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统,字德施,是梁武帝的长子,他母亲是丁贵嫔。开始的时候,梁武帝还没有儿子,正赶上起义军兴起,太子是在齐明帝中兴元年九月生于襄阳的。梁武帝称帝后,官员们建议立太子和储君副手,但梁武帝认为天下刚平定,很多事情还没处理好,所以没同意。大臣们一再请求,直到天监元年十一月,他才被立为皇太子。当时太子年纪还小,依旧住在宫里,东宫的文武官员都到永福省当值。
萧统从小就聪明睿智,三岁就能读《孝经》和《论语》,五岁就读完了五经,而且都能背诵。五年五月庚戌这天,他才开始搬到东宫居住。太子性情仁孝,自从搬出宫后,总是想念父母,很不开心。梁武帝知道后,每五天去一次东宫,经常在永福省待上几天,有时候要过三五天才回宫。八年九月,他在寿安殿讲《孝经》,对经文大义理解得非常透彻。讲完后,梁武帝还亲自到国学参加祭祀典礼。十四年正月初一,梁武帝在太极殿亲自为太子加冠。以前太子戴的是远游冠,冠饰是金蝉和翠色的缨子;这次,梁武帝下令给他加上了金博山冠饰。
萧统长得漂亮,举止优雅。读书一目十行,过目不忘。每次参加宫廷宴会或出行,都能赋诗十多韵。如果让他即兴创作诗歌,他都能很快完成,不用修改。梁武帝大力弘扬佛教,亲自讲经说法;太子也虔诚信奉佛教,广泛阅读佛经。他在宫里另外修建了一座慧义殿,专门用来集会讲经说法。他经常邀请名僧来殿中谈论佛法,常常谈论到深夜。太子自己还对佛教的三谛法身义有新的理解和阐述。普通元年四月,甘露降落在了慧义殿,大家都认为这是太子至德感召的结果。
三年十一月,始兴王憺死了。按照以前的规矩,皇太子对旁系亲属的丧事,礼仪上都比较简略,书信往来也按照常规。太子觉得这事儿有点问题,就让仆射刘孝绰来讨论一下。
刘孝绰说:“查查张镜写的《东宫仪记》,上面写着:‘三天发丧的,一个月内不奏乐;乐队停止演奏,服丧期也是这样。’仔细看看‘旁绝’的意思,意思就是免去服丧,虽然服丧可以免除,但总归心里还是悲伤的嘛!所以乐队不演奏,也是这个道理。既然心里悲伤,就应该表示哀悼,等哭丧完了之后,再按照常规奏乐,表示悲伤已经结束,这符合道理。我认为应该表示哀悼,直到哭丧结束。”仆射徐勉、左率周舍、家令陆襄都同意刘孝绰的意见。
太子说:“张镜的《仪记》上说‘按照《士礼》,服丧期间要表示哀悼’。又说‘凡三天发丧的,一个月内不奏乐’。刘仆射说‘旁绝的意思,就是免去服丧,服丧可以免除,但心里总归还是悲伤的,哭丧完了之后,再按照常规奏乐,表示悲伤已经结束,这符合道理’。但我觉得悲伤的心情,可不是只到哭丧结束才有的,这说法是根据心情来的,这第一个问题就很难说通。既用张镜的说法奏乐,又不用张镜的说法表示哀悼,张镜自己说的,取舍不一样,这第二个问题也难办。陆家令只说‘多年来都是这样’,恐怕不算证据;即使多年来都是这样,心里还是不踏实。最近我也经常问别人这事儿,我原来想,还是应该表示哀悼。张镜难道不知道奏乐是大事情,表示哀悼是小事情吗?所以他用小事情而忽略了大事情,肯定有他的道理。就像元旦的六佾舞,是国家的仪式;即使心里有点不安,但礼仪不能废除。军乐也是一样的道理。书信往来和奏乐相比,事情就小了,可以根据心情来决定。乐队演奏是外在的,书信往来是内在的,乐队是别人操办的,书信是自己写的。刘仆射的意见,就是心里有点不安。让各位大臣再好好商量商量吧。”
司农卿明山宾、步兵校尉朱异说:“哀悼的意思,应该持续到服丧期结束。”于是命令典书按照这个意见执行,作为永久的规定。
