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僧辩,字君才,是右卫将军王神念的儿子。他小时候跟着父亲来到建康(天监年间)。一开始当了湘东王国的左常侍。他父亲王神念当了丹阳尹,他就升迁为丹阳尹府的行参军。他父亲王神念出任会稽郡太守,他又兼任了中兵参军事。他父亲王神念到荆州任职,他依然是中兵参军事,而且还在规定的任职期限内。那时候武宁郡发生叛乱,他父亲就派王僧辩去平叛。之后,王僧辩升迁为贞威将军、武宁太守。没多久又升迁为振远将军、广平太守。任期满了,回到王府当了中录事,参军职务不变。他父亲被征召为护军,王僧辩就兼任了护军府司马。他父亲王神念到江州任职,他又被任命为云骑将军司马,负责守卫湓城。不久又监领安陆郡,没多久就回来了。接着被任命为新蔡太守,还兼任司马,将军的职务也保留着。他父亲王神念被任命为荆州刺史,王僧辩就担任了贞毅将军府的谘议参军事,朝廷还给他赐予一千人的口粮,然后代替柳仲礼当了竟陵太守,官职也改名为雄信将军。

正赶上侯景叛乱,他父亲王神念就让王僧辩领节杖,统领一万水军,同时负责粮草运输,前去救援。刚到建康,宫城就被攻破了,皇帝也逃跑了。王僧辩和柳仲礼兄弟以及赵伯超等人,先向侯景屈服,然后才进朝见侯景。侯景把他们的军队和物资都收缴了,但表面上却很安抚他们。没过多久,侯景就派王僧辩回竟陵。于是王僧辩就日夜兼程,赶往西边投奔梁武帝的儿子萧绎(世祖)。萧绎下诏书,任命王僧辩为领军将军。

话说荆州、湘州那边有点儿不稳定,军师又犯了错,皇上(世祖)就让僧辩和鲍泉带兵去平叛,给他们分了兵粮,还限定了出发日期。僧辩觉得荆州的部队还没完全集结,想等人都到齐了再出发,就对鲍泉说:“咱们都奉了皇上的命令去南方打仗,现在这兵力,你说怎么办?”鲍泉说:“既然接受了皇上的命令,那就带兵出发,就像融化的雪一样迅速,有什么好担心的呢?”

僧辩说:“不对,你说的虽然没错,但那是书生才说的漂亮话。河东的兵战斗力强,武器也精良,刚刚打败了军师,正养精蓄锐等着我们呢,没有一万精兵,根本制服不了他们。我的荆州兵,经历过很多次战斗,我已经派人去召集他们了,很快就会到。虽然时间紧迫,但还可以再争取一下,我想和你一起去跟皇上说说,希望你能帮我。”鲍泉说:“成败就看这一仗了,快慢都得听您的。”皇上本来就脾气不好,稍微听到点风声,就觉得僧辩故意拖延,有点生气了。

僧辩正要进宫,对鲍泉说:“我先去跟皇上说,你看着办。”鲍泉答应了。到了皇上面前,皇上问:“你准备好了吗?什么时候出发?”僧辩就把刚才说的那些话又跟皇上说了一遍。皇上大怒,拔出剑大声说:“你这是害怕不敢去吗!”然后就回宫去了。鲍泉吓得脸色都变了,一句话也不敢说。一会儿,皇上派了几十个侍卫去抓僧辩。抓到后,皇上说:“你违抗命令,是想跟叛军同流合污吗?你只有死路一条!”僧辩说:“我吃皇家的俸禄,责任重大,今天被杀,我绝无怨言,只是可惜见不到老母亲了。”皇上就砍了他一刀,砍中了左大腿,血流了一地。僧辩晕了过去,过了一会儿才醒过来。然后就被押送到大理寺,他的子侄也被抓了起来,关了起来。

正巧这时候,岳阳王军队袭击了江陵,人心惶惶,不知道怎么办。皇上派人去监狱,问僧辩怎么办,僧辩详细地分析了形势,提出了策略,皇上立刻赦免了他,任命他为城内都督。很快岳阳王军队就败退了,而鲍泉却攻不下长沙,皇上就让僧辩代替鲍泉。皇上列举了鲍泉的十个罪状,派舍人罗重欢带三百人,和僧辩一起去。到了长沙,僧辩就派人告诉鲍泉:“罗舍人奉命,送王竟陵来助你。”鲍泉很吃惊,对左右说:“有了王竟陵来帮我,叛军不足为虑了。”

