泉,字润岳,是东海人。他父亲鲍机,是湘东王的幕僚。鲍泉博览群书,文笔也很好。年轻时就侍奉元帝,很快就得到了重用。元帝当政后,鲍泉一路升迁,做到信州刺史。公元548年,元帝派鲍泉去湘州征讨河东王萧誉。鲍泉到了长沙,修筑连营来逼迫萧誉。萧誉率领军队攻击鲍泉,鲍泉依托营垒坚守,萧誉攻不下来。鲍泉抓住机会出击,萧誉大败,全军被俘,萧誉被围困在城里,很久也没能攻破。这时,皇帝梁武帝开始责怪鲍泉办事不利,派平南将军王僧辩代替鲍泉担任都督。
王僧辩到了之后,鲍泉很惊讶,看着左右的人说:“要是能得到王僧辩的帮助,这仗就好打了!”王僧辩进来后,却背对着鲍泉坐着,说:“鲍郎啊,你犯了罪,圣上命令我把你抓起来,你别因为以前的事而抱有幻想。”然后,王僧辩拿出圣旨给鲍泉看,把他锁在床底下。鲍泉说:“战事拖延,我甘愿受罚,只是怕以后的人会嘲笑我鲍泉办事糊涂啊!”然后,他写了一封信,承认自己办事拖延的罪过。梁武帝后来又恢复了他的官职,让他和王僧辩一起率领水军,从东面进攻在郢州的邵陵王。
郢州打下来了,元帝就派他长子方诸去当刺史,任命泉当长史,负责州里的政务。 侯景偷偷派将领宋子仙和任约带着精锐骑兵去袭击他们。 方诸和泉根本不管军队的事,就只顾着喝酒玩乐,贼兵来了,老百姓跑来报告,方诸和泉当时正下着双陆棋,根本不信,说:“徐文盛的大军在东边呢,贼兵怎么可能会到这儿?” 后来报告的人越来越多,他们才开始关城门。 贼兵放火烧城,没人抵抗,贼兵就冲进城里了,城破了。 方诸和泉都被抓起来,送到侯景那里去了。 后来侯景去攻打王僧辩在巴陵,没攻下来,打败了退兵,就把泉杀了,在江夏把他的尸体扔进了黄鹄矶。
泉当南讨都督的时候,他有个朋友梦见泉得罪了皇帝,醒来就告诉了泉。没过几天,泉果然被抓起来了。 过了一阵子,他又梦见泉穿着红衣服在水上走,又告诉泉说:“你不用担心,很快就能没事了。” 于是就把梦告诉了泉,泉偷偷记了下来,不久后他又被重新任命,都跟梦里说的一样。
泉对《仪礼》特别精通,还写了一本《新仪》,四十卷,流传于世。
陈朝的吏部尚书姚察说:阮孝绪经常说,孔子讲的四科,是从德行开始,到文学结束。 那些注重行为的人大多比较质朴,注重文学的人很少遵循规矩,所以卫鞅、石崇那些人没什么可流传的言论,屈原、贾谊也没什么好名声。 像游夏那样遵循典章制度,像张骞那样继承祖先的功业,德行和才能兼备的人,在裴几身上才能见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