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弘策,字真简,是范阳方城人,是文献皇后的表弟。他从小就以孝顺闻名。他母亲曾经生病,五天没吃东西,张弘策也跟着五天没吃饭。他母亲勉强喝了点粥,他就吃了母亲剩下的粥。母亲去世后,他三年不吃盐菜,差点儿就没了命。他和兄弟们感情特别好,不愿意分开哪怕一会儿,虽然各自成家了,但总是睡在一起,起床也在一起,世人都拿他和姜肱兄弟相比。他最初在齐邵陵王国担任常侍,后来升迁为奉朝请、西中郎将,还做过江夏王的行参军。
张弘策和高祖年纪相仿,从小就相识,关系很亲密,经常跟着高祖一起玩。每次进高祖的房间,总感觉有云雾缭绕的气氛,心里就特别肃穆,所以张弘策对高祖非常尊敬。建武年间将要结束的时候,张弘策和高祖一起过夜,酒喝多了,他们就搬着席子到星星底下坐着,聊起了国家大事。张弘策就问高祖:“你看天象怎么样?国家是不是会太平无事?”高祖说:“这个能说吗?”张弘策说:“请您说说看吧,有什么征兆。”高祖说:“汉朝北部有失去地气的征兆,浙江东部有紧急用兵的预兆。今年冬天刚开始,魏国一定会出兵;如果魏国出兵,就会失去汉朝北部。现在皇帝久病,朝中意见很多,万一有人乘机作乱,稽部也可能趁机起事,这样最终也不会成功,只会自取灭亡罢了。明年都城会有动乱,死的人会多到像乱麻一样,齐国的国运,从这时候就开始衰败了。梁、楚、汉地区将会出现英雄人物。”张弘策问:“现在英雄在哪里?是已经富贵了,还是还在民间呢?”高祖笑着说:“光武帝说过:‘谁知道我不是呢?’”张弘策站起来说:“今晚说的这些话,是天意啊!请让我和您确定君臣的关系吧!”高祖说:“你想效仿邓晨吗?”
那年冬天,魏国的军队攻打新野,高祖带兵去救援,并且还秘密接受了朝廷的命令,代替曹虎担任雍州刺史。张弘策听到这个消息后非常高兴,对高祖说:“您夜里说的话,果然应验了!”高祖笑着说:“别再说这些了。”张弘策跟着高祖一起向西进军,仍然参与军中决策,亲自参加战斗,不怕吃苦。
五年秋天,明帝驾崩了,遗诏任命高祖为雍州刺史,然后又上表推荐弘策担任录事参军,同时兼任襄阳县令。高祖看到天下大乱,心里想着要拯救天下,暗地里就开始做准备,所有计划都只跟弘策一个人商量。那时候长沙宣武王从益州回来,继续担任西中郎长史,负责郢州的政务。高祖就派弘策去郢州,向宣武王陈述自己的计策,具体内容记载在《高祖纪》里。
弘策就劝宣武王说:“以前周朝衰败了,诸侯们互相争斗,齐桓公也只是个普通人,却能匡扶天下,九次会盟诸侯,老百姓到现在还称赞他。现在朝廷的德行衰微,天下大乱,老百姓的命运,就看谁能担当大任了。郢州地处要冲,雍州又兵强马壮,您兄弟几个英勇善战,现在天下无敌,占据着两州之地,差不多三分天下,只要纠集义兵,为百姓伸张正义,废除昏庸的皇帝,拥立贤明的君主,简直易如反掌。这样一来,就能成就齐桓公、管仲那样的功业,建立千秋万代的功勋。千万别被那些小年轻给骗了,留下笑柄给后人。雍州的情况我已经摸得很清楚了,希望您能好好考虑我的建议。”宣武王虽然不太高兴,但也没办法拒绝。
