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景,字子昭,是高祖萧道成的叔叔。他爸爸叫萧崇之,字茂敬,是左光禄大夫萧道赐的儿子。萧道赐有三个儿子:老大叫萧尚之,字茂先;老二就是咱们的高祖文皇帝萧道成;老三就是萧崇之。一开始,他爷爷萧道赐住在乡下,为人特别谦虚礼让,大家都敬重他。他做过宋朝太尉江夏王的参军,最后做到治书侍御史。齐朝灭亡后,追赠他散骑常侍、左光禄大夫的官职。

萧尚之为人厚道,很有能力,做过司徒建安王手下的中兵参军,整个衙门都把他当做长辈看待;琅邪王萧僧虔特别欣赏他,经常和他商量事情。后来萧尚之升迁为步兵校尉,死后在任上。天监年间,追封他为文宣侯。萧尚之的儿子萧灵钧,在齐朝做过广德县令。高祖萧道成起兵的时候,萧灵钧在会稽郡办事,没多久就去世了。高祖登基后,追封萧灵钧为东昌县侯,食邑一千户,他的儿子萧謇继承了爵位。

萧崇之能力很强,做官很严厉,官做到冠军将军、东阳太守。永明年间,钱塘人唐珝造反,打败了东阳的军队,萧崇之因此被害身亡。天监年间,追封他为忠简侯。

景八岁的时候跟着爸爸在郡里住,他爸爸去世后,景因为过度悲伤而名声大噪,大家都知道他孝顺。长大后,他特别爱学习,而且才华横溢,口才又好,能迅速做出判断。齐建武年间,他被任命为晋安王国的左常侍,后来升迁为永宁县令,他的政绩在当时一百多个县里数一数二的好。永嘉太守范述以前也在这个郡里当官,大家都说他清廉公正,范述非常欣赏景的政绩,就在郡衙的大门上贴告示说:“各县如果有疑难问题解决不了的,都可以去永宁县找景县令解决。”没多久,景因为生病就辞官了。永嘉的百姓胡仲宣等人,有一千多人一起到京城上书,请求朝廷让景再回郡里当官,但是朝廷没答应。后来景就当了骠骑将军府的参军。永元二年,因为长沙宣武王懿有功劳,景被任命为步兵校尉。那年冬天,宣武王被害,景也因此逃难去了。高祖起兵后,任命景为宁朔将军,负责南兖州的军事。那时候天下还没统一,江北地区那些乌合之众各自占据着城池据点。景用威信感召他们,那些头头们都乖乖地束手就擒,请求宽恕,十天之内,南兖州境内就平定了。中兴二年,景升任督南兖州诸军事、辅国将军、监南兖州。高祖登基后,封景为吴平县侯,食邑一千户,还让他担任使持节、都督南、北兖、青、冀四州诸军事、冠军将军、南兖州刺史。朝廷还追封景的母亲毛氏为国太夫人,享受的待遇跟王国的太妃一样,还赐给她金章紫绶。景在州里当官,为人清廉正直,很有威严,又能处理政务,对官吏的职务也十分清楚,公文处理从不拖延,下属不敢欺骗他,官吏们都敬畏他,就像敬畏神明一样。碰上灾荒年景,他就根据人口数量进行救济,在路上熬粥施舍给百姓,死了的人还给棺材和丧葬用品,老百姓都很感激他。

公元505年,咱们国家的军队北伐,景昭(文中未提及姓名,此处用其官职代替)将军率领部队从淮阳出发,攻占了宿预。后来他母亲去世了,朝廷就下令让他回家守孝。506年,军队班师回朝,他被任命为太子右卫率,后来又升迁为辅国将军、卫尉卿。508年,他又升任左骁骑将军,同时兼任领军将军。领军将军掌管全国的军事要务,监督各级官员,以前那些领军将军都挺骄横跋扈的,可景将军上任后非常严格认真,整个官署都变得井然有序了。 但是,因为那些负责监察的官员都是皇帝身边比较得宠的人,他们很多都不听景将军的指挥,所以景将军没多久就被调走了。

