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舍,字升逸,是汝南安城人,是晋朝左光禄大夫周顗的八世孙。他爸爸周颙,在齐朝做过中书侍郎,当时挺有名气的。周舍从小就聪明伶俐,他爸爸很看好他,临死前还嘱咐他说:“你不用担心不能富贵,只要记住要用道德来约束自己就行。”

周舍长大后,学问很广博,尤其精通义理,很擅长诵读经典,背诵文章,讲解经义,声音清晰流畅,表达清晰。他一开始在齐朝的太学当博士,后来升迁为后军行参军。建武年间,魏国人吴包南下投降齐朝,吴包很有学问,尚书仆射江祏就请吴包来讲学。周舍去听讲,几次驳倒吴包,他的论辩辞藻华丽,文采飞扬,因此名声大噪,大家都说他口才好。丹阳尹王亮听说后很欣赏他,就把他招来当主簿,很多政务都交给他处理。后来他又升迁为太常丞。

梁台建,当上了奉常丞这个官儿。高祖皇帝登基后,四处寻找有特殊才能的人才。吏部尚书范云跟梁台建关系很好,很看重他的才能,就向高祖皇帝推荐了他,于是梁台建被任命为尚书祠部郎。那时候天下刚平定,很多礼仪制度都需要修改完善,梁台建都亲力亲为。后来又当了后军记室参军、秣陵县令。之后回到朝廷,当了中书通事舍人,一步步升迁,当上了太子洗马、散骑常侍、中书侍郎、鸿胪卿。

那时候王亮得罪了皇帝回家,以前的那些朋友都没人去看他,只有梁台建一直对他很照顾,直到王亮去世,还亲自操办了他的丧事,当时的人都非常赞扬他。之后他又升任尚书吏部郎、太子右卫率、右卫将军,虽然职位经常变动,但一直都在朝廷里做事,很少能休息。国家大事的诏书文告、礼仪制度、法律条文、军事谋划等等,他都参与处理。他每天都侍奉在皇帝身边,参与机密事务,二十多年没离开过皇帝左右。梁台建很会说话,跟人聊天开玩笑,一天到晚没停过嘴,但从来没说过一句泄露机密的话,大家都非常佩服他。他生活很节俭,衣服、器物、住处、床铺,都像个穷苦人家一样。每次进官府,即使是宽敞华丽的大房子,他住的地方总是灰尘满地。他用芦苇做屏障,坏了也不修。

当了右卫将军后,他母亲去世,他辞官回家守孝。守孝期满后,他被任命为明威将军、右骁骑将军。服丧期满后,他又被任命为侍中,兼领步兵校尉,还没来得及上任,又升任员外散骑常侍、太子左卫率。没多久,又加封散骑常侍、本州大中正,最后升任太子詹事。

普通五年,南津那个地方啊,收到了武陵太守白涡写来的信,说要给舍这个人一百万钱。南津的官吏就把这事儿报上去了。虽然这封信是从外面寄来的,但还是被上级官员知道了,舍因此被免职了。后来,他被提升为右骁骑将军,还管着太子的詹事。 那年他去世了,享年五十六岁。皇上亲自去哭他,哭得左右的人都跟着伤心。皇上还下诏书说:“太子詹事、豫州大中正舍,突然去世了,朕心里非常悲痛啊!他学习刻苦认真,志向高远,在朝廷上兢兢业业,为朝廷服务了很多年,他的才能还没完全发挥出来就去世了,真是令人惋惜!应该好好追念他的功德,表彰他为善的人。就追赠他侍中、护军将军的职位,给他配乐队,赏赐东园秘器一套,朝服一套,衣服一件,丧事所需的一切费用都由朝廷承担。谥号为‘简’。”

第二年,皇上又下了一道诏书说:“故侍中、护军将军简子舍,他品德高尚,学识渊博,精通经史,孝顺父母,忠于君主,曾经掌管机密要事,为人清廉正直。他生活俭朴,从不讲究吃穿。去世的时候,家里没有妻妾,外面也没有田产房屋,只留下两个儿子,家境贫寒,真是比得上古代那些清廉刚正的大臣啊!以前南津白涡弹劾他的事,朕担心外面的人会说朕徇私枉法,所以才把他免职了,现在想想真是后悔啊!应该对他进行更多的褒奖,表彰他为善的人。” 他有两个儿子:弘义、弘信。

