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盾,字宣卿,是山东莒县人。他爷爷臧焘,是宋朝的左光禄大夫;他祖宗臧潭之,是左民尚书;他爸爸臧未甄,博览群书,很有才干,年轻的时候就得到了他外舅舅汝南周颙的赏识。宋朝灭亡后,臧盾一开始当了个领军主簿,当时他侍奉的是齐武帝。到了齐朝,他先后担任过太尉祭酒、尚书主客郎、建安和庐陵两王府的记室、前军功曹史、通直郎、南徐州中正、丹阳尹丞这些官职。齐高祖平定京邑,建立霸府后,把他招为骠骑刑狱参军。天监年间初期,他被任命为后军谘议中郎、南徐州别驾,之后进入朝廷担任黄门郎,然后升迁为右军安成王长史、少府卿。后来他又外放担任新安太守,政绩显著,名声很好。之后他又回到朝廷,担任太子中庶子、司农卿、太尉长史。他母亲去世后,他在墓旁守孝三年。守孝期满后,他被任命为廷尉卿。之后他又出任安成王长史、江夏太守,最终在任上去世。

臧盾小时候跟着琅邪的诸葛璩先生学习《五经》,精通经文和注释。诸葛璩先生的弟子常常有几十上百人,但臧盾在其中,从不与人随意交往。诸葛璩很惊讶,感叹道:“这孩子将来必成大器,是辅佐君王的栋梁之才啊!”他一开始担任抚军行参军,后来升迁为尚书中兵郎。臧盾长得仪表堂堂,举止优雅,每次上朝奏事,齐高祖都非常高兴。后来他又兼任中书通事舍人,被任命为安右录事参军,同时还保留着舍人的职务。

臧盾非常孝顺。有一次,他跟着父亲在廷尉值夜班,他母亲刘氏在家中,突然暴亡。这时,臧盾的左手无名指突然剧痛,整夜都睡不着觉。第二天早上,家里果然传来噩耗。他这种感应之灵敏,真是令人惊叹!母亲的丧期还没结束,父亲又去世了。臧盾守孝五年,不出门,形销骨立,家人几乎认不出来他了。乡里人王端把这件事上报朝廷,齐高祖很感动,多次派人去慰问他。守孝期满后,他被任命为丹阳尹丞,之后升任中书郎,又兼任中书舍人,后来升迁为尚书左丞,担任东中郎武陵王长史,负责府州国事,同时兼任会稽郡丞。之后他又回到朝廷担任少府卿,兼任步兵校尉,最后升任御史中丞。臧盾为人刚正不阿,在宪台任职期间,表现非常出色。

话说南朝梁武帝中大通五年二月,皇帝去同泰寺讲经说法,搞了个大型法会,人山人海,好几万人呢!结果,南越进贡的那头大象,突然在人群里发疯了,乱跑乱撞!当时场面可乱了,护卫啊,参加法会的百姓啊,全都吓跑了,就只有盾和散骑郎裴之礼两个人,一点儿都不慌,镇定自若地站在那儿。皇帝当时就非常欣赏他们俩的沉稳。

没多久,皇帝就下圣旨,升盾为散骑常侍。还没等他上任呢,皇帝又下一道圣旨,说:“统领六军将士,可不是随便什么人都能干的。御史中丞、新任散骑常侍盾,他为人忠诚可靠,做事细心谨慎,当官公正公平,工作勤勤恳恳,肯定能把军队管好。所以,让他兼任领军将军,散骑常侍的职位不变。”到了大同二年,盾又升任中领军。这领军将军可是管全国兵马的大官,事也多得很。盾这个人办事效率高,能力强,善于处理复杂的事情,把工作都打理得井井有条。以前天监年间,吴平侯萧景也做过这个官,名声很大,现在盾接了他的班。

五年后,盾被外放,当了仁威将军、吴郡太守。可惜没多久,他就生病了,上书请求辞职。皇帝就让他当了光禄大夫,还赏赐给他金章紫绶。七年后,他的病好了,又重新当上了领军将军。九年后,盾去世了,享年六十六岁。皇帝当天就下令为他举哀,追赠他侍中的官职,领军将军的职位也保留着。还赐给他东园秘器一套、朝服一套、衣服一件,以及其他的钱帛赏赐,谥号为“忠”。

他的儿子长博,字孟弘,当过桂阳内史;二儿子仲博,做过曲阿县令;盾还有一个弟弟,叫厥。

臧厥,字献卿,也因为办事能力强而有名。一开始当西中郎行参军、尚书主客郎。后来又兼任中书通事舍人,一步步升迁到正员郎、鸿胪卿,舍人这个职位也一直保留着。之后升迁为尚书右丞,还没来得及上任,就被外派到晋安当太守了。晋安地处山海之间,经常有逃犯聚集,之前的两位太守虽然组织过抓捕,但盗贼还是没完没了。臧厥一到任,就大力宣扬教化,那些坏人全都扛着包袱逃跑了,老百姓又开始安心过日子,商旅也恢复了往来。不过他为政严厉,缺少仁慈,老百姓犯点小错就挨打,大家私下里都叫他“臧虎”。后来调回朝廷,担任骠骑庐陵王谘议参军,同时还兼任舍人。又升迁为员外散骑常侍,兼任司农卿,舍人职位依然保留。大同八年,臧厥去世,享年四十八岁。他任职期间,很多重要的事情,以及秘书监和廷尉都解决不了的案子,都交给臧厥处理。臧厥判断精细准确,都能找到事情的真相。臧厥死后,有人击登闻鼓上访,要求把案子交给清廉正直的舍人处理。高祖皇帝说:“臧厥都死了,这件事就没法处理了。”可见高祖皇帝对他的器重。

