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惠绍,字德继,是义阳人。年轻的时候就很有军事才能。齐明帝时期,他担任直阁之职,后来被外派到竟陵横桑戍担任戍主。永元初年,母亲去世,他回乡下葬。听说高祖起兵,他就立刻赶回高祖身边,被任命为中兵参军,后来又升任宁朔将军、军主。

大军到达汉口的时候,高祖派张惠绍和军主朱思远去江中巡逻,切断郢城和鲁城两座城市的粮草运输。郢城的水军主帅沈难当率领几十艘轻型战船前来挑战,张惠绍打败了他,斩杀了沈难当,缴获了全部军械。大军到达新林、朱雀的时候,张惠绍屡立战功。建康城被攻克后,他升任辅国将军、前军,继续担任直阁、左细仗主。高祖登基后,封他为石阳县侯,食邑五百户。他又升任骁骑将军,直阁、细仗主的职务依旧不变。

那时候,东昏侯的残余势力数百人偷偷潜入南北掖门,放火烧了神虎门,还杀害了卫尉张弘策。张惠绍迅速率领部下前往作战,斩杀数十人,贼兵这才溃散逃走。因为这次战功,他的食邑增加了二百户。之后,他升任太子右卫率。

天监四年,朝廷大举北伐,张惠绍与冠军长史胡辛生、宁朔将军张豹子一起攻打宿预,俘获了城城主马成龙,押解到京城。他还派部将蓝怀恭在水南修筑城池作为牵制。不久,魏军大部队赶到,打败了蓝怀恭,张惠绍无法坚守,当夜就逃回了淮阴,宿预城又被魏军夺回。

天监六年,魏军攻打钟离,朝廷下令让左卫将军曹景宗率领各路军队前去救援,并驻扎在邵阳。张惠绍和冯道根、裴邃等人一起切断了魏军的连桥,双方短兵相接,魏军大败。因为这次战功,他的食邑增加了三百户,并被任命为左骁骑将军。不久,他又外放担任持节、都督北兖州诸军事、冠军将军、北兖州刺史。魏国的宿预、淮阳两城归附,张惠绍因安抚有功,被晋升为智武将军,食邑又增加了二百户。之后他回到朝廷,担任卫尉卿,然后升任左卫将军。后来他又外放担任持节、都督司州诸军事、信威将军、司州刺史、领安陆太守。他在州里为政清廉,深受百姓爱戴。

张惠绍后来被任命为左卫将军,还加封了通直散骑常侍的官职,配给他一百名士兵,负责在宫殿里值卫。十八年后,他去世了,享年六十三岁。皇帝下诏说:“张惠绍志向远大,才能出众,为人正直果敢,勤恳尽职,功劳累累。他长期在禁卫军服役,日夜忠心耿耿。如今不幸去世,朕心中悲痛万分。应该追赠他更高的官职,以表彰他的功勋。特追赠他护军将军的职位,赐给他一套鼓吹乐队,布一百匹,蜡烛二百斤。谥号为‘忠’。”他的儿子张澄继承了他的爵位。

张澄一开始担任直阁将军,父亲去世后,他起复为晋熙太守。后来跟随豫州刺史裴邃北伐,屡立战功,与湛僧智、胡绍世、鱼弘并称为当时的名将。他历任卫尉卿、太子左卫率等职务。最后在任上去世,谥号为“愍”。

冯道根,字巨基,是广平酂县人。他从小就失去了父亲,家境贫寒,靠做工来养活母亲。即使得到美味的食物,他也不敢先吃,总是赶紧拿回去孝敬母亲。十三岁的时候,他就因为孝顺闻名乡里。县里召他去做主簿,他推辞不接受。十六岁那年,乡里人蔡道斑担任湖阳戍主,蔡道斑攻打蛮族锡城,结果被蛮族包围,冯道根前去救援。他一人一马,奋勇杀敌,杀伤了很多敌人,最终帮助蔡道斑脱险,从此名声大噪。

