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粲,字长蒨,是车骑将军韦叡的孙子,北徐州刺史韦放的儿子。他继承了父亲的优点,好学又很有志气,个头很高,足足有八尺,长得也相当帅气。一开始,他在云麾将军府担任晋安王的行参军,没多久就升任法曹,后来又升迁为外兵参军,同时兼任中兵参军。当时颍川的庾仲容和吴郡的张率,都是很有名望的前辈,跟韦粲在同一个府衙工作,他们之间还成了忘年之交。等到晋安王被调到雍州任职,韦粲也跟着去了,担任记室,兼任中兵参军,职位没变。晋安王后来被立为皇太子,韦粲就升迁为步兵校尉,进入东宫担任领直,后来因为父亲去世,他辞官回家守孝。守孝期满后,他又被任命为招远将军,再次担任东宫领直。

袭爵永昌县侯之后,韦粲被任命为安西湘东王(萧绎)的谘议,然后一步步升迁,做到太子仆、左卫率,领直的职务也一直没变。韦粲仗着以前的关系,做事很任性,虽然职位多次变动,但他经常在宫中宿卫,因此很有名气,但也因为骄横跋扈,为人处世比较嚣张,所以不太受同时代的人欢迎。有一次,右卫将军朱异在酒席上,很生气地对韦粲说:“你凭什么当着这么多人的面,摆出一副领军的样子!”

公元536年,我被任命为通直散骑常侍,还没来得及上任,就被派去担任持节、督衡州诸军事、安远将军、衡州刺史。皇太子在新亭送别我时,握着我的手说:“咱们不会分别太久的。”

公元547年,我到达衡州上任。没过多久,我就上表请求辞职了。第二年,朝廷又把我召回,任命为散骑常侍。我回到庐陵,就听说侯景造反了!我赶紧点检部下兵力,挑选出五千精兵强将和一百匹战马,日夜兼程赶去救援。

到了豫章,我奉命回报说:“叛军已经渡过长江了!” 我立刻去找内史刘孝仪商量对策。刘孝仪说:“要是真这样,朝廷一定会有正式的命令。怎么能轻信一个单人回报的消息,就贸然行动呢?万一消息有误怎么办?” 当时刘孝仪正在喝酒,我一听这话就火了,把酒杯摔在地上,大声说:“叛军已经渡江,眼看就要攻打京城了,水路都被切断了,哪还有时间等朝廷的命令?就算没有命令,难道我能坐以待毙吗?韦粲我今天哪有心情喝酒!” 说完我就骑上马,准备出发。

这时,江州刺史当阳公萧大心派人来请我过去。我立刻赶去见他,说:“上游的各个州郡,江州离京城最近,殿下考虑形势,应该先在江州布防;但是江州的责任重大,需要妥善应对,不能空虚。现在我们先声势浩大地把驻地移到湓城,派一部分将士跟随我,这样就足够了。”萧大心同意了我的建议,派中兵柳昕率领两千士兵跟着我。我把家人全部留在江州,自己乘着轻便的小船赶路。到了南州,我的外甥司州刺史柳仲礼也率领着上万步骑赶到长江边,我立刻把粮草军械送给他,还拿出自己的金银财宝赏赐他的士兵。

首先,安北将军鄱阳王范亦从合肥派西豫州刺史裴之高和他儿子,带着江西的军队去京城,驻扎在张公洲,等着上游的军队到来。那时候,裴之高派船把柳仲礼接过来,一起进驻王游苑。柳仲礼的幕僚柳粲建议推举柳仲礼为大都督,好统帅下游的军队。裴之高觉得自己年纪和官位都比柳仲礼高,觉得屈居柳仲礼之下很丢脸,就说:“柳仲礼下面还有州郡的将领呢,还用得着我再亲自指挥他们吗?”好几天都没拿定主意。