不久,他被任命为使持节、督雍、梁、南、北秦、郢州之竟陵司州之随郡诸军事、信武将军、宁蛮校尉、雍州刺刺史。(这段官衔太多,就不翻译了,原文保留) 509年三月,魏国的荆州刺史元志率领七万大军入侵潺沟,逼迫当地蛮族,那些蛮族都渡过汉水投降了。当时有人建议趁机把这些蛮族都杀掉,因为他们一直是边境的祸患。景将军却说:“他们都跑到我们这儿来投降了,这时候杀他们不吉利。再说,魏国人入侵,本来就够麻烦了,如果我们把蛮族都杀了,魏军就更容易进攻了,这不是长久之计啊!”于是,他就在樊城接受了蛮族的投降。然后,他又命令司马朱思远、宁蛮长史曹义宗、中兵参军孟惠俊在潺沟与元志交战,结果大获全胜,活捉了元志的长史杜景,斩杀了一万多敌人,汉水上到处都是敌人的尸体。景将军还派中兵参军崔缋率领士兵把这些尸体收集起来掩埋了。

景将军刚到雍州上任,就取消了那些繁琐的迎接仪式和服装,避免麻烦官员们。他修缮营垒,加强边防,处理诉讼,鼓励农业生产。各郡县都因此改过自新,努力工作,州内一片清肃,汉水沿岸一千多里的地区,盗贼都销声匿迹了。512年,他被征召回朝,担任右卫将军,负责石头戍的军事事务。513年,他又被任命为使持节、督南、北兖、北徐、青、冀五州诸军事、信威将军、南兖州刺史。(这段官衔太多,就不翻译了,原文保留)514年,他被征召回朝担任领军将军,在宫廷值班,负责十州的财政收支,每月还能多领五万俸禄。

景为人挺有气质,说话办事也很有魄力,在朝廷上,大家都特别敬重他。虽然他是高祖皇帝的堂弟,但高祖对他礼遇非常隆重,国家大事都和他一起商量决定。十五年的时候,他升任侍中。十七年,太尉、扬州刺史临川王宏因为犯法被免职了。皇帝下诏说:“扬州现在需要好好整顿,得找个合适的人才行。侍中、领军将军吴平侯景很有能力,可以让他担任安右将军,负责监察扬州,另外再给他配些助手,侍中职位不变,就让他在原来的住处办公吧。”景越亲自前往扬州赴任,他极力推辞,哭着恳求皇帝收回成命,但高祖皇帝没答应。他在扬州当官,表现得非常英明果断,政令严明。有个老农妇曾经去衙门领了公文,回到县里,县吏却没马上给她办理,老妇人说:“萧监州的公文,要是敢耽搁,我就烧了你的手!你敢留着它吗!”可见,当时人们对他有多么敬畏。

十八年,景越多次上书请求辞官,高祖皇帝都没同意。第二年,他被任命为使持节、散骑常侍、都督郢、司、霍三州诸军事、安西将军、郢州刺史。临行前,高祖皇帝特意到建兴苑为他饯行,还为此流下了眼泪。高祖皇帝回宫后,又下令给他配备一支仪仗队。他在郢州也干得很出色。齐安、竟陵两郡靠近魏国边境,盗贼很多,景越写信通知魏国,魏国就烧毁了边境上的营垒,加强了防卫,从此不再入侵。普通四年,景越在任上去世,享年四十七岁。皇帝下诏追赠他侍中、中抚军、开府仪同三司的官职,谥号为“忠”。他的儿子景劢继承了他的爵位。