齐建武年间后期,魏国的皇帝拓跋宏率兵侵犯南阳等五个郡,齐明帝派遣太尉陈显达率领军队去收复失地。军队进入汮均口,冯道根和乡里父老用牛酒迎接军队,然后对陈显达说:“汮均水流急湍急,进军困难,撤退容易。如果魏军坚守隘口,那么我们的前后都会受到攻击。不如把所有的船只都弃置在酂城,改成步兵前进,依次建立营地,然后一路前进。这样的话,就能迅速击败敌人了。”陈显达没有听从他的建议,冯道根还是带着自己的部下随军作战。等到陈显达战败,士兵们晚上逃跑,很多人不认识山路;冯道根每到险要的地方,就停下马指示方向,大家因此得以保全性命。后来,他被任命为汮均口戍的副将。

永元年间,我母亲去世了,我回家奔丧。听说高祖起义了,就对亲戚朋友说:“打仗虽然不符合礼仪,但古人也不是没做过,为后世扬名立万,难道不是孝顺的一种吗?现在正是时候,我得去了!” 于是,我带领家乡那些身强力壮的小伙子们,都投奔了高祖。

当时,有个叫蔡道福的将军带兵打仗,高祖让我当他的副手,我们都归王茂将军管辖。王茂攻打沔阳,进攻郢城,攻克加湖,我一直冲锋陷阵,走在最前面。后来,蔡道福在军中去世了,高祖就让我接管了他的部队。大军驻扎在新林,跟着王茂在朱雀航与敌人展开大战,斩获很多敌军。高祖当上皇帝后,封我为骁骑将军,赐封增城县男,食邑二百户。后来又让我担任文德帅,之后升迁为游击将军。那一年,江州刺史陈伯之叛乱,我跟着王茂平定了叛乱。

天监二年,我被任命为宁朔将军、南梁太守,负责阜陵城戍。刚到阜陵,我就开始加固城墙,派人四处侦察,好像敌人马上就要来了似的,城里的人都笑话我太谨慎了。我说:“平时胆小怕事,战时才能勇敢作战,这就是道理啊!” 城墙还没修好,魏国的将领党法宗、傅竖眼就率领两万大军突然杀到城下。我的工事还没建好,城里兵力又少,大家都吓坏了。我下令打开城门,穿着便服登上城墙,挑选了二百精锐士兵出城与魏军作战,打败了他们。魏军见我军如此轻松,而且作战又吃亏,就撤退了。当时魏军在大小岘、东桑等地分兵把守,与我们城池相持。魏将高祖珍率领三千骑兵从中间穿插过来,我带领一百骑兵横冲直撞,打败了他们,缴获了他们的战鼓、号角和军旗。这样一来,魏军的粮草供应断了,各路军队只好撤退了。后来,我又升迁为辅国将军。

韦叡攻下合肥,那可是大胜仗!道根跟着军队一起冲锋陷阵,哪儿哪儿都有他的功劳。过了六年,魏军攻打钟离,皇上又让韦叡去救援。道根带着三千兵马,当先锋,冲在了最前面。到了徐州,他立马想了个好主意,占领了邵阳洲,赶紧修建工事,挖好壕沟,把魏军的城池围了个水泄不通。道根那可是个厉害角色,骑马射箭样样精通,计策用起来也是得心应手,城墙工事建得飞快。后来淮河水涨了,道根乘着战船,直接把魏军几百丈长的连桥给攻断了,魏军被打得落花流水。皇上高兴坏了,又赏了他三百户人家,还把他封为伯。 回来后,皇上又升他当了云骑将军、直阁将军,还把他的封地改成了豫宁县,户口和地盘都没变。后来他又升了好几个官,当上了中权中司马、右游击将军、武旅将军,最后还当上了历阳太守。八年后,他官至贞毅将军,还被皇上授权节度豫州的军事,当上了豫州刺史,还兼任汝阴太守。他当官清廉简朴,老百姓都过上了安稳日子。十一年后,皇上把他调到京城,当了太子右卫率。十三年,他又被派到地方当信武将军、宣惠司马,管着新兴郡和永宁郡。十四年,皇上又把他召回朝廷,当了员外散骑常侍、右游击将军,还兼领朱衣直阁。十五年,他升任右卫将军,官位越来越高了。

