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休源,字庆绪,是浙江绍兴人。他是东晋丹阳太守孔冲的八世孙。他曾祖父孔遥之做过宋朝尚书水部郎。他父亲孔珮,在齐朝做过庐陵王记室参军,早早去世了。

休源十一岁就成了孤儿,他守丧非常孝顺,每当看到父亲生前写的字,就悲伤得痛哭流涕,控制不住自己,旁人都忍不住跟着掉眼泪。后来,他去吴兴拜沈驎士为师学习经书,大致掌握了经书的大义。建武四年,州里举荐他为秀才,太尉徐孝嗣看了他的策论,非常欣赏,对周围的人说:“董仲舒、华歆这些人,也不过如此,这小子真是后生可畏啊!看看他的策论,简直就是辅佐君王的奇才!”琅邪王融和他关系很好,就把他推荐给了司徒竟陵王,让他做了西邸学士。梁朝建国后,他和南阳的刘之遴一起被任命为太学博士,当时大家都认为这是个很好的选择。

休源刚到京城,住在宗室少府卿孔登家里。有一次,他去庙里参加祭祀活动,侍中范云正好碰见他,非常赞赏他,说:“没想到今天能突然见到这样清秀的面容,真是让我眼前一亮,感觉像拨开云雾见到了天日一样!”后来,范云派人到少府孔登家,孔登赶紧整理衣冠,以为范云要来见他,结果范云却直接去了休源家,两人高谈阔论了一整天,一起坐车回家。孔登为此感到非常惭愧。尚书令沈约当时权势显赫,每天来访的人络绎不绝,但休源即使后来到,沈约也一定虚心礼貌地接待他,让他坐在自己旁边,一起讨论文章和典故。休源为人,就是这样受到大家的推崇。

不久,他被任命为临川王府行参军。高祖曾经问吏部尚书徐勉说:“现在国家刚刚建立,需要一位既有学问又懂朝仪的人担任尚书仪曹郎,你帮我想想,谁合适?”徐勉回答说:“孔休源见识广博,熟悉历史典故,从晋朝、宋朝的《起居注》到各种史书,他都能倒背如流。”高祖本来就听说过他,当天就兼任他为尚书仪曹郎中。当时朝廷有很多事情需要改动,每当遇到需要查阅以前的事情时,休源都能根据他熟记的史料迅速做出判断,从不迟疑。吏部郎任昉经常称他为“孔独诵”。

孔休源当了建康监狱的狱正,处理案件,判案很公正,很少有冤假错案。后来有人被选为狱官,高祖皇帝还拿休源来激励他们呢。

后来,他升任中书舍人,又当了司徒临川王府的记室参军,之后又升任尚书左丞。他整顿礼仪考试,大家都觉得他做得很好,很符合大家的期望。当时太子詹事周舍写了一本《礼疑义》,从汉朝魏朝一直到齐朝梁朝的礼仪制度都搜集整理在里面,休源的奏章也都被收录进去了。

接着,他被任命为给事黄门侍郎,然后升任长兼御史中丞。他为人正直,秉公执法,从不徇私枉法,朝中百官都很敬畏他。之后他又升任少府卿,还兼任丹阳尹。

后来他又外放,当了宣惠晋安王府的长史、南郡太守,还代理荆州府州的事务。高祖皇帝对他说:“荆州地处上游要冲,地位非常重要,现在我把这么重要的任务交给一个‘十岁孩子’(指年轻有为),你一定要好好辅佐他,不要害怕像周昌那样敢于直言进谏啊!”休源回答说:“我才能平庸,却得到您的如此重用,我一定尽心竭力,效仿您的一点点功绩。”皇帝很满意他的回答,就下令告诉晋安王说:“孔休源是人中龙凤,你年纪还小,凡事都要向他学习。”

没过多久,始兴王嶦代替晋安王镇守荆州,休源又当了晋安王府的长史,南郡太守,继续代理府州事务。他在荆州任职期间政绩显著,为人公正,从不徇私舞弊,高祖皇帝对他非常赞赏。

之后,他被任命为通直散骑常侍,掌管羽林监,后来又转任秘书监,升任明威将军,再次担任晋安王府的长史、南兰陵太守,并被特别授权代理南徐州事务。休源多次辅佐诸王,深受百姓爱戴,诸王也非常倚重他,军队和地方的要事,都先和他商量。晋安王还在自己的书房里另外摆了一张床,说:“这是孔长史的座位”,别人都不能坐,可见晋安王对他的尊重。