十一月,太子他娘(贵嫔)病了,太子就住在永福省,天天守着,衣不解带的。他娘去世后,太子跟着送葬队伍回宫,一直到下葬,一口水都没喝,每次哭都哭晕过去。高祖皇帝派中书舍人顾协传旨说:“过度悲伤会伤身,这是圣人的规矩。《礼记》里说,丧事过度悲伤比不孝还严重。有我在呢,你怎么能这样糟蹋自己!赶紧吃点东西吧!”太子听了皇上的话,才勉强吃了几口。从那以后到下葬,太子每天只吃一升麦粥。高祖皇帝又下令说:“听说你吃的太少了,身体越来越弱了。我比你更没病,就因为你这样,我也跟着难受,心里堵得慌。所以你一定要多吃点粥,别让我老是担心。”虽然皇上多次下令劝他多吃,他每天也只比平时多一点,蔬菜水果一口都不吃。太子本来身体就壮,腰围十围,到这时候瘦了一半还多。每次上朝,文武百官和百姓见了,没有一个不哭的。
太子成年后,高祖皇帝就让他处理政务,内外百官奏事都得经过他。太子对各种事情都非常清楚,一点小细节都能弄明白。奏章里如果有错误或者弄虚作假的地方,他都会当场指出,说明对错,然后让对方改正,从没弹劾过任何人。他审理案件,多半会从轻发落,天下人都称赞他仁慈。
他为人宽厚,能容人,喜怒不形于色。他很欣赏有才华的人,赏赐他们从不厌倦。他经常自己研读书籍,或者和学者们一起讨论古今大事;闲暇时就写文章著述,这是他的日常。当时东宫藏书三万卷,名士云集,文学之盛,自晋朝宋朝以来从未有过。
太子喜欢山水,在玄圃修建亭台楼阁,和朝中官员和名士一起游玩。有一次他泛舟后池,番禺侯轨盛赞道:“这里应该奏乐啊!”太子没回答,吟诵了左思的《招隐诗》:“何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侯轨羞愧地闭嘴了。太子出宫二十多年,从不蓄养乐工。年轻时,皇上赏赐给他一批乐工和女乐,但他根本不喜欢。
太子平时生活简朴,大军北征,京城粮食价格飞涨,太子就命令自己穿粗布衣服,减少饭菜,把平常的饭菜换成简单的食物。每当下大雨或者下大雪,太子就派亲信四处走访,查看穷苦人家的情况,如果看到流落在路上的穷人,就暗中接济他们。他还拿出自己的衣服和棉布,做成棉袄和裤子,冬天给贫穷挨冻的人穿。如果有人死了,家里无力安葬的,太子就帮忙准备棺材和墓地。每当听说各地百姓赋税繁重,劳役辛苦,太子总是愁眉苦脸的。他总是认为人口还没恢复元气,就加重劳役扰民,是不好的。
吴兴郡因为连年水灾歉收,有人建议开凿大运河,疏通浙江的水流。中大通二年春天,皇帝下令让前交州刺史王弁带兵,征调吴郡、吴兴、义兴三郡的民夫开凿水渠。太子上书说:“我听说要征调王弁等人,动用东部三郡的民夫,开凿漕河,疏通震泽湖的水,让吴兴地区不再受水灾,这确实是仁慈的举动,也是长远的规划。短期劳累换来长久的好处,一定能得到未来的利益。但是,我有一些担忧。我听说吴兴连年歉收,百姓流离失所;吴郡十个城池,粮食也收成不好;只有义兴郡去年秋天收成不错,而且也没有什么劳役。现在东部地区的粮食还很贵,盗贼也经常出现,这些情况,有关部门应该都上报了吧?现在征兵还没回来,青壮年男子本来就少,虽然这件事看起来不大,但我担心难以顺利完成,官吏一吆喝,就会给百姓带来负担。而且征调民夫的地方远近不同,等他们都聚集起来,已经耽误了春耕。去年说是丰收年,但公私粮仓都未能储备充足;如果今年再耽误农事,恐怕情况会更糟。再说,盗贼总是打探民间的虚实,如果好人去服劳役,盗贼就会更加猖獗,吴兴地区还没得到好处,内地反而先遭殃了。不知道能不能暂时停止这项工程,等到情况好转了再进行?圣上总是体恤百姓,英明神武,早就考虑到了这些。我的意见很浅薄,不懂得这些事情,只是心里有些担忧,想向圣上禀报。”高祖皇帝很高兴地接受了太子的建议。
太子孝顺谨慎,非常孝敬皇帝。每天上朝,还没到五更天就守在宫门口等候宫门打开。太子虽然住在东宫内殿,但无论坐着还是站着,总是面向西南方向的台阶。如果晚上被召见,就要端坐在那里等到天亮。
话说三年三月,太子生病了,卧床不起。他担心这事儿让太上皇皇上老人家操心,所以就坚持自己动手写信禀报情况。病情稍微严重些,身边的人想赶紧告诉皇上,他还不同意,说:“怎么能让皇上知道我病成这样呢?”说着就忍不住哭了起来。四月乙巳这天,太子驾崩了,享年三十一岁。皇上亲自到东宫,痛哭流涕,悲痛欲绝。皇上下令用衮冕(古代帝王祭祀时穿的礼服)给他殓葬,谥号昭明太子。五月庚寅这天,太子下葬在了安宁陵。皇上还让司徒左长史王筠写了祭文,祭文中写道:
“蜃辂(古代帝王的车)匆匆驶过,龙车(指皇家的车驾)缓慢前行;羽葆(古代仪仗)在前开路,云旗(古代仪仗)在北面护卫。皇上悲痛太子英年早逝,痛惜他德行的夭折;在武帐中悲痛欲绝,在甲观(古代帝王举行祭祀的地方)更是伤心不已。按照礼制,来歌颂太子的丰功伟绩;诏告天下,永远传颂他的美德。” 祭文里还写道:
“太子承继大统,如同少阳之火般光明;他被立为太子,又是一位贤明之主。他的品德如同天一样高峻,他的功绩如同日月光辉般闪耀;他主持祭祀,祈求上天保佑,继承先帝的遗志,发扬光大。他聪明睿智,恰逢其时;他外表庄重严肃,内心温和仁慈。他见识广博,胸怀宽广如大海;他立身处世不拘泥于形式,却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他宽厚待人,温文尔雅,孝敬父母,为人谨慎。他品德高尚,仁慈和蔼,如同圣人一般;他做了三件善事,万民同庆。”
“太子英年早逝,阴阳之道也到了尽头;皇上悲痛万分,忧心忡忡。皇上日夜哭泣,饮食简素;守丧期满后,哀伤之情仍未减轻。太子生前侍奉皇上,也曾参与祭祀;问安时恭敬谨慎,进膳时小心谦逊。金华玉璪(古代贵重的装饰品)装饰着车驾,玄色的骏马拉着车轮;他巩固皇室,安定国家,主持祭祀,安抚百姓。他认真处理政务,万机都井井有条;他体恤百姓疾苦,关心市场物价。他内心充满同情,从不喜怒无常;他仁爱施恩,恩泽后世。”
一开始,他非常认真地学习,仔细地研读经典,并对老师恭敬有加,谦卑地接受老师的教诲。学习的时候,他并不需要老师反复讲解,就能理解透彻;他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并能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他深入研究那些细微深奥的问题,努力探索事物的规律;他勤奋地学习天文地理,钻研易经八卦。他沉浸在典籍之中,徜徉在书卷里,享受着知识的甘甜滋味。他广泛涉猎各种典籍,几乎囊括了所有的文献,从浩瀚的典籍中汲取知识,博览群书。他的著作堆积如山,能够区分儒家和墨家的思想;他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学说,使儒家学说更加光辉灿烂。他的诗文才情横溢,并非只是简单的技艺;他的文章委婉含蓄,情感细腻丰富。他写作时一气呵成,笔不停歇;他的文章气势磅礴,文采斐然。
总的来说,他拥有超群的才华,汇聚了众多优秀人物的优点;他的学识渊博,文笔流畅华丽。他有时在谈论中展现出超凡的才华,有时在写作中展现出精湛的技艺;他的朋友们都敬佩他的品德,很多才子都自愧不如。朝廷广纳贤才,如同花园招引贤士,如同池塘吸引宾客;大家同舟共济,互相帮助,亲密无间。他挥笔写下华丽的辞藻,与朋友们举杯畅饮;朝廷对他恩宠有加,赏赐丰厚。他的优秀品德广泛传播,他的事业蒸蒸日上;他的仁德并非刻意追求,却自然而然地为人所遵循。他的恩泽惠及百姓,福泽降临,四方人民都向往他的仁义,天下归心。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灾难降临;星辰黯淡,山河崩塌。他作为朝廷的贵宾,他的德行将永远流传;他的同僚们失去依靠,只能仰望怀念。唉,多么令人悲伤啊!
皇帝悲痛万分,内心充满痛苦;他的子孙哭喊不止,悲伤更甚。他的亲朋好友都沉浸在悲痛之中,百姓也为之悲伤;人们担心国家将因此衰败,如同失去了栋梁之材。唉,多么令人悲伤啊!
初夏时节,麦子成熟;他的侍卫们都惊慌失措,他的才华就此陨落。他的书房空空荡荡,他的聚会也停止了;他的饭菜无人享用,只有孤灯陪伴着他。唉,多么令人悲伤啊!
