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举,字言扬,是中书令谢览的弟弟。他从小就爱学习,很会说话,跟哥哥谢览一样有名。谢举十四岁的时候,曾经写诗送给沈约,沈约还特别欣赏他的诗。当时人们都说:“王家有王筠、王泰,谢家有谢览、谢举。”王筠和王泰是王家兄弟的小名。谢举一开始当秘书郎,后来升迁为太子舍人、轻车功曹史、秘书丞、司空从事中郎、太子庶子、家令,负责管理东宫的文书档案,深受昭明太子的赏识。秘书监任昉调任新安郡的时候,谢举还写诗送别他,诗里说:“哪里会想到年老体衰的人,竟然还指望我这个老家伙呢?”可见他当时的感情有多深。有一次在华林园参加宴会,高祖皇帝问谢览关于谢举的情况,谢览回答说:“谢举的才学远远超过我,只是喝酒不如我。”高祖皇帝听了非常高兴。谢举后来升迁为太子中庶子,仍然负责管理文书档案。

天监十一年,谢举升任侍中。十四年,他出任宁远将军、豫章内史,治理地方非常出色,深受百姓爱戴。十八年,他又回到朝廷担任侍中,兼任步兵校尉。普通元年,他出任贞毅将军、太尉临川王长史。四年,他回朝担任左民尚书。同年,他又升任掌管吏部的官员,不久因为公事被免职。五年,他再次被任命为太子中庶子,兼任右军将军。六年,他又担任左民尚书,兼任步兵校尉。不久,他又调任吏部尚书,随后又加任侍中。之后,他出任仁威将军、晋陵太守。他在晋陵为官期间,清正廉洁,百姓都受到他的感化,境内一片祥和。他离任的时候,当地官员百姓都到朝廷请求为他立碑,皇帝也准许了。大通二年,他回朝担任侍中、五兵尚书,还没正式上任,就又调任掌管吏部,仍然保留侍中的职位。谢举的祖上谢庄在宋朝时期两次担任选官,而谢举自己也三次担任这个职位,这在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

谢举知识渊博,尤其擅长玄学和佛教义理。他在晋陵郡做太守的时候,经常和高僧一起讲经论道,就连名士何胤都从虎丘山赶来听讲。当时的情景非常热闹。在此之前,北渡来的学者卢广精通儒学,担任国子博士,经常在学校讲学,就连仆射徐勉以下的大臣都去听讲。谢举也去听讲,几次驳倒卢广,他的言辞流畅而有道理。卢广非常佩服他,还用自己拿着的麈尾推荐他,以此来表示对他的尊重。

四年后,他升任侍中。五年后,他又升迁为尚书右仆射,侍中这个职位还是照旧保留着。大同三年,他因为生病上书请求辞职,改任右光禄大夫,朝廷还给他配了二十个亲信侍卫。同年,他又被外放,担任云麾将军、吴郡太守。之前,何敬容在吴郡当官时政绩显著,人们都称他为“何吴郡”。而他上任后,政绩也差不多能和他相比。

六年后,他回朝任侍中、中书监,还没来得及上任,就被提升为太子詹事、翊左将军,侍中职位依旧保留。他父亲去世后,他继承了父亲的爵位,在齐朝一直做到这个官职。他多次上表请求改任其他职位,但皇帝下令不允许,过了很久他才正式上任。九年后,他升任尚书仆射,侍中和将军的职位仍然保留。虽然他位居宰相,却很少参与朝政,经常以生病为由请求辞职。皇上总是准假,还亲自写信给他开药方,并额外赐给他上等药物。皇帝对他的恩遇就是这样。同年,他兼任掌管选官的尚书仆射。太清二年,他升任尚书令,侍中和将军的职位依然保留。这一年,侯景攻打京城,他在京城被围困中去世了。朝廷追赠他侍中、中卫将军、开府仪同三司的官职,侍中和尚书令的职位也依旧保留着。可惜的是,他的文集在战乱中都丢失了。

他的两个儿子,禧和嘏,都很早就成名了。嘏,在太清年间,先后担任太子中庶子,后来外放担任建安太守。

何敬容,字国礼,是庐江人。他祖上何攸之,做过宋朝的太常卿;父亲何昌寓,做过齐朝的吏部尚书;都是当时有名的人物。何敬容出身名门望族,年轻的时候就被选为齐武帝的女儿长城公主的驸马,官拜驸马都尉。

