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章王萧综,字世谦,是高祖萧衍的第二个儿子。天监三年,被封为豫章郡王,食邑二千户。五年后,他被任命为使持节、都督南徐州诸军事、仁威将军、南徐州刺史,不久又升任北中郎将。十年,他又升任都督郢、司、霍三州诸军事、云麾将军、郢州刺史。十三年,升任安右将军,兼领石头戍军事。十五年,升任西中郎将,兼护军将军,之后又升任安前将军、丹阳尹。十六年,再次担任北中郎将、南徐州刺史。普通二年,回朝担任侍中、镇右将军,并设置了自己的佐史。
说起来,他母亲吴淑媛原本是齐东昏侯的宫女,后来得到高祖的宠幸,怀了他七个月就生下了萧综。当时宫里很多人对此表示怀疑。后来吴淑媛失宠,心里怨恨,就四处散播这些怀疑的说法,萧综一直记在心里。萧综长大后,很有才华,擅长写作。高祖对皇子们都礼待有加,但朝见皇子们的次数并不多,萧综一直觉得高祖不赏识他。每次萧综被封到外地,他母亲吴淑媛总是跟着他。等他十五六岁的时候,吴淑媛还在他面前袒胸露乳地嬉戏玩耍,白天黑夜都没个分别,内外都对他俩的行为议论纷纷。萧综在徐州当刺史的时候,政治严酷,刑罚残暴。他又很勇猛有力,甚至能徒手制服脱缰的野马。他经常微服私访,夜里出门,没有固定的时间和路线。每当高祖的诏书到达时,他总是怒气冲冲,脸色难看,朝臣们谁也不敢说什么。他经常在偏室里祭祀齐氏七庙,还微服私访到曲阿去祭拜齐明帝的陵墓。
可是,这些都无法让他安心。他听说民间有个说法,用活人的血滴在死人的骨头上,如果渗透了,就证明是父子关系。于是,萧综偷偷打开齐东昏侯的墓,取出他的骨头,用自己的血去滴,结果真的渗透了!他还杀了一个男人,取他的骨头来试验,结果也渗透了。从那以后,萧综就一直怀有异心。
四年的时候,他被任命为使持节、都督南兖、兖、徐、青、冀五州诸军事、平北将军、南兖州刺史,还配了一支仪仗队。听说齐国的建安王萧宝寅在魏国,他就派人到北方去和萧宝寅联络感情,还认萧宝寅做叔父,并答应把自己的地盘给他。正赶上大规模北伐。
六年,魏国的将领元法僧率领彭城投降,高祖就让他统领大军驻扎在彭城,和魏国的将领安丰王元延明对峙。高祖觉得战争拖得太久了,担心会出乱子,就命令他撤军。他害怕撤回南方就再也见不到萧宝寅了,于是就带着几个骑兵夜里偷偷跑到元延明那里投降了。魏国封他为侍中、太尉、高平公、丹阳王,给他七千户的食邑,三百万钱,三千匹布绢,一千匹杂色丝绸,五十匹马,五百只羊,一百个奴婢。
他改名叫赞,字德文,还穿上了齐国东昏侯的丧服表示哀悼。然后有关部门奏请削去他的爵位和封地,断绝他的族籍,改他的姓为悖氏。没过多久,又下诏恢复了他的爵位,封他的儿子直为永新侯,食邑一千户。大通二年,萧宝寅在长安起兵造反,他从洛阳偷偷往北跑,想去投奔萧宝寅,结果在渡口被官吏抓住了,魏国人把他杀了,那年他四十九岁。
他年轻时不得志,曾经写过《听钟鸣》和《悲落叶》这两首诗来表达自己的心志。《听钟鸣》的大概意思是:
听钟鸣,当知在帝城。参差定难数,历乱百愁生。去声悬窈窕,来响急徘徊。谁怜传漏子,辛苦建章台。
听钟鸣,听听非一所。怀瑾握瑜空掷去,攀松折桂谁相许?昔朋旧爱各东西,譬如落叶不更齐。漂漂孤雁何所栖,依依别鹤夜半啼。
听钟鸣,听此何穷极?二十有余年,淹留在京域。窥明镜,罢容色,云悲海思徒掩抑。
他的《悲落叶》是这样的:
悲落叶,连翩下重叠。落且飞,纵横去不归。
唉,看着落叶飘零,心里真难受啊!人生就像这落叶一样,最终都会凋零,无法长久把握。唉,落叶落了,什么时候才能再回来呢?以前我们同根同源,现在却毫无关系了。当时看到这一幕的人,没有一个不感到悲伤的。