柳粲就当着大家的面大声说:“咱们现在都是为了国家赴汤蹈火,目标就是消灭叛贼,所以推举柳司州(柳仲礼)当大都督,是因为他长期镇守边疆,先是被侯景忌惮,而且他的军队精锐,没有比他更强的了。要是论官职,柳仲礼的官职比我低;论年龄,他也比我小,只是为了国家的利益,这些都不用再考虑了。现在这个形势,最重要的是大家团结一心;如果人心不齐,大事就完了。裴公您是朝廷的老臣,德高望重,不应该因为个人私心而妨碍大计。我请求为大家解释清楚。”然后,柳粲就独自乘小船到裴之高的营地,恳切地责备他说:“以前诸位将领的决定,豫州您不同意,现在皇宫都岌岌可危,叛贼猖狂,做臣子的应该同心协力,怎么能互相矛盾!豫州您要是执意要另立门户,刀剑可就指向您了!”裴之高哭着说:“我受了国家的恩宠,理应带头冲锋陷阵,只是我年纪大了,力不从心,希望柳使君能一起平定叛乱,我以为大家已经同意了,不用我这个老头子操心了。如果你们还有什么疑问,我可以剖开我的心给你们看!” 就这样,众将领才最终决定,柳仲礼才能正式带兵出征。

到了新亭,敌军在中兴寺摆开阵势,双方对峙到傍晚,才各自撤兵回营。当天晚上,仲礼去了粲的营地,部署军队,准备第二天开战。众将领各自据守岗位,命令粲驻扎在青塘。青塘位于石头城通往淮河的要道上,粲担心营垒还没建好,敌人一定会争夺这里,心里挺发愁的,就对仲礼说:“我能力有限,无法抵御敌人的入侵,只想以死报国。您老人家要好好权衡利弊,千万别让我白白牺牲啊!”仲礼说:“在青塘筑垒,靠近淮河渡口,是为了让运送粮草的船只都能靠岸停泊,这是件大事,非你不可。如果你担心兵力不足,我会再派兵支援你。”于是,他派直阁将军刘叔胤率兵支援粲,并命令他率领水陆两军一起前进。

当时正值浓雾弥漫,士兵们迷了路,等到到达青塘,已经是半夜了,一直到天亮营垒也没建好。景登从禅灵寺的阁楼上望见粲的营地还没建起来,就率领精锐部队前来进攻。军副王长茂劝粲先筑好营垒再应战,但粲不听,命令军主郑逸迎敌,并命令刘叔胤率领水军截断敌军后路。刘叔胤胆小怕事,不敢上前,郑逸于是战败。敌人乘胜攻入营地,左右的人都拉着粲躲避敌人,但粲一动不动,仍然大声呵斥子弟兵奋力抵抗,士兵几乎全部战死,最终粲也壮烈牺牲,时年五十四岁。粲的儿子尼和三个弟弟助、警、构,以及堂弟昂都战死了,亲属死伤数百人。

敌人把粲的首级送到阙下,在城内示众。太宗皇帝听说后,流下了眼泪,说:“社稷的安危,都寄托在韦公身上,他怎么这么不幸,战死沙场了。”于是下诏追赠粲为护军将军。后来,世祖皇帝平定了侯景之乱,追谥粲为忠贞,并追赠他的儿子尼和弟弟助、警、构为中书郎,堂弟昂为员外散骑常侍。

粲的长子臧,字君理,曾担任尚书三公郎、太子洗马、东宫领直等职务。侯景叛乱时,他率领军队驻扎在西华门。城破后,他逃到江州,招募旧部,占据豫章,最终却被自己的部下杀害了。

江子一,字元贞,是济阳考城人,是晋朝散骑常侍江统的七世孙。他爸爸江法成,在梁武帝天监年间做过朝请郎。江子一从小就爱学习,很有志气,因为家里穷,没啥好东西吃,所以一辈子都吃素菜。他一开始当的是王国侍郎、朝请郎。后来他请求去秘阁看书,梁武帝答应了,还特地让他在华林省当差。他姑父是右卫将军朱异,在朝中权势很大,每天休息的时候,家里宾客盈门,但是江子一从来没去他家拜访过,可见他为人多么清高。后来他慢慢升迁,当上了尚书仪曹郎,又外放到遂昌和曲阿当县令,政绩都很出色。之后他又升任通直散骑侍郎,后来又当了戎昭将军、南津校尉。