一会儿,罗重欢带着圣旨先到了,僧辩带着兵随后就到了,鲍泉正要起身迎接,僧辩却背对着鲍泉坐下,说:“鲍郎,你有罪,圣旨让我来逮捕你,别因为以前的关系就对我客气。”然后让罗重欢宣读圣旨,鲍泉就下地,跪在床边。僧辩重新安排将领,全力进攻,最终平定了湘地。

王僧辩重新当上了领军将军。侯景带着军队从江西过来打仗,军队到达夏首。僧辩被任命为大都督,带着巴州刺史淳于量、定州刺史杜龛、宜州刺史王琳、郴州刺史裴之横他们一起赶往西阳。军队走到巴陵的时候,听说郢州已经被侯景占领了,僧辩就据守巴陵城。皇帝就命令罗州刺史徐嗣徽、武州刺史杜崱和僧辩在巴陵会合。

侯景攻陷郢州以后,军队更多了,手下的人也更加凶猛,准备进攻荆州。他就派假冒仪同官的丁和带着五千兵守江夏,大将宋子仙带着一万兵先去攻打巴陵,侯景带着所有匪徒,水陆大军一起进攻。于是沿江的守军四处警戒,看到敌军就投降,贼兵一直打到隐矶。僧辩把江边所有的粮食都运到城里,还把公家的和私人的船只都沉到水里。等到贼兵先锋部队到达江口,僧辩就命令军队坚守城池,不打旗子,不敲鼓,装作什么事都没有发生一样。

第二天,贼兵渡过江,轻骑兵来到城下,问:“城里是谁?”回答说:“是王领军。”贼兵说:“告诉王领军,现在情况就是这样,为什么不早点投降呢?”僧辩派人回答说:“大军只要去攻打荆州,这座城自然不算什么障碍。我僧辩全家老小都在你们手里,怎么可能轻易投降呢?”贼兵骑兵走了,一会儿又来了,说:“我们王已经到了,王领军为什么不出来见我们王呢?”僧辩没回答。过了一会儿,他们又押着王珣等人来到城下,王珣写信劝说城里的人投降。侯景指挥着船只聚集在北寺,又分兵进入港口,上岸修路,大量搭建帐篷,在城东的山坡上摆开阵势,清除杂草,开辟了八条道路进攻城池,派五千兵力猛攻。城里同时呐喊助威,箭矢和石头像雨点一样往下落,杀死了很多贼兵,贼兵才撤退。

皇帝又命令平北将军胡僧祐率领军队前去支援僧辩。这一天,贼兵再次攻打巴陵,水陆十个方向同时进攻,擂鼓呐喊,猛烈攻击城墙。城上的人用木头投掷火把,烧毁敌军工事,投掷石头,杀伤了很多敌人。下午贼兵撤退,又重新修筑长长的栅栏包围城池,大量排列战船,用楼船攻击水城西南角;又派人渡过洲岸,用羊角、推土车填护城河,用障碍车靠近城墙,两天后才停止进攻。贼兵又在船上竖起木制的桔槔,堆积茅草点火,用来烧水栅,但是风向不利,反而烧了自己的船只,然后撤退了。

由于多次作战失利,贼将任约又被陆法和俘虏,侯景就烧毁营寨夜里逃跑了,军队又回到夏首。皇帝论功行赏,任命僧辩为征东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江州刺史,封长宁县公。

皇上命令僧辩带着巴陵的军队,沿着江水去追击萧景。军队到了郢州城下,开始攻打鲁山。鲁山城城主支化仁,是萧景的骑兵将领,他带领手下拼死抵抗,结果被咱们的大军打得大败,支化仁投降了。

僧辩接着指挥军队渡过长江攻打郢州城,很快就攻进了罗城。宋子仙带着人马在金城死守,一时没能攻下。宋子仙派他的手下时灵护率领三千人,打开城门出来决战,结果又被僧辩打得大败,时灵护被活捉,斩首一千多级。宋子仙他们退守到仓门,依托长江天险,咱们的军队猛攻,打了好多次都没能拿下。