孔休源先是被任命为太府卿,没多久又当上了都官尚书,紧接着,又担任了太子中庶子。到了普通七年,扬州刺史临川王宏死了。高祖皇帝跟大臣们商量,谁来接替临川王在扬州的职位,这事儿拖了挺久。当时那些达官贵人、皇亲国戚,都想着能捞到这个肥差。高祖皇帝说:“我已经找到合适的人选了。孔休源这个人,才华横溢,见识广博,非常适合这个职位。”于是,就封孔休源为宣惠将军,让他去监察扬州。

孔休源一开始是临川王的幕僚,临川王去世后,他接管了扬州的政务,当时大家都觉得他很荣幸。扬州可是个大城市,政务繁杂,公文堆积如山,但孔休源处理得井井有条,一点也不拖泥带水,而且从不徇私舞弊,谁来求情都没用。到了中大通二年,他又被加封为金紫光禄大夫,继续监察扬州。他多次上书请求辞官,皇上都优诏不准。他在扬州白天处理诉讼案件,晚上就看书学习。每次皇帝出巡,都会把一些军国大事交给他处理。

昭明太子死了,皇上当晚就下令召孔休源进宫赴宴,和大臣们一起商议立晋安王为皇太子。四年后,孔休源生病了,高祖皇帝派使者去探望,还送去很多药,每天都有十多剂。那年五月,孔休源去世了,享年六十四岁。他遗嘱薄葬,祭祀只用简单的素菜。高祖皇帝为此流泪,对谢举说:“孔休源为官清正忠诚,正直无私,我正想和他一起治理国家,弘扬王道,没想到他突然去世了,我非常痛心啊!”谢举回答说:“这个人清廉刚正,现在很少见了,我私下里为陛下惋惜啊!”皇上下了道旨:“慎终追远,这是历代的规矩;褒奖功臣,这是先王的典章制度。宣惠将军、金紫光禄大夫、监扬州孔休源,品德高尚,胸襟宽广,升官加爵,名声远扬。他治理神州大地,政绩受到歌颂,正要兴盛仁寿,巩固礼教,却突然去世了,朕非常悲痛。追赠他散骑常侍、金紫光禄大夫的官职,赐予上等棺材一具,布匹五十匹,钱五万,蜡烛二百斤。择日举哀。丧事所需,都可以随意支取。谥号为‘贞子’。”皇太子也下了手令:“金紫光禄大夫孔休源,为人正直,行为清廉。以前在西面的渚宫,东面的枌壤,辅佐政务,都尽心尽力。他的办事认真细致,为人清廉正直,无人能及。如今他突然去世,我非常悲痛。现在要为他举哀,丧事要按照礼制办理。”

孔休源从小父母双亡,但他志向高远,品格刚正,精通治国之道。生活俭朴,学识渊博,为官办事,从不畏惧权势,总是把国家大事放在心上。高祖皇帝非常信任他,他历任要职,从未有过任何过错。他为人谨慎细心,兴趣爱好很少。出入宫廷,从不谈论宫中之事,因此世人都很尊重他。他收藏的书籍有七千多卷,都是他亲自校对的,他所写的奏章、弹劾文章,整理成十五卷。

他的长子孔云童,也继承了他父亲的优秀品质,但是非常信奉佛教,持守各种戒律。官至岳阳王府谘议、东扬州别驾。

宗轨这孩子,从小就聪明伶俐,很有见识。他当过尚书都官郎、司徒左西掾、中书郎,一路升迁。

江革,字休映,是济阳考城人。他爷爷江齐之,做过宋朝尚书金部郎;他爸爸江柔之,做过齐朝尚书仓部郎,为人孝顺,可惜因为母亲去世过度悲伤而英年早逝。江革从小就聪明过人,很早就展现出才华,六岁就能写文章了。他爸爸很赏识他,说:“这孩子将来一定会光宗耀祖!”九岁的时候,江革就失去了父亲,他和弟弟江观一起成了孤儿,生活贫困,身边也没有老师和朋友,兄弟俩互相鼓励,刻苦读书,从不懈怠。十六岁的时候,他又失去了母亲,以孝顺闻名。守孝期满后,他和弟弟一起去了太学,成为国子生,考试成绩名列前茅。齐朝的中书郎王融和吏部尚书谢朓都很欣赏他。有一次谢朓值夜班回来,去看望江革,那天正好下大雪,看到江革盖着破旧的棉絮,铺着单薄的席子,却仍然刻苦学习,谢朓感叹了好久,便脱下自己穿的短袄,还亲手把自己的毡子撕下一半给江革当被子,然后才离开。司徒竟陵王听说江革的名声,把他招为西邸学士。江革不到二十岁就考中了南徐州秀才。当时豫章太守胡谐之在南徐州办事,王融写信给胡谐之,让他推荐江革。胡谐之正要推荐琅邪王汎,就用江革代替了王汎。江革很快就被任命为奉朝请。

