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缅,字元长,是车骑将军张弘策的儿子。他小时候,外祖父中山刘仲德就觉得他很特别,曾经说过:“这孩子将来肯定不平凡,是张家的宝贝疙瘩啊!” 南齐永元末年,义军兴起,张弘策跟随高祖皇帝一起出征,留下十岁的张缅在襄阳。每当听到战事胜负的消息,张缅都会喜怒形于色,看得出来他很关心父亲。
天监元年,张弘策担任卫尉卿,不幸被叛贼害死。张缅悲痛父亲惨死,丧事办得比规定的规格还要隆重,高祖皇帝还派人来劝慰他。服丧期满后,张缅继承了洮阳县侯的爵位,被朝廷召为国子生。他先是被任命为秘书郎,之后外放担任淮南太守,当时他才十八岁。高祖皇帝担心他年纪太轻,缺乏处理政务的经验,就派人把郡里的档案文件都拿来给他看,结果发现张缅的处理意见非常妥当,高祖皇帝对他很赏识。后来,张缅又升任太子舍人、云麾外兵参军。
张缅从小就勤奋好学,自己给自己定学习计划,手不释卷,尤其精通后汉和晋代的各种典籍。有客人拿着书来向他请教,他都能对答如流,几乎没有答不上来的。 有一次,殿中郎的职位空缺了,高祖皇帝对徐勉说:“这个职位历来都是由有文学修养的人担任,而且地位很高,一定要慎重选择合适的人选。”徐勉就推荐了张缅。不久之后,张缅被外派担任武陵太守,之后又回朝担任太子洗马、中舍人。张缅的母亲刘氏,因为父亲去世家境贫寒,丧事办得比较简陋,所以她一辈子都没有住过正房,也没有跟随儿子去官府。
张缅在郡里当官所得的俸禄,他都不敢自己用,甚至连妻子的衣服都不舍得换,等他回到京城后,就把所有的钱都用来供养母亲和接济亲戚。即使积攒了很多年,也很快花光了,张缅家里一直简朴得像贫穷人家一样。他后来又升任北中郎谘议参军、宁远长史,之后外放担任豫章内史。张缅为政以仁德为先,从不设置苛刻的规章制度,官员百姓都被他的品德感化,不敢欺上瞒下,所以当地老百姓都说:“几十年来都没有见过这样的好官啊!”
公元大通元年,朝廷征召他担任司徒左长史,但他因为生病推辞了,于是改任他为太子中庶子,兼领羽林监。没过多久,他又升迁为御史中丞。因为处理一起外国使臣与人斗殴的案子,被降职为黄门郎,同时保留之前的职务,不久后又恢复了原来的官职。
他在御史台工作期间,秉公执法,毫不徇私,被称为刚正不阿的人。高祖皇帝还特意派画家把他画像挂在朝廷里,以此来激励其他的官员。大通三年,他升迁为侍中,还没来得及上任就去世了,享年四十二岁。朝廷下诏追赠他侍中之职,并追封为贞威将军,爵位不变,赏赐钱五万,布五十匹。高祖皇帝亲自为他哭丧,昭明太子也前往吊唁,并给他弟弟缵写信说:“贤兄学识渊博,办事精明,堪比倚相精通经史,郄縠熟读诗书,古今通晓,无人能出其右。自从他进入宫廷,已经将近二十年,他待同僚如同兄弟,待朋友如同亲人。在朝廷的各种宴席和讲学活动中,我们总是共享欢乐,互相交流。如今他却突然离世,再也无法相见!他正值壮年,才华正要施展,却英年早逝,实在令人痛惜!想到我们兄弟情深,如今却天人永隔,叫我如何能承受得了这个打击!悲痛欲绝,无法成句。”
他生前酷爱书籍,收藏的书籍多达万卷以上。他还亲自抄写《后汉书》、《晋书》,并对不同版本进行比较研究,最终完成了《后汉纪》四十卷和《晋抄》三十卷。他还抄写《江左集》,但还没来得及完成。他的文集有五卷。他的儿子叫傅嗣。