话说要打仗了,皇上晚上偷偷把弘策和吕僧珍叫到家里商量,第二天一大早就出兵。皇上任命弘策当辅国将军兼军主,带一万人马负责后勤。弘策之前是西台建,后来升了步兵校尉,再后来又当了车骑谘议参军。攻下郢城后,好多将领,比如萧颖达、杨公则都想在夏口停下来休息一下。但是皇上觉得应该趁胜追击,直接打到京城去,就和弘策商量,弘策也赞同皇上的想法。皇上又去问了宁远将军庾域,庾域也同意。于是皇上命令大军当天就出发,沿着长江一路打到建康。沿途的江滩、码头、村庄,大军要在哪儿扎营,弘策都提前规划好了,心里门儿清。
大军到了新林,碰上王茂、曹景宗他们在大航那边打仗,皇上派弘策去给他们送慰问品,鼓舞士气,大家都特别卖力,当天就打败了朱雀军。皇上进驻石头城,弘策负责守卫城门,安抚百姓,好多人都因此免遭战火。城破之后,皇上派弘策和吕僧珍先进入皇宫,去查点府库里的东西。当时城里宝贝堆积如山,弘策严令手下,不许拿任何东西,一个铜板都没动。后来弘策升了卫尉卿,还加了给事中的官职。天监年间,他又升了散骑常侍,被封为洮阳县侯,食邑二千二百户。弘策对皇上忠心耿耿,皇上交代的事,他都尽心尽力地去做;对待朋友和老乡,他也尽力提拔他们,所以朝中官员都很敬重他。
话说东昏侯的残党刚得到赦免,心里头还是不安稳,好几百人趁着夜色,拿着火把和棍棒,偷偷摸摸地溜进宫里闹事,把神虎门和总章观都给烧了。当时前军司马吕僧珍正好在宫殿里值班,他带着禁卫军把这些暴徒给打退了。结果这些贼人又跑到卫尉府去了。弘策当时正在救火,结果被这些贼人从背后给暗杀了,那年他才四十七岁。高祖皇帝特别伤心难过。
皇上给弘策家赏赐了一大堆东西,衣服一套,钱十万,布一百匹,蜡烛两百斤。还下了一道圣旨,说:“我的从舅弘策,担任卫尉,因为疏忽大意,死在了这些乱臣贼子手里。他为人正直清廉,见识广博,从地方官升到朝廷,一路坎坷。外家衰败,生活困苦,这让我联想到《渭阳歌》里的那种悲凉之情啊!我正指望着他为朝廷效力,没想到却遭遇了这样的不幸,报效国家的机会都没了,我心里真是悲痛欲绝!追赠他散骑常侍、车骑将军的官职,再给他配上仪仗乐队,谥号为‘愍’。”
弘策这个人啊,为人宽厚,待人接物都很通情达理,特别重情义。即使后来官位高了,也不摆架子,对老朋友故人都跟以前一样,礼貌相待。他领的俸禄赏赐,都分给了亲戚朋友。所以他死后,大家都为他感到惋惜。他的儿子弘缅后来也做了官,那是另外的故事了。
庾域,字司大,是新野人。他当过长沙宣武王的梁州录事参军,还兼任华阳太守。那时候魏军攻打南郑,梁州的粮仓空着好几十座,庾域让人把粮仓都封起来,然后在上面写上告示告诉将士们说:“这些粮仓里粮食都装满了,足够咱们吃两年,大家只要努力坚守就一定能行!” 士兵们听了都安心多了。后来魏军撤退了,庾域因为立功被封为羽林监,后来又升迁为南中郎记室参军。
永元末年,高祖起兵,派人给庾域写信请他来帮忙。西台建立后,庾域被任命为宁朔将军,负责选拔人才,跟随高祖东征。军队到达杨口的时候,和帝派御史中丞宗夬来慰问军队。庾域就对宗夬说:“皇上还没正式授予高祖大权(黄钺未加),现在不是让您来统领诸侯的时候。”宗夬回去后,就把高祖的兵权交给了他。萧颖胄当时是中外所有军事的都督,有人说高祖应该给他写信表示感谢,庾域坚决反对,这事儿才算了。郢城攻破后,庾域和张弘策的建议跟高祖的想法一致,于是高祖下令全军进攻,顺利拿下郢城。庾域每次献计献策,高祖都采纳。霸府刚建立的时候,庾域被任命为谘议参军。天监初年,他被封为广牧县子,后来又当了后军司马。之后他又出任宁朔将军、巴西郡太守和梓潼郡太守。