他儿子臧操,是尚书三公郎。

傅岐,字景平,是北地灵州人。他爷爷傅弘仁,是宋朝的太常寺卿。他曾祖父傅琰,在齐朝当过山阴县令,很有治理才能,从县令升到益州刺史。他父亲傅翙,在梁武帝天监年间,历任山阴县令、建康县令,也颇有才能和名声,官至骠骑谘议。

话说这位岐先生,一开始是国子监的明经生,后来当上了南康王宏的常侍,接着又升迁为行参军,还兼任尚书金部郎。他母亲去世后,他辞官回家守孝,尽到了为人子女的孝道。守孝期满后,他因为生病,休息了很长时间。

这期间,朝廷要修建北郊坛,一开始让岐先生负责监督工程的修建和施工。工程完工后,他就升任如新县令。上任后,县里发生了命案,两个老百姓打架,结果一人被打死了。死者的家属告到了郡里,郡里就把打死人的那个抓起来,又是拷打又是审问,可那人就是不认罪。郡里没办法,就把案子移交给了如新县。

岐县令一上任就让把人放了,还和颜悦色地问他怎么回事儿。那人一听县令这么好说话,立马就招了。按律法,这人该判死刑。正赶上冬天要过节了,岐县令就让他回家过一天节,第二天再回来受审。 有个叫曹掾的官员死活不同意,说:“古代有过这种做法,但现在可不行!”岐县令说:“要是他跑了,我这个县令就要担责任,你们不用担心。”结果那人真的按时回来了。太守听说后,非常惊讶,赶紧把这事儿上报朝廷。

岐县令后来离开如新县的时候,县里老老少少都出来送他,哭哭啼啼的声音,传了好几十里远呢。回到京城后,他被任命为廷尉正,还兼任中书通事舍人,后来又升迁为宁远岳阳王记室参军,同时还保留着舍人这个职位。之后他又被外放担任建康令,因为公务上的原因被免职。没过多久,他又当上了舍人,然后一步步升迁,做到安西中记室、镇南谘议参军,还兼任着舍人。

岐这个人,长得好看,见识又广,还特别擅长辩论。在大同年间,咱们跟魏国和亲,魏国的使者一年来好几次,皇上总是派岐去跟他们谈。到了太清元年,岐官越做越大,当上了太仆、司农卿,还保留着舍人的职位。他在宫里待了十几年,处理机密事务,那本事跟朱异不相上下。

这一年的冬天,豫州刺史贞阳侯萧渊明带兵去打彭城,结果打败了,还被魏国俘虏了。第二年,萧渊明派人回来,说魏国想跟咱们重新修好。皇上就让大臣们一起商量这事儿。左卫将军朱异说:“高澄这意思,是想继续跟咱们友好相处,跟以前一样;边境要是太平了,老百姓也能安居乐业,对咱们有利啊!”大家都觉得朱异说得对。

只有岐一个人反对,他说:“高澄刚取得成功,势力正强,他有什么理由要跟咱们和好?这肯定是他的计策,故意让贞阳侯派人回来,想让侯景怀疑皇上想用贞阳侯换掉他。侯景心里不安,肯定要造反。咱们要是答应高澄的和好请求,就正中他的下怀。再说,去年彭城战役咱们损失惨重,涡阳也刚打败仗,这时候跟他们和好,只会显得咱们国家很弱。依我看,这和议绝对不能答应!”朱异他们坚持自己的意见,皇上最终听了朱异的。

后来派了使者去跟魏国和谈,侯景果然起了疑心,多次上书请求召回使者,皇上就一直敷衍他。到了八月,侯景果然造反了。十月,他攻打京城,还要求杀掉朱异。三年后,岐升任中领军,舍人职位依旧。二月,侯景在宫门口上书,请求割让江右四州给他,好安顿他的军队,然后撤兵回驻地。皇上答应了。侯景在城西立下盟约,还要求派宣城王送他。岐坚决反对,说宣城王是嫡系子孙,不能派他去,应该派石城公去送行。

跟侯景盟约之后,城里的人都很高兴,以为可以解围了。只有岐对大家说:“这贼子造反,没成功就求和,心狠手辣,根本不可信,这和议肯定是他的诡计!”大家都埋怨他。后来侯景果然违反盟约,大家都佩服岐的先见之明。

很快,皇上就下诏书,因为岐的功劳,封他为南丰县侯,食邑五百户,但他坚决推辞不受。宫城失守时,岐带病冲出包围圈,最后死在了家里。

陈朝的吏部尚书姚察说:哎,做事的人,一定要把计划定下来,这样才能做到万无一失,这话说得太对了!傅岐看穿了齐氏的假意求和,这说明他很擅长谋划事情。当时要是采纳傅岐的建议,太清宫的祸乱就不会发生了。申子说过:“一句话说对了,天下就安定了。”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吧?

姚察这番话,总结得真到位啊!傅岐能识破齐氏的诡计,说明他很有先见之明。要是当初听了他的,说不定就能避免一场大祸了。想想申子说的那句话“一言倚,天下靡”,真是字字珠玑啊! 这要是放在现在,就是战略眼光的问题,得有全局观,不能只顾眼前利益。