武陵王纪,字世询,是高祖的第八个儿子。他从小就勤奋好学,很有文采,写文章不追求华丽,很有骨气。天监十三年,他被封为武陵郡王,食邑二千户。后来,他历任宁远将军、琅邪郡太守、彭城郡太守、轻车将军、丹阳尹。之后外放出任会稽太守,不久会稽郡升格为东扬州,他又担任了刺史,并加封使持节、东中郎将。之后被征召回朝担任侍中,兼领石头戍军事。再次外放,担任宣惠将军、江州刺史。后来又被征召回朝,担任使持节、宣惠将军、都督扬州、南徐州诸军事、扬州刺史。不久又改任使持节、都督益州、梁州等十三州诸军事、安西将军、益州刺史,并加授鼓吹一部。大同十一年,他被授予散骑常侍、征西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
早些年,天监年间,太阳门震动,地上出现了“绍宗梁位唯武王”几个字,大家解读说“武王”指的是武陵王,所以朝野上下都对他寄予厚望。等到太清年间,侯景作乱,纪王却没有前去救援。高祖死后,纪王竟然在蜀地称帝,改年号为天正。他还立儿子圆照为皇太子,圆正为西阳王,圆满为竟陵王,圆普为南谯王,圆肃为宜都王。他任命巴西郡太守、梓潼郡太守永丰侯撝为征西大将军、益州刺史,封为秦郡王。司马王僧略、直兵参军徐怦都极力劝谏,纪王认为他们是想跟他作对,就把他们都杀了。永丰侯撝叹息道:“大王这下完了!好人才是国家的根本,现在却反过来杀害他们,不亡才怪呢!”他又对亲信说:“以前桓玄年号大亨,有识之士就说这是‘二月了’,而桓玄的失败果然是在仲春。现在年号是天正,‘天正’二字在文言文中是‘一止’的意思,这能长久吗?”
太清五年夏天的四月,纪帅率领军队东下到达巴郡,打着讨伐侯景的旗号,实际上是想图谋荆州和陕西地区。听说西魏入侵蜀地,就派南梁州刺史谯淹率军回去救援。
五月某日,西魏将领尉迟迥率领大军逼近涪水,潼州刺史杨乾运打开城门投降了尉迟迥。尉迟迥留下部分军队驻守涪水,自己率领大军直逼成都。丁丑日,纪帅的军队到达西陵,战船遮蔽了江面,旌旗耀眼,军容十分盛大。梁武帝下令护军将军陆法和在硖口两岸修筑两个营垒,以控制江面,阻止纪帅的军队前进。当时陆纳的叛乱还没平定,蜀军又来进攻,人心惶惶,梁武帝非常担忧。陆法和不断告急,十天之内就连续几次上报。
梁武帝于是把任约从监狱里提拔出来,封他为晋安王司马,并给他配备禁军;同时又派宣猛将军刘棻和任约一起西去救援。六月,纪帅在硖口修筑连绵的营垒,企图攻破铁锁关。梁武帝又从监狱里提拔谢答仁为步兵校尉,给他配备一支军队,去支援陆法和。梁武帝给纪帅写信说:“皇帝敬问假黄钺太尉武陵王:自从九黎族入侵,三苗族骚扰,天下长期战乱不断,北方蛮族入侵中原,虔州和刘州像魏国一样叛乱,王室衰微。朕夜不能寐,日夜担忧,在东方损失了爱子,没有八百诸侯来支援,自己身穿铠甲,手上还插着流矢。不久又遭遇了风寒酷暑,万般遗憾涌上心头,霜露之悲,百忧交集,我寝食难安,本不想活下去了。只是因为要保全国家社稷,因为鲸鲵(残暴的统治者)还没被消灭,我只好每天都提心吊胆,等待着上天降罚,我独自一人承担着所有的责任,处理着国家大事。虽然我也曾祭坛祈祷,广纳人才,抵挡了赤壁之战那样的强敌,却没像鲁肃那样有谋略;烧毁了乌巢的粮草,也没像荀攸那样有先见之明;我的才能和智慧快要耗尽了,钱财也几乎花光了,身边没有一点援助,经历了无数艰难险阻。最终我得以在驹门斩杀长狄,在枫木击败蚩尤。怨恨和耻辱都已洗清,天下太平,我正致力于治理四方,全力以赴,希望能与岳牧一样,同享太平盛世。现在正是炎炎夏日,兄弟你怎么样?文武百官都辛苦劳累了吧?现在我派散骑常侍、光州刺史郑安忠,带信去慰问你。”