徐勉,字修仁,是东海郯县人。他爷爷徐长宗,是宋高祖刘裕霸府的行参军。他爸爸徐融,是南昌的相。徐勉从小父母双亡,生活贫困,但他从小就立志要保持清廉的节操。六岁那年,正赶上连日阴雨,家里人祈求雨停,他随口就写了一篇文章,连老人们都夸他写得好。长大后,他更加努力学习。他先在国子监读书。太尉文宪公王俭当时是国子监祭酒,每次都夸徐勉有宰相的才能。他参加考试,成绩名列前茅,被任命为西阳王国的侍郎。不久,他又升任太学博士、镇军参军、尚书殿中郎,后来因为公事被免职。 之后他又被任命为中兵郎、领军长史。琅邪王元长名气很大,很想认识徐勉,多次托人请他见面。徐勉对别人说:“王郎名声很大,权势也很大,我不能轻易去见他。” 不久元长就出事了,当时的人都佩服徐勉的见识和判断力。

我跟长沙宣武王一起出去玩的时候,高祖皇帝就特别欣赏我。后来义军打到京城,我特意跑到新林去拜见他,高祖皇帝对我特别好,还让我当管书记。高祖皇帝当了皇帝以后,就封我做中书侍郎,后来又升迁了好几次,当过建威将军、后军谘议参军、本邑中正、尚书左丞。我负责掌管国家政务,处理了很多案件,当时大家都觉得我做得挺好。

天监二年,我被任命为给事黄门侍郎、尚书吏部郎,参与选拔官员。之后又升迁为侍中。那时候朝廷大军北伐,驿站里各种公文堆积如山。我参与处理军务,日夜操劳,一忙就是好几个星期才能回家一趟。每次回家,家里的狗都激动地狂叫。我感叹道:“我为国家操心,连家都顾不上了,唉,以后这大概也会成为人们谈论我的一个故事吧。”六年后,我被任命为给事中、五兵尚书,后来又升迁为吏部尚书。

我负责选拔官员,都按照规矩办事,公正无私。虽然每天公文堆积如山,来访的客人络绎不绝,但我都能从容应对,手不停笔。而且我还要审核各种书籍,还要注意避讳。经常晚上在家跟朋友聚会,有客人虞暠想让我帮他谋个詹事五官的职位,我正色拒绝他说:“今天晚上咱们就聊聊天,谈谈风月,不谈公事。”所以当时的人都佩服我清廉公正。

后来我被任命为散骑常侍,兼任游击将军,还没来得及上任,就改任太子右卫率。之后又升迁为左卫将军,兼任太子中庶子,在东宫侍奉太子。昭明太子年纪还小,皇帝让我负责太子宫里的事情。太子非常尊重我,每件事都来问我商量。有一次在宫殿里讲《孝经》,临川靖惠王和尚书令沈约担任两位老师,我还有国子祭酒张充一起执经,王莹、张稷、柳憕、王暕等人担任侍讲。当时选拔的都是非常优秀的人才,大家都称赞这次选拔很到位,我推辞了好几次。我还写信给沈约,想换个侍讲的职位,但皇帝没批准,最后我还是接受了。

我又升迁为太子詹事,兼任云骑将军,不久又加散骑常侍的职位,之后又升迁为尚书右仆射,太子詹事的职位依旧保留。后来我又被任命为侍中,多次上表请求辞去东宫的职务,但皇帝都优诏不准。