选择吉日良辰,用占卜的方法确定日子;他的坟墓早已准备好,他的灵柩也已安放妥当。军队整齐列队,文武百官都前来送行。以前他在漳河滏阳游历,宾客们悄无声息;如今他回到郊外,送葬的队伍浩浩荡荡,令人震惊。唉,多么令人悲伤啊!
我离开皇宫,一路慢慢走着,看着驰道,却无法真正走上前去,只能远远地望着国都。路途漫长而艰辛,我的马儿也累得嘶鸣不止,我心里悲痛,泪流不止。唉,真是令人悲痛啊!
我的悲伤融入箫声笛韵,我的愁容笼罩着天地。即使是盛夏浓密的树荫,也感觉像寒冬萧瑟的树林一般冷清。我本想回头,却又犹豫不决,仿佛有什么东西在眼前消失了。难道天地真的无情吗?我只能默默承受这巨大的悲痛。唉,真是令人悲痛啊!
我来到太子殿下幽静的寝宫,瞻仰他生前的功德,阅读他留下的文章和诗作。他忠贞正直,名扬天下,而我作为他的臣子,记录下这些,问心无愧。唉,真是令人悲痛啊!
太子殿下,仁德素来闻名,他去世后,朝野上下都感到震惊和惋惜。京城男女老少都跑到宫门口哭泣,路上哭声一片。全国各地的人民,甚至边疆的百姓,听到这个消息后都悲痛欲绝。太子殿下留下了二十卷文集,十卷《正序》(收录古今典诰文言),二十卷《文章英华》(收录他优秀的五言诗),以及三十卷的《文选》。
太子殿下,名仁宗,是太宗皇帝的嫡长子,出生于普通四年五月丁酉日。中大通四年,被封为宣城郡王,食邑二千户。后来又担任侍中、中卫将军,配给了一支鼓吹乐队。大同四年,被授予使持节、都督扬州、徐州两州军事、中军大将军、扬州刺史,仍兼任侍中。
太清二年十月,侯景叛乱攻打京城,皇上任命太子为台内大都督。三年五月,太宗皇帝即位。六月丁亥,太子被立为皇太子。大宝二年八月,叛贼侯景废黜了太宗皇帝,想要加害太子。当时叛贼谎称是侯景的命令召见太子,太子正在讲读《老子》,正要起身,叛贼就冲了进来。太子面色不变,平静地说:“我已经知道会有这一天了,只是没想到来得这么快罢了。”叛贼想用衣带勒死他,太子说:“这不行,这样杀不了我。”于是他指着帐篷杆下的绳子,命令他们用绳子绞死他,太子殿下就这样去世了,享年二十八岁。
太子性格温和,而且聪明过人,即使被敌人抓了,也始终不屈服。一开始,侯景西进,带着太子一起走,等侯景战败回来,队伍已经乱成一锅粥了。太子的船在后面,跟不上大部队,身边的心腹都劝他趁机逃到北方去。太子说:“国家都亡了,我还想着活命?父皇现在落难,我怎么可能丢下他不管?我现在要是逃跑了,那就是背叛父亲,可不是为了躲避敌人。”说着,太子就哭了起来,命令船只继续前进。敌人觉得太子很有气度,一直很忌惮他,怕他以后成为祸患,所以就先把他杀了。承圣元年四月,追谥他为哀太子。
愍怀太子,名叫元良,字德规,是世祖的第四个儿子。他最初被封为南安县侯,跟着世祖在荆州镇守。太清年间,他被任命为使持节、督湘、郢、桂、宁、成、合、罗七州诸军事、镇南将军、湘州刺史。不久后,他又被征召回朝,担任侍中、中卫将军,还配有仪仗队。世祖临朝称制后,立他为太子,并改名为元良。承圣元年十一月丙子日,正式立他为皇太子。后来西魏军队攻陷荆州城,太子和世祖都被魏军杀害了。
这位太子很聪明,很像他父亲世祖,但是为人凶暴,多疑。敬帝临朝称制后,追谥他为愍怀太子。
陈朝吏部尚书姚察说:孟子说过:“鸡叫就起床,勤勤恳恳地做好事,这是舜的作风啊。”那些穿着粗布衣服,系着麻绳腰带的平民百姓,在田间地头辛勤劳作,一天到晚地干活,都能得到不少好处。更何况是那些位高权重的人,身处尊贵的地位,更应该时刻不忘努力,以孝道为本。大舜的道德,又有什么遥不可及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