梁州长史夏侯道迁带着全州投降了魏国,魏国的骑兵就来袭击巴西郡。庾域死守了百余天,城里的粮食吃光了,将士们只能啃草吃土,死了大半,但都没人想投降。魏军最后撤兵了,朝廷下诏书给他增加封地二百户,还晋升他为伯。六年后,庾域在任上去世了。
郑绍叔,字仲明,是荥阳开封人,祖上世代居住在寿阳。他爷爷郑琨做过宋朝的高平太守。郑绍叔从小父母双亡,生活贫困。二十多岁的时候,他当上了安丰县令,在当地很有政绩。州里把他调到州府做主簿,后来又升任治中从事史。当时刺史萧诞因为弟弟萧谌被杀,朝廷派兵来抓捕萧诞手下的士兵,大家都吓得四散逃跑了。郑绍叔听说出事了,却一个人骑马赶了过去。萧诞死后,郑绍叔还送了他的灵柩,大家都夸赞他。到了京城后,司空徐孝嗣见了郑绍叔,对他另眼相看,说:“这是祖逖那样的英雄人物啊!”
话说高祖在司州当官的时候,任命我叔父做中兵参军,管着长流县的事务。我叔父当时就和高祖打好了关系。后来高祖离开司州回京城,辞退了一批宾客,我叔父却坚决请求留下。高祖对他说:“你的才能迟早有用武之地,我现在还帮不上你什么忙,你最好另寻出路吧。”我叔父回答说:“我已经决定追随您了,绝对不会改变心意。”高祖还是没同意,于是叔父就回寿阳老家去了。那寿阳刺史萧遥昌极力想拉拢我叔父,但叔父始终不肯就范。萧遥昌一怒之下,要抓起来关他,幸亏有人帮忙才得以脱险。
等到高祖当上雍州刺史,我叔父就偷偷地从旁路回到高祖身边,后来被任命为宁蛮长史,又做了扶风太守。 后来,东昏侯杀了好多朝臣,开始怀疑高祖。我叔父的哥哥植在东昏侯那儿当差,东昏侯派他去雍州,说是让他去看看我叔父,其实暗地里是派他当刺客的。我叔父知道了这事,就悄悄地告诉了高祖。植到了雍州后,高祖在我叔父那儿设宴款待他,还笑着对植说:“朝廷派你来探探虚实,今天咱们好好喝一杯,算是给你个机会好好看看。”宾主双方都哈哈大笑。然后高祖让植登上城楼,好好看看府衙,看看士兵、武器、船只、战马,样样都充足得很。植回来后对叔父说:“雍州实力雄厚,不好轻易下手。”我叔父说:“哥哥你回去后,把实情告诉皇上。如果皇上真要打雍州,我愿意率领这些兵马与他们一战。” 后来,叔父在南岘山送别哥哥,两人抱头痛哭,依依惜别。
话说,军队出征,他被任命为冠军将军,后来又升为骁骑将军,跟着皇上去了江州,临走前留下他叔父绍叔负责州里的事情,监督江州和湘州的粮草运输,保证一点儿问题都没有。 天监年间刚开始的时候,他就升任了卫尉卿。绍叔对皇上那叫一个忠心耿耿啊,外面有什么风吹草动,他都一五一十地报告给皇上。每次给皇上汇报工作,要是事情办得好,他就说:“臣愚笨,想得不够周全,这些都是圣上的英明决策啊!” 要是事情办得不好,他就说:“臣考虑不周,觉得应该这样做,结果差点儿误了朝廷大事,臣罪该万死!” 皇上对他非常信任。后来他母亲去世,他就辞官回家守孝去了。绍叔是个孝子,皇上还特地派人劝他节哀。过了一段时间,他又被任命为冠军将军、右军司马,还被封为营道县侯,食邑一千户。没多久,他又当上了卫尉卿,还加封了冠军将军。因为营道县人口减少,经济凋敝,后来他又被改封为东兴县侯,食邑还是一千户。 他小时候就没了父亲,对母亲和祖母特别孝顺,这在当地可是出了名的。对哥哥也特别恭敬。等他当了大官,俸禄和赏赐,还有各地进贡的礼物,他都给了哥哥。
