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子恪,字景冲,是兰陵人,是齐朝豫章文献王萧嶷的二儿子。永明年间,他被封为南康县侯。他十二岁的时候,就和他的哥哥,司徒竟陵王一起创作了《高松赋》,当时卫将军王俭看到后都觉得他非常厉害。

一开始,他担任宁朔将军、淮陵太守,建武年间,升迁为辅国将军、吴郡太守。后来大司马王敬则在会稽起兵造反,打着拥立萧子恪的旗号。齐明帝就把他和萧子恪的兄弟以及七十多个亲信都召集到西省,打算在晚上杀掉他们。结果萧子恪丢下吴郡的官职逃回家了,正好当天也到了建康,齐明帝这才作罢,任命萧子恪为太子中庶子。

萧鸾(东昏侯)即位后,萧子恪升迁为秘书监,兼任右军将军,不久又升任侍中。中兴二年,他又升迁为辅国谘议参军。天监元年,他的爵位被降为子,被任命为散骑常侍,兼任步兵校尉,但他因为生病没有赴任,后来改任光禄大夫,不久又升任司徒左长史。

子恪和他的弟子范等人,因为事情来到谢家拜访。高祖在文德殿接见他们,很随和地对他们说:“我想跟你们兄弟几个谈谈。这天下的宝物,本来就是公共的,不是靠蛮力就能得到的。如果没有天命,即使有项羽那样的实力,最终也会失败。就像班彪在《王命论》里说的:‘所求不过一金,然终转死沟壑’。你们应该好好读读这本书。”

宋孝武帝生性多疑,他的兄弟们只要有点名气,没有一个不是因为各种事情被毒死的,最后只留下景和一个。朝臣中,有人怀疑是天命所致而被杀害的,冤枉的、滥杀的接连不断;但也有怀疑是天命所致却没被杀害的,还有不知道天命而根本不怀疑的。当时虽然有人怀疑你的祖先,但也没办法拿他怎么样,这就是怀疑却奈何不得。还有不怀疑的,比如宋明帝本来就是个普通人,被免职了,怎么反而没事?再说我当时才两岁,他们怎么会知道我会有今天?所以说,命中注定的事情,不是人能害得了的,想害也害不着。

我刚平定建康城的时候,朝廷内外的人都劝我说:“现在时代变了,人心思稳,应该进行一些处置。”我当时就照做了,谁说不可以呢?我观察江左以来的政局,改朝换代必然伴随着相互残杀,这是伤了和气,所以国家气运通常不会长久,就像《尚书》里说的“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这就是一个道理。第二,齐梁虽然说是改朝换代,但和以前的情况不一样。我和你们兄弟虽然隔了两代,但宗族关系不算远。你们不要说兄弟是亲人,人家兄弟之间也有相处好的,也有相处不好的,更何况是五服以外的亲戚呢?齐朝刚建立的时候,大家同甘共苦,我的心腹都在你们家。你们兄弟年纪还小,可能不太了解这些情况。我和你们兄弟,就像一家人一样,怎么能不顾念这些,像路过一样呢?这就是第二个道理。

我有今天的地位,并不是我本来想要追求的。再说建武帝屠杀了你们家,让你们兄弟受苦。我起兵,不仅是为了报家仇,也是为了给你们兄弟报仇。如果你们能在建武、永元年间拨乱反正,即使我起兵像樊哙、邓通那样,我也会放下武器拥戴你们;就算你们想继续打下去,也是师出无名。我现在是给你们报仇,而且时代变了,我希望你们兄弟尽心尽力报答我。再说我借着战乱,代替了明帝的家天下,我没有夺取你们家的天下。以前刘子舆自称是成帝的儿子,光武帝说‘即使成帝复活,天下也回不来了,何况是子舆呢’。梁朝初期,有人劝我杀掉你们,我的回答跟当时劝宋孝武帝杀人的话一样:如果他们命中注定要死,我也杀不了;如果他们没有天命,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只会显得自己度量狭小。曹志是魏武帝的孙子,陈思王的儿子,在晋武帝时期还能做个忠臣,这就是你们的榜样。你们是宗室,情谊不同于其他人,应该坦诚相待,不要再有隔阂。过一会儿,你们就会明白我的心意。”

