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法僧是魏国皇室的后代,祖先是魏道武帝,他爸爸是江阳王钟葵。元法僧在魏国当官,做到光禄大夫,后来还当上了使持节、都督徐州诸军事、徐州刺史,镇守彭城。普通五年,魏国大乱,元法僧就占据彭城称帝了,他杀掉反对自己的人,立儿子们当王,安排将领,想恢复魏国的统治。

后来魏国的乱局稍微平息了一些,准备讨伐元法僧。元法僧害怕了,就派人去投降,请求当个附属国。高祖同意了,封他做侍中、司空,始安郡公,给他五千户的食邑。等魏国的军队逼近的时候,元法僧又请求回朝,高祖就派中书舍人朱异去迎接他。元法僧到了之后,高祖对他非常优待,那会儿高祖正忙着招降纳叛,安抚那些投降的人,所以赏赐了元法僧好多东西,豪宅、美女、乐队、金银财宝,数都数不清。

因为元法僧在魏国的时候,长期在边境地区担任要职,经常因为战争而杀了很多敌人,所以他请求高祖给他配备军队自保,高祖就准许了他,给了他一百人的护卫队,出入皇宫都带着。大通二年,他升任冠军将军;中大通元年,又升任车骑将军;四年,升任太尉,还兼任金紫光禄大夫。同一年,高祖想立他为东魏的皇帝,但他没接受,仍然担任使持节、散骑常侍、骠骑大将军、开府同三司之仪、郢州刺史。大同二年,他又被征召回朝,担任侍中、太尉、领军师将军,后来去世了,享年八十三岁。他的两个儿子景隆和景仲,普通年间跟着他一起入朝。

景隆被封为沌阳县公,食邑一千户,后来被派出去当持节、都督广、越、交、桂等十三州诸军事、平南将军、平越中郎将、广州刺史。中大通三年,被征召回朝担任侍中、安右将军;四年,又当了征北将军、徐州刺史,被封为彭城王,但他没去赴任,很快又改任侍中、度支尚书。太清初年,他又被任命为使持节、都督广、越、交、桂等十三州诸军事、征南将军、平越中郎将、广州刺史,走到雷首的时候,病死了,享年五十八岁。

景仲被封为枝江县公,食邑一千户,后来官拜侍中、右卫将军。大通三年,他又加封,前后一共食邑二千户,朝廷还赏赐给他一支乐队。之后,他出任持节、都督广、越等十三州诸军事、宣惠将军、平越中郎将、广州刺史。大同年间,他又被朝廷征召回朝,担任侍中、左卫将军。他哥哥景隆后来也做了广州刺史。后来侯景造反,因为景仲是元氏家族的人,侯景就派人给他送信,想拉拢他,许诺拥立他为主。景仲竟然真的举兵响应侯景。结果,西江督护陈霸先和成州刺史王怀明等人起兵攻打侯景,陈霸先向景仲的部下喊话:“朝廷说元景仲跟叛贼勾结,图谋危及社稷,现在派曲江公勃来做刺史,镇守这个州。”景仲的部下听到这话,都丢下武器逃跑了,景仲没办法,只好自杀了。

元树,字君立,也是魏国皇室的近亲。他的祖先是献文帝,父亲是僖,咸阳王。元树在魏国做官,官至宗正卿。尔朱荣作乱的时候,他在天监八年回到南朝,被封为邺王,食邑二千户,官拜散骑常侍。普通六年,他迎接元法僧回朝,之后升迁为使持节、督郢、司、霍三州诸军事、云麾将军、郢州刺史,食邑增加到三千户。他后来平定了南蛮的叛乱,被加封为散骑常侍、安西将军,食邑又增加了五百户。大通二年,他被征召回朝,担任侍中、镇右将军。大通四年,他又被任命为使持节、镇北将军、都督北讨诸军事,并且朝廷还给他增加了一支仪仗队,让他去攻打魏国。他攻克了魏国的谯城,正巧碰上魏国的将领独孤如愿来救援,结果元树被围困,城池失守,他被俘虏后愤恨而死,享年四十八岁。

元贞,在大同年间,请求跟随魏国的使者崔长谦到邺城去为他父亲办理丧事。回来后,他被任命为太子舍人。太清初年,侯景投降,请求朝廷招揽元氏宗族的人,想让他们拥立他为主。朝廷下诏封元贞为咸阳王,用天子的礼仪送他回北方。结果侯景很快失败了,元贞也就回来了。