仆射江祏非常器重他,江祏当时担任太子詹事,就推荐江革做了他的府丞。江祏当时权势很大,认为江革很有才能,能辅佐国家,所以让他参与处理政务,朝廷的诏书、文告、檄文,都交给江革起草。江革做事很谨慎,不张扬,外人根本不知道。后来江祏被杀,他的宾客都受到了牵连,只有江革凭借自己的智慧逃过一劫。

他一开始是尚书驾部郎。中兴元年,高祖攻打石头城的时候,当时的吴兴太守袁昂占据郡城抵抗义军,高祖就派他写信给袁昂。他当场就写好了,文章辞藻华丽,文采斐然,高祖非常欣赏,于是让他和徐勉一起负责掌管文书。后来建安王当了雍州刺史,上表请求让他当自己的记室,于是他就当上了征北记室参军,还兼任中庐令。他和弟弟革观兄弟俩感情深厚,一直住在一起,舍不得分开,就苦苦请求让弟弟也跟着他一起去,于是就让革观当了征北行参军,也兼任记室。当时吴兴的沈约和乐安的任昉都很欣赏他们兄弟俩,任昉还给他写信说:“这次雍州府真是选拔到了优秀人才,文书方面的工作,都由您兄弟俩负责,这真是‘驭二龙于长途,骋骐骥于千里’啊!” 在去雍州的路上,途径江夏的时候,弟弟革观不幸病死了。

他当时在雍州,受到建安王的礼遇,就像对待普通朋友一样。后来建安王被朝廷征召到建康做丹阳尹,就让他当自己的记室,还兼任五官掾,后来又升任通直散骑常侍,建康正。之后他多次升迁,先后担任秣陵令、建康令。他为政清明严厉,那些豪强地主都对他敬畏三分。后来他又回到朝廷,先后担任中书舍人、尚书左丞、司农卿,之后又外放担任云麾晋安王长史、寻阳太守,并代理江州府事。 接着他又调任仁威庐陵王长史、太守,仍然代理府事,因为他为人清正严厉,所以所有州县的人都对他敬畏三分。当时很多小王子的幕僚都巴结上司,但他坚持正直,从不和那些同流合污的人同坐。

不久他又升任左光禄大夫、南平王长史、御史中丞,他敢于弹劾那些权贵,从不畏惧。

江革先生先是在少府卿任上,后来外放,先后担任贞威将军、北中郎将南康王长史、广陵太守,之后又改任镇北豫章王长史,将军和太守的职位都保留着。那时候魏国的徐州刺史元法僧投降了北魏,江革奉命跟随王爷驻守彭城。彭城失守后,江革因为不擅长骑马,就乘船回家,路过下邳,结果被魏军抓住了。

魏国的徐州刺史元延明听说过江革的名声,对他非常客气。江革说自己脚疼,不能行跪拜之礼。元延明本来想加害于他,但看到江革态度坚决,神情严肃,反而对他另眼相看,尊重了起来。当时祖暅也一同被抓了,元延明让祖暅写《欹器》和《漏刻铭》。江革骂祖暅说:“你享受着朝廷的厚恩,却还没来得及报答,现在却为敌人写铭文,真是辜负了朝廷!”元延明听说后,就命令江革撰写丈八寺碑和祭祀彭祖的祭文。江革推辞说自己被囚禁已久,没有心思写这些。元延明更加逼迫他,甚至要鞭打他。江革怒目而视,说道:“我江革今年六十岁了,不能为国捐躯报效朝廷,今天能死也算幸运,我誓死也不会为你们执笔!”元延明见他如此刚烈,知道无法让他屈服,只好作罢。每天只给他三升粗粮,让他勉强维持生命。

后来,魏主讨伐中山王元略的叛乱,就把江革和祖暅释放了,送他们回朝。朝廷下诏说:“前贞威将军、镇北长史、广陵太守江革,才思敏捷,在朝堂上刚正不阿,危急关头毫不动摇,是朝廷的栋梁之才。任命他为太尉临川王长史。”