三年的时候,魏军包围了合肥,他以原官职统领各路军队镇守东关,事情结束后,他又当上了卫尉。后来义阳被魏军占领了,司州的治所就迁到了关南。四年的时候,他被任命为使持节、征虏将军、司州刺史。到任后,他修建城墙和护城河,整修兵器,开垦荒地,积蓄粮食,招纳流民,老百姓都过上了安稳日子。他的性格比较骄傲自负,有点儿仗势欺人,但是为人处世很热情,还提拔了不少人才,所以很多人都愿意追随他。
六年的时候,他被任命为左将军,还加封了通直散骑常侍的官职,同时兼任司州和豫州的大中正。他叔父郑绍叔这时候病得很重。朝廷特地派人到他家里去授予他官职,然后坐着车把他送回府邸。皇帝还派内侍送去医药,一天来好几次。
七年,郑绍叔就在府邸去世了,享年四十五岁。高祖皇帝本来打算去参加他的葬礼,但是郑绍叔家的巷子又窄又小,根本容不下皇帝的仪仗队,所以高祖皇帝就没去。皇帝下诏说:“追念他的功劳,这是先帝也看重的;他忠诚正直,这在不同时代都是一样的。通直散骑常侍、右卫将军、东兴县开国侯郑绍叔,为人清正廉洁,对皇帝忠心耿耿,在朝廷和地方任职期间,都做出了显著的贡献。他从一开始就立下了大功,在地方治理上也成绩斐然。正值朝廷委以重任,准备让他更加尽心竭力的时候,却突然去世了,朕心里非常悲痛。应该给他加赠更高的荣誉,以示隆恩。特赠予他散骑常侍、护军将军的官职,赐予鼓吹乐队一套,东园秘器一套,朝服一套,丧服一件,丧葬所需的一切费用,都由朝廷承担。谥号为‘忠’。”
郑绍叔死后,高祖皇帝曾经眼含泪水地对朝臣们说:“郑绍叔志向忠贞,功劳显著,做得好的事情都归功于君主,做得不好的事情都归咎于自己,现在的人,恐怕很少有能和他相比的。”皇帝对他的赏识和惋惜之情可见一斑。他的儿子郑贞继承了他的爵位。
吕僧珍,字元瑜,是东平范县人,世代居住在广陵。他出身贫寒。小时候,他跟着老师学习,有个看相的曾经观察过他班上的学生,指着吕僧珍对老师说:“这个孩子将来会有非凡的成就,能封侯拜相。”他二十多岁的时候,在丹阳尹刘秉手下做事,刘秉被杀后,他又在太祖文皇帝手下做门下书佐。他身高七尺五寸,相貌非常英俊。在同辈人中,很少有人敢轻慢他,大家都对他很尊敬。
话说咱们祖宗高祖皇帝,年轻的时候在豫州当刺史的幕僚,还兼了个蒙县县令,工作做得挺不错。后来升职了,当上了领军将军的副手,主簿。那时候有个坏家伙叫唐瑀,在东阳造反,祖宗就带兵去讨伐,还让个叫僧珍的人负责后勤。这僧珍住在建阳门东边,自从接到任务后,每天都从建阳门走,连家门都不进,祖宗就觉得这小子挺靠谱的。
后来祖宗当了丹阳尹,又让僧珍当了郡里的督邮。齐朝的王子隆去荆州当刺史,齐武帝就让僧珍跟着王子隆当保镖,一起去荆州。永明九年,雍州刺史王奂造反了,朝廷就派僧珍跟着平北将军曹虎去平叛,还让他兼任新城县令。当时魏国军队入侵沔水北岸,司空陈显达带兵去打仗,一眼就看出僧珍不一般,悄悄把他叫到一边说:“你长得一副贵相啊,以后肯定前途无量,好好干吧!”