天监年间初期,他先担任秘书郎,然后一步步升迁,做过太子舍人、尚书殿中郎、太子洗马、中书舍人、秘书丞,最后升任扬州治中。之后外放担任建安内史,他为官清廉,政绩显著,深受百姓和官员的爱戴。 回朝后,他被任命为黄门郎,又陆续升迁为太子中庶子、散骑常侍、侍中、司徒左长史。普通二年,他又担任侍中,兼领羽林监,不久又兼任本州的大中正。没过多久,他担任吏部尚书,在选拔官员方面公正严明,大家都说他称职。普通四年,他外放担任招远将军、吴郡太守,他勤政爱民,处理诉讼案件非常精明,在吴郡任职四年,政绩冠绝天下。当地官员和百姓一起上书请求朝廷为他树碑立传,皇帝也准许了。

大通二年,他被征召担任中书令,还没来得及上任,又被任命为吏部尚书,兼领右军将军,不久又加任侍中。中大通元年,改任太子中庶子。何敬容身高八尺,皮肤白皙,眉清目秀。他为人端庄稳重,非常注重衣着打扮,总是穿戴得非常鲜艳华丽。每次上朝,他的仪容举止都非常出色,令人瞩目。三年后,他升任尚书右仆射,参与选拔官员的事务,仍然兼任侍中。当时,仆射徐勉负责掌管机密要事,因为生病请求辞职,于是推荐何敬容接替他的职位,所以何敬容才得到了这个任命。五年后,他升任左仆射,加封宣惠将军,并配备了佐史,仍然兼任侍中和参与掌管机密要事。

大同三年正月,朱雀门发生火灾,高祖对群臣说:“这座城门设计得过于狭窄,我本来想重新建造它,没想到却遭遇了天火。”大家都面面相觑,不知该如何回答。只有何敬容说:“这正是所谓‘陛下‘先天而天不违’啊!”当时大家都认为这是个绝妙的回答。不久,他又升任中权将军、丹阳尹,仍然兼任侍中、参与掌管机密要事和佐史。五年后,他升任尚书令,仍然兼任侍中、将军、参与掌管机密要事和佐史。

范敬容在朝廷当官很久了,对以前的那些事儿门儿清,而且聪明能干,处理政务认真细致,每天一大早就开始工作,一直忙到很晚才休息。从晋朝、宋朝开始,当宰相的那些人,个个都是那种风雅潇洒的文人,就范敬容一个人勤勤恳恳地处理各种琐碎事务,所以很多人看不起他,笑话他。当时有个叫萧琛的儿子,是个有点轻浮的人,还专门写了首诗叫《离合》来嘲笑范敬容,范敬容根本不在乎,一点儿也不生气。

十一年的时候,范敬容的小妾的弟弟费慧明,当了个管仓库的小官,结果半夜偷了官仓里的米,被官府抓住了,关进了领军府。当时河东王元誉是领军将军,范敬容写信给元誉,想帮他弟弟求情,元誉就把信直接呈报给皇帝了。皇上大发雷霆,把这事儿交给南司去调查审理。御史中丞张绾上奏说范敬容徇私枉法,应该处死,皇上虽然没杀他,但也把他免职了。早些年,天监年间,有个和尚叫宝志,曾经见过范敬容,就对他说:“你将来一定会当大官,但是最终会因为什么事情而倒台。”范敬容当了宰相后,就觉得姓何的人会给他带来灾祸,所以故意打压何氏家族的人,不让任何人做官。结果最后还真让河东王给搞垮了。

唐高祖李渊在同泰寺讲《金字三慧经》,三月的时候,敬容请求旁听,皇上就准了。皇上还准许敬容每月初一十五来宫里问安。没多久,敬容被提升为金紫光禄大夫,官职还没正式上任,又加封了侍中。敬容以前那些朋友和学生,还跟以前一样天天围着他,都指望着他重新掌权呢。

会稽人谢郁写信劝诫敬容说:“老百姓都在议论纷纷,说您现在已经可以天天在宫里进进出出了,出入皇宫的大门,连宫廷卫兵都不敢呵斥您,这情况发展下去,可不是什么好兆头啊!我表面上祝贺您,心里却在为您担忧。以前那些流言蜚语,害得周公东奔西走;燕国使者刚来,子孟就拒绝了朝廷的任命。那些圣贤明哲之士,尚且因为虚假的罪名而自责,更何况您现在还想着要重新接近朝廷呢?您现在位高权重,就像鱼儿有了水,鸟儿有了天空,又怎么会去在乎小小的鱼缸和鸟笼呢?因为您已经站得很高了!

