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祖皇帝有八个儿子:丁贵嫔生了昭明太子萧统、简文帝萧纲和庐陵王萧续;阮修容生了孝元帝萧绎;吴淑媛生了豫章王萧综;董淑仪生了南康简王萧绩;丁充华生了邵陵王萧纶;葛修容生了武陵王萧纪。萧综和萧纪的事迹另有记载。
咱们来说说南康简王萧绩,字世谨,是高祖的第四个儿子。天监八年,他被封为南康郡王,食邑二千户。后来被任命为轻车将军,负责石头城的军事。十年后,他又升迁为使持节、都督南徐州诸军事、南徐州刺史,官衔也晋升为仁威将军。那时他才七岁! 想想看,七岁的小孩子当刺史,负责一州的军事,是不是很厉害? 据说当时有个官员收受贿赂,还偷偷改了公文,长史王僧孺都没发现,小萧绩却一眼就看出来了,当场就揭发了那个官员,那个官员也立马认罪了。大家都很佩服他聪明机警。天监十六年,他被征召回朝,担任宣毅将军,继续负责石头城的军事。十七年,他又出任使持节、都督南、北兖、徐、青、冀五州诸军事、南兖州刺史,在任上表现出色,名声远扬。
后来朝廷下诏让他回京,结果南兖州的老百姓,足足三百七十人,竟然一起跑到京城上表,夸奖萧绩十五条优点,请求朝廷留下他!皇帝被他们的诚意打动了,就同意了,还把他升为北中郎将。普通四年,他被召回朝廷担任侍中、云麾将军,继续负责石头戍军事。五年后,他又被派去担任使持节、都督江州诸军事、江州刺史。他母亲董淑仪去世后,萧绩因为守丧过于严格,礼节超过了规定,高祖皇帝还特地下诏安慰他,让他继续摄理州事。但他坚持请求免职,最后被任命为安右将军,继续负责石头戍军事,后来又加封护军。 可惜他身体不好,瘦弱不堪,实在无法处理政务。大通三年,萧绩因病去世,享年二十五岁。死后,朝廷追赠他侍中、中军将军、开府仪同三司的官职,还赐给他鼓吹一部。谥号为“简”。
萧绩这个人啊,生活简朴,没有什么爱好,欲望也很少,家里连个仆人都没有,自己过得非常节俭,所有的俸禄都上交国库。 他死后,府里竟然还发现几千万钱,这些钱都是他多年积累下来的,却连个名字都没有登记。
子会理,字长才,从小就聪明伶俐,喜欢读书看史书。十一岁的时候就成了孤儿,但特别受高祖皇帝的宠爱,穿衣吃饭、礼仪规格都跟皇子一样。十五岁的时候,就被任命为轻车将军、湘州刺史,还兼管石头戍的军事。后来又升迁为侍中,兼任领军将军。没多久,他又被任命为宣惠将军、丹阳尹,还配备了僚属。之后外放,担任使持节、都督南、北兖、北徐、青、冀、东徐、谯七州诸军事、平北将军、南兖州刺史,官职越来越高。
太清元年,他率领军队北上讨伐敌人,打到了彭城,结果被魏国的军队打败了,只好退回自己的驻地。第二年,侯景围攻建康(今南京),会理整顿军队准备前去救援。这时,北徐州刺史封山侯正表打算趁机袭击广陵,表面上说是去救援,实际上另有图谋。会理识破了他的阴谋,把他打败了。眼看着就能顺利进军了,结果台城失守了。侯景派前临江太守董绍先拿着高祖皇帝的手诏召见会理。他的部下都劝他别去,说:“侯景是乱臣贼子,您千万别去啊!”