他有个儿子叫江子四,后来当上了尚书金部郎。大同年间,他升迁为右丞。兄弟俩性格都很刚烈。江子四当了右丞后,上书给皇帝,直言朝廷的得失,梁武帝很欣赏他,还下令让尚书省仔细挑选他的建议来实行。有一次,左民郎沈炯和少府丞顾玙上奏的事情没被批准,梁武帝很生气,严厉地斥责他们;江子四就赶紧上前替沈炯他们辩解,说的话非常激烈,梁武帝大怒,下令把他绑起来,江子四就躺在地上,就是不起来,梁武帝虽然很生气,但也只好作罢,把他放了。不过,江子四还是因此被免了职。

侯景造反了,攻破了历阳,眼看着就要渡过长江了。江子一带着一千多水兵,在江的下游准备拦截他。结果他手下的副将董桃生家在长江北岸,就带着手下的人逃跑了。江子一没办法,只好退回南洲,重新集合剩下的兵力,步行赶往京城。叛军也追过来了,江子一就对太宗皇帝说:“现在叛军还没把我们包围起来,还可以出城反击,要是等他们扎稳了营地,我们就没机会了。”于是他请求带着他的两个儿子——江子四和江子五,以及他们带领的一百多士兵,打开承明门去冲杀叛军。皇帝同意了。

江子一冲在最前面,一个人拿着武器冲进敌阵,叛军从两边夹攻他,跟着他的人谁也不敢上前。江子四和江子五看到情况危急,就互相拉着一起冲进敌阵,结果都战死了。皇帝下诏说:“故戎昭将军、通直散骑侍郎、南津校尉江子一,前尚书右丞江子四,东宫直殿主帅江子五,他们的事迹已经传闻,朕甚为同情,他们为国捐躯,应该加官晋爵,但也要遵循旧例。特此追赠江子一为给事黄门侍郎,江子四为中书侍郎,江子五为散骑侍郎。”侯景平乱后,皇帝又追赠江子一为侍中,谥号“义子”;江子四为黄门侍郎,谥号“毅子”;江子五为中书侍郎,谥号“烈子”。

江子一还续写了《黄图》和班固的“九品”,并且写了几十篇辞赋文章,流传于世。

张嵊,字四山,是镇北将军张稷的儿子。他从小就端正、稳重,有志气有操守,很会说话。他父亲在青州任职时,被当地百姓害死了,张嵊因为家里的变故,一辈子都吃素穿粗布衣裳,从不碰刀刃。州里举荐他为秀才。他最初担任秘书郎,后来一步步升迁,做了太子舍人、洗马、司徒左西掾、中书郎。之后外放担任永阳内史,回朝后又担任中军宣城王司马、散骑常侍。他又外放担任镇南湘东王长史、寻阳太守。大同元年,朝廷征召他为太府卿,不久又调任吴兴太守。

公元548年,侯景围攻京城,嵊州刺史沈约的弟弟沈嵊派他弟弟率领几千郡兵去救援。

公元549年,皇宫沦陷了,御史中丞沈浚冒着危险逃回东边。沈嵊去拜访他,说:“叛贼猖狂,国家危在旦夕,这正是臣子效忠国家的时候啊!我现在想招兵买马,坚守我们的嵊州。就算老天不保佑,我的忠义也无法实现,即使战死沙场,我也无怨无悔!”沈浚说:“我们嵊州虽然地小,但只要是正义之举,抵抗叛逆,谁敢不服从!”他极力劝沈嵊起义。于是沈嵊就开始招募士兵,加固城防。

这时邵陵王逃到钱塘(今杭州),听说这件事后,派人授予沈嵊征东将军的职位,并加官进爵。沈嵊说:“朝廷危急,皇帝流离失所,这时候还接受封赏,这算怎么回事?”他只收下了委任状而已。

叛军行台刘神茂攻破义兴,派使者来劝降沈嵊,说:“如果你早点投降,我们会让你继续当郡守,还会加官进爵,重重赏赐你。”沈嵊下令斩杀了使者,还派军主王雄等人率兵在鳢渎(地名)反击刘神茂,打败了刘神茂,刘神茂逃跑了。