萧景听说鲁山丢了,郢州的罗城也被占领了,就赶紧带着剩下的兵马加倍速度逃回建业。宋子仙他们被围困得走投无路,没办法,只好请求投降,说愿意交出郢州城,自己回去投奔萧景。僧辩假装答应了,命令给他们准备一百艘船,故意拖延时间。宋子仙以为是真的,正准备上船离开,僧辩就命令杜龛率领一千精兵,攀着城墙往上爬,同时擂鼓呐喊,突然袭击仓门。水军主将宋遥率领着楼船,在江面上四面合围;宋子仙在逃跑的路上,到了白杨浦,被咱们彻底打败了,宋子仙被活捉,押送到江陵。

接着,僧辩率领军队进军九水。叛军伪仪同范希荣、卢晖略还在湓城据守,僧辩的军队一到,范希荣他们就带着江州刺史临城公弃城逃跑。皇上封僧辩为侍中、尚书令、征东大将军,还给他配备了一套鼓吹乐队。皇上还命令僧辩暂时驻扎在江州,等所有军队都集结完毕,再选择时机继续进攻。

过了一段时间,皇上命令江州所有的军队一起出兵。僧辩就上表向皇上报告战况,并向江陵告捷。他还率领一百多位大将,联名劝皇上登基;正准备出兵,又再次上表。虽然皇上还没正式同意,但也给了他很好的答复。这些事情都记载在正史里。

僧辩从江州出发,直奔建业,首先命令南兖州刺史侯瑱带领精兵轻舟,偷袭南陵、鹊头等地的守军,很快就攻克了。

在此之前,陈霸先率领五万大军从南江出发,先锋部队五千人,行军到了湓口。陈霸先这个人很有才能,名气盖过了僧辩,僧辩心里很忌惮他。到了湓口后,他和僧辩在白茅洲会面,登上祭坛盟誓。陈霸先起草了盟誓文,内容如下:

“贼臣侯景,凶残的羯胡小胡,逆天行事,罪恶滔天;违背朝廷的恩义,侵略我们的国家,毒害我们的百姓,毁坏我们的宗庙。我们的高祖武皇帝英明神武,恩泽天下,勤劳为民,抚育百姓,如同我们的父母一样,五十多年了。他怜悯侯景穷途末路,想保全侯景的性命,把他安置在重要的位置,给予他非同寻常的荣宠。高祖对侯景有什么亏欠?我们的百姓对侯景有什么怨恨?而侯景却用强弓劲弩,逼近朝廷,在郊外肆虐,残害生灵。挖心剖腹,乐此不疲;曝尸焚骨,毫无人性。高祖皇帝吃粗茶淡饭,住在简陋的宫殿,活到九十岁,忍辱负重,最终死在贼人手里。大行皇帝温厚恭谨,继承先帝的功业,对侯景有什么过错,反而遭到他的毒手。皇室宗亲们,从亲近到疏远,都被他杀害。难道天下人都认为他是臣子,吃我们的粮食,喝我们的水,我们怎么能忍心听到这些惨事而不悲伤?何况我们僧辩、霸先等人,承蒙朝廷的恩泽,深受先朝的恩惠,身居将帅要职;却不能竭尽全力,共同诛杀奸贼,洗刷天下的耻辱,报答君父的仇恨,那我们还有什么资格为人?今天相国孝子玄感,已经起兵,已经打败了贼兵,抓住了他们的主帅,只剩下侯景本人还在京城。我和陈霸先作为将领,同心协力,一定要诛杀凶恶的侯景,拥戴相国,继承大业,主持祭祀。今后如果有一点功劳,得到一点赏赐,我们僧辩等人绝不贪图私利,一定会身先士卒,那么天地宗庙百神都会保佑我们。我和陈霸先同心协力,绝不互相猜忌,如有违背,愿受天谴!”