您以前在朝廷上进言献策,佩玉在身,穿着华丽的貂裘,在文昌殿行走,在武帐中奔走,这已经很风光了。您为什么不在这个时候推荐人才,报答圣上的恩情呢?现在您却像那蚕丝一样,被朝廷责备过,还想再次窥探朝廷,这想法实在是太冒险了!我担心您会重蹈覆辙。现在还有很多人来拜访您,未必都是真心实意,说不定是像灌夫、任安那样的人,想利用您重新得势。他们想借着您这棵大树乘凉,希望您能再次被重用。您现在应该好好反省自己的错误,不要再想着复出了。您不如在钟山脚下盖个茅屋,安安静静地过日子,这样才能保全自己。

就像孔子能改正自己的错误,子贡能改正自己的错误一样,您应该少在人前说话,多在书本上寻求自我救赎,所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这样,皇上知道了,您还有机会。我只不过是个乡下人,躲在山洞里,不敢有什么非分之想,但我看不惯天下那些士人不明事理,所以才冒着风险写信给您,希望您能明白我的苦心。”

公元544年,他升任太子詹事,侍中的职位依旧保留着。第二年,侯景攻打京城,他从自己的府邸搬到了皇宫内。一开始,侯景在涡阳战败,消息还没完全确定,传言说侯景要公开造反,他自己和军队都被歼灭了,朝廷为此很担忧。他很快去见了太子(也就是后来的太宗),太宗说:“从淮北那边刚刚传来消息,侯景应该逃脱了,不像传闻说的那样。” 他回答说:“如果侯景真的死了,那对朝廷来说是大大的好事啊!” 太宗脸色都变了,问他为什么这么说。 他解释道:“侯景是个反复无常的叛臣,最终一定会祸乱国家的!” 那一年,太宗经常在玄圃自己讲解《老子》和《庄子》这两本书,学士吴孜当时住在詹事府附近,每天都去听讲。 他对吴孜说:“以前晋朝的衰亡,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祖先崇尚玄虚,结果胡人灭亡了中原。现在太子也学习这些,恐怕不是什么好事,难道要被戎狄征服吗?” 没过多久,侯景的叛乱就爆发了,他的话应验了。公元546年正月,他在战乱中去世了,朝廷追赠他仁威将军的称号,官职也依旧保留着。

他家祖上,从晋朝的司空何充,到宋朝的司空何尚之,几代人都信奉佛教,并且都建造过佛塔寺庙;到了他这一代,他又把自家东边的一块宅地捐出来建了一座寺庙,当时很多人纷纷捐钱出力帮忙建造,他也没有拒绝,所以这座寺庙的建筑和装饰都非常华丽,当时一些轻浮的人就管它叫“众造寺”。等他后来被免职搬出府邸的时候,只带走了日常用品和换洗的衣服,竟然没有多余的钱财,当时人们也因此称赞他。

他的儿子何瑴,担任秘书丞,英年早逝。

姚察,就是那个陈朝的吏部尚书,他说啊:从魏国的正始年间到晋朝的中后期,那个时候的风气啊,都流行那些玄虚飘渺、放荡不羁的东西。那些尚书丞郎以上的大官,公文文书啊,根本就不自己过问,全交给下面的令史去办。到了江左(指东晋),这种情况更厉害了,只有卞壸,他虽然身居要职,还想着把那些公务好好处理一下。结果阮孚就劝他说:“你整天都没空闲,不累吗?” 宋朝的时候,王敬弘当了高官,却从来不看公文,大家都觉得他潇洒,这股风气就越刮越厉害了。你看那些官员,办公桌空空荡荡的,反而被认为是清高;那些认真负责的,却被看作是俗人。这样一来,上面朝政废弛,下面职务混乱,小人得势,这都是因为这个原因啊!唉!风气败坏,道德沦丧,竟然没有人醒悟过来。永嘉年间(晋惠帝永嘉年间,指西晋灭亡时期)国家内乱,战火烧到了郊外,这都是有原因的啊! 想想何国礼那样懂得治理国家的人,却被讥讽为迂腐,真是可惜啊!

国礼识治,见讥薄俗,惜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