哎,现在办丧事,好多都不讲究规矩,早上死了晚上就下葬,都觉得越快越好。 于是,(他)就上书给皇上说:“《礼记·问丧》里写着:‘等三天再收殓,是为了等他活过来。三天还没活过来,那就肯定活不过来了。’可是最近,大家都不遵守这个规矩。送葬的礼仪,下葬的时间,有钱人家,甚至就半天时间就完事了。衣服被褥棺材,都以快为荣,亲戚朋友,都想着赶紧回去。所以,刚把尸体裹好,钉棺材的钉子都准备好了,根本不管狐狸老鼠那样慢慢地走,也不像燕子那样盘旋飞翔。伤感情又违背道理,没有比这更严重的啦!再说,儿子在给父亲盖上寿衣的时候,心里难受得很,丧事需要的东西,全都要靠别人张罗,爱憎的程度,实际情况很难弄清楚。要是稍微有点差错,活着的人和死人都可能因为这事儿产生纠纷,哪怕只有一万分之一的几率,怨恨也会很多。还不如把收殓的时间放缓一些,多留点希望盼着人能活过来。所以,请从现在开始,不管是官员还是百姓,都应该按照古礼,三天后大殓。如果有不遵守的,就应该好好纠正。”皇上批准了他的奏章。

后来,他被任命为宣惠将军,还配了佐史,侍中、仆射的职位还是照旧。又升任尚书仆射、中卫将军。皇上念着他以前的功劳,破格提拔他,他一心一意为皇上办事,什么事都肯干。从他刚开始被选拔,到担任这个职位,他一直参与处理国家大事,深得士人的拥戴。宫廷里的事情,他从来不泄露出去。每次写奏章,都把草稿烧掉。他博览经史,知识渊博。朝廷的礼仪制度,婚丧嫁娶这些大事小情,他都参与过规划和讨论。普通六年,皇上修订五礼,写了奏章:

我听说啊,“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人之道,曰仁与义。”所以说要“导之以德,齐之以礼”。礼仪制度,是为了安定朝廷、治理百姓、弘扬教化、规范风俗,使国家长治久安,造福子孙后代的。从唐虞到三代,都非常重视礼仪。到了周朝,礼仪制度更加完善,周朝在商朝和夏朝的基础上有所改进,增减之处都能够看得出来。虽然说经礼三百,曲礼三千,经文三百,威仪三千,但归根结底就五种,就是宗伯掌管的五种典礼:吉礼为最尊贵,凶礼次之,宾礼又次之,军礼再次之,嘉礼最次。所以,祭祀如果不遵循礼仪,就会显得不庄重不严肃;丧葬如果不遵循礼仪,就会出现很多人忘恩负义;宾客往来如果不遵循礼仪,就会使朝觐失仪;军队作战如果不遵循礼仪,就会导致军纪混乱;婚丧嫁娶如果不遵循礼仪,就会使男女失其时节。所以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礼仪制度至关重要。

周朝衰败之后,王道也衰落了,掌管礼仪制度的官员们,也一天天丢掉了规矩。“礼乐征伐,出自诸侯”,《小雅》里的内容都废弃不用了,以前的章法也缺失了。所以韩宣子到鲁国去,是为了学习周公的德行;叔向在晋国,是为了弄清楚郊祭的礼仪。到了战国时期,列国争霸,政治教化更加衰败;秦朝灭亡六国之后,更是把儒家经典扫荡一空。汉朝兴起后,虽然日理万机,事务繁忙,但仍然派叔孙通整理礼仪制度,可见帝王之位的重要性。汉朝以后,朝代更迭,兴衰荣辱,有的靠武力征服天下,有的崇尚黄老之学,礼仪制度也就因此中断了。到了北宋时期,曹褒和南宫适等人收集整理散失的礼仪典籍,编撰了一百多篇,虽然写在了竹简上,但始终没有得到正式的颁布。此后,战争不断,各种邪说异端层出不穷,礼仪典籍也逐渐散失,礼仪制度也随之废弛。那些规范仪容举止的礼仪,都淹没在战鼓声中;那些保存在兰台石室的典籍,都被战火烧毁。

到了西晋初期,才重新制定新的礼仪制度,荀顗在前期制定,挚虞在后期删改。但是后来中原地区战乱不断,礼仪典籍大多散失;东晋刚建立,只能沿用旧制,无力进行改革。所以说,革新礼仪制度,那时还来不及。

皇上您英明神武,开创盛世,平定叛乱,以文治国。音乐盛典要等到功成名就之后举行,礼仪制度也要在国家安定之后才能弘扬。您设立了太学和国子监,让皇室子弟和寒门学子都能接受良好的教育;又开设了五经馆,让平民百姓也能获得高官厚禄。从您受命以来,直到如今大业告成,您的功德已经显赫于世,天下大事也都已完成。您的功德昭著,无人能与之相比。至于那些祥瑞之兆,比如玄符、灵贶,以及远方进贡的珍宝,这些都记录在史书上,现在就不必细说了。