昌,字子建,是谢景的第二个弟弟。南朝齐豫章王时期,他担任晋安王左常侍。南朝梁天监初年,他被任命为中书侍郎,后来外放担任豫章内史。天监五年,升任宁朔将军。六年,又升任持节、督广、交、越、桂四州诸军事、辅国将军、平越中郎将、广州刺史。七年,官至征远将军。九年,朝廷在湘州分设衡州,任命昌为持节、督广州之绥建湘州之始安诸军事、信武将军、衡州刺史,后来因为犯错被免职。天监十三年,他又被起用为散骑侍郎,不久兼任宗正卿。同年,外放担任安右长史。之后一路升迁,做到太子中庶子、通直散骑常侍,还再次兼任宗正卿。昌这个人挺聪明,就是太爱喝酒,喝醉了就容易闯祸。在地方上任职时,每次喝醉了就到处乱跑,随便进人家里,有时候甚至一个人跑到野外去。他处理刑罚的事,也比较没有分寸。喝醉酒杀人,酒醒后虽然会去道歉,但一点也不后悔。后来因为被官府弹劾,被召回京城,整天闷闷不乐,就更加放纵自己喝酒,还经常心慌。在石头城东斋,他竟然拔刀自刺,幸亏左右的人及时救了他,才没死成。天监十七年,他去世了,享年三十九岁。他有个儿子叫伯言。

谢昂,字子明,是谢景的第三个弟弟。南朝梁天监初年,他一路升迁,做到司徒右长史,后来外放担任轻车将军、监南兖州。他哥哥谢景之前两次担任南兖州刺史,以德行和恩惠著称于世,谢昂接替他之后,当时的人们把他比作冯氏家族的人(冯氏家族以清廉著称)。后来朝廷召他回朝,任命他为琅邪、彭城二郡太守,军号和之前一样。之后他又以轻车将军的身份外放担任广州刺史。普通二年,他被任命为散骑侍郎、信威将军。四年,升任散骑侍郎、中领军、太子中庶子,之后外放担任吴兴太守。大通二年,朝廷召他回朝,任命他为仁威将军、卫尉卿,不久又升任侍中,兼领军将军。中大通元年,他担任领军将军。二年,被封为湘阴县侯,食邑一千户。之后外放担任江州刺史。大同元年,他去世了,享年五十三岁,谥号恭。

昱字子真,是景王的第四个弟弟。天监年间刚开始的时候,他被任命为秘书郎,后来一步步升迁,当上了太子舍人、洗马、中书舍人、中书侍郎。他总是想找个机会展现一下自己的才能,高祖皇帝就给他安排了淮南、永嘉、襄阳等郡的官职,但他一个都没去。他一心想去边疆,但高祖皇帝觉得他轻浮,缺乏威望,就没同意。后来,他被调任给事黄门侍郎。

然后他上了一道奏章,大概意思是:“春天刚到,皇上还没来得及赏赐恩泽,我就先想起了以往的恩情,心里充满了惭愧和恐惧。我听说,即使是酷暑严寒,小人们都会抱怨;荣华富贵和贫贱失意,又有谁能忘记呢?我以前因为沾了皇家的光,才得以担任要职;现在我的报答还不够,又赶上国家多事之秋。

当年齐朝末年,义师刚刚起兵的时候,我还很小,但也多少有些见识和想法。当时各地都被阻隔,我没办法回去,虽然没能拿起武器上战场,心里却一直憋着一股怒火。我躲藏在东边,经历了各种各样的危险,前后三年,搬了好几次家,虽然又饿又冷,但我从没觉得苦。每次遇到危险的时候,我都吓得魂飞魄散,既违背了尽忠职守的原则,又时刻担心脑袋不保。我盼望着国家太平,希望和大家一起共享安乐;没想到过了二十多年,我的功名事业还是一无所成,等到我死了,也只能埋在沟壑里了。我的一片赤诚之心,最终却落得个闲赋在家,想想真是令人悲伤啊!