然后他们登上祭坛,歃血为盟,共同宣读盟文,大家都热泪盈眶,言语慷慨激昂。

话说王师到了南洲附近,敌军头子侯子鉴带着上万步兵骑兵在岸边叫嚣挑衅,还用了一千多艘战船,每艘船上都配备了八十个桨手,这些桨手都是越人,来去如风,速度极快。 僧辩将军就命令小船后撤,让大船停靠在两岸。 敌人以为我们的水军要跑了,都争先恐后地追过来。结果,我们的军队用大船截断了他们的退路,一边擂鼓呐喊,一边在江中跟他们展开激战,敌人全都被打得落水了。

僧辩将军接着指挥军队顺流而下,进军到石头城的斗城,然后连营扎寨,步步紧逼敌人。 敌人就在山岭上修筑了五座城池来防守,侯景亲自带兵出战,跟王师在石头城北面展开了一场大战。 韦霸先对僧辩说:“这帮丑陋的叛贼,气数已尽,他们想拼死一搏,咱们兵多将广,应该先瓦解他们的力量。” 于是,他调集了两千张强弩,攻击敌人的西面两座城池,同时又安排军队列阵迎敌。僧辩将军在后面指挥大军推进,再次大获全胜。 卢晖略听说侯景战败了,就带着石头城投降了,僧辩将军率军进城占据了石头城。

侯景败退后,往北逃到朱方。 这时,侯景的散兵四处逃窜,向僧辩报告情况。僧辩将军命令各路将领进驻台城。 当天晚上,士兵们砍伐树木时不小心引发了火灾,太极殿和东西堂等建筑都被烧毁了。 当时,士兵们在京城里到处抢掠,剥削百姓,老百姓被抓起来,衣服都被扒光了。 他们把居民都赶到一起,逼着他们交钱赎身。从石头城到东城,沿淮河一带,到处都是哭喊声,震动整个京城,百姓们彻底绝望了。

和尚(僧辩)命令侯瑱和裴之横带着五千精兵,往东去讨伐景晖(景)。和尚抓到了王伟等二十多个叛贼,把他们送到了江陵。伪行台赵伯超从吴淞江那边投降了侯瑱,侯瑱当时就把赵伯超送到了和尚那儿。和尚对赵伯超说:“赵大人,你享受着朝廷的大恩大德,却反过来造反。今天这事儿,你打算怎么办?”然后就下令把赵伯超送去江陵。赵伯超走后,和尚看着在座的宾客说:“朝廷以前只知道有赵伯超这个人,哪认识我王僧辩啊?国家都快要亡了,却被我给救回来了;人啊,兴衰荣辱,哪有不变的呢?” 宾客们都上前夸赞他的功劳。和尚吓了一跳,就谦虚地说:“这都是皇上英明神武,各位将领听从号令的结果。我老王虽然当了领兵的大将,哪有什么本事呢?”

就这样,叛贼都被平定了,京城也收复了。世祖皇帝登基后,因为和尚的功劳,晋升他为镇卫将军、司徒,增加二十个佩剑侍卫,改封为永宁郡公,食邑五千户,侍中、尚书令、鼓吹的待遇都跟以前一样。

话说,后来湘州的贼寇陆纳他们攻破了衡州刺史丁道贵的军队,在渌口全拿下了丁道贵的兵力物资。李洪雅又从零陵带兵出来,说是要帮忙讨伐陆纳。朝廷不知道李洪雅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心里很担心,就派中书舍人罗重欢去请僧辩,让他和骠骑将军宜丰侯一起南征。僧辩于是督促杜崱等将领率领大军,从建业出发,军队行进到巴陵。朝廷下诏任命僧辩为都督东路诸军事,侯景为都督西路诸军事。之前侯景把都督之位让给僧辩,僧辩没接受,所以皇帝就分设东西两个都督,都去南方讨伐叛军。

那时候,陆纳他们占据车轮这个地方,在河边两岸筑起城墙,堵住河道,士兵个个骁勇善战,都是经历过无数战斗的老兵。僧辩忌惮他们,不敢轻举妄动,于是慢慢地修筑连绵的城墙来逼近敌人。贼寇看到僧辩不敢正面交锋,都放松了警惕。僧辩趁他们毫无防备,命令水陆两军一起进攻,自己亲自拿着旗鼓,指挥作战。于是各路军队争先恐后地冲锋陷阵,在车轮展开激战,和骠骑将军侯景一起全力猛攻,攻破了敌人的两座城池。贼寇大败,一路狂奔逃回长沙,驱赶百姓进城固守。僧辩紧追不舍,下令修筑工事包围长沙,命令所有军队加紧修筑围墙,僧辩坐在高处亲自督战。