会理说:“诸位的想法和我不同。皇上年纪大了,现在被叛军控制,现在有圣旨召我进京,我作为臣子,怎么能违抗圣旨呢?再说,我在江北,离京城远,想立功很难,不如亲自去京都,近距离想办法。我已经决定了!”于是,他收拾行装,把城池交给董绍先,进京了。侯景任命他为侍中、司空,还兼任中书令。虽然身处敌营,但他一直想着恢复朝廷,暗中和西乡侯劝等人联系,团结壮士准备起义。这时,范阳祖皓杀了董绍先,在广陵起义,并约定让会理里应外合。可惜祖皓起义失败了,牵连到会理,侯景伪造圣旨免去了会理的官职,但仍然让他以平民的身份担任尚书令。
那是冬天,景邵(景焕)要去晋熙,当时景邵身体很虚弱,于是就和会理还有柳敬礼商量这事儿。柳敬礼说:“干大事总得有点儿资本吧,现在咱们连一支兵都没有,怎么行动啊?” 会理说:“湖熟那边有我以前的三千多老兵,之前我跟他们联系过了,约定好时间一到就能集合,就等着我下令,他们就能立刻赶到京城。估计贼兵也就一千来人,咱们要是大军从外面进攻,我们在里面接应,直接拿下王伟,这事儿肯定能成!就算景邵以后回来,也奈何不了咱们。” 柳敬礼觉得不错,就同意了。当时老百姓都讨厌那些贼兵,都盼着有人能带他们干一场,从丹阳到京口,到处都是这种想法。可惜后来事情没成功,会理和他的弟弟祁阳侯通理都被杀害了。
通理,字仲宣,官职是太子洗马,被封为祁阳侯。
通理的弟弟叫乂理,字季英,是会理的第六个弟弟。他出生十天后,简王就死了。三岁的时候就能说话了,他看到宫里的人一个个地离开,哭着跟他们告别。乂理问是怎么回事,有人说:“这些是简王的宫女,丧事办完就都走了。”乂理一听就哇哇大哭,哭得不能自已。宫里的人都看见了,没有一个不感动的,甚至有三个宫女因为他的哭泣而停下了脚步。等服丧期满后,乂理去见高祖皇帝,又哭得不能自已。高祖皇帝也跟着流泪,对身边的人说:“这孩子长大后,一定会成为一个杰出的人才!”大同八年,乂理被封为安乐县侯,食邑五百户。
乂理性格豪迈,渴望建功立业,每次读书看到忠臣烈士的故事,总是放下书本感叹道:“我这辈子,一定要对得起古人!”他博览群书,很有文采,曾经去祭拜孔文举的墓,还为孔文举立碑撰写碑文,写的非常好。
话说在太清年间,侯景在内部作乱。萧乂理召集了数百宾客,轻装简从地前往南兖州,跟随哥哥萧会理去救援。他总是冲锋陷阵,总是走在士兵前面。城池失守后,他又跟着萧会理回到广陵,然后作为人质去北魏请求援助。走了两天,就听说侯景派董绍先占领了广陵,于是追赶萧会理,最终被俘。董绍先防守非常严密,萧乂理兄弟俩见不着面。于是萧乂理就假装请求先回京城,想见见母亲。他告诉姐姐安固公主说:“事情已经这样了,怎么能让全家一起送死呢?哥哥如果来了,请你转告他,要好好想办法自救,不要因为我们而牵挂。国家危亡,即使死了也不后悔,我还想着将来报效国家,只是不知道上天会怎么安排我啊!”
到了京城,萧乂理觉得魏国的降将元贞为人正直忠义,可以托付大事,就送给他一把玉柄扇。元贞很奇怪,不明白为什么,所以没接受。萧乂理说:“以后你会明白的,希望你不要推辞。”后来萧祖皓起兵,萧乂理就逃到长芦,招募军队,聚集了一千多人。他身边的人里有人投靠了叛贼,乘机劫持了萧会理,他的军队因此溃散,萧乂理最终被侯景杀害,那年他才二十一岁。元贞这才明白萧乂理以前说的话,于是去收敛安葬了他。
庐陵威王萧续,字世,是高祖的第五个儿子。天监八年,被封为庐陵郡王,食邑二千户。十年,被任命为轻车将军、南彭城琅邪太守。十三年,升任会稽太守。十六年,担任都督江州诸军事、云麾将军、江州刺史。普通元年,被征召为宣毅将军,负责石头城的军事防务。
续少英这小子,力气大得没边儿,骑马射箭,打猎玩儿,箭箭都中!高祖皇帝老是感叹说:“这小子,真是我的任城啊!”有一次,他和临贺王正德还有胡贵通、赵伯超他们几个,在高祖皇帝面前比试骑射,续少英技高一筹,把其他人全甩在后面,高祖皇帝高兴坏了。