梁武帝又指示郑安忠转达自己的意思给纪帅,允许他回蜀地,让他全权负责岷州地区的事务。纪帅不听从命令,回信的语气像家人一样随意。庚申日,纪帅派侯叡率领军队沿山路前进,企图偷袭。任约、谢答仁与他们作战,打败了他们。不久陆纳的叛乱平定,各路军队都向西进发,梁武帝又给纪帅写信说:“你真是太辛苦了!这几个月酷暑难耐,天气炎热,蚊子成群,狐狸成灾,你却要身处战场,劳苦奔波。你却还惦记着西线,我的劳苦你又如何能体会呢?自从北方蛮族入侵,羯胡叛乱,我的年纪一天天大了,却还要平定叛乱,承受着这种压力,事情办成了,就像得到宝玉一样。如果你派使者来,我早就盼望了。如果说不行,那就在这里停笔吧。你我兄弟情深,同气连枝。哥哥富裕弟弟贫穷,没有互相帮助的时候;谦让礼让,欢乐的日子已经结束了。上林苑里静悄悄的,只听见鸟儿的悲鸣;宣室殿里地图摊开,叹息着万事万物终将消亡。我对你的爱意深厚,这封信写不尽我的思念。”“大智”是纪帅的字。纪帅派他任命的度支尚书乐奉业到江陵,商讨议和的计策,按照以前的命令回蜀地。梁武帝知道纪帅一定会失败,所以拒绝了他的请求。
丙戌日,巴兴地区的居民苻升、徐子初等人杀死纪帅在硖口的城主公孙晃,投降了梁军。王琳、宋簉、任约、谢答仁等人乘胜追击侯叡,攻破了他的三个营垒,于是两岸十多座城池都投降了。将军樊猛俘获了纪帅及其第三子圆满,并在硖口将他们处死,纪帅时年四十六岁。有关部门奏请取消纪帅及其家族的户籍,梁武帝准奏,赐纪氏为饕餮氏。
一开始,纪(指纪孝献王司马该)想要称帝,各种怪事接连不断。最奇怪的是,他寝宫里的柏树柱子上竟然长出了花,足足有四十六枝,枝条柔软美丽,形状像荷花。懂行的人说:“王敦杖花,非佳事也。”(王敦杖花,可不是什么好兆头啊!)纪孝献王还年号天正,跟萧栋(萧道成)的年号暗合,大家说,“天”字是“两个人”,“正”字是“一个人停止”。萧栋和纪孝献王都称帝,结果都只当了一年就被灭了。
临贺王司马正德,字公和,是临川靖惠王的第三个儿子。他从小就粗鲁鲁莽,不讲究礼仪。起初,高祖(指宋武帝刘裕)还没儿子,把他收养为义子。等高祖当了皇帝,司马正德就想着争夺皇位。后来高祖立了昭明太子,封司马正德为西丰侯,食邑五百户。从那以后,司马正德就怨气冲天,一直心怀不轨,总是斜眼看着皇宫,巴望着发生灾难好浑水摸鱼。普通六年,他被任命为黄门侍郎,又升迁为轻车将军,还配了属官。没过多久,他就逃跑了,跑到魏国去了。朝廷官员上奏,要削去他的爵位。七年,他又从魏国逃了回来,高祖居然没怪罪他,又恢复了他的爵位,还让他当了征虏将军。
公元550年,萧正德被任命为信武将军、吴郡太守。后来又升官,当上了侍中、抚军将军,还配了僚属,封为临贺郡王,食邑两千户,之后又加封左卫将军。可他越来越嚣张跋扈,招揽了一帮亡命之徒。侯景看穿了他的野心,就暗中派人去拉拢他,许以重利。侯景写信给萧正德说:“现在皇帝年纪大了,奸臣当道,朝政混乱,法令颠倒,我看这局面,很快就要完蛋了。何况您本来应该继承皇位,却被废黜,天下有志之士都为此感到痛心,我侯景虽然愚笨,心里也憋着一肚子火!现在全国上下都盼着您呢,您怎么能顾及个人恩怨,放弃这千千万万的百姓呢?我虽然没什么本事,但还是想为国家做点事。希望您能为了天下百姓,认真考虑我的诚意。”萧正德看完信,高兴地说:“侯景的想法跟我一样,这是上天在帮助我啊!”于是就答应了侯景。