后来到了文献王时期,内斋直帐的宦官赵叔祖,天监初年做了台齐斋帅,在寿光省。高祖叫来赵叔祖说:“我本来认识你,在北第的时候,因为你是我的老熟人,所以经常差遣你。你最近见过北第的那些年轻人吗?”赵叔祖回答说:“最近一直在值班,很少出去,就算偶尔出去,也去不了那里。”高祖说:“如果你见到北第的那些年轻人,就转告他们我的意思:我今天虽然改朝换代了,但情同一家;只是现在根基还不稳,所以还没能重用那些年轻人,这不仅是因为时机还不成熟,也是为了让他们安心。让他们安心在家,以后你们就会明白我的心意。”赵叔祖就出去了,把高祖的话都传达给了他们。

老萧啊,他先是被任命去永嘉当太守。后来又调回朝廷,当了光禄卿,然后是秘书监。之后他又出外任职,当上了明威将军、零陵太守。十七年的时候,他又回朝当了散骑常侍、辅国将军。普通元年,升迁为宗正卿。三年后,又升任都官尚书。四年后,调到吏部。六年后,又升迁为太子詹事。到了大通二年,他又被外派,做了宁远将军、吴郡太守。三年后,他在任上去世了,享年五十二岁。朝廷下诏追赠他侍中、中书令的职位,谥号为“恭”。

他老萧家兄弟可真多,足足十六个,而且个个都在梁朝当官。其中比较有文化的有五个,就是他老萧、子质、子显、子云、子晖这五兄弟。老萧曾经跟自己亲近的人说过:“文史方面的事,我兄弟几个都干了,不用我再操心了,我只要安安心心做人,别犯错就行了。” 老萧年轻的时候也学过一些东西,还写过一些文章,不过后来都放弃了,所以没留下什么文集。

他弟弟子瑳,在太清年间也挺有名的,官做到吏部郎。后来遇到战乱,逃到东阳,结果不幸被盗贼害死了。

范景则,是子恪的第六个弟弟。永明十年(公元488年),他被封为祁阳县侯,担任太子洗马。天监初年(公元502年),他的爵位被降为子爵,先后担任后军记室参军和太子洗马,接着升任司徒主簿。后来因为母亲去世,他辞官守孝。范景则是个孝子,守丧期间非常悲伤,大家都知道。守孝期满后,他又担任司徒主簿,后来升迁到丹阳尹丞,再到太子中舍人。之后外放担任建安太守,回朝后任大司马南平王户曹属,从事中郎。南平王喜欢有才华的文人,对范景则特别赏识,曾经说过:“这是宗室里难得的人才啊!”还让他撰写《千字文》,文章写得非常漂亮,南平王还让记室蔡薳给它做注释。从此以后,南平王府里的文书,都由范景则起草。南平王去世后,范景则升任宣惠谘议参军,又担任护军临贺王正德的长史。正德担任丹阳尹时,范景则又担任他的信威长史,兼任尹丞。

他做了十多年官,一直都在外地做藩府官员,心里常常感到不满,因为他的几个兄弟都升迁很快,官位很高,这让他心里很不平衡。于是他写了一份奏章说:“我两次担任藩镇的首要辅佐官,河南的兄弟们都官居要职,而我却迟迟未能升迁。由于年龄的差距和时运的不同,即使得到皇帝的恩宠,也感到羞愧。”范景则年轻的时候,他和他的兄弟子显、子云,才华差不多,但是风度和仪表不如他们,所以仕途上也就有差距。他经常读《汉书》,读到杜缓兄弟“五人至大官,唯中弟钦官不至而最知名”这段,就反复吟诵,以此来比喻自己。