道根为人谨慎老实,不爱说话,但他带兵却很有办法,能管好自己的士兵。军队走到哪儿,士兵们都不敢抢掠百姓。每次打仗回来,他从不夸耀自己的功劳,别的将军都争着抢着邀功,他却总是默默无闻。他的部下有时候会抱怨他,道根就劝他们说:“皇上自己会衡量功劳的大小,我操心这些做什么呢?”皇上曾经指着道根对尚书令沈约说:“这个人从不炫耀自己的功劳。”沈约回答说:“他是陛下的一棵大树一样的将军啊!”他在地方上当官,为人平和公正,百姓都很拥戴他。在朝廷上,虽然官位很高,但他生活却非常简朴,住的房子连围墙都没有,也没有什么珍贵的器物和侍卫,进到他的屋子里,就像普通穷人的家一样简陋。当时的人都敬佩他的清廉和淡泊名利,皇上也很器重他。他年轻的时候没怎么读书,后来当了大官才开始读些书,他自己也说自己学问浅薄,一直很羡慕周勃那种有才能又受人尊敬的人。

十六年后,冯道根又升官了,当上了豫州地区的军事统帅、信武将军、豫州刺史。临走之前,高祖皇帝在武德殿设宴为他送行,还特意召来画师,要给他画像留念。道根很不好意思,推脱着说:“我能为国家做的,只有赴汤蹈火,战死沙场;可是现在天下太平,我反而找不到地方去死了。”豫州的老百姓听说道根又回来了,都非常高兴。高祖皇帝经常夸他:“冯道根在哪儿,朝廷就不用担心哪个州出问题了。”

在豫州没待多久,道根就病了,自己上书请求回朝,被任命为散骑常侍、左军将军。回到京城后,病情加重,皇帝多次派使者去探望他。普通元年正月,道根去世,享年五十八岁。巧的是,就在当天,皇帝要去祭祀祖庙,刚出宫门,就有人把道根去世的消息报告给了他。高祖皇帝问中书舍人朱异:“吉凶同日,今天这祭祀还要不要继续?”朱异回答说:“以前柳庄病重的时候,卫献公正赶上要祭祀,他对着柳庄的尸体说:‘柳庄虽然是我的臣子,但他更是社稷的臣子啊!听说他去世了,我必须去看看他。’卫献公没有脱下祭祀的衣服就去了,还为他送上了祭品。道根虽然还没到社稷臣子的级别,但也为皇室立下了汗马功劳,去看看他,是应该的。”于是高祖皇帝亲自前往道根的府邸,痛哭不已。皇帝下诏书说:“豫宁县开国伯、新任散骑常侍、领左军将军冯道根,忠心耿耿,功成不居,爱民如子,戍守边疆,无人能犯,就连祭遵、冯异、郭伋、李牧也比不上他。他突然去世,朕心中悲痛万分。特追赠他信威将军、左卫将军的称号,赐给他一支仪仗队,赏赐十万钱和一百匹布,谥号为‘威’。”他的儿子冯怀嗣继承了他的爵位。

康绚,字长明,是陕西华山蓝田人。他祖上是从康居来的。一开始,汉朝在西域设置了都护府,西域各国都臣服于汉朝。康居也派王子到河西做侍从官,后来就留在了那里,成为普通百姓,之后就以“康”为姓了。晋朝的时候,陇右地区很乱,康家就搬到了蓝田。康绚的曾祖父当过苻坚太子的詹事,生下了他祖父康穆,康穆做过姚苌的河南尹。宋文帝永初年间,康穆带着三千多户乡亲一起投奔襄阳岘山南边。宋文帝在那儿设立了华山郡蓝田县,康家就住在襄阳,康穆被任命为秦州刺史和梁州刺史。可惜的是,还没等他上任就去世了。康绚的爷爷康元隆和爸爸康元抚,都因为品德高尚被百姓推举,先后担任了华山太守。