张缵,字伯绪,是张缅的弟弟,后来跟着哥哥张弘籍生活。张弘籍是高祖的舅舅,梁朝初年被追赠为廷尉卿。张缵十一岁的时候,就娶了高祖的第四个女儿富阳公主,被封为驸马都尉,利亭侯,然后被召入国子监学习。他一开始担任秘书郎,那时他才十七岁。他身高七尺四寸,眉清目秀,神采奕奕,非常有精神。高祖对他很欣赏,曾经说过:“张壮武说‘以后八代子孙中会有继承我志向的人’,说的就是他吧?”张缵爱好学习,他哥哥张缅有上万卷书,他日夜不停地阅读,几乎没放下过书。秘书郎只有四个职位,从宋朝、齐朝开始,就是世家子弟起家的选择,一般来说,这个职位待上几十上百天就会升迁。但是张缵却坚持不调动,想要把阁里的书籍都看完。他曾经拿着四部书的目录说:“如果我把这些书都读完了,才能谈得上做官。”就这样过了几年,他才升任太子舍人,后来又升任洗马、中舍人,都掌管着记录文书的工作。
张缵和琅邪王锡齐名。普通年间初期,魏国派彭城人刘善明来京城求和,想见见张缵。当时张缵二十三岁,刘善明见到他后非常佩服。张缵后来升任太尉谘议参军、尚书吏部郎,不久又担任长史兼侍中,人们都认为他升迁很快。河东人裴子野说:“张吏部担任喉舌要职,都觉得他来得晚了。”裴子野性格豁达,自己说“三十岁以后,就不再主动拜访别人了”。他一开始没见过张缵,却虚心地称赞他,两人因此成为忘年之交。
大通元年,张缵出任宁远华容公长史,负责琅邪郡和彭城郡的事务。第二年,他又升任华容公北中郎长史、南兰陵太守,被加封为贞威将军,负责府州的事务。第三年,他回朝担任度支尚书,母亲去世后他辞官守孝。守孝期满后,他出任吴兴太守。张缵治理吴兴郡,减轻了繁琐苛刻的规章制度,注重清静廉洁,百姓和官员都很拥护他。大同二年,他被征召为吏部尚书。张缵负责选拔官员,他提拔那些出身寒微的人,从不因为权贵而改变自己的原则,人们都称赞他。
五年的时候,高祖皇帝亲自下诏书说:“继承了外家显赫的声名,在朝中是领袖人物,从司空开始,名声就盖过了范阳地区。可以担任尚书仆射了。” 一开始,李缵和主管事务的何敬容关系不太好,何敬容当时权势很大,门客成群,有人要去拜访李缵,李缵总是推辞不见,说:“我可不能让何敬容的人觉得我怠慢了他。” 等到李缵升迁的时候,他上表陈述说:“自从我出任辅佐皇帝的要职,进入朝廷核心,就可以抬头挺胸,畅所欲言了。但是,我之前因为受到一些人的蒙蔽,对事情的深浅轻重、好坏是非,根本无法预料。再加上我为人正直,不善于逢迎拍马,不喜欢那些世俗之人,和他们一起做事让我很不舒服。” 这段话里,他暗指的就是何敬容。李缵上任后,建议南郊祭祀时皇帝乘坐素车白马,这符合古今的礼制;他还建议官员朝服应该同时佩戴印绶,这些建议当时都得到了采纳。
九年的时候,李缵被任命为宣惠将军、丹阳尹,还没来得及上任,就改为了使持节、都督湘、桂、东宁三州诸军事、湘州刺史。 他在前往赴任的路上,写了一篇《南征赋》。赋中写道:
……(此处保留原文诗词)……
话说在娵訾年间,仲夏时节,我去拜见皇帝,然后准备去南楚上任。走到河中央的时候,我不禁回头望去,心里想着家乡,久久不愿离去。路途漫漫无边际,我的思乡之情也难以言表。我勒住马,感叹道:人生活在这个宇宙中,就像蜗牛争斗,苍蝇依附飞鸟一样渺小啊!人生荣辱兴衰,沉浮不定,为了一点儿虚荣得意忘形,为了一点儿时间忧心忡忡。那些能够忘却世俗纷扰,沉浸于自然的人,才是真正智慧的人啊!那些珍奇的物品,那些帝王的盛世,又有什么值得我留恋的呢?