元愿达,是魏国皇室的旁支,他的祖先是明元帝,父亲是乐平王。元愿达在魏国当过中书令、郢州刺史。普通年间,魏国大军北伐,攻打义阳,元愿达率领全州投降,魏帝下诏封他为乐平公,食邑一千户,还赏赐给他府邸和乐伎。之后,他又被任命为使持节、散骑常侍、都督湘州诸军事、平南将军、湘州刺史。大同二年,他被征召回朝,担任侍中、太中大夫、翊左将军。大同三年,元愿达去世,享年五十七岁。

王神念,是太原祁县人。他年轻时就喜欢儒学,尤其精通内典。他在魏国做官,从州主簿做起,逐步升迁到颍川太守,后来率领全郡投降魏国。魏军到达后,他和家人一起渡过长江。魏帝封他为南城县侯,食邑五百户。不久,他又被任命为安成内史,之后又担任武阳、宣城内史,在这些地方都做出了显著的政绩。后来,他被调回朝廷担任太仆卿。之后,他又被外放为使持节、都督青、冀二州诸军事、信武将军、青、冀二州刺史。王神念为人刚正不阿,他到哪个州郡任职,必定会禁止淫祀活动。当时,青州、冀州东北部有座石鹿山临海,山上原有一座神庙,妖巫在那里欺骗百姓,远近的人们都去祈祷,耗费极多。王神念到任后,就下令拆毁了这座庙宇,当地的风俗也因此改变了。普通年间,魏国大举北伐,王神念被征召为右卫将军。六年后,他又升迁为使持节、散骑常侍、爪牙将军,右卫将军的职位依旧保留。后来,他因病去世,享年七十五岁。魏帝下诏追赠他本官、衡州刺史的职位,并赐给他一套鼓吹乐队。谥号为“壮”。

王神念年轻时擅长骑射,即使年老了,技艺也没有衰退。他曾经在高祖面前,手持两把刀和一面盾牌,左右交替挥舞,骑马往来穿梭,技艺超群,无人能及。当时还有一个叫杨华的人,擅长骑马冲锋陷阵,两人都是当时技艺高超的人,高祖皇帝对他们都非常赞赏。

他的儿子王尊业,官至太仆卿。去世后,被追赠为信威将军、青、冀二州刺史,并赐给他一套鼓吹乐队。他的次子王僧辩,另有传记记载。

杨华,是武都仇池人。他爹叫大眼,是魏国的名将。杨华从小就力大无比,长得也高大威猛。魏国的胡太后看上他,想霸占他,杨华害怕惹祸上身,就带着自己的手下投降了。胡太后心里一直放不下他,还专门作了一首《杨白华歌辞》,让宫女们日夜不停地手拉手跺着脚唱歌,歌词写得特别凄婉。后来杨华多次参加征战,立了不少功劳,官职做到太仆卿、太子左卫率,还被封为益阳县侯。到了北魏太清年间,侯景造反,杨华想保持节操,但老婆孩子都被叛军抓了,没办法,只好投降了,最后死在了叛军手里。

羊侃,字祖忻,是泰山梁甫人,是汉朝南阳太守羊续的后代。他爷爷羊规,在宋武帝攻打临徐州的时候,被任命为祭酒从事、大中正。后来薛安都率领彭城投降北魏,羊规因此被俘虏,做了魏国的卫将军、营州刺史。他爸爸羊祉,是魏国的侍中,金紫光禄大夫。羊侃从小就长得高大英俊,身高七尺八寸,特别喜欢读史书,知识渊博,尤其喜欢《左传》和《孙吴兵法》。不到二十岁就跟着他爹在梁州立了功。北魏正光年间,他逐渐升任为偏将。当时秦州的羌族首领莫遮念生造反,称帝,还派他弟弟天生带兵攻下了岐州,接着又去攻打雍州。羊侃作为偏将,跟着萧宝夤去讨伐,他偷偷地潜伏观察,伺机射杀了天生,天生的军队立刻溃败。因为这次战功,羊侃被提升为使持节、征东大将军、东道行台,还被任命为泰山太守,晋爵为钜平侯。