所以,我命令那些有才华的人,去搜集甘泉宫的典章制度;又召集那些大学问家,来阐述曲台的礼仪。那些在淄水河边、淹县潜心学习的儒生,他们前赴后继;那些怀揣着抱负、背着书箱的优秀人才,日夜不停地学习。我相信,通过您的教化,能够使三雍地区的人民遵从五典,从而使宗法制度的教化,蓬勃兴起。

话说,要修订五礼,这事儿从永明三年就开始琢磨了。太子步兵校尉伏曼容上书请求制定一套新的礼乐制度。当时,朝廷特地找了十个新老学士来研究,只负责修订五礼,还请教了卫将军丹阳尹王俭。这些学士们分住在各个郡里,忙活了好几年,愣是没搞定。后来,文宪(指王俭)去世了,很多资料都散失了。 这事儿又交给了国子祭酒何胤,折腾了九年,还是没完工。

建武四年,何胤退休了,齐明帝又把这事儿交给了尚书令徐孝嗣。徐孝嗣把之前所有相关的资料都放在自己家。永元年间,徐孝嗣倒霉了,很多资料又散失了。剩下的资料,就暂时交给尚书左丞蔡仲熊和骁骑将军何佟之处理。当时,修礼的办公室设在国子学门外,东昏时期,老是打仗,很多东西又丢了,差不多剩下一半。

天监元年,何佟之上书请求重新评估这事儿,朝廷也同意了。当时,尚书台觉得,天下刚稳定下来,很多事情都得慢慢来,修订礼制的事儿,等天下太平了再说。干脆把修礼的办公室撤了,把人调回尚书仪曹。 圣旨里说:“礼乐都坏了,各个地方的规矩都不一样,确实应该及时修订,作为永久的准则。但是,之前修订礼制,选人只看关系,不看学问;负责的人,只看官职高低,不看学识,所以这么多年都没搞定,有名无实。这事儿关系到国家大事,得好好选人,人选定了,就开始修订。”

于是,尚书仆射沈约等人商议,决定每个礼制都安排一个老学士负责,每个老学士再推荐两个年轻学士帮忙抄写整理。遇到疑问,就参考前汉的石渠阁会议和后汉的白虎观会议的记录,查阅典籍,然后上报请皇帝裁决。最后,决定由旧学士右军记室参军明山宾负责吉礼,中军骑兵参军严植之负责凶礼,中军田曹行参军兼太常丞贺玚负责宾礼,征虏记室参军陆琏负责军礼,右军参军司马褧负责嘉礼,尚书左丞何佟之总负责。何佟之去世后,由镇北谘议参军伏暅接替他。后来,伏暅又接替严植之负责凶礼。伏暅升官后,由《五经》博士缪昭负责凶礼。

因为礼仪的内容很复杂,记载又残缺不全,需要广泛讨论,把所有情况都考虑进去,所以又请镇军将军丹阳尹沈约、太常卿张充和我一起参与。我另外还接到圣旨,全面负责这件事。后来,又让中书侍郎周舍、庾于陵两人也参与进来。如果有疑问,负责的学士先要讨论,然后征求其他五礼旧学士和参与人员的意见,大家一起讨论,形成报告上报,再由皇帝决定。 疑难问题很多,时间久了,皇帝的裁决也很多。这些圣旨,都像一张大网,把所有经文、诰命都网罗其中,圣旨的语言,如同美玉般清脆,金石般铿锵,意义深邃,道理精妙,是以前儒家学者没有解释清楚的,也是后来的学者没有听说过的。所有奏章和裁决,都记录在册,详细列出圣旨内容,作为永久的典范。

这套礼制,规模宏大,超过历代帝王;其影响深远,将流传千古。孝宣帝也比不上,更别说孝章帝了。

五礼的那些事儿,有的简单有的复杂,但要完成这些仪式,肯定不能一起进行。

《嘉礼仪注》这书,是在天监六年五月七号交给尚书的,一共整理了十二年,有116卷,536条内容。 《宾礼仪注》呢,是天监六年五月二十号交给尚书的,整理了十七年,133卷,545条内容。 《军礼仪注》这本,是天监九年十月二十九号交给尚书的,整理了十八年,189卷,240条内容。

《吉礼仪注》这本,是天监十一年十一月十号交给尚书的,整理了二十六年,足足有224卷,1005条内容呢! 最后是《凶礼仪注》,天监十一年十一月十七号交给尚书,这本整理的时间最长,花了四十七年,514卷,5693条内容!