三年后,他升官了,当上了使持节、都督雍、梁、秦、沙四州诸军事、西中郎将、雍州刺史。七年后,又加了个宣毅将军的头衔。中大通二年,他又当上了使持节、都督雍、梁、秦、沙四州诸军事、平北将军、宁蛮校尉、雍州刺史,还配了一支仪仗队。续少英这人,喜欢屯积马匹和兵器,养了一大堆战马和精兵强将,家里金银财宝堆得满满的,仓库也塞得满满当当的。四年后,他又升迁为安北将军。大同元年,他被任命为使持节、都督江州诸军事、安南将军、江州刺史。三年后,被朝廷征召回京,担任护军将军,兼领石头戍军事。五年后,官至骠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后来他又外放,当上了使持节、都督荆、郢、司、雍、南、北秦、梁、巴、华九州诸军事、荆州刺史。可惜的是,中大同二年,他在任上去世了,那年他才四十四岁。朝廷追赠他司空、散骑常侍、骠骑大将军的官职,还配给他一支仪仗队,谥号为“威”。他的长子安嗣继承了他的爵位。
邵陵王王纶,是高祖皇帝的第六个儿子。从小就聪明伶俐,博览群书,文笔很好,尤其擅长写信。天监十三年,被封为邵陵郡王,食邑两千户。后来外放担任宁远将军,琅邪郡和彭城郡太守,之后又升迁为轻车将军,会稽郡太守。天监十八年,被朝廷召回担任信威将军。普通元年,他负责石头城的军事,不久后又升任江州刺史。五年的时候,他被任命为西中郎将,代理南兖州刺史,结果因为犯了错被免官夺爵。七年,他又被任命为侍中。大通元年,恢复了爵位,不久后又加封信威将军,还配属了佐史。中大通元年,他担任丹阳尹。四年,又担任侍中、宣惠将军、扬州刺史。
因为王纶侵害百姓利益,少府丞何智通就上奏弹劾他。王纶知道了这件事,就指使自己的门客戴子高在都巷刺杀了何智通。何智通的儿子到皇宫告状,高祖皇帝下令包围王纶的府邸,抓捕戴子高。王纶却把戴子高藏了起来,就是不肯出来。最后因为这件事被免官为庶民。过了不久,他又被恢复了爵位。大同元年,他担任侍中、云麾将军。七年,外放担任使持节、都督郢州、定州、霍州、司州四州军事、平西将军、郢州刺史,后来又升迁为安前将军、丹阳尹。中大同元年,他又外放担任镇东将军、南徐州刺史。
公元548年,我升官了,当上了中卫将军,还兼任开府仪同三司,官职挺高的。后来侯景造反了,皇上又让我当征讨大都督,领兵去打他。出发前,皇上告诫我说:“侯景那小子,虽然有点军事经验,但别以为一下子就能把他消灭,得慢慢地耗着他。”
我一路急行军赶到钟离,结果侯景已经渡过采石矶了。我昼夜兼程,带兵赶过去,结果渡江的时候,半路刮起大风,将近十分之一的人马都掉到江里淹死了。 唉,真是倒霉。 然后我就带着西丰公大春、新淦公大成等将军,一共三万步骑兵,从京口出发。 将军赵伯超建议说:“如果走黄城大道,肯定要和敌人正面冲突,不如直接抄近路奔向钟山,打他们个措手不及。”我觉得他主意不错,就听他的了。
部队很快就到了钟山脚下,敌人吓了一大跳,分三路来攻击我。我们狠狠地打了一仗,大获全胜,斩首一千多级。第二天,敌人又来攻打,我们一直打到晚上,敌人稍微退了一些,南安侯骏就带几十个骑兵去追击。结果敌人回过头来打骏,骏的部队乱了,敌人乘机逼近大军,我们的军队就溃败了。我逃到钟山,身边只剩下不到一千人了,敌人又包围了我们,再次战败,最后只能逃回京口。
公元549年春天,我又跟东扬州刺史大连等人一起增援,到了骠骑洲。 我又升官了,当上了司空。 后来台城失守了,我就逃到了禹穴。公元550年,我到了郢州,郢州刺史南平王恪想把州府让给我,我没接受。 皇上后来任命我为假黄钺、都督中外诸军事,权力很大。 于是我就设置百官,把厅事改成了正阳殿,开始正式办公了。 那段时间老是发生一些怪异的事情,比如天灾之类的,我心里很不舒服。 当时元帝在长沙围困河东王誉已经很久了,内外联系都断了,我听说情况紧急,想过去救援,但是因为军粮供应不上,只好作罢。 然后我就给世祖皇帝写信:
哎,想当年先皇圣明,孝顺治理天下,家里和睦,四面八方都没怨言,这真是治国的好榜样,也是咱们家的家风啊!我和你啊,都承蒙先皇的教诲,应该好好遵守,不能改变。俗话说得好,“以和为贵”,更何况天时地利不如人和,兄弟之间怎么能互相残杀呢?