康绚从小就很有志气,长得也挺帅气。齐文帝当雍州刺史的时候,招募属下都选的名门望族,但康绚凭借自己的才能和实力,被破格提拔为西曹书佐。永明三年,他被任命为奉朝请。齐文帝还在东宫的时候,因为以前就认识康绚,又把他召到身边做直后。后来因为母亲去世,他辞去了官职。守孝期满后,他又被任命为振威将军、华山太守。他真心实意地安抚百姓,治理地方,荒废的田地都重新耕种了,百姓都很高兴。后来他又升迁为前军将军,再次担任华山太守。

公元56年,义军起义了,沈绚响应高祖,带着三千敢死之士和二百五十匹自己的马匹加入了队伍。“绚举郡以应高祖,身率敢勇三千人,私马二百五十匹以从。” 他被任命为西中郎将、南康王中兵参军,后来又升任辅国将军。当时义军正在郢城围困张冲,打了很久都没拿下,东昏侯的将领吴子阳又率领大军在加湖设防,声势浩大。“义师方围张冲于郢城,旷日持久,东昏将吴子阳壁于加湖,军锋甚盛,绚随王茂力攻屠之。”沈绚跟着王茂一起猛攻,最终攻克了吴子阳的营垒。从那以后,他经常率领轻骑兵,哪里有紧急情况就赶往哪里支援,战功赫赫,斩获颇丰。

公元50年,沈绚被封为南安县男,食邑三百户。“天监元年,封南安县男,邑三百户。” 之后他又升任辅国将军、竟陵太守。后来魏军围攻梁州,梁州刺史王珍国请求支援,沈绚就率领郡兵前去救援,成功击退了魏军。“魏围梁州,刺史王珍国使请救,绚以郡兵赴之,魏军退。” 七年后,司州三关被魏军逼得很紧,朝廷下令授予沈绚节度使和武旅将军的职位,让他率兵前往救援。“七年,司州三关为魏所逼,诏假绚节、武旅将军,率众赴援。” 九年后,他又升任假节、督北兖州缘淮诸军事、振远将军、北兖州刺史。“九年,迁假节、督北兖州缘淮诸军事、振远将军、北兖州刺史。” 朐山城投降了魏军,沈绚立刻派司马霍奉伯率领部队占据崄地,阻止魏军继续前进。“及朐山亡徒以城降魏,绚驰遣司马霍奉伯分军据崄。魏军至,不得越朐城。” 第二年,青州刺史张稷被当地人徐道角杀害,沈绚又派司马茅荣伯平定了叛乱。“明年,青州刺史张稷为土人徐道角所杀,绚又遣司马茅荣伯讨平之。” 后来,他被征召为骠骑将军、临川王司马,又加封左骁骑将军,不久后转任朱衣直阁。十三年后,他升任太子右卫率,统领一百名甲士,和领军将军萧景一起负责宫殿的警卫。“征骠骑临川王司马,加左骁骑将军,寻转朱衣直阁。十三年,迁太子右卫率,甲仗百人,与领军萧景直殿内。”

沈绚身高八尺,长得非常英俊,“绚身长八尺,容貌绝伦”,即使身居高位,他仍然坚持练习武艺。有一次,高祖在德阳殿观看马戏,命令沈绚进行马射表演,他拉弓射箭,箭箭命中靶心,看得大家都很高兴。“高祖幸德阳殿戏马,敕绚马射,抚弦贯的,观者悦之。” 那天,皇帝还让画师画了沈绚的画像,派宦官拿着画像去问沈绚:“卿识此图不?” 由此可见,皇帝对沈绚有多么亲近。