一开始,他爸爸一直想着要回南方老家,经常跟兄弟们说:“人这一辈子哪能老在外面啊,你们都应该回去侍奉东魏朝廷。” 侃到了这时候,打算渡过黄河,完成父亲的遗愿。 他哥哥,兖州刺史羊敦,暗中知道了这件事,就占据州城阻止侃。

侃就率领三万精兵去袭击他哥哥,结果没成功,又修建了十多座城池防守。朝廷的赏赐,竟然跟元法僧一样。朝廷还派了羊鸦仁、王弁带兵支援,李元履负责运输粮草军械。魏帝听说这事后,就授予侃骠骑大将军、司徒、泰山郡公的爵位,还让他继续担任兖州刺史,结果侃把魏帝派来的使者给杀了,用来警示其他人。

魏朝的人都被吓坏了,就命令仆射于晖率领几十万大军,加上高欢、尔朱阳都等人陆续赶到,重重包围了侃的军队,杀伤了很多士兵。 营垒里的箭射光了,南方的援军也没来,于是侃就趁着夜色突围而出,一边打一边走,整整一夜才逃出魏国的境内。

到了渣口,还剩下上万士兵,两千匹马,准备进入南方。 士兵们整夜都在悲歌。侃就向大家道谢说:“你们思念家乡,我也没办法强求你们跟着我,就看你们自己选择去留吧,就在这里分别了。” 然后大家就互相告别离开了。

话说侯景之乱平定后,公元529年,也就是北魏大通三年,宇文泰的弟弟宇文侃进京了。皇上一下就给他封了好几个官儿,使持节、散骑常侍、都督瑕丘征讨诸军事、安北将军、徐州刺史,这还不算,他哥哥宇文默和三个弟弟宇文忱、宇文给、宇文元也都被封为刺史。没过多久,皇上又任命宇文侃为都督北讨诸军事,让他带兵驻扎在日城。可惜碰上陈庆之犯了错,军事行动就停了下来。同年,皇上又给他加官进爵,成了使持节、云麾将军、青州刺史、冀州刺史。

到了大通四年,皇上又任命他为使持节、都督瑕丘诸军事、安北将军、兖州刺史,让他跟着太尉元法僧一起北上讨伐。元法僧事先跟皇上说:“我跟宇文侃以前就认识,希望能和他一起出征。”皇上就召见宇文侃,问他作战的策略。宇文侃就把自己的作战计划详细地告诉了皇上。皇上说:“我知道你愿意和太尉一起出征。”宇文侃回答说:“我回到朝廷后,一直想着为国家效力,但实际上我并不想和元法僧一起出征。北方人把我当成南方人,南方人又把我当成北方人,现在我和元法僧一起出征,就像一群野兽互相追逐一样,这不仅违背了我的本意,还会让匈奴人轻视汉朝。”皇上说:“朝廷现在正需要你出征。”于是就下令任命他为大军司马。皇上还对宇文侃说:“大军司马这个官职很久没用了,这次特地为你设立的。” 他们走到官竹的时候,元树又在谯城打了败仗。战事结束后,宇文侃回到朝廷,当上了侍中。

大通五年,皇上封他为高昌县侯,食邑一千户。大通六年,他又被任命为云麾将军、晋安太守。闽越地区的人民向来喜欢造反,以前的太守都没能制止。宇文侃到了之后,立刻讨伐叛乱,斩杀了叛军首领陈称、吴满等人,于是郡内安定下来,再也没有人敢造反了。不久后,他又被朝廷征召,担任太子左卫率。

大同三年,皇上到乐游苑游玩,顺便设宴,我也被邀请参加了。当时少府(掌管宫廷事务的官员)报告说,新打造的两刃槊(一种长矛)完成了,长两丈四尺,周长一尺三寸。皇上就赏赐给我一匹马,让我试试这杆槊。我拿着槊骑上马,左右挥舞刺击,把这杆槊的妙用都展示出来了。皇上很高兴,还专门为此写了一首三十韵的《武宴诗》给我看。我当场就应皇上旨意,做了即兴诗作回应。皇上看完后说:“我听说仁者必勇,今天看到你勇者也仁,真是邹鲁遗风的传承,英贤之辈后继有人啊!”六年后,我升任司徒左长史。八年后,我又升任都官尚书。当时尚书令何敬容当权,和我同在一个部门办公,但他从不主动来和我交往。有个宦官张僧胤想来拜访我,我直接说:“我的床可不是阉人能坐的!”干脆就没让他进来。当时的人都夸我为人正直。九年后,我被外派担任使持节、壮武将军、衡州刺史。