贼寇远远地看见僧辩,知道他没做好防备,吴藏、李贤明等贼寇就率领一千精兵,打开城门杀出来,用盾牌掩护,直奔僧辩而来。当时杜崱、杜龛都在僧辩身边侍卫,带甲的士兵只有百余人,于是派人去和贼寇交战。李贤明骑着披着铠甲的战马,带着十几个骑兵,大声呼喊着冲锋陷阵,僧辩还稳稳地坐在胡床上,一点也不慌张。他指挥若定,英勇果敢,最终抓住了李贤明,当场将其斩首。贼寇这才退回城内。一开始,陆纳阻兵作乱,打着王琳的旗号,说:“朝廷要是释放王琳,我们就会投降。”当时各路军队正一起进攻,朝廷并没有答应他们。而武陵王率领军队在长江上游,朝廷内外都很害怕,皇帝就派王琳去和他们讲和。到了这个时候,湘州终于平定了。僧辩回到江陵,又接到诏令,率领大军西征,统领两万水军,皇帝在天居寺为他饯行。不久,武陵王战败,僧辩从枝江班师回江陵,然后回建业镇守。

这个月,我年纪还小的时候,又回到了江陵。北齐皇帝高洋派郭元建率领两万人马,在合肥摆开了阵势,准备偷袭建业,还派了大将邢景远、步六汗萨、东方老等人率领军队随后跟进。那时候陈霸先镇守建康,听说这事儿后,赶紧派人报告江陵。皇上马上就下令让僧辩到姑孰去,就地驻扎。先命令豫州刺史侯瑱率领三千精兵在东关修筑工事,抵挡北方的入侵军队;又征调吴郡太守张彪、吴兴太守裴之去东关和侯瑱会合;然后他们跟北齐军队打了一仗,大获全胜,僧辩率领大军凯旋回建业。

承圣三年二月甲辰,皇上发布诏书说:“选拔人才,任用贤能,这在秦朝的典籍里就有记载;上下一心,这在汉朝的制度里也有体现。《尚书·尧典》曰:‘允执厥中’;《汉书·武帝纪》曰:‘上安下’。所以要仰承天恩,辅佐完成宏图大业。使持节、侍中、司徒、尚书令、都督扬州、南徐州、东扬州三州诸军事、镇卫将军、扬州刺史、永宁郡开国公僧辩,他器宇轩昂,风度翩翩,行为是士人的楷模,言行举止都符合礼仪规范,学识渊博,精通兵法。这些年来征战四方,从西到东,军队没有疲惫,百姓没有怨言;开国艰难,经历了无数的危险和困难。他应该担任这个重要的职位,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委以重任,辅助我治理朝政。” 皇上于是提升僧辩为太尉、车骑大将军,其他的官职都保持不变。

过了一段时间,僧辩的母亲魏太夫人去世了,皇帝派侍中和谒者去负责丧事,并追封她为贞敬太夫人。魏太夫人为人非常温和,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家里上下都很敬爱她。 早年,僧辩曾被关进监狱,魏太夫人哭着步行去皇宫想谢罪,但皇帝没见她。当时,贞惠世子很受皇帝宠信,很多军国大事都由他处理。魏太夫人就去了宫殿,向皇帝陈述自己没有教好儿子,哭得泣不成声,大家都同情她。僧辩获释后,魏太夫人严厉地训斥他,说:“为人臣子,就应该忠心耿耿,这不仅是为了自己,也是为了子孙后代的福祉。”

后来,僧辩收复旧都,功劳盖世,魏太夫人却始终谦逊低调,从不因为富贵而骄傲自满。朝野上下都称赞她是一位明智贤淑的妇人。魏太夫人去世后,大家都很悲痛,因为僧辩的功劳很大,所以她的丧礼规格也比较高。灵柩要运回建康,皇帝又派谒者到码头祭奠。皇帝还让尚书左仆射王裒写了祭文:“您出身世家,家族兴盛,如同金玉般光彩照人,德行温润。您既是一位贤德的女子,又是一位贤惠的妻子。您博览群书,精通文辞,教子有方,家教甚严。楚国的大将靠着您的教导才能带兵打仗,孟轲的德行也离不开您的教诲。您尽忠尽孝,以身作则,为国家树立了榜样。您协助儿子建立功业,统领军队,治理天下,功勋卓著。您功成名就,却始终谦逊谨慎,善始善终。如今您离开了人世,如同夕阳西下,秋风瑟瑟,人生短暂,如同奔腾的骏马无法回头,滔滔江水一去不复返。您一路西行,又东渡,越过崇山峻岭,经过江河湖泊,如今您魂归故里。您的墓碑已毁,但您的功德永存。我们在此祭奠,希望您在天之灵能够感受到我们的哀思。”

“呜呼哀哉!” 哎,真是太悲惨了!