自己夸耀自己,当然很可耻;自己吹嘘自己,当然也很丢人。但是,我对自己有清醒的认识,知道自己的能力和位置,想尽力为朝廷效力,绝对不敢说空话。所以,我一直希望能有机会证明自己,多次请求朝廷给我机会。得到朝廷的重用,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就像锦缎不能随便裁剪一样,这其中的分寸很难把握。我过去的经历,导致了我的计划屡屡失败。皇上既然认为我愚笨,不能委以重任,那我又怎么能长期占据显赫的职位,玷污了朝廷的清誉呢?我担心自己职位升得太快,会招来非议,所以请求辞去现在的官职,请求皇上让我回家。

恳请皇上恩准我的请求。虽然我曾经在两宫侍奉,但报效国家的机会却很少,如今我即将离开朝廷,心里充满了依恋和恐惧。”

高祖皇帝亲笔批复道:“昱的奏章写得如此。古时候用人,一定要先考察他们的才能,只有在他们有功劳之后,才能体面地辞职。就像汉光武帝的兄子章和兴,都是皇室宗亲,想在官场上历练,章只做到平阴县令,兴只做到缑氏县宰,只有在政事上有成绩之后,才升迁为郡守,这可不是光武帝的儿子就能随便得到的。昱的才能和地位,怎么能跟他们相比呢!

以前安排他担任淮南郡太守,他不肯去;后来又让他担任招远将军、镇北长史、襄阳太守,他又以边疆地区为由推辞;改任他为招远将军、永嘉太守,他又说内地不是他所愿;我又问他愿不愿意去晋安、临川,让他自己选择,他还是不肯去。担任郡守的职位并不低微,他却屡次推辞,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况且,昱的哥哥们都担任过重要的官职,一个接一个地被朝廷重用,从未间断过。他的同胞哥哥景王,现在还在藩镇任职。难道朕对景王厚爱,而对昱却薄情寡恩吗?这完全是按照朝廷的规矩和舆论来安排的,对他们兄弟来说,已经很公平了。

无论如何,今天不能答应他的请求;昱兄弟以前都是平民百姓,能够做到今天这个地步,已经很不容易了,怎么能任性妄为,违背天理呢?谁说朝廷没有章法,只是朕还没打算按照他的想法去做。既然他请求辞职,那就准许他吧。”于是,昱被免去了官职。从此他闭门不出,不再参加朝中的庆典和吊唁活动。

普通五年,也就是公元575年,他就在家里铸钱,结果被人告发到官府,被抓到廷尉那儿审问。好在他最后免于一死,不过被发配到临海郡去了。

走到上虞的时候,突然接到朝廷的命令,把他召回京城,并且让他受菩萨戒。 到了京城后,他规规矩矩,非常恭敬,彻底改变了想法,开始认真修行佛道,持戒也特别严格。高祖皇帝对他非常欣赏,于是任命他为招远将军、晋陵太守。

他到任之后,立刻就励精图治,去除繁琐苛刻的法令,实行清明法治,严惩贪官污吏,好好地爱护百姓。没几天功夫,整个郡里的风气就焕然一新了。

没过多久,他就因为突发疾病去世了。老百姓们坐卧不安,哭声震天,城里闹哄哄的,简直不得安宁。在郡衙门前为他祭奠的人,足足有四百多。 甚至有个叫夏氏的老太太,一百多岁了,还扶着她的曾孙来郡里哭祭,悲伤得不能自已。可见他生前施政的恩惠,感动了多少百姓啊!

大家自发地为他修建庙宇和立碑,来纪念他的功德,还一起到京城请求朝廷赐予谥号。 最后,朝廷追赠他为湘州刺史,谥号为“恭”。

史官评论说:高祖皇帝统一天下后,恩泽遍及四方,他的亲戚宗族,都得到了重用和提拔。萧景的才能、见识和判断力都很出色,他在辅佐朝廷治理国家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可以说是梁朝宗室中非常有声望的人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