太清元年,我被朝廷征召回京担任侍中。正赶上大规模北伐,皇上又任命我为持节、冠军将军,负责督造韩山堰。仅仅二十天,水堰就建成了。我劝元帅贞阳侯利用水势攻打彭城,但他没听我的。后来魏军的大部队到了,我又多次劝他趁魏军路途遥远,兵疲力竭的时候攻击他们,第二天又劝他出战,但他还是没听。没办法,我只能率领我的部队在水堰上驻扎。结果大军战败,我率领部队结成阵型,慢慢地退了回来。

两年后,他又当上了都官尚书。侯景造反,攻破了历阳,高祖问他怎么对付侯景。侃说:“侯景反叛的迹象已经很久了,说不定他会像野猪一样猛冲过来,应该赶紧占据采石,让邵陵王偷袭寿春。这样一来,侯景进军受阻,退兵又失去老巢,那些乌合之众自然就会土崩瓦解。” 有些人觉得侯景不敢轻易逼近京城,所以就搁置了他的计策,让他带一千多骑兵驻扎在望国门。

侯景到了新林,追着侃进了副宣城王都督城内的军事指挥部。这时候侯景的军队已经到了城下,老百姓争先恐后地往城里跑,公家私人的东西都乱成一团,完全没有秩序了。侃就赶紧划分防区,并且用皇室宗亲来互相监督。士兵们争着抢着往军械库跑,自己拿兵器盔甲,负责看守的人拦不住,侃下令斩杀了几个,这才制止了混乱。等敌人逼近城墙,大家都害怕极了,侃就假装收到了密信,说:“邵陵王和西昌侯已经快到了。” 大家这才稍微安心了一些。

敌人攻打东掖门,放火烧得很厉害,侃亲自上前抵抗,用水浇灭了火,他还拉弓射杀了几个敌人,敌人这才退去。 之后他被加封为侍中、军师将军。朝廷下旨赏赐他五千两黄金,一万两白银,一万匹绢,作为犒赏将士,但他都拒绝了。 但他私下里还是给手下的一千多士兵都加了赏赐。

话说那些贼兵用一种尖顶的木头驴子来攻城,普通的弓箭石头根本奈何不了它。 韩信(侃指韩信)就让人做了一种像雉鸡尾巴一样的火炬,上面装上铁箭头,再浇上油,扔到那木驴上把它烧了,一会儿工夫就烧得干干净净。

贼兵又从东西两面开始堆土山,想用土山来攻城,城里的人都被吓坏了。韩信下令挖地道,偷偷地把土山里的土挖走,结果土山就塌了,站不住了。贼兵又造了一种登城用的楼车,足足有十多丈高,想用它来射杀城里的人。韩信说:“这楼车这么高,地基却那么浅,它来攻城肯定要倒,咱们就躺着看看吧,不用费力去准备什么。” 楼车一开动果然就倒了,大家都佩服韩信的计谋。

贼兵几次进攻都没成功,于是就筑起了长长的包围圈。朱异和张绾建议出城去打他们,高祖刘邦就把这事儿问韩信。韩信说:“不行啊。贼兵攻城这么久,攻不下来,所以才筑起长围,是想让城里的人投降。现在咱们要是出击,出兵的人少,不够打败敌人;要是出兵多,万一打输了,大家互相踩踏,城门桥梁又窄,肯定要损失惨重。这叫示弱,可不是显示咱们的王威啊!” 刘邦没听韩信的,还是派了一千多人出战,还没交上手,就看到敌人的旗子就吓跑了,结果在争抢过桥的时候,很多人掉进水里淹死了,死了一大半。

一开始,侃的长子鷟被景州的人抓住了,他们把鷟带到城下给侃看。侃说:“我倾尽家族的力量报效朝廷,还觉得不够,怎么会去在意这一个儿子呢?幸好你早点死了。”过了几天,他们又把鷟带了过来。侃对鷟说:“我早就以为你死了,没想到你还活着?我既然把自己的性命交给国家,发誓要战死沙场,绝对不会因为你而改变我的决定。”说完,侃就拉弓射死了鷟。敌人被他的忠义所感动,也没有伤害他。