我回顾自己平庸的一生,有幸生活在盛世,受到皇恩浩荡,得到贵族的厚爱。我曾在石渠阁典籍,校勘六艺经典;也曾在承华殿侍奉皇上,受到皇上的器重。有时与大臣们一起饮酒作乐,有时乘船出行,同舟共济。我曾在皇宫的华美宫殿里日夜起居,皇帝的恩德言犹在耳,如同昨日之事。转眼间二十年过去了,我却感到离别家乡的悲痛,如同永远的阴影一样。我一生才能平庸,只想归隐田园,却惭愧自己碌碌无为,辜负了千里之外家乡父老的期望。我就像破旧的蓑衣和弯曲的车轮一样,愧对周任那样清正廉洁的官员,也无法像他们那样为国家做出贡献。
如今我遇到了好机会,赶上了太平盛世,心中感激皇恩,却始终未能报答。我担任要职,位居高官,受到下属的尊敬,然而我却感觉自己像深井里的短绳,像高墙没有地基一样不稳固。我深感自己能力有限,恐怕难以胜任。如今奉命前往南楚,心中充满了疑惑和不安。我晚上住宿,白天启程,准备告别京城。马车缓缓向南而去,我的心却一直牵挂着故乡,充满了悲伤。
话说当年,他横渡牵牛星,又遥望雉鸡山;往前看山脉走向,往后看云彩的分布。他追随晋氏开疆拓土的壮举,恢复了中原的统治。他让三川之地长满茂盛的草,让两京之地滋润着朝露。所以黄旗紫盖,国运兴盛,位于震卦方位;金陵的祥兆,确实应验了吉利的预兆。后来他归顺武王,献上玉璧,献上天子玺印;开启了中兴的英明君主,使得王朝光辉延续十代。看看他,内部招揽人才,对外抵御外敌;在江南草创基业,奠定了国家的基石。他岂仅仅是传播德行,让晋国得到祭祀,《云汉》赋诗,《斯干》颂扬他的功德而已!他的正统得以传承,延续了四代;历经多年,二百余载。他划分疆界于华夏和戎狄之间,拯救了天下苍生;不使百姓披头散发,衣着不整,正是因为他的明德才得到这样的赏赐。
后来,他来到沧州的山峦,寻找叔宝的旧墓;汲取了珠玉的光泽,继承了锦绣的遗风。他怀着远大的志向,不会因为喜怒而改变自己的初衷。虽然他的灵魂埋葬于地下百年,却依然光辉照耀九泉之下。他经过佛寺,看到人们兴高采烈;从四海之心出发,平定叛乱,诛杀暴虐之人。在苍龙星将要陨落的时刻,他剪除奸邪,铲除祸害;既用蝎子来执行刑罚,又用猛兽来取乐。他以巧妙的笑容来迎接高熢星,以欢快的笑声来等待长星的出现。那些可怜的老百姓啊,多么渴望得到安定和依靠!百姓的愿望上天听到了,所以才有了圣明的君主出现。
我皇帝承继大统,聪明睿智,神勇威武,乘着有利时机,席卷了整个楚地。用仁义征服敌人,必然能够取得胜利;形势如同决堤的洪水,势不可挡,迅猛无比。于是他消灭了桑林的野猪,射杀了青丘的大风,收起刀兵来彰显德行,用《时夏》来庆祝胜利。他让郑卫之地的音乐声飘扬,屏退后宫的艳丽女子;他的功绩超过了轩辕皇帝,岂是商周两代可以比拟的?他开创了长平盛世,延续了四个时代;六夷部落臣服,八蛮部落归顺。他教化百姓,伸张正义;三光普照,五灵降福。他的功绩超过了历代帝王,实在无法用言语来形容。
我沿着金牛河迅猛的河滩走,看到灵山雄伟壮观的样子,这真是江南的废墟啊,高耸入云,气势非凡! 山峰高耸入云,白墙青壁,红瓦翠嶂,巨石滚滚,激流奔腾,惊涛骇浪拍打着陡峭的岩岸,汇入巨大的深渊,遮天蔽日,风烟回旋。山崖映照着河水,波光粼粼,闪烁不定,霜雪往复,波涛汹涌。下游水流湍急险峻,上游山峰高耸,仿佛要倾塌下来。我预感到将要发生不幸,所以逆风而行,不敢停留。
我探访了那些奇形怪状的骸骨,乌云翻滚,狂风怒号,仿佛要吞噬一切。后来,我看到渔民在垂钓,鱼饵沉入深不见底的河水中。我追寻忠武侯的足迹,乘坐四马高车,飞驰而去。我没有去追究那些神怪之事,只是默默地记在心里。我重访姑孰旧址,探访宣武遗迹;我怀揣着周瑜的雄心壮志,辅佐君王。我效仿历代明君,却仍然未能得到君王的赏识;我的势力足以倾覆泰山,威震天下。虽然我忠心耿耿,如同伊尹、稷下贤人,却未能得到重用;更何况我功成名就却志向不足,怎么能长久地立于朝堂呢?