等到侯景到达长江的时候,萧正德偷偷地把空船运到江边,假装迎接水草,好让侯景渡江。朝廷还不知道他们的阴谋,还派萧正德去守卫朱雀航。侯景到了之后,萧正德就带兵和侯景一起进军,侯景拥立萧正德为皇帝,改元正平元年,自己当了丞相。攻下台城后,又恢复了太清的年号,把萧正德降为大司马。萧正德心里有怨言,侯景听说后,担心他会反叛,就伪造诏书把他杀了。
萧誉,字重孙,是昭明太子的第二个儿子。公元550年,被封为枝江县公。公元551年,改封为河东郡王,食邑两千户。被任命为宁远将军、石头戍军事。后来又出任琅邪郡和彭城郡太守。回朝后,被任命为侍中、轻车将军,也配了僚属。之后又出任南中郎将、湘州刺史。
不久,侯景攻打建康(今南京),王僧辩率领军队前去救援,到了青草湖,建康城就被攻破了,朝廷下令班师回朝,王僧辩就回到湘州(今湖南长沙)。这时,梁武帝(世祖)的军队在武城,新任雍州刺史张纟赞秘密向梁武帝报告说:“河东有人起兵,岳阳囤积了大量的粮食,他们图谋不轨,准备袭击江陵。”梁武帝非常害怕,于是就从水路返回,派谘议参军周弘赶到王僧辩那里,催促他赶紧送粮草和兵力支援。王僧辩说:“大家各管各的军队,为什么突然要听从别人的调遣?”前后派了三次使者,王僧辩始终不肯听从。梁武帝非常生气,就派太子萧方等去征讨他,结果反而被王僧辩打败,太子战死。梁武帝又命令信州刺史鲍泉讨伐王僧辩,还给他写信,说明利害关系,劝他改过自新。王僧辩没有回复,而是加固城池,准备抵抗。他对鲍泉说:“败兵之将,哪还谈得上勇敢?想进攻就进攻,没什么好说的。”
鲍泉的军队驻扎在石椁寺,王僧辩率领军队反击,结果战败而回。鲍泉的军队进驻橘洲,王僧辩又倾尽全力进攻,还是没有攻下。等到天快黑了,士兵们都疲惫不堪,鲍泉乘机出击,大败王僧辩,斩首三千,溺死者上万。王僧辩于是焚烧长沙城郊的房屋,把居民都赶进城里,鲍泉率军包围了长沙城。王僧辩从小就骁勇善战,而且很有胆量,能够安抚士兵,深得士兵的爱戴。被围困很久以后,虽然内外交通都被切断了,但是防守仍然很坚固。后来梁武帝又派领军将军王僧辩(此处应为另一人,与前文王僧辩非同一人,下文同)代替鲍泉攻打王僧辩,王僧辩修筑土山来攻打城内,日夜猛攻,箭如雨下,城中将士死伤大半。王僧辩(被围者)走投无路,就偷偷地准备海船,准备突围而出。这时,他的部将慕容华把王僧辩(攻城者)引进了城里,王僧辩(被围者)一看周围的人都逃散了,于是就被抓住了,他对看守的人说:“别杀我!让我见见朝廷七品以上的官员,把这些奸臣的罪行说清楚,死了也无憾了。”看守的人说:“奉命行事,不能答应。”于是就把王僧辩(被围者)斩首,把首级送到荆州,梁武帝把他的首级送回老家安葬。
一开始,王僧辩(被围者)将要战败的时候,私下里拿镜子照自己的脸,看不见自己的头;又看见一个巨人盖房子,双手撑着地,俯视着他的住所;又看见一只像驴一样大的白狗,从城里跑出去,不知道跑到哪里去了。王僧辩(被围者)非常讨厌这些预兆,不久城池就被攻破了。
史书上这么说:萧综和萧正德兄弟俩,都造反,还嚣张跋扈,最终被灭族,这是他们自找的,活该!
太清年间,发生战乱,萧纪占据了庸州和蜀州的地盘,兵强马壮,却不去勤王救驾,一点儿臣子的责任感都没有。等到敌人萧景被消灭了,他才开始起兵,这起兵完全没名义,是自找麻烦,最终导致了失败。唉!他们俩啊,真是应了管叔和蔡叔那样的惩罚,都是自己作的! “身当管、蔡之罚,盖自贻哉。” 这句古话,真是说得很贴切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