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夬,字明敭,是南阳涅阳人,世代居住在江陵。他爷爷宗炳,宋朝的时候被征召当太子庶子,但他没去,因此很有声望。“祖炳,宋时征太子庶子不就,有高名。”他爸爸宗繁,担任西中郎谘议参军。宗夬从小就勤奋好学,办事很有条理。二十岁的时候,他考中了郢州秀才,后来又担任了临川王常侍、骠骑行参军。齐司徒竟陵王曾经在西邸召集一批学者,一起欣赏图画,宗夬也参加了。“齐司徒竟陵王集学士于西邸,并见图画,夬亦预焉。”
永明年间,南齐和北魏和亲,朝廷命令宗夬和尚书殿中郎任昉一起接待北魏使者,他们都是当时精挑细选的人才。“永明中,与魏和亲,敕夬与尚书殿中郎任昉同接魏使,皆时选也。” 南郡王是武帝的嫡孙,住在西州,他让宗夬负责管理文书,宗夬因为文笔好,为人又正直,所以得到了南郡王的信任和重用。“武帝嫡孙南郡王居西州,以夬管书记,夬既以笔札被知,亦以贞正见许,故任焉。” 后来文惠太子去世,南郡王成为皇太孙,宗夬仍然负责管理文书。等到太孙即位,却行为不端,宗夬主动疏远了他,于是被任命为秣陵令,后来又升迁为尚书都官郎。“俄而文惠太子薨,王为皇太孙,夬仍管书记。及太孙即位,多失德,夬颇自疏,得为秣陵令,迁尚书都官郎。”隆昌年间末期,少帝被杀害,很多受宠幸的旧臣都因此遭殃,只有宗夬和傅昭因为清正廉洁而幸免于难。“隆昌末,少帝见诛,宠旧多罹其祸,惟夬及傅昭以清正免。”
明帝即位后,任命宗夬为郢州治中,他工作出色,后来因为父亲年老,便辞官回家乡侍奉双亲。“明帝即位,以夬为郢州治中,有名称职,以父老去官还乡里。”南康王担任荆州刺史,又把他请去当别驾。后来义师起兵,宗夬升迁为西中郎谘议参军,仍然担任别驾。“南康王为荆州刺史,引为别驾。义师起,迁西中郎谘议参军,别驾如故。”当时西土地区,只有宗夬和同郡的乐蔼、刘坦受到当地人的信任。“时西土位望,惟夬与同郡乐蔼、刘坦为州人所推信”,所以领军将军萧颖胄非常信任他,经常向他咨询事情。“故领军将军萧颖胄深相委仗,每事谘焉。” 高祖萧衍起兵攻打雍州,萧颖胄派宗夬从杨口出发,亲自向萧衍禀报军情,并护送军资,萧衍对他非常客气。“高祖师发雍州,颖胄遣夬出自杨口,面禀经略,并护送军资,高祖甚礼之。” 中兴初期,宗夬升迁为御史中丞,后来因为父亲去世而离职。之后他又被任命为冠军将军、卫军长史。“中兴初,迁御史中丞,以父忧去职。起为冠军将军、卫军长史。”天监元年,他升迁为征虏长史、东海太守,仍然担任将军。“天监元年,迁征虏长史、东海太守,将军如故。” 天监二年,他被征召回朝担任太子右卫率。“二年,征为太子右卫率。” 同年冬天,他又升迁为五兵尚书,参与掌管选拔官员的大权。“是冬,迁五兵尚书,参掌大选。” 天监三年,宗夬去世,享年四十九岁,他的儿子宗曜卿继承了他的爵位。“三年,卒,时年四十九。子曜卿嗣。”
宗夬的堂弟宗岳,为人有名望,州里的人都称赞他,他的官位在宗夬之上。“夬从弟岳,有名行,州里称之,出于夬右。仕历尚书库部郎,郢州治中,北中郎录事参军事。”
刘坦,字德度,是南阳安众县人,是东晋镇东将军乔氏家族的第七代孙。他年轻的时候就得到了堂兄刘虬的赏识。齐建元年间,他开始担任南郡王国的常侍,不久后升任孱陵县令,之后又升迁为南中郎录事参军,他在这些职位上都以办事干练而闻名。后来,南康王担任荆州刺史,刘坦被任命为西中郎中兵参军,兼领长流县令。义军起事后,他又升迁为谘议参军。