最近听说誉儿做事不顾大局,不懂规矩,还欺负哥哥,湘江、三峡一带,因此都打起来了。方叔他们遇上乱兵,都战死了,死在了战场上。这事儿真是冤枉啊,听到消息后我心痛不已,越想越生气,又悲痛又愤怒,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我在州里,离得远,虽然知道这件事,但具体情况还不清楚。到了这里之后,我仔细询问,大家都说誉儿应对失当,兵粮都被堵住了;弟弟也不悔改,所以才兴兵讨伐。誉儿不懂得大局,一意孤行,虽然是迫不得已,但他哪里知道我在想什么?他不肯好好商量,反而用兵来对抗。兄弟反目,亲人成仇,一下子变成这样,我真是痛心疾首啊!
我已经收到了你们的信,消息也传来了,各种说法都有,具体情况我也没法细究。现在国家危难,创伤巨大,我们又不是禽兽,难道不知道君父之情吗?现在外敌强大,国仇未报,我们兄弟三人在外,如果不尽力匡扶社稷,那还算什么臣子?我们应该痛定思痛,抱着必死的决心,向天地发誓,凭着祖宗的灵位,白天想晚上想,一起想办法恢复社稷。至于其他的小矛盾,可以适当宽容。要是因为一时之气,耽误了国家大事,那可怎么办?我们应该分清轻重缓急,不要被小事蒙蔽了双眼,放下无谓的悲伤,用道理来解决问题,好好劝劝他。现在钟山已经失守,又要杀掉自己的儿子,这不是饮鸩止渴吗?如果誉儿不守规矩,远近都受其害,弟弟再学他,那罪过就更大了。希望大家能宽容一些,忍耐一下,让事情平静下来。如果外敌还没消灭,家里又内乱,那参考历史,哪一个国家能不灭亡?
打仗嘛,当然是为了赢;但要是跟自己人打,赢了也难受,赢了没啥好处,输了就更惨了,兵疲民困,损失巨大。侯景的军队到现在还不敢过江,主要是因为咱们这边的防线稳固,各地的守军都很强大。要是咱们自己内讧,那可就等于帮侯景打仗了,他不用费吹灰之力就能得逞,那些坏家伙听到这个消息,不得乐疯了?还有那个庄铁那小子造反,长期挟持着观宁侯和怀安侯,以此壮大自己的声势,在当阳闹事,严重影响了边境的防御。现在又要打仗,还得分兵,从瓜州到湘州、雍州,到处都是战场,把军队都累坏了。侯景乘虚而入,像野猪一样冲过长江,内外受敌,前后夹击,根本就救不了了!想想都后怕,情况已经非常危急了!你要是被困在洞庭湖,战事不断,雍州那边也岌岌可危,那该怎么办呢?必须赶紧请魏国的军队来帮忙,寻求外援。侯景就像体内的恶疮,西秦就像体外的肿瘤,关中地区都快要不行了,更何况侯景这贪婪凶狠的家伙,下一步肯定要吞并我们。你要是还不重视,家国都要完蛋了!我不是有什么特别的远见卓识,只是综合各种消息,广泛收集各种说法,大家都有这种担忧,都觉得情况不妙罢了。
接下来,咱们继续分析一下当前局势。兄弟你被困在洞庭湖,战事吃紧,雍州也面临危险,这情况确实让人担忧。侯景这股势力就像个毒瘤,而西秦那边也同样威胁巨大,关中地区已经岌岌可危,更别说侯景这贪婪成性的家伙了,他下一步肯定会继续扩张。所以,你必须重视起来,否则家国危矣!我并不是什么预言家,只是根据各种信息和大家的担忧,得出了这个结论。大家都觉得情况不妙,都想要解决这个问题。
我从五十多岁起,蒙受皇恩浩荡,恩泽遍及天下,虽然遇到一些叛乱,但国家大体上还是安定祥和的。“虽有逆难,未乱邕熙”。 全国上下,忠臣义士们都义愤填膺,许多人家都遭受了灾祸,但忠义之士们都奋勇抗敌,个个都渴望披甲上阵,怒发冲冠,恨不得亲手杀死侯景,只可惜缺少一位统帅来号令军队。“咸欲剚刃于侯景腹中,所须兵主唱耳”。现在大家都愿意为国捐躯,响应者如同潮水一般涌来。