(此处应有原文内容,请提供需要翻译的内容。)

那年十月,西魏的丞相宇文黑泰带兵,加上岳阳王手下的军队,一共五万人马,打算偷袭江陵。咱们皇帝陛下就派李膺去建业,把僧辩请来,任命他为大都督、荆州刺史。还特别给他下了一道命令,说:“宇文黑泰这小子翻脸不认人,说动手就动手。咱们国家厉害的将领,大多都在南方;荆州和陕西的兵,都不是什么精兵强将。你得赶紧带着你的精兵强将,日夜兼程,火速赶往江陵,那可是十万火急啊!”

僧辩一听,立马就安排豫州刺史侯瑱他们当先锋部队,兖州刺史杜僧明他们殿后。安排妥当后,僧辩对李膺说:“宇文黑泰的兵马骁勇善战,咱们硬碰硬肯定吃亏,等所有军队都集结完毕,我就直接杀奔汉江,切断他们的后路。他们自己千里迢迢运送粮草都还饿肚子呢,更何况是他们从几千里外来攻打咱们?这就像孙膑打败庞涓一样,咱们可以智取!” 结果没过多久,京城就失守了,皇帝也驾崩了。等小皇帝敬帝刚当上梁朝皇帝,僧辩因为之前立下大功,被封为骠骑大将军、中书监、都督中外诸军事、录尚书,还和陈霸先一起商量着怎么平叛。

高洋这小子又想把贞阳侯萧渊明立为梁国的皇帝,于是就给僧辩写信说:“梁国这烂摊子,祸事不断啊!侯景那家伙把建业搞得天翻地覆,武陵王萧纪在巴蜀地区也弓箭对射,乱成一锅粥。你(僧辩)志向高远,才能出众,咱们齐心协力,一起消灭这些叛逆分子吧!所有有良心的人,哪个不为此感到痛心疾首?更何况咱们是邻国,更应该早点动手。可西边的那些强盗趁火打劫,又来袭击梁国。梁武帝守不住江陵,最后死在了宗庙里。咱们的军队还没赶到,梁国就已经投降了,老百姓都被俘虏了。想到这些,我心里真是又气愤又难过啊!你身为臣子,应该像我一样感到义愤填膺!听说梁国现在立了个小皇帝,叫萧方智,驻扎在江阴,年纪才十多岁,太小了,梁国的烂摊子他根本处理不了,而且现在梁国还有祭遵和宁可这两个家伙把持朝政,一个弱小的枝干,却要对抗强大的树干,自古以来都是很难成功的。

我呢,把天下当成自己的家,一心想拯救天下苍生。梁国灭亡了,我心里很怀念以前的友好关系,现在梁国存亡的关键时刻,我必须出手相救,扶持一个新的梁国皇帝,这可是义不容辞的责任。而那个贞阳侯萧渊明,是梁武帝的儿子,长沙王的子孙,论年龄论资历,他都足以担当大任,能保住金陵,所以我决定立他为梁国皇帝,让他去接管梁国。我已经命令上党王涣统领大军,护送萧渊明去江表,速度要像打雷闪电一样快,迅速平定叛乱。清河王岳之前去救援荆州,军队驻扎在安陆,但没能赶上,他为此也很生气。我担心西边的强盗会趁机攻打江左地区,所以我现在正赶往汉口,和陆法和会合。你得好好帮我出谋划策,激励将士们,安排好船只,迎接新皇帝,集中精兵强将,齐心协力。西边的羌族乌合之众,本来就不是什么厉害的敌人,只是因为湘东地区的人太软弱,才导致了现在的局面。现在咱们出兵,还有什么地方攻不下来的呢?你一定要好好规划,完成我的期望!”