那时候,辅国将军杨公则担任湘州刺史,率领军队前往夏口。朝廷商议谁来代理湘州州事,刘坦对大家说:“湘州地界的人民,容易被煽动,很难取得他们的信任。如果只派军队去,老百姓会害怕被侵扰;如果派文官去,又缺乏威慑力。想要平定整个湘州,让军民都能吃饱穿暖,那就没有比我更合适的人选了。我早就想在先零之战中建功立业,现在正是时候。”大家听了他的话,就采纳了他的建议。于是,刘坦被任命为辅国长史兼长沙太守,代理湘州州事。
刘坦到湘州上任后,因为以前结交了不少朋友,所以迎接他的人非常多。他一下车就挑选了一些能干的官员,分别派他们前往十个郡县,动员所有青壮年,运送了三十多万斛粮食支援义军,解决了义军的粮草供应问题。
话说当时,皇帝昏庸,派安成太守刘希祖去平定西台选出来的太守范僧简,结果刘希祖就给湘州发了檄文,号召大家一起造反。然后,始兴内史王僧粲第一个响应。邵陵的老百姓也把他们的内史褚洊赶跑了,永阳人周晖也带兵攻打始安郡,都跟着王僧粲一起反。桂阳的邵昙弄和邓道介因为私人恩怨,也拉帮结伙地加入了起义军。
王僧粲自称是平西将军、湘州刺史,还请永阳人周舒当军师,然后就带兵打建宁。从那以后,湘州各郡都纷纷起义,只有临湘、湘阴、浏阳、罗四个县还算太平。州里的人都想乘船逃走,州主坦把所有的船都集中起来烧掉了,还派将军尹法略去抵抗王僧粲,双方僵持不下,谁也奈何不了谁。
这时候,湘州镇军钟玄绍偷偷地计划着要响应王僧粲,他拉拢了几百个士卒百姓,大家一起商量好了,约定好日子要反叛州城。州主坦知道了他的阴谋,但假装不知道,借口审理案件拖到晚上,故意不关城门,想看看钟玄绍到底要干什么。钟玄绍还没来得及动手,第二天一大早,他就去问坦为什么城门没关。坦把他留下来很久聊天,暗地里派亲兵去搜查他的家。钟玄绍还在那里坐着呢,亲兵就已经把他的书信证据都搜回来了。钟玄绍当场认罪,坦当场就把他杀了,把他的书信烧掉,其他的参与者一个都没问,大家都很惭愧,也都服气了,州里就安定下来了。
尹法略和王僧粲僵持了好几个月,建康城被平定后,州主坦才回州,那些叛乱的贼寇才渐渐散去。
天监年间刚开始的时候,因为平乱有功,他被封为荔浦县子,食邑三百户。后来又升迁为平西司马、新兴太守。天监三年,他又升迁为西中郎长史,最后去世,享年六十二岁。他的儿子泉继承了他的爵位。
乐蔼,字蔚远,是南阳淯阳人,是晋朝尚书令乐广的六世孙,祖祖辈辈都住在江陵。他舅舅雍州刺史宗悫,曾经摆出一堆东西,考考他的外甥们。乐蔼那时候还小,但他只拿了书。宗悫因此觉得他很特别。他又拿了几卷史书给乐蔼他们,让他们读完后讲讲记住了什么。乐蔼大概扫了一眼,就把内容都讲出来了,宗悫更喜欢他了。
后来宋建平王景素当荆州刺史的时候,聘请乐蔼当主簿。景素调任南徐州刺史,乐蔼又跟着他当征北刑狱参军,后来升迁为龙阳县令。他父亲去世后,乐蔼辞官回家守孝,当地老百姓都跑到州府请求他回来,等他父亲下葬后,乐蔼就又重新上任了。那时候齐豫章王嶷当武陵太守,非常欣赏乐蔼的政绩,后来王嶷当了荆州刺史,就让乐蔼当骠骑行参军,兼任州主簿,参与处理州里的政务。王嶷经常问乐蔼当地的风土人情、城墙的基址、山川的险要程度等等,乐蔼都能对答如流,就像照着地图册回答一样,王嶷对他更加看重了。州里有些人嫉妒他,就诬陷说乐蔼的官衙门庭若市,王嶷派人去暗中查看,结果发现乐蔼正闭门读书呢!王嶷回京后,就让乐蔼当太尉刑狱参军,负责管理文书档案,后来又升迁为枝江县令。之后,他又当了大司马府中兵参军,转任记室。
永明八年,荆州刺史巴东王子响造反,兵败后,他一把火烧了州府,官府的文书档案全部烧毁了。武帝召见乐蔼,问他关于荆州战事的情况,乐蔼回答得详细又准确,皇帝很高兴。于是任命他为荆州治中,并命令他负责修复州府。乐蔼回到荆州后,修缮了数百间官署,没多久就全部完工,而且没有增加百姓的负担。荆州的人都说,自从晋朝的王悦移镇荆州以来,州府的规模还从来没有这么好过。