我担心步文景之君的后尘,重蹈覆辙,担忧贤臣的悲惨命运;即使像树木一样茁壮成长,最终也会被铲除,家族灭亡。那些囤积如山的财富,尚且不能保证万无一失,更何况是国家的大宝藏,竟然被暗中窃取。我来到宫门前,递交文书给守卫,驻守在伊洛、河渭之间。我没有矫揉造作地去招揽宾客,也没有放下身段去巴结权贵。我恭敬地遵守王法,谨慎小心,不敢有丝毫怠慢。函谷关如同国家的门户,武库里储藏着精兵强将。我收集了古代的歌谣,听到了宁成县老虎的叫声。
在当今这个时代,事情很简单,只需要批判那些奸邪的行为;我鄙视文仲的失职,鄙视那些靠搜刮民脂民膏为生的官吏。
我走近了赭红色的山峰,远远望去是鹊岸,岛屿一片朦胧,风云变幻莫测。这时雨后初晴,我看到百川奔流,浩浩荡荡;水波平静清澈,映照着暗沉的傍晚,山峦起伏,分明可见黎明的曙光。突然,我望向了故乡的方向,只见江水与天际相接,无边无际;逆流而上,右边被阻挡,沿着长长的河岸往左走。我独自迎着风,舒展着心情,采摘着芳洲的野花,却无人与我共享这美景。我在铜山停船系缆,去拜访叔文先生的灵位;他的旧名还在,坟墓上杂草丛生,荆棘遍地。我想起夫君的教诲,他的名声在古代就已远播;他拯救了巴蜀汉中的衰败事业,他的名字与邹鲁的贤人并列。他辨明山神以平息诉讼,在祠堂祭祀星辰以安抚神灵。每当我回忆起这些往事,就会思念起他,如果不是我认真学习,又怎能了解这些呢?想想嘉梅根的孝女,她的地位比不上那些嫁给权贵的女子;再想想吴人重辟的遭遇,担忧严厉的刑法会给他们带来灾难。那些沉瓜隐喻着显扬的义行,用沧波来约定时间;那些浮履则阐明了高尚的节操,面对危险又有什么可犹豫的呢?我被这些感人的事迹深深触动,心中充满了悲伤和惋惜;我默默地吟诵,默默地遐想,觉得自己文采远远比不上邯郸学步的人。我望着南陵,寄托着我的目光,赞美牙门关守卫的志节;面对晋军的席卷,难道城墙就不能起到保护作用吗?我带着老弱妇孺在破败的城池里,仍然尽着自己微薄的力量。即使只是提壶这样的小善,也是君子所认可的。(缺句),这就是为人处世的道理。
我进入了雷池的长长的水域,思念着恭、岱二位先贤的芳踪;来到鱼官,便停止了进食,踩着寒冷的蒲草,拔出竹笋。还有那些生前品德高尚,死后成为英灵的神明。有的捐献家产为国效力,携手拜祭父母;有的为正义而献身,感动着全城百姓。所以他们的家族以孝义著称,国家也称赞他们是能臣。他们的高尚品德被载入史册,与不同时代的名人比肩而立。我从清晨的沙洲出发,逆风而上,感到吴地水域的险峻难行。船在阳光照耀的河岸边停滞不前,水流湍急,激起沙石。天空阴沉沉的,要下雨了;雨丝纷纷飘落;我怜悯那些劳累的征夫,常常掀起帐帘,伫立观望。我沿着江河的分支,眺望彭汇的渡口,路途还没有到达绛县,时间已经过去了十多天。
好家伙,这景象真是壮观!无数条河流汇聚在一起,山峦起伏,景象万千;河水的倒影高悬空中,仿佛天河倾泻而下,气势磅礴!清澈的江水冲刷着河床,平静的湖面开阔舒畅;阳光照射下,水面波光粼粼,河水时隐时现,轻轻摇曳。远处的岷山、嶓冢山脉,显得古老而寂静;青湓江、赤岸,则控制着潮汐的涨落。你看那浓密的归云,悠闲飘荡的清风;飞流直下形成的瀑布,在翠绿的山崖间奔腾;长虹般美丽的彩虹高挂青天。