后来他又被任命为宣惠武陵王司马,但他没有接受,仍然担任中散大夫,然后升任光禄卿、廷尉卿。之后外放担任戎昭将军、始兴内史。回朝后,他担任太中大夫,然后升任秘书监。太宗即位后,召他为光禄大夫,并赐予金章紫绶,但他因为要抵御叛贼而没有接受。同年简皇后去世,朝廷让他和张缵一起撰写祭文,太宗看完后说:“现在丧礼虽然简略,但这篇文章却丝毫不逊色于以往的祭文。”不久,范景则生病去世,享年六十四岁。叛贼平定后,世祖皇帝追赠他金紫光禄大夫的称号,谥号为“文”。他留下文集三十卷。

滂和确兄弟俩从小就很有文采。唐太宗还是太子的时候,经常和邵陵王一起谈论萧氏家族的文人,滂和确也都在其中。滂做到尚书殿中郎、中军宣城王记室,他父亲范先生去世了。确呢,在太清年间,官至宣城王友、司徒右长史。等叛乱平定后,他去江陵,结果死在了关西。

显,字景阳,是恪的第八个弟弟。他从小就聪明伶俐,文献王对他特别看重,比其他儿子都更喜欢他。七岁的时候,就被封为宁都县侯。永元年末,按照王子的待遇被任命为给事中。天监初年,爵位降为了子。后来又升迁,做到安西外兵、仁威记室参军、司徒主簿、太尉录事。

显长得高大英俊,身高八尺。他爱好学习,擅长写作。曾经写过一篇《鸿序赋》,尚书令沈约看过之后称赞说:“这真是达到了阐明道理的最高境界,可以和《幽通赋》相媲美啊!”他还收集整理了各个版本的《后汉书》,考证其异同,编成了一部独具特色的书。他还主动请缨编写《齐史》,书写完成后,上奏朝廷,皇上就下令把它收藏在秘阁。后来又升迁,做了太子中舍人、建康令、邵陵王友、丹阳尹丞、中书郎,还代理宗正卿。之后外放为临川内史,回来后被任命为黄门郎。中大通二年,升迁为长兼侍中。高祖皇帝非常欣赏显的才能,又很看重他的仪表谈吐,每次在御宴上,高祖都会特意留心他,和他交谈。有一次,高祖皇帝很随意地对显说:“我正在编写《通史》,如果这本书写成了,其他的史书都可以废弃了。”显回答说:“孔子赞扬《易经》的道理,却摒弃了《八索》、《述职方》和《九丘》,圣人的做法如此,今天也是一样的。”当时大家都认为这是个非常精彩的回答。三年后,显在担任原职务的同时,又兼任国子博士。高祖皇帝所撰写的经义,还没有列入学官的课程,显在任职期间,上奏朝廷,请求增设一名助教和招收十名学生。他还主动请缨编写高祖皇帝的文集,以及《普通北伐记》。那一年,他升任国子祭酒,又加任侍中,在学校里陆续讲解高祖皇帝的《五经义》。五年后,他被选为吏部尚书,侍中职位依旧保留。

萧子显这个人啊,性格挺孤傲的,很有才气。后来他当了选官,见了很多达官贵人,也不跟人家说话,就只是轻轻挥挥扇子,那些衣冠楚楚的大人物心里都挺不爽的。但是呢,皇帝老早就看重他了,还在太子的时候,就经常拉着他一起喝酒聊天。有一次,萧子显起身去换衣服,皇帝就对在座的其他人说:“我以前只听说过世上有人才出众,今天才知道萧尚书才是真材实料啊!”可见皇帝对他有多重视。大同三年,萧子显被任命为仁威将军、吴兴太守,结果没多久就去世了,那年他才四十九岁。皇帝下诏说:“仁威将军、吴兴太守萧子显,才华横溢,是朝廷的栋梁之才。可惜英年早逝,朕甚是悲痛!追赠他侍中、中书令的职位,现在就为他举行哀悼仪式。”等到要给他上谥号的时候,皇帝亲笔写了诏书:“他恃才傲物,就谥号他为‘骄’吧!”