侯景听说刘神茂战败,就派他的中军侯子鉴率领两万精兵,支援刘神茂去攻打沈嵊。沈嵊派军主范智朗到郡西抵抗,结果被刘神茂打败,退了回来。叛军乘胜追击,烧毁了营寨,营寨里的军队都溃散了。沈嵊脱下盔甲,坐在官署里,叛军拿着刀剑逼近他,他始终没有屈服。

最后,叛军抓住了沈嵊,把他押送到侯景那里。侯景在都城里处死了他,他的子弟也有十多人一起遇害,沈嵊当时六十二岁。叛乱平定后,孝武帝追赠他侍中、中卫将军、开府仪同三司的官职,并谥号为“忠贞”。

沈浚,字叔源,是浙江湖州武康人。他爷爷沈宪,做过南齐的散骑常侍,南齐的史书上有记载。沈浚从小就博学多才,能力很强。他先后做过山阴县令、吴县令、建康县令,都干得很出色。后来进了朝廷,当上了中书郎、尚书左丞。

侯景带兵逼近京城的时候,沈浚被提升为御史中丞。当时朝廷的外援陆续到达,侯景就上表请求议和,皇帝同意了。可是,盟约刚签完,侯景就听说城里闹瘟疫了,心里又起了坏主意,磨磨蹭蹭不肯离开。过了几天,太子派沈浚去侯景那里。侯景说:“现在天气这么热,根本不是行军的时候啊。十万大军,怎么撤走呢?你要是想为朝廷立功,可以帮我跟朝廷说说。”

沈浚说:“将军您这话,意思是想要拿下这座城吧?城里还有足够的粮草,足够支撑一百天。将军您的粮草已经快用完了,朝廷的援军又快到了,十万大军靠什么维持?您却说这种话,是想威胁朝廷吗?”侯景把刀横在膝盖上,瞪着眼睛怒吼。沈浚正色责备侯景说:“将军您也是朝廷的臣子,竟然举兵攻打朝廷,皇上已经开恩赦免您的罪过,咱们还刚结盟,盟约的墨迹还没干呢,您就要反悔?我沈浚今年六十岁了,又是奉天子之命而来,生死有命,难道会怕你这个叛臣的刀吗!”说完,沈浚头也不回地走了。侯景说:“这才是真正的御史大夫啊!”心里却暗中记恨他。后来侯景攻破张嵊的军队后,就找借口想除掉沈浚。

柳敬礼,是开府仪同三司庆远公的孙子。他爸爸柳津,是太子詹事的官儿。柳敬礼和他的哥哥柳仲礼,从小就以勇敢和刚烈出名。柳敬礼一开始当个著作佐郎的小官,后来慢慢升迁,当上了扶风太守。

后来侯景渡过长江造反,柳敬礼带着三千骑兵和步兵去救援建康。到了建康城,他就占据了青溪埭,跟侯景经常打仗,每次都是冲锋陷阵,特别勇猛,名声很大。建康城失守后,柳敬礼和柳仲礼都被侯景抓住了。侯景派柳仲礼去攻打长江上游,留下柳敬礼当人质,还给他了个护军的虚职。

侯景在后渚设宴款待柳仲礼,柳敬礼悄悄地跟柳仲礼说:“侯景现在来跟咱们喝酒,我到时候抱住他,哥哥你赶紧拔出佩刀,把他砍了!就算我死了,也没什么遗憾!”柳仲礼被他这豪迈的话感动了,答应了他的计划。酒过几巡,柳敬礼看着柳仲礼,可是柳仲礼一看侯景的卫兵戒备森严,不敢动手,这个计划最终没能实现。

后来,侯景要攻打晋熙,柳敬礼和南康王萧会理一起密谋偷袭侯景的城池,计划好时间就要行动了,没想到建安侯萧贲知道了这件事,把他们的计划告诉了侯景,结果柳敬礼就被杀了。

史书上评价说:像柳敬礼这样把义气看得比生命还重的人,古往今来都有记载,这是古代圣贤们最看重的品质。孟子说过:“生命是我想要的,义气也是我想要的,如果两者不可兼得,我宁愿舍弃生命而选择义气。” 就像张巡、许远等那些人一样,他们为了国家抛头颅洒热血,视死如归,他们的英勇事迹,一直流传至今,后世君子都知道梁朝出了柳敬礼这样的忠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