总的来说,这五礼的全部内容,一共整理了120年,编成了1176卷书,总共8119条内容。 另外,还整理了一套副本来放在秘阁,以及一套《五经》的典籍,这些书都抄写好、校对好,直到普通五年二月才全部完成。

我琢磨着整理典章制度,这可是历代少有人能完成的大事,现在皇上圣明,终于成功了!周朝的典章制度三千条,咱们现在整理的已经有八千多条了,因为时代不同,内容也发生了变化,所以数量翻倍了,就像八卦的爻一样,层层叠加,错综复杂,最终形成了六十四卦。以前文王武王用这些典章制度治理国家,成就了太平盛世,出现了祥瑞之兆。从那时起,一直到今天,才算完整地整理出来。孔子说过:“能继承周朝的礼乐制度,即使过了几百年也能知道。”这难道不是功业卓著、完美无缺吗?我能力有限,却承担了这项重任,耗费了很长时间,总算完成了任务。刚完成的时候,因为事情太多,没来得及上报,实在是能力不足,愧不敢当,一直心里不安,日夜都想着这件事。

今年春天,皇上要亲自检阅军队,查阅军礼,我仔细检查了每一项条文,都完善齐全了。这套典章制度,真是完善又详尽,光辉灿烂,完全可以昭示日月,颁布天下!我心里非常高兴,一直想向皇上汇报。以前一起工作的同僚们都去世了,我虽然还活着,也快老了,担心这套皇室大典的典章制度会因此而耽搁,所以就赶紧把整理的始末,包括参与人员、完成的卷册数量、条目的数量等等,都详细地写下来,上表向皇上汇报。

皇上下了诏书说:“典章制度已经完善,国家政令也更加弘扬,现在命令有关部门按照这些典章制度执行。”皇上又下诏书说:“勉(指作者)的功劳值得表彰,典章制度的修订完善,法令规章也十分完备,功成业就,就在于此。这可以光照四方,惠及后世,让后代子孙都知道这套典章制度的存在。有关部门要严格按照这些典章制度执行,不能有任何疏忽。” 随后,皇上任命我为中书令,还给了我二十个亲信侍卫。我因为腿脚有病,向皇上请求辞去官职,皇上没同意,就让我在家里办公,三天上朝一次,有事就派人来商量决定。我的腿病越来越严重,很久没去上朝了,我又一次请求辞官,皇上就准假让我回家休息,等病好了再回朝。

我虽然身居高位,却不贪图钱财,家里没有什么积蓄,我的俸禄都用来接济贫困的亲戚朋友。门生故旧有时会劝我,我回答说:“别人给子孙留钱财,我给子孙留下的是清白的名声。如果子孙有才能,自然会自己创造财富;如果子孙没有才能,就算给他们留下金山银山,最终也会被别人夺走。”我还曾经写信告诫我的儿子崧:

我家世代清廉,所以一直过着简朴的生活,至于家产什么的,我从来都没说过,不只是没经营,压根儿就没想过。我这个人运气不好,混到今天这个官位,拿着这么高的俸禄,真是想不到。每每想到这些,我就觉得这哪是我自己本事造成的啊,完全是祖上积德,沾了他们的光,才走到这一步的。古人说得好,“以清白遗子孙,不亦厚乎!”又说:“遗子黄金满籝,不如一经。”仔细想想这两句话,可不是随便说说而已。虽然我能力有限,但确实有自己的想法,希望能遵循这些道理,不敢丢了祖宗的脸。