建武二年,魏国大举南侵,五路大军一起进攻。高祖皇帝带兵去救援义阳,僧珍跟着一起去。那时候长沙宣武王在梁州当刺史。魏军围困义阳好几个月,到处都是魏国的奸细,义阳和雍州的联系都断了。高祖皇帝想派人去襄阳,问问梁州的情况,大家都害怕,不敢去,只有僧珍主动请缨,当天就一个人坐船出发了。到了襄阳后,他催促当地派兵支援,还带回了宣武王的信,高祖皇帝非常高兴。事情结束后,僧珍被任命为羽林监。
萧衍当上皇帝后,司空徐孝嗣负责处理朝政,想和僧珍一起做事,但僧珍觉得不会长久安稳,就没去。那时候高祖萧衍已经到了雍州,僧珍就一直请求回西边,后来被任命为邔县令。到了邔县后,高祖萧衍又任命他为中兵参军,对他非常信任。僧珍暗中培养死士,归附他的人很多。
高祖萧衍广招武力强悍的人,百姓纷纷响应,聚集的人有一万多。高祖萧衍就让他们清理城西的空地,准备建造几千间房屋作为住所,砍伐了很多木材竹子,沉到檀溪里,堆积的茅草像小山一样,但这些东西都没派上用场。只有僧珍明白了高祖萧衍的用意,暗中准备了几百张橹(船桨)。
义军起事后,高祖萧衍晚上召见僧珍和张弘策商议,第二天就集合军队出兵,把檀溪里的木材竹子都取出来,造船,用茅草盖起来,很快就准备好了。军队将要出发时,将领们果然为了争夺橹而争吵,僧珍就拿出自己提前准备好的橹,每艘船分发两张,争吵才停止。
高祖萧衍任命僧珍为辅国将军、步兵校尉,让他出入宫中,传达旨意。军队到达郢城,僧珍率领部队驻扎在偃月垒,不久又进驻骑城。郢州攻克后,高祖萧衍提升僧珍为前锋大将军。大军到达江宁,高祖萧衍命令僧珍和王茂率领精兵先攻打赤鼻逻。那天,东昏侯的将领李居士带兵来作战,僧珍他们主动出击,大获全胜。然后和王茂在白板桥筑垒,垒筑好后,王茂转移到越城,僧珍独自守卫白板桥。
李居士暗中侦察到守军人数少,就率领一万精兵直接进攻城池。僧珍对将士们说:“现在我们的兵力不足,不能和他们硬拼;也不要远距离射箭,等他们接近壕沟,我们要集中力量打败他们。”一会儿敌人就越过壕沟,拔掉栅栏,僧珍派人登上城墙,箭石齐发,他自己率领三百骑兵步兵从后面杀出,守卫城角的士兵又从城墙上下来,内外夹击,李居士的军队立刻溃散,缴获的武器装备数不胜数。僧珍又进驻越城。东昏侯的大将王珍国把战车排列成营垒,背靠淮河布阵。王茂等军队攻击他,僧珍放火烧了他的营垒,当天就瓦解了。
建康城打下来后,高祖皇帝就让僧珍带着先头部队进了皇宫,和张弘策一起清点检查府库。当天,他就升了僧珍的官,让他继续担任南彭城太守,还加封为给事黄门侍郎,领虎贲中郎将。高祖皇帝当上皇帝后,又封僧珍为冠军将军、前军司马,还封他为平固县侯,食邑一千二百户。没多久,他又升任给事中、右卫将军。过了一段时间,又升任左卫将军,加散骑常侍,让他在秘书省值班,负责皇宫的宿卫工作。
天监四年冬天,皇帝大举北伐,那时候军务繁忙,僧珍白天在中书省值班,晚上再回秘书省。五年夏天,皇帝又派僧珍率领羽林军精锐出征梁城。那年冬天军队回来后,僧珍又兼任了太子中庶子,官职没变。