高祖皇帝非常崇信佛教,朝中许多大臣都请求受戒。江革也虔诚信仰因果报应,但高祖皇帝不知道,误以为他不信奉佛教,就赐给他一首五百字的《觉意诗》,诗中写道:“惟当勤精进,自强行胜修;岂可作底突,如彼必死囚。”并以此告诫江革和其他达官贵人。高祖又手书一信说:“世间因果报应,不可不信,岂能像你对元延明那样蛮横不讲理呢?”江革于是上奏朝廷,请求受菩萨戒。

皇上任命江革为少府卿、长史、校尉。当时武陵王在东州,有点儿太嚣张了,皇上召见江革,直接下命令说:“武陵王年纪轻,臧盾性格又软弱,管不住他,想让你去代替他办事。除了你,别人不行,别跟我推辞!” 于是江革被任命为折冲将军、东中郎武陵王长史、会稽郡丞,并代理府州事务。

江革以前的门生故吏,好多都在东州,听说江革要来,都带着礼物去迎接他。江革说:“我从来不收礼,不能只接受老朋友的礼物。”到了州府,他只靠公家发的俸禄生活,饮食从不讲究。会稽郡地广人多,每天的官司能有几百件,江革都能一一判决,没有一件积压下来。该赏的赏,该罚的罚,老百姓安居乐业,官吏们也敬畏他,整个州城都对他感到害怕。琅邪王骞做山阴县令的时候,贪污受贿特别严重,听说江革来了,吓得赶紧自己辞职了。武陵王也开始敬畏江革,两人关系变得很好。每次侍奉武陵王宴饮,江革都会和他谈论《诗经》和《尚书》,武陵王因此也开始喜欢学习和欣赏文学。江革的幕僚沈炽文把武陵王写的诗歌呈献给高祖皇帝,高祖皇帝对徐勉说:“江革果然能胜任他的职位。”于是,江革被提升为都官尚书。

江革将要离开会稽郡回朝,百姓都很舍不得他,纷纷送礼,但他一样都没收。送行的官员按照惯例给他准备了一艘大船,江革也没要,只乘坐着官府分配给他的一条小船。这条小船又窄又倾斜,根本没法好好睡觉。有人对江革说:“船这么不平稳,渡江很危险,应该把重的东西挪挪位置,让船身平衡一些。”江革什么值钱的东西都没有,就在西陵的岸边捡了十多块石头放在船底压舱。他清贫到这种地步。后来,他又被任命为吴郡太守。

当时吴郡境内很荒凉,而且盗贼横行。江革到任后,只有公家配给他的二十个卫兵,百姓都担心无法镇压盗贼;巡逻的士兵也怕盗贼。江革就广泛施恩惠安抚百姓,严格执行法令,结果盗贼平息了,百姓和官吏都安定下来了。

武陵王派江革去江州,就说:“我得到了江革这么优秀的文人,文采清丽,怎么可能一天都忘记他呢?一定要和他一起好好享受生活。”于是就上奏朝廷,让江革和他一起同行。后来又提升江革为明威将军、南中郎长史、寻阳太守。后来又征召他进京做度支尚书。江革很喜欢提拔奖励平民百姓,为后辈年轻人树立好名声,所以当时很多有学问的士子都纷纷投奔他。

那时候尚书令何敬容负责选拔官员,选拔的人很多都不是合适的人选。江革为人正直刚强,每次上朝参加宴会,总是直言不讳地褒贬官员,因此得罪了一些权贵,于是就借口生病辞官回家了。后来又担任光禄大夫、领步兵校尉、南、北兖州大中正这些闲职,过着悠闲自在的生活,以诗酒自娱。大同元年二月,江革去世了,追谥为“强子”。他留下了二十卷集子,流传于世。江革一生做过八个府的长史,四个王的长史,三次担任二千石的高官,身边却没有任何侍妾,家里穷得揭不开锅,后世的人都因此敬重他。

江革的长子江行敏,好学多才,官至通直郎,可惜英年早逝,留下五卷集子。次子江从简,从小就有文采,十七岁的时候就写了一首《采荷词》来讽刺何敬容,当时很受赞赏。后来做了司徒从事中郎。侯景叛乱的时候,被任约杀害。他的儿子江兼,跪地磕头,血流满面,请求代替父亲受死,用自己的身体保护父亲,结果父子俩都被杀害了,天下人都为此感到悲痛。

史书上评论说:高祖皇帝重视政治和道义,孔休源凭借见识和才能得到赏识,正赶上好时候,这真是幸运啊!江革聪明敏捷,正直刚强,也是一代名臣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