弟弟你英勇善战,是当世英雄,文武双全,既有文才又有武略,能够拯救危难,朝野上下都对你寄予厚望,平定天下,非你莫属。“拯溺济难,朝野咸属,一匡九合,非弟而谁?”你怎能辜负众望,招致众人的责备呢? 至于我遇到的种种艰难险阻,都已如实禀告于你。“其间患难,具如所陈。斯理皎然,无劳请箸;验之以实,宁须确引。”我之所以要冒着危险,从东川出发,就是因为我预料到上游的诸侯们一定会联合军队前来进攻,希望用我残余的生命,预先在战场上有所作为;等到到达九江后,安北兄却溯流而上,完全是因为军粮供应中断,我们最终只能吃些粗糙的粮食,而且面黄肌瘦,无法继续前进。
侯景却趁机休整,又延缓了对他的惩罚,这更加增加了我的愤怒,我实在不知道该怎么办。“侯景方延假息,复缓诛刑,信增号愤,启处无地”。我估计潇湘地区的粮食,应该还可以勉强供应,如果因为你军队受阻,而耽误了粮食运输,情况就十分危急了。“计潇湘谷粟,犹当红委,若阻弟严兵,唯事交切,至于运转,恐无暇发遣”。现在大家都在焦急地等待着,都把希望寄托在你身上,如果你也像西河那样(指西河战役的失败),那国家大事就危险了!“即日万心慊望,唯在民天,若遂等西河,时事殆矣!”我恳求弟弟你能够迅速出兵,解救汨罗江的危局,拯救国家,负责运输粮草,供应军队,这样我们才能合力一举平定叛乱,指日可待。“必希令弟豁照兹途,解汨川之围,存社稷之计,使其运输粮储,应赡军旅,庶协力一举,指日宁泰”。等到宗庙恢复安宁,天下太平,这都是你的功劳,岂不是一件幸事?“宗庙重安,天下清复,推弟之功,岂非幸甚”。我才能平庸,兵力又少,无法承担重任,“吾才懦兵寡,安能为役”,所以我只能把希望寄托在你身上,希望你能理解我的苦衷,即使是今天听到命令,明天就战死沙场,我也毫无怨言。“所寄令弟,庶得申情,朝闻夕死,万殒何恨”。我只是把我所看到的、听到的都写了出来,希望你不要见怪。“聊陈闻见,幸无怪焉。临纸号迷,诸失次绪”。
皇上再次来信,说河东王萧纶有罪,根本没办法解救他。萧纶在朝廷收到信后,流着泪说:“天下大事,竟然到了这个地步!”周围的人都听到了,没有一个不掩面哭泣的。于是萧纶开始大规模修整兵器铠甲,准备讨伐侯景。元帝听说萧纶势力强大,就派王僧辩率领一万水军去逼迫萧纶。萧纶的将领刘龙武等人投降了王僧辩,萧纶的军队溃败,他只带着儿子萧踬等十多个人,乘坐轻舟逃往武昌。
那时候萧纶的长史韦质和司马姜律都在外面,听说萧纶战败,就赶紧赶来迎接他。于是萧纶又重新收拢溃散的士兵,驻扎在齐昌郡,准备联合魏军一起攻打南阳。侯景的将领任约听说后,派了两百骑兵袭击萧纶,萧纶毫无防备,再次溃败,逃到定州。定州刺史田龙祖迎接萧纶,萧纶担心田龙祖是荆州任命的官员,害怕被他抓住,又回到了齐昌。走到汝南,西魏在汝南任命的城主李素,是萧纶以前的部下,听说萧纶战败,就打开城门迎接了他。萧纶于是修缮城池,招募士兵,准备攻打竟陵。西魏安州刺史马岫听说后,向西魏朝廷报告,西魏就派大将军杨忠、仪同侯几通率领军队前往汝南。第二年二月,杨忠等人到达汝南,萧纶坚守城池。恰逢天寒地冻下大雪,杨忠等人攻城却攻不下来,死伤了很多士兵。后来李素中流矢而死,城池才被攻破。杨忠等人俘虏了萧纶,萧纶毫不屈服,最终被杀害了。他的尸体被扔到江边,过了好几天容貌都没有改变,鸟兽都不敢靠近。他当时才三十三岁。百姓都很同情他,为他建立了祠庙,后来皇上追谥他为“携”。