自从我当上大官,已经有三十年了,门生故旧们,经常劝我走捷径发财,有的让我开垦田地,有的让我开设店铺,甚至还建议我搞水运生意,积累财富。这些事儿,我都拒绝了。我不是说要放弃一切,而是想省去那些烦心事。 我不想为了钱财而让自己整天忙忙碌碌,心烦意乱。

我中年的时候,在东田边上弄了个小园子,可不是为了种地赚钱,我就是想挖个池塘,种些树,找个地方寄托一下情怀。再说郊外清静开阔,将来也可以当做住宅,万一哪天我辞官回家,还能在这里安享晚年呢。慧日、十住他们,都要成家立业,都需要住的地方,可我家在清明门那边的房子,根本没地方住人了。为啥呢?因为以前西边那块地给宣武寺了,西厢房也没了,房子不方正,感觉就像个旅馆一样,哪还讲究什么华丽?老有人说那是我的宅子,我心里老不舒服。想想古往今来,有钱人那么多,高门大院,一排排的房子,最后还不是都成了空房子,那到底是谁的家呢?

但我还是忍不住,堆土垒石,移栽果树,种些花草,好让休息的时候有个好去处,寄托一下我的性情。我随便搭的,没想着弄多大,只要看着舒服就行,所以房子里边挺挤的,没啥多余的房间。最近给东边儿孙们盖了两处宅子,用的是十住从南方回来带的钱,可这钱还是不够,钱又一时凑不齐,也不能半途而废,郊外的园子就先放放吧。后来我把东西卖给韦黯,得了百金,盖了两处宅子,钱差不多花光了。你们知道这园子值多少钱吗?我从开始弄到现在,好多年了,树都长大了,桃李茂盛,桐树竹子成荫,田埂小路相通,沟渠纵横交错,还有漂亮的楼台亭榭,景色很美;山峰树林,也别有一番趣味。河里长满了菰和蒋草,湖里盛开着菱角和莲花。虽然在城外,但离城门很近,韦生也想来住,这里风景也确实不错。

我讲这些,不是小气,只是写到这儿了,忍不住就说了。想起谢灵运的《山家诗》里说:“本是天地间的万物,如今却成了我这个粗鄙之人的所有物。”我的这个园子,我已经弄了二十年了,现在成了我的东西,人和物相比,算什么呢?我剩下的这些东西,现在分给你们,你们自己盖个小院子吧。你们操劳也挺多的,也需要有个安身之处。再说佛教讲,财物是外在的命;儒家也说“聚集人的东西叫财”。何况你们平常也需要钱,怎么能忘了这个呢?听说你在姑孰买的田地很荒凉,以后怎么安家呢?所以这样安排,不是故意跟你们过不去。虽然情况和孔子不一样,但道理差不多。孔子说:“居家过日子有条理,就能管理好官府。”既然已经开始做了,就要把它做好。进退两难,反而让人笑话。如果有点收获,你们自己安排家里的开销,让大家都过得好,这些我管不了,还得靠你们姐妹们。你老大,所以这事儿就交给你了。

唉,做人啊,不容易,真的不容易!得让家里家外都和谐相处,别人没话说,自己先想着别人再想着自己,这样才算得上是个人物。老话说得好:“后其身而身先。”要是能做到这样,好处可就大了去了!你小子自己要努力,看到优秀的人就要学习,可别一天天浪费时间!这可不是光浪费时间的事儿,而是浪费你的一生啊!名声好坏,这还不重要吗?你难道不谨慎点吗?我现在跟你说的这些,就是这个意思。

自从我开始过日子,就没怎么管过家里的钱财,现在盖了房子,也跟以前不一样了。我把这些事情的来龙去脉都跟你说清楚了,心里也问心无愧。再说,我年纪大了,精力也衰退了,公务都忙不过来,剩下的时间,只能自己休息休息了。有时候冬天的阳光,夏天的阴凉,好天气,办完公事之后,拄着拐杖,穿着草鞋,在简陋的房子里四处走走,看看池塘里的鱼,听听树林里的鸟叫,喝一杯浊酒,弹一曲琴,找点儿短暂的快乐,这样平平淡淡地过日子,直到终老,就挺好,不用再操心家里的琐碎事情了。你跟那边的事情都安排好了,这封信也写好了,需要用的钱,都像以前一样给你。从现在开始,我再也不跟你提田地里的事了,你也别再跟我提了。就算以后闹旱灾,我也没办法;要是丰收了,那就是你的好运气了。这种事情,不用特意告诉我。书上说:“孝顺的人,善于继承先人的志向,善于完成先人的事业。”我现在就希望你能完成我的心愿,这样我就没什么遗憾了。