话说那时候,魏国降将王足献了个计策,想在淮河上筑起一道大坝,灌溉寿阳城。王足还搬出了北方的童谣来佐证:“荆山为上格,浮山为下格,潼沱为激沟,并灌钜野泽。” 高祖皇帝觉得这主意不错,就派水利专家陈承伯和工程技术专家祖暅去实地考察,结果他们都说淮河河底沙土松软,根本不结实,这工程根本完不成。

但是高祖皇帝不听劝,硬是下令征调徐州、扬州的人民,每二十户出五个壮劳力去修建水坝。他还任命绚为节度使,统领淮河沿岸的军队,负责监督工程的进行。参与工程的民夫和士兵加起来,足足有二十万人。工程从钟离南面的浮山开始,一直修到北面的巉石,沿着河岸筑起土坝,坝顶在河中间汇合。

工程进行了十四年,眼看着就要完工了,可淮河水流湍急,经常冲垮坝体,大家都很头疼。有人说江淮地区有很多蛟龙,它们会趁着风雨破坏河岸,而且蛟龙还怕铁器,于是人们就从东西两边的冶铁厂弄来了大量的铁器,大的有锅和镬,小的有铲和锄,总共几千万斤,全部沉到坝底。可还是不行,于是人们又砍伐树木,做成井干状的结构,填上巨石,再在上面覆盖泥土。 方圆百里内的山冈、树木、石头,不管大小,都被用上了,民夫们肩膀都被磨破了皮。夏天又爆发了瘟疫,死的人一个挨着一个,苍蝇蚊虫嗡嗡叫个不停。

高祖皇帝看到民夫们受苦受累这么久,心里很难过,就派尚书右仆射袁昂和侍中谢举去慰问他们,还免除了他们的赋税。到了冬天,天气特别冷,淮河泗水都结冰了,冻死了十七八的士兵,高祖皇帝又派人送去了衣物。十一月,魏国派将军杨大眼来叫嚣着要破坏水坝,绚将军就命令军队撤出营地,在外面列阵以待,还派自己的儿子悦去挑战,结果斩杀了魏国咸阳王府司马徐方兴,魏军稍微退却了一下。十二月,魏国又派尚书仆射李昙定率领大军来进攻,绚将军和徐州刺史刘思祖等人抵抗。高祖皇帝又陆续派出了右卫将军昌义之、太仆卿鱼弘文、直阁曹世宗、徐元和等人前去支援。

十五年四月,水坝终于竣工了!它长九里,底部宽一百四十丈,顶部宽四十五丈,高二十丈,深十九丈五尺,两边还有堤坝,还种上了杞柳树,士兵们安居乐业,住在坝上。河水清澈见底,从坝上往下看,人们的坟墓都看得清清楚楚。有人对绚说:“四渎是上天用来调节水气的,不能长期堵塞。如果在湫(音qiū,一种水坑)开个口子往东流,水流就会缓和,水坝就不会坏了。”绚采纳了这个建议,在湫开了一个口子,让水往东流。他还故意向魏国散布谣言说:“梁国人最怕的是开凿湫,不怕野战。”魏国人信以为真,竟然凿山五丈,在湫的北边开了一个口子,让水往北流,水日夜分流,但是湫的水位却没怎么下降。

那个月,魏军最终溃败而归。水坝影响的范围,沿着淮河两岸,有几百里地。魏国寿阳城的守军,也渐渐搬到了八公山,南边的居民也都分散到了山冈田野里去了。

一开始,修建水坝的事儿是从徐州那边开始的,刺史张豹子当时拍着胸脯保证,说这事儿他一定能办好。结果呢,后来又派了别人来监督工程,张豹子可就尴尬了。没多久,朝廷就让张豹子听从那个监督官员的指挥,凡事都要先问问他的意见。这可把张豹子气坏了,他就开始在背后说那个监督官员和魏国有勾结。虽然高祖皇帝没信他的话,但工程结束后,还是把那个监督官员给调走了。后来,那个官员被任命为持节、都督司州诸军事、信武将军、司州刺史,兼任安陆太守,还加封了二百户。等他回来后,张豹子压根儿就没继续修水坝,到了那年八月,淮河水暴涨,水坝全垮了,洪水直接奔向大海,负责修建水坝的祖暅被关进了监狱。