萧子显曾经写过一篇《自序》,大概意思是这样的:“我曾经是邵陵王的老师,后来回到京城,回想以前,我就像楚国的唐昧、宋玉,梁国的严忌、邹阳一样。我这一辈子啊,挺喜欢写文章的,虽然没有取得很大的成就,但是心里已经很满足了。要说我那些作品,什么登高远眺,临水送别,春风拂面,秋月当空,大雁南飞,落叶飘零,只要有感而发,我都能写出来。前朝的贾谊、傅毅、崔浩、马融、邯郸淳、缪袭、路乔等名士,都是靠文章成名的,所以我也经常写诗歌来歌颂他们,把自己和古人相比较。天监十六年,我参加了重阳节的宫廷宴会,那么多人在场,皇帝却单独点名让我作诗,说:‘现在景色这么好,你应该写一首好诗啊。’诗写完后,皇帝又说:‘你真是个才子啊!’我心里想,皇帝这么看重我,这可不是我求来的啊!跟贾谊相比怎么样呢?还真不好说。我写东西呢,很少刻意去追求功名,都是灵感来了就写,从不勉强自己。年轻时写的诗赋,比如《鸿序》,就融汇了各种风格,内容也十分丰富,很多人都传颂我的作品,所以名气也传播得很快。”

萧子显著有《后汉书》一百卷,《齐书》六十卷,《普通北伐记》五卷,《贵俭传》三十卷,文集二十卷。

话说萧序和萧恺兄弟俩,从小就挺有名气的。萧序啊,在太清年间,当过太子家令、中庶子,都管着记录文书这些事。后来发生战乱,他死在了城里。

萧恺呢,一开始是国子监的学生,考试成绩特别好,州里又推荐他当秀才。然后,他先当了秘书郎,后来升了太子中舍人、王府主簿、太子洗马,他爹去世后,他就辞官回家守孝去了。守孝期满后,他又被任命为太子洗马,后来又升了中庶子,也管着记录文书。他一路升迁,当上了宣城王文学、中书郎、太子家令,还都管着记录文书。萧恺的才学和名声都很好,当时人们都拿他和他的父亲相比。唐太宗还在东宫的时候,就早早地看重了他。

有一次,中庶子谢嘏被派去建安做官,在宣猷堂设宴送行,大家都被叫来赋诗,规定要用十五个特殊的韵脚。萧恺第一个写完,而且写的特别好。太宗和湘东王就说:“萧筠(萧恺的父亲)本来就是老资格了,现在后辈里又出了个萧恺,真是个有才华的人啊!”

之前,太学博士顾野王奉命编撰《玉篇》,太宗觉得这本书详略安排得不太合适,因为萧恺学识渊博,尤其擅长文字方面,所以就让他和一些学士一起修改润色。后来萧恺升任中庶子,还没来得及上任,就被调到吏部当郎中去了。太清二年,他又升任御史中丞。没过多久,侯景造反,萧恺在城里升任了侍中,不久后就去世了,那年他才四十四岁。他写的文章集子,现在都失传了。

子云,字景乔,是子恪的第九个弟弟。他十二岁那年,也就是齐建武四年,被封为新浦县侯,自己写奏章上报朝廷,文章就很有文采了。天监年间,爵位被降为了子爵。他长大后勤奋好学,因为发现晋代的典籍没有完整的,年纪轻轻就下决心要编撰书籍,到二十六岁的时候,书终于写成了,他就上奏朝廷,皇上把书交给了秘阁保存。

子云性格沉稳安静,不喜欢追求官位。三十岁的时候,才开始做官,当上了秘书郎。后来升迁为太子舍人,撰写了《东宫新记》,上奏朝廷,皇上赏赐了他很多丝绸。他又陆续升迁为北中郎外兵参军、晋安王文学、司徒主簿、丹阳尹丞。当时湘东王担任京尹,非常赏识他,待他如同平民百姓间的知己好友一样。他又升迁为北中郎庐陵王谘议参军,兼任尚书左丞。大通元年,他被任命为黄门郎,不久又升迁为轻车将军,兼任司徒左长史。第二年,他调回朝廷任职吏部。第三年,升迁为吏部尚书,兼任侍中。中大通元年,他升任太府卿。三年后,外放为贞威将军、临川内史。他在当地以温和的治理著称,百姓和官员都很拥戴他。回朝后被任命为散骑常侍,不久又再次担任侍中。大同二年,他升迁为员外散骑常侍、国子祭酒,并兼任南徐州大中正。过了一段时间,他又再次担任侍中,祭酒、中正的职位仍然保留。