我二儿子悱死了,我心里难受极了,但也不能因为这个耽误公务,所以写了篇《答客喻》来表达我的心情。文章里写道:

普通五年春二月丁丑日,我二儿子晋安内史悱去世的消息传来了,全家人都悲痛欲绝,我的心情如同坠入深渊。皇上和皇后都派使者来安慰我,亲朋好友也都来吊唁,我每次哭得都撕心裂肺,悲痛欲绝,这就是父子天性啊,都不知道眼泪是从哪儿来的了。

哎,各位师爷们都担心先生您太伤心了,整日沉溺在悲伤里,身体都垮了。于是,他们就毕恭毕敬地走上前说:“我们听说啊,古往今来,世间万物都有兴衰荣枯的规律,春天繁荣,秋天凋零,这是自然界的周期变化。人活在这个世上,就像旅馆里暂住的客人一样,生下来是暂时的寄居,死后就回归本源,这是大家都知道的道理。所以那些有见识的人,都能坦然面对生死。东门先生归隐田园,被后世称赞为贤哲;西河先生因过度悲伤而失去光明,却遭到朋友们的批评。您现在在朝廷上受恩宠,担任要职,责任重大,荣辱与国家兴衰息息相关。您应该放下个人悲伤,振作精神,好好为国家效力,照顾好家人。怎么能这样放纵自己,沉溺于悲伤之中,像个小孩子一样,伤神伤身,耽误了正事呢?我们私下里商量过了,都觉得您这样做是不应该的。”

门人又曰:“况夫圣贤之教,未尝不以修身齐家为本。君侯之德,远播海内,声名赫奕,垂范百世,岂可为一时之感,而废终身之业。昔者伊尹佐汤,稷契辅文,岂非克己复礼,然后成其大功。愿君侯察纳愚见,毋贻后世之诮。”

接着,他们又说:“再说,圣贤的教诲,从来都是把修身齐家作为根本。先生您的德行,远扬海内外,名声显赫,将成为后世典范,怎么能因为一时悲伤,而荒废了一生的事业呢?过去伊尹辅佐汤王,稷和契辅佐文王,不都是先克制自己,遵循礼仪,才能成就大事业的吗?希望先生您能听取我们的意见,不要留下让后世耻笑的遗憾。”

我哭着回答说:“彭殇的道理,延吴的劝慰,我当然也听说过。但我为什么还是放不下呢?让我说说我的想法。你看,种树在庭院里,都盼着枝叶茂盛;垒山积土,都心疼那堆土的功劳。所以,开花却不结果,孔子都为此叹息;徘徊在岔路口,杨子也因此犹豫不决。有些事情值得深究,圣贤们也没有轻视。我现在悲伤,是因为我从二十多岁开始就努力奋斗,从小就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姐妹,文章写得好,是天赋加上勤奋的结果,好学不倦,生活简朴,写了很多文章,书稿堆满了箱子,对得失看得淡然,不喜不怒。后来我到朝廷做官,位高权重,交往的都是当时的名流才俊,一起吟诗作赋,乐此不疲。他们常常劝我,说我如今时来运转,位高权重,应该提拔贤才,帮助下属,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样才能报答明君,保全自身。我在朝廷做了二十多年官,算是有幸没有犯什么大错,这都是你们的帮助啊!自从离开福建,我的政务清廉简朴,我一直盼着早日回家,稍微安慰一下我年老的父母,可是现在想起来,唉,路途遥远,渺茫无期。而且,我死后要埋葬在千里之外,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落叶归根,即使是没有感情的人,也忍不住要为我感到悲伤吧!谢安抱着孩子的时候,还悲伤地接待客人;陶渊明不到七十岁就去世了,还勤勤恳恳地写诗作赋。更何况我如今名成利就,却半途而废,怎么能甘心呢?我的这种心情,可以说是对事业的执着啊。诸位贤达既然给了我教诲,开导了我,那我今天就停止悲伤,回去工作吧!”