景州派仪同傅士哲来跟侃谈话,说:“侯王远道而来问候天子,你为什么紧闭城门,不及时迎接?作为朝廷的尚书大臣,你应该打开城门迎接朝廷使者啊!”侃说:“侯将军战败后投降朝廷,现在镇守方城,朝廷对您寄予厚望,有什么可担忧的呢?为什么突然带兵造反呢?现在你率领乌合之众,来到王城的脚下,敌人的战马饮着淮河的水,箭矢射向皇宫,难道有人臣会做出这种事情?我深受朝廷恩惠,应该遵从朝廷的旨意,扫除这等大逆不道的行为,我不能随意接受你们的谎言,打开城门迎接叛贼。请你转告侯王,早点自己想办法吧!”

傅士哲又说:“侯王对朝廷忠心耿耿,朝廷却不知道,他正想当面向皇上禀明真相,清除奸佞小人。他因为身处军中,所以穿着盔甲来朝见,怎么能说是造反呢?”侃说:“皇上统治天下将近五十年了,聪明睿智,没有什么事情瞒得过他,有什么奸佞小人能够在朝堂上作乱呢?你们是想掩盖你们的罪行,所以才编造这些谎言。况且侯王亲自挥舞白刃,攻打城门,这怎么能说是对朝廷忠心耿耿呢!”傅士哲答不上话,只好说:“我在北方的时候,久仰您的名声,一直很遗憾平生没有机会与您相见,想脱下盔甲,见您一面。”侃就为他解开了头盔,傅士哲久久地望着侃,然后离开了。可见侃在北方人中是多么受人敬仰!

后来,下了一场大雨,城里的土山崩塌了,敌人乘机想要攻入城内。双方激战,守军难以抵挡。侃就下令大量投掷火把,制造火墙来阻断敌人的道路,然后在里城筑起防御工事,敌人无法前进。十二月,侃因病死在城楼上,时年五十四岁。朝廷下诏赐给他东园秘器、布绢各五百匹,钱三百万,追赠侍中、护军将军,并赐予鼓吹一部。

话说这侃啊,从小就特别勇猛,力气大的没边儿,用的弓箭拉力能达到十多石!有一次,他在兖州的尧庙,竟然直接踩着墙壁往上爬,一口气爬了五丈高,还横着走了七步!泗州桥上立着几个石人,个个都八尺高,周长十围那么粗,侃一把抓住就往地上砸,全都被砸得稀巴烂!

侃这个人呢,性格豪放奢侈,还特别擅长音律,自己创作了《采莲》和《棹歌》两首曲子,特别新颖别致。他身边姬妾成群,生活极其奢靡。他手下有个弹筝的叫陆太喜,指甲长得像鹿角一样,足足七寸长!跳舞的张净琬,腰围才一尺六寸,当时的人都说她能表演掌中舞。还有个叫孙荆玉的,能反着腰贴着地,还能用嘴衔起席子上的玉簪子。他赏赐了歌女王娥儿,东宫也赏赐了他歌女屈偶之,她们都擅长各种稀奇古怪的歌曲,当时真是没谁比得上她们了。他刚到衡州的时候,在两艘大船上,居然建起了三间贯通的浮桥水榭,还用珠玉装饰,再挂上锦缎,摆上帷幔屏风,安排上乐队,乘着潮水解缆起航,在水边摆酒宴,沿着河岸,看热闹的人挤得水泄不通。

大同年间,魏国的使臣阳斐,跟侃以前在北方一起上学,皇上就下令让侃设宴款待阳斐。来了三百多宾客,用的都是金玉珠宝做的餐具,还演奏了三支乐曲,一直到晚上,一百多个侍女都拿着金色的蜡烛。侃自己不怎么喝酒,但他特别喜欢交朋友,整天陪着客人喝酒,跟他们一起醉醺醺的,一起醒酒。他为人宽厚,很有度量。有一次,他南下回到涟口,摆酒宴请客,有个客人叫张孺才,喝醉了酒,船上竟然失火了,烧了七十多条船,烧掉的钱财布帛数都数不清。侃听说后,一点都不在意,照样喝酒,没停下来。张孺才很惭愧害怕,自己逃跑了,侃就派人安慰他,让他回来,还像以前一样待他。