那个监督官员在州里干了三年,大力修缮城墙,治理很严格,大家都说他政绩显著。十八年的时候,他被朝廷征召,担任员外散骑常侍,兼任长水校尉,还和护军韦叡、太子右卫率周舍一起在殿省值班。“普通元年”,他被任命为卫尉卿,可惜还没来得及上任就去世了,享年五十七岁。皇上当天就亲自去为他哭丧,追赠他右卫将军的官职,还赐给他鼓吹乐队一套,赏赐十万钱和一百匹布,谥号为“壮”。

这个人为人宽厚温和,很少有喜怒哀乐的表现。在朝廷上,见了人好像都不会说话一样,大家都说他为人厚道。在衙门里,每到冬天看到下属穿的单薄,就送他们棉衣,可见他非常乐于助人。他的儿子悦继承了他的爵位。

昌义之,是历阳乌江人,年轻时就很有军事才能。齐朝的时候,他跟着曹虎将军征战,立下了不少战功。曹虎当上雍州刺史后,提拔昌义之做了防阁官,后来又派他去冯翊当戍主。曹虎调回朝廷后,昌义之继续为高祖皇帝效力。当时天下大乱,高祖皇帝也很器重他。义师起兵后,他被任命为辅国将军、军主,又担任建安王的中兵参军。当时竟陵芊口有敌人的据点,高祖皇帝派他去攻打,每次战斗都取得了胜利。大军到达新林后,他和王茂一起在新亭、朱雀航与敌人激战,斩获颇丰。建康城被攻克后,他被任命为直阁将军、马右夹毂主。天监元年,被封为永丰县侯,食邑五百户,又担任骁骑将军。后来他被派去盱眙当太守。两年后,他升任假节、督北徐州诸军事、辅国将军、北徐州刺史,镇守钟离。魏国军队入侵州境,昌义之率军将其击溃。三年后,他被晋升为冠军将军,并加封二百户。

四年的时候,我们大规模北伐,扬州刺史临川王率领大军驻扎在洛口。临川王用他管辖的州兵接受朝廷的节度,做先锋部队,攻打魏国的梁城戍,成功拿下。

五年,高祖皇帝因为征战时间太长了,下令军队班师回朝,各路军队都各自撤兵了。魏国的中山王元英趁机追击,攻占了马头,城里的粮食储备,魏国都搬回北方去了。大家都说:“魏国把粮食运回北方了,肯定不会再南下了。”高祖皇帝说:“不对,他们这是虚张声势,故意装样子,实际上一定会继续进攻的。”于是派土木工匠修筑壕沟,在钟离城扎营,命令临川王做好防御作战的准备。

那年冬天,元英果然率领安乐王元道明、平东将军杨大眼等人,总共几十万人马,来攻打钟离城。钟离城北边靠着淮水,魏军在邵阳洲西岸造了浮桥,跨过淮水来进攻。元英占据东岸,杨大眼占据西岸,一起攻城。当时城里只有三千人,临川王指挥作战,随时应对敌人的进攻。魏军就用车子装土填壕沟,让士兵们跟着运土,骑兵在后面催促。有人没来得及回来,就用土把他们埋了,很快壕沟就被填满了。元英和杨大眼亲自督战,昼夜不停地猛攻,轮番上阵,攻破了就再往上爬,没有一个人后退。他们还架设了高大的攻城塔和撞车来撞击城墙,城墙哪里被撞到就塌陷。临川王就用泥土修补缺口,撞车虽然冲进来了,但也无法破坏城墙。临川王箭法很好,哪里被攻打得最危急,他就赶过去救援,他每次弯弓射箭,射中的目标没有一个不应声倒下的。一天打了数十次交锋,前后魏军死伤上万人,魏军阵亡的人数跟城墙一样高。 “魏军死者与城平” 这句诗意地形容了魏军死伤惨重,如同城墙一样高耸。