梁朝初期,祭祀用的乐曲歌词都是沈约写的,一直沿用到现在。 后来,一个叫子云的人上书皇帝,建议修改这些歌词。他在奏章里说:“陛下您崇尚礼乐,重视郊庙祭祀,您懂得周公和孔子的道理,您改革了祭祀用的牲畜,您的德行感动了上天,您用黍稷、蘋藻等祭品诚心祭祀。国家的制度如同日月一样光明,您的教诲将流传给后代帝王。我担任斋官,发现伶人演唱的乐曲,还在用以前祭祀旧牲畜时的老歌。在圜丘祭天时,歌词里还说‘式备牲牷’;北郊祭祀时唱的《諴雅》,也唱着‘牲云孔备’;清庙祭祀的歌里,还唱着‘我牲以洁’;早朝祭祀时,还在唱着‘朱尾碧鳞’。这些歌声伴随着鼓乐钟声,与现在新的祭祀制度不符。我负责教化百姓,觉得这些歌词应该改改,不知道您是否同意修改乐曲歌词?”

皇帝批复说:“这是相关部门墨守成规,应该赶紧改!”然后就让子云来重新编写歌词。皇帝又下令说:“郊庙的歌辞,应该用典雅庄重的语言,不能夹杂子史之类的浅显文字;沈约写的那些歌词,有很多错误。”

子云回复皇帝说:“殷商时期祭祀祖先和举行朝会时,乐曲都用雅乐命名,理应从《五经》中选取合适的素材,这是圣人制定的教化。但汉朝以来的祭祀乐曲,并没有完全采用经典的文句;沈约写的那些歌词,更是浅显杂乱。我之前修改了沈约的十首乐曲,因为我知道祭祀的牲畜已经改了,所以应该修改歌辞,但之前一直沿用旧例,也没觉得有什么不妥。现在奉了您的旨意,我才恍然大悟。我资质愚钝,经过一番努力后,终于明白了您的意思,我按照您的旨意,把沈约写的歌词全部改了。我主要参考了《五经》,其次是《尔雅》、《周易》、《尚书》、《大戴礼记》,这些都是典籍。我也参考了唐尧虞舜时期的典籍,以及殷商的《颂》和周朝的《雅》,这些歌颂的内容虽然都一样,但又都记载了当时的具体情况。大梁时期改革服饰,崇尚文化,制定礼乐制度,其意义远超三代;而沈约写的歌辞,只是反复歌颂圣明的德行,根本没有提到朝廷的功绩。《雅》《颂》的先例,沈约的做法违背了这个传统。陛下您制定的《乐论》,其音律、乐理、文辞都非常精深,是千古不易的典范,是礼乐教化的典范,是国家治理成功的标志。我参考了这些内容,根据具体情况,阐明朝廷的功绩。我苦思冥想好多天,现在终于完成了,特呈上给您过目。”皇帝批准并开始使用子云新写的歌词。

谢眺,字子云,书法特别厉害,是当时公认的楷模。他自己说,他擅长模仿钟繇和王羲之的书法,但又会稍作改变。他曾经这样回复皇帝的诏令:“我以前没啥大本事,就跟着当时的潮流,临摹王羲之的字,花了好多年的时间。二十六岁那年,我写了《晋史》,写到《二王列传》的时候,想写一篇用草隶书体写的评论,但总觉得表达不出来我的意思,就没写完,只简单地提到了飞白书的风格。十多年后,我才看到您下诏让我写一篇关于书法的文章,仔细研究了笔法,彻底明白了字体的精髓;我也明白了王羲之比不上钟繇,就像王献之比不上王羲之一样。从那时起,我深入思考,才真正领悟了隶书的精髓,开始超越王献之,完全效仿钟繇。从那以后,我自己也感觉书法水平提高了不少。”他的书法作品深受高祖皇帝的赏识,高祖曾经评论谢眺的书法说:“笔力雄健有力,心手配合默契,技艺超过杜度,美感超过崔实,可以和钟繇并驾齐驱了!”皇帝对他的书法评价这么高。