他的长子萧坚,字长白。大同元年,按照惯例被封为汝南侯,食邑五百户。他也擅长草书隶书,但性格比较庸碌平庸。侯景围城的时候,萧坚驻守在太阳门,整天喝酒,不理军政事务。士兵们有功劳,他也不上报,遇到瘟疫,也不关心士兵死活,士兵们都很愤恨。太清三年三月,萧坚的书佐董勋华、白昙朗等人用绳子把叛军引上城楼,城池就被攻破了,萧坚也因此被害。
老弟叫萧确,字仲正,从小就特别勇猛,而且很有文采。大同二年的时候,他被封为正阶侯,食邑五百户,后来又迁封到永安。他经常在家里练习骑射,学习兵法,当时的人都觉得他有点疯疯癫癫的。身边的人也劝过他,但他却说:“等着我为国家打败敌人,到时候你们就明白了!”后来他被任命为秘书丞,太子中舍人。
钟山那场战役,萧确浴血奋战,所向无敌,敌人都被他吓破了胆。每次上战场,他都气势十足,英勇无比。穿着盔甲,坐在马上,从早到晚,不停地冲锋陷阵,一点也不觉得累,其他将领都很佩服他的英勇。后来侯景请求和谈,萧确当时在外地,他担心这是个后患,就上书请求朝廷召他回城。朝廷就下令召他回京,任命他为南中郎将、广州刺史,并且增加了食邑两千户。萧确知道这个盟约根本靠不住,城池肯定会被攻破,所以就想往南方逃。王僧达听说后,逼迫萧确回城,萧确还是不肯。王僧达哭着说:“你这是要造反吗?!”当时朝廷使者周石珍也在场,萧确对周石珍说:“侯景虽然说是要撤兵,但他并没有解除对建康的包围,依我看,情况很危险。现在召我回去,我看不出有什么好处。”周石珍说:“圣旨都下了,侯爷您怎么能推辞呢?”萧确还是坚持不肯回去,王僧达大怒,对赵伯超说:“谯州(萧确的官职),你给我把他杀了,然后把他的脑袋送去朝廷!”赵伯超举起刀,看着萧确说:“我认识你,但这刀可不认识你!”萧确这时也哭了,然后才回城。
等到侯景撕毁盟约再次包围建康城,城破了,萧确冲进宫里,对高祖说:“城池已经失守了!”高祖问:“还能再战吗?”萧确回答说:“不能了。我刚才亲自冲锋陷阵,实在抵挡不住,只好从城墙上爬下来,才勉强逃到这里。”高祖叹了一口气说:“得到它,又失去它,还有什么好后悔的呢?”然后就让萧确去写慰劳将士的文书。
话说这景将军啊,第一次见到确,就被他那身力气给震住了,从此就让他寸步不离地跟着自己。后来,景将军带兵打仗,天上飞来一只老鹰,敌军一堆人乱箭齐发,愣是没射下来,结果确一箭射出,那老鹰就应声落地了。这可把敌人给气坏了,都劝景将军赶紧把确给除了。
早些时候,景将军的亲戚,也就是南康王,暗地里派人去跟确说:“景将军这个人轻浮得很,其实一个人就能搞定他,你要是愿意动手,咱们也不用担心,你尽管杀了他,就当是为国家除害;只是现在时机还没到。你回去跟南康王说,不用担心我的安危。” 结果还没等他动手呢,就被敌人给害了。
史书上这么说:从周朝、汉朝开始,就一直重视地方诸侯,巩固统治基础,这跟高祖皇帝分封诸侯,延续古代制度是一样的。南康王和庐陵王都是皇室宗亲,地位尊贵,像磐石一样稳固,他们以孝顺闻名,又以勇敢著称。而这确呢,聪明机智,有才学,就是性子急躁了些,多次因为犯错被贬官,等到太清年间发生叛乱的时候,只有他还能保持忠孝之心,这真是难能可贵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