要是仔细看看灌木丛生的河岸,还有那层层叠叠的水潭,那些水府,那是鱼儿们嬉戏玩耍的地方,也是它们欢快鸣叫的地方。你看那飞沙走石,掩盖了低矮的草滩;各种奇特的鱼虾,有着美丽的鳞片和羽毛。偶尔能听到一只孤鹤的鸣叫,也能听到孤雁呼唤同伴的声音;身处异乡的人啊,总会思乡,独自一人更是会感到悲伤和凄凉。这地方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所以要充分利用险要的地形来巩固防守。不仅要巩固防守,还要注重自身的品德修养。南方可以通往珠崖、夜郎,西方可以通往玉津、华墨,这些地方都能维护内部的安定,外部的和平,像城墙一样守护着京都,一切都井然有序,天下太平。
我站在匡岭上,犹豫不决,想着那云端霞衣似的仙境。耳边仿佛回荡着嫦娥的轻歌曼舞,王子清雅的乐曲。如果能像夜光璧一样闪耀,哪还会怕荣华富贵难以拒绝呢?真想得到那长生不老的丹药啊,盼望着能收到一粒仙丹。
我沿着鄂渚的道路前行,追寻孙氏霸业的足迹;他们积蓄粮食,训练军队,抵挡十倍于己的强敌。贤才必被重用,宁可推心置腹,也不忍心欺骗;他们以法治国,图强富国,与忠贞之臣日夜相处。
我在江边认出了徐庶的故居,云钓台的旧址;那是战国时期,天下多事之秋,他们却依然从容宴饮,快乐无比。我敬佩伍子胥辅佐吴国的忠诚和智慧,也感叹孙仲谋的虚怀若谷。君臣之间能够和谐相处,最终成就霸业,是有原因的。
文侯的盛名,实乃一代伟人;祢衡观书,心悦诚服,玉比德,名声与品德一样高尚。他们应运而生,以经纶济世;名声越来越大,人们对他们的赏识也越来越深,虽然只是听说过他们的名字,却也倍感亲切。
可惜的是,延献未能勤王,让汉朝京城得以更新;为何天命不佑他们,让他们壮志未酬身先死呢?我泛舟芦洲,久久伫立,想着伍员当年渡江的情景;他怀揣宝珠,免去了杀身之祸,归来后又赠送黄金答谢恩情。
他并不追求万钟俸禄,只喜欢放歌击楫;我叹息这种高尚情操未能被世人理解,最终他以死明志。空留遗憾,追悔莫及,只能在祭祀时,先祭奠他;等到军队回到郑国,再为后代子孙祈福。
进入郢都,我感叹那险峻的天险难以窥探;他们分封荆楚,制定了惠及后世的良策。贾谊的才能如同手指般粗大,而应侯则像被剥了皮的树木。所以,要重视根本,巩固强大,削弱薄弱,这才是古今治国的通则,无论盛世衰败,都不会改变,难道不是这样吗?这才是治国安邦的深远之道啊!
我啊,在郢都听取了忠言,流传千古的美名由此而来;我忘记了自己的年龄,心里只想着国家大事,忧心忡忡。我效仿庄王的高尚品德,在夏州建立了功名;我痛恨蹊田的错误惩罚,采纳了申叔的优秀计策。我学习巫臣进谏的忠诚,参考《周书》来明白其中的道理;我怎么会自己想出那么多偏激的主意呢,非要跑到桑中那么远的地方去呢?就像葆申诛杀丹一样,真正帮助君主完成了大业;在两位臣子之间有优劣之分,在两位君主之间也有盛衰之别。我站在赤崖上,心中充满了愤怒和豪情,在魏武帝面前展现我的雄心壮志;乘胜追击,势不可挡,志在吞并吴国,统一楚国。我率领着八州的精兵强将,目标直指姑苏,准备在那里凯旋;时机正好,就像建瓴之势,事情没有拖泥带水。孙权的军队气势汹汹,依靠着那些杰出的辅佐大臣;他把天下三分,这真是关键的一击啊!