贞阳被齐国派人送回寿阳,快到寿阳了。在路上,贞阳多次给僧辩写信,表达想回国继承皇位的意思,但僧辩没答应。

贞阳和高涣到了东关,散骑常侍裴之横带兵抵抗,结果被打败了。于是僧辩改变主意,决定接纳贞阳,并恢复君臣关系。僧辩给贞阳写信说:“自从秦军攻打陕州,我就带兵去救援,刚下船,荆州就失守了,我就派刘周回国,上表陈述我的忠心,当时朝中的大臣们都和我一起。可是刘周很久都没回来,大家开始怀疑;后来我派使者送去册封诏书,又派人四处征求意见,大家的意见不统一,还没决定下来。后来我收到了侯瑱的来信,以及西寇权景宣的信,让我把权景宣的亲笔信呈给您。我观察那些将领,个个贪婪自私,如果有一天我们违背了齐国,我宁可粉身碎骨,也不愿看到梁朝就此灭亡,再无中兴的希望。我希望您能尽快渡过长江,借助齐国的威势,凭借您的英明决策,让您继承皇位,报仇雪恨指日可待,社稷也能恢复往日的辉煌,即使为此而死,我也绝不后悔。我派使者曹冲把我的信送到齐都,再派人把后续情况报告给您,请您尽快回复。”

贞阳回信说:“姜皓回来后,转达了您一片忠心爱国的赤诚。国家战乱,已经持续多年了,三位皇帝都蒙受了耻辱,天下大乱。上天选中您这样的贤臣辅佐朝廷,拯救国家于水火之中,重建国家,恢复宗庙社稷。即使我隐居田园,也一直想着您的恩情;作为皇室宗亲,我怎能辜负您的期望呢?我听说您要让我回国,深感您的高尚情怀,只是最近两次派来的使者,都没有把您的全部意思表达清楚。您既然已经向大臣们和藩王们征求意见,前后花了十多天的时间,结果却不能如愿,真是辜负了我的期望。如果能让我再次继承萧氏皇统,重新振兴梁国,那么亿万百姓都能得到您的恩泽,社稷宗庙也能得到您的庇护,我将永无遗憾。我军驻扎在东关,多次派人去和裴之横联系,探听他的态度。他态度嚣张蛮横,令人震惊。上党王陈兵卫州,想商议安危,可是那些不知轻重的人却突然发起进攻。我军还没来得及列阵,他们就冲了上来,我心里非常悲痛。上党王非常骄傲自大,没有把敌人的首级送来,反而还被封赏,厚葬,待遇优厚。齐朝的仁德,感动了天地神明。我正希望借助齐国的威势,依靠您的帮助,讨伐咸阳的叛逆,诛杀云梦的叛徒,齐心协力,平定天下。我看了您转交的权景宣的信,上游的将领们,本来就很有才能,他们却背叛亲人投靠敌人,不应该这样啊!防奸除乱,最终还得靠您。现在军队暂时停留在东关,等您的回信,还不知道从水路还是陆路迎接我。建立国家,拥立君主,这些都有章法可循,结盟送质子,也是历来如此。如果您的忠诚能够感天动地,众将领都能同心协力,那么齐军就会班师回朝,不会越过长江,只要您能信守诺言,保证不违背誓言,我就会收兵等待,再派使者。曹冲送表文去齐都,就是为了这件事。在渭桥之下,我将向您详细说明;在汜水之阳,我已经做好了迎接您的准备。”

僧辩又写信说:“员外常侍姜皓回来后,奉命详细汇报了情况。大齐仁义之风,感动了邻国,救灾赈难,体现了大齐的仁德。皇室宗亲,都得到了恩惠;江东的达官贵人,也都仰仗齐国的庇护。现在我们不忘信义,真诚待您,特派我的第七个儿子萧显,以及萧显的养子刘世珍前往充当人质;同时派左民尚书周弘正到历阳迎接您。船只将漂浮在江面上,等待您像龙一样渡江;皇宫的丹陛,将等待您的到来。万国都倾心于您,如同晋文公回国一样;三善克宣,如同宋昌一样。国家兴盛,社稷得到供奉,那么群臣都会尽心竭力报答大齐的恩情,为陛下效忠。现在我派吏部尚书王通送来信件。”僧辩于是请求立敬帝为皇太子。