话说九年的时候,豫章王谢朓去世了,沈约辞官去奔丧,还带着荆州和湘州以前的老同事们,一起在谢朓的墓地立了块碑。后来他升官,一路做到车骑将军府平西录事参军、步兵校尉,然后请求调到边关去戍守,想回老家。南康王萧宝融当了西中郎将,就让沈约当他的谘议参军。后来萧衍起兵,萧颖胄就带着沈约、宗夬、刘坦一起,让他们负责军事策略。梁朝建立后,沈约又升迁为镇军司马、中书侍郎、尚书左丞。当时朝廷要制造兵器盔甲、船舰和军粮,以及制定朝廷的礼仪制度,这些事情都靠沈约来负责。没多久,他又升任给事黄门侍郎,左丞的职位还保留着。萧衍东下建业的时候,沈约还兼任了卫尉卿。
天监初年,沈约升任骁骑将军,兼领少府卿;没过多久,他又升任御史中丞,兼领本州的大中正。说起来,当初沈约从江陵出发的时候,船上莫名其妙地出现了八根车轮辐条,这跟御史中丞职位需要快速处理政务,避开拥堵的道路一样,后来他果然升任了这个职位。沈约为人正直刚强,在御史台工作表现非常出色。那时候长沙宣武王要下葬,结果车马府的仓库突然因为油脂起火,有人想把责任推给相关官员。沈约说:“以前晋朝武库失火,张华认为是堆积了上万石的油脂造成的。现在如果仓库里只有灰烬,那也不是官员的罪过。”后来检查仓库,果然发现有积灰。当时的人都称赞沈约博学多识,宽宏大量。
第二年,沈约被任命为持节、督领广、交、越三州军队、冠军将军、平越中郎将、广州刺史。前任刺史徐元瑜被罢官回乡,途中遇到始兴的当地人造反,他们还打败了内史崔睦舒,并且抢劫了徐元瑜的财产。徐元瑜逃回广州,向沈约借兵,说是要讨伐叛贼,实际上是想暗算沈约。沈约看穿了他的阴谋,于是杀了徐元瑜。不久之后,沈约被晋升为征虏将军,最后在任上去世。
沈约的姐姐嫁给了同郡的征士刘虬,她也是一位见识广博、知书达理的女子。沈约当上州官后,把姐姐接到官邸居住,还和她一起分享俸禄,当时西土地区的人都称赞他们兄妹俩。
子法才,字元备,小时候他和弟弟法藏都挺有名气的。年轻的时候去京城,拜访了沈约,沈约见了之后都夸他。齐和帝当了宰相,就把他招到府里当参军,镇军将军萧颖胄又把他请去当主簿。梁朝建立后,他被任命为起部郎。天监二年,萧蔼出镇岭南,法才留在京城工作,升迁为金部郎,后来父亲去世,他就辞官回家守孝了。
守孝期满后,他被任命为中书通事舍人,然后被外派到本州当别驾。之后回到京城,当上了通直散骑侍郎,又重新负责通事的工作,后来升迁为尚书右丞。晋安王到荆州任职,又再次任命他为别驾从事史。他再次被征召回朝担任尚书右丞,之后外放担任招远将军、建康令。他不要俸禄,快要卸任的时候,积攒的钱财将近百金,县里的官员上报给了朝廷。高祖皇帝很欣赏他的清廉节操,说:“像他这样为官,可以作为所有州县的榜样了!”当天就把他升迁为太舟卿。
接着又任命他为南康内史,但他觉得不应该因为俸禄而获得名声,就推辞没有接受。不久后,他又被调任为云骑将军、少府卿。之后外放担任信武长史、江夏太守。因为被别人顶替了,他就上表请求直接回家乡。回到家后,他把自己的房子的一部分改建成了寺庙,一心向佛,超脱世俗。皇太子因为法才曾经是老臣,多次下令优待他,召他到东边来,但他还没出发就去世了,享年六十三岁。
陈朝吏部尚书姚察说:萧颖胄带领大州的军队参与义举,当时人们还没能理解他的行为。这三个人,都是楚地的重臣,他们筹划建设,都出力不少;在地方上做出的贡献,有很多;做官办事,萧蔼也兼顾到了。他们都得到了很高的官职,这是理所当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