唉,想想刘备的英勇,想着光复旧都;他招揽了卧龙先生这样的当代人才,堪比管仲,称得上是英明之主。他收拢了散亡的残兵败将,与各国联合,延续了五代的江山,延续了四百年的兴盛。我望着巴丘山,心情复杂,沿着洞庭湖,心情舒畅,乘着轻舟,不系缆绳,多么潇洒自在啊!我眺望君山和褊山,只是站在风中,加深了我的思念;我举起酒杯喝一口,独自驾着彩云离去。
好家伙,这地方啊,南边紧挨着衡山和霍山,北边离着沮水和漳水都不远;沅水、澧水也包括在内,还把潇水、湘水的水都引过来了。你看这水,哗哗地流淌,蜿蜒曲折,像条巨龙一样,在阳光下波光粼粼,闪闪发光。碧绿的潭水,环绕着小岛,一眼望去,几万亩水域清澈见底;美丽的兰花随风飘动,洁白的沙滩像铺了一层雪。云彩时而舒展,时而卷缩,河洲时而连接,时而断开;早晨的阳光斜照在河水中,一阵大风吹来,又把云彩吹散了一半。我来到这曾经的旧河道,遥望汨罗江,想起屈原投江的悲剧;难道是怀揣宝藏却迷失了国家,才落得如此下场?还是因为忠心耿耿,才招致如此不幸?
这地方啊,芳华荟萃,积淀深厚,可不是那些阿谀奉承之辈能欣赏的;这里融合了《小雅》的怨愤之辞,也包含了《国风》的美好志向。就像弹去帽子上的灰尘,抖落身上的污泥,努力让自己与世俗分开;宁可舍身取义,也不愿隐藏才能,夸耀自己。哎,真是悲叹先生的不幸,遭遇了像椒兰一样嫉妒美好的遭遇;拥有千里马却无人驾驭,怎么能指望它驰骋千里呢?来到这里,我思念故人,流连忘返,怎么也走不开。
我用粗陋的祭品祭祀,诚心诚意地向江河祈祷;来到黄陵,表达我的敬意,在河边摆上祭品。用兰草的香气沐浴,怀着虔诚的心祭祀。我邀请帝喾的子孙后代,也请来了夔龙等神灵。用河神驾驭的灵车,插上太一的旗帜。伴随着安抚的歌声和舞蹈,节奏舒缓,悠扬动听。夕阳西下,我默默无语,心中充满了感慨。我痛恨秦始皇的巡幸,导致这片土地遭受杀戮;我不理解上天为何如此无情,只能虔诚地祈祷,祈求上天的保佑。因为百姓怨恨,神灵震怒,所以才发生了山洪暴发,地动山摇的景象;我推测这是上天惩罚,于是刻石于山,以示悔过。
我一下车就到部门报到上班,认真处理各种事务,努力改进懒散懈怠的工作作风,每天都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我经常去慰问老人们,体恤百姓疾苦,尽力传达朝廷的恩泽,减轻百姓的徭役和赋税。 这真是盛况空前啊,也是这片土地上古老的传统。 想想看,虞舜巡视四方,直到生命终结;夏禹开辟疆土,疏通河道;太伯让位给弟弟,隐居太湖;还有那些清廉正直的官员,他们都那么洁身自好。 这些都是明君的足迹,圣贤的典范啊!
再说说那些文人墨客,屈原的《怀沙》、贾谊的《吊屈原赋》、司马迁的悼念文章、扬雄的《反骚》等等,这些充满文采的诗歌文章,也一直是历代文人所倾慕和追寻的。 还有仲宁、咸德父子三代都在朝中为官,世代相承,衣钵相传。 从古代的刘向、刘歆父子,到蒋琬、桓范、邓芝、谷朗,他们都才华横溢,为国家做出了巨大贡献,就像川岳之精,代代都有杰出人物出现,从未间断。
至于那些隐居山林的高人,那些在朝廷做官的贤达,他们有的羽化登仙,有的隐居山林,像传说中的那些神仙一样,呼风唤雨,无所不能。 比如传说中能登天梯而返老还童的,能拄着拐杖在泉边修炼的,能骑龙出入的,能驾鹿周游的,还有那些与神女相伴,与仙女相会的。 这些故事,虽然听起来很玄乎,但我们也经常能听到类似的传说。