僧珍离开家很久了,就上表请求回乡祭拜祖坟。高祖皇帝想给他个好差事,想让他做本州的刺史,于是就授予他使持节、平北将军、南兖州刺史的官职。僧珍当刺史期间,为人公正,对待下属一视同仁,从不偏袒亲戚。他父亲的兄弟和儿子以前靠卖葱为生,僧珍当了刺史后,他们想利用他的权势谋个官做做。僧珍说:“我承蒙朝廷的厚恩,还没来得及报答,你们都有自己的营生,怎么能乱求官呢?赶紧回去卖葱吧!”僧珍以前的老宅在城北,前面有个督邮的办公室,乡里人都劝他把督邮办公室拆了,扩建自己的宅子。僧珍生气地说:“督邮办公室是官府的,从设立以来就在这里了,怎么能为了我的私宅而把它拆掉呢!”他姐姐嫁给了于家,住在城西,住的是个临街的小房子,跟其他的店铺挤在一起,僧珍每次带队伍经过他姐姐家,都不觉得丢人。他在州里当了百天,就被征召回朝,担任领军将军,不久又加封散骑常侍,配给了一支鼓吹乐队,继续在秘书省值班。
僧珍立下了大功,深受皇帝信任,皇帝对他的恩宠非常深厚,无人能比。僧珍为人非常恭敬谨慎,在宫里值班的时候,即使天气再热也不敢脱衣服。每次侍奉皇帝的时候,都屏住呼吸,弯腰鞠躬,吃饭的时候从不主动动筷子。有一次,他喝醉了酒,吃了个橘子。高祖皇帝笑着说:“这算得上是进步了!”除了俸禄之外,皇帝每个月还给他十万钱;其他的赏赐更是不断。
十年里,僧珍一直生病,皇帝多次派人来看望他,送药,一天少说也有四五次。僧珍跟老朋友们说:“我以前在蒙县的时候,得过很严重的黄疸病,当时大家都觉得我活不成了,可是皇上却说:‘你长着一副富贵相,肯定死不了,过段时间就会好起来。’结果还真好了。现在我虽然富贵了,可又得了黄疸病,跟以前一模一样,这次肯定好不了了。”结果,他真的像自己说的那样,死在了领军府的住所里,享年五十八岁。
当天,高祖皇帝就亲自去给他送殡,还下诏书说:“思念故旧,至死不渝,这是历代帝王的准则;追封加爵,也是历代的惯例。散骑常侍、领军将军、平固县开国侯僧珍,才智过人,见识广博,尽心竭力,忠诚无比。他和朕相知多年,感情深厚。大业初创时,他立下了不少功劳。后来在宫中侍卫,日日夜夜都忠心耿耿。正准备让他担任重要的官职,却突然去世了,朕心里非常悲痛。应该给他加封更高的爵位,以示隆恩。追赠他骠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的官职,常侍、鼓吹、侯爵位不变。赏赐东园秘器一套,朝服一套,衣服一件,丧葬所需的一切,都由朝廷负责。谥号为忠敬侯。”高祖皇帝非常痛惜僧珍的去世,说到动情处还流下了眼泪。僧珍的长子峻早早地就去世了,他的孙子淡继承了爵位。
陈朝的吏部尚书姚察说:张弘策为人厚道谨慎,吕僧珍勤恳不懈,郑绍叔忠诚正直,他们三人为建立王业都出了大力气。僧珍在宫中恭敬谨慎,郑绍叔善于揣摩圣意,巧言令色,这都体现了他们做臣子的操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