公元六年的四月,高祖皇帝派曹景宗和韦叡带着二十万大军去救援。大军到了之后,跟魏军打了一仗,把魏军打得大败,魏军的英、大眼他们都各自逃跑了。 义之带着轻兵追击到洛口才回来。斩杀的敌人和俘虏的人数,多得数不清。因为这次战功,义之被提升为军师将军,加封二百户田地,还被任命为持节、督青冀二州诸军事、征虏将军、青冀二州刺史。 还没来得及上任,就被改任为督南兖、兖、徐、青、冀五州诸军事、辅国将军、南兖州刺史。后来因为私自把禁物带出封地,被有关部门举报,所以被免职了。 同年,他又被任命为朱衣直阁,接着又当上了左骁骑将军,朱衣直阁的职务也保留着。后来又升迁为太子右卫率,兼任越骑校尉,还被授予假节的权力。

八年的时候,他被派去担任持节、督湘州诸军事、征远将军、湘州刺史。九年,他以原来的官职回朝,不久之后被任命为司空临川王司马,将军的职位依旧保留。十年,升迁为右卫将军。十三年,又调任左卫将军。

这年冬天,高祖皇帝派太子右卫率康绚率领大军修建荆山堰。第二年,魏国派将军李昙定率领大军逼近荆山,扬言要破坏水堰。皇帝就授予义之节度权,让他率领太仆卿鱼弘文、直阁将军曹世宗、徐元和等人去救援康绚。 他们的大军还没到,康绚他们就已经打败了魏军。魏国又派大将李平攻打峡石,包围了直阁将军赵祖悦,义之又率领朱衣直阁王神念等人前去救援。当时魏军兵力很强,王神念攻打峡石的浮桥没能攻克,所以援军没能及时赶到,峡石最终失守了。义之班师回朝后,被有关部门举报,但高祖皇帝因为他是功臣,就没有追究。

十五年,他再次被任命为使持节、都督湘州诸军事、信威将军、湘州刺史。 这年头,他又改任都督北徐州缘淮诸军事、平北将军、北徐州刺史。义之为人宽厚仁慈,带兵打仗很会安抚将士,所以大家都愿意为他卖命。当他担任地方长官时,百姓官员都过得很安宁。没多久,朝廷又给他配了一支仪仗队,还把他封为营道县侯,食邑户数和以前一样多。

普通三年,朝廷征召他担任护军将军,仪仗队还是保留的。普通四年十月,他去世了。高祖皇帝非常悲痛惋惜,下诏说:“护军将军、营道县开国侯昌义之,才能出众,胸怀宽广,功劳显著,对国家有很大贡献,正值他准备大展身手,委以重任的时候,却突然去世了,朕心里非常悲伤。 追赠他散骑常侍、车骑将军的官职,并保留他的仪仗队,赐给他东园秘器一套,朝服一套,赙钱二万,布二百匹,蜡二百斤。谥号为‘烈’。”他的儿子宝业继承了爵位,后来官至直阁将军、谯州刺史。

陈朝吏部尚书姚察说:张惠绍、冯道根、康绚、昌义之这几个人,当初跟随皇上起兵时,功劳不算很大。后来,当山贼烧了他们的家门时,张惠绍凭借英勇作战而名扬天下;合肥、邵阳被敌人围困时,冯道根和昌义之立下了许多功劳;浮山之战打响时,康绚负责指挥作战:他们各有各的功劳,受到朝廷的重用也是应该的。早先镇星守卫天江时,水坝修建起来了;等到他撤兵后,水坝却垮了,这不仅仅是人力的问题,也是天意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