我走访了各级官府,走遍了大街小巷,远眺山川,近观城邑,都一一了解了。我割让黔中地区设置守将,献上青阳地区以表示效忠,就像邹衍所说的“乘船而返”,楚王就是这样得到好处。我巡视高山峻岭,任命吴文为地方长官;那些不是刘氏宗亲的八王,都导致国家灭亡,自己也被杀害。我在长沙颁布法令,经过五代人,仍然没有更改;我知道天道会眷顾谦逊的人,胜过一时兴起的功业。我寻访了太傅的旧宅,现在在这里建造房屋,安心修行;城邑没有改变,旧井还在,依然流淌着清冽的泉水。我怀念伊尹、管仲的治国之道,却遇到庸臣而被贬官;最终得到当朝皇帝的赏识,感叹汉朝皇室能得到贤才。我接受了齐王的远方委托,岂能推辞而保全自己;我为怀王的不贤明而悲伤,最终抱憾而终老。我在北郭修建祭祀场所,面对着林野,景色幽静而美好;希望没有辜负这馨香的祭品,用琼茅祭祀,并致祭酒。景十三开国,只有君王才能成就大业;等到炎热的正午时分,这藩镇就靠我支撑了。我环顾四周的山峦起伏,稍微登高远眺;仔细观察山川的面貌,打算给这山取名为衡麓。山下弥漫着清新的雾气,山上高耸入云,层峦叠嶂;风声瑟瑟地吹动着松树,水声叮咚地回响在山谷。低矮的树木像华盖一样,高耸的树木像建木一样高耸入云。希望能够远离尘嚣,在山岩上住宿休憩。抛开世俗的牵挂,向往神仙般的境界。这时是凉爽的秋末,万木果实成熟,华池清澈遥远,飞阁显得凄凉而明亮。我喜爱南州的温暖气候,也喜欢兰蕙的秋日芬芳。我在弯曲的走廊下种植柑橘,在高高的城墙上采摘菊花。亭台楼阁并排而立,竹林覆盖山岭,丛生茂密。观赏鸟儿傍晚归巢,送别大雁清晨远飞。悲伤远离家乡,客居他乡,寄情于山水之间,以自娱自乐。
只有朝廷的车马才能通行,实际上是鹰扬军在掌管;有时解职以树立威信,有时又加官晋爵以示赏赐。我遵从圣上的恩典和刑罚,承蒙天地厚德。九里河水滋润着这片土地,恩泽遍及百姓,惠及国家。那些小路虽然可以通行,但我不怕那些容易克服的困难;我渴望在宽阔的大道上驰骋,担心会因此而招致灾祸。我听说困石并非坚固的依靠,我从这件事中吸取教训;我惭愧自己像寿陵的那些无能的人一样,学习邯郸人的走路姿势,却反而跌跌撞撞。
到了州里,他先停掉了十个郡的慰问活动。那些年老体弱的官吏和长期在关卡、市场、边防站执勤的人,也都统统免职了。零陵、衡阳这些州下面的郡,住着一些莫徭蛮,他们依山傍险而居,历任官员都无法让他们归顺,现在他们也开始慢慢向化了。益阳县有人种了两顷田,每一亩的稻穗都长得一样多,真神奇! 杨缵在任四年,流亡的人纷纷回来,户口增加了十多万,整个州境都安定下来了。
公元505年,我被任命为领军将军,没多久又升官了,官职可多了,具体是:使持节、都督雍州、梁州、北秦州、东益州、郢州的竟陵、司州的随郡等地的军事,平北将军,宁蛮校尉。一开始听说邵陵王纶要代替我当湘州刺史,后来又定下来是河东王誉。我本来就看不起那些年轻的王爷,所以州府迎接我和招待我的时候都很敷衍。河东王誉心里很不爽。
到了湘州后,他装病不见我,还自己查账,把我扣在那里不让我走。这时听说侯景攻打京城了,誉就打扮得漂漂亮亮地准备去支援。当时荆州刺史湘东王也去支援,军队到了郢州武城。我赶紧派人送信说:“河东王已经开船了,准备偷袭荆州!”湘东王信了,立刻回军防守,荆州和湘州因此结下了梁子。
后来我干脆放弃了军队,一个人坐船逃到江陵。湘东王就派人来责备河东王,要回我的部下。到了江陵后,他又派我去襄阳。之前的襄阳刺史岳阳王詧还没离开,只是让我住在城西的白马寺。这时又听说京城被敌人攻破了,岳阳王詧干脆就不交出职位了。
襄阳有个叫杜岸的官员,偷偷跟我说:“我看岳阳王肯定不会让你好过,你平时跟老百姓关系不错,不如你逃到西山去,招募义军,四面八方的人都会来投奔你,你的部下也会陆续赶来。只要你这么干,一定能成功!”我信了他的话,和他结盟,就趁夜偷偷逃进了山里。
杜岸却反过来告密,还带兵追我。我的人看到杜岸的军队,非常高兴,以为是来会合的。结果,杜岸带兵把我抓了,连同我的部下一起俘虏,送走了。刚开始把我关起来,后来又逼着我剃度出家当和尚。