贞阳回信说:“王尚书通到了,又转达了您的意思,我知道您想派您的弟弟世珍作为人质表示诚意,我了解您忧国忧民的心情。您把朝中人才比作庭院里的玉树,把皇室子弟比作掌中的明珠,您没有私心,一心想拯救国家,您为社稷劳苦功高,为国家鞠躬尽瘁,我真是惭愧不已,寝食难安。晋安王在东京的功绩,在西都的贤德,继承皇位,是百姓的期望。但是世道混乱,应该立一位年长的君主,因为年幼的君主,难以承担重任。成帝、昭帝的德行,古今少有;冲帝、质帝的遭遇,哪个朝代没有呢?我身处乱世,本不想活下去,却承蒙您如此大的恩情,让我有机会做一番事业。我自知才能平庸,一直战战兢兢。如果要立太子,应该从皇室子弟中选择,我发誓,我心仪晋安王。如果我说了假话,就让上天惩罚我。我仔细阅读了您的信,完全理解了您的心意。我感激您的安慰,但无以言表。您为国家操劳,又蒙受齐国的恩惠;您的忠义之情,也感动了梁朝的百姓。华夷百姓,难道不会受到感召?宗庙神灵,难道不会感动?您就回兵吧,到历阳迎接我。至于人质的问题,希望您能派人来接。大军不渡江,我已经写了盟书。这是大齐圣主恩典,上党英王也信守诺言,不会失信于人。我很快就能见到您了。家乡并不遥远,一想到就要回去了,我就忍不住悲从中来。”

僧辩派人送人质到邺城。贞阳请求派三千卫兵护送,僧辩担心他会变卦,只给了他一千散兵,并派龙舟和仪仗队去迎接。贞阳渡江那天,僧辩在江心撑船,不敢上岸。后来他们在江宁浦见面。

贞阳皇帝篡位后,还让僧辩当上了大司马,兼任太子太傅和扬州牧,其他的官职都没变动。陈霸先那时候是司空、南徐州刺史,他很讨厌僧辩反复无常的行为,就和手下将领们商量,从京口起兵十万,水陆大军一起进攻建康。水军到了建康,僧辩当时正在石头城办公,军队已经越过城北进城了,南门又来报说有军队来攻。僧辩和儿子僧頠赶紧从办公楼里跑出来,身边只有几十个心腹。大军全部到齐了,僧辩想不出办法,就跑到南门楼上请求饶命。陈霸先下令放火烧楼,僧辩和僧頠这才被抓。陈霸先问他:“我有什么罪过,你为什么要和北齐的军队一起对付我?”又问:“你为什么一点防备都没有?”僧辩说:“我把北门交给你防守,怎么算没防备呢?”当天晚上,僧辩就被杀了。

僧辩的长子僧顗,在承圣年间官做到侍中。当初,僧辩平定建业后,派陈霸先守京口,却一点防备都没有。僧顗多次劝告他,僧辩都不听,最终导致了这场祸事。西魏攻打江陵,皇帝派僧顗负责城内军事。江陵城破后,僧顗跟着王琳投奔北齐,做了竟陵郡守。北齐派王琳镇守寿春,准备进攻江南。后来陈朝平定了淮南,抓住了王琳并杀了他。僧顗听说王琳死了,就走出郡城往南走,爬上一个高高的坟墓痛哭,哭着哭着就死了。

僧辩的弟弟僧颁,从小就有志气,一直跟随皇帝。江陵城破后,他被西魏俘虏,死在了西魏。

史官说:自从侯景叛乱后,皇帝占据了长江上游地区,把保卫楚地的重任交给了僧辩。平定叛乱后,僧辩也立下了大功,论功行赏,应该给他更高的官职。敬帝继承了高祖的基业,世祖继承了敬帝的皇位,等到宫殿被毁,理应由他继承皇位。僧辩位高权重,应该效仿伊尹、霍光那样辅佐皇帝,却勾结北齐军队,拥立皇室旁支。如果他真的想忠于朝廷,怎么会做出这种事呢?他既没有做好保卫国家的责任,也没有做好保护自己的打算,最终落得个身死族灭的下场,真是令人悲哀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