七年后,谢眺被任命为仁威将军、东阳太守。大同元年,他回到朝廷,担任宗正卿。太清元年,他又被任命为侍中、国子祭酒,兼任南徐州大中正。两年后,侯景叛乱逼近,谢眺逃到民间躲避。三年三月,宫城失守,他东逃到晋陵,最终在显灵寺的僧房里饿死了,享年六十三岁。他留下了《晋书》一百一十卷和《东宫新记》二十卷。

他的第二个儿子谢特,字世达,很早就成名了,也擅长草隶书。高祖皇帝曾经对谢眺说:“王献之的书法,比不上王羲之。最近我看到了谢特的书法,竟然能和你媲美了!”谢特做过著作佐郎、太子舍人、宣惠主簿、中军记室等官职。后来被外放为海盐令,因为犯了错误被免职。他二十五岁的时候就去世了,比他父亲谢眺死得早。

谢晖,字景光,是谢眺的弟弟。他从小就阅读史书,也有文采。他最初担任员外散骑侍郎,后来升任南中郎记室。之后被外放为临安令。他性格恬静,兴趣爱好不多,曾经参加在重云殿举行的皇帝听讲《三慧经》的活动,后来还为此写了一篇赋文呈献给皇帝,深受赞赏。之后他升任安西武陵王谘议,兼任新繁令,跟随武陵王升迁为仪同从事、骠骑长史,最终去世。

姚察,陈朝的吏部尚书,他说:以前魏国靠着武力推翻了汉朝的统治,晋朝则是因为掌握了朝政的宰辅才取代了魏国,这跟古代那种以德服人、禅让的传统不一样。所以晋朝打压前朝皇室宗亲,断了百姓对汉朝的念想。 但是你看,刘晔、曹志这些人,在晋朝朝廷上还很显赫;等到宋朝,汉朝的皇族后裔就成了被废黜的姓氏了。到了齐朝,宋朝的亲戚,全都给杀光了。齐朝的国祚不长,也是因为这个原因。梁朝革命的时候,没有吸取前朝的教训,所以萧恪兄弟和他们的宗族亲属,都根据各自的才能担任官职,朝中到处都是他们的人,这跟以前的情况没什么两样,哪里比得上魏朝对汉朝,晋朝对魏朝那么狠呢? 由此可见,高祖(梁武帝)的胸襟宽广,比前朝的帝王们要高明得多啊!

“昔魏藉兵威而革汉运,晋因宰辅乃移魏历,异乎古之禅授,以德相传,故抑前代宗枝,用绝民望。” 这说的就是魏晋之间的权力更迭,跟古代那种和平的禅让完全不同,晋朝为了巩固统治,打压汉室宗亲,断了百姓对汉朝的念想。

“然刘晔、曹志,犹显于朝;及宋遂为废姓。而齐代,宋之戚属,一皆歼焉。其祚不长,抑亦由此。” 可是你看,魏晋之间,汉朝的旧臣刘晔、曹志还在晋朝朝廷上担任要职。但到了宋朝,汉朝皇族就成了被废除的姓氏了;到了齐朝,宋朝的亲戚都被杀光了,所以齐朝的国祚也很短,这都是前朝统治者没有吸取教训的结果。

“有梁革命,弗取前规,故子恪兄弟及群从,并随才任职,通贵满朝,不失于旧,岂惟魏幽晋显而已哉。君子以是知高祖之弘量,度越前代矣。” 梁朝建立的时候,没有学习魏晋的这种做法,萧恪兄弟和他们的宗族亲属都能根据才能担任官职,朝中到处都是他们的人,这跟前朝的情况没什么区别。 所以说,高祖梁武帝的胸襟宽广,比前朝的帝王们高明得多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