接下来,我继续哭着说道:“种树在庭院,都盼着枝叶茂盛;垒山积土,都心疼那堆土的功劳。这道理我明白啊!可是,开花却不结果,孔子都为此叹息;徘徊在岔路口,杨子也因此犹豫不决。这其中的道理,圣贤们也深思熟虑过啊!我如今的悲伤,是因为我从二十多岁开始就努力奋斗,一直以来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姐妹,文章写得好,是天赋加上勤奋的结果,好学不倦,生活简朴,写了很多文章,书稿堆满了箱子,对得失看得淡然,不喜不怒。后来我到朝廷做官,位高权重,交往的都是当时的名流才俊,一起吟诗作赋,乐此不疲。他们常常劝我,说我如今时来运转,位高权重,应该提拔贤才,帮助下属,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样才能报答明君,保全自身。我在朝廷做了二十多年官,算是有幸没有犯什么大错,这都是你们的帮助啊!自从离开福建,我的政务清廉简朴,我一直盼着早日回家,稍微安慰一下我年老的父母,可是现在想起来,唉,路途遥远,渺茫无期。而且,我死后要埋葬在千里之外,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落叶归根,即使是没有感情的人,也忍不住要为我感到悲伤吧!谢安抱着孩子的时候,还悲伤地接待客人;陶渊明不到七十岁就去世了,还勤勤恳恳地写诗作赋。更何况我如今名成利就,却半途而废,怎么能甘心呢?我的这种心情,诸位贤达也都理解吧!”

中大通三年,徐勉因为生病上奏朝廷,请求调任。朝廷就把他调任为特进、右光禄大夫、侍中、中卫将军,还给他配备了佐史,其他待遇不变。朝廷还增加了四十名亲信侍奉他。宫里经常派人来探望他,车马络绎不绝;他的衣食住行,医药用品,都由朝廷供给。皇帝几次想亲自去探望他,徐勉都推辞说拜见皇帝会影响身体,多次请求皇帝不要来,皇帝最终同意了,停止了出行。大同元年,徐勉去世,享年七十岁。高祖皇帝听到这个消息后非常悲伤,流下了眼泪,当天就派人驾车前往徐勉的灵柩前吊唁,并下诏追赠他特进、右光禄大夫、开府仪同三司的官职,其他待遇不变,还赐给他东园的珍贵器物一套,朝服一套,衣服一件,以及二十万钱和一百匹布。皇太子也在朝堂上为他举行了哀悼仪式。谥号为简肃公。

徐勉勤奋好学,擅长写作,即使公务繁忙,也坚持写作。他曾经觉得起居注内容繁杂,于是删减整理,写成了《流别起居注》六百卷;他还写了《左丞弹事》五卷;在选曹任职期间,撰写了《选品》五卷;在齐国时期,撰写了《太庙祝文》二卷;因为认为孔子的儒家思想和佛教思想殊途同归,他又撰写了《会林》五十卷。他前后一共著述四十五卷,另外还写了《妇人集》十卷,这些著作都流传于世。大同三年,徐勉生前的佐史尚书左丞刘览等人上奏朝廷,陈述徐勉的功绩,请求为其刻石立碑以纪念他的功德,皇帝立即下诏准许在徐勉墓前立碑。

徐勉,字敬业,从小聪明好学,擅长写作。他最初担任著作佐郎,后升迁为太子舍人,负责掌管文书。之后又多次升迁,担任洗马、中舍人,仍然负责掌管文书。他在宫廷里工作多年,因为腿脚不便,被外放为湘东王友,后来又升迁为晋安内史。

吏部尚书姚察评价说:徐勉年轻时就立志刻苦学习,废寝忘食,努力修身养性,谨慎言行,认真选择交往的朋友;他恰逢盛世,辅佐明君,像日月一样光芒四射,所以才能精通经学,位居高官,从平民百姓成为朝廷重臣。等到他担任要职后,更是竭尽全力为朝廷效力,他的所作所为都以古代典章制度为准则,效法先王,维护法纪,处理政务井井有条,没有争议,是梁朝的杰出大臣,非常了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