那一年,岳阳王詧起兵攻打江陵,一直带着我。军队战败后,走到湕水南边,看守我的人怕追兵来了,就把我杀了,抛尸荒野,那年我五十一岁。后来元帝下令,追赠我侍中、中卫将军、开府仪同三司的官职,谥号为简宪公。
简宪这个人啊,很有见识,自己去见元帝,就真心实意地投靠了他。元帝当上皇帝后,还记着他的好,还专门写了首诗来怀念他,诗的序言里写着:“简宪这个人啊,不巴结达官贵人,很有才华,性格也很刚烈,见到我就一直没完没了地说话,心里装着对我的忠诚,哪一天能忘记呢?”简宪写了《鸿宝》一百卷,《文集》二十卷。
他儿子希,字子颜,很早就出名了,娶了太宗的第九个女儿海盐公主。承圣年间,官做到黄门侍郎。
他弟弟绾,字孝卿,是简宪的第四个儿子。一开始是国子生,考试射策考得很好。升官做了家长兼秘书郎,后来又升迁为太子舍人、洗马、中舍人,都管着记录文书的事。后来又升迁为中书郎、国子博士。然后外放做北中郎长史、兰陵太守,回来后被任命为员外散骑常侍。当时丹阳尹西昌侯萧渊藻因为长期生病没上任,朝廷就让绾暂时代理丹阳尹的事务,后来又升迁为中军宣城王长史,不久又调任御史中丞。高祖皇帝派他弟弟,中书舍人绚,来宣旨说:“国家最要紧的事,就是执法要公正严明,用人方面,升迁降职都不受限制。晋宋时期,周闵、蔡廓都做过侍中这个官,你不用觉得这是降职。”当时宣城王府势力很大,所以才会有这样的旨意。大同四年元旦,按照旧的制度,仆射和御史中丞的座位在东西两边,当时绾的哥哥缵是仆射,百官都列队站好后,兄弟俩带领着随从,分别走向两边的台阶,这在以前可是没有过的,当时的人都觉得很荣耀。一年多后,绾被外放到豫章做内史。
绾在豫章当官的时候,讲解《制旨礼记正言》的义理,每次都有好几百衣冠楚楚的士子去听讲。
八年后,安成县人刘敬宫搞邪教,聚集了一帮人攻打豫章郡,内史萧侻丢下城池跑了。贼寇又去攻打南康、庐陵,屠杀百姓,攻破城邑,人数多达几万人,又攻打豫章的新淦县。南方很久没打仗了,官吏百姓都惊慌失措,四处逃散。有人劝绾避开贼军的锋芒,绾不同意,仍然修缮城墙,做好防御准备,招募敢于战斗的人,招募到了一万多人。刺史湘东王派司马王僧辩带兵去讨伐贼寇,受绾节制,不到一个月的时间,贼寇就被平定了。
十年后,他又当上了御史中丞,还加了个通直散骑常侍的官职。 这回他再次担任宪司要职,弹劾揭发坏人,一点儿也不含糊,那些达官贵人个个都怕他。那时候城西建了个士林馆,聚集了很多学者,他就跟右卫将军朱异、太府卿贺琛一起轮流讲解《制旨》、《礼记》、《中庸》的含义。
太清二年,他升迁为左卫将军。正赶上侯景造反打过来了,他就去守东掖门。三年后,他又升任吏部尚书。结果宫城被攻破了,他只好逃跑了,一路往江陵跑。 湘东王当时掌握着权力,就给他授了侍中、左卫将军、相国长史的官职,侍中这个职位还是原来的。后来他又被派去当持节、云麾将军、湘东内史。承圣二年,朝廷召他回京,当了尚书右仆射,没多久又加了个侍中。第二年,江陵城也失守了,朝中大臣都被俘虏押到北方去了,他因为生病才免于被俘,后来在江陵去世了,享年六十三岁。
他次子叫交,字少游,对文学挺有兴趣,娶了太宗皇帝的第十一女安阳公主。承圣二年,官做到太子洗马、秘书丞,负责东宫的文书档案管理工作。
陈朝的吏部尚书姚察说:太清年间天下大乱,亲戚朋友都离心离德,他没能像和氏璧那样坚守节操,做出像温、陶那样忠贞的事迹,反而怀着私怨,在潇湘之地惹是生非,最终招致祸患,这可不是忠义之士的做法;后来江陵失守,祸根其实就出在这里。他这样的品格,最终却成了梁朝灭亡的导火索,真是可惜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