老三叫鹍,字子鹏。他跟着侃在台城里,结果城破了,就逃到了阳平。后来侯景把他叫了回去,对他特别好。侯景失败后,鹍暗中计划着,就跟着侯景往东跑。侯景在松江打败仗了,只剩下三条船,想下海去蒙山。碰巧侯景白天累了睡着了,鹍就对船上的水手说:“这附近哪有蒙山啊!你们都听我的安排!”然后直接朝京口开去。到了胡豆洲,侯景醒了,吓了一大跳,问岸上的人,岸上的人说:“郭元建还在广陵呢!”侯景一听很高兴,打算投奔郭元建。鹍拔出刀来呵斥水手,命令他们朝京口方向开去。侯景想跳水逃走,鹍抽刀砍他,侯景这才跑到船舱里,拿小刀凿船底想逃,鹍用长矛刺杀了侯景。

皇上任命鹍为持节、通直散骑常侍、都督青、冀二州诸军事、明威将军、青州刺史,封他为昌国县公,食邑二千户,赏赐钱五百万,米五千石,布绢各一千匹,还让他兼任东阳太守。后来又征召陆纳,加封他为散骑常侍。平定峡中叛乱后,鹍被任命为西晋州刺史。在东关打败了郭元建后,他又升迁为使持节、信武将军、东晋州刺史。承圣三年,西魏围攻江陵,鹍去救援没赶上,就跟王僧愔一起去了岭南征讨萧勃。听说大尉僧辩战败了,他就回师,结果被侯瑱打败,在豫章遇害,那年他才二十八岁。

羊鸦仁,字孝穆,是泰山钜平人。他年轻的时候就胆识过人,很勇敢,后来在郡里当上了主簿。普通年间,他带着兄弟们从魏国回到梁国,被封为广晋县侯。在青州、齐州一带打仗,他屡立战功,慢慢升迁到员外散骑常侍、历阳太守。

中大通四年,他被任命为持节、都督谯州诸军事、信威将军、谯州刺史。大同七年,他又升任太子左卫率,然后外放担任持节、都督南、北司、豫、楚四州诸军事、轻车将军、北司州刺史。侯景投降之后,朝廷下令让鸦仁率领士州刺史桓和之、仁州刺史湛海珍等人的精兵三万人,前往悬瓠支援,对抗侯景,同时还让他担任都督豫、司、淮、冀、殷、应、西豫等七州诸军事、司、豫二州刺史,镇守悬瓠。正赶上侯景在涡阳战败,北魏军队逐渐逼近,鸦仁担心后勤补给跟不上,就撤回北司州,上表谢罪。

高祖皇帝大发雷霆,狠狠地责备了他。鸦仁害怕了,又把军队驻扎在淮河边上。等到侯景再次叛乱,鸦仁率领自己的部队前去救援。太清二年,侯景背信弃义,鸦仁就和赵伯超、南康王萧会理一起攻打侯景的军队,结果却被侯景打败了。台城失守,鸦仁被侯景抓住,被侯景留了下来,做了五兵尚书。

鸦仁心里一直想着要奋发图强,他对亲近的人说:“我出身平凡,却受到朝廷的重用,到现在却一点功劳也没有立下,报答朝廷的恩情。国家危难之际,我却不能为国捐躯,苟且偷生,活到了现在。如果就这样结束我的生命,我死不瞑目啊!”说完,他就哭了起来,在场的人都感到非常悲伤。

三年后,他逃到了江西,他原来的部下几百人来迎接他,准备一起去江陵。走到东莞的时候,被前任北徐州刺史荀伯道的几个儿子杀害了。

史书上这么说:高祖皇帝领导的革命最终取得成功,开创了光荣的时代,他的恩德泽被天下,没有人不怀念他,那些为他牺牲性命的人,前后相继不断。

那些元法僧之类的和尚们来到我们国家,也都受到了皇帝的优待,地位显赫,责任重大,过着荣华富贵的生活,真是好啊!

可是,羊侃和鸦仁在太清年间的动乱中,都尽心竭力地为国家效忠。羊侃在危急关头毫不畏惧,鸦仁为了正义而牺牲了生命,他们真是志向像松竹一样高洁,心肠像钢铁一样坚硬啊!这才是古代那些为国捐躯的忠臣义士啊! 他们简直就是古之殉节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